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瓦尔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把全球化作为一种形式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分析,指出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现存的不平等性。
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中,他把既定的国家和经济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边缘和外部层次。
核心层次包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发达国家,而边缘国家和外部国家则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占据了最大的优势,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资源,占据了全球领导权,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关系影响重大,从而巩固了自身地位。
另一方面,边缘国家在此过程中被剥夺了主权,其资源和经济无法完全发挥,使这些国家陷入了更加贫困,失去了独立发展的能力,以及被核心国家牵制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对政治理论、全球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结构实践均有重要影响。
它突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性质,指出了全球化发展的复杂和多样性,从而为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想要受到加强保护提供了线索。
世界体系理论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 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 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 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 的告终” 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 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 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价值探析
文章来自
1974年,沃勒斯坦de著作《古代世界体系》第壹卷de出版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作为世界体系实际de开创人,沃勒斯坦倡导de世界体系剖析范式自降生以来在学术界发生了重要de影响。作为壹名新马克思主义者,他站在马克思主义de立场上,片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de局限性,提醒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不对等性,倡导重建较对等de社会主义世界次序,进壹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际本身弱小de生命力。
其次,沃勒斯坦团体de非洲阅历shi世界体系实际降生de理论根底。自中学毕业以来,他就对非洲发生了浓重de兴味,关注并阅读了少量甘地和尼赫鲁de相关著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他还跟随年鉴学派de壹位著名de政治人类学家乔治?巴兰迪尔研习非洲de殖民主义。1955年,他又亲身到非洲停止研讨和撰写关于民主主义运动衰亡de相关论文。在这壹进程中,他目击了非洲殖民时期和非殖民化进程,这壹段阅历让他终身难忘。用他本人de话来讲:“第壹次去非洲shi在殖民时代,在下目击了非殖民化进程及其后壹连串主权国度de独立。作为壹个白人,在下事先遭到临时生活在非洲具有浓重de殖民主义思想de欧洲人de猛烈攻击。作为民族主义运动de同情者,在下曾与非洲束缚运动年老de懦夫们同仇敌慨,共享欢乐。”[1]在对非洲开展成绩停止了20年de跟踪研讨之后,他转向用开放de目光来对待当代世界成绩,并于1974年提出从历史体系de视角来调查当代社会开展成绩,这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
在文明层面上,沃勒斯坦以为普遍主义shi反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主导文明。自古代世界体系构成以来,就壹直存在着文明普遍化和有方案文明抵抗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呈现了两个并行de矛盾,即壹个世界de趋向和共同民族国度de矛盾;壹个民族趋向和民族国度内共同品德群体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以普遍主义而自居de资本主义文明扮演着重要de角色,它试图把“资本主义关系看成shi壹种普遍溶剂,努力于把任何事情都溶化为壹种同质de商品方式,用壹种单壹de金钱规范加以权衡”[3]。它希图掩盖资本主义体系内de不等价替换和国度之间de压榨形态,但本质上也shi为不对等效劳de。
45沃勒斯坦
45. Wallerstein伊曼努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领袖和主要代表。
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长期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早年从事非洲问题研究,后专门研究世界经济体系。
在《现代世界体系》(Modern World System, 1974、1980、1989年已先后出版前三卷)、《历史资本主义》(Historical Capitalism, 1983)、《世界经济的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World Economy, 198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1987)以及一系列论著中,沃勒斯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世界体系理论,其要旨包括:(1)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它诞生于欧洲,并在几个世纪内扩展到全球;(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核心、半外围和外围三个部分组成,核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两极分化;(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是运动着的,经历着周期和循环;(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政治现实不是国家政权,而是阶级斗争,它与阶段意识、种族意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交织在一起;(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存在着内在的基本矛盾,社会运动和民族运动作为该体系的反社会力量,将促使它最终走向灭亡,世界将出现一个更加公正、更加自由、更加平等的全球体系。
由此可见,沃勒斯坦是沿着依附论的研究道路走出来的,但又发展了依附论。
他的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来源还包括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迪南·布罗代尔的史学观点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必须指出,尽管他自己说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世界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史,并且作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以致于对美欧激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欧洲的起源》(Morderm World—Syste 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这种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学术界继5 0,60年代现代化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其影响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主要社会科学领域.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
