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塞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患者 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特殊检查(如脑电图、MRI等)
脑电图
MRI
主要用于监测脑电活动,对于癫痫等神经 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是一种无创性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 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对于脑梗死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 临床症状: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脑部缺血性病变
病例一: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
病例一: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介入治疗
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治疗
诱因
可能无明显诱因,也可能在疲劳 、休息不好、用力过猛等情况下 诱发
03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心 率、呼吸、血压是否正常。
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抽 搐等表现。
观察患者是否有脑膜刺激征、 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体征。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偏瘫、失语、感 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并发症处理:针对不同并发症采 取相应处理措施,如肺部感染需 要使用抗生素、褥疮需要定期换 药等
病例三:脑梗塞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
根据脑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措施
康复治疗实施
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
02
使用物理因子如电刺激、冷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脑梗死:诊断本病的诊断要点为:①中老年患者;多有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史;②发病前可有TIA;③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病症;④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病症并持续24小时以上,病症可在数小时或数日逐渐加重;⑤多数患者意识清楚,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⑥头颅CT早期正常,24~48消失后出现低密度灶。
鉴别诊断1. 脑出血发病更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病症和体征,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病症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压增高明显。
但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轻型脑出血与一般脑血栓形成病症相似。
可行头颅CT以鉴别。
2. 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或数分钟病症到达顶峰,常有心脏病史,特别是心房纤颤、细菌性心膜炎、心肌梗死或其他栓子来源时应考虑脑栓塞。
3. 颅占位某些硬膜下血肿、颅肿瘤、脑脓肿等发病也较快,出现偏瘫等病症及体征,需与本病鉴别。
可行头颅CT或MRI鉴别。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应高度疑心本病,结合CT证实脑池与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征象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果CT检查未发现异常或没有条件进展CT检查时,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腰穿CSF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等特点作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鉴别诊断1、脑出血深昏迷时与SAH不易鉴别,脑出血多于高血压,伴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病症和体征。
原发性脑室出血与重症SAH临床难以鉴别,小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因无明显肢体瘫痪易于SAH混淆,仔细的神经功能检查、头颅CT和DSA检查可资鉴别。
2、颅感染各种类型的脑膜炎如结核性、真菌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等,虽有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但常先有发热,发病不如SAH急骤,CSF形状提示感染而非出血,头CT无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等特点可以鉴别。
3、瘤卒中或颅转移瘤约1.5%脑肿瘤可发生瘤卒中,形成瘤或瘤旁血肿合并SAH,癌瘤颅转移、脑膜癌病或S白血病有时可谓血性CSF,但根据详细的病史、CSF检出瘤/癌细胞及头部CT可以鉴别。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分类
•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大、中等动脉粥样硬化,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多50-60岁。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好发基底节 区、丘脑、脑干、小脑等,直径约5~15mm。 • 分水岭脑梗死:两条脑动脉及深穿支供血交界区 的脑梗死。
影像表现-DWI
•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 • 急性期:细胞器肿胀,出现血管源性水肿,DWI呈明显
高信号。 号。 • 慢性期:脑软化,产生快速弥散,DWI呈脑脊液样低信
号。
影像表现-增强
• 急性、亚急性期(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等): 不均匀脑回样、条状或环状强化,脑膜强化(脑膜炎 症)。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又名缺血性脑卒中。 • 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
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 表现。 • 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 常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 高血压是公认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 • 发病部位与大脑血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 脑血流量(CBF)供给障碍 , 神经功能异常(电活动功能
影像表现-PWI
• 明确脑血流灌注减少的区域、程度。 • 梗死区几乎无或完全无灌注。 • 半暗带:急性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减低,恢复供血后仍可存活区域,灌注
异常区超出DWI高信号的区域,溶栓治疗指征之一。
影像表现-MRS
