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治理者要向古人学习“收买人心”
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
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治理国家的名言42条
治理国家的名言42条治理国家名言治理国家经典语录共收录关于治理国家的名言42条无为而治。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卫灵公》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
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治以教化为本。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脱脱《宋史·萧服传》治理国家名言治国无法则必乱。
——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治大国,若烹小鲜。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鲜: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
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通行的解释是:治大国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
商·伊尹见商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
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想进攻夏桀。
为无为,则无不治。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脱脱《宋史·宋祁传》关于治理国家的名言元·脱脱等《宋史·宋祁传》。
三冗:指天下有定官而无限员,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僧道日益众多而无定数。
为国:治理好国家。
这两句大意是:不把三种多余的人员去掉,就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这是宋祁给宋仁宗赵祯上疏中的两句话。
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及藩镇兵权,从中央到地方,官职虽是一定的,但官员没有限制,吏治混乱;除京师正规军禁军外,各州还招募大量厢军,国家供养了一支庞大而不能作战的军队;不从事生产的和尚、道士也日益增多,不加节制。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
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理( ) ②下愚( ) ③明哲( )④当( ) ⑤神器( ) ⑥域中( )⑦崇( ) ⑧极天( ) ⑨休( )⑩胜( )2.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段凡百...实繁,能克..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以傲物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凡百( ) ②景( ) ③殷忧( )④道( ) ⑤善始者( ) ⑥下( )⑦纵情( ) ⑧傲物( ) ⑨行路( )⑩其( ) ⑪忽( )5.理解性默写①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综合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综合训练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
初仕隋,为隰城尉。
坐事,除名徙上郡。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
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
隐太子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
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
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迁中书令。
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十三年,加太子少师。
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
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玄龄遂止。
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古典文献学研究对于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启示
古典文献学研究对于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启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忙于追求新的知识和技术,却容易忽视古老智慧的价值。
古典文献学,这一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或许在表面上看起来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科技格格不入,但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它能为现代社会治理带来诸多宝贵的启示。
古典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
例如,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核心地位。
这启示现代社会治理者,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良好的品德和操守为民众树立榜样,从而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古典文献中的法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执行不应受到权势和私情的干扰。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法律体系,并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关键。
古典文献还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
《礼记》中描述的“大同社会”理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反映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要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此外,古代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关系的论述,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古典文献中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通过研究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我们能够发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往往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例如,秦朝的苛政峻法、隋炀帝的好大喜功,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
这警示现代社会治理者要廉洁奉公,倾听民众的呼声,关注民生疾苦,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之重要,古人都把它看作是“为政”的关键。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认为用人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
” 明太祖朱元璋形象地把“治天下”比作“构大厦”,构大厦靠的是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治天下靠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国的精英。
“政治之道,首重人才。
”清康熙把重用人才摆在治理国家的首要位置。
对于如何用人,古人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识人知人,勤于教养。
古人认为,用人的前提是识人知人,而识人知人很难,因为人常有假象。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将苑·知人性》中指出:“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那么,怎样才能识别真伪,正确识人呢?唐代魏征提出了《六观法》:“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这是让人在地位、处境的不断变化中,观察他们的举止、修养、爱好、言谈、品行和追求,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与德行,达到识人知人的最终目的。
三国东吴孙权是识人知人的高手,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识潘濬于系虏”,深为臣下所折服。
人才一旦选定,就要精心地教育、培养和训练,勤于教养,百年树人,这是人才开发的关键。
《管子·权修》中有一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任何人才都不是天生的,都要经历一个十分艰难的精心开发过程。
如东吴的吕蒙,粗疏而又身微,小时候没有读过书。
掌管重任后,孙权就力劝他学文读书,后来果然智慧大增,成长为一员儒将。
汉代王安石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指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
”意为对人应教之学问,养以礼法,取以贤能,任以专职,任何一个环节上如果不精心而偏离了方向,都足以损毁一个有用之才。
二、德才兼备,选贤任能。
在用人问题上,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历来是个热点问题。
儒家经典名言50句,学习古人智慧!
