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

教学设计效果反思
•本节课内容分为两个概念和一个公式,内容不难。所以,设计本 节课的主导思想是:力求缩小知识方法前后衔接的梯度,过度自 然,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即从实际情景出发。 •首先, 通过实际情景出发,让学生给出刻画楼梯倾斜程度的量: 角和 tan ,推广给出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进行概念的辨 析。进一步设问,激发学生探求两者间关系的欲望,使学生带着 问题、有目的的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生活情境
直线的倾斜角
两点确定 一条直线
关系?
关系?
直线的斜率
一定点和一个倾斜 角(斜率)也能确 定同一条直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实际倾斜程度情景(两个不同楼梯)引出表示倾 斜程度的两个量:“角”和“斜率”,从而引出直线的 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和 石室中学 李军 几何方法都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理解解析几何研究问 题的基本方法:几何问题代数化,更具有量化功能。 3.会用代数方法求过具体两点的直线斜率,会从中推导 出直线的斜率公式。 4.初步体会借助于直角坐标系可以用代数的方法刻划几 何元素或几何特征。 5.通过解析几何发展史的简单介绍,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未 知
1、楼梯表面抽象成的直线倾斜程度刻画的推广; 2、为什么有了倾斜角,还要引入斜率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 度呢? “角”是形,“率”是数,它们的关系如何? 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个定点和一个倾斜角(斜率)也 能确定同一条直线,两个几何问题的联系是什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二、学情和教学设计分析
(二)教学设计分析
八、板书设计和时间安排
§ 3.1.1 直线的倾斜角 多媒体课件展示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和斜率 区 2. 一 定 点 和 一 个 倾 斜 1.直线的倾斜角 角(斜率)确定一条 ①定义:… 直线 ②范围: 学生演示区: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 ②两点斜率公式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优质课比赛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优质课比赛说课稿

以 x1 � y1 ,可令 x1 �1,则 y1 �1 ,于是点 A1 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1,1), 可作直线 l1
同理,可作直线 l2 , l3 , l4 . (五)让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P86 1. 2. 3. 4.处理方式�找两位 同学板书演示。 (六)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直线的斜率公式. 拓展运用�如何利用斜率公式判断两直线平行和垂直� (七)课后作业:P89习题 3.1A组 1.2.3.4. (八)板书设计:
说课 高中数学必修二
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这些知识学生只有学了三角函数才更清楚。
②在推导
k

y2 x2
� �
y1 x1
�x1

x2 �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坡度”来发现辅助线的作
法�采用把求钝角的正切转化为求锐角的正切的方法较好�推导公式时需要讨
论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明确斜率 k 的值与直线上点 P1, P2 的位置无关�这些可 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增加学生的直观想象�学生易于接受。
�4�3 7
直线 BC的斜率 k BC � � 1 � 0 ,所以直线 BC的倾斜角是钝角;
2
直线 CA的斜率 kCA �1 � 0 ,所以直线 CA的倾斜角是锐角. 精讲点拨�
例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 1,-1,2,及-3的 直线 l1 , l2 , l3 及 l4 .
此例题的设计意图�训练斜率公式的应用�完成点斜定线与两点定线的转
锐角的斜率为正值�钝角的斜率为负值。
� � 求1350 的正切值时�给出下列诱导公式� �是锐角时�tan1800 �� � � tan� �有利于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宜君县高级中学张云刚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开始。

直线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用坐标法研究直线性质的基础。

本课不仅要理解两个概念、得到一个公式,更要了解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和目标定位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2)经历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推导直线方程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2)感受数与形结合的魅力,初步体会解析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倾斜角、斜率概念及斜率公式。

教学难点:倾斜角概念形成,斜率概念的理解。

三、说教法为了有效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联想、研究探讨、启发引导、建构模型、归纳辨析等方法,使学生自得知识,讲练结合,直观演示等,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四、说教学过程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学生已具备知识。

但如何认识在直角坐标系这一“参照系”下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两个几何要素——一个点,一个方向中,引入倾斜角概念,让学生体会直线位置与倾斜角之间的对应关系,阐述了倾斜角是从几何角度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并强调直线倾斜角的范围。

2.引入斜率的概念时,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坡度),借助“坡度”引出斜率概念,描述了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沟通了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的关系,阐述了斜率是从代数角度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掌握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和区别。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第一课时,是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开始。

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坐标法(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如直线位置关系、交点坐标、点到直线距离等)的基础。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平面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直线倾斜角是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课本结合具体图形,在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中给出直线倾斜角概念。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用几何位置关系刻画,斜率从数量关系刻画,二者的联系桥梁是正切函数值,并且可以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表示。

建立斜率公式的过程,体现了坐标法的基本思想:把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本课涉及两个概念——倾斜角和斜率。

