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规律分析

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规律分析

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规律分析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是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必要元素,其中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以及镁、铁、锌、硫等微量元素。

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营养元素的迁移规律营养元素在土壤中迁移的过程一般是有序、动态的。

其中,氮元素比较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和转化,形成氨态氮、硝态氮、有机氮等形式,从而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利用。

磷元素则会被土壤中的铁、铝等元素离子吸附,导致无法有效吸收利用。

钾元素则较易迁移,但会随着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和植物吸收而逐渐消耗减少。

二、营养元素的富集规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富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转化成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同时也随着植物的死亡、腐烂而释放到土壤中,在未来的植物生长周期中可能再次被利用。

微生物则会利用营养元素进行代谢作用,形成有机质和微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对土壤的肥力贡献有一定的作用。

三、影响营养元素迁移与富集的因素1、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营养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规律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砂质土壤对于氮、磷、钾等元素的保水能力较差,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

2、施肥措施:不同施肥措施对营养元素迁移与富集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过量施肥不仅会导致养分浪费,还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3、土壤pH值:土壤pH值的不同也会影响营养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规律。

例如,土壤酸化会导致铝、锰等元素溶解,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四、优化营养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规律1、合理施肥:制定科学的施肥策略,根据作物品种、生长期等不同条件施用不同类型的肥料,避免过量施肥和养分浪费。

2、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加强培肥措施,在保证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同时,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调节土壤pH值:通过加入石灰等中和性物质,调节土壤的pH值,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和营养元素的释放。

土壤中氮磷的迁移规律研究进展

土壤中氮磷的迁移规律研究进展

田氮素的淋洗动态进行了模拟。B r n s i 对土壤中氮素的挥 ao 和 c e t hr 发进行了研究; ie 和 R田1 nra 研究的稻田中盐分对氮素 D ns h 日aa n h
1 . 1氮素在 土壤 中的 迁移 规律研 究
近 年来 ,国 内外 的许 多学 者从 不 同的 角度 对氮 素 的迁 移转 化 迁移转化的影响 ; u uh等研究了盐分和湿度对 N2 l bs n 0挥发的影
Meyi 等研究了盐分对土壤反 f 进 行了 大量 的研究 工作 。 多研究 人 员对肥 料氮 去向 试验 时发现 , 响,进行了黄土地氮素动态模拟 ; na0 许 Ot ma 除 作物 吸收 的 氮量 外 , 料 氮 的损 失变 范 围在 1 一 0 之 间 。另 硝化速率的影响 ; t 等研究了灌水麦田中硝化速率和灌水时间 肥 % 3%
时娜 肖 态氮含量变化不大, 1. 4. gh 之间 ; 在 1 - 1 k/m2 4 3 但施氮量增加
1 磷素在 土壤 中的迁移规律研 究 . 2
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能明显增0 层土壤有效磷的积累, 耕
垂直分布 , 种垂直 分布在生产 上有两方面 的意义 : 是养分—移超 这 一 F
根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和粘土矿物吸附 ,在土壤硝酸盐含量较高 层以下各形态磷素均显著增加 。由 和水分运输 良好的条件下极易发生淋溶损失。
有初磷移动性比无机磷大而易流失, 施用有机肥会增加 不同施氮量对于壤质潮土 l m土体中硝态氮含量 以及地下水中硝 失。土壤中, 也会增加地表径流中有机磷的含量。与无机磷相比, 态氮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土壤中硝态氮是随着施氮 有饥磷的迁移,
量的 增加 而增加 , 季施 氮量 ,于 25gh 2 ,m土 层 中各测 定 有初磷移动 陛较强 , 每 J 2 k/m 时 1 、 这是土壤中磷损失的重要因素。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一、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氮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对于植物生长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包括氮素的来源、转化类型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二、氮素来源1. 大气沉降: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氨、硝酸和亚硝酸等形式的氮,这些化合物通过降水或干沉降进入土壤。

2. 水体输入: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无机氮,如亚硝酸盐、硝酸盐等,这些溶解性无机氮进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利用。

3. 土壤内源: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产生的尿素、蛋白质等产物也可以成为土壤内源性氮源。

三、氮素转化类型1. 氨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一些细菌可以将有机质分解产生出来的胺基团还原为NH4+离子,这个过程就是氨化作用。

2. 硝化作用: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一些细菌可以将NH4+离子氧化成NO2-、NO3-离子,这个过程就是硝化作用。

3. 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一些细菌可以利用土壤中的NO3-和NO2-离子还原为N2O和N2等气体,这个过程就是反硝化作用。

4. 氮固定作用:一些微生物可以将大气中的N2分子转化为NH4+或者其他有机氮形式,这个过程就是氮固定作用。

四、影响因素1. 温度: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微生物代谢活动,从而促进转化过程。

2. 水分:水分对于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水分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环境,从而促进转化过程。

