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史大纲_380903017
《中国法律史》本科生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法的文化历史背景、特质、发展规律,为深化法学理论和部门法的研究提供法史基础,并尽可能地思考中国法的现状与其历史传统之间的承传扬弃关系,探寻中国法走向近代化过程的得与失。
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比较各朝法律的发展变化(异同),归纳出其中典型性、共通性、规律性的原理和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参考书(可在将来有需要时再查看):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2、戴炎辉/仁井田陞/郭建(浙大版)/范忠信/邓建鹏/杨一凡/张晋藩/曾宪义等的《中国法制史》。
4、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出版。
6、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8、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8卷·法律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高道蕴等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黄源盛《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13、滋贺秀三主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林剑鸣等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王亚新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沈家本《历代刑罚考》,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17、薛允升《唐明律合编》,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8、《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法律史》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法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学时 4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国历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批判地吸收与借鉴传统法律的精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学习各部门法奠定法史知识基础,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与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狱政管理等;2.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思想、掌握立法活动、立法成果、总结法律原则和法制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历史上法律发展变革的原因,认识历代统治阶级如何利用传统法律为其服务,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课程教学重点:(1)中国法律史兼具法学与史学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史带法,互利互导;(2)从纵向宏观把握中国法律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从横向微观把握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2.课程教学难点:(1)中国法律史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专有名词多,涉及历史典籍诸多;(2)科学把握中国法律知识层次和法制理论阐述的深浅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律史的了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感情和学习兴趣。
把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或重点内容制作成互动环节,采取课堂讨论、课后自学或者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法进行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法律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科研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料。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中国法律史的内涵、研究范围及意义(2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法律史的概念及研究范围;(2)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3)学习中国法律史的意义与方法。
中国法律史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律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素养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确立法律思维观念,了解中国法律史的相关立法原则和基本理论,掌握重要的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并从中领会利弊,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框架。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历史材料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贯穿古今,借助法律史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中华法系的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能够运用法律史的专业知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时代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客观公正评价现行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支撑课程目标1)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国法律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研究方法。
领会学习中国法律史的实践价值和当代意义。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释中国法律起源问题上的科学性。
要求学生掌握法律起源的一般原理以及中国法律起源的过程和特点。
掌握“刑起于兵”,“诸法合体”“实体与程序”等关键法律分析概念。
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习惯如何转变成法律;马克思主义基本法律原理的中国应用。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实体与程序,诸法合体);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时数2学时五、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法律史课程介绍一、中国法律史的研究对象二、学习中国法律史的意义三、马克思主义基本法律观第二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华夏部落联盟:国家的雏形二、从部落联盟规范到国家法律第三节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一、战争与法律二、血缘与法律三、祭祀与法律四、诸法合体与实体思维第二章夏商法制(支撑课程目标1)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夏朝法制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
掌握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军事法规。
掌握夏朝的刑罚制度和刑罚类别。
理解商朝的立法背景和商朝的法律内容。
中国法制史讲课提纲
(二)明德慎罚
“德” 运用于法制便是“明德慎罚”。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 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 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由此形成了一 系列区别情况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
(三)礼治思想
1、“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 “亲亲”即亲其所亲,亲爱自己的亲属,核心是 “孝”; “尊尊“即尊其所尊,尊爱自己的尊长,核心是 “忠”。 2、“礼”的基本内容(形式)――五礼 (1)吉礼:祭祀之礼;(2)凶礼:丧葬之礼; (3)宾礼:宾客之礼;(4)军礼:军旅之礼; (5)嘉礼:冠婚之礼。 3、“礼”与“刑”的关系 (1)作用上:礼禁于将然,刑禁于已然;(2)地 位上:礼主刑辅;(3)适用对象上:礼不下庶 人,刑不上大夫。 4、宗法制: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与国 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一)刑事法制
1、定罪量刑的原则:(1)矜老恤幼原则;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 《尚书· 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 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 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 时乃不可杀。” 眚:过失;非眚:故意。 非 终:偶犯;惟终:惯犯;(3)罪刑相当原则; (4)罪疑从轻、众疑从赦原则;(5)罪不 相及原则;(6)同罪异罚原则;(7)世轻 世重原则:世轻世重(“三典”)即“刑新国, 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周礼· 秋官· 大司寇》。
二、西周的立法概况
(一)立法概况
1、周礼;2、九刑:(1)《左传· 昭公六 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2)九 刑有两种含意; 3、吕刑(又称为“甫刑”):(1)制定 背景;(2)主要内容:①规定刑罚的种类 及适用刑罚的原则;②赎刑是其核心内容; ③其刑罚原则是“明德慎罚”。(3)评价:
中国法制史 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介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传承与变革,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 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进过程,并能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3. 辨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体系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4. 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能够就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夏商周法律制度- 秦汉法制变革- 隋唐法典与法律学派- 宋元法律制度演进2. 中国近现代法律制度- 明清法律制度演进- 清末维新法制改革- 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法制建设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中共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机遇与法律改革四、教学方法1. 授课- 通过讲授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理论,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制度演进的演变过程;-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历史时期的法律问题和制度变革;- 结合多媒体和文献资料,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法律制度的多样性。
2. 小组讨论- 设立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互动、交流与合作;- 启发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展开思考和讨论。
3. 阅读和研究-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拓宽自己对中国法制史的理解;-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完成课程作业和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考试- 设立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重要事件、人物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问题。
2. 作业与论文- 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展示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对中国法制史的某一时期或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中国法制史纲要.
