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评价评价终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ac075c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2.png)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实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推举模式等从事大气环评工作必需把握的根本学问。
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在确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四周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确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 的污染物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型装置。
7.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8.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9.推举模式指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推想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削减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推想等手段,分析、推断建设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供给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29846e2e87101f69f3195c6.png)
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 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3 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 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 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 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 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5.3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
7
按污染源几何形状和污染影响范围分为: 点源:污染物集中于一点或相当于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源 面源:在相当大的面积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物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集中在一条线上的呈线状排列的排放源; 体源:在三维空间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
行三级标准
浓度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为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 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 身体健康,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准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评价评价评价终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评价评价评价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163d01c77da26924c5b095.png)
5.环境空气敏感区
? 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
? 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6、简单地形
? 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筒基底
大气环境影响 预测与评价
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大气污染
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 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 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 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 ),称大气污染源 (排放 源)。
3.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污染物的产生来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 源、生活污染源。
?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 ,可分为点源、线 源、面源和体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 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 屋顶天窗等。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 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 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 1、排放速率?(kg/h )
2、排放高度?
?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 ? Q1 ? Q2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
h22 )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 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 50% 执行。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共11页文档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共11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4995b666c85ec3a86c2c511.png)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一、大气环境污染⒈大气污染源⑴定义与分类: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的发生源称为空气污染源。
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
⑵污染物排放量与源强⒉大气污染物⑴主要空气污染物种类:①含硫化合物②含氮化合物③含碳化合物④卤代化合物⑤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物质⑵大气组成与空气污染物成分: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可分为恒定成分、可边成分和不定成分。
二、大气扩散过程⒈大气湍流: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非湍流和湍流情况下的烟团扩散见图5-2烟团在三种不同湍涡下的扩散见图5-3⒉大气稳定度和污染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γ与干绝热递减率γ可以比较方便地判断d气温的稳定度(静力稳定度),见表5-2。
不同的稳定度条件下烟流的形态:(1)扇形(2)圆锥形(3)波浪形(4)熏烟形见图5-4。
另外,逆温层对污染物的扩散起着抑制作用。
⒊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⑴ 风 ⑵ 辐射与云 ⑶ 天气形势 ⑷ 下垫面条件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一、大气扩散基本计算公式 ⒈ 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所有连续点源公式,包括应用于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变形公式,仅适合于连续排放扩散物质且源强恒定的源。
当有风时(u ≥1.5m/s ),可采用烟流扩散公式。
设地面为全反射体:⎪⎭⎪⎬⎫⎪⎩⎪⎨⎧⎥⎦⎤⎢⎣⎡+-+⎥⎥⎦⎤⎢⎢⎣⎡⎥⎦⎤⎢⎣⎡-=222y 2e 222)(exp 2)H -(z -exp 2exp 2),,(z e z z y H z y u Qz y x c σσσσπσ (5-1) 式中:C(x,y,z)——下风向某点(x,y,z)处的空气污染物浓度,mg/m 3; x ——下风向距离,m; y ——横风向距离,m; z ——距地面高度,m;Q ——气载污染物源强,即释放率,mg/m 3;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z y σσ,——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他们是下风距离及大气稳定度的函数;He ——有效排放高度,m.扩散参数z y σσ,通常表示成如下形式:11αχγσ=z ,22αχγσ=z ,x 为下风向德距离,2121,,,ααγγ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5ddbe5a336c1eb91a375dc3.png)
c)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d)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2. 点源调查内容
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 m);
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
