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1课时)》教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2.内容解析有理数是初中数学中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在学习了正整数、0、负整数以及正分数、负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负数的概念而完成的.在此过程中,渗透着数的扩充以及数的运算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感受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载体,也是增强学生的数感的有效载体.本节内容的核心是通过归纳已学过的数的类型,给出有理数的概念.这里没有要求学生理解抽象的定义,而是强调了通过具体实例,在对已有的数的认识基础上完成拓展.在学生有较充分的基础后,再在本章小结中把有理数的概念严格化.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有理数的概念;体会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方法,感受数的扩充的基本思想.二、教材解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数、负数的概念之后,通过添加负数这一类“新数”,使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教科书总结了从小学开始,通过逐步增加新的数而将数的范围逐步扩充的过程.这里渗透了数的扩充的基本思想,为以后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在课后练习中用了“集合”这一名词,目的是渗透一些现代数学知识.这里,“集合”可暂不作为一个数学概念,只看作一个普通名词,知道所有的正整数在一起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的负整数在一起组成负整数集合,不必再引申.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2.目标解析(1)学生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掌握判断依据;(2)对于给出的一组数能够按要求进行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有理数的概念是通过例举、归纳的方法给出的,因为学生在小学已接触过负数,对有理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接受概念没有太大的困难.在有理数的分类中,因为涉及到不同的分类标准,这是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很少碰到的,他们对为什么要分类,怎样确定分类标准,如何进行分类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0在有理数分类中是一个特例,需要特别处理.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有理数分类中,分类标准的确定以及对0的作用的理解.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请大家回顾一下,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哪些数?你能分别举几个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老师把学生举出的数写在黑板上.【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梳理已经学过的数,为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填入下面相应的圈内吗?师生活动:由学生代表板书填写.【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的概念,感受0的作用.为给出有理数的概念做好准备.教师讲解: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按上述定义,我们有:正整数整数 零 有理数 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问题3 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可以加深我们对有理数的认识.从有理数的定义出发,你 还能给出与上面不同的分类方法吗?⎪⎪⎩⎪⎪⎪⎨⎧⎩⎨⎧⎪⎩⎪⎨⎧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前,老师可提示分类线索,即在有理数的概念中,涉及到整数还是分数,正数还是负数,这就是不同分类标准的来源.按性质符号分类:正整数 正分数有理数 零负整数负分数【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以加深对有理数结构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4 试试看,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圈里:―18,722,3.1 415,0,2 012,―53,―0.124 847,95%教师解释: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给出了有限的几个数,所以应加上省略号.【设计意图】初步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加深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同时体会0的作用.2.定义辨析练习(1)同桌之间,一名同学说出几个有理数,另一名同学指出每个数属于哪一类?【设计意图】增强趣味性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个?①零是整数;②零是有理数;③零是自然数;④零是正数;⑤零是负数.【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几个?①负整数和负分数统称为负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②正整数,0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③正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设计意图】加深对有理数概念和分类的理解.3.练习、巩固概念教科书第7页练习2.问题5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有理数是怎样定义的?2.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具体是怎样分类的?3.有理数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2第1题.六、目标检测设计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的括号内:27,-5.8,2 002,76,-1,90%,3.14,0,-312,-2,1,-0.01. (1)整数集合:{ …} (2)分数集合:{ …} (3)负有理数集合:{ …} (4)正有理数集合:{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2.下列语句:(1)所有整数都是正数;(2)所有正数都是整数;(3)分数是有理数;(4)在有理数中除了负数就是正数.其中正确的语句的个数有( ).A .0个B .1个C .3个D .4个【设计意图】此题较全面地考查了有理数的概念,题目的特点是阅读量大,只要一个语句判断错误,则可能导致答错题目,是一道单选形式的多选题.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认真理解概念,对有理数中的特殊元素(如0)是否能够正确理解.。

七年级数学上册1.3《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1.3《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有理数的加减法(一)
[本节课内容]
1.有理数的加法
2.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
3、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
4、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5、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知识讲解]
一、有理数加法: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
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
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记作 5m,向左运动 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移动 5m,再向右移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
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移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1。

2014年 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教案--有理数-第05课 有理数的乘方

2014年 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教案--有理数-第05课 有理数的乘方
第 05 课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 乘方:一般地,我们有: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即 a a a a ,记作 a 。
n个
n
例如:2×2×2=2 ;(-2)×(-2)×(-2)×(-2)=(-2) 。 求几个 ,叫做乘方(involution),乘方的结果叫做 在 a n 中,a 叫作 ,n 叫做 , a n 读作 是负数,负数的 或 是正数。
22.已知 (a - 4) 2 + a + b = 0 ,求 (-a ) 2 + (-b) 3 的值。
23.a 与 b 互为相反数,且 a - b =
a - ab + b 4 ,求 2 的值。 5 a + ab + 1
第 5 页 共 8 页
规律题: 1.填在下面三个田字格内的数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C=
2
D.奇数
3 8.不超过 ( ) 3 的最大整数是( ) 2 A.–4 B.-3 C.3 D.4 9.一个多位数的个位数字设为 a,而这个多位数的任何次幂的个位数字仍为 a,那么数字 a( A.只能是 1 B.除 1 以外还有 1 个 C.共有 3 个 D.共有 4 个 10.四个各不相同的整数 a、b、c、d,它们的积 a×b×c×d=9,那么 a+b+c+d 的值是( ) A.0 B.4 C.8 D.不能确定
2n-1
2 n 1
=-(-a)
(n 是正整数);a ≥0(a 是有理数,n 是正整数)。
2n
补充:0 的任何次幂都是 0,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奇次幂互为相反数。 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①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③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注意: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今后将会学到)叫做第三 级运算。 例 1.(1) (- 2)2 - 2 + (- 2)3 + 2 3 (2) (-2) 3 + (-3) × [(-4) 2 + 2] - (-3) 2 ÷ (-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是始终贯穿这些内容的主线,而且始终渗透着“数学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方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划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通过观察、归纳引出不等式的两条性质,为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作了较集中的归类讨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有关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字系数)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初步树立数学建模思想和体会化归思想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运用是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课时分配3.1 从算式到方程…………………………………………2课时3.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3课时3.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4课时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课时本章小结………………………………………… 2课时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识别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方程的解,会验证方程的解;知道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全章教案