3. 土壤pH值:不同类型的细菌对于不同pH值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土壤pH值对于细菌群落结构和数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以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转化过程。

五、结论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过程,其中包括氮素来源、转化类型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研究

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研究

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田土壤氮素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氮素流失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和质量下降。

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农田土壤氮素的来源。

农田土壤中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化肥的施用和农作物的残留物。

然而,过量的化肥施用和不合理的农作物管理会导致氮素的积累和流失。

因此,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农作物是控制土壤氮素流失的关键。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农田土壤氮素的流失。

一种有效的控制技术是合理施肥。

农民应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和作物的需求,科学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和错时施肥。

此外,农田的排水系统也需要得到改善,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通过合理设计和维护农田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另外,农作物的管理也是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重要因素。

采用轮作和间作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积累。

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利用率。

此外,适时的耕作和覆盖作物也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适时的耕作可以破坏土壤中的氮素固定层,促进氮素的释放和吸收。

覆盖作物可以减少土壤的蒸发和侵蚀,从而减少氮素的流失。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来控制土壤氮素流失。

例如,利用固氮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从而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此外,利用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氮素,减少氮素的积累和流失。

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氮素流失,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农田土壤氮素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农作物、改善排水系统、采用轮作和间作、适时耕作和覆盖作物以及利用生物技术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氮素流失,提高农田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一)植物对土壤中氮的汲取植物从土壤中汲取氮的过程很复杂,就形态而言多为铵态氮和硝态氮。

普通旱作土壤中硝态氮比铵态氮浓度高,简单通过质流而蔓延到根部,因此硝态氮(NO3--N)是旱地植物养分主要的氮源之一;而对于水田,如种植水稻的水稻土其氮养分主要是铵态氮(NH4+-N)。

(1)硝态氮植物汲取NO3-量高,且为主动汲取;土壤pH 低时更易汲取NO3-,而NH4+可与之竟争削减植物汲取NO3-。

植物施用大量NO3-时,体内合成的有机阴离子数量增强,无机阳离子Ca2+、Mg2+和K+的堆积也相应增强,从而促使根际的pH升高。

(2)铵态氮 NH4+是植物一种抱负的氮源,在蛋白质合成中若利用NH4+则比NO3-更为节能。

NO3-结合进蛋白质以前必需还原,这是一种消耗能量的过程,还原1分子NO3-需2分子NADH(二磷酸吡啶核苷酸),而且NH4+在上壤中既不易淋失,也不易发生反硝化作用,损失较少。

当pH为7时,植物汲取NH4+较多,酸度增强则汲取量降低。

根汲取NH4+后,植物组织中无机阳离子Ca2+,Mg2+和K+浓度下降,而无机阴离子PO43-,SO42-和Cl-浓度增强,从而促使根际pH下降。

无论是根际pH升高或下降对根际中营养有效性、生物活性以及污染物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

(二)土壤中氮素转化的重要过程 1.土壤无机氮的微生物固持和有机氮的矿化土壤无机氮的微生物固持,是指进入土壤的或土壤中原有的NH4+和NO3-被微生物转化成微生物体的有机氮。

它不同于土壤的NH4+的矿物固定,也不同于NH4+和NO3-被高等植物的同化。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是指土壤中原有的或进入到土壤中的有机肥和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改变为氨,因此,这一过程又叫氨化过程。

有机氮的矿化和矿质氮的微生物固持是土壤中同时举行的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这两者的相对强弱受到许多因素,特殊是可供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碳化物(即能源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滇池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素分布与转移特征

滇池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素分布与转移特征
线性相关 ,相关系数 R分别为 O9 7 、0 9 、O9 81 O9 8 ;适量施氮 ,土壤氮积累量表现出减少 ,而过量施氮则表 . . 01 .8 和 .8 83 9 0 现 出了盈余 ; 高量组氮损失量均大于低量组 , 且高量组在不同生育期 的氮损失量与施氮量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 相关
中图分类号:X5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9 6( 0 0)0.6 80 6 45 0 2 1 712 —8
氮是农作 物生长发 育所必需 的营养元 素 ,也是
植 物从 土壤 中吸收量最 大的矿 质元素 ,它对蔬 菜 的 产量 和品质都有 重要影 响 。在通常情 况下 ,施 用氮
表 1 供 试 土壤基本 性质
Ta l c e c l r p riso ol b e1 h mia o e t f i p e s
12 试验 方法 .
本 试验 分成高 量施肥 ( F)和低 量施肥 ( F) H L 两组进行 ,每 组 9个处 理 ,用 T 、T 、T 、T 、 1 2 3 4 T 、T 、T 、T 和 T 表示 ,其 中 T 为空 白试验 , 5 6 7 8 9 1 T 为 当地农户 习惯施 肥水平 ,高量 施肥 ( 4 HF)组 T 4和低 量施 肥 ( F) 的 T L 组 4分别 为 高量施 肥 ( F) H 的平均水 平和低量施 肥 ( F) L 的平均水 平 。大 田种 植规格 为 3 2 l,种植 时 间为 2 0 年 8月 6 0c 0CI m ̄ T 08
生态环境学报 2 1, 97: 68 13 0 0 1()12 —6 5
Ec l ̄ n n i n na ce c s oor a dE vr me tl in e v o S
lt:w .ec. m ap/ wwj si o t / e c