• 梗死区Lac升高、NAA降低。
脑梗死的鉴别诊断模板
脑梗死的鉴别诊断模板
脑梗死是一种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的疾病,它可以对神经系统造成持久性损害,影响许多患者的正常生活。
因此,准确诊断脑梗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医学手段,有效地发现患者的病变。
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病史调查,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视觉、听觉、痛觉、运动等,从而了解患者的言语能力、活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变化,有助于发现脑梗死的潜在风险。
第二,通过行脑电图(EEG)、脑磁图(MRI)等技术,诊断患者脑内有无水肿、是否有脑室积液,检查患者脑部组织是否有病变,以及脑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筛查脑梗死的可能性。
第三,行血液检查,检查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以及血清C级肌酐(Cr)、氯化物水平等,排除血液系统病变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
第四,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患者心脏功能、心脏结构是否正常,筛查心血管病变并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症。
第五,通过行CT或MRI示踪检查,观察脑内血管的血流情况,发现动脉硬化病变以及脑血管畸形异常,及时针对这些异常的血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脑梗死的发生。
最后,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脑梗死,可以进行脑梗死术前网络断层摄影(CTA)检查,在颅内特定区域详细评估血管结构,以排除脑部
动静脉畸形,发现脑梗死病变症状及时介入治疗。
依据以上的鉴别诊断模板,以正确的诊断脑梗死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变,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降低对患者的伤害,有效把脑梗死的发病率降低到最低。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缺血性脑梗塞早期CT征像
脑灰白质界限消失 脑沟裂变浅、消失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脑组织密度减低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岛带征
岛叶密度减低并肿胀。 对大脑中动脉区梗塞, 这是一个非常有提示意 义但又很细微的早期征 像(容易漏掉)。 这个区域对脑缺血是非 常敏感的,因为它们远 离侧枝循环。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顶枕沟分 顶、枕叶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顶枕沟 分顶、 枕叶
横断位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矢状位
冠状位
大脑内部结构—基底核、丘脑
位置: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
靠近脑底。
基底核组成:组成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
DWI序列上显示一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广泛的弥散
受阻,基底节同时受累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相当于CT 的动脉致
密征
T2WI
T1WI
常规MRI: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窄, 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起始段以远血管流空消失。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T2WI FLAIR
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
脑室系统
室间孔 导水管
脑干和小脑
小脑组成 小脑半球 小脑引部
脑干组成: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和小脑
脑动脉系统
颈内
脑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其他影像学检查
总结词
除了头颅CT和头颅MRI检查外,还有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也可以用于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详细描述
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等,可以用于检测血管狭窄、堵塞、血栓形成等 病变,从而帮助定位脑梗塞的病因。
05
治疗建议
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
包括吸氧、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等 )、控制血糖和体温等。
营养支持
维持患者营养状况,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 脂肪、低盐的易消化食物。
预防并发症
加强口腔、皮肤、呼吸道及泌尿道的护理,预防 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脑部血栓,恢复脑部血流,改善脑部供 血。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防止血小板聚集 和血栓形成。
症状分析
分析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否符合脑梗死的典型表现。 分析症状出现在哪些部位,判断梗死灶的大致位置。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脑梗塞可导致患者一侧肢体麻木、 无力,影响日常生活。
言语不清
脑梗塞可影响言语中枢,导致患者 言语不清,影响交流。
眩晕、耳鸣、复视
脑干缺血可导致患者眩晕、耳鸣、 复视等表现,影响生活质量。
03
进行定位诊断。
04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检查
总结词
在脑梗塞的定位诊断中,头颅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用 于判断是否有脑出血和脑梗塞。
详细描述
头颅CT检查可以显示脑组织内部的密度变化,从而判断是否有脑出血和脑梗 塞。在脑梗塞的早期阶段,头颅CT检查可以发现脑组织内部的低密度影,有 助于定位病变部位。
脑出血及脑梗塞CT及MRI影像判读诊断
目录
•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判读 •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 脑出血及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病例分析
01
脑出血的CT及MRI影像判读
CT影像表现
01
02
03
出血部位
CT扫描可清晰显示脑出血 的部位,常见于基底节、 丘脑、脑干和小脑。
重度出血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存活者多遗留 严重后遗症。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治疗等,以尽快恢复脑部血流。
手术治疗
对于大面积梗塞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取栓术或搭桥术。
脑梗塞的治疗与预后
•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如物 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出血、脑肿瘤等其他疾病进 行鉴别诊断,根据影像表现和临床特 征进行区分。