儒家经典名⾔50句,学习古⼈智慧!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学》释义: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学》释义:古时候想要使天下⼈都发扬光明正⼤的德⾏,就先要治理好⾃⼰的国家;想要治理好⾃⼰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的家庭;想要管理好⾃⼰的家庭,就先要修养⾃⼰的⾝⼼;想要修养⾃⼰的⾝⼼,就要先端正⾃⼰的⼼志;想要端正⾃⼰的⼼志,就先要证实⾃⼰的诚意;想要证实⾃⼰的诚意,就要先丰富⾃⼰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有诸⼰⽽后求诸⼈,⽆诸⼰⽽后⾮诸⼈。
——《⼤学》释义:君⼦对于优点,要⾃⼰⾝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对于缺点,要⾃⼰⾝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
4、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学》释义;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欺骗⾃⼰。
要像厌恶腐臭的⽓味⼀样,要像喜爱美丽的⼥⼈⼀样,⼀切都发⾃内⼼。
所以,品德⾼尚的⼈哪怕是在⼀个⼈独处的时候,也⼀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释义:天赋予⼈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中庸》释义:⼴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踏实地去实践。
7、⾃诚明,谓之性;⾃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释义:由于诚恳⽽明⽩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事理⽽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事理,能够明⽩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
故君⼦居易以俟命,⼩⼈⾏险以徼幸。
——《中庸》释义:对上不抱怨⽼天,对下不责怪别⼈。
古代文人的修身与治国思想
古代文人的修身与治国思想在古代中国,文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和治国理政的参与者。
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更关注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的修身与治国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文人对修身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兴起。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古代文人将修身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他们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努力追求“君子之道”。
通过学习经史文化,磨砺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和成就,更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不仅仅是停留在个人行为上,更注重内外兼修。
他们提倡“内圣外王”,既要修身养性,又要关注社会的治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榜样的力量,才能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古代文人不仅仅是自我修身的追求者,更是社会道德的引领者。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古代文人的治国思想也是他们修身的延伸和体现。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不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
因此,古代文人注重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来影响国家的治理。
他们通过撰写文章、写诗作赋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提出自己的治国理政之道。
他们不仅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古代文人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二是关注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建设。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古代文人强调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依法行政,推行公正和廉洁的政治。
他们反对专权和腐败,主张建立健全的政府机构和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在道德和伦理方面,古代文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主张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爱子女。
成语故事短篇20字50首
成语故事短篇20字50首1.自相矛盾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最坚固,又说矛最锐利。
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怎样?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照葫芦画瓢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
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3.卧薪尝胆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才高八斗南朝时期,文学家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经常游山玩水,写诗作赋,深得文帝的赏识。
他因此骄傲地说:“天下的文才总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占一斗,其余的人合占一斗。
”5.雪中送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6、画饼充饥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7、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8、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9、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林则徐的治理经典语录
林则徐的治理经典语录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固原,号梅隐,江苏常州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以其在治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著名于世。
林则徐的治理经典语录,凝聚了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林则徐的经典语录,展示了他的治理理念和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1. “三者不可不信:君所以治,法所以立,民所以安。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法律和民众之间的关系。
林则徐认为,政府治理的关键在于信任,政府需要让人民相信其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而法律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 “人在位不恪,则无锡去此矣。
”这句话体现了林则徐对官员廉洁治理的要求。
他认为,如果官员不能恪守职责,滥用职权,那么他们将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3. “谨自勉之,一风顺,百事顺;一风颠,百事颠。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品德和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林则徐认为,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秩序。
4. “时圣人者,阳正之人也;时乖者,阴曲之人也。
”这句话表达了林则徐对领导者的要求。
他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该是阳正之人,即坚守正义和真理,而那些背离正道的人则是阴曲之人。
5. “天下之治,须先理一人;理一人,须先正己心。
”这句话反映了林则徐对个人修养和自律的重视。
他认为,要想治理好整个国家,首先要从个人做起,正本清源,修身养性。
6. “无为而治者,知情通变,不求巧而成。
”林则徐提倡无为而治,即坚持不强求、不过度干预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洞察事物变化的能力,根据形势灵活调整政策,在不干扰社会自发发展的前提下,取得治理的成效。
7. “朝廷恢弘气象,赖贤良之势;万户盖棺,责有余之人。
”这句话强调了政府和官员的责任和使命。
林则徐认为,朝廷的兴衰和国家的繁荣与衰败不仅仅是一些政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贤良之人承担起责任,推动国家的发展。