论土壤氮素循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沿

论土壤氮素循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沿

论土壤氮素循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沿朱秋莲【摘要】氮素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状况既影响着土壤的供氮能力,又与大气、水体的氮素污染紧密相关,因此相关内容一直为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简述土壤氮形态和氮循环各环节概念的基础上,就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期刊名称】《西藏农业科技》【年(卷),期】2013(035)002【总页数】8页(P9-16)【关键词】氮循环;氮形态;迁移转化【作者】朱秋莲【作者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32【正文语种】中文氮是大气圈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也是各种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是调节陆地生态系统生产量、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元素,能够限制群落初级和次级生产力,在全球碳氮循环中至关重要[1]。

氮是土壤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土壤中氮循环的不平衡将影响到其他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乃至全球环境变化。

现今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方面,土壤氮元素循环受到高度重视。

SCOPE(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1998-2001年的科学计划中就强调了“氮的循环和转化”[2]。

相应的研究是将陆地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对土壤中氮元素分布、形态、氮循环过程的规律、动力学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为认识全球氮循环的具体环节及其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IGBP的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生态系统、海陆相互作用等核心项目也把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主要的内容[3]。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氮一方面是许多森林生产力和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另一方面又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如酸雨、温室效应、地下水中NO3-的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密切相关[4,5]。

,同时还与C、S、P等元素的循环具有明显的耦合作用[6]。

氮在生态系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由于土壤氮的周转与流失速率相对较快,有效氮的积累困难所致[7]。

因此,理解和阐明土壤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和机制,对正确地解释和调控陆地生态系统中氮及其养分循环、科学地经营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田土壤的氮循环

 农田土壤的氮循环

农田土壤的氮循环农田土壤的氮循环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源之一,而氮的循环过程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田土壤中氮的来源、转化和损失的过程,以及如何合理管理土壤氮,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一、土壤中氮的来源氮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气氛氮和土壤有机氮两部分。

1. 气氛氮空气中的氮气(N2)是气氛氮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农作物无法直接利用氮气。

氮气通过闪电放电、工业氮固定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态。

2. 土壤有机氮土壤有机氮主要来自植物残留物、动物排泄物和微生物尸体等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中腐解后,会释放出氨气(NH3)和无机氮(如尿素和硝酸盐)等形式。

二、土壤中氮的转化过程土壤中的氮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过程,包括氨化、硝化和固氮等。

1. 氨化作用氨化是指氨气(NH3)或尿素(CO(NH2)2)在土壤中转化为铵离子(NH4+)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由土壤中的氨化细菌完成。

2. 硝化作用硝化是指铵离子(NH4+)转化为硝酸盐(NO3-)的过程。

硝化分为两个步骤:一氨氧化和硝化。

- 一氨氧化是由一氨氧化细菌完成的,将铵离子氧化为亚硝酸盐(NO2-)。

- 硝化是由硝化细菌完成的,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硝化过程是氮循环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硝酸盐是农作物主要吸收的形态,也是氮损失的主要路径之一。

3. 固氮作用固氮是指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主要由固氮菌完成。

这些菌类能够将氮气固定为氨气或有机氮,进而进入土壤中。

三、土壤中氮的损失在农田土壤中,氮的损失主要包括氨氧化后的亚硝酸盐流失、硝酸盐淋失、挥发损失和微生物作用等。

1. 亚硝酸盐流失亚硝酸盐在土壤中比硝酸盐不稳定,容易通过土壤渗漏到地下水中,导致氮的流失。

2. 硝酸盐淋失硝酸盐在土壤中溶解度较高,容易随着水分的流动迁移到下层土壤或地下水中,造成氮的淋失。

3. 氨气挥发损失土壤中的氨气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挥发为氨气,导致氮的损失。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1. 氮素在土壤中的来源和形态1.1 氮素的来源•大气沉降: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降雨等形式进入土壤中。

•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植物和动物的死亡体和排泄物中含有氮素,进入土壤后分解释放出来。

•化肥施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氮肥含有丰富的氮素,施用后进入土壤。

•生物固氮:部分细菌和蓝藻具有固定氮气的能力,将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氨态氮。

1.2 氮素的形态•无机氮:主要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

•有机氮: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形式。

2. 氮素的转化过程2.1 氮素的硝化过程1.氨氧化:氨氧化细菌(如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将铵态氮氧化成亚硝酸盐(NO2-)。