第1课时:整式(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2.1整式:1.单项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列代数式(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 ,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 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4)若m 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 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

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1.单项式: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

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 ,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1 x ; (2)a bc ; (3)b 2; (4)-5a b 2; (5)y ; (6)-xy 2; (7)-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直线、射线、线段》表格式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直线、射线、线段》表格式教案设计

4.2 直线、射线、线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理解直线、射线、线段概念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会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根据几何语言画出简单图形。

3、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体验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及用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两点确定一直线。

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课题:通过从熟悉的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们从实物中找出熟悉的平面图形,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而引出本节课题“直线、射线、线段”。

生直观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导入新课设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建筑工人砌墙、木工师傅锯木板时,他们是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和如何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大胆猜想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诱发们这样做的依据其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

提出问题:结合具体情景,发现讨论实践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子?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①在小组中动手试一试,并记录你们每一式去观察,并通过动手实步的结果。

践得到答案。

同时也为探探索新知②经过探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索直线的性质作好了铺动画演示:一根木条钉一个钉子的情境演垫。

示,两个钉子的情境演示一下。

建立模型:画图:①如图,经过一点几条?②经过两点A、 B 呢?O 画直线,能画让学生经历了把钉子抽象成点把木条抽象成直线的过程,从而获得直线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结果。

模型解释:通过上述的活动,学通过实验和探索,得到: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①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展过程,得出结论。

在这②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时师生共同归纳得到直线。

线的性质,实现概念理解注释:①中的“直线经过一点“是指这个和结论由来的从感性到点在直线上。

如图:理性的自然深化,培养了讨论实践直线 I 经过点 O 我们可以说点O在直线I上,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是学生在学习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移项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能够将方程中的项移动到等号的同一边。

