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涡燃烧室冲击_气膜冷却方案试验
《非定常气膜冷却的实验与数值研究》范文
《非定常气膜冷却的实验与数值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气膜冷却技术已成为提高涡轮发动机叶片热防护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
非定常气膜冷却作为一种先进的冷却方式,在面对高强度热流时表现出了卓越的冷却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深入研究非定常气膜冷却的机理,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实验方法与装置本实验采用先进的涡轮叶片模型,通过改变冷却气流的供应方式和速度,模拟非定常气膜冷却的过程。
实验装置包括高压气源、流量计、涡轮叶片模型、温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系统等。
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不同工况下冷却气流的流动情况以及叶片表面的温度变化。
三、数值模拟方法在数值模拟方面,我们采用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通过建立三维非定常流动模型,对非定常气膜冷却过程进行仿真。
我们采用了湍流模型、多相流模型以及壁面传热模型等,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与数值研究结果1. 流动特性分析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我们发现非定常气膜冷却的流动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冷却气流的速度、方向以及主流的湍流强度等。
在一定的工况下,冷却气流会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气膜,有效隔离了高温主流与叶片表面的直接接触。
同时,非定常效应使得气膜的形态和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增强了冷却效果。
2. 传热特性分析在传热特性方面,我们发现非定常气膜冷却能够有效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
特别是在高温区域,非定常气膜冷却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我们详细分析了叶片表面温度的分布情况以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 实验与数值对比分析我们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总体来说,两者在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方面表现出了一致的趋势。
然而,在细节上,由于实验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测量误差、边界层效应等,实验结果与数值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总体上,数值模拟结果为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冲压发动机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
) 基金项目 : 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 ( 0 1 B C X J 1 4 - , 作者简介 : 何小民 ( 男, 浙江义乌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航空航天动力燃烧理论和燃烧技术的研究 . 7 1- ) 1 9
( 1. J i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K e L a b o r a t o r o f A e r o s a c e P o w e r S s t e m, g y y p y , C o l l e e o f E n e r a n d P o w e r E n i n e e r i n g g y g g ,N ; N a n i n U n i v e r s i t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s a n d A s t r o n a u t i c s a n i n 2 1 0 0 1 6,C h i n a j g y j g , 2.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o n S c r a m e t L a b o r a t o r g y j y , B e i i n P o w e r M a c h i n e r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j g y ,B ) C h i n a A e r o s a c e S c i e n c e a n d I n d u s t r C o r o r a t i o n e i i n 1 0 0 0 7 4,C h i n a p y p j g :E A b s t r a c t x e r i m e n t s w e r e c o n d u c t e d t o s t u d t h e c o m b u s t i o n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r a m e t p y p j v o r t e x c o m b u s t o r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i n l e t t e m e r a t u r e s a n d v e l o c i t e n i n e m o d e l w i t h t r a e d - p y g p p : (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i n l e t v e l o c i t c o e f f i c i e n t i n c r e a s e s0 . 2 0 y , , -0 . 3 5) t h e i n i t i o n a n d l e a n b l o w o u t f u e l a i r r a t i o s r i s e a n d t h e c o m b u s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g y ( ) , c h a n e s l i t t l e .A s t h e i n l e t t e m e r a t u r e i n c r e a s e s 5 7 3-7 7 3K t h e i n i t i o n f u e l a i r r a t i o g p g , a n d l e a n b l o w o u t f u e l a i r r a t i o d e c r e a s e s a n d t h e c o m b u s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i n c r e a s e s v a r i n y y g ( ) w i t h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e x c e s s a i r c o e f f i c i e n t 1 . 1-2 . 1 .T h e m i n i m u m i n i t i o n f u e l a i r r a t i g o , a n d t h e l e a n b l o w o u t f u e l a i r r a t i o i s 0 . 0 0 3 5a n d 0 . 0 0 2 8r e s e c t i v e l t h e m a x i m u m c o m b u s - p y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o b t a i n e d f r o m e x e r i m e n t i s 9 3%.T h e r e s u l t s r o v e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o f a l - y p p y p p y i n t h e c a v i t t o t h e r a m e t c o m b u s t o r . g y j
带气膜出流的旋转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
收稿日期:1999-1Z -1Z ;修订日期:Z 000-06-08作者简介:吴宏(1971-) 男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后第15卷第4期Z 000年10月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VOl.15NO.4t.Z 000文章编号:1000-8055(Z 000)04-0385-06带气膜出流的旋转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吴宏1 陶智Z 徐国强Z 丁水汀Z1.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北京100084;Z.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0Z 教研室 北京D100083摘要: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放大4倍的涡轮叶片前缘模型在旋转状态下 带气膜出流时叶片内冲击面的换热特性G 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的增加显著地增强了换热 但叶片前缘和尾缘的增加是不同的 而浮升力对换热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低雷诺数的情况下 旋转对换热影响不明显 而在高雷诺数时 会使换热降低G 对换热的影响是几个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且叶片研究面上的换热特性规律是很复杂的G 关键词:叶片;冷却;换热中图分类号:V Z 31.1文献标识码:A1前言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研究中 从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上看 叶片前缘腔的冷却形式是小空间内对大曲率凹面的冲击加上冷却气体在前缘和鳃区气膜孔的出流G 同时流动与换热受到旋转离心力场中哥氏力和浮升力的影响 因而叶片前缘腔内的流动和换热是很复杂的 也使得模型实验有相当大的困难G 目前国内外对叶片前缘腔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么仅为单一旋转状况下的冲击冷却或径向出流 要么是在静止的情况下研究冲击换热 这些都是对实际工作叶片某一部分特性进行的研究 与实际工作叶片的流动和换热状况有较大的出入G 例如对于在叶片前缘的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的情况 冷却气体是由前缘和两侧的气膜孔排出的 而他们的研究只进行单纯的冲击冷却 而不带气膜出流的实验模型流场(从而其温度场)将与其原型有很大的差别 这样研究的结论和实际情况就会有较大的出入G KreatsOulas [1]用实验研究了旋转状态下单纯前缘通道的冲击冷却特性 得出的结论是旋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导致换热下降30%G 