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八人受谕”说,雍正的皇位竟是从十四爷手中抢来的!
历史解密康熙帝遗诏 解开雍正帝继位谜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康熙帝遗诏解开雍正帝继位谜团
导语:雍正帝继位之谜,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很多人都说雍正帝密谋篡改遗诏,登基为帝。
康熙帝遗诏是否被篡改过?胤禛继位为何遭人质疑?他又
雍正帝继位之谜,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很多人都说雍正帝密谋篡改遗诏,登基为帝。
康熙帝遗诏是否被篡改过?胤禛继位为何遭人质疑?他又凭借什么在争位的斗争中胜出?种种谜团都要从这份颇具争议的遗诏说起。
遗诏篡改之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代明君康熙帝驾鹤仙逝。
康熙帝生前对于传位一事缄口不言,死后仅留下一份遗诏,指明传位于四皇子胤禛。
消息一出,朝野震惊,诸皇子亦感到不可思议。
不久,民间就有传言,认为胤禛是矫诏篡位。
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康熙帝遗诏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
但皇四子胤禛买通康熙帝近臣,在遗诏上面添了两笔,改为“传位于四皇子”。
但这种传言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清代正式官文在提及皇子时,采用统一称谓“皇某子”,即真实的康熙帝遗诏中的文字是“传位皇十四子”。
这样一来,遗诏一改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明显不通。
况且,当时还没有出现简体字,汉文文书采用繁体字,故“于”应为繁体的“於”,因此“十”也无法改成“于”。
那么,雍正帝有没有可能对遗诏进行更复杂的篡改呢?据史料记载,康熙帝遗诏并非驾崩当日发布,而是几天之后发布的。
因此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言,说康熙帝在弥留之际,令大臣隆科多宣皇十四子觐见。
隆科多因与皇四子胤禛关系密切,便故意装作误听,宣了皇四子觐见。
后来,隆科多又与皇四子封锁真实的消息,将篡改的遗诏公之于众。
历史趣谈为何总有人说雍正的皇位是夺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总有人说雍正的皇位是夺来的?
导语:雍正的皇位从相关的史料来看,其合法性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但百年来为何总有人诟病他的皇位的正当性呢?雍正严厉治贪,有些贪官畏罪自杀
雍正的皇位从相关的史料来看,其合法性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但百年来为何总有人诟病他的皇位的正当性呢?
雍正严厉治贪,有些贪官畏罪自杀,想把财富留给家人,但是雍正对他们的子弟也不放过。
这些贪官污吏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获罪之后又流落民间,大肆发泄对雍正的不满,就说他得位不正。
话说康熙六十一年冬,大清圣祖仁皇帝玄烨驾崩在畅春园,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位,改明年为雍正元年,从那时开始,就有很多人纷纷传说,雍正的皇位是篡夺的。
编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一雍正年号有问题
清朝中期的四位皇帝,雍乾嘉道都是亲王入继皇位的。
雍正的“雍”是雍亲王,至于“正”有正义、正气的含义。
大概是康熙末年,吏治腐败,让胤禛深恶痛绝,他要开启一个新时代,就取了正。
但是反对他的力量,说“正”取义“雍亲王继承皇位为正统”。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人说雍正是夺了别人的皇位;二雍正对兄弟残忍。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雍正的兄弟们没有飞黄腾达,反倒是有不少获罪,轻则夺取爵位,重则流放从军,还有兄弟被改名“阿其那”和“塞思黑”,有说是猪和狗的含义。
这些兄弟以皇子身份,结党营私,胡作非为,对于清朝长治久安来说很不利。
雍正作为兄长,可以不让兄弟们参与朝政,也应该让他们们享福啊。
对兄弟太残忍,就加剧了民间对雍正即位合法性的怀疑。
民众就是这样的心理,可不管皇家那么多事情。
生活常识分享。
雍正是怎么上位的?上位时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胤禵不反?