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研究斜率、直线的平行、垂直的解析表示等问题时都要用这个概念;斜率概念,不仅其建立过程很好地体现了解析法,而且它在建立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几何问题时也起核心作用,这是因为在直角坐标系下,确定直线的最本质条件是直线上的一个点及其斜率,其他形式都可以化归到这两个条件上来。

2、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直线有了直观的认识,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它具有平直性,并向两方无限延伸等。

但是这只是定性的研究,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具体刻画或描述一条直线。

在初中阶段,学生也认识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但研究途径是先有数量关系(一次函数表达式),后建立其直观表示:直线。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是先有图形(或曲线),然后根据图形(或曲线)的几何特征确定图形(或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方程。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直线放入平面直角系,利用代数方法对它进行研究,从中体会解析几何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 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LOGO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增 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合作探索,互相交流,享受获取数学知识的喜 悦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LOGO
4、重点与难点 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初步掌 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建 构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LOGO
• 倾斜角、斜率概念的生成――情景观察,活动探
活动 究
A
P
• 概念理解、斜率公式推导――启发引导,动态演
O
S
过程



• 倾斜角与斜率的知识运用――小组讨论、讲练结
操作 合
教学手段:PPT 几何画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LOGO
求m的值.
解:kAB=kAC

23 32

m 1
3 2

m

1 2
2
变式2 变式3 变式4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LOGO
情景导入
活动探究 过程体验
学生能解答开头提出的疑问,弥合学习的心理“缺 口”。在这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法一:用量角器(倾斜角)
法二:用比例(斜率)
操作建构

LO教G材O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二3.1.1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数学科学学院 08级1班 陈晓妹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LOGO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下面开始我的正式授课(板书课题)3.1.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好,我们都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直角系)我们任意给定两个点,就可以唯一的确定一条直线。

那现在呢,我们只给顶一个点,我们把它记作点P,(问)那么请问大家,过点P的直线可以唯一确定吗?(不可以)那么过点P的直线有多少条呢?(无数条)我们看一下,我们过P点任意作一条直线,我们把它记作a。

现在呢,以P点为旋转中心,将直线a绕P点做逆时针旋转,我们就可以得到无数条直线,每旋转一个位置,就可以得到过P点的一条直线。

(问1) 好,我们知道,单过一个P点我们不能过唯一确定一条直线,那么我增加一个什么样的量,就可以使得过P点的直线唯一确定呢?有同学说了,增加一个角度,我们看一下,初始位置,我们将三角板底边所在直线与直线a重合,初始位置为直线a,绕P点逆时针旋转。

我们看一下,在旋转的过程中,旋转直线的倾斜程度在不断的变化,而我们旋转直线与x的夹角呢?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旋转过程中,我们把这条直线给停住了。

我们发现,这条直线与x轴的夹角也随之固定下来。

那么这条直线也就随之固定下来了,也即是说,我们给定一个点和一个角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哎,问题又来了,这条直线与x轴相交了,但是相交之后,它产生了4个夹角。

这个角是x 轴的负方向与直线的上方所成的夹角,这个夹角是x轴的负方向与直线的下方所成的夹角,(问2)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夹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呢?其实,选那一个角都可以,但是为了满足直观上的需求,我们选取x轴的正方向与直线的上方所成的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