邱绪光等对静止状态下叶片的纯靶面冲击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G 在有气膜出流通道的流动上Walters 和Leylek [Z ] Martin 和ThOle [3]等进行了有益的数值计算研究G 陶智[6]等用数值计算也对该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G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高压涡轮叶片的前缘冲击冷却腔的换热问题 实验采用的模型与原型尽量保持一致 前缘腔内的冲击气体从前驻点和旁侧鳃区的出流孔流出 并在旋转条件下进行实验G实验对旋转状态下的带气膜出流的叶片前缘通道冲击换热进行了研究G 通过对控制方程的无因次分析 在几何相似的基础上 控制旋转系中对流换热过程的无因次准则数为雷诺数Re 旋转数RO 浮力数BO 普朗特数PT G 限于篇幅关系 推导细节不在此累述G 实验中 表示物性的无量纲数PT 基本上为常数 所以 局部努塞尔特数可表示为:N/=f (Re RO BO )G以上各无因次准则数的定义为:换热面的局部努塞尔特数N/=UD //0;雷诺数Re =00U 0D /u 0;旋转数RO =OD /U 0;浮力数BO =( 0/0) RO ZR /D ;密度比数 0/0=(00-0z )/00=(T z -T 0)/T z G 其中 U =g /(T z -T 0)为通道内壁面的局部换热系数 g 为通道内壁面的热流密度;特征尺度D 为入口通道的当量直径;进口温度T 0为定性温度;进口平均速度U 0为定性速度;0z T z 为换热面气流密度和壁面温度GZ实验模型和实验台实验模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G 从实验件的加工9以及测量时热电偶布置方面的考虑9将实际叶片孔出流的结构改成缝出流的结构9缝的宽度是根据出流面积来折算的O 根据实际加工和测点布置的需要9以及现有的实验条件9实验模型比实际的放大了4倍O 试件模型设计成由三部分构成:加热段冲击测试段和进气段9三部分由上部和下部的耳朵用螺栓紧固为一体(如图1所示)O加图1叶片试件模型的构成热段是个加热罩9由绝热岩棉构成的绝热层和镍铬丝构成的加热层组成9使加热段形成一个热流流向测试段的单向热流边界条件9叶片模型的顶部和底部也加上绝热岩棉9形成绝热边界条件;冲击段为实验的主要测试段9由两块不锈钢叶片拼接而成9前面有前出流缝9并在两侧和进气段合成侧出流缝(如图 )所示O两块测试块正反两面都图 叶片结构剖面示意图焊上热电偶9每个测试块 4对(如图3)所示9可测出叶片正反两面的离散温度分布;进气段为进气和稳压段O 本实验在北航40 教研室的高速综合旋转换热实验台(见图4)上进行的O 实验冷却气由外部气源提供9实验气流流量由流量阀控制9用皮托管测量流量O 气流经管道流进旋转台架后9经过旋转轴进入实验件O 由热电偶测得的实验数据信号由两个温度采集板(每个测试块一个)进行采集和放大9再由两个4 通道的滑环引电器从转动部分引出9传入数据采集板9通过计算机实现对数据的采集 控制和存储O 实验台的动力部分为一台18.5kW 的电机9由变频器通过变频来无级调速O3实验结果及分析在旋转叶片通道内冷却气流会受到离心力哥氏力和浮升力的影响O 因此9通道内冷却气流流动和换热特性非常复杂9通道内各个换热面的换热规律是各不相同的O 图5是根据位置关系来定义的叶片各个面的示意图O 在此文中9根据旋转方向9将叶片的两块测试块(如图 所示)定义为前缘块和尾缘块O图3热电偶的布置示意图图4实验系统示意图(1.压气机 .储气罐3.变频调节电机4.输气管5.旋转台架6.实验件7.配重8.调节阀门9.放大多路选通器10.滑环引电器11.试验平台1 .数采计算机)实验研究的是在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哥氏力以及在保守力场中有温差时的浮升力对换热的影673航空动力学报第15卷图5每个测试块各个面的定义响O (由于离心力已并入-V P 项 它的作用已不特殊 只考虑哥氏力和浮力D O 考虑到实际的实验条件 实验的工况设计为:转速为0 500 900 1200 1500r /min 流量分别为30kg /S 75kg /S 150kg /S 200kg /S 由于无法在试验前得到浮力数Bo 因此实验中是通过监视通道最高点的温度与进口冷气的温度差(即最大温差D 进行研究的O 为确保浮升力的作用 加热的功率使在每种流量下最大温差分别达到30K 50K 70K 90K O 实验测量的是模型叶片前缘块和后缘块的离散温度场 经过插值计算得到全场的边界温度分布 通过解BFC (贴体坐标系D 下的导热方程得到全场的温度分布 再算出前后缘冲击面的换热系数O 计算雷诺数时取入口的水力直径D h 为特征尺度 进口气流温度T 0为定性温度 进口速度U 0为定性速度O 则有通道内壁面的局部换热系数D =G /(T z -T 0D 其中热流由G =-/V T 算出O 影响旋转状态下的对流换热过程的无因次准则数有以下几个:雷诺数Re =00U 0D h /u 0 旋转数Ro =DD h /U 0 浮力因子Bo =(A 0/0D Ro 2 R /D h 其中U 0为进口速度 0z T z 为换热面密度和温度 以及反映浮力大小的密度比率A 0/0=(00-0z D /00=(T z -T 0D /T z O 以下根据主要研究的内容 就雷诺数 浮力数 旋转数的变化对各个研究表面换热带来的变化进行分析O 3.1雷诺数变化对各表面换热带来的影响在图6中(由于篇幅所限各转速只列出一张图D 可以看出在各种转速(0r /min 500r /min 900r /min 1200r /min 1500r /min D 和各最大温差(A T max =30K 50K 70K 90K D 的工况下 总的换热变化趋势是前缘和尾缘的各个换热面的平均图6雷诺数变化对换热影响实验曲线图773第4期吴宏等:带气膜出流的旋转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努谢尔特数都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强9但对叶片前后缘各面的影响不同:随雷诺数的增加9在热面比尾缘各个换前缘各个换热面的平均努谢尔特数增加要大些G 这可能是由于旋转产生的效应9造成叶片前缘与尾缘出口处的背压不同9使得前缘和尾缘侧面出流的流量分配也不相同9尾缘的侧面出流质量流量要大于前缘侧面出流的质量流量9因此雷诺数的变化对尾缘换热面的影响要大于对前缘换热面的影响G 当其它因素变化时9这种流量分配上不同对换热带来的影响也会有所变化G 从图中可以看出9这种前后缘差别随着转速的增大越来越不明显G 可能是随着转速的增加9转速对换热的影响增强后9这种流量分配带来的影响被削弱G 因此可见9在本研究的范围内9转速的增大可使前缘和尾缘因流量分配带来的换热差异减小G 总之增加流量可以提高前缘和尾缘面的换热9特别是显著地增强尾缘各个面的换热G 3o 2最大温差对换热的影响由于试验前无法知道浮力数9故研究时以最大温差来进行G 由图7可知9雷诺数为110009转速为500r /min 时9在这种低雷诺数和低转数下9最大温差对换热的影响并不显著9变化的波动在10%以内9但在高雷诺数69000时9尾缘各面的平均Nu 明显随着最大温差的增加而降低G 这可能是由于在大雷诺数时9流体的惯性力增加9旋转径向的分速度更加明显9使其和浮升力抵触作用更加强烈的结果G 在转速为900r /min 91200r /min 91500r /min 时9各个工况下的换热状况随最大温差的变化都只有很小的变化G 但由于实验研究时难于做到在保证相同的旋转数或相同的浮力数下的实验工况9所以无法进行在这两个因素分别保持不变时9分析其它因素变化对换热的影响G 3o 3旋转对换热的影响图8中显示出在不同雷诺数下9最大温差分别为30K 950K 970K 990K 时9转速变化对平均努谢尔特数的影响G 在低雷诺数(11000)和较小最大温差时9换热随转速的变化是呈波动变化9前缘各面的变化比尾缘各面的变化要稍大一些9随着最大温差的增加9转速变化对换热带来的波动变小G 在雷诺数为25000时9低转速时9前缘和尾缘的换热基本不变9在到了较高的转速时9尾缘的侧出流面的换热有较大的变化9但其余各面都显示有稍稍降低换热的趋势G 随着最大温差的增加9前后缘各面的努谢尔特数曲线都变成随着转速的增加而慢慢降低的趋势G 这个趋势表明此时浮升力起降低换热的作用G图7最大温差对换热影响实验曲线图873航空动力学报第15卷图8旋转对换热影响实验曲线图雷诺数为47000时各个换热面的换热变化先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大然后又降低但这种增加的趋势又随着最大温差的增加而渐渐减少到最后为不变;这可能是浮升力起着阻碍各个面换热的结果O雷诺数为67000时尾缘面的换热先有显著的增加(在转速为500r/min时)后又降低趋平随着最大温差的增大而渐渐的变小而前缘面几乎没发生变化O在所有工况中转数带来换热最大的相对变化为20%(在雷诺数为47000 最大温差为30K时)O总之转数的变化对换热的影响在小雷诺数时影响不大在大雷诺数下会使换热出现波动换热先是随着转数的增加而增加后又随着转速的加大而降低O4对结果的一些讨论从上面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可知由于本实验模型结构的复杂性(在旋转状态下既带有冲击流动又有气膜出流的流动)决定了叶片内部的流场是极其复杂的影响流动与换热的各个力是相互作用的并相互影响的使得叶片研究面上的换热特性呈现很复杂的规律O此文研究的是叶片整体的平均换热但由于以下的因素使得叶片表面有复杂的换热分布:(1)由于旋转效应造成了前缘和尾缘侧部出流流量的不均匀的现象前缘的出流量要小于尾缘的出流量并在叶片高度方向也不是均匀的;(2)冲击腔中可能存在径向分速度并且雷诺数加大时由于流体惯性力增加将使得径向分速度更为显著O由于径向分速度的存在和雷诺数增大这两个因素在转速加大离心力场增强时叶片顶部的流量和底部的流量可能相差更大前缘和尾缘的出流量更不均匀O这时可能在叶片的前出流口底部和在叶片前缘侧出流口的底部出现流体倒流(流体从叶片外流入叶片腔内)O由于篇幅所限对叶片局部换热规律的研究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阐述O参考文献:[1]Kreatsoulas J C.Experimental Study of impingementCooling in Rotating Turbine Blades[R].GTL Report i178 Sept.1983[2]邱绪光康滢胡志清.封闭空间冲击流动和换热的实验研究[R].中国航空科学技术文献[3]Walters D K Leylek J~.A Systematic ComputationalMethodology Applied to a Three-Dimensional Film-Cooling Flowfield[R].ASME96-GT-351973第4期吴宏等:带气膜出流的旋转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4]Martin C A ,ThOle K A .Leading Edge Film -COOling With COmpOund Angle InjectiOn [R ].ASME ,97-GT -297[5]陶智,吴宏,蔡毅.气膜出流对叶片各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4):413-415[6]吴宏等.气膜出流对叶片内表面换热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和计算[J ].航空动力学报,1999,14(3):247-250(责任编辑杨再荣)Experiments of Impinging Coolingin Leading Edge of Rotating Blades with outf low f ilmWU ~Ong 1,TAO Zhi 2,XU GuO -giang 2DING Shui -ting21.