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要素计算不确定性分析_雷方辉

合集下载

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关键技术

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关键技术

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关键技术作者:林化琛郑佳春黄一琦孙世丹曹长玉来源:《航海》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雷达网、光电观察设备、AIS、GPS、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等组成。

以先进雷达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支撑,实现对海面目标实时态势跟踪和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综合感知和立体观测预警分析。

文中介绍了基于非恒定自适应门限的目标全自动探测、雷达组网全目标融合、基于经验正交分解的X-BAND雷达海浪探测、基于雷达视频处理的溢油探测与报警等关键技术;给出了系统在福建省海洋渔业、海警、海事等部门成功应用案例,证明了该系统技术的可行性、先进性,极具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雷达;AIS;综合感知;数据融合;海浪探测O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经济全球布局观,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福建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海洋信息化工作,综合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构建融合海域使用动态化管理、海洋工程环境监管、渔船信息化管理、安全生产监管、养殖区域及水质监控、海洋渔业生产状况及经济数据收集、应急事项处置于一体的“智慧海洋”平台,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决策、智能服务,形成与海洋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智慧海洋体系[1]。

基于海洋观测、海洋渔业、海洋执法等业务需求,“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通过对海面目标实时态势的跟踪观测和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综合感知分析与预测处理,实现海域海面的“透明化”和“智能化”;可为海洋渔业、海警、海事等部门海上执法及事故调查等提供关键信息支撑,可赋能智能渔业、智能执法、智能搜救、海洋环境服务等新业态,对国家海洋信息化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拟聘任专家名单

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拟聘任专家名单
河海大学
94
刘延轩

高级工程师
海洋工程
西南电力设计院
95
孙志林

教授
海洋工程
浙江大学
96
姚炎明

副教授
海洋工程
浙江大学
97
陈国森

教授级高工
海洋工程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98
倪勇强

教授级高工
海洋工程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99
许江

教授级高工
海洋工程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100
寇军

教授级高工
海洋工程
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拟聘任专家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技术职称
从事专业
工作单位
1
徐洵

院士
海洋生物与生态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
金庆焕

院士
海洋地质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颖

院士
海洋地质
南京大学
4
苏纪兰

院士
物理海洋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5
胡敦欣

院士
物理海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6
袁业立
32
张叶春

研究员
海洋地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3
王建华

教授
海洋地质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34
王健国

研究员
海洋化学与环境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基于遥感数据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遥感数据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遥感数据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于遥感数据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然后利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来获取有关地球表面特征的技术手段。

在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中,遥感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获取海洋信息的有效途径。

借助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海洋的温度、盐度、悬浮物浓度、叶绿素浓度等多种参数,为海洋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关键数据。

首先,基于遥感数据的海洋温度监测技术是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海洋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海洋物理参数,它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洋温度分布情况,帮助我们掌握海洋环境的动态变化。

通过对海洋温度的监测与评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环境中的异常情况,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遥感数据的海洋悬浮物浓度监测技术也是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固体颗粒物,如河流冲刷物、沉积物等。

海洋中的悬浮物浓度是评估水体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利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海洋中悬浮物的分布情况,通过对悬浮物浓度的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海洋污染现象,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来监测海洋叶绿素浓度。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也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海洋中的叶绿素浓度分布情况,可以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并为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方面,基于遥感数据的技术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中的风暴潮、海浪高度等信息,提前预警海洋灾害,减少损失。

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优化研究

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优化研究

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优化研究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优化研究摘要: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是海洋预报的关键技术。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环境模型,并优化了传统的预报算法。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在预报精度和效率上均有显著提升。

关键词:海洋环境模型、预报算法、深度学习、优化研究1. 引言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是目前海洋预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海洋环境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和预测海洋环境变量,如海浪、潮汐、水温等,而预报算法则是通过对环境变量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海洋预报结果。

传统的海洋环境模型与预报算法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精度不高、模型和算法的实时性和稳定性不足等。

因此,本文通过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环境模型,并优化了传统的预报算法,以提高预报精度和效率。

2. 海洋环境模型优化研究传统的海洋环境模型通常使用物理方程来描述海洋环境变量的演化规律,但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为了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精度,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环境模型优化方法。

首先,通过分析海洋环境变量的时空特征,设计了适合深度学习模型的数据结构和特征参数。

然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海洋环境变量进行训练和预测。

深度学习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非线性建模能力,能够更好地捕捉到海洋环境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通过与传统的海洋模型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优势。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环境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比传统方法提高了约10%。

同时,由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并行计算和优化算法,模型的计算效率也显著提高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海洋环境预报结果。

3. 预报算法优化研究传统的海洋预报算法通常使用统计模型或数值模型对海洋环境变量进行预测。

然而,由于环境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非线性特性,传统方法在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海海洋环流概述 (5)2.1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6)2.2 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7)三、南海海气相互作用 (8)3.1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3.2 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与现象 (10)四、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关联 (11)4.1 海洋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2 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13)五、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1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介绍 (16)5.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17)六、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展望 (18)6.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9)6.2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20)七、结论 (22)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3)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24)一、内容综述《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是一部深入探索南海海洋环流现象及其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