林则徐的治理经典语录,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情况的准确概括,更是对治理原则和方法的深刻思考。
古人治理国家的名言
古人治理国家的名言0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出自《老子》巍峨的高台,是由一层层泥土夯筑起来的。
要成就大事,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
0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知是行的开始,而只有行动才能使认识变成实现,强调知行合一。
学到的东西,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0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04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出自唐代韩愈《进学解》孟子和荀子等大师一说话就能成为经典,一举手、一投足就能被世人效法。
用以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05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出自《礼记·大学》得到民心就能治理好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强调顺应民心。
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06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坚持为人民谋福利。
在当代中国,大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天下为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07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语出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如果我有信心把某件事做成,即使有移山填海之难,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没有信心把事情做成,即使像翻手掌、折树枝一样容易,也不会有见成效的时候。
只有必胜的信念,才能成就事业。
0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之后事物才能通达,才能够不断发展。
改革创新时,要抱着不能动摇的决心去推进,相信变则通。
0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离骚》内心所追求珍爱的东西,为之献出一切也心甘情愿,始终不悔。
比喻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
是非常好的文章总结句,用以表达决心。
10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出自清代夏之蓉《汲古篇》得到人才的关键,在于拓宽选才育才的途径,并让他们积蓄能力并拥有广泛受重用的机会。
唐太宗对王珪所说的话的启示作文
唐太宗对王珪所说的话的启示作文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帝王,曾对大臣王珪说过一番发人深省的话。
这些话语犹如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话说有一天,唐太宗和王珪在谈论为政之道。
唐太宗问王珪:“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王珪回答说:“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
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理致太平。
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
”唐太宗听后深表赞同。
这看似简单的君臣对话,细细琢磨,里面蕴含的道理可真不少。
就拿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吧。
比如说在一个公司里,领导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压榨员工,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员工的感受和公司的长远发展,那这个公司能长久吗?肯定不行!这就像唐太宗说的,不能“损百姓以适其欲”。
领导得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心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公司才能蒸蒸日上。
再比如说教育。
现在有些家长,一门心思让孩子学这个特长、考那个证书,根本不考虑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
孩子累得够呛,心里还不乐意。
这就跟“近代重武轻儒”有点像了,只注重表面的成绩和技能,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品德的培养。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人。
我想起我之前的一个经历。
那时候我参加了一个社区活动,组织大家一起改善小区的环境。
一开始,大家热情都挺高,可干着干着,问题就来了。
负责指挥的那个人,完全不顾大家的意见,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本来计划好的合理分工,被他搞得乱七八糟。
有人提议多种点花花草草,让小区看起来更漂亮,他却非说要多建几个停车位。
结果呢,活动进行得很不顺利,大家也都没了积极性。
这就跟唐太宗和王珪说的道理一样,如果领导者不倾听大家的心声,不考虑大家的需求,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事情肯定办不好。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阅读答案及翻译)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苏氏文集序》阅读及翻译《苏氏文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终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那么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假设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
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假设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能够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作古歌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不断自守,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喜欢。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
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②韩、李:指韩愈,李翱。
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来宾,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向古代高人学习“拉拢人心”技巧
向古代高人学习“拉拢人心”技巧职场就是战场,要想在战场中赢得天下,赢得大家的拥护和爱戴,那么,就要学会去拉拢人心。
下面我来向古代高人学习下如何拉拢人心?杰出的治理者擅长拉拢人心、经营人心,能洞悉人道才干所向无敌。
人力资本包含四个因素:“心灵资本”(也叫“感情资本”)、“大脑资本”、“组织资本”、“顾客资本”。
其中,企业的“心灵资本”体现了所有员工的许诺、义务、老实、开创精力、力气跟机动性等方面的整体价值。
“心灵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本。
收买人心的目标就是要让“心灵资本”增值,从而令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价值也随之增加。
说到收买人心,中国人在这方面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教训,管理者想要从中吸取养分,还要从向古人学习开端。
“焚烧”你的员工刘备是收买人心的开山祖师。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一歇后语能够证实。
《三国演义》中记录了刘备摔阿斗的故事。
当阳常阪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受战,骁将赵云担负维护刘备家小的重担。
因为曹军来势凶悍,刘备虽冲出包抄,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逝世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到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呈交其子。
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此孺子,多少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粉身碎骨,不能报也。
刘备成功“熄灭”了赵云。
这把火点在赵云的心里,再也不燃烧过。
古人有云:动听心者莫过于情。
情动之后心动,心动之后理顺。
付出你的时间有一次,康熙巡查河道,得罪了恶人,恶人要打康熙,魏东亭没头没脑地望着,不知如何敷衍这种突发事件。
康熙即时扬起手,“啪”的就是一记耳光打向魏东亭。
当晚,康熙休息的时候,将魏东亭找到帐前,拉着他的手对他说:朕近来对你似乎苛刻了一些,是要有意锤炼你一下。
你说要弃武就文,目确当然要他日找一条好的前途,这是对的,如果封你一个官职,只是朕一句话就可以了,但这样不能培育你成材。
你还须要多一点历练,所以朕对你是严厉了一些。
你知吗?朕再三谋划,才不得不把你留在身边。
治理者,你需要人材仍是奴才?