沃勒斯坦采取了新的观察视角,他认为民族国家并不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而是具有结构性经济联系和各种内在制度规定性的、一体化的现代世界体系才是考察16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唯一实体。
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
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雏形是产生于―延长的16世纪‖(1450―1640年)的欧洲经济体。
在这一时期,欧洲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分化‖:在西欧,制度性的总危机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全面衰朽,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确立并巩固;而在与之毗邻的东欧,同样的危机却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后果,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得到加强,已经趋于消失的封建农奴制死灰复燃;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这样,在互补性的地区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欧洲的各个地区之间结成了经常的、稳定的、大规模的贸易联系,一体化的欧洲经济体由此诞生。
沃勒斯坦_世界体系_概念的解析
2 作为实体性的 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实体, 这种实体 具有单一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 现代世界体系是 19 世纪以后世界唯一的一个历史体系。现代世界体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 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受资本逻辑 主导的资 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 系, 不等 价交换 和 资本积累 是体系运行和扩张的动力。沃勒斯坦 认为,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 而不是某个 民族国家之内的过程。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是同义语 , 它们在时空范围、 运行逻辑上是一 致的。 ∀世界经济体系 # 是巨大的由各种政治结构 分割的一体化生产的不平等的链条。其基本逻辑是 积累的剩余价值被不平等地加以分配, 以支持那些 在市场体系中能够获得各种暂时垄断的人。这是一 个 ∀资本主义 # 的逻辑。
参考文献 :
[ 1] [ 2] [ 3] 伊曼纽尔 ∃ 沃勒斯坦 . 沃勒斯坦精 粹 [ M ] . 南京 : 南 京大学出 版社 , 2003: 152 . 伊曼纽尔 ∃ 沃勒斯坦 . 现代世界体系 : 第 1卷 [ M ] . 北京 : 高等 教育出版社 , 1998 . 伊曼纽尔 ∃ 沃勒斯坦 . 历史资本主 义 [ M ] . 北京 : 社 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 2003 : 5 . [ 4] [ 5] 安东 尼 ∃ 吉 登斯 . 现 代 性的 后果 [ M ] . 南京 : 译 林出 版社 , 2000: 61 . 杨耕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的当代意 义 [ J] . 北京 社会科学 , 1994 ( 4) : 30 - 36.
20世纪70年代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通过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新变化的系统研究产生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新认识在批判地继承依附论的核心观点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性思潮
第五章 世界体系理论
27
32
第五节 世界体系论与依赖理论的 分野
• 世界体系论基本上与依赖理论无论在始创者、始 创背景、分析单位、主要概念的理解、变迁导因 、基本论点还是研究范围和政治目标等方面,都 是迥然不同的
33
第一,始创者方面的不同
• 世界体系论是沃勒斯 坦的个人杰作。它是 一套有系统的、自成 一家的理论——既无 分支也无派内争论。
30
四、小结
• 由于世界体系论过分注重和强调体系结构(即分 工体系内的三级阶层结构)和体系运行机制(即 市场机制)对各成员国内部结构和变迁所起的决 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者往往忽略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 因素(如制度和科技水平)的相互关系,又忽视 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因素对生产力发展和产品素 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或历史性转 折问题的研究也是空白的。
• 第一,要以全球体系和整体观念去对待和钻研历史现象。 (历史的规律性) • 第二,历史的进程是缓慢和“跨世纪、越朝代”的。(历 史的规律性)
13
四、小结
• 世界体系论吸收了社会学的“阶级体系”和“分析单位 ”两个重要概念。 • 与此同时,它又受依赖理论核心与边陲论点所影响。
• 不过,沃勒斯坦并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学派的束缚,反而 超越了他们的论点。 • 而沃勒斯坦之所以能够突破社会学和依赖理论的束缚, 就是得力于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观 14 念。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读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该书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16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萌芽、产生,到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
16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
自该体系形成之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其内部也经历了剧烈的斗争和不断的自我调节。
该体系现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放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
作者认为:到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公正、合理的体系,而我们目前的政治和道德的活动将对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看了这本书的第三卷,其副书名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扩张的第二个时代(18世纪30年代~19世纪40年代)”,主要描述了这一时期中心区(西欧)的斗争(以英国和法国为例);与此同时广大新地区,如印度次大陆、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和西非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来;工业与资产阶级两个概念;以及美洲的非殖民化历程。
看完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
下面是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内容。
书中第一章说道,法国大革命从小的方面看来,它是成功的,但从大的方面它是失败的。
因为“法国大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第一次反体系革命”,也就是说它是大革命中它是反对、体制资产阶级的。
法国大革命喊出“反封建”的口号,但它的目标并非反封建。
因为“到1870年,大资产阶级仍然在寻求获得贵族头衔”,可见资产阶级本身对封建不仅不反对甚至崇尚。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爱德华沃勒斯坦(EdwardW.Said)是美籍巴勒斯坦学者,因其著作《文化对抗》(Culture and Imperialism)而广为人知。
其文章《世界体系论》,一经发表便因其详尽深刻的分析而受到国际上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沃勒斯坦在《世界体系论》中针对十六、七世纪欧洲与新兴帝国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
他认为,欧洲帝国兴起于十六世纪,并在十七世纪达到鼎盛,形成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体系,而被欧洲帝国支配的其他国家则被视为外围国家,与其所在的位置有关,因此,形成了一个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体系,支配着那些外围国家。