那这样的角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做倾斜角。

(板书倾斜角定义)好,那由我们刚才所演示的倾斜角的产生过程呢,我们自己总结一下倾斜角的定义,首先我们是把它放在什么(直角坐标系)里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板书),以哪个轴(x)为基准,我们要产生倾斜角,就必须要求直线与x轴怎么样(相交)。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说课材料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说课材料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 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 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与难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教学过程:(一)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我们知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 的不同?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I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I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a叫做直线I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I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a = 0 ° .问:倾斜角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0° < aV 180° .当直线I与X轴垂直时,a = 90° .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a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Y如图,直线a// b // c,那么它们的倾斜角a相等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a不能确定一条直线. 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a .(二) 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a ( aM 90° )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 a⑴当直线I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a =0° , k = tan0 ° =0;⑵当直线I与X轴垂直时,a = 90° , k不存在.由此可知,一条直线I的倾斜角a—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a =45° 时,k = tan45 ° = 1;a =135 °时,k = tan135 ° = tan( 180 ° - 45° ) = - tan45 ° = - 1.学习了斜率之后,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 工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 当X仁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a = 90° ,直线与x 轴垂直;(2) k与P1、P2的顺序无关,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3) 斜率k 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4) 当y仁y2时,斜率k = 0,直线的倾斜角a =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5) 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 四) 例题: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 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分析:已知两点坐标,而且x1工x2,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而当k = tan a <0时,倾斜角a是钝角;而当k = tan a >0时,倾斜角a是锐角;而当k = tan a =0时,倾斜角a是0° .略解:直线AB的斜率k1=1/7>0,所以它的倾斜角a是锐角;直线BC的斜率k2=-0.5<0,所以它的倾斜角a是钝角;直线CA的斜率k3=1>0,所以它的倾斜角a是锐角.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或者k=tan a =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在x轴的上方作45°的角,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略解: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1=(y-0)/(x-0)所以x = y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 的坐标为(1,1). 此时过原点和点M(1,1), 可作直线a.同理,可作直线b, c, 1.(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五) 练习:P91 1. 2. 3. 4.(六) 小结:(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 直线的斜率公式.(七) 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八)板书设计: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3.1.2)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二) 能力训练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决好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一)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表示直线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现在,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 讨论: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 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 ° ,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 k1和k2.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 的方向决定的,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 L1 // 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a 1= a 2.(借助计算机,让学生通过度量,感知a 1,a 2的关系),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 •• tg a 1=tg a 2. 即k仁k2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即k仁k2,那么tg a仁tg a 2 .由于O°Wa 1V 180°, O°WaV 180°,--a 1=x 2 .又•••两条直线不重合,• L1 // L2 .结论: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J® '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仁k2,那么一定有L1 // L2;反之则不一定.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丄L2,这时a 1 Ma 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a2Va 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a 1=90 + a 2.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a 1 M 90°,所以a 2工0°.即咕=-占或讹空=反过耒,女嗥kj=-丄,即kj * = -1 ■不失一般性》设冷<0,◊o,那么即产诂厂+U可以推出:a仁90 ° +a 2. L1丄L2 .结论: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1Ill's 0叫=--k l k3 = 1 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團1-30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即如果k1 • k2 = -1,那么一定有L1丄L2;反之则不一定.(借助计算机,让学生通过度量,感知k1, k2的关系,并使L1(或L2)转动起来,但仍保持L1 丄L2,观察k1, k2的关系,得到猜想,再加以验证•转动时,可使a 1为锐角,钝角等). 例题例1 已知A(2,3), B(-4,0), P(-3,1), Q(-1,2),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借助计算机作图,通过观察猜想:BA // PQ,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解:直线BA 的斜率k仁(3-0)/(2-(-4))=0.5,直线PQ 的斜率k2=(2-1)/(-1-(-3))=0.5, 因为k仁k2=0.5,所以直线BA // PQ.例2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 C(4,2), D(2,3),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借助计算机作图,通过观察猜想: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解同上•例3 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直线AB 的斜率k1= (6-0)/(3-(-6))=2/3,直线PQ 的斜率k2= (6-3)(-2-0)=-3/2,因为k1 • k2 = -1 所以AB丄PQ.例4已知A(5,-1), B(1,1), C(2,3),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分析:借助计算机作图,通过观察猜想: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B丄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课堂练习P94 练习1. 2.课后小结(1) 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真实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判定三点共线• 布置作业P94 习题3.1 5. 8.板书设计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荷兰著名数学家弗兰登塔尔曾说过:“要把数学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也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形成缜密的思维,养成探究的习惯,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多次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四个维度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纵横联系,分析教材1.