14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 五、唐代的民事法律规范 强制离婚:义绝 • 六、刑事法律规范 • (一)刑罚体系 隋唐封建五刑的正式确立 • (二)刑罚适用原则 1、十恶重惩原则(十恶罪名;十恶重惩;实质) 2、贵族、官僚减免原则 • 3、其他刑罚原则(同居相隐原则 ;共犯区别首从 ; 官吏犯罪区分公罪、私罪原则 ;涉外案件的处理原 则)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 律制度
• 一、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宋刑统》、编敕 • 二、行政立法:加强专制控制(行政法规的特 点) • 三、刑事法律规范 1、《重法地法》和“盗贼重法” 2、 刑罚制度的变化: 折杖法、刺配之法、凌迟刑
17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 律制度
• 四、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红契制度;继承法规(绝户财产的继承) • 五、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中央 ;地方;
15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 七、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准乎礼(依礼制律,礼法合一) • 八、主要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机关: 三法司; “三司推事” ( 2 )审判制度:“换推”、刑讯制度的完善; 死刑三复奏、五复奏 (3)监察制度: 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的三个组成部分); 谏官组织
16
•二、具体法律制 度
罪名 刑事立法
刑罚
刑法原则
民事经济立法 (所有权、契约关系、 婚姻制度、继承制度、 工商立法) 司法机关(中央、地方)
三、司法制度
诉讼制度(诉讼形式、程序) 2 审判制度、刑罚的执行、监察制度
第一章 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夏 商的法律制度
• 中国法的起源( “刑起于兵” ;礼源于祭祀说) • “灋”的含义 •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 • 夏商的法律制度 1、法律形式:礼、刑 《禹刑》 、 《汤刑》、《甘誓》 2、主要罪名: 夏:昏、默、贼 商:(不孝); 3、 刑罚(“刑名从商”;酷刑); 4、 监狱:夏台、圜土、牖里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6)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一)导论(二)第一单元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宗法领主法的盛衰第一章中国国家与法律的起源第二章夏、商法律制度第三章西周法律制度(三)第二单元中国官僚制国家制定法的诞生与巩固第四章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五章战国时期各国的法律制度第六章秦统一后的法律制度(四)第三单元中国官僚制国家制定法的成熟与完备第七章两汉的法律制度第八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第九章隋、唐法律制度第十章宋、元法律制度评“包公”及清官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第十一章明、清法律制度清代典型案例试判(五)第四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中国法制第十二章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第十三章清末法制改革第十四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六)第五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第十五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法制注:期中考试考至第三单元的第九章(隋、唐法律制度),学时为24学时;后面的内容学时数也为24,大进度如此安排,小进度自行决定。
参考书籍如下:1.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美)D 布迪等《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3. 张晋藩等《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法律出版社 19994. 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5.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下)群众出版社 19846. 张国华等《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 19837. 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8. 曾宪文等《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9. 韩廷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 199810.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198111. 邓子美辛望旦主编《论中国法的精神》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国法律史知识点大一
中国法律史知识点大一中国法律史知识点大纲一、概述中国法律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程的学科,它从夏商周时代的古代法律展开,纵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制演变和法律制度的发展。
下面将从法律体系、重要法律文书和法律制度变迁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法律史的主要知识点。
二、法律体系1. 古代法律体系- 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法律制度:族法、宗法、秩序法- 隋唐时期的律令制度:《太和律》、《开元律》、《唐律疏议》- 宋代的刑法典制度:《官刑法》、《大宋律》2. 《大清律例》- 清朝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为刑律和刑律条例两部分- 对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三、重要法律文书1. 《周礼》- 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参考- 记载了周王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司法程序与规范2. 《战国法家》著作- 《管子》、《韩非子》等- 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和法家学派的理论3. 《刑统》- 清代法律文书- 总结了明清两代的刑法制度和司法实践四、法律制度变迁1. 秦朝的法律制度- 矿物专占制度的建立- 法家学派的兴起和影响2. 唐朝的法律制度- 启蒙期法律专业教育的建立- 律令制度的完善与创新3. 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 官制刑律的建立和发展- 实施科举制度对法律界的影响五、结语中国法律史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学科,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法律体系、重要法律文书和法律制度变迁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在今天的法律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国法律史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促进现代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中国法制史大纲》