2.能够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移项的方法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移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移项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示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两边,找出需要移动的项,并说明移动的方向和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内容解析有理数的运算是运算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是学习有理数运算的第一步,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减法、乘法的基础,其中蕴涵的内容和思想方法在后续学习中有示范作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一种规定.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的合理性,教材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借助数轴进行说明.虽然加法法则分为三种情况,但探究法则的方法是一致的,即需要将“原点”与“最初运动的起点”对应,将第一次运动的终点作为第二次运动的起点,并将“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与“两数的和”对应.其中将向左规定为负,向右规定为正,与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经验一致.在本学段,理解规定的合理性的基础上,能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运算是重点.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教材解析教科书从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出发,提出引入负数后的加法问题,再通过实例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在引入加法时,教科书不仅用引言中的实例说明学习正数与负数的加法的意义,而且特别强调了在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基础上,引入负数后会出现的加法新情况.这是为了强调在已有学习基础上开展新的学习,同时也是为了渗透引入新数后,如何研究新数与原有数之间的运算.教科书借助数轴,用日常生活经验构建了两个“思考”、两个“探究”,对有理数加法中涉及的所有情况进行详细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再归纳出法则.本节中,“思考”“探究”的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在约定向左、右运动分别对应负、正后,先让学生解决熟悉的“两次都向右运动”的问题,这是基础.由此表明了两层含义:一是什么时候使用加法,也就是加法的意义(不必单独从理论上去讲加法的意义);二是怎样进行两个正数的加法运算.接着求两次向左的结果,也就是进行两个负数的加法运算,并用数轴表示两个负数相加.然后再概括出同号相加的法则,完成有理数加法中较简单情况的讨论.接着,通过两个“探究”提出讨论异号相加情况的任务.学生可以模仿同号相加的讨论,从算式和数轴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教科书通过物体在两个时间段后的运动结果,引出与0相加的情况.在完成了上述所有情况的讨论后,教科书通过“思考”栏目提出归纳加法法则的任务,引导学生从所给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考虑,得出确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从实例中引出运算法则,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运算法则的合理性,便于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运算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对于学生来说,最终是要记住规定,运用规定,培养根据规则行事的习惯.但了解规定的合理性,对理解这个规定,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有益的.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渗透了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2)能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完成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2.目标解析(1)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将不同现象对应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不同情况,如“先向右运动,再先左运动”对应于“正数+负数”,进而解释有理数加法法则;(2)学生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两个有理数的和.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有理数加法是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的拓展,学生已经具有了正数、负数、数轴和绝对值等知识.加法法则实际上给出了确定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规则,它是通过分析两个有理数相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再归纳出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有理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而得到的.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的限制,在分情况讨论、归纳不同情况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甚至是直接讲解.同号两数的加法法则比较易于理解,而异号两数相加时情况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根据法则作加法,需要注意“按部就班”地计算,这是培养良好运算习惯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情况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思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呢?学生回答: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有理数还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设计意图】复习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为分情况讨论有理数加法法则埋下伏笔.导入: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也要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有理数相加的问题,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我们曾看到一张“收支情况表”,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5.2)等.【设计意图】从数学和生活实际两个方面说明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问题2小学学过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会出现哪些新的情况?学生思考、交流、补充,由老师总结:还会出现负数+负数,负数+正数,正数+负数,负数+0,0+负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后,相应地就要研究新的运算,并根据已有经验,列出有理数加法的所有可能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渗透分类讨论、归纳等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2.观察探究,总结法则教师:我们借助大家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看下面的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问题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数轴,借助数轴表示运动过程和结果,再列出算式表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原点O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3)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加法,让学生感受加法法则的合理性.追问1:上面我们实际上得到的是“正数+正数”的情况.你能模仿上述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在数轴上,以谁为起点,两次运动的相互关系,如何表示结果.【设计意图】“负数+负数”的情况与“正数+正数”完全类似,由学生模仿解决,既巩固刚学习的方法,又加深他们对法则的理解.追问2: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出上述两种情况吗?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予帮助(如提示:等号左边两数的符号与等号右边的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得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在研究思路上加以引导.另外,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问题4前面得到了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下面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待学生回答“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后)类比前面的研究过程,我们来探究下列问题:(1)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2)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相互交流.教师应再次提醒学生注意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时要注意的三点,引导学生发现:对于(1),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落在原点的右侧距离原点2 m处,对应的算式是5+(-3)=2;对于(2),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落在原点的左侧距离原点2 m 处,对应的算式是3+(-5)=-2.追问:类比前面的做法,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概括一下上述两种情况吗?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予帮助(如提示:结果的符号与等号左边哪个数的符号相同?结果的绝对值是怎样利用两个加数而得到的?),得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已经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可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数轴表示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但在探究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以帮助学生克服难点.问题5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如何用一句话表示?由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可以是学习程度中等偏下的)回答结果.【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准备,这个问题学生应该都能解决了.问题6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 m,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 m.你能用算式表示吗?由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可以是学习程度中等偏下的)回答结果.【设计意图】利用物体在一个时间段不运动,引出与0相加的情况.问题7 你能归纳一下前面所有的结论,自己尝试给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吗?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由教师进行总结,要指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包括三种不同情况: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中,又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为特例.要边总结边板书.教师提醒学生,做有理数加法时,既要考虑符号,又要考虑绝对值.【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培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估计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所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给出完整的加法法则.3.举例示范,巩固新知计算:(1)(-3)+(-9);(2)(-4.7)+3.9;(3)0+(-7);(4)(-9)+(+9).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先观察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首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绝对值.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结果并讲解理由.【设计意图】四个小题对应于四种不同情况,学生在叙述理由时要做到“步步说理”,即①确定类型;②确定符号;③确定绝对值,从而突破难点.4.加强练习,熟练计算练习教科书第18页练习1,2,3.学生口答,教师评判.【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何时使用加法,并会用加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第2,3题所给加数较为简单.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法则的?(2)我们通过生活实例,借助数轴讨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其中使用了哪些思考方法?(3)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设计意图】(1)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说出自己的理解;(2)使学生关注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等研究问题的方法;(3)观察算式,确定符号,计算绝对值.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3第1,8,9题.六、目标检测设计计算:(1)(+4)+(+3);(2)(-8)+(-11); (3)52+⎪⎭⎫ ⎝⎛37-; (4)⎪⎭⎫ ⎝⎛65-+316; (5)0+(-325); (6)⎪⎭⎫ ⎝⎛012 2011 2-+012 2011 2.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基本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准确进行计算.。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篇一:2013-201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2013—2014学年度- 1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教学内容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w-w-w.x-k-b-1.c.-o-m(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5)若│a│=│b│,则a=b,或a=-b或a=b=0.三维目标- 2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课时划分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1.2 有理数 5课时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1.4 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3 -1.1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四、课堂引入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4 -五、讲授新课(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11+,?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33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六、巩固练习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七、课堂小结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 - 5 -【篇二: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2014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五、布置作业:课本p3练习5.1.2垂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学生观察课本p3图5.1-4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a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 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教案+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教案+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 有理数 的减法 》(2 课时, 教案+课 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 有理数 的减法 》(2 课时, 教案+课 件)
达标检测
2. 一电脑公司仓库在8月1日库存某种型号 的电脑20台,8月2日到6日该种型号的电脑 进出记录如下表,问到8月6日止,库存该 种电脑多少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 有理数 的减法 》(2 课时, 教案+课 件)
尝试应用
把下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3)+(-8)-(-6)+(-7)
解:原式=(-3)+(-8)+(+6)+(-7) =-3-8+6-7
读作“-3,-8,+6,-7的和 或负3减8加6减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 有理数 的减法 》(2 课时, 教案+课 件)
课文讲解
算式 (20) (3) (5) (7)
是-20,3,5,-7 这四个数的和,为书写简单, 可以省略算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
20 3 5 7
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 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 有理数 的减法 》(2 课时, 教案+课 件)
知识探究
在数轴上,点 A,B 分别表示 a,b.利用有理数减法, 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 A,B 之间的距离;
a=2,b=6;a=0,b=6;a=2,b=-6; a=-2,b=-6. 你能发现点 A, B 之间的距离与数 a,b 之间的关系吗? A,B之间的距离就是a,b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的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 有理数 的减法 》(2 课时, 教案+课 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全章教案

2.1 整式 (1)教课目的和要求: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看法。

2.会正确快速地确立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育学生察看、剖析、抽象、归纳等思想能力和应意图识。

4.经过小组议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看法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知识和合作沟通能力。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看法,并会正确快速地确立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看法的成立。

教课方法:分层次教课,讲解、练习相联合。

教课过程:一、复习引入:1、列代数式(1)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则正方形的面积是;(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 a ,而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3)若 x 表示正方体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4)若 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5)小明从每个月的零花费中储存x 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钱元。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察看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色。

二、讲解新课:1.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

增补,单唯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 a,5。

2.练习:判断以下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1) x 1; (2)a bc;(3)b2;(4)-5a b2; (5)y ; (6)-xy2; (7) -5。