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4th Dept.,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 ()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 c t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tur b ine b lade mOdel With OutflOW film under rOtating state Were researched e x perimentally .The e x 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eat transfer Wa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Of ReynOlds num b er O b viOusly ,b ut the increases in the b lade leading and trailing edges Were different .The effect Of b uOyancy fOrce Was cOmplicated in the prOcess Of heat transfer .The effect Of rOtatiOn is incOnspicuOus at small ReynOlds num b er ,b ut at high ReynOlds num b er ,the effect Of rOtatiOn Wea k ened the heat transf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actOrs in the flOW field affected the heat transfer ,sO the rule Of the heat transfer Was cOmplicated .K e y words :b lades ;cOOling ;heat transfer83航空动力学报第15卷带气膜出流的旋转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作者:吴宏, 陶智, 徐国强, 丁水汀, WU Hong, TAO Zhi, XU Guo-qiang, DING Shui-ting作者单位:吴宏,WU Hong(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 陶智,徐国强,丁水汀,TAOZhi,XU Guo-qiang,DING Shui-ting(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02教研室,北京,100083)刊名:航空动力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年,卷(期):2000,15(4)被引用次数:15次1.Kreatsoulas J C Experimental Study of Impingement Cooling in Rotating Turbine Blades 19832.邱绪光;康滢;胡志清封闭空间冲击流动和换热的实验研究3.Walters D K;Leylek J H A Systematic Computational Methodology Applied to a Three-Dimensional Film-Cooling Flowfield4.Martin C A;Thole K A Leading Edge Film-Cooling with Compound Angle Injection5.陶智;吴宏;蔡毅气膜出流对叶片各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1997(04)6.吴宏气膜出流对叶片内表面换热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和计算[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1999(03)1.杨晓军.陶智.丁水汀.徐国强.Yang Xiaojun.Tao Zhi.Ding Shuiting.Xu Guoqiang旋转对气膜冷却覆盖区域的影响[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3(12)2.杨彬.徐国强.丁水汀.徐罗翔.Yang Bin.Xu Guoqiang.Ding Shuiting.Luo Xiang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特性的数值研究[期刊论文]-航空学报2008,29(2)3.赵振明.吴宏伟.丁水汀.徐国强.ZHAO Zhen-ming.WU Hong-wei.DING Shui-ting.XU Guo-qiang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换热系数的实验[期刊论文]-推进技术2008,29(6)4.徐国强.杨博.陶智.刘传凯.丁水汀.邓宏武.XU Guo-qiang.YANG Bo.TAO Zhi.LIU Chuan-kai.DING Shui-ting.DENG Hong-wu哥氏力对旋转方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影响[期刊论文]-热科学与技术2008,7(4)5.杨彬.徐国强.丁水汀.陶智.Yang Bin.Xu Guoqiang.Ding Shuiting.Tao Zhi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模型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4(1)6.袁丽基于并行计算的涡轮叶片复合冷却数值模拟[学位论文]20077.朱进容.吴宏.陶智.丁水汀.徐国强.Zhu Jinrong.Wu Hong.Tao Zhi.Ding Shuiting.Xu Guoqiang旋转状态下涡轮叶片前缘的流动与换热[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1(2)8.毛军逵.白云峰.常海萍旋转条件下半受限单孔冲击射流局部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会议论文]-9.毛军逵.白云峰.常海萍旋转条件下半受限冲击射流流动和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会议论文]-10.徐磊.常海萍.潘金栋旋转条件下带气膜出流的受限空间内冲击换热研究[会议论文]-20061.谭屏.孙纪宁.王智勇瞬态热容法在平板冲击换热特性研究中的适用性[期刊论文]-航空发动机 2010(5)2.徐磊.常海萍.潘金栋旋转条件下"冲击/出流"双层壁内部换热实验[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7(10)3.朱进容.吴宏涡轮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的数值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1)4.谢浩阵列射流冲击冷却流场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节能技术 2005(6)5.谢浩.张靖周阵列射流冲击冷却换热系数的数值研究[期刊论文]-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5(5)6.朱进容.吴宏.陶智.丁水汀.徐国强旋转状态下涡轮叶片前缘的流动与换热[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2)7.张镜洋.常海萍.徐磊转子叶片径向受限的"冲击-气膜出流"冷却结构流动与换热[期刊论文]-推进技术2011(1)8.徐磊.常海萍.常国强.张镜洋叶片弦中区内部气膜孔局部换热特性实验[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6(2)9.张镜洋.常海萍.徐磊.高候峰稀疏气膜冷气侧局部换热特性实验[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6(5)10.徐磊.常海萍.毛军逵.张镜洋气膜出流冷气侧气膜孔附近壁面换热特性[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07(2)11.徐磊.常海萍.潘金栋旋转条件下带出流孔的受限空间内冲击换热[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08(2)12.杨敏.常海萍.吴培光旋转条件下半封闭空间内多孔冲击平均换热特性实验[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6(6)13.谷振鹏.邓宏武.陶智.朱剑琴旋转状态下叶片前缘复合换热实验[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11)14.张庆.孟光涡轮叶片冷却数值模拟进展[期刊论文]-燃气轮机技术 2004(4)15.白云峰旋转条件下冲击冷却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引用本文格式:吴宏.陶智.徐国强.丁水汀.WU Hong.TAO Zhi.XU Guo-qiang.DING Shui-ting带气膜出流的旋转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0(4)。
涡轮叶片冷却结构设计与试验方法简析
对于推重比高达20:1的航空发动机,提升以涡轮叶片为主的热端部件的耐高温性能的需求十分迫切,先进的涡轮叶片冷却结构设计与试验方法则是提高涡轮前温度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典型涡轮叶片冷却结构主要包含前缘的冲击和气膜冷却结构、尾缘的扰流柱和劈缝冷却结构,以及中弦区域气膜冷却和带扰流肋的通道冷却结构等(如图1所示)。
然而,随着涡轮前温度的不断提升,通过典型冷却结构的简单组合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冷却的需求,优化设计已势在必行。
由于涡轮叶片冷却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了气动、传热、结构、强度、可靠性等多学科的复杂问题,所以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先进的方法和流程,相关的配套试验也同样不可或缺。
图1 现代涡轮叶片典型冷却结构涡轮叶片冷却结构设计涡轮叶片冷却结构的设计是依据涡轮叶片的工作环境、设计寿命以及降温需求等为基础,在涡轮叶片各位置采用合理的冷却方式来实现最佳冷却效果,同时满足寿命、强度以及耐高温的要求。
传统设计方法和流程涡轮叶片冷却结构的传统设计主要分为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在方案设计阶段是初步确定涡轮叶片冷却结构并进行初步热分析,初步热分析通常采用S1流面流动以及换热计算,基于经验公式的管网计算以及二维导热计算相结合,实现对叶片二维温度场的预测。
在详细设计阶段则是根据涡轮叶片冷效试验结果进行改进设计(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目前,涡轮叶片冷却设计都是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述涡轮叶片设计步骤进行改良的过程。
图2 涡轮叶片冷却结构传统设计流程新型设计方法和流程随着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设计人员更多地借助数值方法提高涡轮叶片冷却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并缩短设计周期。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涡轮叶片设计团队结合冷却结构参数化建模技术、传统的管网计算方法与新兴的全三维气热耦合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一套新的涡轮叶片冷却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并编写了相关的设计程序与计算程序(如图3所示)。
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根据气冷叶片的气动参数和叶型特征,参考以往的气冷叶片设计结果,选择多种形式的初步冷却结构。
涡轮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的数值研究
际情况 . 对旋 转状 态 的研 究也很 少 . 而静 止状 态 和旋
转 状 态作 用力作 用 机理 明 显不 同 , 热 特性 也 有 很 换
研 究模 型过于 简单 , 乏针 对性 . 缺 研究 中对 叶片原 型
和数值 计算 的方法 对 该 情 况 进 行 了初 步 的研 究 . 本
文 的研 究对 象 将 与其 实验模 型保 持 一致 .