中国法制史大纲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二、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一、夏、商法制指导思想(一)王权神授(二)天讨与天罚二、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一)“以得配天”(二)“明德慎罚”(三)“刑罚世轻世重”(四)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影响三、春秋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第三节立法活动一、夏、商立法概况(一)“禹刑”(二)“汤刑”二、西周立法概况(一)周公制礼(二)西周时期的“礼”(三)吕刑(四)九刑(五)遗训、殷彝三、春秋时期的立法概况(一)郑国“铸刑书”(二)邓析的“竹刑”(三)晋国“铸刑鼎”(四)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一)夏、商的主要罪名(二)西周的主要罪名二、刑罚(一)“五刑”(二)其他刑罚三、刑罚适用原则(一)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二)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三)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四)宽严适中原则四、礼刑关系(一)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五节民事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与契约(一)所有权(二)契约二、婚姻(一)婚姻原则(二)“六礼”(三)“七出”与“三不去”三、宗法继承(一)西周的宗法制度(二)宗法制下的继承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一)中央司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一)天罚与神判(二)“狱”与“讼”(三)“五听”(四)“读鞫”与“乞鞫”(五)“三刺”三、监狱制度(一)监狱名称(二)监狱管理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制思想(一)“以法治国”(二)“刑无等级”(三)“行刑重轻”(四)“法布于众”二、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法令由一统”(二)“以法为本”、“凡事皆有法式”(三)弃礼任法,峻法严刑三、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与民休息”、“宽省刑法”(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指导思想第二节立法活动一、战国时期的立法概况(一)《法经》(二)商鞅变法二、秦朝立法概况(一)主要法律形式(二)睡虎地秦墓竹简三、汉朝立法概况(一)主要法律形式(二)“约法三章”(三)汉律六十篇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概况(一)三国对汉律的沿用与改革(二)《晋律》与张、杜注律(三)南朝对《晋律》的沿用与删改(四)《北魏律》(五)《北齐律》(六)三国、两晋、南北朗法律形式的变化五、法律的儒家化(一)“三纲”的法律化(二)汉代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三)“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一)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方面的罪名(二)危害专制集权与封建政权方面的罪名(三)官吏渎职方面的罪名(四)侵犯生命与财产安全方面的罪名(五)“重罪十条”二、刑罚(一)秦、汉的主要刑罚(二)汉化文帝、景帝的刑制改革(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三、刑罚适用原则(一)秦朝的刑罚适用原则(二)汉朝的刑罚适用原则(三)二国、两晋、南北朝的刑罚适用原则第四节民事经济法律制度一、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权利主体与民事行为能力二)所有权(三)婚姻家庭与继承二、经济法律制度(一)农牧业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二)官营手工业管理(三)市场与货币管理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一)中央司法机构(二)地方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一)起诉(二)审判(三)录闪(四)死刑复奏制度的确立三、“春秋决狱”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唐朝法制指导思想(一)“德本刑用”(二)宽简、稳定、划一二、宋朝法制指导思想(一)强化中央集权(二)重典治“贼盗”第二节立法活动一、隋朝立法概况(一)《开皇律》(三)《大业律》二、唐朝立法概况(一)法律形式(二)《武德律》与《贞观律》(三)《永徽律疏》(四)《开元律疏》(五)《唐六典》(六)唐律的特点(七)唐律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三、宋朝立法概况(一)法律形式(二)《宋刑统》(三)编敕活动(四)编例活动(五)《盗贼重法》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一)“十恶”(二)隋唐时期的其他罪名(三)宋朝的主要社会犯罪二、刑罚(一)“五刑”(二)宋朝刑罚制度的变化三、刑罚适用的原则(一)区分公罪与私罪(二)关于共同犯罪与合并论罪(三)自首原则与类推原则(四)老幼废疾者减刑原则(五)累犯加重原则(六)特权原则(七)化外人处罚原则第四节民事经济法律制度一、民事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债权(三)婚姻与继承二、经济法律制度(一)官营专卖(二)财政立法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一)中央司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一)起诉(二)审判(三)上诉、复审与死刑复核(四)刑罚执行程序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元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附会汉法”(二)“分而治之”二、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刑乱国用重典”(二)“重典治吏”三、清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二)“尚德缓刑”第二节立法活动一、元朝立法概况(一)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至元新格》(二)体例模仿唐、宋旧律的法典:《大元通制》(三)地方政府纂集的法令法规汇编:《元典章》二、明朝立法概况(一)《大明律》明代的基本法典,历经数十年修订完成;确立了七篇的格局,对传统刑律体例予以改革。
中国法制史复习大纲
中国法制史复习大纲中国法制史纲要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1、氏族血缘纽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更加强韧2、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在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日益加强3、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为法礼,本来是一种盛玉的器皿,即表示一个盛有双玉的奉事神和人的器皿。
指奉神之事,即祭祀。
当这种器皿广泛用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后,它就成了奉神祁福的专用和祭神敬祖仪式的代名词。
我们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新的家庭组织——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
这种男子在经济上优势的增长,使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转为对社会力量的崇拜,妇女对丈夫的尊敬,后来扩展到夫权制大家庭的家长及其家族的祖先。
