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第13章 《浮士德》
浮士德原文
浮士德原文引言《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篇戏剧,也是全球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广泛地解读和研究。
本篇文档将为读者带来《浮士德》的原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呈现。
第一幕第一场(布拉布桑尔爵士的起居室。
浮士德在窗前徘徊。
他拿起一本书,又放下)浮士德:(苦闷地)我怎么办呢?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世界的渴望了。
(进入塞布斯蒂安)塞布斯蒂安:浮士德先生,您找我有事吗?浮士德:塞布斯蒂安,你能否告诉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塞布斯蒂安:这是个大问题,浮士德先生。
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都不一样。
浮士德: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是,对于我来说,现在的知识已经不足以让我满足了。
塞布斯蒂安:您是否考虑过进一步追求知识呢?浮士德:我已经尽力了。
我掌握了文学、哲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但是我感觉还是不够。
塞布斯蒂安:也许您需要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比如音乐、艺术等。
浮士德:也许吧。
我需要找到更多的知识,来满足我的渴望。
第二场(一所大学教室。
浮士德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课)教授: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浮士德热情地记笔记,听得津津有味)浮士德:(自言自语)原子结构的奥秘真是不可思议,我还有好多要学习的地方。
教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
(浮士德陷入了沉思,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第二幕第一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书堆如山,浮士德正在翻阅资料)浮士德:(自言自语)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去解答。
(敲门声)浮士德:请进!瓦格纳:浮士德先生,我找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想和您分享一下。
浮士德:不好意思,瓦格纳先生,我现在没有时间。
我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瓦格纳:好吧,那我先走了。
(瓦格纳离开后,浮士德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二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外国文学第13章 《浮士德》_33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里,浮士德和靡非斯特 之间的契约受到歌德这样一个总的观点的制约,即 浮士德对于认识的追求能否有朝一日由于饱尝官能 快乐或自我满足而停止下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浮 士德与靡非斯特打赌:
假如有一日我心安理得懒睡在床上, 那我的一生便算收场! 你若能用奴颜媚骨将我欺诳, 使我对自己得意洋洋, 你若能用享乐令我迷惘, 那就算将我的丧钟敲响! 我愿打赌一比高强!(《浮士德》第一部第 四场:100)
5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他发现这种创造是普遍的,人特别让他难以理 解,他觉得人是非理性的生物,与“创世之日”没 什么不同。为什么上帝要给人以天光的虚影,即理 性,而人并不能靠其维生,只会将其滥用?
8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歌德》节选 《浮士德》也深刻反映了歌德本人的宗教观。 宗教和人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浮 士德》的主题之一。联邦德国学者彼得·伯尔纳在 《歌德》一书中,结合歌德本人对《浮士德》的论 述,对这部伟大著作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在歌德笔下,与魔鬼结盟从属于天上序曲,故事 的轴心是“上帝”,上帝对于虽然误入迷途但在本 质上仍然是好的人类并没有丧失信心,而靡非斯特 在这里也不复是话本里那个渴求攫取人的灵魂的魔 鬼,他更像一个从各个侧面体验怀疑主义的角色, 是上帝手下群仆中的一员罢了。
10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练习思考题 1.《浮士德》第一部第十五场《格雷琴的住 房》,是一首歌颂热恋相思之情的名歌,请从亲情 、爱情、友情等主题中任选一种,仿写一篇千字左 右的小诗剧。 2.威廉·狄尔泰在《体验与诗》中认为,歌德 创作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个人体验和社会运动结合 在了一起,试思考并举例说明,在《浮士德》中, 它们的结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
1765年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到故乡任律师,后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到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宰相,寄望在魏玛实现其启蒙主义理想。
但他的改革遭到重重阻力,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
1786年秘密离开魏玛到意大利旅行,两年后返回魏玛,不再参与政务。
歌德的文学活动起于大学时代,他是18世纪70年代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族发展与个性解放的“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中经“古典”时期,直到19世纪30年代。
在漫长的六十余年中,歌德在不同的文学体裁领域都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在诗歌方面,除优美动人的早期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等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叙事诗《列那狐》、《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诗集《西东合集》等。
歌德的戏剧创作极为丰富,著名作品有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无韵诗剧《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悲剧《埃格蒙特》以及诗人的代表作悲剧《浮士德》等。
在小说方面,著名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亲和力》,长篇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等。
