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含答案
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劝学》(一)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二)文学常识填空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3)君子生非异也通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
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古义今义(4)用心..一也。
古义今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今义56(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î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D.须臾.(yú)镂.刻(lï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二、读写解意
1.自学文本(教材p84,5分钟完成) 2.自学自检(暂停视频,5分钟完成)
《劝学》检测
1. 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輮( )以为轮 其曲中( )规 槁( )暴( ) 跂( )而望矣 假舟楫( )者 不积跬( )步 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2. 解释下列标红的字词
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 )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一、《劝学》与荀子
作者简介: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 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 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
一、《劝学》与荀子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劝”是“勉励”的意思; “劝学”意为勉励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分乎己
点1
学习的意义:提升 自我
第3段分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学习的本质:假借
点2
也
外物
第4段分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学习的方法/态度: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 借鉴《劝学》比喻论证方法,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 切入点,写一段文字。 2.背诵《劝学》全文 3.《师说》字词自检
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 习
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 象化;
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 或是道理的相通。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 习
2.使用比喻论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 的。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 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 (3)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 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 论证方式结合起来。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劝学》和《师说》两篇文言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劝学》和《师说》详细内容:《劝学》:本文是《荀子》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
《师说》:本文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师道的意义、师的责任和师的选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深入理解并实践儒家文化中的“敬师重道”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两篇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重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辞典3. 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学习的重要性”为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2. 文章讲解:先讲解《劝学》,再讲解《师说》,重点讲解难点词汇和句式。
3. 比较阅读: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学习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尊敬师长,热爱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劝学》主要内容板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
2. 《师说》主要内容板书:师道的意义、师的责任、师的选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敬师重道”的理解和体会。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学习态度和师道文化的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劝学》和《师说》群文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中的“敬师重道”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10课《劝学》《师说》部编高一上
3.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在从师的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 样的局面?
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4.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分论 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1.用博喻(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从 同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
• 2.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 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字说服 力。
• 3.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的夹进散 句,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作业
• 1、背诵全文。 • 2、翻译全文,写在作文本上,并按照议
论文模式分析结构(如“中心论点”、 “分论点”、论证方法都要标注出来) 。
动词,学习。 齿:“以……为耻”,意动。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
学习为耻。
4.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
说法”;则:连词,就。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
“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5.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
学习方法 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对比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专心
小结:荀子是怎么劝学的?
劝学、师说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用之所驱异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
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必修上第10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习题及答案】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言文特点和表达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劝学》和《师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练习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和理解大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讲解,解析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践法: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劝学》和《师说》的文本。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材料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析。
学习任务单:包括阅读理解、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题目。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写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的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2 教学反馈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纠正他们的理解错误。
练习和写作的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纠正他们的答案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和理解大意。
必修上文言文新课标重点翻译句子《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
《劝学》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烘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心思专一啊。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内心浮躁啊。
《师说》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给他们理,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的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通晓断句的方法,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高一上必背《沁园春·长沙》《劝学》《师说》 词注释与全文详解
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的《沁园春·长沙》、第二专题的《劝学》《师说》。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沁园春1·长沙独立寒秋2,湘江3北去,橘子洲4头。
看万山5红遍,层林尽染6;漫江7碧透,百舸8争流9。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10,万类霜天竞自由11。
怅寥廓12,问苍茫13大地,谁主14沉浮15?携来16百侣17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8。
恰19同学少年20,风华正茂21;书生意气22,挥斥方遒23。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4,粪土当年万户侯25。
曾记否,到中流26击水27,浪遏28飞舟29? [1]词句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词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7.漫江:满江。
漫:满,遍。
8.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劝学》《师说》说课稿+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说课稿说课的题目是统编版必修上的第六单元第10课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是两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4课,包括6篇文本。
还有演讲词《反对党八股(节选)》,杂文《拿来主义》,两篇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
一、说教材1.课标定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归属的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是本任务群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
2.教材内容与定位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中提出“不管我们教什么学科,学生都必须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从掌握单元基本结构和保证单元学习的完整性角度打开视角。
从《劝学》和《师说》看向整个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启迪。
本课《劝学》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和态度有生动形的论述,韩愈的《师说》则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旗帜鲜明地倡导师道。
依据课标,落实本单元学习任务,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师生共读原则的指导下,尊重语文学习规律,以教材为基础,扎实学好本单元篇目。
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分课型完成共性学习任务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和批判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探究、写作的学习任务,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说学情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初中阶段已学过《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道之行也》、《鱼我所欲也》等观点性、议论性的文言文;2.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以表层认识为主,对文言文中文言知识的把握还停留在表面,对文本的思想认知也不够深入;3.从学生的能力培养来看:,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和批判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劝学、师说》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上册】
必修上第10课古文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高一】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普通班期中备考之名句默写《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师说》原文、注释、翻译【部编版必修上册】
必修上第10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师说》《劝学》
《师说》《劝学》【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劝学》《师说》原文赏析及译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5.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洪亮)其出人也远矣(超出)B.而闻者彰(清楚)或师焉,或不焉(或者)C.假舟楫者(借助)作《师说》以贻之(赠送)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君子不齿(不屑一提)1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7.下列四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 或师焉,或不焉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9、下列四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马之千里者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第 1 页必修一 《劝学》【文学常识】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曾在齐国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知识梳理】 一、重要实词、虚词: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虽.有槁.暴6.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7.金就..砺.则利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吾尝跂.而望矣 12.臂非加.长也 13.而闻者彰. 14.假舆..马者 15.而致.千里 16.假舟楫.者 17.而绝.江河 18.风雨兴焉. 19.故不积跬步.. 20无以..至千里 21.骐骥..一跃 22.驽马..十驾 23.锲.而舍之 24.金石可镂. 2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6.用.心一也 27.蟹六跪.而二螯 二、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三、词类活用1.其曲.中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积善.成德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7.用心一.也 四、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蚓无爪牙..之利5.用心..一也 五、一词多义 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以为妙绝. (《口技》)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前出塞》)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 第 2 页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 4.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6.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 蟹六跪而.二螯 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特殊句式: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固定结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七、重要句子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第 3 页必修一 《师说》【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知识梳理】 一、重要实词、虚词: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犹且从师而问焉.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2.士大夫之族.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 1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圣人无常.师 16.郯子之徒.1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三、词类活用1.惑.而不从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而耻.学于师6.孔子师.郯子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8.是古圣.益圣,愚.益愚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小.学而大.遗 11.位卑则足羞. 1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圣人之所以..为圣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五、一词多义 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补充:【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 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 语气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 3.表 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4.表 语气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 (二)用作介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2. 而(1)惑而.不从师 (2)吾从而.师之 (3)择师而.教之 (4)小学而.大遗 (5)则群聚而.笑之 (6)如是而已.. 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郯子之.徒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0)作师说以贻之.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 第 4 页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补充:【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1.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4.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 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 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 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用作连词。
1.表示 关系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 关系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皆出于.此乎 (5)不拘于.时 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可怪也.欤 7. 固(1)固.若金汤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6)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8. 师(1)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9. 遗(1)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4)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而耻学于师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师不必贤于弟子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不拘于时,学于余 七、重要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