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土壤的组成和利用教案.doc

合集下载

初中科学土壤的组成教案

初中科学土壤的组成教案

初中科学土壤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学习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1. 土壤样品。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提问:植物生长需要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养分。

3. 提问:那么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讲解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份土壤样品。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土壤样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土壤改良和保护的方法。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绿化活动,亲身体验土壤的改良和保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学习了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认真,对土壤的组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主动分享实验结果,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土壤的组成初中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初中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初中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掌握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及其作用;3. 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 掌握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作用;3. 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难点:1. 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准备:1. 课件: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作用、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土壤的分类和分布;2. 实验材料:土壤样本、水、玻璃棒、烧杯、滴定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土地的表面;2. 提问:你们对土地有什么认识?土地是由什么组成的?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土壤的三个层次:表土、心土和底土;2. 讲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作用,如氮、磷、钾等;3. 讲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土壤的密度、孔隙度、酸碱度等;4. 讲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如砂土、壤土、粘土等。

三、实验(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用手摸摸土壤,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等;2. 让学生用滴定管滴加水到土壤样本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和保水性;3. 让学生用玻璃棒搅拌土壤样本,观察土壤的粘性和流动性。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作用、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土壤的分类和分布;2. 强调土地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和保护土地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和结构,掌握了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作用,理解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土壤的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课程中对于土壤的微观结构部分的讲解较为简单,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土壤的内部结构。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石。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

2.熟悉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和作用。

3.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4.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和空气组成的复杂体系。

其中,无机物包括矿物质和土壤颗粒,有机物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体,水和空气则是填充在土壤颗粒和有机物之间的空隙中。

2.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和作用(1)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

它们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石英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矿物质,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可以增强土壤的抗压性和抗侵蚀性。

长石和云母则能够吸附和释放一些离子,对土壤的养分供应和保持水分平衡有重要作用。

(2)土壤颗粒土壤颗粒是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主要由砂、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组成。

它们的粒径大小和比例对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有着重要影响。

砂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黏土颗粒较小,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差。

因此,不同比例的土壤颗粒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土、粘土和壤土等。

(3)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生物质,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体。

它们的分解和转化对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残体和动物残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可以释放出有机酸和氨等养分,为作物提供营养;同时,它们也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4)水和空气水和空气是填充在土壤颗粒和有机物之间的空隙中的物质。

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能够溶解和运输养分,为作物提供水分;同时,它也能够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稳定性。

空气则是土壤中微生物生存和作用的必要条件,它也能够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肥力。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2.掌握土壤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理解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1.土壤的组成2.土壤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三、教学难点1.研究土壤组成的实验方法和步骤2.理解土壤中不同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教学互动、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参与度。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组成的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深入理解土壤的组成。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在哪里生长?为什么植物可以在那里生长?2.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步骤二:知识讲授(15分钟)1.通过PPT的形式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

2.详细讲解每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如无机物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有机物质能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和有机质等。

步骤三: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何研究土壤的组成?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各种研究土壤组成的方法和步骤。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步骤四: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选择一种研究土壤组成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选择挖掘和分层法、筛分法、化学分析法等。

2.实验前学生需要准备试剂和实验器材,如试验土样、容器、筛子、试管等。

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4.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土壤的组成和每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步骤五:知识巩固(15分钟)1.根据实验结果,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一些问题,如:土壤中哪个组成部分含量最多?哪个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最重要?2.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确保学生对土壤组成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生物土壤的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土壤的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土壤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 使学生理解土壤的作用,包括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支持、土壤与水循环的关系、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等。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结构包括土壤颗粒、土壤孔隙、土壤生物等。

2. 土壤的作用(1)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支持:土壤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空气,使植物能够良好生长。

(2)土壤与水循环的关系:土壤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吸收、储存和传递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水平衡。

(3)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它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3. 保护土壤、爱护环境我们要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污染和侵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和特点。

接着讲解土壤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土壤对植物、水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爱护土壤、保护环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作用。

2.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实践法: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保护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组成、结构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保护土壤的措施。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土壤保护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土壤的作用,培养他们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1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4.1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土壤的组成和性状”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增加实践环节、优化课堂活动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土壤的组成和性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土壤观察和分析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个性化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持续关注: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跟踪,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测试:在课堂中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对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向。

