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1、《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论述:试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答:贵在贤,诸葛亮跪在贤能,他用自己的才能辅佐刘备,一次次的帮助刘备军团渡过危难。

奇在智,诸葛亮在辅佐蜀国过程中,利用敌人的弱点和自身的智慧,结合天时、地利等条件,一次次的击败曹操大军。

3、《水浒传》在明末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

4、简答题:《水浒传》主题思想:奸逼民反,替天行道,忠义悲歌。

5、简答题:《水浒传》的艺术特色: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6、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7、袁凯,人称“袁白燕”,《白燕》,月明汉水初无影,学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8、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和刘基是值得注意的两位作家。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

9、刘基(刘伯温)代表作《郁离子》。

《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0、名词解释:台阁体:明代前期,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文学创造风格,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馆阁又被成为台阁,所以叫台阁体。

11、名词解释:前七子:明代中期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以复古思潮为主,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2、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13、名词解释:《四声猿》是明代晚期著名杂剧家徐渭,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玉蝉师》、《雌木兰》、《女状元》。

14、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

15、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16、名词解释:“临川四梦”明代晚期剧作家汤显祖在家乡江西临川玉茗堂创作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所依附的经济背景1、明代社会明代建国前后的一个短暂时期,政策比较开明。

但在政局趋于稳定后,政策即有变更。

严刑峻法,专制独裁,超过历朝历代。

文化统治日益严密。

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

2、资本主义因素萌芽(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2)、文人士子世俗平民化和商人们的附庸风雅,形成新的读者群;(3)、文学作品的面貌为之一变:人们的兴趣从“温柔敦厚”的诗教、“蕴藉深长”的意境,转向了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的世俗人情;(4)、创作的商品化。

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1、艺术特征: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头绪避免纷繁,尽量不用倒叙手法,用第三人称叙述。

2、形式特征:散韵结合。

其中韵文的安排大致有几个情况:1)全书开场与收尾有诗或词作结2)每回开场大都无诗词,但每回结尾多有诗。

3)正文中或插入诗或词。

3、叙事特征:因讲史太长,一部小说遂分为若干章回,每回用单句或偶句作回目,用以概括本回主题。

1)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有入话。

2)保存讲说的痕迹。

3)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

章回小说的渊源(1)初级阶段:平话。

“评”主要体现在各卷首尾紧要处之开场诗,平话是杂揉历史和传说而成;平话的体制已具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形,是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全书分卷,每卷分细目,已有章回的意思。

(2)中级阶段:累积型小说如《三国》、《水浒》。

题材从俗到雅,思想由浅入深,文学描写从粗略到丰满。

(3)高级阶段:独创型小说如《金瓶梅》成书方式:完全由作家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按照作家的人生观和美学理想对素材进行提炼和编排,文人的独创。

叙事方式:实现了从“讲述”到“呈现”的飞跃。

明初诗歌高启、刘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刘基的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

袁凯人称“袁白燕”。

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

明清古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古文学史复习资料

1.茶陵派: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2.前七子: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他们倡导复古,[反对]台阁文学和理学风气,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在贬斥文学“主理”现象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他将民间创作与文人学子作品进行对比,以为“真诗乃在民间”。

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3.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

2该文学派别将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明代部分1、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2、“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罗贯中)、《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

3、《三国演义》虚与实的结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4、《水浒传》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有繁本和简本。

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简本有103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水浒志传评林》。

《水浒传》是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

5、“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均为吴人。

6、茶陵派代表:李东阳。

7、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8、【9、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0、唐宋派代表: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11、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1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1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14、四大声腔:昆山、弋阳、海盐、余姚。

15、梁辰鱼《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16、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17、《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

戏曲风格悲喜交融。

18、《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9、]20、《西游记》的来源:玄奘口述,门徒辨机辑录《大唐西域记》。

21、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22、凌濛初“两拍”: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23、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6、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一、明代部分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现存的宋元平话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但这时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

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明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在开头引开场诗,用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二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为世所尚,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昆腔:嘉靖中期,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曲调,融汇了北曲的悠长。

在音乐伴奏上使用了弦索、箫管、鼓板等,这种经过改革的昆山腔轻柔婉转,富于变化,在明、清两代的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

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

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卷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卷 复习资料

一、填空(15分)、选择(单选5分、多选10分)1.“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章回小说)(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2.“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戏曲)戏曲“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3.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