1 几 何 模 型 和 边 界 条 件
1 1 几何模 型 .
叶片前 缘 腔 的几 何 形状 十分 复 杂 , 须进 行 相 必
响. g y3 Via[用实 验方法 研 究 了旋 转 对 叶片 冲击 冷却 ]
换热 特性 的影 响. 验发 现 , 转对 换 热有 明显 的影 实 旋
图 1 涡轮叶片前缘简 化计算模型
根 据 图 1中 的旋 转 方 向 , 叶片前 缘 模 型分 为 将 进气 块 、 尾缘 块 和前 缘块 . 文研 究 的重 点是尾 缘块 本
图2 是数值计算 网格 , 采用非结构化六 面体 网
格, 大约 2 1万多 网格 , 近壁 面 网格加密 . 为提 高 网格
质量, 在进 气 腔 冲击 腔 和前 出气 缝 及 外壁 之 间采 用 了 0 型 网格 . 流模 型采 用标 准 k—s 型. 湍 模
F b 20 e. 0 6
[ 文章编号]10 -4 8 (0 6 0 —0 00 0 3 6 4 2 0 ) 20 5 —4
涡轮 叶片前缘 冲击 气膜 复合冷却 的数值 研究
朱进 容 ,吴 宏
燃烧室过渡段冲击冷却效果计算与分析
[ 1 1 ]L I G R A N I P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A u g me n t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r f
P l a t f o r m f o r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D e s i g n o f A i r - c o o l e d T u r b i n e B l a d e s
[ C] / / A S ME T u r b o E x p o 2 0 1 2 .C o p e n h a g e n ,D e n m a r k : [ S . n . ] , 2 0 1 2: 6 8 6 7 5 . [ 1 6 ]AMA R A L S ,V E R S T R A E T E T ,B R A E MB U S S C H E R V D,
… , … 一 一 … … … 一 】}… 】 … 】 … 1 …
[ 3 ] 中国航 空材料 手册 编辑 委 员会. 中国航 空材料 手册 [ M] . 2
卷. 北京 : 中 国标 准 出版 社 , 2 0 0 2 : 4 2 7 .
[ 4]王福军. 计算流体 动力学分 析[ M] . 北京 : 清华大学 出版社 ,
燃 烧 室 过 渡 段 冲 击 冷 却 效 果 计 算 与分 析
热 力透 平
用 寿命 , 同时使流场 的流阻有所增 加 。
4 结 论
冲击+逆向对流+气膜冷却传热特性的研究
a gi e oston t e c ol fe tv ne sde r a e t h nc e s s a c e we n i v n p ii h o i e f c i e s c e s s wih t e i r a e ofdit n e b t e m— ng pi e n sto n he fl e t ng me tpo ii n a d t im xi ;be on he i p n m e tp ii y d t m i ge n oston,t ec ol fe tv — h o i e f c i e ng n s e r a e n t e d r c i fma n fo e s d c e s si h ie ton o i l w.Att a l p s ton,t o lng e f c i — hes me wa 1 o ii hec o i fe tve
po ii n a im x t hec o i fe tv n s n r a e n t e d r c i n o an fo ,a d a sto nd fl e i ,t o lng e f c i e e s i c e s s i h ie to fm i l w n t
t e e e i e t lm e ho usn nfa e c m e a . T he xpe i e a r s t s ow s ha h h xp rm n a t d ig i r r d a rs e rm nt l e uls h t t t e
c ol f e tve s n r a e t he i r a e o l wi a i o i e f c i ne s i c e s swih t nc e s f b o ng r to;be we n t e i p n m e t ng t e h m i ge n
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
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燃气轮机是一种可以将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工厂的基础设施。
它具有高效率、可靠性高、结构紧凑,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涡轮机及电力发电等行业领域。
燃气轮机的正常运行时,多个构件被激活,其中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是指将压缩空气和燃料混合物以极高的速度成功推进燃烧室火焰筒壁材料的冷却过程。
燃烧室的室内温度可以达到1200℃,对材料的耐热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以保证材料的安全稳定使用。
近几年来,使用射流冷却的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射流冷却是指将射流喷射到燃烧室火焰筒壁上,进而将热量从壁上转移出去,从而降低壁面温度。
循环燃烧室内射流可以提高燃烧室火焰筒材料的抗热和抗氧化性能,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减轻材料的损耗和应力分布,提高燃气轮机支撑构件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当前研究中,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冷却方案,即结合材料的遮蔽效应和射流的冷却效果的射流冷却,其原理是将射流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材料表面,在抵抗高温的同时,保持射流冷却效果最大化。
此外,研究者们还研究了结合热隔离和射流冷却的综合冷却方案。
当前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提升射流冷却效果的技术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包括:燃烧室的结构形式和尺寸的多样性,以及不断变化的燃料和空气比例与典型的燃烧器温度以及材料的不同等。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射流冷却的潜力,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的抗热和抗氧化性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本文以《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为题,简要介绍了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的基本原理、最新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艰苦的研究,研究者们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如何更好地应用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综上所述,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是燃气轮机的关键技术,其研究将为保证燃气轮机的可靠运行、性能优越和运行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燃气轮机高温叶片气膜冷却系统的研究进展
高温叶片气膜冷却系统的研究现 状
气膜冷却系统是一种通过在叶片表面引入冷却气流来降低叶片温度的装置。 目前,气膜冷却系统主要分为冲击冷却和气膜冷却两种类型。冲击冷却通过将冷 却气流直接喷向叶片表面来达到冷却效果,而气膜冷却则通过在叶片表面形成一 层保护性的气膜来减缓高温气流对叶片的侵蚀。
在气膜冷却系统中,叶栅设计是关键。叶栅设计的核心在于如何合理分配冷 却气流和燃气流,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冷却效果和减小流动损失。此外,气膜冷却 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对气膜冷却流场的数值模拟、气膜冷却效果 的实验验证等。
2、气膜冷却效果的评价指标表明,气膜冷却具有较强的保护能力,能够有 效地将高温燃气与叶片隔绝,减缓叶片的氧化速率。然而,气膜冷却的冷却效率 较低,需要结合其他冷却方法使用。
3、对冲击冷却和气膜冷却的比较分析发现,两种冷却方法各有优缺点。冲 击冷却适用于对冷却效率要求较高的场合,而气膜冷却适用于对保护能力要求较 高的场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
二、研究目的
本次演示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温燃气发动机叶片的冲击冷却与气膜冷却进 行数值研究,分析两种冷却方法的冷却效果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方案以提高 冷却效率。本研究旨在为高温燃气发动机叶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为了模拟真实的高温燃气发动机叶片工作环境,我们设计了 一套实验系统,包括冲击冷却和气膜冷却实验。
燃气轮机高温叶片气膜冷却系统 的优化设计
对于燃气轮机高温叶片气膜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气膜厚度:气膜厚度是影响气膜冷却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厚的气膜 会阻碍冷却气流进入叶片内部,影响冷却效果;而过薄的气膜则无法有效地保护 叶片表面免受高温气流的侵蚀。因此,合理选择气膜厚度是优化设计的重点。
燃烧室壁冲击冷却换热的实验研究
燃烧室壁冲击冷却换热的实验研究
燃烧室壁冲击冷却换热的实验研究
对9种不同几何尺寸的冲击孔板及其换热靶板,在冷流压力损失控制在10%以下时,测量其换热的平均努氏数,并依据结果分析冲击换热的影响和影响程度,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将结果数据整理成换热的准则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1)冲击换热的平均努氏数Nud随冲击孔的雷诺数Red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冲击换热的平均努氏数Nud在冲击间距Zn=0.8mm~4.8mm内,随Xn/d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冲击间距Zn=0.8mm~4.8mm内,冲击换热随冲击间距与冲击孔孔径之比Zn/d 增加而微弱上升,(4)在实验范围内冲击换热的平均努氏数可用下式表示:Nud=0.281(Zn/d)0.071(Xn/d)-1.29Re0.76d,式中1500≤Red≤10000,6.25≤Xn/d≤8.33,0.53≤Zn/d≤3.00.