课题选材本节课选自李广全、李尚志两位老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2.教材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从几何和代数的角度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两者的联系桥梁是正切函数值,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研究直线方程及其位置关系等思维的起点. 因此,本节课起到“开启全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内容在机械工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为生活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职高“3+2”机械专业二年级七班的学生,40个清一色的男生.相对其它班级,该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中考数学平均分为97.8分(满分120分).经过一年的职高数学学习,他们的数学基础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已初步具备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善于交流,这些特点为本堂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质的保障.4.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制定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会求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过程与方法:(1)经历倾斜角与斜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解析几何思想;(2)借助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情境贯串教学,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5.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直线倾斜角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而斜率是后续内容展开的主线,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斜率坐标化比使用直线倾斜角更方便,是研究直线方程的基础,因此确定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为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需要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从斜率公式的必要性、合理性、完备性三个角度进行分层突破.6.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情境贯串教学始终,层层深入,采用问题引领的探究式教学法,借助一个教学平台,贯串两条教学主线,再现三次教学情境,设置多次学生活动,通过“情境创设生活化,问题探究活动化,辨析质疑及时化,习题设置梯度化”,呈现教学的关键,从而使教学重点得到彰显,教学难点得以分层突破.二、联系实际,优化方法◆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演示实验法.遵循“探究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具体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一境到底,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问题驱动,循序渐进,引发学生思考;(3)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增强直观感,诱发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法: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类比归纳法.学法指导上“以设疑为导向,探究解疑为主线”,还课堂给学生,具体方法: (1)在观察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2)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3)在类比归纳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循序渐进,阐述过程为寻找教学的着力点,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过程按照“情境创设—以境导学—学以致用—知识梳理”四个环节展开.【情境创设 导入新知】 (时间分配:约4分钟)课前,与学生重温三十届伦敦奥运会的精彩赛事;呈现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金牌数的统计表,并请同学们在活动作业纸上作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审题、作图.【以境导学 探究新知】(时间分配:约30分钟)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折线图为载体,完成三次探究.每次探究,都采用统一的方法:利用情境引入概念,借助媒体深化概念,设置练习巩固概念.通过“设疑—析疑—答疑”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初研、细研、深研”折线图,充分发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探究一: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建立1.情境—设疑:教师根据折线图设置三个开放性的问题:问题1: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问题2:请同学们预测第31届奥运会中国所获金牌数的情况,记作点P, 将图补充完整;问题3:建立以奥运会届数为x 轴,金牌数为y 轴的直角坐标系,思考:过点H 的这些线段所在直线有何区别?学生思考、作图、作答.2.媒体—析疑: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直线绕点P 的旋转过程,引导学生根据直线的变化情况,归纳倾斜角的四种情形及直线倾斜角的范围.3.练习—答疑:教师设置两道习题.练习1:测量折线图中同学们所作直线HP 的倾斜角;练习2:在折线图中,过点H 作一条倾斜角为60°的直线.探究二:斜率概念的形成以及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1.情境—设疑:教师截取部分折线图设置两个问题:问题4:比较相邻两届金牌数的增长量;并分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异同.问题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上坡下坡问题,那么对于斜坡的倾斜程度可以用什么量来反映?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坡比概念,结合三角函数知识得到斜率概念.2.媒体—析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设置“扫雷”小游戏. 学生填表,积极参与游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表中数据,探索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教师设置两道练习.练习3:问题大挑战.(1)是否每条直线都有斜率?(2)是否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3)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则直线的斜率是否越大?练习4:根据探究一所得直线HP 的倾斜角,计算直线HP 的斜率.探究三: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1.情境—设疑:教师截取部分折线图设置两个疑问:问题6:在没有量角器的情况下,已知直线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FG 的斜率?问题7:若直线倾斜角为钝角,公式是否成立?问题8:若改变F 、G 两点的顺序,公式是否成立?(当倾斜角为钝角时,过两点的斜率公式证明过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探究作业; 从代数的角度加以分析,分子分母同时提取一个负号,公式仍然成立.)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知识计算斜率,猜想、讨论;师生共同推导过两点斜率公式. 2.媒体—析疑:几何画动态演示直线倾斜角为钝角的情况以及改变F 、G 两点顺序的情形. 教师紧追两个问题:问题9: 当直线平行于x 轴,公式还适用吗?问题10:当直线平行于y 轴,公式还适用吗?学生观察、思考、验证猜想.教师设计一道练习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中求直线斜率的方法. 练习5:在统计图中,直线GH 的斜率为多少?【学以致用 巩固新知】 (时间分配:约5分钟)教师设计一题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知识在机械手工编程中应用的习题:现欲加工如图所示零件,根据零件标注的要求,采用手动编程完成该零件,在用手工编程过程中,以O 点为坐标原点进行编程,A 点坐标为(0,15),需要计算以下内容才能完成手工编程:(1)若直线AB 斜率为1,则B 点的坐标为多少?(2)尺寸如图所标,求直线CD 的斜率是多少?【知识梳理 归纳新知】 (时间分配:约4分钟)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的新知.教师从相关概念、思想方法两个方面点拨. 【作业布置 拓展新知】 (时间分配:约2分钟)作业布置:必做题:1. 完成课本50P 的练习1、2;2. (1)如右图所示,已知直线1l 的倾斜角为30α=,直线12l l ⊥,求12,l l 的斜率.(2)直线过点(,2)A a 与(3,1)B -,斜率为1,求a 的值.选做题:探究:当直线倾斜角为钝角时,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板书设计 展现新知】非多媒体板书设计安排如下:五、自我提升,总结反思本节课以三个知识点的探究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四个注重: 注重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化静为动,让概念的内涵得到动态的呈现; 注重学生活动参与教学——化动为静,让热闹的活动留下冷静的思考;注重情境创设贯串教学——化零为整,让零散的概念串成清晰的脉络; 注重数学思想渗透教学——化繁为简,让无形的思想熏陶严密的思维; 立足教材,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严谨的,数学是美妙的,数学是水到渠成的……将数学“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将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衷心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感谢您的倾听!。