歌德的创作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尤其是德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为我们了解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他的创作不仅是德国文学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浮士德》是一部取材于德国16世纪民间传说的宏伟诗剧,它以欧洲的近代历史和现实为背景,描写了浮士德一生不懈追求、努力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
全剧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即:天主和恶魔的赌赛,恶魔和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的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浮士德》演绎的是一部近代资产阶级的精神探索史。
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西方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叶300年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前途。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德]歌德类型:诗剧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773年1831年间,前后延续近60年。
世界名著《浮士德》介绍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纪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共分两部分,讲述了一个关于知识、欲望和救赎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歌德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也反映了19世纪德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故事的开端,年轻的主人公约翰·浮士德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他聪明、勤奋,渴望通过知识和智慧来改变世界。
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渴望追求真理,却又被世俗的欲望所诱惑;他渴望自由,却又被社会的压力所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浮士德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
他曾在海上遭遇风暴,被海盗劫持;他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成为英雄;他曾在巴黎的宫廷里追求爱情,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这些经历让浮士德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聪明、狡猾的年轻人。
在这个过程中,歌德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他让我们看到了欲望、信仰、理性和疯狂之间的斗争,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让我们思考人类的道德、信仰和社会,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浮士德》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他们渴望自由和解放,却又无法摆脱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歌德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这个时期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首先,歌德展示了当时人类的生存压力。
在小说中,浮士德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历经磨难。
这种压力让他感到窒息和绝望,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
其次,歌德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精神困境。
在小说中,浮士德在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触动了读者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主题意义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浮士德》的概况,并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经历以及《浮士德》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部分将对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故事情节梗概以及人物心理与角色发展演变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浮士德》的主题,并解读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个人对于其中主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浮士德》这一伟大作品,并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分析,展示出《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作,同时也能引发更多关于自由意志、命运、知识与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一位杰出的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和戏剧家。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歌德在法兰克福出生并长大,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
他对古典文学、音乐和自然科学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外国文学歌德浮士德终稿
• 第三代歌德研究者的代表人物杨武能,一是《歌德与中国 》较为全面的梳理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二是尝试在冯至 的研究基础上,有所推进,例如《走进歌德》,三是以德 文撰作的《歌德在中国》,使得德语学界有可能了解中国 歌德接受与研究状况。 • 其余的还有余匡复的《〈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 • 高中甫《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歌德接受史1773-1945 》
3.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 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 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同时失所依傍、彷徨、 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 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 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 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 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 之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 经。