作者:高潮褚孝荣王宝官Gao Chao Chu Xiaorong Wang Baoguan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工程系,南京,210016 刊名:推进技术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年,卷(期):1998 ""(1) 分类号:V231.13 V233.93 关键词:燃烧室空气冷却热传导试验。
气动参数对前缘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实验
第23卷第2期2008年2月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 erVol.23No.2Feb.2008文章编号:100028055(2008)022*******气动参数对前缘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实验李广超,朱惠人,廖乃冰,许都纯(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摘 要:针对叶片前缘结构特点,建立了前缘气膜冷却实验台,实验模型由带气膜孔的半圆柱面和平板组成.密度比为1和1.5,动量比变化范围为0.5~4,湍流度为0.4%和8%.结果表明,随着动量比的增加,冷却效率减小.在低动量比下,湍流度的提高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降低.随着动量比的增加,湍流度对径向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减弱.低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减小;高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增大.关 键 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涡轮叶片;气膜冷却;冷却效率;实验中图分类号:V2311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201205;修订日期:2007203227作者简介:李广超(19792)男,辽宁铁岭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传热与冷却技术的研究.Influence of aerodynamic parameters on f ilm coolingeffectiveness on the vane leading edgeL I Guang 2chao ,ZHU Hui 2ren ,L IAO Nai 2bing ,XU Du 2chun(School of Power and Energy ,Nort 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72,China )Abstract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on t he leading edge wit h one row of holes is st udied experimentally.The model was a blunt body wit h a half cylinder leading edge and two flat plates.One row of holes was located at t he place 2hole pitches f rom t he stagnation line.Foreign gas injection was used to obtain a density of app ro ximately 1.5.High t urbulence in 2tensity was p roduced by a passive grid.Mo ment um ratios varied f rom 0.5to 4.The result indicates t hat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decreases wit h increasing moment um ratio.Spanwise averaged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is reduced by high mainst ream t urbulence intensity wit h moment um ratio of 0.5and t he mainst ream t urbulence effect is diminished wit h increased moment um ratio.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along t he film cooling hole is significantly re 2duced by high mainst ream t urbulence level.Spanwise averaged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de 2creases in t he case of low moment um flux ratio and spanwise averaged film cooling effective 2ness increase in t he case of high moment um flux ratio because of foreign gas injection.K ey w ords :aerospace p rop ulsion system ;t urbine blade ;film cooling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experiment 在现代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中,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涡轮入口温度已经远高于叶片材料的熔点,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冷却措施对叶片进行冷却.特别是导向叶片前缘区域,由于直接受到燃烧室高温燃气的冲击,工作环境更为恶劣.对叶片前缘多采用内部冲击强化对流换热和外部气膜冷却相结合的冷却方式.国内外针对前缘的气膜冷却研究很多,文献[124]研究了前缘有两排孔的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3卷气膜冷却情况下的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这些文献中二次流和主流密度比都为1,获得的结论是二次流流量和湍流度的增加都使冷却效率减小,使换热系数增加,而密度比对气膜冷却的影响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却不多见.由于实际发动机中冷气和燃气密度比大于1,所以研究密度比对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贴近发动机内的真实情况.文献[5]利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都证实了利用异性气体来模拟密度比的正确性.本文采用二氧化碳作为二次流气体,获得的密度比大约为1.5.由于从发动机燃烧室流出的燃气湍流度非常高,高的湍流度会强化主流和二次流的掺混,所以研究主流湍流度变化对冷却特性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详细地测量了在不同的主流湍流度、二次流和主流密度比以及动量比下,叶片前缘有1排气膜孔的冷却效率.1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方法1.1 实验装置本文采用半圆柱面模拟叶片的前缘(图1),圆柱直径D为75mm,半圆柱后面连接长度L为500mm的平板.为了减少流动损失,尾部连接长轴为1000mm,短轴为75mm的椭圆柱面.前缘与滞止线2倍气膜孔直径位置开有1排7个气膜孔,气膜孔的径向角<(壁面法线和孔轴线的夹角)为65°,气膜孔与主流方向呈90°角,孔间距p (相邻两个气膜孔轴线的距离)与气膜孔直径d 的比为3.圆柱面厚度t与气膜孔直径的比为3.前缘柱面直径D与气膜孔直径的比为10.实验件用有机玻璃制成.在气膜孔下游贴有4条厚度为0.04mm的钢带,每条钢带长490mm,宽60 mm,每两条钢带间有2mm的间距.热电偶布置在钢带下面,共11排,每排12个,用来测量实验件表面温度.详细的风洞系统如图2所示,主流来流速度用探针测量,大约为10m/s,二次流流量用浮子流量计测量.在前缘滞止线上游240mm 的位置安装了湍流发生栅格,栅格由6mm×6 mm的铝条制成,网格大小为20mm×20mm.湍流度用热线风速仪测量,热线响应频率为2000.测量结果表明,不安装湍流发生栅格时,在前缘位置的湍流度大约为0.4%,安装湍流发生栅格时,在前缘位置的湍流度大约为8%.二次流用二氧化碳产生大约为1.5的密度比,二氧化碳用6个并联的气瓶供气.根据前缘压力分布计算出气膜孔处的主流当地速度,根据当地速度计算出在不同的动量比下7个气膜孔需要的二次流流量.测量冷却效率时,二次流加热,即测量的冷却效率实际上是加热效率.图1 带气膜孔的前缘实验件简图Fig.1 Sketch of the leading edge with filmholes图2 风洞系统简图Fig.2 Sketch of wind tunnel system1.2 数据处理方法冷却效率的定义为η=(T g-T aw)/(Tg-T c)(1)式中T g为主流温度,T c为二次流的温度,T aw为主流和二次流的掺混温度,壁面绝热时为壁面温度.严格意义上壁面在实验中很难达到绝热条件,故可将公式(1)等价转化为下式进行测量计算η=t w-t∞t c-t∞+q r-q ch(t c-t∞)(2)式中q r为底板测量表面由于热辐射所造成热损失,q c为通过底板所造成热传导损失.q r和q c均可按传热学基本原理进行测量计算.换热系数的定义为h=q ht w-t aw(3)式中q h为对流换热量.动量比定义为I=ρc u2c/ρu2,密度比定义为d r=ρc/ρ,吹风比定义为br=ρc u c/ρu,其中ρ为主612 第2期李广超等:气动参数对前缘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实验流密度,ρc为二次流密度,u为主流当地速度,u c 为气膜孔内平均速度,μ为空气的运动粘性系数.坐标原点位于气膜孔的中心,x为气膜孔下游方向曲面距离,实验结果处理成冷却效率随x/d的变化.本文的实验工况如表1所示.冷却效率的不确定度为10%.表1 气动参数测量范围T able1 Aerodynamic parameter of testd r T u/%I1.0 1.50.480.51242 实验结果和分析冷却效率所反映的是二次流从气膜孔喷出后在壁面贴附的情况.其值越高,贴附情况越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前缘通常是半圆,该结构特点决定了在前缘滞止线附近气膜孔和主流方向的夹角必须要大些,通常为90°,这就导致了二次流从气膜孔喷出后在壁面的贴附情况较差,冷气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主流的冲击作用,主流边界层非常薄,二次流很容易穿透边界层进入主流核心区而减弱二次流的冷却效果,所以对叶片前缘区进行冷却时,必须详细地设计几何结构和冷气量才能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2.1 动量比对冷却效率的影响2.1.1 动量比对径向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动量比的大小代表了二次流穿透主流边界层的能力,其值越大,穿透能力越强.