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2020高中地理1.3_1地球的运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2020高中地理1.3_1地球的运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填一填)一、地球自转特点 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甲图⎩⎪⎨⎪⎧北极俯视乙图:逆时针南极俯视丙图:顺时针3.自转周期4.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三、时间度量和日期变更1.地方时(1)地方时的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2)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2.时区与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在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

3.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大致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为了避免在日界线附近的国家同时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因此实际上日界线是一条折线。

(做一做)1.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D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判断①②为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自转是正确的;③④为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自转是正确的。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科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工作】自造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蜡烛。

导入:我们来欣赏一段动漫《憨豆先生的困惑》,注意总结,憨豆先生遇到了哪些困惑?学生:困惑是:昼和夜的差别、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台风呈现出涡旋状。

下面我们通过今天的自学,去为憨豆先生化解这些疑惑。

首先我们去展开第一个探究:探究一:昼夜交错的构成活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

注意观察:观察一:地球上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相当于地球上什么时候?哪个部分不能被太阳光照亮,又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假设地球仪是透明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观测二:按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仪,观测贴有大纸人的地方旋转至什么边线时分别就是一天当中的早晨、正午、傍晚和午夜。

观察三:持续转动地球仪,观察贴着小纸人的地方会出现什么现象1、昼夜构成的原因:地球就是一个自身、(1)原因:主要是因为。

(2)周期:约小时,即为一个日。

(3)昼夜交替的意义:师:接下来我们稳步去化解憨豆先生的第二个疑惑。

展开探究活动二:探究二:地方时写作教材材料《地方时》,探讨提问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它是如何确定的?2、恳请你分析地方时的构成原因就是什么?模拟地球自转运动,注意观察:观测一:观测地球仪上同一经线上的a、b两地的地方时存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当北京(116°e)为正午时,东京(139°e)、伦敦(0°)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进动,相对边线略偏的地点时刻较晚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每差距1°,地方时差距换算时按“东西”进行我国最东端约在135ºe,最西端在73ºe,当最为东端的地方时就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就是多少?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三,解决第三个困惑。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 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 (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中的.AB 、CD 、EF 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 ,表 示晨昏线的是 。

(2)图示日期是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 律是 。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 .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B .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 .丙地出现极夜现象D .三地正午人影等长 (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 昼变 ,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三节项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知识提纲中心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周期为,约为日时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带、带、带、带、带五带划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纬度地区明显。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

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1、昼长(板书)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

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如下: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地球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2.认识地球四季产生的原因。

3.了解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同一时刻,地表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状况。

2.四季更替的转变。

教学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设疑: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更替呢?
演示:教材P10活动1.2.
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和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说一说:1.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什么转动?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所须的时间吗?
3.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活动:用箭头在下图画上地球自转的方向。

说一说:教材P10活动3.
北京与纽约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设疑: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四季的变化呢?
活动:1.读教材图119认识地球绕日公转时的状况。

2.请一位同学出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
小结:地球公转时1.地轴是倾斜的。

2.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讨论:一年中广州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是什么季节?小结:略。

说一说:1.地球公转时围绕什么转?
2.地球公转时的方向?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设疑:地球表面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多?
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少?为什么?
演示:教材图1.20
活动:读图1.说出五带的名称。

2.五带以什么界线来划分?
3.不同温度带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5.广州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练习:地理填图册上的相关内容。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 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1. 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 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里子八\、J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错误!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错误!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26 ′×4=93°44′,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1 教材背景《地球的运动》是湖南省教育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本章内容属于地理必修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理解地球与季节、地球坐标以及地球日常变化的关系。

1.2 教材结构本章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包括:1.地球的自转运动: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包括自转轴、自转周期、自转倾斜角度等。

2.地球的公转运动: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规律等。

3.地球的坐标系:介绍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以及经纬度等。

4.季节变化的原因:介绍了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基本概念、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倾斜角度。

2.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规律。

3.理解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及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4.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包括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规律。

2.能够解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相关问题。

3.能够绘制地球坐标系图,并进行基本的经纬度计算和定位。

4.能够分析季节变化的原因并做出合理解释。

2.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心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2.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经纬度。

3.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坐标系图的绘制和经纬度的计算。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关系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学情分析4.1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4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运用计算机动画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要求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2)理解自转的意义。

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要求
从图中获取信息,总结区时及地方时、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技能要求
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三、课时:5课时
1、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第二、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专题练习
3、第四、五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专题练习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对比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图文转化法
五、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一)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1)平均速度⎩⎨⎧'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2)速度变化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2)黄赤交角与五带∠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必修1(1)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必修1(1)

地球的运动教案补充知识: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且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不规那么的三轴椭球体。

二、经纬网通过经纬仪,熟悉经纬线、经纬网,再详细做说明。

一、地轴:地球的自转轴,连接南北两极点。

二、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

(1)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2)经线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3)经线指示南北。

注:边画边演示经度的由来和散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经线--------0°,180°,20°W,160°E。

说明东西半球。

3、纬线:由赤道引出。

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平分南北半球的大圆。

纬线是与赤道平行且垂直于地轴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1)每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2)纬线圈不等长。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边观看边总结。