全书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地貌、季节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还对南海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南海海洋环流不仅影响海洋本身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海洋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大气对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技术研究

海洋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技术研究

海洋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技术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球的海洋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捞等问题日益严峻,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海洋环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海洋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技术被广泛应用。

一、海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海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是基于海洋动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的,旨在模拟和预测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数值模型建立和参数优化、模拟实验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1.1 海洋数值模型建立和参数优化海洋数值模型建立是海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的第一步,需要收集并处理监测数据、形成完整的模型框架和数值算法,同时确定各种因素的参数值。

有了模型,就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的现象和预测不同的情形。

参数优化则是指对模型各项参数进行调整,以尽可能符合实际数据和观测结果,以提高模型精确度和可预测性。

1.2 模拟实验和数据处理模拟实验通常是通过计算机对建好的海洋数值模型进行微观的模拟和预测,得出各种参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和范围,预测海洋环境的发展趋势。

而数据处理是将监测、模拟、预报等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信息、统计特征以及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二、海洋环境预报技术海洋环境预报技术是基于海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利用实时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和提醒,以对海洋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预警系统建立和预测模型优化等内容。

2.1 预警系统建立预警系统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及时发布和传播海洋环境变化的信息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预警信息采集、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等环节。

2.2 预测模型优化为了让海洋环境预报技术更加准确和实用,预测模型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数值模型的优化,优化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预测水平。

科技成果——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与安全保障及评估技术

科技成果——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与安全保障及评估技术

科技成果——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与安全保障及评估技术技术开发单位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研究背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是国家站在历史高度、着眼世界大局、面向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合作长远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加快建设“海丝”沿线港口航道、海峡桥隧等海洋工程,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沿线地形边界复杂、遭受台风暴潮频繁、波浪动力频域宽广、海岸底质差异明显、大洋海域洋流作用突出,复杂变化环境下,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与安全保障及评估面临诸多难题。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高海况条件下大气、海浪、海流耦合机制;(2)复杂环境下近岸水动力泥沙耦合机理及演变趋势;(3)低频波浪激发港湾振荡对港口安全的影响机制。

研究内容(1)大气海洋耦合机制、同化方法与数值模式研究(2)近岸水动力泥沙相互作用机制及演化规律研究(3)大气海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及解释应用技术(4)桥隧与航道工程冲淤精准预测及其安全评估技术(5)港湾低频振荡模拟与港口安全评估技术(6)海洋工程动力环境安全保障和评估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进展(一)课题实施方案论证项目启动会与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已经顺利召开,并按照专家组意见进行课题实施方案修改,细化技术路线、协调各个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为项目与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复杂形状港湾本征频率和振荡模态分析系统与精细化港湾振荡数值预测模型本项目中采用有限单元法,以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来离散和求解缓坡方程,建立港湾振荡的复杂形状港口的本征频率和振荡模态分析系统,目前已针对理想形状如正五、六边形及椭圆形港湾内的水波共振从理论上给出了解析解;进一步应用该系统分析课题组前期承担的港湾振荡工程实例,通过与实例中的观测结果与实验资料比较,验证系统的正确性。

国家海洋局关于公布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专家名单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公布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专家名单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公布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专家名单的通知正文:---------------------------------------------------------------------------------------------------------------------------------------------------- 国家海洋局关于公布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专家名单的通知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局属各有关单位,各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单位:根据《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我局对2008年公布的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进行了调整。