4.2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4.2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练习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学生完成练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验对新知识的掌握。
5.课堂总结(5分钟)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土壤的组成、作用以及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四大成分及其作用,了解土壤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认识植物与土壤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污染的危害和保护措施。
4.土壤污染与保护
-土壤污染的来源: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污水排放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影响植物生长、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保护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土壤的神奇之旅》、《植物与土壤的共生奥秘》等,深入了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拓展学习后,撰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学生可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拓展学习的心得,共同提高对土壤与植物关系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参加土壤污染治理志愿者、推广有机农业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等。
-保肥: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能为植物提供丰富的养分。
-通气:土壤中的空气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
-滤过:土壤能够过滤和清除水分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
3.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植物根系对土壤的适应性:植物根系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以获取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维持生长和发育。
4.土壤污染与保护:简要介绍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强调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2. 精通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能够描述土壤的性状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一、导入引导你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它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经过风化、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物质混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自然体系。

而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对于植物的发展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进修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二、知识讲解1.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矿质颗粒包括砂土、壤土和粘土,它们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则是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的混合物,对土壤的肥力起着重要作用。

水分和空气则是土壤中的两种重要介质,对植物的发展发育至关重要。

2. 土壤的性状土壤的性状包括质地、颜色、透气性、保水性等方面。

不同种类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状,如沙土通透性好但保水性差,粘土保水性好但通透性差。

土壤的性状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发展状况,因此选择适合的土壤种类对于植物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沉思拓展1. 你了解你家周边的土壤是什么类型吗?它的性状如何?2. 为什么一些植物适合发展在沙质土壤中,而另一些植物适合发展在粘土中?3. 土壤中的有机质对于植物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四、总结反思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对于植物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土壤的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土壤种类,为植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期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深度了解土壤的玄妙。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家庭花园或者学校四周的土壤类型和性状,写一份观察报告。

2. 选择一种植物,探究其适合发展的土壤类型,并用文字描述。

3. 查阅资料,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发展的影响,写一份探究报告。

期望同砚们能够勤勉完成作业,加深对土壤的了解,为将来的进修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同砚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精通土壤的分类和特点,培育对土壤的保卫认识。

《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

能够描述不同成分在土壤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特点。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土壤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土壤组成成分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农作物丰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于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提问学生对土壤的了解有多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的组成。

2、知识讲解(1)矿物质介绍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土壤固体部分的 95%左右。

举例说明常见的矿物质成分,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强调矿物质对土壤质地、孔隙度和肥力的影响。

(2)有机质讲解有机质是土壤中的生命物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

阐述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分方面的作用。

对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差异。

(3)水分说明水分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介绍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如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解释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规律。

(4)空气讲述空气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如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分析土壤通气性对植物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性。

(5)生物介绍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和蚯蚓等。

强调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土壤肥力维持中的作用。

3、实验探究(1)实验一:土壤矿物质的观察准备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如砂土、壤土和黏土。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2《土壤与植物》教案2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2《土壤与植物》教案2

《土壤与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土壤的哪些性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2、知道植物的根系具有保持土壤的作用。

3、知道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能描述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2、能说出土壤的哪些因素影响着植物。

3、通过资料,了解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问题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三、教学难点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土壤对植物有什么作用?新课讲解:一、土壤对植物的影响1、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是不同的。

2、土壤能够为陆生植物提供生存的场所,绝大部分植物固着在土壤中,植物同时也能够保持土壤。

二、植物的根系1、植物的根系。

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和进行呼吸,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伸展范围往往比植物的地上部分要广阔,植物根系对保持土壤起着重要作用。

2、植物根系作用的举例。

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根系。

三、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1、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一般有土壤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

2、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影响着植物生长,植物生长的温度一般在0~3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缓慢;不同植物要求的温度不同,在不同热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

3、水。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土壤水是陆生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

4、什么样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粘性差,如砂土类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较大,较疏松,水易渗入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粘性很强,如粘土类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

所以,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4章第1节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第一课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4章第1节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第一课时)