2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直接指引学生进一步察看单项式构造,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构成的。

以四个单项式1 a2h,2πr,a 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3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进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看法并板书。

4.例题:例 1:判断以下各代数式是不是单项式。

如不是,请说明原因;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1x ;③πr 2;④- 3 a2b。

2答:①不是,由于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由于原代数式是 1 与x 的商;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④是,它的系数是- 3 ,次数2是 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3个课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3个课时)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⒉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二、过程与方法⒈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⒉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与难点一、重点: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

二、难点:从实物中抽象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粉笔盒、书、钉子(棱锥与圆锥两种形状的钉)、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排球等物体和图片若干。

★预习要求⒈学生收集蕴含大量几何图形的图片及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观察实物及图片师生共同欣赏P110页的图片,并共同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图片倾注的情感。

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选择一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图片,如校园里的建筑设施等。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⒈立体图形⑴教师出示(或提出)问题①:书上P111思考中的问题,图3.1-2中的一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类似?把相应的物体和图形连接起来。

说明: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的认识程度。

⑵教师提出问题②:书上P111思考中的问题,能在生活中找出与图中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教师也可拿出准备好的一些教具)⑶认识棱柱、棱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P112上的图3.1-3,进行比较,找出与物体相类似的图形,教师给出图形的名称,说明棱柱与棱锥也是立体图形。

提出问题:能从身边的环境中找出与棱柱、棱锥相类似的物体吗?(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教师也可拿出准备好的一些教具)⒉平面图形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平面图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2课时)》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数轴的概念,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内容解析数轴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产物.数轴是把数和形统一起来的第一次尝试.数轴建立了直线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是一维的坐标系.数轴使数的概念和运算可以与位置、方向、距离等统一起来,使数的语言得到了几何解释,有了直观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或结论(例如,相反数、绝对值、大小比较等).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就是要使任意一个实数都能用唯一确定的点表示,同时,任意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实数(这样要求的意义需要学生逐渐体会).在这样的要求下,明确规定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三要素”是必须而且自然的.这时,我们有:原点↔0(原点是区分方向的“基准”,0是区分正负的基准.)单位长度↔1(单位长度是度量线段长度的单位,1是实数单位,“单位”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方向↔符号(空间中,A,B两点“位置差别”的定量化定义,必须且只需“方向”和“长度”.数轴上,方向只有“左”“右”两种,可以理解为“相反方向”.在数轴上,正与负具有“相反方向”,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就是描述现实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确定一个实数,需要“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要素,它们正好对应了定量化定义A,B两点“位置差别”的“方向”和“长度”.)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数轴的三要素;体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合理性,感受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二、教材解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之后,为了描述数与点的对应,引进了数轴的概念.它是数形结合的产物,用数轴可以直观的表示有理数,从而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直观工具,同时也为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作了准备.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数轴三要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无法深刻理解“数轴三要素”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教学时,要利用引例通过三个步骤逐步抽象出数轴的概念: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位置;2.用数表示直线上的点;3.用数轴上的点直观的表示有理数.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体会数轴三要素和有理数集(或实数集)中0、1以及数的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学生知道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给定一个有理数,学生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它的点;能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目标(2)是“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学生需要体会的是在“用点表示数”时,数轴“三要素”保证了点与数的“一一对应”——给定一个数,就有唯一确定的点与之对应;反之,给定一个点,就有唯一确定的数与之对应.但本节课只要能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性,不要刻意强调“给一个点,不一定有一个有理数与之对应”.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形表示数的问题,困难在于其中蕴含的思想.可以借鉴引入负数时的经验,通过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但在基本思想上,还是要借助于具体情境,教师先讲解,学生获得体验后进行模仿式举例.本节课中,“三要素”及其对于确定“数轴上的点”的意义(根据“三要素”,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确定的点,否则“存在性”“唯一性”就做不到),有理数集(或实数集)中0,1以及数的符号与数轴上的相关要素的对应性,都需要教师引导.本课的教学难点:数轴“三要素”与有理数集(或实数集)中0,1以及数的符号的对应性.五、教学过程设计1.问题情境下的三次概括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 m和7.5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 m和4.8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学生画图后,教师提问:(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基准点)(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方向,与站牌的距离)【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说明:学生也可能只用与站牌的距离来表示,可以与下面的方法做比较,看哪个更方便.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学生画图表示后,教师提问:(1)0代表什么?(基准点)(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方向)(3)如图,在一条直线上,A,B的距离等于B,C的距离,B点用3表示,C点用7.5表示,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单位长度不一致,与实际情境不符)(4)上述方法表示了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4.8表示位于汽车站牌西侧4.8 m处的电线杆.你能再举个例子吗?【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问题3 大家都见过温度计吗?你能描述一下温度计的结构吗?比较上面的问题,你认为它用了什么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先解释0℃的含义(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温度的基准点).【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说明正数、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问题4 你能说说上述两个实例的共同点吗?【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进一步的直观基础.2.定义、辨析数轴概念明确数轴的概念,并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科书:(1)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2)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3)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与问题的需要相关,表示较大的数,单位长度取小一些等)(4)数轴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设计意图】明晰概念,并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加深对数轴概念中“三要素”的理解.3.练习、巩固概念(1)教科书第9页练习1,2;(2)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数-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数a的点和表示数-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设计意图】练习(1)通过指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和画数轴表示有理数,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轴的概念,并使学生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练习(2)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原点左右)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由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4.小结、布置作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它们各起什么作用?(3)你能举出引进数轴概念的一个好处吗?【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感受通过数轴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的好处.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页练习第3题,习题1.2第2,3,7,8题.六、目标检测设计1.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侧,距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7的点在原点的侧,距原点个单位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数轴的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理解.2. 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各数:+3,0,-3,41,1,21,-3,-1.25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数轴的概念及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的掌握情况.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A 点沿着数轴向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B 点,则点B 表示的数是 .【设计意图】体会点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示的数的变化规律.4.小明的家(记为A )、他所在学校(记为B )以及书店(记为C )依次座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上,A 位于B 西边300 m 处,C 位于B 东边1 000 m 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有理数的加法(1)》名师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有理数的加法(1)》名师教案