现将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专家名单予以公布。

附件: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专家名单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性别技术职称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物理海洋专业1袁业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院士青岛市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2胡敦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男院士青岛市南海路7号*************3苏纪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男院士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4伊辉延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工程技术带头人辽宁大连凌河街42号*************5姜宏川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男教授级高工青岛市抚顺路22号*************6刘有刚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男教授级高工青岛市抚顺路22号*************7郭佩芳中国海洋大学男教授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5号*************8李瑞杰河海大学男教授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港航院************9冯伟忠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男高级工程师广州市新港中路353号监测预报楼************10蔡树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11李适宇中山大学男教授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12夏华永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男研究员广州市新港西路155号科研楼************13马毅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男教授级高工广州市新港西路155号科研楼************海洋地质专业14王颖南京大学女院士南京市汉口路22号************15金翔龙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男院士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16金庆焕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男院士广州市环市东路447号************17苗丰民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研究员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源街42号*************18肖玉仲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教授级高工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源街42号*************19宋素青河北省海洋研究院女教授级高工石家庄市红旗大街80号*************20谷东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21吴桑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崂山区仙霞岭路6号*************22尹延鸿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福州南路62号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3牟信侃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男工程技术带头人青岛市抚顺路22号*************24吴建政中国海洋大学男教授青岛市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A306 *************25黄海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南海路7号*************26潘少明南京大学男教授南京市汉口路22号************27李伯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28黄明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男教授级高工厦门市大学路178号************29蓝东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厦门市大学路178号************30杨顺良福建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福建省厦门市东渡海山路30号************31詹文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32张叶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33王建华中山大学男教授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海洋化学与环境专业34侯保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男院士青岛市南海路7号*************35王健国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研究员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源街42号*************36谭敏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教授级高工大连市凌河街42号*************37林建国大连海事大学男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环境研究中心*************38高伟明河北师范大学男教授河北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13号*************39苏一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男研究员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40李培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41臧家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42纪鹏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高级工程师青岛市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43杨桂朋中国海洋大学男教授青岛市松岭路238号*************44宋金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南海路7号*************45纪灵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男教授级高工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路11号************46徐敏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南京市文苑路1号************47黄晓琛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女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塘路630号************48陈荣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杭州保俶北路36号*************49施青松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男教授级高工杭州保俶北路36号*************50蔡榕硕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男教授级高工福建省厦门市大学路178号************51陈庆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男教授级高工福建省厦门市大学路178号************52王金坑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男教授级高工福建省厦门市大学路178号************53谢健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男教授级高工广州市新港西路353号************54蔡伟叙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男技术带头人广州市新港西路155号监测中心************55江四义国家海洋局南海信息中心男教授级高工广州市新港中路353号新楼601***********56邓朝亮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男副研究员广西北海市长青东路92号************57李巧香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男高级工程师海口市龙华区友谊路21号*************58严昌天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男高级工程师海口市龙华区友谊路21号3楼*************59陈春华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研究院男研究员海口市龙昆北路15号中航大厦14楼*************海洋生物与生态专业60徐洵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女院士厦门市大学路178号61XXX辉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研究员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河街42号*************62常亚青大连海洋大学男教授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街52号*************63董婧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女研究员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0号*************64马志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男教授级高工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93号************65崔丽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女研究员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湿地所************66刘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女研究员北京市丰台区青塔南路150号************67吕振波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男副研究员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216号************68王培刚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术保障中心男教授级高工青岛市抚顺路22号*************69李新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南海路7号*************70阎斌伦淮海工学院男教授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路59号*************71杨和福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男研究员宁波市江东科技园区清水桥路535号新城国际大厦402 *************72徐兆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女研究员上海市军工路300号************73徐汉祥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男研究员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同济路小西湖弄25号************74张澄茂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男研究员福建省厦门市海山路7号************75颜尤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男高级工程师厦福建省门市海山路7号************76杨圣云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男教授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77彭昆仑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男教授级高工广州市新港中路353号************78李辉权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男研究员广东省广州市南村路20号************79蔡泽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80周兴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工程技术带头人青岛市仙霞岭路6号*************81阎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青岛市南海路七号*************82杨一挺浙江省第一测绘院男教授级高工杭州市西湖区保俶北路*************83XXX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男高级工程师广州市新港中路353号************84刘春杉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男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南村路20号************海洋工程专业(含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船舶工程专业等)85隋吉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研究员辽宁大连凌河街42号*************86侯纯扬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男研究员天津市南开区科研东路1号************87张光玉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研院男研究员天津市塘沽区新港二号路2618号************88朱平天津大学男研究员天津大学第四教学楼************89倪晓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公司男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8号CPE大厦B215 ************90雷方辉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工程设计院男高级工程师北京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91蔡艳君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女教授级高工北京东城国子监28号************92尹长虹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男高级工程师北京东城国子监28号************93胡泽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教授级高工青岛市崂山区仙霞岭路6号*************94于定勇中国海洋大学男教授青岛市松岭路238号*************95王庆鲁东大学男教授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4号************96王顺中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男高级工程师南京市虎踞关34号河港所************97王义刚河海大学男教授南京市西康路1号***********98冯卫兵河海大学男教授南京市西康路1号************99刘延轩西南电力设计院男高级工程师成都市东风路18号31栋22-5号***********100孙志林浙江大学男教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101姚炎明浙江大学男副教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102陈国森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男教授级高工杭州市环城西路89号*************103倪勇强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男教授级高工杭州凤起东路50号*************104许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男教授级高工厦门市大学路178号************105寇军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男教授级高工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交通路43号106林光裕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男高级工程师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161号************107崔克刚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男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南山区丽山路12号桑泰丹华园一期2栋B单元3C *************海洋管理专业(含区划规划专业、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等)108关道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研究员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河街42号*************109于永海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男研究员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河街42号*************110栾维新大连海事大学男教授大连市凌海路1号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111夏登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男研究员天津南开区芥园西道219号************112齐连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男研究员天津南开区芥园西道219号************113胡恩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男研究员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号93号************114贾泓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女研究员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号93号***********115林宁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男研究员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号93号************116刘百桥天津师范大学男教授天津市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117徐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男高级规划师北京市车公庄西路5好************118孙启明北京邮电大学男教授北京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19丰爱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男副研究员青岛市崂山区仙霞岭路6号*************120赵新生连云港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男高级工程师连云港市朝阳中路14号*************121费岳军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男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宝源路387号************122龙江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123夏小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男研究员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124黄发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男高级工程师厦门市大学路178号************125林桂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女教授级高工厦门市大学路178号************126严金辉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男高级工程师广州市新港西路155号科研楼************——结束——。