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5)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内容首先根据一次函数与其图像——直线的关系导出直线方程的概念;其次为进一步研究直线,建立了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进而建立直线斜率的概念,从而实现了直线的方向或者说直线的倾斜角这一直线的几何属性向直线的斜率这一代数属性的转变;最后推导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这些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2)重点、难点分析①本节的重点是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斜率概念,熟练掌握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对于用直线的倾斜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并不难接受,但是,为什么要定义直线的斜率,为什么把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两个问题却并不容易接受.2.教法建议(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三大项: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学生思维也对应三个高潮: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如何建立.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有三个阶段①在教学中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通过讨论明确用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如何定义这个角呢,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倾斜角的概念.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而斜率却不这样.学生还会认为用弧度制表示倾斜角不是一样可以数量化吗.再有,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而不用正弦、余弦或余切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直线的方程中体现的不是直线的倾斜角,而是倾斜角的正切,即直线方程(一次函数的形式,下同)中x的系数恰好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设计:(1) α变化→直线变化→中的系数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2) 中的系数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运用上述正反两种变化的动态演示充分揭示直线方程中系数与倾斜角正切的内在关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斜率概念是极有好处的.③在进行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推导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课前要对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有关内容作一定的复习准备.④在学习直线方程的概念时要通过举例清晰地指出两个条件,最好能用充要条件叙述直线方程的概念,强化直线与相应方程的对应关系.为将来学习曲线方程做好准备.(2)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宜采用启发引导法和讨论法,设计为启发、引导、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辩、交流、和评价.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的建立,这三项教学任务都是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争论,组织交流,参与评价.教学设计示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2)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4)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直线方程的概念如图1,对于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直线有下面关系:(1)有序数对(0,1)满足函数,则直线上就有一点A,它的坐标是(0,1).(2)反过来,直线上点B(1,3),则有序实数对(1,3)就满足.一般地,满足函数式的每一对,的值,都是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反之,直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式,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的每一对x,y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从方程的角度看,函数也可以看作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满足一次函数的每一对,的值“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方程和直线建立了联系.定义: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以上定义改用集合表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集合,记作.若(1)(2),则.问:你能用充要条件叙述吗?答:一条直线是一个方程的直线,或者说这个方程是这条直线的方程的充要条件是…….(二)直线的倾斜角【问题1】请画出以下三个方程所表示的直线,并观察它们的异同.过定点,方向不同.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还有其他方法吗?或者说如果只给出一点,要确定这条直线还应增加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忆、回答:这条直线的方向,或者说倾斜程度.【导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如何刻画直线的方向.【问题2】在坐标系中的一条直线,我们用怎样的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呢?讨论之前我们可以设想这个角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不仅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的.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过程中会有错误和不严谨之处,教师注意引导.通过讨论认为:应选择α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表明一个方向可以有无穷多个角,这里只需一个角即可(开始时可能有学生认为有四个角或两个角),当然用最小的正角.从而得到直线倾斜角的概念.【板书】定义: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教师强调三点:(1)直线向上的方向,(2)轴的正方向,(3)最小正角.)特别地,当与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倾斜角为0°.由此定义,角的范围如何?0°≤α<180°或0≤α<π如图3至此问题2已经解决了,回顾一下是怎么解决的.(三)直线的斜率【问题3】下面我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倾斜角分别是30°、45°、135°的直线,并试着写出它们的直线方程.然后观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直线,写出方程.30°ß--à=45°ß--à=135°ß--à=(注:学生对于写出倾斜角是45°、135°的直线方程不会困难,但对于倾斜角是30°可能有困难,此时可启发学生借用三角函数中的30°角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来解决.)【演示动画】观察直线变化,倾斜角变化,直线方程中系数变化的关系(1) 直线变化→α变化→中的系数变化(同时注意α的变化).(2) 中的x系数k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同时注意α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出倾斜角与的系数的关系:倾斜角不同,方程中的系数不同,而且这个系数正是倾斜角的正切!【板书】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记作,即.这样我们定义了一个从“形”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现在我们又定义一个从“数”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斜率.指出下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 =tg60°(3) =tg(-30°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一起订正:(1)120°;(2)60°;(3)150°(为什么不是-30°呢?) 画图,指出倾斜角和斜率.结合图3(也可以演示动画),观察倾斜角变化时,斜率的变化情况.注意:当倾斜角为90°时,斜率不存在.α=0°ß--à=00°<α<90°ß--à>0α=90°ß--à不存在90°<α<180°ß--à<0(四)直线过两点斜率公式的推导【问题4】如果给定直线的倾斜角,我们当然可以根据斜率的定义=tgα求出直线的斜率;如果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直线是确定的,倾斜角也是确定的,斜率就是确定的,那么又怎么求出直线的斜率呢?即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求直线P1P2的斜率.思路分析:首先由学生提出思路,教师启发、引导:运用正切定义,解决问题.(1)正切函数定义是什么?(终边上任一点的纵坐标比横坐标.)(2)角α是“标准位置”吗?(不是.)(3)如何把角α放在“标准位置”?(平移向量,使P1与原点重合,得到新向量.)(4)P的坐标是多少?(x2-x1,y2-y1)(5)直线的斜率是多少?=tgα= (x1≠x2)(6)如果P1 和P2的顺序不同,结果还一样吗?(一样).评价:注意公式中x1≠x2,即直线P1 P2不垂直x轴.因此当直线P1P2不垂直x轴时,由已知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得斜率,而不需要求出倾斜角.【练习】(1)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α?(2)任意直线有倾斜角,则任意直线都有斜率?(3)直线(-330°)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多少?(4)求经过两点(0,0)、(-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5)课本第37页练习第2、4题.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个别辅导,订正答案(答案略).【总结】教师引导:首先回顾前边提出的问题是否都已解决.再看下边的问题:(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要注意什么?(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一一对应吗?(3)已知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斜率公式中脚标1和2有顺序吗?学生边讨论边总结:(1)向上的方向,正方向,最小,正角.(2)不是,当α=90°时,α不存在.【作业】1.课本第37页习题7.1第3、4、5题.2.思考题(1)方程是单位圆的方程吗?(2)你能说出过原点,倾斜角是45°的直线方程吗?(3)你能说出过原点,斜率是2的直线方程吗?(4)你能说出过(1,1)点,斜率是2的直线方程吗?板书设计7.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直线方程二、直线的倾斜角三、直线的斜率四、斜率公式练习小结作业。