1.3.1 第一课时〔蒋庆东〕有理数的加法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那么的过程;2.初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3.会正确进展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学习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的理解和运用.〔三〕学习难点异号两数相加.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1)同号两数相加,取一样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2.预习自测〔1〕计算-2+3的结果是〔 〕A .-5B .1C .-1D .5【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23(32=-+=+-【思路点拨】根据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B〔2〕以下计算结果是负数的是〔 〕A .0+[-(-3)]B .21211+- C .75.2431+- D .|)31(21-+-|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解题过程】解:[]330)3(0=+=--+;121211-=+-;175.2431=+-;65)31(21=-+-.故应选B . 【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B(3)以下运算中正确的选项是〔 〕A .0)7(7=-+-;B .17107-=+- ;C .21)43(41=++- ;D .6)313()322(-=-+--.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4)7(7-=-+-,故A 错误;3107=+-,故B 错误;21)43(41=++-,C 正确;32)313(322)313()322(-=-+=-+--,故D 错误. 【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C〔4〕小明家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5℃,调高4℃后的温度为〔 〕A .4℃B .9℃C .-1℃D .-9℃【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小明家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5℃,调高4℃后的温度为-5+4=-1℃.【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C .(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忆(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2)绝对值的法那么是什么?2.问题探究探究一探索有理数加法法那么★●活动①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5.2)等.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有理数的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必要性.●活动②看下面的问题: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5+3=8.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 m,写出算式就是(-5)+(-3)=-8.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见课本P17图1.3-2).【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建模的重要性.●活动③: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 m,写成算式就是5+(-3)=2.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你能用数轴表示吗?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1)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2m;(2)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左/右运动了0m;(3)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左/右运动了0m.【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探究二初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活动①:师问:你能从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那么吗?学生举手抢答总结:有理数加法法那么:(1)同号两数相加,取一样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注:进展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一定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定结果的绝对值.【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教师问题的层层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究三 会正确进展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活动 :例1 计算:〔1〕)9()3(-+-;〔2〕)5()8(++-【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12)93()9()3(-=+-=-+-;〔2〕3)58()5(8-=--=++-【思路点拨】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1〕-12; 〔2〕-3练习:计算:〔1〕(+5)+(+7);〔2〕(-3)+(-8);〔3〕(-7)+(+5) ;〔4〕(-3)+(+8)【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1〕12)75()7(5+=++=+++;(2)(-3)+(-8)=-〔3+8〕=-11;(3)(-7)+(+5)=-〔7-5〕=-2;(4)(-3)+(+8)=+〔8-3〕=+5【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1〕+12;〔2〕-11; 〔3〕-2; 〔4〕+5【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根据算式的构造,合理选择相应的计算法那么,同时学会有理数加法运算的简单书写过程.●活动②例2 计算:〔1〕9.3)7.4(+-;〔2〕)32(21-+.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8.0)9.37.4(9.3)7.4(-=--=+-〔2〕61)2132()32(21-=--=-+.【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1〕8.0-; 〔2〕61-.练习:计算:〔1〕)213(312-+;〔2〕)6.7(525-+;〔3〕)69.1()71.2()533(++-+-.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67)312213()213(312-=--=-+ 〔2〕2.2)4.56.7()6.7(525-=--=-+; 〔3〕62.4)69.171.26.3()69.1()71.2()533(-=-+-=++-+- 【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1〕67-;〔2〕2.2-; 〔3〕62.4-.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进展计算,让学生在运算中提升计算能力.●活动③例3 甲地海拔高度是-28 m ,乙地比甲地高32 m ,求乙地的海拔高度.【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甲地海拔高度是-28 m ,乙地比甲地高32 m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为 -28+32=4m .【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28+32=4m练习:一个数是11,另一个数比11的相反数大2,求这两个数的和【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由题意可得: 2119,9211=+--=+-【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2.【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会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④例4 假设3||=x ,2||=y ,且y x <,求y x +的值.【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绝对值. 【解题过程】解:因为2,3==y x ,所以2,3±=±=y x ,又y x <,所以2,3±=-=y x ,故1-=+y x 或5-=+y x【思路点拨】先根据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求出y x ,的值,再根据条件确定y x ,的值,最后代入即可求解.【答案】1-=+y x 或5-=+y x练习:|a |=2,|b |=2,|c |=3,且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计算a +b +c 的值.【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解题过程】解:由数轴上a 、b 、c 的位置知:b <0,0<a <c ;又∵|a |=2,|b |=2,|c |=3,∴a =2,b =﹣2,c =3;故a +b +c =2﹣2+3=3.【思路点拨】根据数轴上a 、b 、c 和原点的位置,判断出三个数的取值,然后再代值求解.【答案】a +b +c =2﹣2+3=3【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的相关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3.课堂总结知识梳理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1)同号两数相加,取一样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重难点归纳〔1〕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2)进展有理数的加法时,一定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确定结果的绝对值.〔三〕课后作业根底型 自主突破1.计算(-3)+(-9)的结果等于〔 〕A .12B .-12C .6D .-6【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2)93()9()3(-=+-=-+-【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B2.以下计算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 .-(-6)+(-4)=2B .(-9)+[-(-4)]=-5C .-|-9|+4=13D .-(+9)+[+(-4)]=-13【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由题意可知:A 、B 、D 的计算结果均是正确的,只有C 是错误的,因为 54949-=+-=+--【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计算后即可判断.【答案】C3.两个数相加,其和小于每一个加数,那么〔 〕A .这两个加数必有一个数是0B .这两个加数必是两个负数C .这两个加数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D .这两个加数的符号不确定【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两个数相加,假设其和小于每一个加数,那么这两个数必定均为负数.故应选B【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判断.【答案】B4.填空:①假设a >0,b >0,那么a +b 0;②假设a <0,b <0,那么a +b 0;③假设a >0,b <0,且│a │>│b │,那么a +b 0;④假设a >0,b <0,且│a │<│b │,那么a +b 0.【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①假设a >0,b >0,那么a +b > 0;②假设a <0,b <0,那么a +b < 0;③假设a >0,b <0,且│a │>│b │,那么a +b > 0;④假设a >0,b <0,且│a │<│b │,那么a +b < 0.