基于水文和气象数据的海洋环境评估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水文和气象数据的海洋环境评估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水文和气象数据的海洋环境评估分析方法研究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快,海洋环境的评估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海洋环境评估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水文和气象数据来评估海洋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决策。

本文将介绍基于水文和气象数据的海洋环境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 数据收集和处理数据收集是海洋环境评估分析的基础。

水文数据包括海洋温度、盐度、流速、潮汐等参数,而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风向、降水量、湿度等参数。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浮标、船舶、卫星等方式收集。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处理,包括数据的校准、插补和质量评估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分析和建模基于收集到的水文和气象数据,可以应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进行海洋环境分析和建模。

统计学方法包括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可以用于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数学模型可以基于物理方程和数值方法,模拟海洋环境的动态过程,如海流运动、水温变化等。

这些分析和建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3. 环境指标评估和监测环境指标是评估和监测海洋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水文和气象数据,可以计算出一系列的环境指标,如水质指数、潮汐指数、风力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海洋环境的健康状况和风险程度。

同时,通过长期监测环境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

4. 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海洋环境评估分析方法还可应用于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

通过分析水文和气象数据,可以预测海洋污染和灾害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从而帮助制定应急预案和决策。

同时,评估海洋环境风险水平和脆弱性,可以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5. 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评估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基于水文和气象数据的海洋环境评估方法也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和海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评估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持。

海洋环境模拟及预测算法研究

海洋环境模拟及预测算法研究

海洋环境模拟及预测算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海洋资源,而海洋环境的变化对于海洋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环境模拟及预测算法研究是近年来海洋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海洋环境模拟的概念海洋环境模拟是指基于海洋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动力学和数学模型,对海洋环境进行预测和模拟。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为海洋资源的管理、利用以及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海洋环境模拟的方法海洋环境模拟通常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数值方法对海洋环境进行模拟。

目前,海洋环境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谱方法、边界元法等。

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数值方法,它可以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分割成小的基本单元,对其进行离散化求解。

在海洋环境模拟中,该方法可以对海洋环境中的流动、波浪、水温、盐度等参数进行模拟。

2. 有限差分法:有限差分法是基于有限元法的思想,对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然后采用差分方法计算出各节点的数值。

在海洋环境模拟中,该方法可以对海洋环流、海面高度、水质等参数进行模拟。

3. 谱方法:谱方法是一种用于求解物理方程的高精度数学方法。

在海洋环境模拟中,该方法可以对海洋表面的波浪、涡旋等进行模拟。

4. 边界元法:边界元法是一种基于边界条件求解的数学方法。

在海洋环境模拟中,该方法可以对海洋环境中的波浪、海流等进行模拟。

三、海洋环境模拟的模型模型的建立是海洋环境模拟中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海洋环境模型包括潮汐模型、海流模型、波浪模型、海洋生态模型等。

1. 潮汐模型:潮汐是由于海洋中水位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对于海洋环境的预测和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潮汐模型的建立包括潮汐数据的获取、观测和统计分析等过程。

2. 海流模型:海流模型可以对海洋环流进行模拟,包括表层海流和深层海流等。

该模型的参量有海洋环境中的温度、盐度等物理参数及其变化,同时也考虑了海洋地形、海流边界条件等。

面向海洋环境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研究

面向海洋环境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研究

面向海洋环境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研究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对海洋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面向海洋环境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正在成为海洋科研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数据收集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波浪、海流、海洋温度、盐度等各种海洋参数,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环境研究和海洋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非常关键。

为了收集以上数据,目前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海洋气象观测站、浮标、测量船等测量网络和设施,海底观测系统和遥感技术也在日益完善。

同时,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也使得数据的整合更为方便。

但是,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海域分布范围的广泛性,数据收集仍然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数据就显得非常关键。

二、数据分析在海洋环境研究中,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各种海洋环境参数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系,肉眼观察无法直观反映这些关系,需要进行数据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据模型也能更精确地反映出海洋环境的变化。

数据分析包括了多个流程,例如数据清洗、数据处理、建立模型和评估模型等。

其中,数据处理包括了数据插值、数据内插、数据模拟、数据过滤,同样需要依据数据的特征对数据进行评价。

比如海洋温度数据需要进行空间插值,因为海洋温度马上会发生变化,所以人们需要对其进行推断,进行未来预测。

此外,建立起数据处理流程,能够使得数据更好地被保存并传递下去,不至于因为散乱无章而失去价值。

三、数据预测数据预测依据已经收集的数据,可以预测海洋环境变化的趋势,为海洋产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环境数据的预测,在制定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开展海洋资源开发、维护海洋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海洋天气预报中,海洋数据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人们能够获得发生在太平洋、大西洋等海域中各种气象、波浪和海流的实时数据,并能够预测未来几天的风浪情况。

这能够有效增强海洋安全预警等体系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海上交通和安全工作中的有效性。