雍正是怎么上位的?上位时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胤禵不反?本文导读:说起雍正帝的上位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事件,这就是著名的“九龙夺嫡”。
我们都知道,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一开始并不受康熙重视。
后来,因为先太子作死,被康熙放弃,剥夺了他的太子身份,其他皇子才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当时,有三个称帝的热门:分别是八皇子(九皇子和十皇子在这一阵营),十四皇子和雍正(十三皇子在这一阵营),八皇子和十四皇子关系很好,联手针对雍正,直接坑得十三皇子失去了康熙的喜爱。
但雍正更胜一筹,先设计使九皇子失去康熙的倚重,再设计使八皇子出局。
这时,就只剩下了雍正和十四皇子胤禵争夺皇位了。
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所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或许是上天钦点,康熙病逝之时,胤禵远在西北兵营,等他赶回京城的时候,为时已晚,雍正已经登上了帝位。
胤禵最后只能被迫放弃一切权力,顺从雍正,去看守皇陵。
我们都知道,雍正和胤禵都是德妃生下的孩子,是一对亲兄弟,那么,为什么雍正和胤禵最后会闹到不能共存的地步呢?其实,这都是嫉妒惹的祸。
雍正出生的时候,德妃还不是很得宠,康熙就把雍正抱给了另一位没有孩子的妃子抚养,导致德妃和雍正的关系一直不是很亲密。
到了胤禵出生的时候,德妃已经有了自己抚养孩子的权力,所以,她一直十分宠爱胤禵。
而且,康熙也更喜欢表现更出色的胤禵,这怎么能让雍正不妒忌他呢?有人就要问了,胤禵不是有西北军营的军权吗?为什么在得知雍正即位的消息之后,不在西北起兵攻打京城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胤禵不这么做的原因。
首先,西北离京城很远。
如果,胤禵想要发动战争,当他从西北整军出发的时候,消息已经走漏了,再等他带着他的军队走到京城的时候,雍正肯定已经得知了这些消息,准备好了迎接胤禵大军。
也有小道消息说,康熙的遗旨写的是十四皇子胤禵即位,只是雍正把“十四”改成了“于四”,所以,雍正成功地登上了帝位。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小升初语文拓展:【国学大观园】雍正继位是否合法?(全国通用)
【国学】雍正继位是否合法?雍正继位是否合法,一直受到国人关注,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日,清皇室后裔、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撰文,确认雍正系位。
他说,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对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证实原件并无“皇四子继位”内容,也无“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句重要的话。
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发现了记载“传位于皇四子“的康熙亲笔遗诏。
据台湾中科院史语所专家李学智查证,史语所保存着康熙死后满文《上谕档册》75件,其中一件证实,康熙去世当天谁也没有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遗言”,此后拿出的《遗诏》表面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内容却出自隆之口述。
认为雍正合法继位的学者说康煕去世前曾经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
金恒源指出,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了七年皇帝后才举出的证据。
此事如果确实存在,雍正決不会把如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
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说完全是伪证。
【资料袋】拓展一:九子夺嫡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
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
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拓展二:雍正兄弟的悲惨结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九子夺嫡落下帷幕,雍正即位之后,他面临着众多兄弟的不满和挑战。
康熙皇帝崩逝之后,京城九门关闭六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
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
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
康熙为什么选择雍正继位?理由很简单,其他皇子听到后吐血
康熙为什么选择雍正继位?理由很简单,其他皇子听到后吐血本文导读:在历史上关于雍正的段子,真的是太多了。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就是胤禛改传圣旨,在民间传说中,说康熙的皇位是原本是传给十四阿哥胤禵的。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关于康熙之后的继位大戏是怎们演进的呢?接下来笔者就和大家一块儿好好聊一下。
野史上说,在宣布圣旨的时候,就有大臣质疑雍正说其把圣旨给改了,说这个圣旨本来写的应该是十四阿哥啊,而被他从“十”改成了“于”。
其实这个真的是无稽之谈,因为清朝的圣旨有两份,一个用的是满文,一个用的是汉文,汉文可以这样改,但是满文那么复杂,根本就行不通。
