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

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

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三、“世界体系”理论的概念与渊源

什么是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①(第1卷,P15)判断社会体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二是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国家、民族、种族集团都不是完整的体系。依照这个判

断标准,迄今为止,只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世界帝国是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而世界经济正好相反,它只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帝国是五千年来世界舞台的恒久特征,政治集权既是它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其最终消亡的根源。因为:政治集权能凭借暴力(贡品和赋税)来保证经济从边缘向中心流动;但是,这种政治结构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吸取了过多的利润,尤其当压迫和剥削引起反抗从而扩大了军事开支的时候。当现代世界的社会成就、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发展消除了过于累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浪费”,从而大大增加了剩余价值从低阶层向高阶层,从边缘到中心,从多数人向少数人的流量时,世界帝国的历史使命就宣告终结,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序幕在16世纪拉开了。沃勒斯坦的研究就由此处展开。其逻辑假设是: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体系,它有周期性,趋向是衰退。②(P72) “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其创始人沃勒斯坦早年曾从事战后非洲发展研究,在长期调查研究中他认识到,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单个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假定存在一个普遍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这一经历成了沃勒斯坦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就理论及研究方法渊源而言,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社会理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沃勒斯坦借鉴了法国年鉴派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融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于一炉,创建了“多学科一体化”①(第1卷,P11)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渊源上,沃勒斯坦借用了布罗代尔“经济世界”的概念,吸收了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有关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法,又借用了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模型和外因论分析,并从现代化理论中吸取了一定的内因论发展观。另外,结构功能主义也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世界体系为基本分析单位。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后日益扩展,“直至覆盖了全球”,①(第1卷,P1)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超然于世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勒斯坦常常用“世界体系”代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有两个构成成分: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中心、边缘、半边缘)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①(第1卷,P162)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独立国家的形成以及国家体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前具有单一政治结构的世界帝国之间

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在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经济中心区的强国和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世纪中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①(第1卷,P38)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的稳定性。

(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

通过对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析,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趋势。周期性节律是世界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收缩周期性循环。在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基础上,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的长波每40-50年重复一次,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做准备。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长期性趋势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扩展,在达到极限后最终将自行消亡。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过程都是这两种规律在该局部地区的综合反映,也是受其决定的结果。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首先,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其次,国家对世界体系也有影响。一方面,国家是世界体系的载体,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