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臵2~4 个监测点。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采样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 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 项目位臵附近有代表性的 ,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 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a)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 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 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并评价达标情况。 b) 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 质量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 关系。 c)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
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a)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 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 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
3. 面源调查内容
a)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臵的海拔高度(m);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2871a8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3.png)
四、大气扩散模型
在大气环境影响平均的实际工作中,大气扩散计算通常 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是一类简单实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在均匀、定 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由此可导出一 系列高斯型扩散公式。实际大气不满足均匀、定常条件, 因此一般的高斯扩散公式应用于下垫面均匀平坦、气流稳 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更为有效。
1.1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1.2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 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 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 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 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 ①地面开阔平坦,性质均匀,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 ②扩散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扩散范围小于10km; ③扩散物质随空气一起运动,在扩散输送过程中不产生 化学反应,地面也不吸收污染物而全反射; ④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1~2m/s。
高斯扩散模式适应大气湍流的性质,物理概念明确, 估算污染浓度的结果基本上能与实验资料相吻合,且只 需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即可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因此使 用最为普遍。
项目四: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
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具体 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2)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3)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 担率)。
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共20页文档
![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共2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ebc0a19856a561253d36f89.png)
2、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一、二级评价项目:拟建项目污染源及评价区工
业和民用污染源;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的污染源
• 污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查(续)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排放位置:污染流程图
排放强度: (技改项目“三本账”)
正常 非正常
排放源排放量 无组织排放量
• 内容: 自然环境状况 社会环境状况 污染源调查 污染气象条件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 主要包括评价区域的地理、地形概况,
土地利用情况和气象概况
• 社会环境状况调查 包括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分以及评价区域内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 等
• 污染源调查
1、污染因子的筛选 首先,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不少于7天;二、三级,全期至少 监测5天。
• 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实例)
4.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预测的内容:
① 预测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② 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浓度分布及其出现
的频率 ③ 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 方法:
数学模型—高斯模型 模拟试验
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一、基本任务
定量地评价拟建项目建设前大气环境质 量现状,识别对大气环境的哪些质量参数产 生影响,预测建设项目投产后大气污染指数 的变化,解释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输送、扩 散和变化的规律,提出建设项目污染源的控 制治理对策。
二、工作程序(“三三制”)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报告书的编写
为河谷盆地,地质结构为风成黄土 • 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旱而寒冷,温差大、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baaca12cc58bd63086bd3d.png)
5.1 基础知识
5.1.5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基本模型
式中, C 为污染物浓度,mg/m3; Q 为单位时间的排放量 (即排放率或源强),mg/s; σy 为y 轴水平方向扩散参数,m; σz 为z 轴垂直方向扩散参数,m; u 为平均风速,m/s,一般取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值得注意的是σy,σz 都是x是x 的函数。 通常表示成如下形式:σy =γ1xα1 ,σz =γ2xα2 , γ1、γ2、α1、α2 是与大气稳定度等有关的常数。
5.1 基础知识
5.1.5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基本模型
5.1.5.1高斯扩散模型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最普遍应用的是高斯扩散模 型,也称高斯烟团或烟流模型、高斯正态扩散模型,简称高斯模 型。 其采用非网格、简化的输送扩散算法,没有复杂化学机理,一般 用于模拟一次污染物的输送与扩散,或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机理 模拟二次污染物。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物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分为基本污染物与其他 污染物。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水平与释放源的排放方式和排放强度有 关,同时受制于大气的输送和扩散过程。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内容与深度取决于评价等级,而评价等级的 确定主要依据于建设项目的排放工况、环境因素以及环境管理 要求,目前主要是通过估算模式计算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增量占 标率确定。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c34a623240c844768eaee47.png)
广西
109.117E 21.467N
广东
110.400E 21.183N
海南 主讲教师1:10.王333明E 新 20.033N
PM10 62.8% 81.7% 79.0% 70.3% 64.6% 82.0% 82.7% 83.9% 91.7% 87.7% 78.8% 91.9% 60.2% 64.5% 73.6% 59.4% 47.1% 58.1% 54.1% 36.0% 30.8% 47.3% 6.4%
1.9-2.8
>2.8
警告水平 紧急水平
主讲教师:王明新
(2)综合指数法
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1)指数模式:
SO2污染指数: I1a 1Sb 18.0 4 S0.431 烟雾污染指数: I2a 2 C b 22.6 6 C 0 .576
污染综合指数: I I1 I2 2
式中,S:SO2实测日平均浓度,10-6。 C:实测日平均烟雾系数,COH单位/305m,COH≈125ug/m3TSP。 (2)指数分级: 期望水平、警戒水平、极限水平 (3)适用条件: 寒泠季节或以燃煤为主要污染源的场合。
主讲教师:王明新
(2)综合指数法
中国空气污染指数API
(1)污染因子选择:
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因子有SO2、NO2、 可吸入颗粒物。
(2)API级别划分:附录
(3)API计算与评价方法
①API计算:
采用线性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同美国
PSI),取各分指数中最大者为该城市API值,计算
浙江
120.167E 30.267N
浙江
121.550E 29.867N
浙江