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
• 1)两者的个性和人生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 • 2)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 3)因此,两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 证关系。
2.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 •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矛盾 • (3)形式多样化。自由韵体、民歌体、古希腊悲 剧的诗体、象征、比喻、暗喻 • (4)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高度统一 • (5)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交融 写实客观 幻 想性
浮士德
1.1原型
16世纪传说的江湖术士 魔术 魔鬼签订条约 灵魂与享乐
赌约 原文: 浮士德
1.2马洛版的浮士德(戴镏龄译)
为我转告伟大的魔王: 由于肆无忌惮的反抗了天帝, 浮士德已被注定遭受万劫不复的死亡; 他甘愿向魔王献上灵魂, 只要魔王赏他再活二十四整年, 由他尽情去享受一切; 并有你时时刻刻跟随在身边; 要什么就给我什么, 问什么就答我什么, 杀死我的仇敌,帮助我的朋友,永远服从我的意愿。 回去见那伟大的魔王, 半夜回到我的书房里来再相见, 回复我你主子的心意。 遵命,浮士德。
浮士德内容简介
浮士德内容简介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
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浮士德》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
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内容简介《浮士德》是德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歌德的名作。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梅非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梅非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
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作者简介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世界文学巨匠之一。
早年悲剧《葛兹·封·贝利欣根》和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1775年移居魏玛,与维兰德、赫尔德尔、席勒等文化名人相往还,共同发展了古典文化理想。
主要作品还有诗剧《伊菲革涅亚》《哀格蒙特》《塔索》,小说《威廉·迈斯特》、叙事诗《赫尔曼和多罗泰》、自传《诗与真》以及大量诗作。
诗体悲剧《浮士德》(1773—1831)为其代表作,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人类精神进化的百科全书。
目录献词舞台序幕天堂序曲悲剧第一部夜城门口书斋书斋(二)来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女巫的丹房街道黄昏散步小径邻妇之家街道(二)花园园中小屋森林和洞窟格蕾琴的闺房玛尔特的花园水井边城墙角夜(二)大教堂瓦尔普吉斯之夜瓦尔普吉斯之夜的梦或奥白朗和蒂坦尼亚的金婚。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灵魂的交易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灵魂的交易简介《浮士德》是哥特文学重要作品之一,由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所创作。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欲望和灵魂永恒追求的故事。
其中,主人公浮士德通过与恶魔梅菲斯特交易自己的灵魂,来满足他对知识、力量和享乐的无尽渴望。
欲望的陷阱浮士德是一个极其渴望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天才学者。
然而,他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得他开始寻求超越常规束缚的方式。
在沉溺于对美色、权力、财富和享乐等欲望中时,他最终选择了与恶魔梅菲斯特签下交易契约。
交易与灵魂在与梅菲斯特达成协议后,浮士德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优势,并展开了一系列壮举。
然而,梅菲斯特却从浮士德手中夺取了他的灵魂,并要求浮士德在死后将其交由地狱永恒役使。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欲望和欲望之间的交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代价。
心灵的追求与救赎虽然浮士德一度沉溺于无止境的欲望之中,但在探索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失去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自己的灵魂。
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并致力于救赎。
在最后关头,他通过悔过和真挚的信仰寻求宽恕,并最终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
意义与启示《浮士德》中欲望与灵魂交易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它提醒我们,人类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权力和享乐等欲望是无法抗拒的,但我们必须审视这些欲望背后所付出的代价。
此外,该作品也提醒我们珍惜并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寻求真正的灵魂救赎。
结语通过对《浮士德》中欲望与灵魂交易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对于无尽欲望的追求和对内在纯洁的渴望之间的矛盾。
这个故事不仅给了我们警示,还提供了一种关于自我反省和修复内心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寻找真正属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永恒追求的力量。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从美国十九世纪末圣文森特和格林镇到德国汉堡,从尼罗河到北海,从浮士德的詹姆斯·弗罗斯特描绘出的浪漫气息,到最
终对他由衷关怀的梦想,读完《浮士德》这部著作,心中充满了一种朴实而又沉重的复杂感情。
《浮士德》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勃朗特的一部著作,讲述了“浮士德”詹姆斯·弗罗斯特的一生。
他生在一个穷困的家庭,
他渴望成为科学家,想要破解世界的谜团,但实际上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责任,最终成为一名旅行者。