沃勒斯坦指出,这种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体系是由一系列复合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文化。
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帝国们依靠武力和军事力量来支配外围国家。
此外,经济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欧洲帝国从外围国家开发资源,并通过垄断贸易和贸易协定进行经济支配。
历史因素也对该世界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帝国的演变、对外围国家的政治控制以及欧洲在影响世界各地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因素则体现在欧洲帝国对外围国家施加宗教压力上,从而控制外围国家的文化发展。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欧洲帝国通过宣扬自己的文化特点扩大对外围国家的影响力。
以上这些复合因素构成了一个以欧洲为核心的复杂的世界体系,影响了欧洲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关系。
沃勒斯坦在《世界体系论》中论述了这种体系所由来的历史衍变过程,并指出了这种体系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总之,他强调了帝国主义所带来的暗淡和可怕的一面,而这正是《世界体系论》最大的意义所在,从而使得沃勒斯坦的著作受到学界和公众的关注和推崇。
总而言之,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反映了一个有深度的、复杂的世界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解,也为今天的外交和政治形势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近年来,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论”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理论领域内极为流行的一种理论框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是一部无可比拟的里程碑式著作,其理论也影响了当今政治思想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方法。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以西方国家的国际经济联系为中心,把在此联系中形成的政治经济体系称为世界体系,并以此概念来描述受控于国际经济联系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
他指出,世界体系存在三大支柱:资本、价值观以及经济制度,他认为这三大支柱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机结构”,其中的每一个领域的发展都受到世界体系的支配。
沃勒斯坦的理论框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部分,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同于国家的政治体系,并且强调国家之间和不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
他重新定义了“国际社会”一词,认为国家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深刻相互影响。
沃勒斯坦还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依靠国家的力量,而非一个国家的力量受到一个国家的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沃勒斯坦将资本视为世界体系论的中心概念,他认为资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必然具有独特的地位,并且对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资本在支配世界体系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因此必须被当成是世界体系的‘本体’。
”此外,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还引起了两大讨论,一方面,他倡导的有机思维方法引发了许多讨论,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受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控制,而是受资本控制”。
另一方面,他的论点也引发了关于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两极分化讨论,一方面赞同他的假设,认为他的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另一方面反对他的假设,认为他的理论忽视了社会力量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框架,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理论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理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近代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从未有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也从未有过如此显著的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约翰沃勒斯坦(John G.Waltz)提出的三定律体系,也构成了国际关系学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发表于1979年,是沃勒斯坦的一份宝贵的贡献,也是国际关系学的一项重要建设。
沃勒斯坦的三定律体系提出了一种实证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他提出,在国际关系中,有三种定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动性定律,自立定律和动态性定律。
自动性定律指国家存在着一种自主性,自己调整,并不受其他国家影响,而自立定律表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衡,不会有一个国家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最后,动态性定律表明国际关系中有多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可能导致新的结构形势,从而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除了沃勒斯坦的三定律外,《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理论,涵盖了国际政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沃勒斯坦认为,国家将永远受到国际系统的限制,而国家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共同利益,从而构成国家的社会经济体系,但他也指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可能被用来构建国家系统的分歧。
此外,他还探讨了文化和宗教的作用,并认为军事因素也在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另一方面,沃勒斯坦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观念,即“理性安排”,他认为,国家在秩序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国家应该谦逊地履行职责,遵守国际法,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冲突,双方可以均衡发展经济和社会。
国家应该在国际关系中担当责任,保护国际法,促进和平与稳定。
总之,沃勒斯坦及其贡献,对于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把实证主义和理性安排理论作为主要的指导原则,给了国际关系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民主主义者卡尔萨珀沃勒斯坦(CarlSchmitt)1922年提出的“世界体系论”,主要是讨论世界的整体性、实践性和价值性,涉及到政治、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领域。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可以称之为世界性的政治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是超凡的,其思想定义了一个世界体系模型,在当今的政治学研究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活动的普遍性体系,具有三大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和价值性。