4、刑起于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律最早称为刑,战争则称为兵。
刑与兵的关系也就是法律与战争的关系。
《汉书·刑法志》说:“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轸;薄刑用鞭扑。
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
”甲兵、斧钺是兵器,也是杀俘虏的工具。
以兵器为刑具,以战场为刑场。
法、礼、律《说文解字》:法者,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zhi),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律,最初上指调整乐器音调的工具。
《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后来,借作法律,比喻如调音律一样均平调整人们的行为归于一统,普遍适用。
律的含义又比法进了一步。
第二节夏商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
二、立法概况1、《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2、《汤刑》:商朝法律的总称。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第三节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一、刑事法律(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的原则2、疑罪从轻的原则3、不杀无辜的原则4、过失人轻的原则(二)刑罚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三)罪名 1、不孝罪 2、不从王命罪 3、危害社会,破坏秩序罪4、贼杀罪 5、不事农业罪 6、弃灰于公道罪第四节夏商的司法制度一、司法官二、诉讼审判制度:“天罚”、“神判”三、监狱制度:圜土、夏台、羑里西周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的法制思想及立法概况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1、敬天保民 2、明德慎罚 3、礼治思想二、西周的立法概况1、周礼①礼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经周公制礼,在西周具有法的属性,表现为等级名份,贵贱准则②西周的礼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即“五礼”,吉、凶、宾、军、嘉礼。
中国法制史大纲
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
第一节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基本要求:
了解:先秦法制主要内容、秦汉律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
理解:法制思想、出礼人刑,秋冬行刑,八议、五服制罪。
熟悉:汉代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春秋决狱,并能够分析借鉴。
考试内容:
法制思想(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 德主刑辅) 先秦法制主要内容(出礼入刑 五刑 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 铸刑书与铸刑鼎 《法经》) 秦汉律的主要内容(罪名与刑罚 文景席废肉刑 亲亲得相首匿)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名例律 八议 五,眼制罪) 司法制度(大司寇 五听 三刺 廷尉 春秋决狱 秋冬行刑)
3) 三是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凡属司法官罚不当罪,徇私枉法者按五过论罪a、惟官,指畏权势而枉法者;b、惟反,指报私怨而枉法;c、惟内,指为亲属裙带而徇私;d、惟货,指贪赃受贿而枉法;e、惟来,指受人请托而枉法。
2、奴隶制的五刑——按从轻到重分为“墨、劓、非、宫、大辟”
其中非刑有刖,砍手;非,砍足;膑砍膝盖骨。大辟是死刑的总称。商、春秋时一直是作为主体刑罚而广泛应用。其影响遍及整个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前期,经过秦汉的刑罚变革,直到南北朝后期,才完全被封建制五刑取代。
b) “同姓不婚”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利于民族的发展
“附远厚别”——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巩固家天下与宗法制度。
c)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必须由父母家长决定子女的婚姻大事,媒人中介,否则即为“淫奔”。
(2)婚姻的“六礼”程序 a) 纳采 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b) 问名 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清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2) “剂”短,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
中国法制史纲要
绪论(1)中国法制史发生和发展基本线索:中国法制的雏形,宗法制的法制,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制,人民民主法制(革命根据地法制)。
(2)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点(即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①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②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③法律以刑法为主;④司法从属于行政。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1)中国法的起源:中国法起源的特点,对中国法发展的影响。
(2)夏朝法制的简况:"奉天罚罪"的法律观,"禹刑"及"肉刑"。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3)商朝的神权政治与法制:"率民以事神"的法制指导思想及其主要表现、特点。
(4)商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天命"、"祖命"与"王命","五刑",神明裁判。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内容:"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亲亲"、"尊尊"。
(2)宗法制与西周法制:宗法制的概念,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宗法制与西周法制的关系。
(3)西周的礼与刑:"周公制礼",礼的性质、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礼与刑的关系,"出礼入刑";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九刑"。
(4)西周的所有权和契约关系:土地所有权及其演变,契约关系:"质剂"、"傅别"。
(5)西周的婚姻、家庭和继承:婚姻成立的要件,"六礼";解除婚姻的要件:"七出","七出"的限制:"三不去";嫡长子继承制。
(6)西周的诉讼和审判:"狱"、"讼"有别,"五听"。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发展状况,主要内容是:(1)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及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活动、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也包括非经国家机关正式制定、而曾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起实际调节作用的习惯、判例,以及调节家族、乡里关系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