【doc】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doc】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期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单位申请者2012202西边界流与中国陆架海水交换中的涡旋作用研究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宋军2012501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光转化过程中毒性和抗菌活性的变化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葛林科2012502海洋环境中PFOA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和机理研究国家海洋环境监溯中J陈虹2012203黄渤海海面能见度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苏博2012204副热带环流对西北太平洋热收支年代际变化影响研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刘娜2012403东海黑潮锋面不稳定过程MODIS与sAR探测研究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贾永君2012104典型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第—海洋研究所刘大海2012301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底层水古氧化还原环境演化研究第—海洋研究所邹建军2012503黄海冷水团海域pCOz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第—海洋研究所厉丞垣2012303南海北部J翩有孔虫古温度及其水合物分解记录研究第二海洋研究所叶黎明2012107我国海洋生物辐射剂量计算模型的初步研究一般项目2012206胶州湾一般非线性潮致一风生一热盐拉格朗日余流数值计算2012207黄河口近岸海域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数值预报研究2012405像元分析法在浒苔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2012406基于多源航空遥感数据的海冰探测方法研究2012508天然材料对海水中放射性核素吸附和共沉淀作用2012704海洋调查项目过程控制分析与研究2012210连云港海域极值波高统计分析方法研究2012112海表温度和季风等气候因子对珠江口鱼卵和仔稚鱼的影响研究2012114冲绳海槽高分辨率海洋沉积记录揭示的古气候变化2012221南海北部海面热通量特征及其影响棚篇!l研究2012409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海岸带防风暴潮能力评估初步研究2012410基于机载LiDAR的海岸侵蚀与海岸沉积定量分析与知识发现2012513南海陆架区CO海一气交换通量研究2012115沿海湿地对围填海造地的响应机制与优化调控关键技术研究2012116国家海洋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方法研究2012223ENSOIJif4:在IOD事件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分析2012224风浪和涌浪的非线性能量聚合研究2012307九州一帕劳海脊区(KPR)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划界的影响2012413基于现场观测资料的岸基高频地波雷达数据融合分析和质量20126092012611评价方法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海洋计算环境动态部署关键技术研究2012709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研究一兼论美国南海军事测量活动2012711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2012118双齿围沙蚕PAHs生物转化关键酶诱导规律和响应机制研究2012308北黄海大连海甥万年以来的气候快速变化事件2012524利用sPMD模拟生物监测养殖区金属有机污染物2012525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伴生气燃烧放空率限值研究2012227印一太暖池对流活动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2012228南海南部海区季节内信号传播及波动动力棚赢研究2012232基于耦合器的风暴潮一海浪双向耦合模式研制2012617海洋渔业安全保障服务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分局北海分局北海分局北海分局北海分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南海分局南海分局南海分局南海分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J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余雯鞠莲黎舸丁一蒋旭惠王丕波陈鲁疆曹兵肖瑜璋曹玲珑张燕杨帆张晓浩陆茸魏婷杜琼玮李琰刘首华公衍芬杨锦坤崔伦辉蒋冰罗婷婷赵鹏王丽丽路陂赵冬梅雷婷兰冬东谭晶吴湘玉李涛王凤菊Ⅱ海洋34卷分类一般项目编号20126182012424项目名称西边界流与中国陆架海水交换中的涡旋作用研究自动获取方法研究2012427中国近海岛屿诱导中尺度大气涡街卫星观测与动力分析2012236波浪数值水槽不规则波的模拟与闭环控制2012429CAN总线技术2012430基于海洋动力实验室环境的数据采集节点技术研究2012719波浪能与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术语研究2012441基于DsP的高精度潮位自动测量计量检测技术研究2012720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运作体系框架研究2012722海洋行业计量认证工作规范化研究主被动北极东北航道海冰物理特征及其对航运影响的观测研究南极中山一昆仑站断面雪极地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统一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初论南极法律地位面临的挑战与中国应对溢油生物修复菌的固定化技术研究及修复效果验证有毒甲藻在种间相互作用下的产毒特征海洋等鞭金藻ACCase基因的过波一波非线性源函数改进及在模式中的实现数值波浪水槽的建立及波浪破碎试验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机碳汇时空变异的分子一同位紊研究渤海陆架区MIS3时温度和压力变化对沉积物声2012534基于贝类生物标志物的海洋石油烃污染评价技术研究2012623典型大河三角洲泥沙输运模式的仿真技术研究2012251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平面上升的一种预测方法2012327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形态调整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2012536利用沉积物捕获器估算普里兹湾沉降碳通量2012724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012142北极表层海水中石油降解微生物及降解基因多样性分析2012149.≈20…12337"20123402012443福建典型海湾沉积环境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海岸前缘沙丘极端水动力沉积作用记录研究南大洋2012444溜上悻黼的水中声音特性研究2—0)121537i海将不饱和脂肪酸乙醇胺IPuFEAl蓐密2012538白令海入流水不同水团的碳酸盐体系特征及其混合研究2O12448基于接触角法的反渗}j霞膜亲水性检测技术研究2012545从海水利用副产浓缩液中提取锂的工艺研究2012547磁功能化AMPs多元聚合物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2012548环境友好型阻垢剂IA-AMPs的合成与性能研究2012553水热前躯体法卤7J4备氧化镁晶须的工艺研究2012728海水淡化工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续表申请者林波马小峰叶小敏路宽刘佳佳杨磊吴迪王延凤刘景霞席颖雷瑞波史贵涛程文芳屠景芳高伟庞敏王帅江兴杰王道龙胡利民姚政权阚光明高晶晶蒋凤华宋转玲陈长霖周鸿权韩正兵刘春秋董纯明陈克亮王爱军刘建辉陈海颖刘贞文第三海洋研究所孙恒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李强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刘骆峰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侯相钰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吴东霞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路绍琰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吴水波(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提供) 22222222222222jjjj11_..o_._o_oO0OO0OOO0222222222222。