其中,整体性指在世界体系中,所有现象都彼此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实践性,是指世界体系中的实践是因果关系,各部分影响着整个体系的变化。
价值性则是指,用价值来衡量世界体系的运作。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最主要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文化的联系。
他认为,政治的活动是一种军事的行为,这种军事的行为,在大背景下,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模式,它是一种战略性的行为,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内涵。
沃勒斯坦认为,在世界体系中,外交政策是政治的核心。
他建议,外交政策应该基于“以和为贵”的原则,尊重他国文化,并以互惠互利的态度进行交流,而不是以武力威胁。
此外,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有助于阐明民族间的关系。
他指出,在世界体系中,民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治上的,还应包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沃勒斯坦主张,民族之间的关系应采取友好的方式,尊重社会文化,互相尊重,增进相互理解。
他认为,如果要建立一个健康的民族关系,就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即以和平为基础的新体系。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既超越了当时政治的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
他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世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局势,从而更好地处理各种国际问题。
综上所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对于政治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他的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
核心观点
世界体系的演变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 体系是一个不断演变 的过程。在过去的几 个世纪里,中心国家 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而边缘国家的地位则 不断下降。这种演变 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如技术进步、国际 贸易和国际政治等
3
对世界体系理论的评价
对世界体系理论的评价
➢ 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具有 重要意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它突破了传统的国际关 系理论框架,从全球的角 度来看待现代世界格局。 它揭示了现代世界中的不 平等和差异,指出了中心 国家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和边缘国家的边缘地位。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现代世 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具有重 要的意义
➢ 然而,世界体系理论也存 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它 过于强调中心国家和边缘 国家的差异,忽视了各国 之间的共同点。其次,它 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在不 同时期所处的地位和角色 可能会发生变化。最后, 它没有考虑到国际政治和 经济秩序的影响,这些秩 序可能会改变国家之间的 力量对比和相互依存关系
4
结论
12
沃勒斯坦的世界 体系
-
1 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核心观点
目录
3 对世界体系理论的评价
4 结论
1
概述
概述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是一位著名 的美国社会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世界体系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世界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 化等多个方面构成的整体,其中经济是核心,政 治和文化是辅助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现代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 意义
2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世界体系的定义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 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构成的整体,其中每个 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 个体系是由中心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 家构成的,每个国家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和 角色都不同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学者维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结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识别并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来定义和理解世界贸易系统、经济体系以及全球政治结构。
维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指出,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个不同的国际体系:核心国家、半殖民地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核心国家是拥有最先进的技术、生产能力和经济力量的国家,且通常是世界贸易系统的主导者,它们在国际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控制有限的资源和贸易空间,并将资源和经济机会自己留给自己。
半殖民地国家是拥有中等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国家,它们受到世界贸易系统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受世界贸易系统的完全控制,能够自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最后,殖民地国家是拥有最低技术和经济实力的国家,它们完全受到世界贸易系统的控制,不能够自行发展,贸易空间也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以低价出口货物,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维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揭示了世界经济、政治和贸易系统中存在的不平等结构,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世界经济结构的建立是由核心国家实施的,这些国家利用资本流动、技术转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有效地控制着资本和技术在世界各地的分配。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认为,核心国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全球经济结构。
其中一种方式是利用经济政策和经济学来控制财富的分配,这种财富分配的模式通常被称为资本主义。
在这种资本主义模式中,核心国家有权控制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从而控制全球经济结构。
此外,核心国家还可以运用政治和外交策略来控制全球经济结构。