【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判断.【答案】>,<,>,<,5.计算:〔1〕(-34)+(+76) ;〔2〕)43()31(-+- 〔3〕)32(21-++ ;〔4〕)312()433(++-.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42)3476()76()34(=-+=++-;(2)1213)4331()43()31(-=+-=-+-;(3)61)2132()32()21(-=--=-++;(4)1251)312433(312433-=--=⎪⎭⎫ ⎝⎛++⎪⎭⎫⎝⎛-【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1〕42;〔2〕1213-;〔3〕61-;〔4〕1251-. 6.|a |=8,|b |=2;〔1〕当a 、b 同号时,求a +b 的值;〔2〕当a 、b 异号时,求a +b 的值.【知识点】有理数加法【解题过程】解:〔1〕∵|a |=8,|b |=2,且a ,b 同号,∴a =8,b =2;a =﹣8,b =﹣2,那么a +b =10或﹣10;〔2〕∵|a |=8,|b |=2,且a ,b 异号,∴a =8,b =﹣2;a =﹣8,b =2,那么a +b =6或﹣6.【思路点拨】各项根据题意,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求出a 与b 的值,即可求出a +b 的值.【答案】〔1〕a +b =10或﹣10;〔2〕a +b =6或﹣6.能力型 师生共研1.假设a 、b 互为相反数,那么=-+|5|b a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因为a 、b 互为相反数,所以0=+b a ,5505=-=-+b a【思路点拨】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即可求解.【答案】52.〔1〕:a 是最小的正整数,b 是最大的负整数,c 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那么a = ;b = ;c = .〔2〕假设|x |=3,|y |=4,|b |=1且b<0,a =1且ay <0,求a +b +x +y 的值.【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数学思想】分类讨论.【解题过程】解:∵a 是最小的正整数,b 是最大的负整数,c 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 ∴a =1,b =﹣1,c =0;故答案为1,﹣1,0.〔2〕因为a =1,由于ay <0,所以y <0.因为|x |=3,|y |=4,所以x =±3,y =﹣4.当a =1,b =﹣1,x =3,y =﹣4时a +b +x +y =1+〔﹣1〕+3+〔﹣4〕=﹣1;当a =1,b =﹣1,x =﹣3,y =﹣4时a +b +x +y =1+〔﹣1〕+〔﹣3〕+〔﹣4〕=﹣7.【思路点拨】〔1〕根据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0的绝对值最小确定a 、b 、c 的值;〔2〕由绝对值的意义,求出x 、y ,再由ay <0,确定y 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出a +b +x +y 的值.【答案】〔1〕1,﹣1,0.〔2〕-1或-7探究型 多维突破1.计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原式=×〔+++…+〕 =×〔1﹣﹣…+﹣〕 =×〔1﹣〕 =×=. 【思路点拨】先提取,然后利用拆项裂项法求解即可.【答案】.2.假设规定b a b a f +=),(.如43)4,3(+=f =7.试求)]4,3(,4[--f f 的值.【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314)1,4())4,3(,4(,143)4,3(-=+-=-=--=+-=-f f f f【思路点拨】根据题目要求,抓关键信息即b a b a f +=),( 即可.【答案】-3.自助餐1.计算3+(-3)的结果是〔 〕A .6B .-6C .1D .0【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3+(-3)=0【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计算.【答案】D2.以下运算错误的有〔 〕① (-21)+(+21)=0; ②(-6)+(+4)= -10;③ 0+(-13)=+13; ④32)61()65(=-++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 ① (-21)+(+21)=0,正确;②(-6)+(+4)= -10,错误,(-6)+(+4)=-2; ③ 0+(-13)=+13,错误,0+(-13)=-13; ④正确;故错误的个数为2个.【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B3.假设|a |=7,b 的相反数是2,那么a +b 的值是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数学思想】分类讨论.【解题过程】解:∵|a |=7,∴a =±7,∵b 的相反数是2,∴b =﹣2,①当a =7,b =﹣2时,a +b =7+〔﹣2〕=5;②当a =﹣7,b =﹣2时,a +b =﹣7+〔﹣2〕=﹣9;故答案为:5或﹣9.【思路点拨】分别求出a b 的值,分为两种情况:①当a =7,b =﹣2时,②当a =﹣7,b =﹣2时,分别代入求出即可.【答案】5或﹣9.4.在数﹣5、1、﹣3、5、﹣2中任取三个数相加,其中最大的和是 ,最小的和是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5+1+〔﹣2〕=4,〔﹣5〕+〔﹣3〕+〔﹣2〕=﹣10.答:其中最大的和是4,最小的和是﹣10.【思路点拨】由题意可知,要任取三个不同的数相加,使其中最大,那么取其中三个较大的数相加即可;使其中的和最小,那么取其中三个较小的数相加即可.【答案】4,﹣10.5.计算:〔1〕)75()41(-++ 〔2〕)851()3(++- 〔3〕)57.1()61.7(++- 〔4〕659)5.11(+-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34417575)41(-=--=-++;(2)()83185138513-=⎪⎭⎫ ⎝⎛--=⎪⎭⎫ ⎝⎛++-; (3)()()()04.657.161.757.161.7-=--=++-(4)()356595.116595.11-=⎪⎭⎫ ⎝⎛--=⎪⎭⎫ ⎝⎛++- 【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那么即可求解.【答案】〔1〕-34;〔2〕831-;〔3〕04.6-; 〔4〕35- 6.股民小王上星期五以收盘价67元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星期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元 +4 +4.5 ﹣1 ﹣2.5 ﹣6〔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多少元?〔2〕本周内每股买最高价多少元?最低价多少元?【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解题过程】解:〔1〕67+〔+4〕+〔+4.5〕+〔﹣1〕=74.5〔元〕,故星期三收盘时,每股74.5元;〔2〕周一:67+4=71元,周二:71+4.5=75.5元,周三:75.5+〔﹣1〕=74.5元,周四:74.5+〔﹣2.5〕=72元,周五:72+〔﹣6〕=66元,∴本周内最高价为75.5元,最低价66元.【思路点拨】〔1〕用买进的价格加上周一周二周三的涨跌价格,然后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法那么进展计算即可求解;〔2〕分别求出这五天的价格,然后即可得解.【答案】〔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74.5元;〔2〕本周内最高价为75.5元,最低价66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三章《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销售中的盈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三章《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销售中的盈亏》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包括理解等量关系和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强调售价、成本、利润之间的关系,以及何通过方程求解得到售价或盈亏的具体数值。
-例如,在案例中,重点讲解如何将商店的总盈利目标(3000元)转化为方程形式,并求解出相应的售价。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销售中的盈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商店打折促销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销售盈亏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盈亏问题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这个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还存在困难。他们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确定未知数和等量关系还不够明确。针对这一点,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更熟练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盈亏问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1课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1课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1课时)1.3.2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整体设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应用.教学难点: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3.初步体验由减法法则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数学转化思想.教材处理本节将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探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及减法法则的学习过程.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方案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说明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1:如图1.3.21,(1)15℃比5℃高多少?(或5℃比15℃低多少?)(2)15℃比-5℃高多少?(或-5℃比15℃低多少?)图1.3.21问题2:如图1.3.22,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名为死海的湖,两处高度相差多少?图1.3.22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利用有理数减法运算来解决以上问题,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设计说明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1:你能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1)15℃-5℃=10℃.(2)15℃-(-5℃)=20℃.(3)8844.43-(-415)=9259.43.问题2:你能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吗?(1)15+________=10.(2)15+________=20.(3)8844.43+________=9259.43.问题3:下列等式成立吗?(1)15-5=15+(-5).(2)15-(-5)=15+5.(3)8844.43-(-415)=8844.43+415.问题4:上面的关系式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由此我们得到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你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问题5:若用a、b表示两数,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吗?