海洋环境中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

海洋环境中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

海洋环境中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引言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和力学性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领域。

海洋环境中的流体动力学问题包括海浪、潮流、洋流等多种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这些现象,数值模拟方法成为研究者们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海洋环境中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流体动力学基础在介绍数值模拟方法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一些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流体动力学基于连续介质假设,将流体视为连续一致的介质。

流体运动可以通过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三个基本方程描述。

质量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流体质量的变化情况。

在海洋环境中,质量守恒方程可以写作:$$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 \ abla \\cdot (\\rho \\mathbf{v}) = 0 $$其中,$\\rho$是流体密度,$\\mathbf{v}$是流体速度矢量,$\\frac{{\\partial}}{{\\partial t}}$表示时间导数,$\ abla \\cdot$表示散度操作。

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流体动量的变化情况。

在海洋环境中,动量守恒方程可以写作:$$ \\frac{{\\partial \\rho \\mathbf{v}}}{{\\partial t}} + \ abla \\cdot (\\rho\\mathbf{v} \\mathbf{v}) = -\ abla p + \\rho \\mathbf{g} + \\mu \ abla^2\\mathbf{v} $$其中,p是流体压强,$\\mathbf{g}$是重力加速度,$\\mu$是流体的粘度系数,abla2表示拉普拉斯算子。

能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描述了流体能量的变化情况。

在海洋环境中,能量守恒方程可以写作:$$ \\frac{{\\partial (\\rho E)}}{{\\partial t}} + \ abla \\cdot (\\rho \\mathbf{v} E) = -\ abla \\cdot (\\mathbf{v} p) + \ abla \\cdot (\\mu \ abla \\mathbf{v}) + \ abla \\cdot (\\mathbf{q} - \\mathbf{v} \\cdot \\mathbf{q}) $$其中,$\\rho E$是单位体积的总能量,$\\mathbf{q}$是热通量矢量。

南海深水区作业期环境条件研究

南海深水区作业期环境条件研究

南海深水区作业期环境条件研究
谢波涛;雷方辉;黄必桂;王俊勤
【期刊名称】《中国造船》
【年(卷),期】2013(000)A01
【摘要】我国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海洋环境条件复杂。

为全面掌握南海海洋动力环境特征,以国家863计划“南海油气开发区极端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AA09A401)课题的观测成果为基础,利用课题提供的实测波浪资料,以我国南海深水区作业期海浪特性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南海深水区施工作业期内的适宜的波浪谱型式及参数特征;并将作业期波谱样本按风速分级,得出了南海不同等级风场条件下波浪谱。

该成果可为南海海洋油气工程建设和施工作业提供参考和技术保障。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谢波涛;雷方辉;黄必桂;王俊勤
【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73.14
【相关文献】
1.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层序地层结构与控制因素——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重力流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
2.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及研究意义
3.南海北部深
水区盆地热历史及烃源岩热演化研究4.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深水区SQ13.8深水扇砂体识别与分布研究:以SF-5为例5.南海深水区双峰型海浪谱特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AR海洋影像的小波表达方法

SAR海洋影像的小波表达方法

SAR海洋影像的小波表达方法
Teti.,JG; 方圣辉
【期刊名称】《《武测译文》》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小波分析可以作为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一个工具。

通过连续小波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得到了检验。

在这两种变换中,利用一些不同的计算过程有可能实现波形的分解和复原。

每个计算过程的理论背景都利用一些特殊的“小波”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应用,所用的小波基于高斯函数,同时它提供了满足“时间与频率”(空间位置与波数)局部分析不确定性下界。

这种表示方式非常适合于那些非平衡过程的波形分析。

【总页数】7页(P39-45)
【作者】Teti.,JG; 方圣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值预报关键技术

