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3)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这些知识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支《玉树后庭花》,成了一个没落政权的亡国之音;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一条古运河,千淌,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这里的繁盛帝国指的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来了解它的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第一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主题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开放政策及影响。

3.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对国家的影响。

主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统一及影响。

3. 教学难点: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

主题三:民族关系与边疆地区的发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边疆地区的发展,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唐朝的民族关系、边疆地区的开发及影响。

3. 教学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初步掌握。

3. 合作探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历史问题。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合作探讨进行点评,并进行课堂讲解,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5.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XXX赏琼花”的故事,那么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树立的?XXX 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进修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开创?2016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总结:不对。

XXX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XXX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总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XXX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2016课外延伸:比较XXX和XXX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2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树立、贞观之治和XXX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优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优秀)

中国历史教案(七下)- 1 -人教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目录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 -- 3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3. 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土地改革3. 抗美援朝4. 新中国的发展和成就教学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2.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教学难点:1.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2. 提问: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洗礼?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重点介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2.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3.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如何实现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对我国的成立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2. 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要点。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活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估:定期组织历史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5节课)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8节课)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7节课)七、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开展课堂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4. 进行实践活动,如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进行检测和激励。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同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上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设计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

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2024年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参考

2024年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参考

2024年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参考【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隋唐时期2.第二单元: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4.课外活动【教学时长】共18周,每周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隋唐时期的历史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

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第1课时:隋朝的统一与繁荣1.讲述隋朝的统一过程,分析隋朝统一的原因。

2.介绍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讨论隋朝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第2课时:唐朝的建立与发展1.讲述唐朝的建立过程,分析唐朝建立的原因。

2.介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讨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3课时:唐朝的开放与交流1.讲述唐朝的对外交往,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2.介绍唐朝的文化艺术成就,如诗歌、绘画等。

3.讨论唐朝的开放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第4课时:唐朝的衰落与灭亡1.讲述唐朝的衰落过程,分析衰落的原因。

2.介绍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3.讨论唐朝衰落的历史教训。

三、第二单元: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第1课时:五代十国的分裂与统一1.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原因。

2.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第2课时:宋朝的建立与发展1.讲述宋朝的建立过程,分析宋朝建立的原因。

2.介绍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讨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3课时:元朝的统一与繁荣1.讲述元朝的建立过程,分析元朝统一的原因。

2.介绍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讨论元朝的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第4课时:元朝的衰落与灭亡1.讲述元朝的衰落过程,分析衰落的原因。

2.介绍元朝灭亡后的明朝建立。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一教材:初中历史下册课题:第一章人类起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重点:1. 人类起源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人类起源假说和证据。

2. 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材和教辅资料。

3. 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人类起源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人类起源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分析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三、讨论(15分钟)1. 学生就人类起源的假说和证据展开讨论。

2. 学生讨论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四、达标检测(10分钟)教师出几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人类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醒学生课下要复习巩固。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类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类进化的历史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初一历史教案模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1课题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教学过程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指导启导疏导一、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b、重视兴修水利c、多次减免租税d、提倡勤俭节约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鼓励商人开矿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师:(配乐展示一组图片:唐朝曲辕犁、筒车、科举图、仕女图、唐三彩、敦煌莫高窟等).教师:前几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历史,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对唐朝的印象吗?学生:繁荣昌盛、强大统一、盛世繁华、博大宏伟、昂扬进取等。

教师:大唐的气息如同春风般扑面而来,盛唐的大门向着四方来者迤逦大开,高度的繁荣造就了它的自信和从容.现在世界各地很多地区都有“唐人街”,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一起去见证唐朝的开放与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1.概况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遣唐使?(2)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来中国?(3)日本共派遣唐使多少批?(4)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当时称为“遣唐使”。

(2)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3)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4)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总结)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评价是“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正值“大化改新”,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自然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崇尚和平、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4.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掌握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的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课程目标:了解中世纪的世界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度的兴起。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中世纪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封建制度的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形成报告形式进行展示。

4.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

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课程目标: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航海时代的探索。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

2.讲解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和发现,与学生进行讨论。

3.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研究和展示。

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的思考。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故事。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运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知识。

2、这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与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2、通过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2、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方法1、归纳比较法2、自主探究法3、史料展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PPT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PPT展示晁衡的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首日文诗,大家试试能不能看懂,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内容呢?中文就是: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是一位在唐朝做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侣,思念家乡而做的诗,日本诗里为什么会有汉字呢?日本人为什么会在唐朝为官呢?唐朝与日本有着怎样的交流呢,除了日本,唐朝与其他国家还有往来吗?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探讨的课题,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感知理解】中国和日本从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中的日本,对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极为推崇。

因此,它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

(一)遣唐使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同时注意几个问题: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要来唐朝?这些遣唐使回国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有使臣、留学生、留学僧、翻译、医师、画师、工匠、乐师等很齐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第3课 盛唐气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第3课 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教学过程].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统治者“抚九族以仁”的做法,说明当时[板书设计]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发展(1)垦田面积扩大(2)生产技术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3)水利工程兴修2.手工业发展丝织业、瓷器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3.商业繁荣繁华的唐都长安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蕃和亲与汉藏的交融2.民族交融发展(1)杂居、通婚(2)“天可汗”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开放的社会风气2.兼容并蓄地吸收异域文化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的繁荣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2.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一:第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_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_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教学内容教法.学法2.北京人发现时间:_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3.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见课件)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_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二: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_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五)推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附: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三:第3 课华夏之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讲授新课一.炎黄战蚩尤出示问题: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二.黄帝----人文初祖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三.尧.舜.禹的禅让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1.P_页的练一练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的.板书设计:尧舜禹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禅让制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夏朝禹时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四:第4 课活动课寻找历史[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授课过程]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_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_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制度和经济发展;
2.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主要事件和原因;
3. 能够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重点:
1. 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新兴阶级的兴起;
3. 掌握三纲五常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三纲五常的思想内涵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古代社会变革的兴趣。

二、讲授(30分钟)
1. 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新兴阶级的兴起;
3. 讲解三纲五常的内容和意义。

三、练习(15分钟)
1. 针对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讨论三纲五常的思想内涵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和启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阅读相关教材的作业,加深对古代社会变革的理解;
2. 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和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掌握相关知识和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

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隋的统一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西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进而知道隋朝建立、统一的时间。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

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探究:通过材料分析: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学习与探究结合课件学习隋灭陈流线图,探究隋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隋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1.三省六部制,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2.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学习与探究材料: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学习与探究阅读教材和以下材料,思考: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材料一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印大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

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

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潜商旅,来往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177材料三: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潜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隋氏作之虽劳,后世实受其利焉。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材料四:唯汴水(注:通济渠段)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宋史·河渠三》志第46学习与探究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样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材料一“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学习与探究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四、课堂小结请结合本课课件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的《同步练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

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

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

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

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

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

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

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

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

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1.学生自学过程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

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

时间:618年。

都城:6 长安。

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