教学说明本环节设计的五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有理数减法法则形成的过程.问题4、5的教学是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口,既有文字语言的描述又有符号语言的体现:①应利用关系式体现把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数学转化思想;②让学生弄清楚在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两处,一处是运算符号的变化,另一处是性质符号的变化.三、变式训练,发散思维设计说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理数减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形成初步的技能.1.例题解析:计算(-3)-(-5).解:(-3)-(-5)↓↓=(-3)+(+5)减法转化为加法=2依据加法法则运算教学说明通过例题给学生展示规范的解题步骤,并以箭头标注,体现运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掌握.2.课堂检测计算:①7.2-(-4.8);②0-7;③-5-(-8);1111④(-3)-5;⑤0-(-7);⑥5-3.2424教学说明让一部分学生板演,目的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最后师生纠正规范.3.帮帮小马虎解:①(-23)-(+8)③(-12)-(-21)=-23+8=12+21=-15;=33;②5.4-(-8.7)④-13-25=5.4-8.7=-13+25=-3.3;=12.教学说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中成熟自己.四、总结反思,情意发展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本节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2)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化归思想.(3)注意的问题: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关键是先将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五、布置作业1.课本第25页习题1.3第3、4题.2.思考:在小学阶段我们做减法时,只有在a大于或等于b时,才会做减法a-b,现在a小于b时我们也会做减法a-b,小数减大数的差是什么数?六、拓展练习1.计算:(1)4.8-(+2.3);(2)(-1.24)-(+4.76);(3)(-3.28)-1;(4)2-(-3).22.计算:(1)[(-4)-(+7)]-(-5);(2)3-[(-3)-12];(3)8-(9-10);(4)(-3-5)-(6-10).3.求出下列每对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1)3与-2.2;(2)-4与(-4.5);(3)4.75与2.25.你能发现所得的距离与这两数的差有什么关系吗?评价与反思本节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在本节课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并着重帮助学生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用字母简明地表示出来,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者:王红方案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如图1.3.21,小文说:“我知道-5℃~15℃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但我不知道15-(-5)该怎么算?”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15℃比-5℃高多少吗?(1)15℃比5℃高多少?(或5℃比15℃低多少?)(2)15℃比-5℃高多少?(或-5℃比15℃低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10℃比-5℃高15℃.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生:10-(-5).师: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下基础,从而点明课题——有理数的减法.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问题1.归纳法则(1)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10)-(+3)=________;(+10)+(-3)=________.由此得到(+10)-(+3)=(+10)+(-3).①通过上述举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设计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2)再看一题,计算(-10)-(-3).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生:-7即:(-7)+(-3)=-10,所以(-10)-(-3)=-7.教师给出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生:(-10)+(+3)=-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10)-(-3)=(-10)+(+3).②总结:由①、②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设计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学生与同桌相互叙述并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更正或补充.师:给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上面的关系式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由此我们得到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你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吗?若用a、b表示两数,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吗?a-b=a+(-b).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有理数减法法则形成的过程,是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口,既有文字语言的描述又有符号语言的体现:①应利用关系式体现把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数学转化思想;②让学生弄清楚在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两处,一处是运算符号的变化,另一处是性质符号的变化.问题2.例题讲解:例1计算:(1)(-3)-(-5);(2)0-7.11例2计算:(1)7.2-(-4.8);(2)(-3)-5.24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例2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设计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例2两题是简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例3如图1.3.22,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4.43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41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解:8844.43-(-415)=8844.43+415=9259.43.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59.43米.设计说明问题3.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设计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三、巩固训练1.计算(口答):(1)6-9;(2)(+4)-(-7);(3)(-5)-(-8);(4)(-4)-9;(5)0-(-5);(6)0-5.2.计算:(1)(-2.5)-5.9;(2)1.9-(-0.6);3112(3)(-)-;(4)-(-).4243学生活动:找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设计说明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已经熟悉,学生在做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规律,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减法化成加法.四、总结反思,情意发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2.通过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思想?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五、内容与方案一相同,省略.六、拓展训练1.填空题(1)3-(-3)=________;(2)(-11)-2=________;(3)0-(-6)=________;(4)(-7)-(+8)=________;(5)-12-(-5)=________;(6)3比5大________;(7)-8比-2小________;(8)-4-()=10;(9)如果a>0,b<0,则a-b的符号是________.2.判断题(1)两数相减,差一定小于被减数.()(2)(-2)-(+3)=2+(-3).()(3)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4)方程某+8=5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5)若a<0,b<0,|a|>|b|,a-b<0.()评价与反思内容与方案一相同,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章有理数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阅读P2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43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C .0是最大的负数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点归纳】: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 ℃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P5第1、2题 【板书设计】:【总结反思】:课题:1.1正数和负数(2)【学习目标】: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自主探究问题:(课本第3页例题)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__________ ,小华体重增长_________ ,小强体重增长_________ ;2)六个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美国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法国___________ 英国__________意大利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课堂练习】1.课本第4页练习【要点归纳】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拓展训练】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课后作业】P5第4、5题【板书设计】:【总结反思】:课题:1.2.1 有理数【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集合的含义;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4名学生板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探究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12个数,我们将这4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先分组讨论交流,再写出来分为类,分别是:引导归纳:统称为整数, 统称为有理数。