高二上册《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高二上册《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高二上册《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一、教材信息•课程:高二上册数学•单元:解析几何•主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理解•利用斜率求直线倾斜角和利用倾斜角求斜率的方法四、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定义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与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到180度。

•倾斜角可以用tan函数来表示。

2. 直线的斜率•定义直线的斜率为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值。

•斜率可以用两点间的坐标表示,或者用斜率公式进行计算。

3.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等于斜率的反正切值,即tan(倾斜角) = 斜率。

4. 计算实例•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五、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实例演练: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意义。

2.理论讲解: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与实例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概念。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巩固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

4.实例演练: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与同伴分享和讨论解题思路。

5.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归纳: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学生的思路和方法。

3.1.1《倾斜角与斜率》教案(精品)

3.1.1《倾斜角与斜率》教案(精品)
3.给定两点 , ,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
1、通过简单练习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2、让学生初步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须注意的问题。
3、初步了解斜率公式.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在课堂上轻声走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有必要的指导。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的区别在哪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式的建立。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算、勤钻研”的研究式学习方法,这样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新“得”,“练”有所“获”,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
学生学习




1.直线 经过原点和点 ,则它的倾斜角是,它的斜率是。
2.已知点 ,坐标轴上有一点 ,若 ,则 点的坐标为。
3.已知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则 的值为()
A. B. C. D.
4.如右下图中直线 、 、 的斜率分别为k1、k2、k3。则( )
A、k1<k2<k3B、k3<k1<k2
C、k3<k2<k1D、k 1<k3<k2
直接利用斜率定义式求解,熟悉斜率公式,并体验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过点 作直线 ,若直线 与连结 的线段总有公共点,求直线 的倾斜角 与斜率 的取值范围。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熟练应用两点式斜率公式。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分析讲解。
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说课人姓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解析几何的开篇之作,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与方程,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为后续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利用公式求出直线的斜率。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斜率公式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斜率公式的探究及应用。

-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四、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同时,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