03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的鉴别
脑出血
通常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出 血。
脑梗塞
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临床表现的鉴别
脑出血
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明显,血压升高。
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
对于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诊断和 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病例三:典型病例展示
患者为70岁女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输入 标题
检查方法
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
患者信息
左侧颞叶脑梗塞。
影像表现
诊断
CT平扫显示左侧颞叶低密度影,周围可见水肿带环绕 ;MRI平扫+增强显示左侧颞叶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影,周围可见带状强化。
诊断脑梗塞的金标准
诊断脑梗塞的金标准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诊断的金标准是进行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以下将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组织的结构。
在脑梗塞的诊断中,CT可以发现脑部缺血或梗死引起的脑组织坏死,以及伴随的脑水肿和脑出血。
CT对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CT检查的优点包括:1.操作简便、快捷,适合于急诊检查;2.可以提供脑组织的横断面图像,清楚地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3.对于急性脑梗塞,CT可以发现早期缺血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然而,CT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对于一些小梗死灶或位于脑深部的梗死灶可能难以发现;2.对于病程较长的陈旧性梗死灶,CT图像可能不清晰,影响诊断准确性。
二、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成像的技术。
在脑梗塞的诊断中,MRI可以更准确地发现梗死部位和范围,以及梗死周围的水肿和出血。
MRI不仅可以显示急性梗死灶,还可以显示陈旧性梗死灶和软化灶。
MRI检查的优点包括:1.可以提供多方位、多序列的图像,清楚地显示脑组织的结构和病变;2.对于小梗死灶和位于脑深部的梗死灶也能清晰地显示;3.对于病程较长的陈旧性梗死灶,MRI也可以清晰地显示。
然而,MRI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检查时间较长,不适合于病情危急的患者;2.对于急性脑梗塞,MRI可能不如CT敏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3.一些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接受MRI检查,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惧症等。
综上所述,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都是诊断脑梗塞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而对于陈旧性梗死灶的诊断以及小梗死灶和位于脑深部的梗死灶的发现,MRI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
鉴别诊断
1、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要注意与脑肿瘤,脑脓肿鉴别。 面积较大的脑梗塞往往并有动脉变窄或闭塞,以流空效应的 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 病变部位符合动脉的供血区 灰白质同时受累 病变往往呈楔形 经治疗后在3-4周内病变范围缩小 2、与转移瘤鉴别: 脑梗塞水肿期具有占位效应时:与转移瘤相似同时可以累及皮、 髓质,常规扫描常不易区分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强化 转移瘤通常可以直接显示瘤体 3、脑干梗塞与脑干肿瘤、炎症、脱髓鞘等甚难鉴别,有时需要 MRI随访鉴别。
脑梗塞的分型
1、病因分型(TOAST)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脑梗塞的分型
2、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3、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20 % 进展型 30 % 缓慢进展型 30 %
无症状型 10 %
CT:平扫 梗塞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 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 ① 出血量较大:呈团块状,形状常不规则,有明显占位表现。 ② 出血灶较小时,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和 梗塞坏死区所掩盖。 ③ 如脑栓塞后4小时即在CT上显示出低密度区的病例,发生出 血性梗塞的可能性大。 ④ 增强扫描 在梗塞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 ⑤ 强化以梗塞后第2周~第4周时强化最明显。 MRI: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 一般规律一致。 ① 急性期典型表现为短T2信号,但一般不如脑内血肿时那么低。 ② 亚急性期出血灶呈短T1、长T2信号。 ③ 慢性期在T2像或梯度回波图像上可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 的特征性低信号
脑栓塞的CT影像表现
脑梗死CT表现影像诊断
脑动脉的构成
大脑前 动脉
大脑中动 脉
大脑后动 脉
脑主要动脉的分布
中央支 (内侧 豆纹动
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外侧豆 纹动脉级 脉络丛前
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丘纹动 脉及脉络 丛后动脉)
皮质支
纹状体 前部、 内囊前
肢
额顶叶 内侧面 及外侧 面上缘
纹状体后 部、内囊后肢源自大脑半球 外侧面大 部和岛叶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分水岭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脑实质低密度及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鉴别诊断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与胶质瘤、脑炎等鉴别,根据年龄、病变的形 状和强化特点可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与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等鉴别,需结合临床,必 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出血性脑梗死与静脉性脑出血鉴别,后者静脉窦可见血栓,多位 于皮层、皮层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背侧丘脑
颞叶底面、 内侧面、 枕叶
小脑动脉
小脑下后动 脉
小脑下前动 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面后部 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上面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