问题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师生共同交流、归纳2、正数集合与负数集合所有的正数组成 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 集合 【课堂练习】1、P6-7练习(做在课本上)2.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 15, -1, -5,2, 813-, 0.1, -5.32, -80, 123, 2.333;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要点归纳】: 有理数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或者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拓展训练】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c .-2000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 D .O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2、在下表适当的空格里画上“√”号【课后作业】P14第1题【总结反思】:课题:1.2.2数轴【学习目标】:1、掌握数轴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3、领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重点难点】:数轴的概念与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 和7.5m 处分别有一棵柳树 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 和4.8m 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东汽车站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自主探究1、由上面的两个问题,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吗?2、自己动手操作,看看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引导归纳:1)、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即 、 方向和 长度。

2)数轴【课堂练习】1、请你画好一条数轴2、利用上面的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1.5, —2, 2, —2.5, 92, 23, 0; 3、 写出数轴上点A,B,C,D,E 所表示的数:三、寻找规律 1、观察上面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2、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发现?3、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P9归纳 【要点归纳】: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是什么? 【拓展练习】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53-,0,314,322-,-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 个。

2、在数轴上点A 表示-4,如果把原点O 向正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A.-5,B.-4C.-3D.-23、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课后作业】P14第2,3题 【板书设计】【总结反思】:课题:1.2.3 相反数【学习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意义;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3、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学习重点】: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学习难点】: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在下面画出一条数轴:2、在上面的数轴上描出表示5、—2、—5、+2 这四个数的点。

3、观察上图并填空: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从上面问题可以看出,一般地,如果a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即一个表示a,另一个是,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9、10的内容并填空:1、相反数的概念像2和—2、5和—5、3和—3这样,只有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练习(1)、2.5的相反数是,—115和是互为相反数,的相反数是2010;(2)、a和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的相反数例如a=7时,—a=—7,即7的相反数是—7.a=—5时,—a=—(—5),“—(—5)”读作“-5的相反数”,而—5的相反数是5,所以,—(—5)=5你发现了吗,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这个数就成了原数的(3)简化符号:-(+0.75)= ,-(-68)= ,-(-0.5 )= ,-(+3.8)= ;(4)、0的相反数是 .3、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

【课堂练习】 P10第1、2、3题【要点归纳】: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拓展训练】1.在数轴上标出3,-1.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

2.-1.6的相反数是,2x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3. 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相反数大于它本身的数是;4.填空:(1)如果a=-13,那么-a=;(2)如果-a=-5.4,那么a=;(3)如果-x=-6,那么x=;(4)-x=9,那么x=;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之间的距离为10,求这两个数。

【课后作业】P14第4题【板书设计】【总结反思】:X k b 1 . c o m课题:1.2.4绝对值【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绝对值概念.体会绝对值的作用与意义;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3、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重点难点】:绝对值的概念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问题:如P11图1.2-6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走10米,它们行走的路线(填相同或不相同),它们行走的距离(即路程远近)二、自主探究1、由上问题可以知道,10到原点的距离是,—10到原点的距离也是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0的数有个,它们的关系是一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