五、教学过程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实施教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启发诱导,探究新知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推导斜率。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 精品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 精品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课题说明:本节课是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2的3.1.1节的内容.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概念(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及一个公式(斜率计算公式).直线的倾斜角是反映直线倾斜方向的量,它也是确定直线位置的一个重要的几何要素,它实质上能从“形”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直线的斜率指倾斜角不是90 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教材是从生活中斜坡的坡度迁移到直线的斜率概念的.直线的斜率可看作是比值,实质上是数值,所以直线的斜率从本质上可看成是从“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显然,与倾斜角相比,用斜率刻画倾斜程度会更细致.关于过已知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因为过两点的直线是唯一确定的,所以其倾斜程度也就确定(即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从而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斜率与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斜率不仅反映了这种联系,并用代数方法表示了出来,而且在公式的推导中蕴涵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中解析几何部分的起始课,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在直角坐标系中会用坐标表示点,明确了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可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反映出数学概念离不开生活,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而且蕴涵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从知识点及研究方法上,为后继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建立直线的方程等内容起着关键性的铺垫作用.教学目标分析: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率,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x轴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4.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2.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3.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在概念形成及公式推导中的作用.难点:用代数方法推导斜率的过程.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发现法相结合.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问题1:(出示幻灯片)给出的两点P、Q相同吗?如何区分这两个点?从形的角度看,它们有位置之分,但无大小与形状之分.从数的角度看,如何区分两个点?(用坐标区分)问题2:过这两点可作什么图形?(唯一吗?)只经过其中一点(如点P)可作多少条直线?若只想定出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增加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估计不少学生能意识到需要有一个角)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可有两种方式:(1)已知直线上两点;(2)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问题3:角的形成还需一条线,也就是说要有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就必须还有一条形成角的参照的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以哪条轴线为基准形成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学生可能回答x轴或y轴)以x轴或y轴为基准都可以,习惯上我们用x轴.问题4:过点P与x轴形成45 角的直线有几条?(学生可能答一条或两条,投影演示结果)如何区分清楚这两条直线呢?估计学生能想到还需要确定方向.选择哪个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就能保证坐标系下的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角与它对应呢?(教师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方向来描述角,并区分L1与L2)数学概念来刻画事物时,讲求统一美与简洁美,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这个角呢?(揭示课题)倾斜角的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以x轴为基准,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学生练习画出过点P的各种倾斜角的直线.学生容易忽略与x轴平行的直线,补出图(4),问倾斜角在哪儿?如何规定?规定: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 .自然有倾斜角的范围是[0 ,180 ).这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条直线都有唯一一个确定的倾斜角α与它对应.倾斜程度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相等,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其倾斜角不相等.以上定义了一个从“形”的角度用倾斜角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设计意图】倾斜角的形成离不开“基准”与“直线方向”的规定,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是自然的以及数学定义的统一美与简洁美,从而提示本节课的课题.二、巩固旧知,同化新知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爬山、爬坡的体验,对于斜坡的倾斜程度,可以用什么量来反映?(坡角与坡度)初中对坡度是如何定义的?升高量坡度(比)=前进量(即坡角α的正切值). 当坡角α增大时,坡度如何变化?当坡角α=90 与0 时,升高量、前进量分别是什么?坡度又分别是什么? 坡角、坡度都能反映倾斜程度,迁移到数学中,坡角相当于直线的倾斜角,而坡度则对应于直线的斜率.斜率:倾斜角不是90 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即tan (90)k αα=≠.问题5:生活中坡角没钝角,当α为钝角时,直线的斜率如何求?(转化到其补角θ上)180()αθθ=-是锐角,tan tan(180)tan k αθθ∴==-=- .如:倾斜角120α= ,则斜率k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转化思想求α为钝角时的斜率,明确课本脚注的用法.问题6:当α在[0 ,180 )内变化时,斜率k 如何变化?【设计意图】更条理、更全面地认识斜率与倾斜角的变化关系.问题7:倾斜角与斜率都能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哪个量更优越呢?倾斜角能从形的角度刻画倾斜程度,而斜率是比值,实质是数值,它能从数的角度反映倾斜的程度,显然用斜率更细致入微些.【设计意图】突出斜率刻画倾斜程度的优越性是更细致入微,使用方便简洁.三、尝试推导,深化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见由两点也就确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即倾斜角与斜率.由此看来,直线上两点与直线的斜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问题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上两点P 1(x 1,y 1),P 2(x 2,y 2)且x 1≠x 2,能否用P 1 、P 2的坐标来表示直线斜率k ?学生活动:随意在坐标系下画两点P 1 、P 2及直线P 1P 2,探究各种图形并尝试推导,可以先特殊再一般,也可先一般再特殊地去分析.教师可适当引导其将斜坡截面图迁移到坐标系中,类似升高量、前进量,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长,并请学生叙述各个图的推导过程与结果.解:设直线P 1 P 2倾斜角为α(≠α90 ),当直线P 1P 2方向向上时,过点P 1作x 轴的平行线,过点P 2作y 轴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Q ,则点Q 为(x 2,y 1).(1)当α为锐角时,21P QP ∠=α,21x x <,21y y <,在Q P P 21ΔRt 中,12121221tan tan x x y y Q P QP P QP --==∠=α. (2)当α为钝角时,θα-= 180(设21P QP ∠=θ),21x x <,21y y <, αtan =θθtan )180tan(-=- ,在Q P P 21ΔRt 中,1212121212tan x x y y x x y y QP QP ---=--==θ, 1212tan x x y y --=∴α(可让学生分组推导). 同理,当直线P 2P 1方向向上时,无论α为锐角或钝角,也有1212tan x x y y --=α, 即1212x x y y k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克服公式推导中不易把握的两点(①两点坐标与αtan 的联系;②图形分析不全面),培养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思想,促进思维的独立性、全面性,逻辑性.思考:①各种一般情形得出的结论一致吗?与P 1、P 2这两点坐标顺序有关系吗?②当直线垂直于x 轴或y 轴时,上述结论适用吗?③斜率公式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设计意图】熟悉公式的结构特征及适用范围.巩固练习: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1)A (3,2),B (-4,1).(71=AB k ) (2)A (3,2),B (4,1).(1AB k =-)(3)A (3,2),B (3,-1).(不存在)(4)A (3,2),B (-4,2).(0=AB k )四、反思小结,概括提炼(同学们这节课有何收获?)1.明确了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了刻画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与斜率),知道了求斜率的两种方法(定义法、坐标法),21tan 21y y k x x α-==-. 3.经历了代数方法刻画斜率的过程,感受了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五、板书设计六、作业:①自学课本P.85:例1、例2;②作业本:P.89:1、2、3.预期效果分析:1.两个概念的形成,估计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这样设计之后,概念得出是自然的,不是强加于人的.2.斜率公式的推导可能存在学生对图形考虑不全面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人教版必修二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二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要素。