2.亚硝酸盐氧化: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NO3-)。

2.2 氮素的还原过程1.反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进一步还原为氮气(N2)释放到大气中。

2.3 氮素的固定过程1.生物固氮:一些细菌和蓝藻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氨态氮,进一步转化为有机氮。

2.化学固氮:高温高压下,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再与氧反应生成硝酸盐。

3. 影响氮素转化的因素3.1 温度•氮素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3.2 湿度•适当的湿度有利于氮素的转化过程。

3.3 pH值•不同形态的氮素在不同pH条件下的转化速率有所不同。

3.4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中的氮素转化速率越快。

4. 土壤中氮素转化的意义4.1 植物生长与氮素转化•植物需要氮素作为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氮素转化过程为植物提供了可利用的氮源。

4.2 土壤肥力与氮素转化•氮素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是植物的主要氮源之一,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3 环境影响与氮素转化•氮素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容易溶解于水中,并随水流迁移,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5.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包括氮素的来源和形态、氮素的硝化过程、还原过程以及固定过程等。

国内外关于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损失过程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损失过程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损失过程的研究土壤中的氮素大部分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耕作层中可占 90%以上,其组成可分为:铵态氮(结合态)、氨基氮(包括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残渣氮,并有少量核酸固定氮,多和其他有机质成分结合成有机质复合体。

少部分氮素以无机矿质氮的形式存在,主要是 NO3——N、NH4+-N 和 NH3-N。

NH4+-N又以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两种形式存在(赵俊晔,2004)。

还有约 1%~5%的氮素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中,与土壤有机质氮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朱兆良,1999)。

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过程主要有氮的固定,硝化与反硝化,氮的淋洗等。

1 氮的固定生物固定(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固定态氨)是土壤氮素固持的主要形式(仇少君,2007)。

土壤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与释放是土壤氮素内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土壤固定态铵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a.原始固氮微生物固定的大气中的N2在成土过程中被土壤矿物固定;b.大气中的NH3在地理循环过程中被雨水淋溶进入土壤而被固定;c.土壤中部分固定态铵直接来源于母岩,部分来自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矿物NH4+的固定;d.近代农业耕作中氮肥和有机肥的大量施用及生物活动的影响(文启孝,2000;孙玉焕,2002)。

2氮的淋洗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通过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NH4+-N和NO3——N;其中NO3——N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容易通过淋洗进入地下水。

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特定埋深处的淋失除受氮肥施用量及其方法,降雨量和灌溉量及灌溉方式的影响外,还受到农作条件、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马军花,2004)。

当氮肥用量超过了作物达到最高产量的需氮量时,硝态氮淋洗十分明显(Raum W R,1995)。

不同土壤类型氮淋失量也不一样(吕殿青,1998),细砂土(灌溉春玉米)、重壤和粘土(灌溉冬小麦)上施氮量为250kg/hm2时,硝态氮从0~40cm土层中淋失量分别为102.5、77.5、和37.5kg/hm2。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氮素是植物生长中的必需元素之一,而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

因此,对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一直是植物生长领域的热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对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植物对于氮素需要通过根系吸收,一般来说,被吸收的氮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机氮素,如硝酸盐(NO3-)和铵盐(NH4+),另一种是有机氮素,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吸收后的氮素将会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利用。

植物内部的氮素转运过程主要是由nrt1.1、nrt2.1、nrt2.2等基因编码的氮素转运蛋白进行调节。

二、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植物生理性状对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

近来,一些研究表明,调节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物质主要包括:激素、信号传递分子、转录因子等。

1. 激素调节激素的调节作用对于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非常重要。

比如,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而赤霉素还会作用于NRT1.1和NRT2.1等基因,从而促进植物对氮素的转运。

2. 信号分子调节在植物体内,一些信号分子也能够调节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在有机酸泵抑制素(OGDs)和一氧化氮(NO)的作用下,植物根部会释放出有机酸和NO分子,从而提高植物对于氮素的吸收能力。

3. 转录因子调节转录因子是指能够影响植物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家族。

在植物对于氮素的利用过程中,转录因子也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例如,植物体内的MYB、WRKY和NAC等转录因子家族均能够协调植物自身对于氮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三、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在应对氮素资源缺乏等情况下,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有哪些途径能够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呢?1. 穴盘法耕作穴盘法耕作又称作净化机耕作,该法耕作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相比于传统溅水法耕作,穴盘法耕作不仅能够降低氮素和钾素的损失率,同时也能够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氨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氨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氨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根据目前国内水资源现状,引出氮肥施用过程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过程。

氮肥进入土壤后经过化学、微生物作用后转化为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的有害物质。

进而根据国内对氮肥污染的研究现状提出合理使用氮素肥料,防止其对环境的危害。

关键词:氨氮硝酸盐氮地下水引言氮肥的过量施用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NO3--N在土壤中的积累与淋失已造成地下水与地表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已有许多淡水资源不能被人类饮用能被人类饮用。