进入主流核心区的冷气越多,冷气的利用率就越小.由于前缘气膜孔的内外压比较小(大约为1.05),主流燃气很容易倒灌入气膜孔内.避免燃气倒灌的主要途径是提供偏大的二次流流量,这又导致了前缘位置的动量比较大,造成冷气浪费,所以研究动量比变化对冷却效率的影响对于工程设计非常重要.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动量比的增加,在相同的x/d位置,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基本呈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前缘位置的主流边界层非常薄,随着动量比的增加,二次流穿透边界层进入主流核心区的流量增加,使在壁面附近的冷气量减小,文献[6]研究了涡轮叶片型面不同区域喷出量(进入主流核心区的流量)随吹风比的变化,得到的结论是,在前缘位置,喷出比要明显地高于其它区域,也就是说,前缘位置的冷气量越大,冷气利用率越低.在前缘柱面上,动量比为0.5和1时,沿着孔下游方向,径向平均冷却效率逐渐下降,这是由于二次流从气膜孔喷出后贴附在壁面上的流量较大,随着向下游的流动,在壁面附近的二次流逐渐地被主流稀释,冷气温度逐渐上升;动量比为2和4时,沿着孔下游方向,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值发生在x/d=3位置,这是由于二次流从气膜孔喷出后,冲进主流核心区的流量较大,进入主流核心区的流量会发生再附着流动,在再附着点上游,由于二次流向径向的扩散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图3 横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分布(p/d=3,径向角=65°,T u=0.4%)Fig.3 Spanwise averaged coolingeffectiveness distribution图4 孔中心下游气膜冷却效率分布(d r=1.0,T u=0.4%)Fig.4 Cooling effectiveness distribution along filmcooling hole centerline在x/d=10的位置,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出现了最小值,这是由于在半圆柱面和平板相接位置附近发生边界层分离,二次流在壁面的帖附效果很差.对圆管附近的流动研究已表明,从滞止线转过80°时就已经发生了边界层分离.在x/d=14的位置,分离流动消失,径向平均冷却效率有所回712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3卷升.在x/d >14的位置,二次流逐渐地被主流稀释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下降.在x/d =30的位置,径向平均冷却效率接近0,这个位置应该理解为前缘单排孔气膜孔冷却时冷气达到的最远距离.2.1.2 动量比对孔中心线冷却效率的影响对比图3和图4可以看出,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分布规律和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分布规律类似,在数值上,动量比为0.5时,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明显地大于平均冷却效率,这是由于此时冷气主要在孔中心线随着主流向前流动,向径向扩散的冷气较少.随着动量比的增加,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降低的速度要大于径向平均冷却效率降低的速度.当动量比为4时,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已经低于径向平均冷却效率.2.2 密度比对冷却效率的影响2.2.1 密度比对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在实际的发动机中,冷却工质和主流燃气相比,压力高,温度低,这就造成了冷却工质的密度高于燃气的密度.如图5所示,在低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减少;在高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增加.这是由于径向平均冷却效率不仅受到二次流在壁面的帖服情况影响,同时也受到二次流向径向扩散情况的影响.低动量比下,二次流的速度非常低,此时二次流在主流中向径向的扩散效果对径向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显著,密度比小的二次流扩散能力较强,二次流在径向的覆盖范围更广,所以径向平均冷却效率较高.高动量比下,冷气在壁面的帖服受速度比的影响显著,密度大的二次流气体速度小,此时二次流在壁面的帖服效果要好,导致径向平均冷却效率较高.2.2.2 密度比对孔中心线冷却效率的影响如图6所示,在低湍流度下,密度比的变化对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影响较小,在高湍流度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冷却效率略有减小.图5 密度比对横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Fig.5 Effect of density ratio on spanwise averaged coolingeffectiveness图6 密度比对孔中心下游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Fig.6 Effect of density ratio on cooling effectiveness along film cooling hole812 第2期李广超等:气动参数对前缘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实验2.3 湍流度对冷却效率的影响2.3.1 湍流度对径向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如图7(a )所示,动量比为0.5时,湍流度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降低,这是由于高湍流度下,主流和二次流的掺混加剧,二次流更容易被稀释.随着动量比增加,湍流度对径向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少.图7(b )给出了动量比为2时,湍流度对径向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在半圆柱和平板相接的位置的下游(6<x/d <10),湍流度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有所减少,在前缘和平板后部,两者非常接近,这是由于随着动量比的增加,壁面附近的湍流度受主流和二次流掺混影响加剧,主流来流湍流度对壁面附近的湍流度影响减弱.图7 湍流度对横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Fig.7 Effect of turbulence on spanwise averagedcooling effectiveness2.3.2 湍流度对孔中心线冷却效率的影响从图8上可以看出,湍流度的增加使冷却效率明显地降低.这是由于湍流度的增加强化了二次流和主流的掺混,使二次流更容易被主流所稀图8 湍流度对孔下游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Fig.8 Effect of turbulence on cooling effectivenessalong film cooling hole释.而且较高的主流湍流度也强化了二次流的径向扩散,使二次流更多地从孔中心线向径向扩散,导致孔中心线上的冷气减少,所以高湍流度时孔下游的冷却效率明显地降低.3 结 论本文测量了主流湍流度、二次流和主流密度比、动量比对前缘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动量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和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都减小.(2)湍流度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和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都减小,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减小的尤其明显.(3)低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增加,高动量比下,密度比的增加使径向平均冷却效率减小.密度比对孔中心线的冷却效率影响较小.致谢:本项研究在Rolls 2Royce 公司资助下912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3卷完成,作者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 Mehendale A B ,Han ,J C.Influence of high mainstreamturbulence on leading edge film cooling heat transfer [R ].902GT 29.[2] Ou S ,Rivir R B.Leading edge film cooling heat transferwit h high free stream turbulence using a transient liquid crystal image met hod [J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2001,22(6):6142623.[3] William D Y ,Leylek J H.Leading 2edge film 2cooling phys 2ics :Part I 2Adiabatic effectiveness[R ].GT 22002230166.[4] William D Y ,Leylek J H.Leading 2edge film 2cooling phys 2ics :Part I 2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s[R ].GT 22002230167.[5] Jones T V.Theory for t he use of foreign gas in simulatingfilm cooling ,[J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1999:3492354.[6] 向安定,刘松龄,朱惠人.涡轮叶片型面气膜冷却效率的计算模型[J ].推进技术,2004,25(4):3032306.XIAN G Anding ,L IU Songling ,ZHU Huiren.A new model for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computation on blade surface in a turbine cascade [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04,25(4):3032306.022。
