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CULT1001开课学期:大一上学期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范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范畴2.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范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4.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承5.跨文化交际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与影响6.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化创新与传统继承的平衡方法-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文化表演等。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

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40%,期末论文占30%。

五、参考教材1.纪宝成,《中国文化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2.李光辉,《中国文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六、参考网站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

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代音乐,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5.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板书结构:分别列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关键词,形成清晰的结构体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2)请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品。

(3)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4)请阐述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思想。

2. 答案:(1)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广泛,包括史诗、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 主讲:宋看山课本介绍指定用书:《中国文化概论》(2015年版) 主编:王宁出版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专业代码:0032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通过方式: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题型介绍题型题数题分单选3030多选510名词解释510简答630论述220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二讲第一章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二、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三、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如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的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2. 学生能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学生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中国文化现象的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中国文化进行合理评价;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3.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友善、团结等;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课程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学有所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中国文化概论》,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包括史前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2. 中国哲学:介绍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观念;3. 中国文学:包括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重点分析代表性作品;4. 中国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5. 中国历史:从古代至现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6. 中国民俗: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7.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2)广)而且以人(2)狭应当(民性的。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秘书学中国文化概论授课计划教案3

秘书学中国文化概论授课计划教案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教案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秘书学本科专业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讲授1840年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秘书学(本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汉语言文化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较强的中文写作能力和外语、秘书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知识的现代秘书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感悟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文关系,从而提升从事秘书工作的职业素养。

3、具体方法:课程按照基础知识、能力、素质的专业培养方向设计教学内容,每周2学时,总学时为32。

(1).根据教材安排,重点讲授传统文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形成的哲学、科技、教育、建筑、艺术、文学的主要特点。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宗法制、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以及各文化形态的主要内容等基础知识。

(2).讲解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根据文秘特点,重点讲授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的创作和鉴赏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分析文学、绘画、书法等具体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和写作能力。

(3).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结合秘书职业特点和秘书人的职业素养,重点挖掘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有关人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等内容,结合实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直觉体悟、知行动态统合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和人生境界,并有意识地内化为自己的修身要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第一章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四、古代区域文化简况五、地域文化的作用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第二章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士大夫的文化活动目的:1、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

2、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

3、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

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2、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一、生产生活文化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三、农政思想的内涵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范围六、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七、家庭与社区的文化管理八、传统科技的文化特性九、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第四章一、宗法制二、君主制及其特点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特点六、皇家贵族礼制七、庶族平民礼俗目的:1、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观念,领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传统的市商贸易文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其特征、社区组织的文化聚合家庭、家族及其相关活动,民族科技文化的天文历算走向及相关成就,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即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四大发明的技术成果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

中国文化概论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三)、明确提出“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 家独尊和君权至上理论体系。“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他 主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儒、 法思想相结合。他强调统治者必须阴阳相兼,德刑并用,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道也有 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 “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一方面它继承了先秦崇尚忠 孝仁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儒家学说与封建专制王权政治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1. 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中国文化的起源- 介绍中国古代的文明古国,如夏、商、周等。

- 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2. 中国文化的特点- 独特性: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 继承性:强调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 开放性: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性。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二、新课讲授1. 中国文化的内涵-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如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

-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

教案模板大学中国文化概论

教案模板大学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名称:大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XXX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X授课时间:XXX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1.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1.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1.4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2.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2.1 近现代文化变革2.2 近现代文学艺术2.3 近现代科学技术2.4 近现代宗教信仰3.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3.1 中国文化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3.2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3.3 中国文化在当代世界的传播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特定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视频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中国古代文化概述2. 第二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3. 第三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4. 第四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5. 第五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6. 第六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7. 第七周:近现代文化变革8. 第八周:近现代文学艺术9. 第九周:近现代科学技术10. 第十周:近现代宗教信仰11. 第十一周: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12. 第十二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五、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20%2. 课后作业:20%3. 期中考试:30%4. 期末考试:30%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文化概论》2. 教学课件3. 相关视频、音频资料4. 网络资源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设计案例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
案例摘要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和老师总结,掌握文化类型、文化分类的基本概念及文化类型的多样化特征
教学题目
中国本土文化类型第一节文化类型与文化分类
科目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
学时安排
1课时
所选教材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是理论和概念性比较强,可以采用讨论法、分组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教学重点:1、什么是文化分类、文化类型;
2、文化类型的基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1、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以自身的文化环境与其他地域或族群的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如何评价文化差异?
2、三种文化类型:神权国家、法治国家及礼治国家
3、在原始宗教特别发达的地区就会出现类似后世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由祭司集团操纵国家权力,如公元前3100年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埃及王国。
4、在原始习惯法得到优先发展的地区,可能出现早期的法治国家,如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及公元前6世纪的罗马。
5、在原始风俗礼仪特别盛行的地方,则可能出现礼治的国家,如吠陀时代的印度和先秦时的中国。
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文化类型及文化分类;
2、文化分类的不同标准;
3、世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
4、文化类型的基本要素。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其日常经历来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不同文化表现;
2、通过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礼仪风俗等,总结出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
3、提升学生对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形成文化整体观、文化相对主义等文化观,摒弃文化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文化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三五帝:皇帝、颛顼、高辛、尧、舜四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二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三我国民族商业有两个文化特点: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四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五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2.行商经营3.坐商经营六市商的经营之道:1.市声2.商幌3.牌匾、字号七营业习俗:1.敬财神2.经销3.广告八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

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3.惟一性九,行会的管理方式:1.祖师崇拜2.师徒传承3.行业禁忌十农业生产经营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十一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1.居住方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

2.居住建筑格局:3.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十二中国的饮食观念: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十三我国的群体饮食活动:1.仪式饮食2.阶层饮食3.节日饮食4.民间组织饮食5.待客饮食6.馈赠饮食十四服饰的构成要素:1.质(原料)2.形(样式)3.饰(佩戴的饰物)4.色(颜色)5.画(图案)十五、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1.衣着2.附属装饰品3.人体自身的装饰4.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十六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十七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信仰标志、阶层标志、仪礼标志、政治标志、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十八道路分:径、畛、凃、道、路十九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1.行旅规矩2.行业范围3.信仰禁忌4.行业技术二十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主要有:1字辈谱2.家谱3.家风4.人生礼仪5二十一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功能:1.血缘凝聚力2.地缘凝聚力: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

二十二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特征:1.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2.交换农副产品3.赌胜4.吃喝5.娱乐二十三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 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二十四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5四大发明的民族贡献: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

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

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

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

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一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二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三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有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四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五科举制的负面影响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六、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七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八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1.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2.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九,官方礼制的若干特性: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1.天神祭祀: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2.地神祭祀: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3.人神祭祀:宗庙祭祖、祭先王先师)2.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冠礼、婚礼、丧礼)十民间礼俗与贵族礼制的联系:1.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统一宗法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族,2.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族社会模仿国家礼制,制定自己的家法族规3.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十一、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一岁时礼俗的自然伦理属性二岁时礼俗的社会伦理属性:1四时祭祖聚族2.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1.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2.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3.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一:整体思维: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四:天人合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