这个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其实,康熙一直都是非常欣赏胤禛的,胤禛在康熙后期帮康熙做了非常多有利于当时国家发展的事情,在雍正继位前,他曾经清查京、通两仓,冬至的时候祭天做的非常好,当然这就是他本身的能力,除开这个之外就是康熙非常喜欢胤禛的儿子弘历,认为弘历未来也可以做一个好皇上,他爹也非常能干,如果这样传下去,一定可以让大清一直昌盛下去。
史书上记载,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也就是康熙在位的最后一年。
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知道自己的皇阿玛非常喜欢牡丹,所以便有心地邀请了康熙去圆明园去欣赏牡丹,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康熙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儿弘历,也就是咱们后来的乾隆。
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就喜欢上了这个孙儿,当时弘历只有11岁,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康熙在离开圆明园之后的13天,又决定把弘历带到自己的身边,由自己亲自来调养。
康熙叫胤禧教他射箭,胤禄教他火器,自己教他诗文,这些弘历都表现的十分优秀。
当时的人都非常迷信,非常相信这个生辰八字。
于是康熙找算命先生来看看弘历的命,算命先生说,弘历天生富贵,而且十分孝顺,而且这家伙眉目如画,文和武肯定也是很突出的那种,而且这家伙寿命长,弘历的确是当了六十多年的皇帝,自己到八十多年才去世。
在康熙要去世之前,康熙对朝廷的大学士马齐说过,胤禛的儿子一定会大有作为,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康熙为了让弘历可以在日后当上皇帝,在本身就欣赏胤禛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传位于胤禛了。
历史趣谈历史真相 雍正的皇位真的是康熙亲传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真相雍正的皇位真的是康熙亲传吗?
导语:有关雍正(胤禛)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最大谜案之一。
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专业期刊《史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
有关雍正(胤禛)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最大谜案之一。
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专业期刊《史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金恒源还在文章中指出,着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
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
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
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
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禛伪造的。
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
“八人同受面谕”应系雍正事后伪造
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
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9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1至3点间“急召”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雍正继位遭人质疑 他真的篡改遗诏登基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继位遭人质疑他真的篡改遗诏登基称帝?
导语:康熙十一年的一个寒冬之夜,一代明君康熙驾崩。
对于谁继位,他生前并没有明示,遗诏公开之后,四皇子胤禛继位。
满朝文武都觉不可思议。
不久...
康熙十一年的一个寒冬之夜,一代明君康熙驾崩。
对于谁继位,他生前并没有明示,遗诏公开之后,四皇子胤禛继位。
满朝文武都觉不可思议。
不久民间就有传言,四皇子胤禛更改遗照谋朝篡位。
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也是目前很多电视剧中所播的那样:遗诏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但是雍正通过买通康熙近臣,在遗诏上偷偷更改成“传位于四皇子”。
但这种说法存在着错误,清朝在正式官文中提到某位皇子时,都会采用“皇某子”,如若真的传位于十四皇子,遗诏中应该写“传位皇十四子”,如果按照更改遗诏的说法,应该改成“传位皇于四子”,语句难以读通,而当时还没有简体字,“于”字当时应该写成“於”,这个字无法更改。
而近年来遗诏在曾展览出来,上面也没有被更改的遗诏,而且也没有写得那么言简意赅,而是写着: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由此看来,遗诏的内容更改是不可能的。
康熙在位的时候,两次废掉太子,导致了九王争储。
生性多疑的康熙也为此很是苦恼,但是自己的儿子抢储君之位,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事情,李世民还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康熙的儿子们总共分成四大派,第一个是以大皇子胤禔为首,第二个以太子胤礽为首,俗称太子党,第三个以皇三子胤祉为首,第四个以皇八子胤禩为主。
生活常识分享。
雍正篡位谣言的传播路径
本—— —四爷勾结大臣,将遗诏上原 外称“大将军王”,如御驾亲征。让 种疑点。
说他要为汉人报仇,说雍正猜忌
到了宋代,“风闻奏事”更形成