后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印了《熊龙峰小说四种》4.吴中四杰:高启、刘基、张羽、徐贲5.讽世杂剧:“狂人”徐渭《四声猿》6.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8.明代文言小说“三灯”:《剪灯新话》瞿佑、《剪灯馀话》李昌祺、《觅灯因话》邵景詹9.李贽“童心说”10.四大诗学流派: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牧的性灵说11.《醒世姻缘传》清初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原名《恶姻传》二、名词解释(四个、16/18分)1.前七子、后七子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改革的目的。

作品主要拟古,也有重视时政题材,偶有佳作。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强调格调要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2.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反拨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归有光、王慎中。

提倡唐宋文风,主张文以明道。

其代表人物归有光,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事和普通的人物,“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3.明传奇明传奇是早期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清)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清)

《三国演义》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则目均为七言单句。

题签作“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卷首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序,次有嘉靖壬午(元年,1522)关中修髯子(即关中张尚德)序。

当刻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或稍后,为今见之最早版本,但未必是《三国》的祖本。

2、叶昼伪托李卓吾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不分卷,实为合嘉靖本二则为一回,易单句则目为双句回目,但多不对偶。

每回总评常有“梁溪叶仲子谑曰”的字样,叶仲子即叶昼,所谓李卓吾评语,实为叶昼伪托。

3、“毛本”:长洲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订文辞,削除论赞,改换诗文,改写情节,删去旧评,而以己评代之,但仍托名为“圣叹外书”,并改称为“第一才子书”。

经毛氏父子修改,书中尊刘贬曹倾向更为突出,人物性格较前统一鲜明,回目对偶工整,文字更流畅。

二十余万言的评点文字在小说理论上有较高建树。

因此,“毛本”一出,就代替了所有的旧本,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

4、“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创作方法:“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章学诚《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云:凡演义之书,如《列国志》……,多纪实事;《西游》、《金瓶》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

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

故演义之属……但须实则概从其实,虚则明著寓言,不可虚实错杂如《三国》之淆人。

《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为历史演义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在重视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历史、传说与想象融为一体,适量的虚构依附于作为主体的史实而存在,大致把握一种“七实三虚”的比例,即在遵从时间、地点、人物及重大事件不随意改变的前提下,适量地虚构,更能合情合理,真切动人。

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全解

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全解

明代文学1、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三国志演义》考核内容:《三国演义》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二、高超的叙事才能三、出色的战争描写1、《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历史演义体的语言1、名词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

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

简答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论述3、简述《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1、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名词解析:1.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类型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思想。

因而,历史演义小说是以基本史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想象、虚构、加工和再创造的,它在叙事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

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而后有《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

2.英雄传奇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类型之一,由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历史上反压迫英雄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

明代《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范例,而后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为著名。

3.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因都是吴人而被称为“吴中四杰”。

四人中,已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

高启诗学汉魏晋唐,不拘一格,而以豪放为主,其反映元明之交的战乱生活和农村现实景象的诗歌以及写景抒情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都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杨基的诗风清润峭拔,写景咏物之作较有特色。

4.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朝的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明代前期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当时明朝国立渐盛,以馆阁重臣为主的作家受朝廷文化的影响,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很难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作者真实的个性化思想感情。

5.茶陵诗派: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李东阳继三杨之后,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文坛,但创作实践又与三杨有所不同。

提出“诗学汉唐”的主张,在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从文学本身的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古代文学复习(明清时期)

古代文学复习(明清时期)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时期)1.《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另有存世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叶逢春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演义”本为基础,也吸取了“史传”本的若干内容,对回目和正文作了较大的修改,编成后人简称的《三国演义》。

2.《水浒传》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

1.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也写他真率;写鲁智深粗豪,有时也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

2.在具体描写手法上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

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写二解争虎等。

3.小说在描写某些人物时,能展现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林冲:在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他怕得罪上司,息事宁人;发配沧州时,他仍抱有幻想,希望能够回去“重见天日”;恶势力步步进逼,他处处忍让;最后到忍无可忍,使他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

4.和《三国演义》一样尚不脱“超人”的气息,如鲁达倒拔杨柳,武松徒手打虎等;与此同时又把超凡的人物放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上,让他们在李小二、武大郎、潘金莲、阎婆惜、牛二等市井细民中周旋。

3.《水浒传》的社会影响《水浒传》所写的本来就是社会的重大问题,故必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1. 一批进步的文人纷纷借它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抨击言行不一、人性扭曲的“假道学”。

2.对于此起彼伏的造反者来说,《水浒传》也对他们起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作为造反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