造成我国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氮肥施用。

我国氮肥的主要品种是碳酸氢铵,占氮肥总量的58% ,其次是氨水,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尿素、硫铵等。

铵态氮肥中氨的挥发是氮肥损失和引起污染的重要途径.氮肥施入土壤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占其施入量的30%~40%,剩余部分经各种途径损失于环境中。

因此研究氨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助于更好控制解决其对环境的污染。

1氮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环境的危害氮肥进入土壤后,首先会在土壤表层吸附,包括土壤颗粒和土壤胶体对氨氮的吸附,取决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土壤胶体对氨离子的吸附取决于胶体组成和表面特性。

NH4+-N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转化能力很强,迁移深度较小。

在弱透水层NH4+-N的强烈吸附,是土壤表面强烈的离子交换与表面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层由于土壤颗粒巨大的表面积,基本可达NH4+-N的去除,去除率达98%。

在此弱透水层的强大阻截作用下,流出液中的氨氮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较低水平,对地下水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1]。

氮素肥料经过弱透水层之后,土壤中的生物作用加强,弱透水层吸附剩余氨氮进行转化。

有氧条件下,氨氮进行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的过程。

但硝态氮比氨氮更容易淋失进入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淋失深度随土壤条件不同而不同,土壤质地越重,硝态氮淋失深度就越小[2]。

无氧条件下,硝态氮在反硝化菌作用下进行反硝化,其产物N2O引起温室效应。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土壤部分)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土壤部分)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0.04~0.35%之间,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其氮素来源包括:生物固氮、降水、农业灌溉和施肥等,而目前肥料是农田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

下面就从土壤中氮素的主要表现形态和转化过程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一)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水溶性速效氮源< 全氮的5% 包括游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等有机氮水解性缓效氮源占50~70% 包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98%) 非水解性难利用占30~50% 包括杂环态氮、缩胺类离子态土壤溶液中无机氮吸附态土壤胶体吸附(1~2%) 固定态2:1型粘土矿物固定注明:其中无机氮包括:铵态氮(NH4+ — N)、硝态氮(NO3-— N)、亚硝态氮(NO2- — N)三种主要形态。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的主要是有机态氮,占土壤总氮的90~98%。

(二)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1.有机态氮的转化土壤中的有机态氮是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要经过各种矿化过程,变为易溶的形态,才能发挥作物营养的功能。

它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就成为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是包括许多过程在内的复杂过程。

①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各种氨基酸。

②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如:RCH2OH+NH3+CO2+能量—水解—→RCHNH2COOH+H2O RCHOHCOOH+NH3+能量—氧化—→RCHNH2COOH+O2RCOOH+NH3+CO2+能量——还原—→RCHNH2COOH+H2由此可见,氨化作用可在多种多样条件下进行。

无论水田、旱田,只要微生物活动旺盛,氨化作用都可以进行。

氨化作用产生的铵态氮能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是农作物的优良氮素营养。

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铵,可被土壤胶体吸收保存。

但在旱地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可进一步为微生物转化。

不同肥力菜地氮肥去向研究

不同肥力菜地氮肥去向研究
农 业 环 境 科 学学 报 2 1 ,9 增 刊 ) 12 16 002 ( :6 — 6 JunlfA r- ni n n Si c ora o பைடு நூலகம்o E v omet c ne r e
不 同肥 力 菜 地 氮 肥 去 向研 究
杜 连 凤 , 宏 杰 , 怀 志 , 冀 张 张认 连 , 维 理 张
(.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 资源 与农业 区划 研究 所 , 京 10 8 ;. 北 00 12 北京 市农林 科学 院植 物营养 与 资源研 究 所 , 北京
10 9 ) 00 7

要: 采用 N示踪法和差减法结 合 , 对浙江嘉兴市 3种氮素水平 菜 田 一菜 稻轮作 田、 低龄保 护地 ( ) 高龄 保护 3a 和
中 图 分 类 号 :5 2 X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2 4 (0 0 增 刊 一 12— 5 17 — 0 3 2 1 ) 0 6 0
The Fa e o t og n Fe tl e n t fNir e r i z r i Thr e Fe tlt ve g t b e Fil s i e r i y Le lVe e a l e d i
为 2 . % ~ 18 39 7 . %。示踪法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 1 . % ~ 94 为 46 2 . %。示踪 法损失率 随土壤氮 素水平 的提高
呈明显增加趋势 , 3 .% ~6 .% 。示踪法和差减法总体趋势一致 。 为 45 10 关键词 : 土壤氮素水 平 ; 氮肥利用率 ; 油菜 ; 向 去
地 (0a 的氮肥利用 、 1 ) 损失等进行 了研 究。结果表 明, 不施肥 处理随着 土壤氮素水 平的增加 油菜生物量 呈增加趋 势。 但干重先增 加后 降低 , 油菜含氮量 随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和氮肥 的施用量呈 增加趋势 。根据 差减法计 算 的氮肥 利用 率随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 , 相反损失呈明显增加趋势 。差减法 氮肥利用率 为 2 3 一1 . % , 失率 .% 43 损