本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 允禵在青海建功立业,这在老百姓
人有分享的欲望,很多时候, 他、要夺他兵权。某些书呆子一听 制度,“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
子”。如此一来,四爷从高端大气上 看来,无疑是康熙爷为传位做准 我们讲政治八卦,不见得自己相 就乐了,这显然切合了他们心底的 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
驾崩,没能再活五百年。
抽象的内容。”因此信息越多的谣 所以才传位胤禛。
大家心服,所以乾隆爷干脆不辩解 预防手段压制言论。
国不可一日无君,随后赶来的 言,越容易被传播。
民间也知道,康熙为立储伤透 了。
对谣言的压制,只会越来越
四阿哥胤禛在兄弟、大臣们的哭求
对于谣言“未知性”的要素,奥 了脑筋,两次废黜太子,皇子们各 雍正篡位谣言的传播路线 严,唐有来俊臣,明有锦衣卫,从
下,“勉为其难”地登上了天子宝 尔波特又分析了三点原因:
自 结 党 ,皇 长 子 党 、四 爷 党 和 八 爷
雍正继位后,逐渐打击了八 “散布校尉,远近侦伺”到罗织罪
座,这就是雍正皇帝。
首先,缺少新闻或新闻太 粗 党在朝中各有一批势力,互不相 弟、十四弟的小集团,巩固了皇位。 名、置之死地,已经形成了弹压谣
龙榻前。注意,这里没有四阿哥胤 禁。太后要见儿子允禵,雍正不让, 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 也和他们“精神导师”吕留良一样 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等
禛。据官方消息称,康熙传下口谕: 太后就在铁柱上撞死了。
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 治罪,被凌迟处死。
康熙为何把皇位传给了老四而不是善战的十四子
康熙为何把皇位传给了老四而不是善战的十四子本文导读:网络配图一、关于老十四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自从雍正即位,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段子。
说当年康熙在自己遗诏中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之所以能够继位,是因为他的亲信隆科多把“十”字改成了“于”字,这样读就是传位于四子了。
这个说法当时流传很广泛,似乎雍正的皇位确实是非法得到的。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隆科多也随之加官进爵,这一点似乎也证明了雍正皇位的非法性。
但这件事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因为按照清朝传位诏书的格式,根本不可能出现四子、十四子这样的称呼。
在他们名字的前边都会加上一个皇字。
也就是皇四子、皇十四子等等,所以传位皇四子这句话根本不可能是篡改的。
清朝遗诏有固定的模式,根本不是一种文字写成的。
除了汉字,还有蒙古文和满文,即使汉字可以改动,满蒙两种文字又能怎么改?网络配图至于提拔隆科多的事情,更是具体情况需要。
当时西北的准噶尔部再度叛乱,上书房急需那种有边地作战经验的大臣为雍正提出建议。
可是张廷玉和马齐都是那种传统形式的文官,根本没有什么就是谋略。
而隆科多曾经跟随康熙皇帝远征西北,比较熟悉西北的实际情况。
选择他进入上书房是最好的选择,当然,雍正也不是没有任何私心。
隆科多或多或少和他有些关系,选择隆科多进入上书房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
毕竟当时老八等人还是虎视眈眈,雍正需要更多的政治盟友。
雍正后来清理隆科多是因为他介入了皇位继承人问题,这是雍正最忌讳的问题。
当时雍正有意传给弘历,而隆科多是辅助弘时,这样一来,雍正必须要清理隆科多。
网络配图二、老十四是那种标准的武将,并不适合政坛在准噶尔部发动叛乱以后,十四子胤禵率领军队远征,而且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康熙准备让胤禵接班的证据,其实这一点也是靠不住的。
胤禵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大将,这是所有皇子都承认的事情。
但就当时的国情而言,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继承人。
虽然西北地区当时正在激战,但是这次战争的规模并不大。
档案解密雍正继位之谜解析
档案解密雍正继位之谜解析雍正几位的问题纠缠了雍正一辈子,几乎整个雍正王朝都处在它的阴影之下。
专家对此争论激烈,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只梳理一下事件基本脉络,不做最后评判。
太子胤礽被废之后,本来最有希望继承大位的是八皇子胤禩。
他势力最大,口碑最好,大臣几乎一面倒地拥护他。
但是胤禩这个人太聪明了,聪明到了有点蠢的地步。
胤禩好像唯恐康熙不知道他这个儿子有好人缘,还曾犯贱似的给康熙上书说:“我现在该何以自处呢?我不如装病吧,不然大臣们会推选我当太子哩。
”结果折腾来折腾去,触怒了康熙敏感的神经,痛骂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彻底剥夺了他继位的可能性。
胤禩倒掉后,比较有希望接班的有三位:三皇子胤祉、十四皇子胤禵,还有四皇子胤禛,也就是雍正。
而在当时人眼里看来,胤禛似乎可能性最小。
但是等 1722年旧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之时,大位还是传给了胤禛。
这在当时就引起很多猜疑,后来更是聚讼不休,大家都在争论一件事: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时康熙皇帝病在畅春园,胤禵远在西北,胤禛三天前就去了天坛,准备代替病父祭天。
三皇子胤祉、八皇子胤禩,还有其他数位皇子在康熙身边。
整理一下此时官方的说法,大致情形如下:当日丑刻凌晨1-3点,康熙下令招胤禛回畅春园。
寅时凌晨3-5点,康熙招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祹、胤祥等皇子,以及理藩院尚书九门提督隆科多。
值得注意的是,除隆科多外,其他满汉大臣都不在场。
康熙对着他们宣布死后将皇位传给胤禛。