由“坐地日行八万里”指出赤道圈的长度约4万千米,其它纬线圈的长度为4万千米×cosφ(φ为所求纬线圈的纬度数)。

注:边画边演示纬度的由来和散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纬线--------0°,30°N,30°S,60°N,60°S ,23.5°N,23.5°S,66.5°N,66.5°S,90°N,90°S。

说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的分界限、南北极点的特殊方位。

通过图总结:a.自西向东增加为东经度,自东向西增加为西经度。

b.东经度数增加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c.北半球纬度由南向北增加,南半球纬度由北向南增加。

d.北极点只有南的方向,南极点只有北的方向。

e.东经度不都属于东半球,西经度不都属于西半球。

4、方位的确信:利用图中各点。

五、坐标的确信:利用图中各点。

六、介绍极点俯视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各圆为各纬线圈,最外圆为赤道。

半径为每条经线的一半,直径是正对的两条经线各一半。

7、举例侧视、俯视图判定经纬度和方向。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得运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得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得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与速度等,分析各自得特点及产生得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得昼夜长短状况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得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得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得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得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与公转得特征、黄赤交角得产生及其引起得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得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3、带范围与天文四季得划分。

教学难点1、恒星日、太阳日得概念,时差得计算。

2、黄赤交角得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得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得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得暗黑得斑点它得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得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得突然增大、增亮得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得耀斑爆发就是太阳活动最激烈得显示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师在初中地理得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得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与公转得方向、周期、速度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师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题及表格内容。

板书:一、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得基本特点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得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与南极上空瞧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瞧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瞧呈顺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得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得时间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得24小时吗?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

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得方式。

课件显示: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图1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得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利用课件中得动画分步显示讲述:师恒星日就是以遥远得“恒”星为参照物得,遥远得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就是不动得,此时地球得公转将会忽略不计。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得恒星与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得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得长度。

动画得过程就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就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得角度就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生学生回答。

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因为就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得时间间隔就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它就是地球自转得真正周期。

图2 图3师若以图3中得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得长度应为E1到E3得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得长)。

师指图分析,在图2中可瞧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就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就是多少?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与“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得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得角度就是360°59′。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与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得角速度与线速度。

师地球自转得速度主要有线速度与角速度,线速度就是指做圆周运动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得弧长,角速度就是指做圆周运动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得角度。

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得角速度与线速度?(2)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就是多少?(3)地球自转得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得地点自转得线速度就是60°N上得几倍?如何证明呢?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就是在海口好呢,还就是在太原好?为什么?生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得角速度为360°/24小时=15°/小时;地球自转得线速度为不同纬度得纬线圈长度除以24小时。

生2 地球自转得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就是15°/小时。

生3 地球自转得线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性评价并讲述:关于赤道上得自转线速度就是60°N上得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得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为地球半径,r为60°N地球自转得半径。

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得自转线速度就是60°N上得2倍。

如下:∵赤道上得自转线速度V=2πR÷24小时60°N上得自转线速度v=2πr÷24小时r=Rcos60°=1/2R∴V=2v师(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得规律。

而地球在自转得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得规律呢?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得公转图”,这就是从地球得北极上空观测到得公转情况。

投影:请同学们在观瞧动画得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回答:问题1:地球公转得方向就是怎样得?生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瞧,逆时针方向旋转。

师问题2:地球公转得轨道就是什么形状?太阳就是否位于这个轨道得中心位置?太阳得位置在那里?地球到太阳得距离就是否变化呢?生椭圆轨道图投影:师(简单介绍椭圆得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生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与太阳得距离就是不断变化得。

因而有了近日点与远日点之分。

师展示表格问题3:地球公转过程中得速度就是否变化呢?如果变化,有什么变化规律吗?生就是变化得。

近日点最快,过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

师问题4:地球公转得周期就是多长时间?生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巩固训练)由西向东从北极瞧:逆时针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她任何地点得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时间速度快慢平均角速度远日点7月近日点2月从南极瞧:顺时针真正周期地球自转得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得一半;两极点处为0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瞧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瞧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投影逐步显示)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得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加以理解掌握。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投影: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瞧: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瞧: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得真正周期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她任何地点得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得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得一半;两极点处为0地球公转生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学生回答得同时,对应表格中得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天河。

”据此,思考下列问题:诗中所说得“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就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得?生(回答)“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就是地球自转运动得结果。

师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板书:二、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推进新课师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得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1)同学们瞧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得多少?为什么?(2)昼夜形成得根本原因就是什么?(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得光线与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4)昼夜之间得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得方向有什么关系?(有条件得学校可用录像与课件演示昼夜得形成;没有地球仪得学校,可用一不透明得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生小结:由于地球就是一个不透明得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得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得半球——向着太阳得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得半球——背着太阳得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瞧出,昼夜形成得根本原因——地球就是一个不透明得球体。

师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瞧作平行光线。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得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得地方时为18时)。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得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自转得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哪些国家就是夜晚?生观察回答: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就是夜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