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③省略句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游褒禅山记》原文、字词解释--适用于积累文言知识课堂

《游褒禅山记》原文、字词解释--适用于积累文言知识课堂

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包括游记和碑记两种类型。

游记主要记叙游览山川名胜的活动,以写景抒情为主;碑记是一种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记叙中皆有议论。

文章主旨思想: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背景: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省略主语“人们”)名之曰“褒禅”。

谓:叫做,称为。

之:代褒禅山,它。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始:当初。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于:介词,在。

其:代华山。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舍于其址”为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正确的语序为“于其址舍”而: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卒:古义:死;通“猝”,突然;终于、最终(卒胜敌军)。

今义:士兵、完毕(卒岁、卒业-毕业)。

之:代褒禅山麓(山脚)。

以故:以:因为,故:缘故。

因为(这个)缘故,可译为“因此”。

其:指示代词,那,此代指慧褒埋葬之时。

其后:那以后。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之:代华山。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所谓:人们所说的。

慧空禅院:寺院名。

禅院:佛寺。

庐冢(zhǒng):墓旁的小屋。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宝蟾山又名花湖ā山,唐福图会宝首先放弃了它的原址,死后埋葬;因此,它后来被命名为“宝禅”。

今天,所谓的慧眼佛寺也赞美了鲁陵。

在院子以东五英里处,所谓的华山洞也被称为华山之阳。

离山洞一百多步远,有一座石碑和一条便道。

它的文字是分散的,其独特的文字仍然可以被称为“华山”。

例如,“花胡”的“花胡”也是一种谬论。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于有言感叹道:古人对天地、山川、植物、昆虫、鱼、鸟、动物的看法,往往是有目共睹的。

他们都想深入思考。

如果你接近外国人,你会有很多游客;如果危险远在天边,那就很少有了。

世界上的奇迹、奇迹和奇观往往存在于危险和距离之中,而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除非他们有意愿,否则他们不能来。

如果你有意愿,你就不能去做,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力量,你就不能去做。

有野心和力量,但没有懒惰。

至于黑暗和混乱,没有什么能与席龙相提并论。

然而,权力是如何足够的,人们可以嘲笑,但在自己身上有遗憾;如果我不能做我想做的,我可以没有遗憾。

谁会笑呢?其余的收入也在增加。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个人:萧军贵、鹿岭的余军、长乐的许申福、余迪安·国平的父亲fǔ、安尚春的父亲fǔ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宝禅山游记:一词多义1.自然的⑴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虽然很少有人环顾四周并记住,但是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⑴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2)世界是宏伟的,壮丽的,奇异的,非凡的3.其(1)从它的地址开始。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得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看注释,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相关知识(1)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一)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__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2

游褒禅山记2

文体知识
1、记亭台楼阁: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记游: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记(事)物:
《核舟记》
写作背景
王安石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 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本文。 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 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仆 游历所见
游历所感
道 石 碑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花山”。
阅读思考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第二自然段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后洞 概况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
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
借游赏经历抒发有关治学的议论。
第三部分( 5自然段) :
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示意图
学习活动
活动一:初读感知,小游记大道理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
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话。 活动二:再读深思,游褒禅悟人生。 1.研读《游褒禅山记》,作者游褒禅山时游洞
详记游后洞的 经过
前洞
对比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深 → 难 →奇 怠 →悔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第四段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 大理想,成绩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 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寻思 而慎取”。
[脉络梳理]
一、阅读第 1 自然段,回答问题。
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
① ②而 来.卒 而.记葬之 之者已少连词,连表词承,接表承接 ③以连其词求,思表之递深进而.关无系不,在而也且 9.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转折 ,却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连词,表转折,却
①副以词其,乃.表华示山判之断阳,名之可也译为“是”“就是” 10.乃②副良词乃.,入于,是具告沛公《鸿门宴》
(3)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 以止也”)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介词“之”,应为 “〈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4.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寻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 这就是……的缘故)
2.道②①何有可碑胜仆道道..也哉名词动,词路,,说道,路讲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
3.文① ②独 属名其 予词为 作,文 文碑. .犹 以上可 记残识 之存, 的《曰文岳“字阳花楼山记”》 ③文.过饰非 动词,掩盖
名词,文章
4.盖① ②盖 日.副其 初词又 出深 大,, 如有则 车“其 盖大.至 概《又”两加的小少意儿矣思辩日》
二、古今异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原文】《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⑥卒⑦葬之⑧;以故⑨其后名⑩之曰“褒禅(11)”。