●脑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缺氧性坏 死与脑软化
● 机 制 : 缺 血 达 一 定 程 度 后 , 神 经 细 胞 会 发 生 N a + - K + - AT P 酶 功 能 丧 失,细胞水肿、缺血、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等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的血流受阻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影像学诊断是脑梗塞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获取大量的X射线图像,并利用计算机重建出脑部各个层面的断层图像。
脑梗塞在CT上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减低,呈现为低密度灶。
CT还可以用来评估脑梗塞的范围、程度和既往梗塞的发生情况。
但是,CT扫描对于早期脑梗塞的敏感性较低,可能会漏诊。
2.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特别敏感。
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脑部图像,包括灰白质结构、脑血管和脑梗塞的位置、范围等信息。
脑梗塞在MRI上表现为信号异常区域,常常呈现为高信号灶。
MRI还可以进一步实施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技术,以获得更多的脑血流信息。
3.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通过向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利用X射线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血管造影可以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堵塞、狭窄、扩张等情况,对于病因的明确和评估脑血流动态特别有帮助。
但是,血管造影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4. 脑电图(EEG)脑电图可以通过记录脑电图信号来评估脑功能。
脑梗塞患者常常伴随有脑电图异常,如α波节律减弱、δ波增强等。
脑电图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注意事项在进行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影像学方法之间的综合应用,可以增加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注意与其他脑部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影像学诊断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流程和相关影像学表现。
二、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流程1.临床背景与症状分析a.患者年龄、性别与病史b.脑梗塞的典型症状及体征c.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排除2.影像学检查选择a.CT扫描b.磁共振成像(MRI)c.CT血管成像(CTA)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e.血管超声检查3.CT扫描表现a.平扫b.各种特殊CT技术的应用c.弥散加权成像(DWI)d.CT灌注成像(CTP)e.CT血管造影(CTA)4.MRI表现a.T1加权成像b.T2加权成像c.T2加权FLR序列d.磁敏感性加权成像(SWI)e.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f.磁共振灌注成像(MRP)g.磁共振血管成像(MRA)h.弥散加权成像(DWI)5.血管成像的应用a.CT血管成像b.磁共振血管成像c.血管超声检查6.影像学诊断标准a.病灶定位与分布b.形态特征与大小c.强化情况与灌注情况d.血管病变诊断三、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1.CT扫描片或MRI图像示例3.相关参考文献及资料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梗塞: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2.影像学诊断:利用影像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够通过多层次的影像采集对人体进行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分析。
4.MRI: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
5.CTA:CT血管成像,通过CT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
6.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利用磁共振成像对血管进行成像。
7.DWI:弥散加权成像,通过测量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对组织进行成像。
8.CTP:CT灌注成像,对脑组织的灌注情况进行成像。
9.FLR序列: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可增强液体与非液体组织的对比度。
10.SWI:磁敏感性加权成像,通过磁敏感性效应对显著的磁化差异进行成像。
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二)
病史:患者,女,72岁,高血压病史10多年,BP 160/120mmHg,用药控制效果差,因突发言语障碍、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天入院。
影像学检查,如图1-8:图1 CT轴位图2 CT轴位图3 T1WI轴位图4 T2WI轴位图5 T2WI轴位图6 FLAIR轴位图7 DWI图8 ADC基础解剖影像:图9-13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图9图9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图10图10为中脑大脑脚层面,主要包括双侧大脑脚(黄色箭头),前方为鞍上池及脚间池(棕色箭头),后方为四叠体池(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上蚓部(白色箭头)。
图11图11为基底节层面,主要包括尾状核(黄色箭头),豆状核(包含壳核、苍白球,苍白球呈低信号,提示含铁或钙质成分,棕色箭头),丘脑(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右侧脑室后角(白色箭头)。
图12图12为侧脑室体部层面,主要包括侧脑室体部(黄色箭头),尾状核头(棕色箭头),胼胝体压部(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3图13为半卵圆中心层面,主要包括半卵圆中心(黄色箭头),大脑纵裂(棕色箭头),上矢状窦(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4图14所示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VR图,棕色箭头所示为大脑前动脉、黄色箭头为大脑中动脉、蓝色箭头为颈内动脉颅内段。
所见血管未见增宽、变窄,走行自然,形态规整。
图15图15所示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VR图,棕色箭头所示为大脑后动脉,黄色箭头为基底动脉,蓝色箭头为椎动脉。
所见血管未见增宽、变窄,走行自然,形态规整。
影像描述:CT右侧颞部脑沟、脑裂变浅,右侧颞叶密度略减低。
MRI双侧颞枕叶、放射冠见斑片状、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边界欠清。