燃气轮机冲击冷却技术
在冲击冷却当中,确保导热面和喷射孔之 间的距离 是很重要的 , 由此想到了将 冲击冷却板和靶板( 即相 当于
采 用 这 样 的 结 构应 该 能 够 得 到前 所 未 有 的高 冷 却性 能 , 下 面将 对 复杂 的 、 先进 的冷却 结构 的研 究 进行 介 绍 1 ) 整 体铸 造 冷却 结 构 。此 结构 的优点 在 于 冲击 冷 却 板和 叶 片的 外壁 是 一 体化 结构 。所 以 冲击 冷却 板 也 可以
3 ) 冲击冷却和涡流促进体 。 在通道等对流冷却时 , 很 孔距配置间隔较大时 ,采用垂直孔和倾斜孑 L 的冷却性 能
3 ) 复合 型 冲击 冷却 结 构 。将 冲击冷 却 孔 和气 膜 冷 却
孔按 棋 盘方 式 配 置 ,在 以这 些孔 为顶 点 的正 方形 中心 处
4 ) 前缘 冲 击冷却 。 在 叶 片前缘 部 分 , 外部 面 积大 于 内 部 冷却 而 积 , 录用 内部 对 流 冷却 的 效果 不好 , 故 大多 采用 冲 冷 却 和 气膜 冷却 ( 头 部 喷淋 和腮 孔 ) 并用 的 方式 。而 这是 ・ 种 冷 却性 能 受 气膜 喷 H { 孔 位 置影 响 ,而 且气 膜 冷  ̄ I ] 4 L 内部 冷却 效 果也 很重 要 的复 杂 系统 。 5 ) 试验 测 技 术 在开 发要 素技 术 时 , 大 多采用 常 压
结 合 的 复合 结构 来促 进 涡 流的形 成 。
2 ) 对采 用 了雪 花状 内部 散 热 片 的结 构进 行 气 膜 冷却
孑 L 的张角和孔距配置间隔对冷却性能的影响研究 。孔距
配置 间 隔较 小 时 , 倾 斜 的气 膜 冷却 孔 可 以提 高冷 却性 能 ;
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
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由于汽轮机的发展,燃烧室内火焰冲击区域内的流动状态已成为影响气体动力学和热物理结果的关键要素。
因此,研究燃烧室内部火焰冲击区域的冲击射流冷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为标题,探讨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的研究状况,并采用火焰冲击模型计算燃烧室内火焰冲击区域的流动状态,以期为燃气轮机的燃烧及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火焰冲击模型是用来计算火焰冲击射流动力学及热物理结果的重要工具。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了解火焰冲击下壁面冷却的原理及机理。
燃烧室内部火焰冲击射流的冷却效果受多种参数的影响,如燃烧室壁面材料热导率、火焰展开形状及火焰前缘流动特征等。
为了提高燃烧室内部火焰冲击射流冷却效果,需要采取若干有效措施,如在燃烧室内壁面安装内置隔热板、火焰形状优化以及火焰前缘流动特性改变等。
近年来,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基于宽温度范围开展的实验研究表明,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的冷却有效性随冲击气流的压力梯度、火焰温度和温度计数增加而增加,有利于改善燃气轮机燃烧室内火焰冲击区域的流动特性及热物理特性。
另外,基于水模型的火焰冲击模拟实验表明,火焰前缘流动特性的改变可以改善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的冷却效果,有利于降低燃烧室内部火焰冲击区域的流动湍流程度。
此外,燃烧室壁面材料的热导率也是影响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效果的重要参数。
根据实验结果,热导率较高的材料有利于火焰冲击射流冷却,因此,可以选择低热导率材料来提高燃气轮机燃烧室内部火焰冲击射流的冷却效果。
总之,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是影响火焰冲击区域内紊流特性及热物理特性的关键因素,采取合理的冷却措施可以改善燃烧室内部火焰冲击区域的流动状态,从而提高燃气轮机的热效率和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壁冲击射流冷却研究将朝着高效、低排放的方向发展,人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火焰形状的优化、内置隔热板的研制、热流分布的改善和热传导机理的研究等方面,以期获得更好的控制结果。
用于燃烧室的冲击发散级间段冷却结构
专利名称:用于燃烧室的冲击发散级间段冷却结构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陈毓卿,田晨,史亚男
申请号:CN202122161097.2
申请日:20210908
公开号:CN215637326U
公开日:
20220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燃烧室的冲击发散级间段冷却结构,包括环形的中空腔体,中空腔体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壁部、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中空腔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气通孔、至少一个第二进气通孔和多个第一出气通孔,第一进气通孔开设在第三壁部上,第二进气通孔开设在第三壁部上靠近第一壁部处,和/或第三壁部上靠近第二壁部处,第一出气通孔开设在第四壁部上,且第一进气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相互之间错开;冷却空气由第一进气通孔和第二进气通孔进入中空腔体,经过对流换热后由第一出气通孔引出。
本实用新型针对连接位置开设冷却结构,强化对连接位置的冷却,相应降低了应力,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增强可靠性,降低成本。
申请人: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200241 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399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施敏敏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斜流驻涡燃烧室火焰筒冷却方案数值模拟
代驻涡燃烧室均采用气体燃料,随着液体燃料的广泛 99%;Hendricks 等[9]发现出口温度分布达到或者优于
使用,需要研制与其匹配的新一代燃烧室。AFRL 与 0.02~0.03。国内各高校及研究Fra bibliotek位也开展了大量研
GEAE 公司于 1998 年设计并提出以液体为燃料的第 究,何小民等[10]开展了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
3 代驻涡燃烧室模型,该模型为矩形模型。根据燃烧 究,获得了燃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点火和贫油熄
室进口热力参数和发动机性能要求,AFRL 进一步研 火性能随流量变化很小,随进口温度的升高而改善,
究了适用于高温高压的新型驻涡燃烧室模型,部分文 最大点火和贫熄余气系数分别为 6.03 和 14.41;仅驻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77/ki.aeroengine.2020.04.005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iner Cooling Scheme in Oblique Flow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WANG Jia-xi袁ZHANG Jing-yu 渊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袁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袁Nanjing 210016袁China冤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liner cooling design scheme in oblique flow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袁based on the flow distribution design requirements of each part of the combustor袁the design of cooling structure of liner wall was carried ou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calculation and theoretical design ideas. The parameters such as near-wall flow field袁adiabatic wall temperature袁effective temperature ratio and cooling gas volume in the cavity were analyzed in the design of inclined multi-hole cooling scheme. Further optimization design was carried out in view of the abo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vity wall was protected effectively by the impact composite structure with inclined multi-hole袁an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the front wall of the cavity was reduced by 400 K. Key words: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曰liner曰inclined multi-hole曰cooling characteristics曰numerical simulation曰aeroengine
燃烧室缝槽气膜冷却方案研究
燃烧室缝槽气膜冷却方案研究
任加万;谭永华
【期刊名称】《火箭推进》
【年(卷),期】2007(033)006
【摘要】针对超音速飞行器冲压发动机高马赫数、长航时的特点,结合工程计算方法和设计思想,建立了燃烧室缝槽气膜冷却过程一维计算模型,详细研究了各主要因素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某型冲压发动机高温燃烧室缝槽气膜冷却结构参考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通过改善结构布局,合理分配缝隙冷气流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气膜冷却效果、降低壁温,适应高温燃气参数分布对隔热屏的热防护要求.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任加万;谭永华