治理者,你需要人材仍是奴才?时刻:2020-03-22 10:39:08 用户:专业度: 4085《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二十三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那么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那么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公元前484年,流离失所的孔子在68岁高龄被自己的祖国鲁国迎回国。
归鲁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为鲁国“国老”,类似于此刻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职。
鲁国君臣和在鲁任职的学生都请孔子做政治指导。
孔子也不断把自己更多的学生推荐给鲁国政府,一时刻鲁国政府的很多“公事员”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确实是其中的佼佼者。
季氏族人季子然有一次向孔子发问:“仲由和冉求是不是能够称得上是大臣呢?”孔子略作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会问些别的(高深)的问题,哪知你只问仲由和冉求两个人啊!所谓大臣,是能够以大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若是如此不行,宁肯辞职不干。
此刻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踏踏实实干活凑数的具臣算了。
”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绝对服从吗?”孔子说:“合法的情形,服从是必需的。
假设要杀父亲和杀君主如此的事,他们也是可不能听从的。
”以道事君仍是以色事君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那么止”,他们有理想、有原那么、有理想,不管辅助哪个人或组织,也都会促使那个人或组织,向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意和仁道的思想上推动。
假使对方违抗了自己的处事原那么却仍然不听自己的意见,他们宁可辞职也决可不能为了小利而妥协、丧失自己做人的原那么。
这才是“大臣”的风骨,不是为了所谓的地位、功名富贵等而去行“大臣”之事,变成“以身事君”或“以色事君”。
曾几何时,儒家学说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的政治论调。
由此开始,中国的官僚体系也由培育“以道事君”的大臣演变成培育“以色事君”的奴才。
到此刻,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就业,竟能够丧失一切原那么。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西楚霸王项羽的风采由这一联展现得淋漓尽致,项羽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的这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使得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这便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最好诠释。
有志者事竟成意味着只要有决心,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众所周知,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横卧在冀州南边、黄河北边,导致愚公每次出行都要绕道而行。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愚公决定召集全家人一起将这两座山一点一点地挖平。
虽然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但他却没有放弃,而是坚定信心,最终天神被他的决心所打动,派来两位大力神帮助他移走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更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
有志者事竟成更体现了一个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
凡尔纳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有些人在遇到困难时,总是觉得这太难了,不可能完成,因此放弃。
而那些有志者,在遇到困难时,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克服,而不是选择逃避。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他们才能够在各条道路上取得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更说明了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困难,但他从未放弃。
他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最终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钨丝。
他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那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马云,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巨头。
他成功的原因就是他有远大的志向,敢于挑战命运,勇于创新。
他创建的阿里巴巴集团,为数亿人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也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他的成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体现。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1)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西楚霸王项羽的风采由这一联展现得淋漓尽致,项羽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的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使得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李世民关于人才的名言
李世民关于人才的名言1.唐太宗的名言、名句唐太宗的名言、名句有下面几个内容: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载唐太宗语。
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译文:君子在用人就像用器具一样,使用他们的长处。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载唐太宗语。
4.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译文: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
现在所任用的官员,必须是道德、修养、学问都本分的人。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语。
5.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译文:开启臣子们说直话的言路,打开臣子们说直话不为尊者隐讳的大门,让我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和道理,我就能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出自唐·唐太宗《唐太宗集》。