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值预报关键技术

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值预报关键技术
乔方利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
【年(卷),期】2006(23)5
【摘要】@@ 海洋数值预报系统是国家科学与技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运动耦合与资料同化是数值预报系统的两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在运动耦合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当前已经具备了建立我国鲜明特色的海洋动力环境预报系统的理论和数值模式基础.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首次全国海洋科技大会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与灾害的预警报服务能力,提高对海洋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知水平.这一要求必将推动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预报能力建设.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乔方利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河口海岸风暴潮及海洋动力三维数值预报模型(CHINACOAST)研究Ⅱ :模型验证与应用 [J], 汤立群;申锦瑜;陈洁;刘大滨;季小梅
2.中国河口海岸风暴潮及海洋动力三维数值预报模型(CHINACOAST)研究Ⅰ:模型结构与设置 [J], 汤立群;申锦瑜;刘大滨;季小梅;陈洁
3.海洋水动力数值预报产品三维可视化表达探讨 [J], 吴向荣;李郅明;黄锦龙;贾峰;余肖翰;刘晓春
4.山东半岛北部海域三维海洋水动力数值预报系统的初步构建 [J], 孟庆军; 马利清; 孙云鹏; 刘海峰; 武昕竹
5.船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传感器集成软件系统设计 [J], 李亚文;刘宁;张锁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院系及人数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及职称 考 试 科 目 备注 政治 外语 专 业 科 目070701 物理海洋学 001 物理海洋系 8人 海洋动力学 方国洪 院 士乔方利研究员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A 组:③361高等数学④801流体力学或802理论力学或803数学物理方法; B 组:③361高等数学 ④804 遥感概论 C 组:③361高等数学④805微机原理 研究方向01—05必考A 组;06必考B 组;07 必考C 组。

02.海洋环境数值模拟 魏泽勋研究员03.区域海洋学 袁业立院 士熊学军副研究员 杨永增 研究员 吕连港 副研究员 04.海气相互作用 于卫东研究员05.海洋与气候数据分析 陈显尧研究员06.海洋遥感 张 杰研究员王岩峰研究员07.海洋环境信息赵 伟研究员 070702海洋化学 002 海洋化学系 2人01.海洋环境分析与药物分析 王小如 研究员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2分析化学 ④806仪器分析 02.海洋环境分析郑晓玲 研究员 070703 海洋003 海洋01.海洋生态学 王宗灵 研究员 张学雷 ①101 ②201 英语 ③603普通生物学 ④807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物系6人研究员政治02.微生物生态学田黎研究员郑立副研究员03.基因工程黄晓航研究员刘晨临副研究员04.赤潮生态学李瑞香研究员05.极地微生物及其活性物质缪锦来研究员06.海洋生物合成途径陈颢研究员07070 4 海洋地质004海洋地质系7人01.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刘保华研究员郑彦鹏研究员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④808普通地质学或809海洋地质学02.海洋沉积学石学法研究员03.同位素地球化学刘季花研究员04.海洋第四纪环境于洪军研究员徐兴永副研究员05.工程地质与灾害灾害刘乐军研究员06.海洋地貌与灾害地质傅命佐研究员李萍副研究员07.工程地质环境与勘察技术亓发庆研究员07750 1 005环海洋环境臧家业研究员①10②201英语A组:③361高等数学研究方向01—02必考A组;03必考B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三种取样方法示意
Fig. 1 Illustration of sampling methods
年极值法在波高的计算上年极值法每年只取一个最大值,取样简单,不确定性较小; 过程取样根据极端 天气发生的情况,可参考相应的气象资料,因而取样时的不确定性也较小[9]。最容易发生取样误差的模型
主要是阈值法。
Abstra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extreme value parameters such as wind speed,current speed,wave height and wave perio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ine engineering design.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existing in the parameter calculation,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in South China Sea,the uncertainties existing in extreme theory,sampling method,samples interval and statistics parameters solving metho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shown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 compound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with more sampling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uncertainty factors in extreme value prediction and the risk of the marine constructions in the design stage. Key words: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uncertainty; sampling method; probability prediction
该海域历年台风频次见表 1。台风期间的波高数据较多,在文中略去。通过对 51 年间每年台风的频次 进行 χ2 检验,可得 χ2 = 8. 74 < χ2α = 11. 1( α = 0. 05) ,因此判断每年台风的发生频次符合泊松分布。表 2 列出 了三种极值模型不同重现期波高及其置信区间结果。
表 1 1949 ~ 1999 年大鹏湾台风频次表 Tab. 1 The frequency of typhoons in Dapeng Bay between 1949 and 1999
摘 要:海洋环境要素( 如风、浪、流、周期等) 极值参数的准确推算在海洋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极值计算时存在的
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不同模式、样本的组合会导致极值计算结果产生明显差异。使用南海长期波浪资料,对环境要素计算时
存在的统计模型不确定性、取样不确定性和参数求解方法的不确定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最终对极值理论总体不确
复合极值法
序列 资料长度 /a
Poisson-Gumbel
样本数 H /m
ΔH
1 51( 1949 ~ 1999)
279
10. 11 0. 19
2 30( 1969 ~ 1998)
167
10. 16 0. 23
3 20( 1969 ~ 1988)
114
9. 46 0. 27
4 17( 1949 ~ 1965)
2 极值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使用广东省大鹏湾海域 1949 ~ 1999 年波高年最大值及历次台风( 共 279 场) 的波高后报资料,分别应用 P-Ш 分布、Gumbel 分布和 Poisson-Gumbel 分布( 复合极值) 模式进行极值波高的概率预测,探讨了应用不同 概率分布模式推算环境要素设计值导致的不确定性。
由于广义极值分布( GEV) 具有最大值稳定性的特点,可以得到 GEV 的超阈值分布( POT) ———广义 Pa-
reto 分布( GPD) :
( ) P( X < x | X > u)
= W( x) [u] = 1 -
1
+
ξ
σ
+
x ξ( x