(2)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相关的司法设施,如监狱、配所、公堂等。
还有典型案例。
(3)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
(4)对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学说。
(5)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精神实质和社会作用以及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律;批判地吸收与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的精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提高对我国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法学理论和各部门法学奠定坚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本课程注重运用法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文化现象。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做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历史上法制的发展、变革;从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出发,认识历代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法制为其统治服务,了解一代法制的兴废沿革的客观原因,并总结其经验教训;认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导论1.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研究范围2.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第1章夏商法律制度1.中国法律起源与夏代法制简况2.商代的法律制度第2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1.西周时期的法律概况2.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3.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制度4.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2.战国时期的法律发展第4章秦朝的法律制度1.统一后的秦代法制2.秦代司法制度第5章汉代的法律制度1.汉代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2.汉代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3.汉代刑事立法4.汉代民事立法5.汉代司法诉讼制度第6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2.魏晋律学与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第7章隋唐的法律制度1.隋代立法概况2.唐代的立法概况3.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4.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完备5.唐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6.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地位7.唐代的司法制度第8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1.宋代的法律制度2.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3.元代法律制度第9章明代的法律制度1.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过程2.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3.明代司法制度及其特点第10章清代的法律制度1.清代的立法概况2.清律的内容及其特点3.清代司法制度及其特点4.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第11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1.清末立法的指导思想2.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3.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第12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1.民国初期的法律思想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主要宪政立法3.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规4.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第13章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1.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立法思想2.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3.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主要法规4.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第14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1.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制度2.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与法律体系3.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4.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第15章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1.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概况及立法指导思想2.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献3.革命根据地的刑事立法4.革命根据地的土地立法5.革命根据地的民事立法6.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二)重要知识点先秦法制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出礼入刑。
《中国法制史》考试大纲
中国法制史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课程的性质:中国法制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法学学科,即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法律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和国家司法考试的必考科目。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法制史的任务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各个时期和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性质、内容、特点和作用,总结其发展演变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从而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正确评价现实的法律制度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为现代法制建设提供服务。