菜地土壤有机肥转化试验

菜地土壤有机肥转化试验

Ex r e n t a f r a i n of o g ni a r n v g t b e s i pe i nt o r ns o m to r a c m nu e i e e a l o l m
MA Zhe - a, ONG e — u, EI Gu la ng hu S W ixi W o-i ng
i u f c y ro i Wa i h rt a h ti h o t m . g i n r h we e i a i n o n s r a e l e fs l S h g e h n t a n t e b t o Or a c m u e s o d n tfx to f a o n a o g i ir g n a a l r sa e o h x e i e t a d t e e e s d so y l t r T ra m e t o r a c n t o e t e ri t g f t e e p r n e m n , n h n r la e l wl a e . e t n f c m b n to fo g i a u e wih u e a o s ni c n fe t o o i a i n o r a c m n r t r h d n i f a t e f c n N no i c m p r t n a g i f s l o a e wih o d t e t e t o r , i r t n f c m b n to f v g t b e r m a n i r r d c o i r m n f u e wh l t e me t o o i a i n o e e a l e i s w t u e p o u e p s— a a e a h a d t e e f c 1 N . i fe t03 v Ke r s v g t b e s i; i e a i t n o r a i ir e v n i to n u a in y wo d : e e a l l m n r z i f g c n to n; e tl i n i c b t o la o o n g a o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土壤中的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是农业和植物生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氮素在土壤中的循环和转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中氮素转化的过程以及植物吸收氮素的方式。

一、土壤中氮素转化的过程1.氮固定:氮气(N2)通过闪电放电、细菌或蓝藻的作用转化为氨(NH3)、亚硝酸盐(NO2-)或硝酸盐(NO3-)。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土壤中的根际区、豆科植物的根瘤以及水生植物的根系中。

2.脱氮: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够利用有机物质作为能源,通过对有机氮的分解而释放氨气(NH3)。

此外,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可以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氨气。

3.氨氧化:土壤中的一些细菌(如氨氧化细菌)能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这是一种氧化反应。

亚硝酸盐还可以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这是另一种氧化反应。

这两个反应过程被称为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

4.类硝化: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氮(如氨、蛋白质)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

这种氧化反应也被称为类硝化。

5.氮素沉积:氮气经大气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沉积到土壤中,形成可用于植物吸收的硝酸盐和铵盐。

二、植物吸收氮素的方式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素主要发生在根系中,有以下几种方式:1.根系吸收硝态氮:植物的根细胞通过氮素转运蛋白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转运到根内。

硝态氮进入根系后,一部分被还原为氨,然后转运到植物体内参与氨基酸、蛋白质和其他氮化合物的合成。

2.根系吸收铵态氮:植物根系能通过氨离子转运蛋白直接吸收土壤中的铵盐。

铵态氮进入植物体内后,一部分被转化为氨基酸,另一部分直接用于合成其他氮化合物。

3.根际微生物共生吸收:植物根际与一些细菌、真菌共生,这些共生微生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并将其转化为可供植物利用的形式。

植物通过与这些微生物共生,间接获取了土壤中的氮素。

总结:土壤中氮素转化的过程包括氮固定、脱氮、氨氧化、类硝化和氮素沉积等,这些过程通过细菌、蓝藻、有机物质的分解等途径进行。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土壤氮素是指土壤中存在的不同形态的氮元素化合物。

氮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通常以无机氮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土壤中的无机氮形态主要包括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

铵态氮是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也可以通过氮肥的施用或者转化过程中产生。

硝态氮则是由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通过氧化铵态氮产生。

硝态氮相对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溶解度和更低的电荷密度,可以通过土壤水分迁移更容易到达植物根系。

土壤中的氮素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氨化、硝化和脱氮三个过程。

氨化是将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参与。

在氨化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氨,并进一步转化为铵离子。

硝化是将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氨氧化细菌参与。

在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氧化铵态氮为硝酸盐,产生硝态氮。

脱氮是将土壤中的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并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脱氮细菌参与。

土壤中氮素形态和转化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溶解度和化学活性不同,它们对植物的吸收和利用方式也不同。

铵态氮主要通过质子泵和电中性离子转运到达植物根系并被吸收,而硝态氮则主要通过硝酸胺盐共转运体转运到达植物根系并被吸收。

土壤中的氮素转化也会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植物种群结构以及氮素肥料的利用效率等。

综上所述,土壤中的氮素主要存在于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氮的形式。

氮素在土壤中通过氨化、硝化和脱氮等转化过程进行相互转化。

氮素的形态和转化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种群结构等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过磷酸钙对土壤微生物氮素转化的影响研究