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明确方向,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新的理念,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采用问题牵引实验探索式教学方式,一节概念课,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和感受一个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以上的想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在新的问题的情境中,去主动构建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用电脑绘制图形,测算,并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实验探索意识。

(3)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关键: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学生的《几何画板》的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要素。

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明确方向,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新的理念,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采用问题牵引实验探索式教学方式,一节概念课,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和感受一个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以上的想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在新的问题的情境中,去主动构建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用电脑绘制图形,测算,并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实验探索意识。

(3)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关键: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学生的《几何画板》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样的原则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使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从而扩展自已的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知识及数学工具的能力,实现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2)教学手段: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几乎是无效(起码是低效)的教学活动。

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把教师做好的课件给学生以展示,学生只是把焦点集中在感观的形象上,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本节课地点选在多媒体教室,学生通过《几何画板》绘制直线(形),并测算相关的角度(数),来主动的探求刻化直线的要素,及猜想,实验,证明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主动构建,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操作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也反映了新的信息手段对课堂教学的深远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创新思考,亲身参与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2、坚持协同创新原则。

把教材创新、教法创新以及学法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只有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才能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

首先是教材创新。

在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引入上,我变课本上的“直接给出定义”为“实验——猜想——操作——定义”,也就是变封闭的、逻辑演绎体系为开放的、探索性的发现过程。

另外,引入的过程中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从具体到抽象,引到学生类比发现实际生活中有关角的情况。

其次是教法创新。

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让学生用《几何画板》作为工具来探究概念的发生的过程,也体现了当前的所倡导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1)现行教材省略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发现过程,没有反映出科学认识产生的辩证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悖,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
很大的困难,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2)现代认知学认为,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通过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大胆求索的精神,这样才能全面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一) 直线的倾斜角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研究两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的需要,从而明确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触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展开。

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1、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问题情境2、用一个很小等腰直角的三角板,能不能不画出一个很大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怎么画? 问题情境3、第二个问题对你解决第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
除了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点再给定直线的方向,也能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直线的倾斜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研究直线的需要,从而明确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触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展开。

问题4.我们用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刻画直线的方向?你想怎么定义?
在平面直线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a,那么a 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说明:①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②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1800 α;③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提供了空间。

结合电脑演示,引导学生用“角”来刻画方向,进而引入倾斜角的概念。

和学生一同完成定义,定义要完备,准确,简洁。

请同学们用《几何画板》画出过原点且倾斜角为30,45,90,120,150的直线,并测算出分条直线的方程,观察这些直线,比较异同;
这些直线(斜截式)x 前面的系数与其倾斜角有什么关系,你能猜出来
吗?这个系数有什么几何意义呢?能不能给它下个定义呢?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用k 表示即
k=tan α
注:倾斜角是90o 没有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都有斜率。

可以随机的出几个已知斜率求倾角,已知倾角求斜率的小题。

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倾斜 角不的直线。

其斜率不同。

我们常用斜率来表示倾斜角不等于90的直线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

问题情境:在坐标平面内,已知两点P 1(x 1.y 1),P 2(x 2,y 2),那么直线P 1P 2就是确定的。

那么当P 1P 2的倾斜角不是9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
的。

你们能研究怎么样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线直线P 1P 2的斜率?
经过两点),(111y x P 、),(222y x P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121
2x x y y k --=(x 1≠x 2)
推导:设直线P 1P 2的倾斜角是α,斜率是k ,向量21P P 的方向是向上
的(如图7—3(1)~(2)).向量21P P 的坐标是),(1212y y x x --.过原点作向量OP =21P P ,则点P 的坐标是),(1212y y x x --,而且直线OP 的
倾斜角也是α.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121
2tan x x y y --=α 即.121
2x x y y k --=(x 1≠x 2) 同样,当向量12P P 的方向向上时也有同样的结论.
你能根据斜率公式,出几问题给大家作一作吗?
我们可能几何画板的测算功能来验算。

让学生更加开发的进入问题情境,将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都考率到:例如两点的纵坐标相同时,两点横坐标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