【作者单位】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00;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34.2
【相关文献】
1.孔间距对缩放槽缝孔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J], 戴萍;林枫
2.新型缩放槽缝孔气膜冷却效率的数值研究 [J], 戴萍;林枫
3.槽缝射流对环形叶栅端壁气膜冷却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祝培源; 陶志; 姚韵嘉; 宋立明; 李军
4.燃烧室掺混气流与缝槽气膜相互作用初步研究 [J], 孟祥泰;刘高恩
5.缝槽入口形状对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 [J], 万超一;饶琨;饶宇;许亚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一l
图2冲击冷却试验件侧视图
的减小而增大。英国Leeds大学对冲击加发散冷 却方式进行了研究¨6I,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虽然国内外针对不同的冷却方式进行了大量
1.1.2气膜冷却试验件 气膜冷却采用壁面切向进气的冷却方式m 3。 开孑L尺寸同试验件1,开孔方向与凹腔内涡的流 向保持一致。结构如图3所示。
Astronautics,Beijing
100191;2.China Aviation Composit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Bering 100191)
Abstract:According these
to
the structure of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three test samples were designed.Two of
而增大,在气膜出口与冲击位置之间,气膜冷却效 率沿主流方向不断增加。在相同的冷却壁面处,
左形成贴壁气膜来冷却壁面。后面的冲击孔开在 后壁面的底部,冲击气膜自下而上形成气膜来保
护壁面。
表1冲击孔尺寸参数
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凹腔底面
0凹腔结构
冷却效率随冲击位置距气膜出口的增加而减小;
越过冲击位置,冷却效率随壁面位置的增加而减 小,在冷却壁面的任意位置冷却效果随冲击间距
was obtained.At last,different cooling
schemes were compar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fing number.But the increasing begin to slow when it gets to the holes,the higher cooling
2试验结果和分析
文中用到的3组试验状态具体参数如表2所
不。
图6
主流1状态下不同冲击雷诺数的冷却效率分布图
(口mill)
万方数据
4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第29卷
O 0 O O
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开孔比较密时的冷却效率分 布相对较为均匀,而且衰减相对比较慢。这可能 与开孔的射流速度有关,开孔较小时,会有比较快 的射流速度,由于冲击板后的距离相对较短,因此 气膜速度越快衰减越慢。从两种开孔情况来看, 面积不变下开孔越密越能得到比较好的冷却效果。
%"记加矾砸甜酡印船舶
槲 较 罱
佥
O 0 O O
0 O
O
图7主流1状态下不同冲击雷诺数的冷却效率分布图
【‘回.5 mm)
2.2吹风比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以采用气膜冷却方式的试验件3为例,研究 了不同吹风比情况下,凹腔底板冷却效率的分布 情况,吹风比分别为:0.7、1.2、1.6、2.0。取气膜
板末端处的版面为X=0的位置,位置坐标图如
主 流
时,此时再增加冷气进气量,冷却效果的增加已经
气 路
1.气源;2.冷却气路调节阀;3.浮子流量计i 4油泵; 5.油路调节阀;6.燃油质量流量计;7.冷却气路总压、总温测量耙 8.冷却气路静压管;9.红外热像仪;10.主路闸阀;11.电动调节阀 12孔板流量计;13.火焰筒加温器;14稳定段;15.主流静压管;
doi:10.3969/j.issn.2095—1248.2012.05.001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impinging-fIl珈/film cooling combustor
Rong—chunl,KONG Xiang—lei2
of trapped vortex WANG
态下,分别对试验件1、试验件2,针对不同的冲击 雷诺数进行试验,研究其对凹腔底板面冷却效率 的影响。取冲击板末端处的版面为X=0的位 置,位置坐标图如图5所示。
从图6和图7中可以看出:两种试验件有着
相同的变化规律:冲击雷诺数越大,壁面的冷却效 率越高。因为冲击雷诺数越大,冷却进气量越大, 冷却效果也就越好。但是,当雷诺数大于20000
个试验件的开孔方式及尺寸参见较为优化的形 式∞’8,14 J,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1.1试验件 1.1.1冲击冷却试验件 两个试验件结构相同,只是开孔尺寸不同,如 图2所示,前壁面的冲击孔开在最上端,气流自上
而下形成气膜。为了不影响凹腔的后部进气。底 面的冲击孔开在底面的中间位置,底面上自右向
图1驻涡燃烧室结构示意图‘91
万方数据
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第29卷
过近,使得凹腔壁面的温度过高,进而影响凹腔壁 寿命b 3,因此有必要对驻涡燃烧室凹腔壁面的冷 却方式进行研究。
1
试验件及试验方案
本文设计了3个试验件,其中2个采用冲击
冷却方式,另外1个采用气膜冷却方式,为了具有 可比性,要保证它们的进气孑L开孔面积一致。3
产物
a
efficiency
increases with Reynolds
certain Reynolds number.And the more dense
efficiency
for schemes.By comparison,it is found that the
at
coofing—efficiency
k型热电偶测量得到。试验设备及系统如图4所
示。
1.3参数定义 1.3.1雷诺数的定义
雷诺数定义为:
R。=/'12d/v2
2.1冲击雷诺数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对于冲击冷却试验方案,冲击雷诺数对于试 验件冷却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主流1状
(2)
式中,U:为二次流通过发散孔的射流速度,d为发 散孔直径,v:为二次流的运动粘滞系数(由于冷 却气温度为常温,所以v:为定值,通过查表得到)。
of impinging-film is higher than the film-cooling air iS lOW.the result iS the opposite.
high quantity of cooling air.However,when the cooling
Key words:trapped vortex combustor;film—cooling;cavity;TVC
比较常见的冷却方式有发散冷却、冲击气膜 冷却、冲击发散冷却等陋一川,针对不同的平板冷却 方式,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胡娅 萍、吉洪湖研究了孔的疏密度对发散冷却的影 响¨0|,认为在一定情况下,气膜孔布置越多,冷却 效果越好;林宇震教授及其团队研究了不同偏角 和不同排列方式对多斜孑L气膜冷却的影响[1卜12], 结果表明叉排孑L阵排列方式明显优于顺排,表现 在更高的气膜冷却水平和更均匀的气膜保护。对 于冲击气膜冷却,宋双文,杨卫华等人对其做了部 分研究¨3|,结果显示,冷却效率随吹风比的增大
nautics and
Lian91,FAN
Wei-junl,ZHANG
on
(1.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ero—Engines,School of Jet
Propuls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
向比较外,更应该进行不同冷却方式间的横向比 较,本文重点研究冲击冷却和气膜冷却情况下凹 腔壁面的冷却效果,并进行比较。 万方数据
第5期 得到关系式如下:
王亮,等:驻涡燃烧室冲击/气膜冷却方案试验
表2主流状态
3
I=一12+1.3正-0.0014霉+2.5+10“霉(1)
式中,L为热电偶所测温度,正为红外热像仪所 测温度。 主流温度以及冷却气体温度均采用镍铬镍硅
samples
out at
were impinging—film and the other one was film—cooling.For different
pieces,experiment
was
carried
different cooling air
and
then the cooling
efficiency
流流场的函数,而且还是两股气流温度的函数。 为了消除对温度的依赖性而只是表征这种掺混程
O O
图5冲击冷却分析坐标图
度,定义冷却效率一J:
T—T
。
0 O
1={卜—F 1=詈—警
1
L4) (4)
g一1j
式中T。是主气流的恢复温度,T。。是绝热壁面本
瓣 接 嚣 瓮
O 0 0 O O O 0 O
身的实测温度,Ti是冷却气膜出口温度。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2.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100191)
摘要:针对驻涡燃烧室的结构,设计了3个试验件,其中2个采用冲击冷却方式,另一个采用气膜 冷却方式。分别在不同的冷却气量下对其进行试验,获得了它们各自的冷却效率的变化规律,并 将各种冷却方式的冷却效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冷却效率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大而增 加,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冷却效率增加不再明显。当开孔面积一定时,开孔越密冷却效果越好; 将3个试验件比较后发现,在冷却气量较大时,冲击冷却的冷却效率稍高,但冷却气量较小时,气 膜冷却会比冲击冷却表现出更好的冷却效率。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气膜冷却;凹腔;TVC 中图分类号:V235.11 文献标志码:A
16曰腔试验件;17.出口温度测量耙;
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当冲击雷诺数达到20000 时,已经可以达到很好的冷却效果,气膜保护程度
已经很好。而且在x方向上,气膜冷却效率有衰
减的趋势,但是总体变化不大。这是由于气膜在 前进过程中不断受到主流高温气的掺混作用导致 的,由于高温气的掺混,气膜保护逐渐变弱并且冷 却保护能力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