扩展资料:唐太宗治国,有许多过人之处。
其中尤以善于用人为世人称道。
他曾经与大臣讨论隋文帝施政得失。
有大臣认为隋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君主,而太宗恰恰认为隋文帝之失在于不懂得放权,不信任臣下,有大事小事一把抓的毛病。
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敢于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反映了唐太宗的胆识。
其典型事例是重用魏徵。
魏徵在隋末诡为道士,初投瓦岗军,曾效力于李密帐下,后归依窦建德。
勿忘忠告阅读理解
勿忘忠告阅读理解
古人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前事”知之不多,又如何鉴前人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时刻以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国财民力的深刻教训为鉴,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崇尚节俭,以德治国, 方留下“贞观之治”的一段佳话。
有人说,李的做法是笼络人心,是一种假象,但这至少说明他还懂得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的道理。
历史上的兴亡更替,都与民心向背有关。
“成也民心、败也民心”,民心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
无数历史教训证明,任何不顺乎时代潮流,不以江山社稷为重,不为百姓安康着想,就会失去民心。
失民心则失天下,是历史留给后来者最真实的忠告,也是历史进程中铁一般的规律, 这个规律谁都改变不了,我们只能自觉地顺从它。
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尊重和遵循规律,并且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2022年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爱民如子,执政有方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2021·陕西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彫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第十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沦为奴隶,在傅岩以筑墙为生,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从此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B.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C.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D.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祚,国运气数,用于专指帝王的宝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色治理者要向古人学习“收买人心”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出色地治理者善于收买人心、经营人心,能洞悉人性才能所向披靡。
人力资本包含四个因素:“心灵资本”(也叫“情感资本”)、“大脑资本”、“组织资本”、“顾客资本”。
其中,企业地“心灵资本”体现了所有员工地承诺、责任、老实、首创精神、力量和灵活性等方面地整体价值。
“心灵资本”是人力资本地基础。
收买人心地目地就是要让“心灵资本”增值,从而令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地价值也随之增长。
说到收买人心,中国人在这方面有几千年地历史和经验,治理者想要从中汲取营养,还要从向古人学习开始。
“燃烧”你的员工
刘备是收买人心地鼻祖。
刘备摔小孩――收买人心,这一歇后语可以证实。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刘备摔阿斗地故事。
当阳常阪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地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地重任。
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到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呈交其子。
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此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成功“燃烧”了赵云。
这把火点在赵云地心里,再也没有熄灭过。
古人有云:动人心者莫过于情。
情动之后心动,心动之后理顺。
付出你的时间
有一次,康熙巡视河道,得罪了恶人,恶人要打康熙,魏东亭呆头呆脑地望着,不知如何应付这种突发事件。
康熙立即扬起手,“啪”地就是一记耳光打向魏东亭。
当晚,康熙休息地时候,将魏东亭找到帐前,拉着他地手对他说:朕近来对你似乎刻薄了一些,是要有意锻炼你一下。
你说要弃武就文,目地当然要他日找一条好地出路,这是对地,假如封你一个官职,只是朕一句话就可以了,但这样不能培养你成材。
你还需要多一点历练,所以朕对你是严格了一些。
你知吗?朕再三筹划,才不得不把你留在身边。
你要吃得起这个亏呀……“康熙一番说明,说得情真意切,魏东亭本来有很多怨气,但经过今次一掌之后,得到皇帝如此交心地讲明白,真是又服又贴,更加忠心了。
要收买人心,仅给予物质奖赏是不够地。
只有付出你最宝贵地东西,才可收买人心。
最宝贵地东西是什么,是你地时间。
你肯抽时间和他说明一切,最能让下属有被重视地感觉。
表现你的宽容
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刑部尚书张亮被控犯有谋反罪,多数大臣都认为张亮罪在不赦,应当立即杀头。
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认为张亮犯罪证据不足,不应定罪,并且在朝廷上说得慷慨激昂,把倾向治罪地唐太宗一时弄得很没面子。
盛怒之下地唐太宗毫不迟疑地就把张亮杀掉了。
事后不久,刑部侍郎地职位出了空缺,唐太宗竟建议宰相把
这个位子让李道裕来坐,理由是李道裕执法谨慎严格。
群臣都知道李道裕曾经当众反对唐太宗地意见,而现在偏偏任命李道裕做这个执法官,此项任命一经公开,朝廷上下无不盛赞唐太宗地仁德和雅量,开明君主地招牌亮得更鲜艳了。
重用你不喜爱地、或是和你作对地人,不但能得到当事者地誓死相报,还能博得开明、宽容地口碑,从而吸引更多人追随。
放低你的姿态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个谋士叫贾栩,非常被曹操所倚重。
贾栩轻易不肯表态,也不结交朋党,而正由于此,曹操对他比较看重。
曹丕看中了贾栩地聪明与影响力,某天晚上到贾栩地府上拜访,并当面给贾栩下跪,请贾栩救他。
要知道,曹操当时已经官封魏王,曹丕是王子,他能够向贾栩下跪,在那个封建地时代,这可不是普通地礼节。
即使是刘备三顾茅庐,也比不上曹丕对贾栩地下跪。
曹丕地这一举动博得了贾栩地忠心。
后来贾栩给曹丕出了主意,让曹丕成功地博得曹操地信任,并挤掉更得曹操欢心地曹植,成为了曹操地继续人。
有时候,在你放低姿态地一瞬间,很多难以解决地问题变得迎刃而解了。
向古人学习收买人心,并不是要将古人地做法照搬套用,其中玄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收买人心”这四个字,在汉语里是贬义,不大好听,假如改用好听地字,就是激励人心,就是治理者想办法把下属地积极性调动起
来,让他们把储存地潜能发挥出来。
现代市场竞争亦如古之兵战。
现代治理者必需懂得,治理地要害在于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