过磷酸钙对土壤微生物氮素转化的影响研究

过磷酸钙对土壤微生物氮素转化的影响研究土壤微生物氮素转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一,对农田的氮素循环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过磷酸钙作为一种常用的磷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然而,它的使用是否会对土壤微生物氮素转化产生影响,尚需深入研究和解析。

土壤微生物氮素转化主要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氨化是指将有机氮分解成氨氮的过程,硝化则是将氨化产生的氨氮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

反硝化是指将硝态氮还原为氧化亚氮或氮气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驱动的转化过程在土壤中相互作用,调节着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

过磷酸钙作为含磷肥料,既可以满足作物对磷的需求,又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性。

磷是构成核酸和能量转化的重要元素,磷的供应对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因此,过磷酸钙对土壤微生物氮素转化的影响值得研究。

研究发现,过磷酸钙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而影响氮素转化过程。

首先,过磷酸钙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硝化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

硝化菌和硝化细菌是完成硝化过程的关键微生物群体,它们能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被植物吸收利用。

过磷酸钙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的磷含量,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硝化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过磷酸钙的施用还可以提高土壤中反硝化菌的数量和反硝化活性。

反硝化菌能够将硝态氮还原为氧化亚氮或氮气,减少氮素的损失。

过磷酸钙的施用可以改变土壤的环境条件,如pH值和氧气含量等,从而为反硝化菌的生长和活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研究表明,适量的过磷酸钙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中反硝化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增加反硝化过程的速率。

此外,过磷酸钙的施用还会影响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

研究显示,适量的过磷酸钙施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有效性和利用效率,提高农田的肥力水平。

过磷酸钙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素的溶解度和有效性,增加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

同时,过磷酸钙的施用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增强氮素在土壤中的储存和循环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研究进展作者:陈淼李玮陈歆李宁杨桂生彭黎旭来源:《中国瓜菜》2017年第08期摘要: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

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和地下淋溶是引起日益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氮素养分是影响蔬菜产量的重要因子,为追求经济效益,菜地氮肥投入量大,过量施肥造成的氮素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笔者综述了菜地氮素迁移转化研究现状,探讨了菜地施肥、地表径流、地下淋溶、氨挥发等菜地土壤氮素迁移和转化途径,分析了土壤中氮素矿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菜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Abstrac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and posing a major threa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Nitrogen losses by surface runoff and leach from croplands have been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itrogen was a critical limiting nutrient that increases vegetable production.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efficiency,excessive nitrogen fertilizer caused nitrogen pollution becomes worse and worse.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il nitrogen were summarized. We also discussed the processes of soil nitrogen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including fertilization,runoff,leaching,NH3 volatilization and so on.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soil was analyz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 Vegetable field; Soil; Nitrogen;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传统的施肥方法主要是通过增施氮肥来提高作物产量。

据统计,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氮肥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氮肥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占世界7%的耕地上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而氮肥的过量施用造成我国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突出[1]。

而蔬菜种植业由于氮肥过量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15年达到2 199.97 万hm2,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3.2%。

蔬菜生长周期短、种植密度大、复种指数高且多为浅根系作物,因而蔬菜种植施肥量和灌溉量大且施用频繁,水肥条件优越,其养分含量尤其是土壤全N和NO3--N含量较高。

生产中,菜田施氮量通常高出常规大田作物的几倍甚至10倍以上,超过实际需求量的数倍。

相关研究表明[2],在蔬菜种植中,全年2~3季每hm2共施氮肥600~1 300 kg。

更重要的是蔬菜生产上仍然延用传统的“肥大水勤”、“肥随水走”等不科学的水肥管理模式。

导致农业种植养分损失较大,化肥利用率仅有30%~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60%,而蔬菜作物由于施肥量高,氮肥利用率更是低于30% [3-5]。

长期过量的氮肥施用,不仅会影响蔬菜产量,还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循环和供给能力降低、蔬菜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及地表水富营养化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5-6]。

氮素在菜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研究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笔者总结了菜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途径、影响因素及防控对策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菜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氮素高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提供理论支持。

1 菜地氮素面源污染状况氮素是蔬菜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也是制约蔬菜产量的重要因子,传统的施肥方法主要是通过增施氮肥来提高作物的产量。

然而过量氮肥施入并不会进一步提高蔬菜作物的产量,反而会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土壤质量退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5,7-10]。

陆扣萍等[11]研究表明,太湖地区设施菜地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下,全年氮素淋失量达193.6 kg·hm-2。