新华师版科学七年下课时教学设计
空气容易流通,通气性好。

黏土粒径小,空隙也小,空气不易流通,通气性差。

土壤粒径大小适中,透气性也适中。

课堂练习
1.构成土壤的物质中,所占质量比例最大的是(D )
A. 水
B. 空气
C. 腐殖质
D. 矿物质颗粒
2.在土壤的组成中,哪一种成分越多,土壤越肥沃(B )
A.空气
B.腐殖质
C.水分
D.矿物质
3.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D )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固体、液态、气态都有
4.比较一下田地、森林、校园等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应该哪里的土
壤含生物多,为什么?
习题训

知识应
用与理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探究了土壤的组成,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如
下:
状态成分作用
气态空气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液态水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固态腐殖质提供养料
矿物质固定植物根系,提高肥力
知识小

总结概

板书。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4.2土壤与植物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4.2土壤与植物

4.2土壤与植物课时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
1.土壤水是植物所必需的物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通过水的
溶解和运移,才能被植物吸收。

2.通气良好的土壤能满足作物根系对氧气的需要,并能充分
发挥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矿物质支撑着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并提供植物养分。

4.土壤腐殖质使养分物质积累在土壤中,成为“养料”仓库。

5.陆地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植物又能起保持水土的作用。

6.生活在土壤中众多的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又
影响着土壤的肥力、结构等。

知识小结总结概括
板书1.土壤水是植物所必需的物质
2.通气良好的土壤能满足作物根系对氧气的需要
3.土壤矿物质支撑着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
4.土壤腐殖质使养分物质积累在土壤中。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土壤的组成和利用》word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土壤的组成和利用》word教案

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四章一节土壤的组成和利用慈溪市新浦初中骆双芬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微生物;②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③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试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状况产生大量差异。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

二. 重点和难点1.土壤的构成2.土壤的质地和结构;3.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诗歌欣赏: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马声唧唧遍传种,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的希望。

(同时出示一幅扎根于土壤中的大树)引入土壤板书:第四章土壤教师: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长在土壤中思考:若无土壤,世界将会怎样?学生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提问: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中茁壮成长?土壤中有什么物质提供其生长呢?板书:第一节土壤的利用和组成一.土壤的组成探究:土壤中有什么?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cm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学生思考:应该取那一层的土壤样本?用什么工具观察2.观察土壤样本(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观察)3.分析讨论(1)土壤中有无微小生物(2)用手搓摸土壤,感觉是否有颗粒?(3)用手捏一捏,是否有水分(4)把少量土壤放入盛水的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土壤的成分。

教师总结:土壤是由不同形态的多种物质混合构成的,在搓摸过程中感觉到的颗粒物,就是矿物质,土壤中除了矿物质这种固体外,另有一种叫腐殖质的固体,即由植物死亡后转化而来的有机物,是土壤中特有的。

气体物质主要是空气,液体物质为水,这是存在于固体颗粒物空隙间的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
四章一节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慈溪市新浦初中骆双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十壤屮还有大
量微生物;
②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屮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③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试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十•壤水分、空气和养
分状况产生大量差异。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土壤的构成
2.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诗歌欣赏:放眼大白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 细心赏T 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马声唧唧遍传种,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肴生命的希望。

(同时出示一幅扎根于土壤屮的大树)
引入土壤
板书:第四章土壤
教师: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长在十•壤屮
思考:若无土壤,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
提问: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屮茁壮成长?土壤屮有什么物质提供其生长呢?
板书:第一节土壤的利用和组成
一.土壤的纽•成
探究:•土壤屮有什么?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X50X30cm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木
学生思考:应该取那一层的土壤样木?用什么工具观察
2.观察土壤样木(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观察)
3.分析讨论
(1)土壤屮有无微小生物
(2)用手搓摸土壤,感觉是否有颗粒?
(3)用手捏一捏,是否有水分
(4)把少量土壤放入盛水的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4.观察记录填入表中
有无
微小生物
固体物质
液体物质
气体物质
根据上述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土壤的成分。

教师总结:土壤是由不同形态的多种物质混合构成的,在搓摸过稈屮感觉到的颗粒物,就是矿物质,土壤中除了矿物质这种固体外,另有一种叫腐殖质的固体,即由植物死亡后转化而
来的有机物,是土壤屮特有的。

气体物质主要是空气,液体物质为水, 这是存在于固体
颗粒物空隙间的成分。

板书:
(-)固体颗粒:矿物质和腐殖质——占50%
气体:空气——25%
液体:水——25%
学生活动:将各种成分按体积比例,画出扇形统计图(参照图4丄2)
教师:从扇形图可看岀矿物质所占一比例最多,因此,十•壤很多形状祁与其密切相关。