今所谓慧空禅院(12)者,褒之庐冢(13)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14)者,以(15)其乃(16)华山之阳(17)名(18)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19),其文漫灭(20),独(21)其(22)为文(23)犹(24)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2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26),而记游(27)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28)五六里,有穴窈然(29),入之甚寒,问(30)其深(31),则(32)其好游者不能穷(33)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34)以(35)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36)愈奇。

有怠(37)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8)尽。

”遂与之俱出。

盖(39)予所至,比好游者尚(40)不能(41)十一(42),然视其左右,来而(43)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44)其至(45)又加(46)少矣。

方是时(47),予之力尚足以(48)入,火尚足以明(49)也。

既(50)其(51)出,则(52)或(53)咎(54)其(5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56)随之,而(57)不得(58)极(59)夫(60)游之乐也。

于是(61)余有叹焉(62)。

古人之(63)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4),以(65)其求思(66)之深而(67)无不在(68)也。

夫(69)夷(70)以(71)近,则(72)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7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74),常在于险远(75),而(76)人之所罕至焉(77),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78)以(79)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0),至于(81)幽暗昏惑(82)而无物以(83)相(84)之,亦不能至也。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得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游褒禅山记(必修2)

游褒禅山记(必修2)

古人求思之深 余之所 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第四自然段讲解及小结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 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 来的呢? (“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 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 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游褒禅山记
• • 作王 者安 石
王安石故居
有碑仆道的碑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 1042年 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 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 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记游 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三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层: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 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
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第三自然段 “于是余有叹焉” 第二自然段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抱凌云之志
行独立之道
成非凡之业
结语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曾为自己轻 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 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悔”;其二,感 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 慎取”。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 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 慎取以达致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
2、 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3、 词类活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纵横语文·直通高考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纵横语文·直通高考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当 2019 年的高考结束,当你走完春季学期、步入新一轮的暑假, 高三生活就已经开启。
这段征程艰难而漫长,也正因为如此,成功的鲜花掌声也更加古 有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孙晋苏秦悬梁 刺股,他们或取爵封侯、或步入庙堂、或博古通今、或身挂六国相 印……付出,然后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无论你曾经是否寒窗,是否苦读,12 年的学习,终会在这一年后 迎接最后的考验。
为此,纵横语文为大家打造了一段完整连续的高三复习道路。 迎着曙光,开启属于自己的青春奋斗之旅!
纵横语文·直通高考
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实词
1、 实词积累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古义:不平常。
今义:表程度深
作文拓展
自然与人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 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诸君加油~
(副词,将要)
(动词,做) (动词,是) (动词,是)
(语气助词) (兼词,于此) (兼词,于此)
1、 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 省略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 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②状语后置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宾语前置 4、 固定句式 有怠而欲出者。 (有……者,有一个……的人。) 其孰能讥之乎? (其……乎,难道……吗?) 何可胜道也哉! (何……哉,哪里……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这就是……的缘故。)
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名词作动词,所见景象)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叫人迷惑的地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是因为)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
(3)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花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
文过饰非
(掩饰)
虚词
1、其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其孰能讥之乎 既其出
(代词,它) (副词,表反问,难道) (助词,无实意)
纵横语文·直通高考
2、且 不出,火且尽 3、为 独其为文犹可识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4、焉 于是余有叹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特殊句式
文化常识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纵横语文·直通高考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 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 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 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 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后世之谬其传
(谬,使动用法,使……错误)
4、 一词多义
(1)道
有碑仆道
(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Biblioteka (2) 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