巳时上午 9-11点,胤禛回到畅春园后,先后三次探望康熙,还和父亲谈了一阵病情,但是康熙始终没有提他将继承皇位的事。
而且别人也没跟他说。
戌时晚上7-9点,康熙驾崩。
隆科多向胤禛宣布了康熙遗命,胤禛这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当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几乎所有的史家都觉得这个过程不太合理。
谁都知道胤禛要当皇帝了,就他一个人不知道。
没这么办事的。
主张合法继承的人对此做了解释。
比如杨启樵就认为,雍正肯定撒谎了。
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继位之谜作者:赵爽苏生文来源:《蓝盾》2015年第07期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
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
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
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
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禎”。
“禎”是“祯”的古写,与“胤禛”的“禛”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禎”就变成了“胤禛”。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禛“夺位”之说的传播。
那么,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篡位事件考究 一条经典谣言的传播路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皇帝篡位事件考究一条经典谣言的传播路径导语:公元1722年12月20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已病入膏肓,在他弥留之际,召集了八阿哥允禩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到龙榻前。
注意,这里没公元1722年12月20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已病入膏肓,在他弥留之际,召集了八阿哥允禩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到龙榻前。
注意,这里没有四阿哥胤禛。
据官方消息称,康熙传下口谕:“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当天傍晚,康熙驾崩,没能再活五百年。
国不可一日无君,随后赶来的四阿哥胤禛在兄弟、大臣们的哭求下,“勉为其难”地登上了天子宝座,这就是雍正皇帝。
以上就是正史中记载的四爷胤禛入继大统的版本。
且慢,这并非唯一版本。
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前后数十年,自皇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黜后,兄弟们更是明枪暗箭地斗了十年。
到头来,大家看着四爷君临天下,心里很不痛快,只能造点谣言,给新君找点晦气。
于是民间有了另外的版本——四爷勾结大臣,将遗诏上原本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如此一来,四爷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真命天子,变成了篡改遗诏,抢夺皇位的乱臣贼子。
雍正篡位或许是古往今来关于皇帝继位最著名、最具有悬疑性、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条“谣言”。
这条充满了离奇内容的传说,如同长出了翅膀,不翼而飞,雍正皇帝在位时已经搞得街知巷闻,满城风雨,以至于雍正皇帝要亲自主编一部《大义觉迷录》对种种谣言一一批驳。
但是谣言没有止于“真相”,雍正公布了文章开头的权威说法后,谣言反而传播得更加厉害,以至家喻户晓。
即使在今时今日,号称“康熙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雍正是怎么获得皇位的?浅析雍正上台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是怎么获得皇位的?浅析雍正上台之谜
导语:读历史,一个是要讲常识,一个是要善于置疑。
现在很多人看后宫剧、宫廷剧,只有一个非常深的情绪,就是阴谋论。
看《芈月传》、《甄嬛传》还
读历史,一个是要讲常识,一个是要善于置疑。
现在很多人看后宫剧、宫廷剧,只有一个非常深的情绪,就是阴谋论。
看《芈月传》、《甄嬛传》还有《琅邪榜》这一系列电视剧,都是这么一种逻辑。
但四爷到底是怎么获得皇位的,我的书中用两章篇幅作了很详细的一个论证,说明它不是一个阴谋,而是阳谋。
这个阳谋,在历史上的名字叫九子夺嫡,这是一个八卦的题目,但是这个题目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八卦。
康熙,四爷他爹,跟他的皇后,第一位皇后,政治婚姻,本来应该是没爱情的,但是偏巧就产生了爱情,偏巧生了个孩子。
当天他妻子,孩子他妈就死了,难产,孩子活下来了,孩子妈死了。
所以孩子在一周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
过早立嫡,过早确立接班人,一定是非常可怕的,这个接班人过早出现,而在位者又老也不死,这点其实很可怕,这个过程中好人是会变坏的。
比如说,现在英国太子也60年了,还能即位吗?估计他杀他妈的心都有。
由于是指定接班人,而在康熙之前,大清王朝从来没有按照我们汉族人的传统立嫡的,在康熙前边,在康熙后边都没有。
首先我们得说是康熙爷犯错误在先,因了感情而铸成大错,所以反对皇太子,大家都反对,大家都在争。
只不过争的方法是四爷做的比较隐讳而已,那么在这中间四爷做了什么事呢?炼炼丹,自己吃点药,自己吃完了发现挺好,李卫过来,这里头有李卫。
李卫过来,我炼了十斤丹药,分你五斤,我五斤,吃
生活常识分享。
雍正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康熙不会将皇位传给老十四?
