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晶体图片,如食盐、糖、雪花等,引导学生关注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晶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新课讲解以食盐为例,介绍晶体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讲解晶体的基本特征:有序排列的原子或分子、固定的几何形状、有规律的物理性质等。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晶体的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介绍晶体的分类: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等。
3.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实验材料:食盐、糖、明矾、冰等。
实验步骤:a.将晶体放入放大镜下观察,描述其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b.将晶体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c.对比不同晶体的特征,分析其分类。
4.分析讨论提问: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你们认为晶体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分类?归纳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强调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实际应用,下节课分享。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晶体的特征和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2.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
3.课堂小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晶体的特征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晶体是有序排列的,这就像我们整齐的队伍。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放大镜下的晶体》这节课是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的第3课。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
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了的微粒按一定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风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
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本单元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于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居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次活动:观察晶体。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晶体图片和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味精的晶体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特点,构建晶体这一物质概念,感受观察工具带来的好处。
第二次活动:欣赏各种美丽的晶体,感受晶体的美主要体现在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三次活动:自制晶体。
指导学生开展制作食盐,观察晶体的结晶过程,从中了解自然界晶体的形成原理用放大镜观察自制晶体(盐、白糖和碱面的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
自我反思问题:1、利用放大镜观察盐、白糖、味精这三种晶体后,学生汇报时讲到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盐、白糖、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形状比肉眼看到的更加清晰时,教师若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说法,呼应开头(回顾课前学生所说的,平时看到的盐、白糖、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形状和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盐、白糖、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形状相对比。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第一篇: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
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
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反思二: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
这8 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要提高40 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
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
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
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
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
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
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
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的形状、属性和特点;2. 掌握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和技巧;3. 发展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本次课程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晶体的特点和属性。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改进意见:1. 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在上课前布置了晶体的预习作业,但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形状了解不深入。
这导致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晶体的观察和描述不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下节课之前将加强预习环节,让学生事先了解晶体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不规范在实验中,学生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握持不稳,放大镜晃动,影响了观察效果。
有的学生在观察时没有调节放大镜的焦距,导致画面模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下节课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技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 学生实验记录不完整在实验记录环节,有的学生只简单地写下了实验步骤和结果,而没有总结和归纳。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记录实验过程和思考,我会在下节课中设立一个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都写清楚,并加上一些思考和总结。
4. 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
但是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小组中依赖别人,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下节课中设定一些小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并加强合作学习技巧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
通过此次反思,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预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精品教案(1)
最新小学科学精品资料设计最新小学科学精品资料设计 1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
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
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
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
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第。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晶体,让学生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深入了解晶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对物质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晶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识别晶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晶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用于观察和分析。
2.准备放大镜,供学生观察晶体使用。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物质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晶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到的晶体特征,总结出晶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晶体。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详细阐述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学生认真听讲,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晶体标本和图片,尝试识别不同的晶体,并说明识别的依据。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
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学情分析】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了那些变化?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放大镜科学教案反思(通用17篇)
放大镜科学教案反思(通用17篇)科学放大镜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2、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师活动: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
3、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学生活动: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六下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课前准备(介绍课题、教学目标、学习准备)1.明确课题和学习目标: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晶体是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并会制作晶体。
2.确认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材料:上节课已经提前要求,提醒按要求准备好。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准备好这节课需要的所有学习材料。
出示本课主题,明确本课学习目标、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保证这节课顺利开展。
2.激趣引入 1.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同学们都收获到了许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新发现;2.首先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像。
3.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1. 学生观看视频,对晶体有个初步认识。
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晶体世界的兴趣。
3.科学探索探索一:观察常见的晶体1.刚才在视频里我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是什么?2.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固体物质的晶体: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
3.首先请你直接观察这四种固体物质,并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一些、画一画这四种物质小颗粒的形状特征。
4.借助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特征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5.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物质用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看看哪个小朋友观察的最仔细,开始吧!6.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碱面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7.明确概念: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作出猜测。
明确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的方法、观察重点和实验记录要求。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了解晶体的概念。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1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
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
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
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
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
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
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昆虫世界,从中发现了不少秘密。
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学生说……。