通过贸易协定、货币协定和债务协定等,核心国家可以控制经济活动的流动,以及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权力分布。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认为,核心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来控制全球经济结构,但是这种控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一是核心国家可以利用全球经济结构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二是核心国家可能利用贸易、投资等活动来不利地改变全球经济结构。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和实践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和实践一、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成长与初开世界体系理论兴于二战后社会科学理论转变时期的美国,标志是 1974 年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的《现代世界体系》的问世。
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顺势发展期,愈加的想实现霸权主义的愿望,而发展中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民族的独立而团结起来形成第三世界。
就如沃勒斯坦曾形容的:“第三世界的成长以及它们政治实力的增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现实,这也是世界体系理论分析成长的背景之一。
”继而沃勒斯坦在依附现代化理论发展和有选择吸收了年鉴等学派的学术思想后形成了世界体系理论的框架,并以此理论框架为据点分析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变迁。
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依附理论的批判继承,20 世纪60年代时期现代化发展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预期的成效而引起了学者们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质疑继而产生了依附理论。
所谓的依附理论就是指用发展中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来阐释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与弊端,从这个方面讲可以成为世界体系的一个分支。
托马斯·夏农曾说。
“与世界体系论最直接的思想流派是依附方法。
实际上,世界体系论是它的自然结果,许多先前的依附论者都认同了世界体系论。
”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理论有很多但是直接构建的其成型的理论内核是马克思主义。
就如沃勒斯坦本人曾说:“我承认我从马克思、弗洛伊德、熊彼特和卡尔·波拉尼那里吸收了很多东西” . 最后是对年鉴学派的超越。
在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扉页上的三段引言中的两段都来自年鉴学派。
二、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厘定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从16 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着手、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一条新的理论脉络。
这条理论清晰的阐释了世界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宏观和微观、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引言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的一种国际政治学理论,用于分析和解释世界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可以被划分为核心国家、半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三个层次,这种层次结构决定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影响。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基本观点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上的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和竞争。
这种竞争主要来自于核心国家之间的争夺,这些核心国家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半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则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往往被核心国家所控制和利用。
根据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观点,核心国家通过经济霸权、军事干预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试图在国际上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核心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常常导致战争和冲突的爆发。
半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则在这种体系下,往往处于较为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与矛盾。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并推动国际合作,这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中核心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利益追求有所不同。
中国强调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和矛盾,并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中国对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回应中国对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回应。
中国认为,世界不应该被简单地划分为核心国家、半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三个层次。
国际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同国家的地位和角色有赖于自身的发展和努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三、“世界体系”理论的概念与渊源什么是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
”①(第1卷,P15)判断社会体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二是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
国家、民族、种族集团都不是完整的体系。
依照这个判断标准,迄今为止,只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
世界帝国是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而世界经济正好相反,它只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
帝国是五千年来世界舞台的恒久特征,政治集权既是它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其最终消亡的根源。
因为:政治集权能凭借暴力(贡品和赋税)来保证经济从边缘向中心流动;但是,这种政治结构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吸取了过多的利润,尤其当压迫和剥削引起反抗从而扩大了军事开支的时候。
当现代世界的社会成就、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发展消除了过于累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浪费”,从而大大增加了剩余价值从低阶层向高阶层,从边缘到中心,从多数人向少数人的流量时,世界帝国的历史使命就宣告终结,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序幕在16世纪拉开了。
沃勒斯坦的研究就由此处展开。
其逻辑假设是: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体系,它有周期性,趋向是衰退。