土壤屮矿物质的多少与土壤颗粒物有•关,影响土壤形状的好坏。

引入:土壤颗粒组成的比较
讲解:根据土壤屮颗粒物粗细纽合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
1.砂土:砂粒较多的土壤
2.粘土:粘粒较多的土壤
3.砂粒、粘粒比例适屮的土壤
板书(二)土壤的分类:1.砂土 2.粘土3.壤土
活动:比较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教师演示)
1.准备砂土、粘土、壤土备一份(质量相同)
2.取等量水,将三种土壤分别放入三杯水屮,搅拌
3.观察:停止搅样后,学生思考:(1)大小不一的颗粒在水屮H由沉降的先后顺序
(2)不同环境中大小不一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教师:砂土屮颗粒粗的物质最多,细粒物质最少;粘十.屮细粒物Z最多,粗粒物质最少;壤土屮粗、细颗粒物比例适屮。

因颗粒物粗细不同,水分和空气所占一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三种土壤屮,水分一空气所占•比例如何?
(根据固体见空隙大小,可以知道空隙大易存空气,空隙小易存水。

砂土屮:水分v空气;粘土屮:水分〉空气;壤土屮:空气水分比例适屮)
教师:由此,判断哪种土壤植物易生长?
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判断木地土壤性质属于哪种土壤?(为下节课土壤的多种利用作铺垫)
小结: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空气和水纽•成,根据土壤矿物质颗粒粗细的比例,将十•壤分为砂土、粘土、壤土三种。

布置作业:作业木B33—34
第二课时
复习:土壤由那些物质纟R成?
引入:知道土壤由矿物质、腐殖质、空气和水组成,但知道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二.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稈
教师:土壤屮的矿物质,是由岩石形成的
1.从岩石到土壤
学生活动:思考: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岩石变土壤的途径)教师总结:岩石变成土壤的途径有以下儿种
1.风的作用: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岩石,久之,岩石被慢慢地磨损,有了裂缝,最后破裂成
小碎块;
2.流水的作用:流水能促使大块岩石裂成小块;
3.冷热交替作用:炎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更烫,此时,若气温下降,岩石慧爆裂;
4.冰能裂石:南水集聚岛岩石的缝隙屮,如果气温降低到0°C以下,水就结冰,体积增大,从
而使岩石缝隙加大,最终碎成小碎块;
讲解:经过漫长的岩石风化示,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从而改善十•质,然后出现了地衣、苔稣等植物,最后就形成了森林和草原。

这就是岩石转化成十•壤的过程,除了岩石风化,还需要生物积累作用。

参照图4.1.4, 了解这过程。

土壤仅是覆盖再陆地表曲的一层薄膜,厚度在十儿cm到lm左右,这是植物生存的空间。

(强调土壤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岩石风化和生物积累过程才逐渐形成的,形成lcm十.壤,需要100-400年时间,温度低,时间需更久。

从而让学生有保护土地的意
植物生存的这层土壤,除了岩石形成的矿物质作为养料外,还需腐殖质、空气、水等物质。

提岀腐殖质概念:(板书)死亡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转化为黑色的腐泥状物质,粘附在矿物质颗粒的表面。

学生思考:腐殖质有何作用?
(为植物提供养分,腐殖质越多,十•壤越肥沃,植物生长越繁茂,而且,还使表面蚯蚓数量增多。


过渡:十-壤仅为陆地表层很薄的一层,但可分布在高山、平原、洼地、沿海和内陆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环境屮,形成不同的自然土壤,生长不同种类的植物,根据土壤类型生存适宜的植物,可以有多种利用
板书:三.土壤的多种利用
学生活动:讨论:人类对土壤的利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书木描述及图4.1.6-12,让学•生总结)对学生的冋答给予判断评价。

1.草原地区土壤适宜生长牧草而发展畜牧业;
2.湿润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土壤适宜生长森林;
3.在平原或缓坡地区的土壤适宜发展耕作农业
学生活动:结合当地耕地利用情况,讨论我国当前耕地利用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耕地(此题结合了当地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展开,问题开放,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小结:木节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
完成课后练习P102,活动与思考
布置作业:作业木A31—32。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