雍正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康熙不会将皇位传给老十四?本文导读:雍正继位的问题,一直是许多人谈论的话题。
民间流传是雍正篡改诏书,说康熙本来是将皇位传给老十四的。
而雍正是改了才登基的,所以说雍正继位是名不正言不顺?其实,这都是民间的误传和诋毁。
雍正的皇位来得实至名归,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篡改诏书一说根本就不可能。
许多历史学家早就应证了这点。
那些传说说什么将“十”字改成了“于”字。
我也是醉了,古代的“十”字和“于”字都要采用繁体字。
而且诏书是满汉两种文字记录。
我们暂且相信汉字版本是可以更改的,那么满文如何改?所以,稍加推理就能看出这个传说太假了。
其实康熙是真的传位给了雍正,而不是传给了老十四。
为什么康熙不传位给老十四呢?按理说他也是皇位的有力竞选人啊。
其实,老十四就只是在军功上有能力。
他当时是掌握军权,可以说是一个将帅之才。
但对于政务,他基本上是一窍不通。
故而,康熙是明白自己这个儿子的能耐的。
老十四只能做“将军”,而做不了“皇帝”。
康熙心里很清楚,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是战争。
而是吏治,还有就是生产发展等。
这些东西是雍正的拿手好戏。
加上雍正有个好儿子弘历,这也使得康熙看到了王朝的未来。
我们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康熙,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肯定会仔细的权衡利弊。
故而,就当时的所有大背景来看。
雍正能继承皇位,的确是实至名归。
雍正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上位的,而不是用什么歪门邪道。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雍正也使用了许多的手腕。
这些都是必须的。
雍正有自己的特务机构,比如“血滴子”。
还有心腹之人掌握一定的兵权,比如年羹尧。
这些都是他的实力,估计康熙也明白这些。
所以,不管怎么想,雍正是皇位最佳的候选人。
雍正继位之后,老十四的下场也算是比较好的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毕竟他们是亲的兄弟。
但老十四是八爷党的人。
而老八和雍正在争夺皇位的战争中闹得最凶。
故而,老十四最终受到一定的牵连,是必然的。
或许,老十四最后也还是想明白了一些事。
比如后来,老十四还主动帮助乾隆。
雍正是怎么篡位当上皇帝的清朝历史故事
雍正是怎么篡位当上皇帝的清朝历史故事雍正是怎么篡位当上皇帝的清朝历史故事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没有当过太子。
整个康熙朝只有康熙的二儿子曾被两度立为太子,但最后因图谋不轨被康熙废掉了,其他人都没有当过太子。
一、雍正即位说法一,修改遗诏说。
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
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
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
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
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
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
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
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
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
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
”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
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说法二,改诏篡位说。
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
那就不合法了,这种意见也有理由,第一个理由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把皇位让他继承啊,那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抚远大将军,按照这个逻辑那也是让继承皇位,所以这个理由不成立。
第二,刚才说康熙临终前那个口谕,宣读口谕的时候,雍正没在场,因为雍正在天坛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没在场,但是就在这一天,雍亲王三次奉召到畅春园去见他父亲,上午八点钟左右,第一次见到他父亲。
雍正登基是否有黑幕?康熙真的传位于他吗
雍正登基是否有黑幕?康熙真的传位于他吗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据野史记载,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竟有五种之多。
其一、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雍正继位后,将允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
其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
康熙病重时发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
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
等到康熙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祯。