他不断在寻找着梦想中的世界,尽管遍体鳞伤,仍然不屈不挠,终究得到了生活中一点点温情,使他有所突破,最终实现了梦想,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探险家、科学家、发现者和作家。
詹姆斯·弗罗斯特在《浮士德》中描绘出了他梦想中的世界,
他的精神力量、智慧和多元文化的结合激发了一种童心一般的浪漫感情,让人受到极大的鼓舞,激活了人们的灵魂。
从《浮士德》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希望——即使在社会阻碍下,也要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努力奋斗,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信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风雨多大。
外国文学之浮士德
“魔鬼靡非斯特”意象探微——对《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特原型追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7201052 赵凌帅获奖:文学院研究生第二届论文大赛一等奖摘要:靡非斯特是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
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对魔鬼靡非斯特形象进行挖掘时,更多的是运用辩证法思想对这一形象做出诠释。
而在另一方面,笔者试图从魔鬼靡非斯特这个原型意象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分析这一人物,并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希望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关键词:浮士德靡非斯特蛇原型一、引言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耗时作者60年之久的诗剧,是他整个生命的完整表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的历程。
歌德把浮士德塑造成在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的同时,不断追求丰富知识、追求美好事物,追求崇高理想,生无所息、坚韧顽强、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
而靡非斯特与浮士德自始至终处于矛盾对比之中。
浮士德作为善的象征,他是美的,积极乐观、入世进取、热爱人类、追求真理是其个性特征;靡非斯特是恶的代表,他是丑的,其悲观厌世、否定人生、仇恨人类、蔑视理智、冷酷无情恰与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浮士德》在思想内容上是“说不尽的”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复杂的。
这种博大精深和丰富复杂性无疑增加了文本解读的难度,不免语义丛生,歧义迭出,因此历代学者对于《浮士德》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
而对于魔鬼形象的评论也是各抒己见。
但终其一点可以肯定,魔鬼靡非斯特与《圣经》中“蛇”这个意象母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魔鬼靡非斯特这个原型意象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分析这一人物,并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二、《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特意象解读(一)魔鬼靡非斯特主要代表否定精神和“恶”靡非斯特是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他在诗剧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
《浮士德》:欲望与人性的交织
《浮士德》:欲望与人性的交织导言《浮士德》是由德国文学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戏剧作品,被公认为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探讨了人性、欲望和道德的复杂关系,深入挖掘了主人公浮士德内心中困扰着他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和暴风骤雨般涌起的欲望之间的矛盾。
第一部分:角色介绍1. 浮士德浮士德是该戏剧的主人公,一个贪欲无厌、对知识和力量有着极度渴求的学者。
他试图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达成契约来实现他所有未得之物,不顾一切地追求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
2. 梅菲斯托费勒梅菲斯托费勒是一名恶魔,代表着邪恶和诱惑。
他以满足浮士德的欲望为代价,与浮士德达成了契约。
梅菲斯托费勒不仅引诱浮士德放纵欲望,还通过引发冲突和苦难来测试人类的意志力。
第二部分:欲望的驱动1. 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渴望无尽的知识。
他相信只有通过掌握一切知识,他才能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这种吸引力导致他在梅菲斯托费勒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危险和自我毁灭的行为。
2. 欲望与恋爱尽管浮士德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满足其它欲望的能力,但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他渴望真挚而深入的感情联结,并将其视为对内心空虚的寄托。
第三部分:道德冲突与转变1. 道德责任与自由意志《浮士德》探讨了个体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浮士德的欲望和追求与他对应的道德责任之间存在冲突。
他不断进入矛盾的境地,试图平衡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
2. 转变与救赎在经历一系列艰难决策后,浮士德渐渐认识到欲望带来的虚假和空洞。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追求真正有意义和持久性的价值。
他寻找救赎并争取拯救自己。
结论《浮士德》通过描绘浮士德内心中深藏着的欲望和对知识、力量、爱情等无尽欲望的不断追逐,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困扰我们特别是那些渴求永恒满足而又容易堕入罪恶深渊者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欲望,并努力在面临考验时保持道义准则。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交易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交易
介绍
《浮士德》是约翰·哥德弗里德·冯·歌德所著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作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通过他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达成的交易展示了一个关于欲望与灵魂彼此纠葛的故事。
欲望的诱惑
故事开始时,我们见到了浮士德这个虚荣心极强、对知识渴望不已的人物。
他对生命已经感到厌倦,并且追求更高更广阔的经验和快乐。