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xx年xx月xx日•引言•脑梗塞的诊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目录•治疗与预防•总结01引言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脑梗塞的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脑梗塞的重要性脑梗塞是指脑血管发生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部疾病。
根据发病原因,脑梗塞可分为血栓形成型和栓塞型,其中血栓形成型最为常见。
脑梗塞的基本概念脑梗塞的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失语、偏瘫、眩晕、恶心、呕吐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梗塞的常见症状02脑梗塞的诊断1 2 3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进行血液、尿液和脑脊液等检查,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梗死灶并判断其大小、部位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欧洲卒中组织(ESO)脑梗死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和病因分型标准,其中临床诊断标准基于患者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脑梗死诊断标准:基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初步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观察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梗死。
对于初步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了解病因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排除其他疾病,如脑出血、脑部肿瘤等,以明确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建议病因和危险因素评估03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03影像学检查脑梗塞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中常显示明显的脑组织梗死灶,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则无异常发现。
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01症状持续时间脑梗塞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仅持续数分钟。
--脑梗塞的各种影像表现
•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 的大面积急性缺血性 脑梗死,左上 T1WI, 右上 T2WI,左下 DWI,右下 ADC。
• DWI 显示早期缺血性 脑梗死的敏感性远高 于 T1 或 T2 呈像, 其可在梗死发生后16h 显示病灶,故其 最常见的临床应用价 值在于对早期及超急 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对指导下 一步的诊疗及改善病 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DWI 又称弥散加权呈像,是基于对组织间隙中水分 子的随机布朗运动的评价而获得的一种呈像。一般 来说,细胞致密的组织或者细胞水肿的组织弥散系 数会下降,在 DWI 上会呈现高信号,因此该技术 多用于肿瘤和脑缺血的呈像。然而 DWI 上的高信 号也可能由 T2 的穿透效应造成,为了避免这一假 象,往往要同时对比ADC(表观弥散系数)。DWI 图像的获得可通过测量 ADC 值来完成,其中 ADC =Ln(S2/S1)/(b1-b2)[S是不同弥散敏感系数 (b)条件下 DWI 的信号强度]。由公式知,DWI 的 信号与弥散系数(D)呈负指数关系。ADC 值增大, 水分子弥散系数增加,DWI 信号降低,反之亦然。
(2)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法 该法采用反转脉冲预先标记动脉血中质子而成像。 (3)血氧水平依赖对比增强技术(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
BOLD是以脱氧血红蛋白的磁敏感性为基础的成像技术。如大脑皮质某一 区域受刺激,局部血流量增加,对刺激前后分别成像,由于刺激前后局 部脱氧血红蛋白含量不同,通过减影方法即可得到该区域血流灌注情况 的图像。
•
SWI 最常பைடு நூலகம்的临床应用是寻找微出血(出血转化产
物)或者钙质沉积,这些在其他 MRI 序列中往往不能
明确显示。钙化成分除了最主要的磷酸钙,还会有极少
脑梗死影像表现
慢性过程
DWI高,ADC低,高灌注↑ NAA↓ Cho和Lac↑,
脑脓肿
急,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
灰白质交界区 环形强化 DWI高,ADC低 Lac↑,余变化不明显
脱髓鞘
慢性过程
侧脑室周围 不规则斑片状强化或 无强化
Cho↑
谢谢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概念 ➢ 脑动脉供血区 ➢ 病理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表现(CT/MRI) ➢ 小结 ➢ 鉴别诊断
概念
➢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或中等管径 的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所引起的病变 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坏死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 起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
➢ MRI vs CT:更敏感、显示脑干、小脑的梗死 更优
鉴别诊断
临床
部位及形态 增强 DWI,PWI MRS
脑梗死
脑肿瘤
急,中老年,动脉硬化、高脂血 症等危险因素,休息或睡眠时起 病
大动脉供血区
不均匀强化(脑回状、环状、条 状、结节状)
DWI高,ADC低,缺血半暗带
NAA、Cho和Cr↓ Lac↑
非梗死区
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局部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降低,该组织恢复血供后仍可存活 的区域,当PWI异常信号区大于DWI异常信号区时,两者不匹配区即为半暗 带
MRS
小结
➢ 诊断要点:分布与某一血管供应区相一致,呈 楔形或扇形;CT上低密度,MR长T1长T2灶, DWI↑,ADC↓,MRS:NAA、Cho和Cr↓,Lac↑; 同时累及皮髓质,增强脑回状强化
状强化
动脉致密斑
岛带征
岛叶外侧缘灰 白质消失
低密度灶
脑梗死的鉴别诊断模板
脑梗死的鉴别诊断模板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它常常导致瘫痪和死亡。
因此,
对于怀疑患有脑梗死的病人,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以下是脑梗死的鉴别诊断模板:
病史:首先应该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史,以及近期有无感染、手术史等。
症状:脑梗死的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头痛、颈项部疼痛和抽搐,以
及面部、上肢或下肢的一侧麻木、无力和运动障碍等。
这些症状的持
续时间长短、轻重程度都可以用来分析是否为脑梗死。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人是否患有脑梗死。
通过检查病人的瞳孔反应、肌力、感觉、反射、视力和言语等,可以
判断哪一侧的脑部受损。
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来确定脑梗死的
位置和大小,并可以检查脑动脉是否有阻塞或狭窄等。
