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讲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
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
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三五帝: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四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二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
三我国民族商业有两个文化特点: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四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五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2.行商经营3.坐商经营
六市商的经营之道:1.市声2.商幌3.牌匾、字号
七营业习俗:1.敬财神2.经销3.广告
八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3.惟一性九,行会的管理方式:1.祖师崇拜2.师徒传承3.行业禁忌
十农业生产经营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十一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1.居住方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2.居住建筑格局:3.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十二中国的饮食观念: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十三我国的群体饮食活动:1.仪式饮食2.阶层饮食3.节日饮食4.民间组织饮食5.待客饮食6.馈赠饮食
十四服饰的构成要素:1.质(原料)2.形(样式)3.饰(佩戴的饰物)4.色(颜色)5.画(图案)
十五、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1.衣着2.附属装饰品3.人体自身的装饰4.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
十六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十七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信仰标志、阶层标志、仪礼标志、政治标志、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十八道路分:径、畛、凃、道、路
十九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1.行旅规矩2.行业范围3.信仰禁忌4.行业技术
二十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主要有:1字辈谱2.家谱3.家风4.人生礼仪5
二十一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功能:1.血缘凝聚力2.地缘凝聚力: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
二十二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特征:1.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2.交换农副产品3.赌胜4.吃喝5.娱乐
二十三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 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二十四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5四大发明的民族贡献: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
二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三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有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四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五科举制的负面影响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六、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