正是这种欲望驱使着他接受了梅菲斯托费勒带来的诱惑。
交易与灵魂
浮士德与梅菲斯托费勒达成了一项可怕却诱人的交易——浮士德将把自己的灵魂交给恶魔,以换取满足所有欲望和无尽知识的能力。
然而,这个交易并没有给浮士德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而是让他逐渐陷入绝望和内心的痛苦。
意义与反思
《浮士德》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欲望与灵魂交易,探索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无止境的欲望。
作者通过浮士德的遭遇来提醒读者,贪婪和不知足的欲望只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失落。
同时,该作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灵魂,并意识到欲望不能真正满足生命的价值。
结论
《浮士德》是一部带有深刻哲学思考和寓言意味的文学作品。
通过时间与空间上跨度广阔、题材涉及广泛且充满象征性的情节,它探讨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欲望问题,并警示我们要警惕欲望对灵魂造成的摧毁。
这部作品至今仍被视为探究人类存在意义以及道德取向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交换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交换简介《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著名戏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该戏剧描绘了主人公浮士德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交换灵魂以追求权力、知识和快乐的故事。
欲望的困扰浮士德是一个富有才华但内心空虚的学者。
他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感到不满足,并渴望更高级、更深奥的智慧。
这种无尽的欲望让他不断追求力量、财富、享乐和爱情。
与恶魔梅菲斯托的协议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欲望,浮士德决定与恶魔梅菲斯托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浮士德将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梅菲斯托,以换取权力、地位和无限长寿。
灵魂沉沦与权力的追求随着协议的达成,浮士德开始追求权力和地位。
他在政治、军事和财富领域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人们的崇拜和尊敬。
然而,他内心仍然感到空虚和失落,因为他所追求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满足他的内心需求。
爱情与灵魂的冲突浮士德遇到了一个叫做格勒琼的年轻女子,爱上了她,并试图通过她来找回自己失去的灵魂。
然而,即使在与格勒琼相处时,浮士德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内心满足。
最终,他被欲望和痛苦所驱使,导致自己和格勒琼的悲剧结局。
重获救赎与智慧在生命接近尾声时,浮士德意识到权力、享乐和爱情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渴望重获失去已久的灵魂。
通过对自身道德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修正,浮士德最终在灵魂的救赎和智慧之路上找到了解脱。
总结《浮士德》通过描述主人公欲望与灵魂的交换,展现了当个体一味追求权力、知识、享乐时的困境与痛苦。
作品呼唤人们以更加审慎和深思熟虑的态度对待自己对于欲望的追求,并提倡内心的寻求、道德的自警与修行。
这使得《浮士德》成为一部深刻探讨人性与价值观问题的经典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昌大学—外国文学之浮士德要点
浮士德要点作者简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
作品简介《浮士德》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老知识分子,终日刻苦钻研,以求破解人生与自然的深奥秘密,最终却一无所获。
后来,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订立契约,以他的灵魂为代价,换取获得重生的机会,继续他的探求。
魔鬼靡非斯特先让浮士德经历甜蜜的爱情;又让他荣华富贵,受到罗马帝国皇宫的宠信,施展政治抱负,但这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暮年的浮士德产生了征服大海、改造自然的壮志雄心,魔鬼便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
此时的浮士德已年近百岁,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土德倒地而死,就在靡非斯特要夺走浮士德的灵魂之时,天使驱走了魔鬼,将浮士德接至天堂。
背景介绍歌德一生的思想和作品都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关心现实, 不断探索崇高理想, 这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导方面, 另一方面在黑暗的社会面前又表现出庸俗、妥协的态度, 进行不切实际的道德说教。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
这部诗剧取材于民间传说, 它由两个赌鬼和五个阶段的探索组成。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难题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恶魔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
浮士德 详细介绍
2)玛甘泪与浮士德:玛甘泪与浮士德的关系是一种显性关 系,是悲剧的主线,也是歌剧表现的重心。玛甘泪与浮士德 的爱情是浮士德游历人间过程中,内心两种灵魂冲突的一个阶 段,浮士德不可能停留在与玛甘泪的爱情里,因此它只能是一 个悲剧。
THANKS!
歌德像
主讲人:徐晓青
PPT:廖彦 资料收集:邓月、贺小雪
一、《浮士德》的作者介绍 歌德不仅是德国的诗人与剧作家,同时 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诗剧《浮 士德》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贯穿 了歌德60年创作生涯的始终,是作者哲学思 想的结晶。
歌德像
二、《浮士德》的内容简介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 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 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 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 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 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 了浮士德的灵魂。
七、《浮士德》中的辩证法 浮士德 靡菲斯特
1.肯定 2.创造 3.善 4.积极 5.超我 6.道德 7.理性冲动 1.否定 2.毁灭 3.恶 4.消极 5.本我 6.情欲 7.感性冲动
八、人物关系分析
1)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第一部主要表现浮士德与梅菲斯