其三、“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其四、“雍正投毒说”:康熙病重时,胤祯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其五、“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些传说都把雍正描述成一个弑父逼母、改诏篡位、残害兄弟的暴君,而所有传说中,最关键的就是雍正是篡位还是继位。
按照学术界的研究,传位诏书修改其中的某些字来改变诏书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因为清代的传位诏书同时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戏说者说的增加汉字比划来改变意思是做不到的。
同时诏书中会直言皇子的名字,而不会只写其是第几子。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
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而针对“雍正进参汤下毒”说: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多次说人参宜于南方人,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做手脚也不会用进参汤这一招。
“隆科多偷改诏书”说:同样不符合历史,将秘密谕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雍正是年羹尧私生子之说:更是无稽之谈,雍正比年羹尧还大呢!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雍正篡位是真是假?(9)
雍正篡位是真是假?(9)除了金恒源的质疑,雍正篡位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演绎得活灵活现,高换婷曾归纳出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康熙帝弥留之际,想传位于皇十四子允礻题,便叫隆科多(雍正帝的舅舅)传旨,召回皇十四子。
但因讲话舌头謇塞,当说到“十”字时,停了一会儿,方说出“四子”二字。
这样一来,隆科多便钻了空子。
故意大声喊道:“皇上有旨,诸皇子到园,不必进内,单召皇四子见驾。
”就这样,皇四子胤礻真,继承了皇位。
第二种说法是:康熙皇帝本意是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礻题,所以诏书里写了“传位十四子”的字祥。
而胤礻真在舅舅的帮助下,偷偷把“十”字改写成“于”字。
于是诏书里“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所以皇四子胤礻真便成了皇帝。
第三种说法是康熙遗诏是康熙皇帝死后,胤礻真即位后几天公布的,这期间胤礻真有可能篡改了遗诏的内容。
研究清史多年的高换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反驳了这些观点,尤其是流传甚广的第二种观点。
第一,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
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
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
第二,清代“于”、“於”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用“于”字也是说不通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当时文书制度来看,也不能令人信服。
清代的文书,特别是清代前期的文书,都是满、汉文合璧的。
康熙帝的遗诏,不用满文,只用汉文书写是不可能的。
而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的遗诏,汉文可以篡改,那么满文是不容易改的。
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就在西征战事在谈判议和进程中,胤禵即将班师回朝之际,康熙突然
病逝,留给后世一个千古之谜,究竟他是打算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还是四阿哥胤禛,还是
去世突然,未能留下传位凭据,被四阿哥勾结隆科多抢占先机,但史学界还没有统一意见。
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
雍正朝早年一直流传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诏的说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敌整治完毕之后,才首次官方提出当年是七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康熙遗言,这八人中三人已经被整死,二人终身圈禁,二人被连连整治(当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噤若寒蝉,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么。
一人是雍正宠臣皇十三子。
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质疑“八人面谕说”。
还有胤禵回京奔丧时,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
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
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禵与康熙的奏折,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
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现有悖常理,雍正即
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
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
而几个月后,她便暴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