明清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明清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2神韵说(王士禛)性灵说(袁枚)格调说(沈德潜)肌理说(翁方纲)3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4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5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6李渔《笠翁十种曲》(《伶香伴》、《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7《长生殿》洪昇《桃花扇》孔尚任三言冯梦龙“警通”“醒恒”“喻明”8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侧帽集》、《饮水词》。

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随园诗话》10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

《古夫于亭杂录》11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2红楼梦:脂评本80回,程甲本和程乙本129回13金瓶梅:抄本;词话本,(金瓶梅词话);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洁本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

《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

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本文来自:/view/be45d920ab692e95.html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123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山西大学文学院李雪梅目录明清文化特点综述一、思想复杂,文化多元 ............................................................................................................................. - 8 -二、市民文学出现且日趋成熟 ..................................................................................................................... - 8 -三、传统文化重建 ......................................................................................................................................... - 8 -四、文学史特点 ............................................................................................................................................. - 8 -明代明代文学一、明代文学综论二、文学概况(一)明代诗文——前期“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 9 - 宋濂: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 - 10 - 刘基: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史明代明初诗文吴中四杰: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

”这些诗人在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

其中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

众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高启。

台阁体: 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发展步入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要地位的是“台阁体”。

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之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创作也可以包容在内。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台阁体的特点:1.与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关系密切,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甚多;3.与当时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的状态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

他们要求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在表达一时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

总之,台阁体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故其必然将文学引入绝境。

南戏: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

与《水浒》不同的是,剧作中的林冲基本上是一位主动出击型的英雄。

他与高俅、童贯的斗争,都是清醒、自觉而坚毅的。

将林冲写成一个忠臣义士,将张氏写成一个孝妇贞妻。

剧本的主旨如开首《鹧鸪天》曲所言:“诛谗佞,表忠良,提真托假振纲常。

”道德说教的色彩仍是相当浓厚。

但另一方面,剧中既寄托了作者自身因遭受挫折而生的愤慨,也反映了他对政治黑暗的亲身体验,与纯粹从教忠教孝立场出发的作品毕竟不是一回事。

像“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一类的表白,具有一定的反抗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1、内容:(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

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主题:将帝妃之死别与百姓之生离对比,认为百姓之痛苦远胜帝妃,表现了“君为轻,民为贵”思想。

评价:“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表现了“性灵”主张五、郑燮:1、号板桥,工书善画,清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2、诗歌方面主张“自树旗帜”“直抒血性”,但比袁枚更注意关注现实与百姓勤苦。

3、常通过题画诗(特别就是竹子)抒发个人情怀。

六、黄景仁:1、家境贫寒,英年早逝。

2、诗作主要反映她一生穷困潦倒得生活。

但她由此形成一种孤傲清高得品行。

3、《圈虎行》:对于封建权势扭曲个人人格表示强烈愤懑,对于文人个性复归寄寓强烈愿望。

七、赵翼: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论诗强调发展变化,反对摹拟古人,诗题材风格多样化,不讲格调宗法,明白晓畅。

清中期词:一、浙派延续:1、代表作家:(1)厉鹗——领衔得浙派,笔调疏淡细巧,意境清幽空灵,又讲究声律词藻,颇得姜夔之长,可惜内容贫乏,意蕴浅薄。

(2)吴锡麟、郭麐(lín) ——推波助澜,清空而流为薄滑,柔婉而近于纤巧,难扭浙派没落得命运。

2、清初浙派与清中叶浙派之异同:(1)创作倾向与风格相同: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得浙派与清中叶以厉鹗为代表得浙派,都推崇以周邦彦、江夔为代表得清婉秀丽词风。

作词比较注重音律与辞藻,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从形式得角度强调词得质实,从而体现出清代得重实风气。

(2)不同之处:厉鹗词中孤寂冷峭得情调,较之朱彝尊更为突出。

而浙派词人得末流更就是一味模拟,琐屑,词格也日益卑下。

二、阳羡承继:1、代表:黄景仁、蒋士铨、洪亮吉2、特点:沾染了阳羡得余韵流风,以其愤世嫉俗之情、郁勃苍凉之作,矫正词坛得软弱疲沓。

三、独立门户得词人:道光时项鸿祚词幽艳哀断;咸丰年间得蒋春霖沉郁悲深,词风与纳兰性德相仿佛,就是“二百年中,分鼎三足”(谭献《箧中词》)四、常州词派——掀起了清词中兴第二个高潮1、定义: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于道光年间,绵延于清末民初。