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怎么样?有信心吗?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出示课件)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漂亮吗?仔细观察,它们都有哪些形状呢?(学生描述)引导总结:这些物质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称它们为晶体。
(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形状规则的晶体呢?(学生举例)正好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三种物质晶体,它们分别是食盐、白糖、碱面(请看桌面,老师出示这三种物质让学生识别)二、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
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颗粒,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并把你看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老师指导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汇报……。
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把它们的颗粒看得更清楚呢?(学生:放大镜)真聪明!现在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他们的颗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想试试吗?观察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在本次科学教学中,我选择了《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主题进行教学。
这个主题能够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加深对晶体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利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晶体的形状和特点,引发他们对晶体的好奇心。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放大镜下观察晶体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亲自实践,还能发现晶体生长的规律。
最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加深对晶体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实验和讨论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积极提问、思考问题,并能够合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困难。
这让我深感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然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首先,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能安排了一个实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实践和观察。
这可能影响学生对晶体生长规律的理解程度。
其次,我在讨论环节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深入思考,导致讨论内容有些片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个主题的科学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新鲜的实践体验和深入思考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我会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 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l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体的晶体【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晶体的相关图片或课件、浓盐水、滴管、自制的大晶体学生分组:放大镜,食盐一包、白糖一包、味精一包、记录用的纸,玻璃片、夹子、酒精灯。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出示雪花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2023年《放大镜》教学反思_1
2023年《放大镜》教学反思2023年《放大镜》教学反思1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
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
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
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
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
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
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
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
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
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晶体,晶体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关于晶体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清楚,以前没有仔细观察过。
本课的主要活动放在了4种晶体的观察活动以及根据晶体的特征来分辨上,并在此基础上以视频的形式把长时晶体制作进行展现。
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因此,要从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晶体:白糖、食盐、味精、小苏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让学生知道晶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也认识到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
最终引领学生探究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通过自己的观察、研讨形成“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共识。
知道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会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晶体,并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晶体形状,以及知道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并愿意尝试自制各种晶体。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晶体的兴趣。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公布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公布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公布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必然的结构,若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必然的空间顺序排列,形成了有规那么的几何外形,这确实是晶体。
进程与方式:一、用放大镜观看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二、用图记录观看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激发了解和探讨晶体世界秘密的爱好。
二、在欣赏各类晶体的进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看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预备】分组观看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类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进程】一、观看漂亮的晶体一、画一画咱们经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咱们用放大镜观看了小小的昆虫,今天咱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伙儿所熟悉的物质,第一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经历中放大镜下二、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看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别离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那么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类晶体的图片。
教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漂亮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一、晶体的形成师:同窗们可能会有如此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经常使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械将它们切碎成了如此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取得盐的结晶。
《放大镜》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放大镜》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放大镜》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大镜》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大镜》教学反思1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
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
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
“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
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
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放大镜》教学反思2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
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
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
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
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
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
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2教学反思 教科版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2教学反思教科版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
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做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
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
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
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
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
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
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
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
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鸣矣河小学田静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 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
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
法。
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
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
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
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
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
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
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
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
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
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
但是, 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教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一一晶体,晶体非常美丽也非常有用,但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
自然界中很多物体都是晶体,但什么是晶体学生不知道,感觉很神秘。
本课是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种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入手进行研究的,让学生知道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的晶体。
第一个环节,本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这三种物质,再用高倍的放大镜进行观察,然后把用放大镜观察的晶体形状画下来,让学生知道晶体都是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微粒。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自制晶体,学生非常投入,食盐的晶体很容易制成了,但是白糖的晶体怎么样都看不见,学生产生了争论,有的人说白糖不是晶体,我让学生课下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虽然在课上关于没有看到白糖的晶体,但我相信学生在对晶体产生了兴趣,一定会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下节课一定告诉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