实验室检查: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可以检测患者的血液压、血脂、血糖和凝血指标等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总的来说,通过病史、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等方法,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脑梗死。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瘫痪率,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塞各种影像表现PPT课件
病因与病理
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 胖等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 ,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也与脑梗 塞的发生有关。
病理
脑梗塞发生后,阻塞的血管供应的脑 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 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症状因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
与颅内感染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
脑脓肿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或 等密度影,周围有水肿带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时,脓肿壁有明显强化。而 脑梗塞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影, 无强化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脑 膜增厚、脑池变窄或消失等表现。增 强扫描时,脑膜有明显强化。而脑梗 塞在影像上无异常表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与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
脑膜瘤
脑胶质瘤通常在影像上显示为低密度或等密 度影,有时伴有囊性变或坏死。增强扫描时, 肿瘤实质部分常有明显强化。而脑梗塞在影 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影,无强化表现。
脑膜瘤在CT上通常显示为等密度或稍高密 度影,MRI上则显示为与硬脑膜相连的肿块。 增强扫描时,肿瘤有明显强化。而脑梗塞在 增强扫描时无强化表现。
MRI扫描 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部 结构信息,对于脑梗塞的早期诊 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DSA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 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梗塞的 原因和程度。
预后判断的影像学指标
梗塞面积
梗塞部位
梗塞面积是判断脑梗塞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之一,大面积梗塞通常会导致较严重的神 经功能缺损。
脑梗塞的诊断与检查方法
脑梗塞的诊断与检查方法脑梗塞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及时准确地诊断脑梗塞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的常用诊断与检查方法。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在诊断脑梗塞时,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史,以及是否有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状况。
同时,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瞳孔是否对光反射敏感、检查颈动脉搏动、听取颈动脉和颈静脉回声等。
二、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评估是脑梗塞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会检查病人的感觉、运动、协调和语言能力等方面。
通过评估病人的病情,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梗塞的可能性。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塞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1. 脑血流动态磁共振成像(DSC-MRI):可以观察脑梗塞灶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并能提供血液灌注情况的信息。
2. 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显示脑部组织的影像,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脑梗塞灶。
3. 脑血管造影(DSA):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的情况,可以发现血管狭窄、堵塞等脑梗塞的相关病变。
4. 脑磁共振(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脑梗塞灶的位置和形态。
四、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情况,从而评估患者是否有脑梗塞的风险。
常见的血液检测项目包括:血脂谱、血糖、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
五、脑电图(EEG)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记录脑部神经活动的电信号,通过脑电图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脑电活动减弱或异常,从而辅助脑梗塞的诊断。
六、其他辅助检查除了上述常用的诊断与检查方法外,医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颅内压监测、氧合指数监测等其他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脑梗塞的诊断。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诊断与检查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神经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脑电图检查等各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出血性脑梗塞
定义: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
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
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漫
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当侧 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 血管,则导致出血。
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血管
闭塞者有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2~3天,少部分在 7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开通。
规律: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大面
积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扩血管药物 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