②(P72) “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
其创始人沃勒斯坦早年曾从事战后非洲发展研究,在长期调查研究中他认识到,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单个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假定存在一个普遍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
这一经历成了沃勒斯坦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
就理论及研究方法渊源而言,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社会理论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沃勒斯坦借鉴了法国年鉴派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融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于一炉,创建了“多学科一体化”①(第1卷,P11)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渊源上,沃勒斯坦借用了布罗代尔“经济世界”的概念,吸收了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有关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法,又借用了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模型和外因论分析,并从现代化理论中吸取了一定的内因论发展观。
另外,结构功能主义也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世界体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世界体系为基本分析单位。
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后日益扩展,“直至覆盖了全球”,①(第1卷,P1)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超然于世外。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勒斯坦常常用“世界体系”代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有两个构成成分: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中心、边缘、半边缘)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
①(第1卷,P162)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独立国家的形成以及国家体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前具有单一政治结构的世界帝国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经济中心区的强国和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
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世纪中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
“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
”①(第1卷,P38)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的。
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的稳定性。
(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通过对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析,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趋势。
周期性节律是世界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收缩周期性循环。
在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基础上,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的长波每40-50年重复一次,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做准备。
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
长期性趋势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扩展,在达到极限后最终将自行消亡。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过程都是这两种规律在该局部地区的综合反映,也是受其决定的结果。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首先,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
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
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
其次,国家对世界体系也有影响。
一方面,国家是世界体系的载体,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势力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国家。
中心地区的君主们通过建立官僚制、发展军事力量、建构合法性、促进国民的一体化等途径极大的强化了国家机器,使国家在资本积累和管理剩余价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③(P48)另一方面,国家行为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微观布局。
国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概念,国家机器、政体结构以及各种政治运行机制实际都是围绕特定经济目标设置的,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干预市场运行来促进资本积累,影响收入分配。
因此,国家不是守夜人,而是参与者,它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剥削。
(五)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一种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②(P3)五、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几点反思目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运动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正是“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它的运动法则、它的矛盾正在普遍化——商品经济、资本积累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逻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④(P276)这就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在政治、经济、文明三个层次展现得更加清晰。
“世界体系”理论迎合了这一需要,以整个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新范式。
然而,作为发展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尽管世界体系理论与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相比有诸多的进步之处,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之处。
首先,世界体系论对现代化的理解失之片面。
发展理论以现代化为基本研究对象。
在沃勒斯坦看来,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而资本主义化就是资本支配下的经济剥削关系的扩展。
但事实上,资本主义化除了工业化、世界性的经济剥削和两极分化,还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重要变迁。
其次,世界体系论的“结构决定论”(外部因素决定论)过于僵化。
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体系本身固有的整体发展规律决定着其构成要素的单个国家在体系中的地位变动。
这种观点显然与一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