孙媛等[12]研究表明,山东寿光设施大棚两茬设施黄瓜畦灌处理的氮素淋失范围为246~455 kg·hm-2,占施肥总量的比例高达40%以上。

闵矩[13]研究表明,南方设施菜地每茬黄瓜氮素淋失占到氮素总投入的20%以上。

郑少文等[14]研究表明,冬瓜菜地单季氮素流失量为54.27~55.17 kg·hm-2,占施肥总量比例的19.29%~22.92%。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不仅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还会对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植物体内积累过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Babiker等[15]利用GIS技术研究发现,日本蔬菜种植地区地下水样品中有30%的样品硝态氮质量分数超过10 mg·L-1的饮用水控制水平,远高于其他作物种植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蔬菜种植是引起地区硝酸盐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崔敏等[16]研究表明,武汉市城郊区集约化露天菜地附近井水中硝态氮质量分数为19.6~39.8 mg·L-1,是饮用水安全标准的2~4倍。

菜地土壤中硝态氮的高残留不仅对水环境构成威胁,还会影响蔬菜品质。

张双灵等[17]对青岛冬季大棚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调查表明,叶菜类硝酸盐质量分数为1 676.92~3 512.38 mg·kg-1。

2 菜地土壤氮素迁移途径与影响因素蔬菜-土壤系统氮素的来源,主要包括肥料施用、灌溉水输入、大气干湿沉降输入等,但肥料施用是菜地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

进入到土壤中的氮素除植物吸收外,其损失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随土壤渗漏水迁移进入地下水,即地下淋溶,称为土壤养分淋失;二是随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迁移输出到地表水体,称为土壤养分流失;三是通过扩散或气态释放进入大气。

其循环过程见示意图1[18]。

2.1 地下淋溶土壤氮素淋失是菜地土壤氮素迁移的重要途径,由于菜地施肥量及灌溉强度较大,氮素淋失量高于一般农田的淋失量。

氮素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发生淋溶迁移[19]。

韦高玲等[20]研究表明,习惯施肥下,苦瓜地总氮和硝态氮淋失质量浓度分别为92.9~113 mg·L-1和84.0~105 mg·L-1。

Zhao等[21]研究表明,设施菜田土壤硝态氮淋失量占到氮素总投入的20%~30%。

过量施肥是引起菜地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直接原因。

张白鸽等[22]研究表明,华南露地苦瓜生产体系中,氮肥施用量与氮素淋失量呈显著正相关。

集约化菜地氮肥施用量是粮田氮肥施用量的7倍,其土壤中残留硝酸盐含量是粮田的4~6倍[23-24]。

而过量施用有机粪肥也会导致氮素尤其是硝态氮的淋失[25]。

施肥时期对氮素淋失也有重要影响,由于蔬菜为浅根系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能力弱,在蔬菜生育前期的氮素淋失量约占整个生长周期氮素损失总量的41%~52%,且蔬菜不同生长期的施氮量与硝态氮的淋失量呈线性极显著相关[22,26-28]。

降雨强度也是影响氮素淋失的重要原因,当降雨强度为3 d 75 mm 或7 d 100 mm时,土壤氮素即发生淋溶迁移,且土壤硝态氮淋失量与降雨量呈二项式显著相关[22,29]。

灌溉也是影响硝态氮淋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灌溉强度、灌溉时间对硝态氮随地表径流迁移和地下淋溶迁移都有重要影响[30-31]。

当灌溉后发生自然排水时,氮素的淋失量与灌溉水量呈显著正相关[32-33]。

水是硝态氮在土壤中移动的重要载体,是硝态氮淋失的驱动力,而土壤的物理性质,如机械组成、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均会影响水分的迁移和淋失,进而影响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34-35]。

2.2 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氮素极易随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迁移,引起地表水环境恶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环境问题。

土壤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是菜地氮素迁移的主要途径。

高杨等[36]研究表明,土壤全氮随径流流失量占流失总量的77.27%~99.79%。

曾招兵等[37]研究表明,广州市郊菜地总氮年径流流失量高达321 kg·hm-2,占氮肥投入量的14%。

菜地地表径流中氮素迁移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为主。

钱婧等[38]研究表明,在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菜地径流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总量占总氮流失量的54.16%~91.41%。

由于氮素迁移主要以溶解态的形式随地表径流迁移和以结合态的形式随泥沙颗粒迁移,因此土壤侵蚀是氮素迁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42%;土壤流失量为49.8×108 t。

赵明松等[39]研究表明,安徽省2010年全省因土壤侵蚀导致土壤氮素大量流失,总氮流失量达4.93×104 t。

钱婧[38]对红壤菜地坡面侵蚀产沙的研究结果表明,菜地泥沙中的氮流失主要是由泥沙中此外,影响菜地氮素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降雨特征(强度、大小、降雨时间)、地形状况(坡度、坡长)、施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种植模式以及田间管理方式等,其中降雨和灌溉是氮素迁移的主要驱动力[40]。

秦华等[41]研究表明,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泥沙流失量越大;降雨强度越大,氮素流失越严重。

张海涛等[42]研究表明,降雨强度在60~100 mm·h-1之间、其他条件相同时,坡面动态径流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