120.650E 28.017N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9d3a80f915f804d2b16c13c.png)
32
3、评价因子 常规因子: SO2、颗粒物(TSP、PM10)、NO2、CO。 特征因子: ① 有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工业企业设计 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 允许浓度”; ② 对于没有标准的,但毒性较大、或者是属于项目 的特征污染物,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同时应给 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风向频率 污染系数p 该风向平均风速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综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 扩散影响程度。 P越大,某下风向污染越严重。
14
1
大气环境概述
风的性质: ①随时在变化:如我国季风; ②随地理位置而变:山区会产生山风、谷风,海区有海陆风
(如大连)。
③随高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风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 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叫风速廓线,其数学表达式叫风速廓线 模式。在近地层中性层结情况下推导的表达式为: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行业标准
36
表1 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限值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排气筒 一级 二级 高度m 二氧化 硫 1200(硫、二氧化 硫、硫酸和其他含 硫化合物生产) 15 1.8 3.0 三级 4.1 无组织排放监控 浓度限值 监控点 无组织 排放源 上风向 设参照 点,下 风向设 监控点 浓度 mg/m3 0.5
7
2.大气稳定度
1
大气环境概述
用气温的垂直分布表征大气层结的稳定度。
稳定 中性 垂直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 垂直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
不稳定
垂直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
8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认为:近地层大气的热状 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面的加热和冷却过 程。因此,可以用太阳高度角、云量和风速来判 断大气稳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排放速率?(kg/h )
2、排放高度?
?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 ? Q1 ? Q2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
h22 )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 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 50% 执行。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
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 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 5米以上,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 标准值严格50% 执行。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目 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建 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 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 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 据或指导性的意见。
面源: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 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 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 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基准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 烟囱、集气筒等。
4、大气污染物
? 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 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 准值。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 格曼1级(林格曼黑度就是用视觉方法对烟气黑度进行评价 的一种方法。共分为六级,分别是:0、1、2、3、4、5 级,5级为污染最严重)。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3.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污染物的产生来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 源、生活污染源。
?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 ,可分为点源、线 源、面源和体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 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 屋顶天窗等。
1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 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 防护距离。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 ? SNOO2X,,TNSOP2(, C总O悬, O浮3颗, P粒b,物B[a]P ) , (PM苯1并0([a] 可芘吸)入,颗F粒。物), ? 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 ? 一级:不影响 ? 二级:不伤害 ? 三级:不中毒
排气筒
7、复杂地形
?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 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起伏地形 h? d
排气筒 h =排气筒高度
h h?=高地离排气筒基底高
d =高地到排气筒的水平距离
8、长期气象条件
?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 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 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常规污染物指 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 SO2)、 颗粒物( TSP 、PM 10)、二氧化氮( NO2)、一氧化碳 (CO )等污染物。
?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 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 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 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 15μ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 态污染物。
5.环境空气敏感区
? 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
? 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6、简单地形
? 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 排气筒高度时
起伏地形
排气筒高度 h
排气筒基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 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排放速率(kg/h )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 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 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 ;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 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一般新工业区是二类区)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9、复杂风场
?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 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 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 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10、非正常排放
?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 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 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大气环境影响 预测与评价
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大气污染
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 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 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 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 ),称大气污染源 (排放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