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诗剧中,梅菲斯特是作为浮士德 的对立面出现的,是浮士德矛盾着的双重性的另一面,是 “否定的精灵”。梅菲斯特是以“否定的精灵”的面目出现, 要去刺激和影响浮士德。
五、《浮士德》的人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
约翰· 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 fgangvonGoethe,1749—1 832),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 思想家,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 出生于法兰克福,父亲曾任律师和宫廷顾问。1 765—1768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在 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 770—1775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法 学博士学位后,回乡从事律师工作,其间结识“ 狂飙突进”运动领袖赫尔德等,并逐渐成为“狂 飙突 进”运动的主将。
6
“天堂里的序幕”是从上帝的优越地位来看世 界大剧场的。天使们就像第二部中的“众母”一样 ,是宇宙秩序、不朽智慧的原则,它们管理着自己 分内的活动领域:第一节用托勒密的天体形象来代 表宇宙秩序,第二节则用哥白尼的天体形象来代表 尘世的秩序;第三节则是“黑夜和白昼”的有机秩 序:主啊,你的日子多么从容,我们对此深怀敬意 。(《浮士德》天上序曲:17)他们不明白上帝 ,这一切存在的绝对而完整的统一体,而只是为他 服务。靡非斯特的闯入打破了这种永恒的和谐,“ 主啊,多承你又允许我靠近”,靡非斯特用的就是 这种现世的、暂时的过渡性的词语。在上帝的创造 中他也是真实的。
9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里,浮士德和靡非斯特 之间的契约受到歌德这样一个总的观点的制约,即 浮士德对于认识的追求能否有朝一日由于饱尝官能 快乐或自我满足而停止下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浮 士德与靡非斯特打赌: 假如有一日我心安理得懒睡在床上, 那我的一生便算收场! 你若能用奴颜媚骨将我欺诳, 使我对自己得意洋洋, 你若能用享乐令我迷惘, 那就算将我的丧钟敲响! 我愿打赌一比高强!(《浮士德》第一部第 四场:100)
11
3.《浮士德》天上序曲,借天主之口说:“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 途。”试结合《歌德谈话录》1831年6月6日 谈话及歌德的宗教观,谈谈这句话对于《浮士德》 主旨的揭示具有什么作用? 4.《浮士德》中,靡非斯特形象来源于撒旦 原型,撒旦原型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亦有所表现,试 举例并进行对比,从而论述“靡非斯特”形象系列 与撒旦原型的异同。
10
练习思考题 1.《浮士德》第一部第十五场《格雷琴的住 房》,是一首歌颂热恋相思之情的名歌,请从亲情 、爱情、友情等主题中任选一种,仿写一篇千字左 右的小诗剧。 2.威廉· 狄尔泰在《体验与诗》中认为,歌德 创作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个人体验和社会运动结合 在了一起,试思考并举例说明,在《浮士德》中, 它们的结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
1775—1786年,受邀到魏玛公国主管 政务;1786—1788年,游历意大利,后返 回魏玛。其后,歌德转向“古典”主义,1794 年与席勒订交,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 1795—1805)。晚年的歌德在隐居生活中 度过,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1832年3月22 日,歌德病逝。
一、精彩点评 他个人创作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在他的创作 中,最属个人的东西同来自较普遍的各种运动的并 成为他的本质的组成部分的一切最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正因为最重大的精神现象都成为他的经历,所 以这些精神现象可以同他独特的命运相结合并且活 动与震撼。这样,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莎士 比亚以后最伟大的诗———《浮士德》。(威廉· 狄尔泰,2003:198)与莎士比亚戏剧、但 丁的《神曲》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样,《 浮士德》是另一部世俗圣典,一部野心勃勃的巨著 。(哈罗德· 布鲁姆,2005:161)
5
第一部作为一个整体将一种内在的感情反映于 外,第二部作为一个整体则将世界驱向主体,因而 后者就成了普遍形式和现实思想的一员,并在一切 生命所爱的社会中达到顶点。第一部的诗体是音乐 的、直感的、温暖而充满活力的;第二部的诗体是 幻觉的、饱和的、简洁的、柔和的、明晰的,甚至 流动在永远变化着的标准和节奏之中。但这种作为 直觉的生命有机进程的美虽然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 ,却仍然遗留下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回答。《浮士德 》的哲理内涵是什么?它的世界观是什么?要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理解上帝、浮士德和靡非斯 特之间的关系。
3
二、评论文章 《文学的哲学》节选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浮士 德》更是对德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美国学者古 斯塔夫· 缪勒在《文学的哲学》一书的相关章节中 ,正是从这个角度,对《浮士德》的哲理内涵及风 格作了分析。哲理内涵及风格作为一个整体,《浮 士德》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思想理论:它是一种通 过对立或冲突的有机生长,一种循环式的进化和从 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形式则多种多样。
7
他发现这种创造是普遍的,人特别让他难以理 解,他觉得人是非理性的生物,与“创世之日”没 什么不同。为什么上帝要给人以天光的虚影,即理 性,而人并不能靠其维生,只会将其滥用?
8
《歌德》节选 《浮士德》也深刻反映了歌德本人的宗教观。 宗教和人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浮 士德》的主题之一。联邦德国学者彼得· 伯尔纳在 《歌德》一书中,结合歌德本人对《浮士德》的论 述,对这部伟大著作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在歌德笔下,与魔鬼结盟从属于天上序曲,故事 的轴心是“上帝”,上帝对于虽然误入迷途但在本 质上仍然是好的人类并没有丧失信心,而靡非斯特 在这里也不复是话本里那个渴求攫取人的灵魂的魔 鬼,他更像一个从各个侧面体验怀疑主义的角色, 是上帝手下群仆中的一员罢了。
4
第一幕在天堂,两个打赌者对应着结局和救赎 。善与恶的对立成为悲剧的背景极点。开始时促使 浮士德从自然真实走向道德真实并为格雷琴悲剧作 了准备的与魔法有关的数幕,则对应了促使浮士德 从思想领域重新返回到实际的现世事务中来的海伦 悲剧之后的与魔法有关的数幕。作为第一部中心的 格雷琴悲剧则对应着作为第二部中心的海伦悲剧; 浪漫的瓦普及斯之夜,远离格雷琴之路,则对应着 古典的瓦普及斯之夜,远离海伦之路。第一部的结 尾,绝对的主观和孤独,则对应着第二部的开端, 浮士德社会经验的完全外在化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