因其开创者张惠言及主要作家就是常州人,遂以之名派。

2、观点:常州词派诸家不满于浙派末流得一味模拟,寄兴不高,词格卑下,遂起而矫之,词风为之一变。

(1)张惠言:从正统文学观念出发,推尊词体,认为诗词同道,力图提高词得地位;强调词得内容,主张词要有言外之意,要有比兴寄托;文辞要深美闳约,风格要低徊幽眇。

(2)周济:发挥张氏之说,提出“词史”得观念,认为词应该抒写时代盛衰与反映现实生活;在讲“非寄托不入”得同时又讲“专寄托不出”,使常州词派得理论更加系统明确。

3、评价:(1)常州词派就是以言志与比兴得传统,来扩展词境,提高词格,深化词意。

(2)常州词派转变了清中叶得词风并影响清代后期得词学发展。

(3)常州词人对词得艺术有着新得尝试与开拓,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她们依然挖掘不出新得意境,仍只能回到传统词人得框架之中。

《春日赋示杨生子掞(shàn)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

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子。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

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

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1、主题:为教诲杨子掞而作得一组素负盛名得佳作。

2、层意:上片——述子己春光易逝,岁月难留,没认真读书正发愁。

下片——告杨子把握今天,读书上进,别只顾听时光飞流。

3、特色;标榜比兴却以赋,以己之悔劝杨子力学,角度巧妙,言义直切。

清中期散文:桐城派一、定义:桐城派就是形成于清代中期得一个散(古)文流派。

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

因为她们都就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之为桐城派。

二、桐城派得理论:由方苞创立,经刘大櫆补充,姚鼐发展而成。

它们尊奉程朱道统,并以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得文统相标榜,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得作品。

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

三、散文特点:简洁平淡,生动性不足。

四、代表人物: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

方苞最先提出“义法”得理论,为桐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义法”说,其义:即言有物,文章得中心思想,实际就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得儒家思想出发得基本观点。

其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得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2、刘大櫆(1698——1780)承“义法”之说,进一步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以神气论文,毕竟太抽象了,于就是她指出了于音节以求神气,于字句以求音节。

字句、音节、神气,由表及里,由粗入精,从具体到抽象,这样,以神气论文,就不会蹈入玄虚了。

3、姚鼐(1731——1815)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兼具得主张,对方苞得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与细密化。

五、理论特色与影响1、承古而有别“义”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得,要求不违反儒家得伦理道德。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及明代得古文就是一脉相承强调了“法”,总结出了一系列具体得古文写作方法,使学古文得人比较容易领会、掌握,而不就是孤立地讨论诸如气、道之类抽象问题。

2、影响:类似于宋代得黄庭坚成了清代散文影响最大得流派,也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得散文流派。

乾隆后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恽敬、张惠言师承“义法”理论,在写作风格上变桐城派作文得拘谨为放纵,世称阳湖派。

六、桐城派得代表作:方苞得《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姚鼐得《登泰山记》,则因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得较完美,而成为广泛传诵得作品。

汪中及其她骈文家一、汪中1、(1744——1794),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著名骈文家2、特色:打破向来形式主义作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沉博绝丽3、代表作:《哀盐船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

文笔清丽自然,凄婉动人。

著名学者杭世骏为之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吊黄祖文》,借祢衡遇黄祖之命运,写自己得不平感慨《自序》、《狐父之盗颂》、《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广陵对》、《黄鹤楼铭》等都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成为传诵一时得名文二、袁枚、胡天游、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乾嘉之际著名得骈文家。

思考题1、沈德潜格调说得主要内涵2、翁方纲肌理说得主要内涵3、袁枚性灵说及其诗歌得创作特点4、常州词派得理论主张及其影响5、桐城派散文有哪些代表作家?她们得理论主张有何区别与联系?散文创作各有什么特点?6、汪中与清代骈文得复兴。

清中叶得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一、发展概况:1、小说:(1)白话短篇小说走向衰亡;(2)长篇小说数量多,但芜杂、幽怪,多数文学价值不高。

2、戏剧:低潮(1)少涉现实,多内廷承应、借史教化戏。

(2)雅部衰落,艺术形式逐步僵化,案头化明显。

(3)花雅之争,地方戏兴起。

3、讲唱文学:有新得发展,更加普遍流行,取得了相当得成就。

二、小说:(一)长篇小说得多样化1、数量:较多2、类型:(1)旧小说改编、衍生:多就是安邦定国,褒忠诛奸,虽在民间颇为流行,然蹈袭前出之书,缺乏创意,文笔亦平庸。

(2)新创得小说:夏敬渠得《野叟曝言》、李百川得《绿野仙踪》、李汝珍得《镜花缘》,屠绅《镡史》、《燕山外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