开设此课程,可使学生系统地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其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生学习法学理论和部门法学提供背景知识,为此加深了对我国现行法律的理解。
特点:中国法制史是一门历史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
因此,学习《中国法制史》,要有较好的法律基础和扎实、深厚的史学功底,还要有较好的古汉语水平和较好的法律知识。
目的:通过指导读者了解中国法制的历史演变过程,熟悉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把握法律制度的基本规律,继承遗产,以史为鉴,发扬优秀传统,推进现代法制进程。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一、法律制度是一种历史现象,法律制度有着自身演变的规律,本课程严格依据历史发展线索,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将内容分为九章,力求反映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掌握各时期各主要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了解和掌握各个朝代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的主要规定、历史特点、沿革关系和历史作用,力求反映每个时期法律制度的全面性。
三、中国法制史源远流长,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情况,探讨法律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培养运用法制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推陈出新。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导论学习目标和要求:了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研究范围,掌握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点及其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代法律制度产生、发展、实施、作用、特点、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中国法制史大纲
大纲第二编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夏商法制概况一、夏代法制概况(一)“天讨”、“天罚”的自然法律观(二)“禹刑”(三)罪名与刑罚(四)监狱二、商代法制概况(一)“汤刑”(二)罪名与刑罚第二节西周法律制度一、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以德配天”说(二)“明德慎罚”的法治主张二、西周时期的法律形式(一)“周公制礼”(二)“吕刑”三、礼及礼刑关系(一)“礼”的渊源与发展(二)周礼的性质与作用(三)“礼”与“刑”的关系四、刑法制度(一)主要罪名(二)主要刑罚(三)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五、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制度(二)婚姻制度六、司法诉讼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的法制变革(一)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二)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活动及其成果(一)《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二)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第二章秦代法律制度第一节法制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二、主要法律形式三、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刑法制度一、刑罚种类(一)死刑(二)身体刑(三)徒刑(四)流刑(五)财产刑(六)身份刑二、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第三节司法诉讼制度一、司法机关(一)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二)廷尉是中央司法审判机关,执掌中央司法审判权(三)地方设郡、县两级,郡守、县令执掌地方司法审判权二、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一)告诉(二)审理三、监察制度第三章汉代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一)“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指导思想(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二、主要立法与法律形式第二节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一、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二、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三、刑制改革的意义第三节法律内容的儒家化一、刑事法律内容维护君为臣纲,严惩危害皇帝权力、人身安全与尊严的各种犯罪,惩治“左官”、“阿党”等危害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犯罪。
上请原则、矜老恤幼原则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产生,汉代刑罚适用原则开始儒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史大纲
清华大学法学院聂鑫
办公电话:62794510;电邮:niexin@
Office hour:每周四下午2:00-4:00,明理楼502
壹、导论
(一)引例: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方法
(三)传统法制的特色
(四)中国法制史的分期(法制演进之诸阶段)
贰、中国封建社会与礼制
叁、中华帝国的法制
一、法源史(法典之编纂及因革)
(一)创始期(战国以前)
(二)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三)成熟期(隋唐-清末)
(四)变革期(“西方法侵入时期”,始于1902年)
二、政治法律(“公法”)
(一)士大夫政治
(二)中央官制
(三)地方官制与地方建制
(四)选举(科举)与学校
(五)财政
三、司法制度
(一)两汉春秋决狱
(二)司法组织
(三)诉讼程序(以清代为例)
四、身份法
亲属与家族,以及与身份相关的财产制度(家产、族产与继承)(一)宗族
(二)亲属
(三)家族
(四)婚姻
(五)亲子与监护
(六)继承
五、财产法
(一)物权法
(二)债法
(三)商事法
六、刑事法
(一)刑罚
(二)犯罪与量刑
(三)身份与罪刑
肆、近代中国法制
一、晚清修律
(一)立法概况
(二)礼法之争
二、近代立宪史
(一)清末宪政运动
(二)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时期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三、近代国会史
(一)清末的资政院
(二)北洋时期的国会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等
四、近代司法制度变迁
(一)中央司法机关(“从三法司到司法院”)
(二)地方各级司法机关与审级制度(“从四级三审到三级三审”)
五、民国立法概况(“六法全书”体系)
六、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
附论: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制
参考书目:
刘广安:《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李贵连:《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
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