边缘带,或脑动脉的终末小分支区
局部缺血者则与受累的动脉支配区一致。
梗塞区大小与有无侧支循环及其有效程度有关。 病因: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心脏病>血液病和其他原因; 最主要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脑梗塞的分型
1、病因分型(TOAST)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1~2w后脑水肿减轻,坏死组织液化,梗塞区出现吞噬细胞浸润,
清除坏死组织,同时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8~10w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即软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塞在发病24~48h后可因再灌注而发生梗塞区出
血。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CT平扫 1期:发病24h之内。发病4~6h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例
状。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PS:基底节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模糊,直径10~15mm,无
明显占位效应;可多发。4w左右形成软化灶,可伴有局限性脑萎 缩。
CE:梗塞后3d~1m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形成软化灶
后不强化。
MRI表现
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无占位效应。
(三)、出血性脑梗塞
临床特点: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 状体征。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 血压波 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 有关。
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 继发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 扩血管药物治疗。
不明原因型
脑梗塞的分型
2、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3、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20 %
进展型 30 %
缓慢进展型 30 % 无症状型 10 %
(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大脑前动脉以
脑栓塞的CT影像表现
(二)、腔隙性脑梗塞
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
性改变。
主要病因: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好发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小
脑以及顶叶深部脑白质区。
病灶大小约5~15mm,大者可达20~35mm 临床上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
MRI平扫 急性期:病变的血管内无流空效应 T1图像: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界限消失,脑沟变浅 消失;T2图像:病变呈浅淡的长T2信号。 亚急性期: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T2信号,形态及占位 效应与CT同期表现类似。 慢性期: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直至最终形成与脑脊 液信号一致的脑软化灶。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 软化灶信号被抑制,局部胶质增生呈高信号。
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
多见于50~60y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者 常于休息或睡眠时起病。 临床症状和体征依梗塞区部位不同而异;偏瘫和偏身感觉
障碍、偏盲、失语等;小脑或脑干梗塞常有共济失调、吞 咽困难、呛咳等。
病理过程
梗塞发生后4~6h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脑组织坏死;
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
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
150万-200万/年新发脑卒中
目前700余万患者
存活的患者中3/4劳动力丧失, 重度致残占40% 70%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塞概述
属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部位与缺血的原因有直接关系。 循环衰竭引起者,梗塞常发生在脑血管各主要分支的交界区和
男,6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h
急 性 期 脑 梗 塞
男,6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h
急性期脑梗塞
男,48岁,因失语4天入院。查体:神 志清,混合性失语,双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应(+),余颅神经正常,颈软,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 病理征未引出。头颈MRA、DTI、SWI 如下:
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12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坏,此 时约1/2的患者局部显示低密度灶。
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叶的
皮髓质界面消失。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2期:发病2d~2m,CT具有典型表现
⑴发病24h后,CT能清楚显示梗塞灶
第1w内,梗塞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
支配区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形状不同。边缘 可清晰或模糊,内部密度可不均匀;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占位效 应。
3期:发病2m后:
梗塞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的低
密度囊腔,增强无强化。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患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患侧
移位。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2.增强扫描: 超急性期 T1图像,可出现: ①血管内强化:梗塞区和/或临近血管腔的曲线样强化,增强血管主 要为动脉,可能为血管闭塞或狭窄时局部血流变慢所致。 ②脑实质强化:此期梗塞脑实质的强化与急性晚期或亚急性期的强化 不同,表现为脑实质片状轻微强化,边界模糊不清,可能为血管充血 或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 ③脑膜强化:表现为条状强化,主要是脑膜的侧支血管充血所致。 急性期:梗塞区内可出现血管强化。梗塞后1~3d还可出现软脑膜强化 。 亚急性期:梗塞区出现脑回样强化。 慢性期:8~10w后不再出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