μ)

1 ξ
( 1)
由广义 Pareto 分布的性质,得到下面的关系式:
第4 期
雷方辉,等: 海洋环境要素计算不确定性分析
111
P-Ⅲ,因此预测结果标准差、置信区间均小于其他两种模型。3) 三种极值模型中,Gumbel 模型的预测结果 偏大,P-Ⅲ偏小,复合极值分布预测值介于两种分布之间,且预测结果波动较小。
3 模型取样不确定性分析
极值理论的取样方法主要分为以下 3 类。图 1( a) 表示年极值取样法,即只在年序列数据中取最大的一 个值的; 图 1( b) 表示的是过阈取样法,超过阈值 u 的都可选为样本; 图 1( c) 代表的是过程取样法,即选取发 生台风、寒潮等极端环境条件时的样本。
P-Ⅲ
样本数 H /m
ΔH 样本数 H /m
ΔH
51
10. 78 0. 50
51
9. 70
0. 46
30
9. 67 0. 61
30
8. 93
0. 56
20
10. 05 0. 74
20
8. 65
0. 68
17
12. 59 1. 11
17
10. 75
1. 02
17
10. 50 0. 83
17
8. 95
0. 76
LEI Fang-hui1 ,XIE Bo-tao1,2 ,WANG Jun-qin1
( 1.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27,China; 2. 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0,China)
第 30 卷第 4 期 2012 年 11 月
海洋工程 THE OCEAN ENGINEERING
文章编号:1005-9865(2012)04-0109-09
Vol. 30 No. 4 Nov. 2012
海洋环境要素计算不确定性分析
雷方辉1 ,谢波涛1,2 ,王俊勤1
( 1. 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7; 2.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0)
针对海洋环境要素计算中的存在的不确定性,使用 1949 ~ 1999 年广东大鹏湾长期波高资料,对计算环 境载荷标准的常用多种极值理论中存在的统计模型不确定性、取样不确定性和参数求解方法的不确定性进 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我国南海受台风等天气系统影响明显,环境要素波动较大,针对该特点提出了区间
收稿日期:2011-12-19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基金资助项目( 2008AA09A401) 作者简介:雷方辉( 1956 - )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环境条件、设计标准研究。E-mail: leifh@ cnooc. com. cn
ξμ) / ( 1 - ξ) ,因此可以根据平均剩余生命图( 见图 2)
中直线段 所 对 应 的 横 坐 标 ( 0,2 ) ,作 为 阈 值 的 可 选 范围。
阈值法[3]是选取达到或超过某一固定较大值“阈”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概率分析的取样方法。Cunnane 认为[4]: 当事件每年发生的次数超过 1. 6 时( γ≥1. 6) ,阈值法比年极值法更加适用。但使用阈值法的关键 是如何选定“阈”。阈值选得过低,不能满足其独立性要求; 选得过高,不能满足每年超过阈值的样本数符合 Poisson 分布的假设[5]。
17
11. 09 0. 95
17
9. 45
0. 87
σP = 1. 021 3
σP-Ⅲ = 0. 761 7
从表 2 中可以得出: 1) 不同极值模型波高百年一遇预测值都不相同; 而且同一模型,当取样序列不同 时,结果差异较大。2) 采用过程取样法的复合极值分布在取样数量上远远大于以年极值取样法的 Gumbel、
望值。由于期望值近似为平均值,故可作出阈值 u 与
观测值超出量( X-u︱X > u) 之平均值( 称平均超出量)
的散点分布图,当形状参数 ξ 稳定时,图形近似为直
线。也就是说,以阈值 u 为横轴,以平均超出量为纵
轴,该直线 的 斜 率 和 截 距 分 别 是 ξ / ( 1 - ξ) 和 ( σ -
海洋环境要素是影响海洋结构物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海洋环境条件包括十分广泛的 内容,大致可归为水文、气象、物探、地质、地震、腐蚀及海生物等七类。它们虽然会对结构安全产生不同形式 的影响,但海洋工程更关注以荷载形式作用于结构物上的主要环境要素[1]。海洋环境要素包括有: 风力、波 浪力、海流力、冰力、地震力等,它们大都具有随机性与模糊性[2],其取值对结构设计的安全和经济上都举足 轻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料,使之全面地反映环境要素的实质性规律,从而合理地推算极值环境 荷载,是工程设计中一直关心的问题。在极值计算时,由于在模型选择、样本选取、参数计算方法上均存在不 确定性,不同的选择往往会导致预测结果的明显差异。
项目 每年台风次数 对应出现的年份数 平均每年发生台风次数
数值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79( 台风总数) 0 1 1 6 7 16 5 5 6 3 1 51( 总年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