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合集下载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总结]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总结]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1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

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

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

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

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Ecology
静态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Ecology
各类生命表的优缺点及生命表的意义
同生群生命表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而静态生命表中个
Ecology
体出生于不同的年份,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 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没有变化,事实上情况并
非如此。
同生群生命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但历时
数意义不大,而计算杆数更有实际意义。
二、种群统计学
种群统计学就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 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统计的指标大体分3类: 种群密度:反映数量多少的主要指标。 初级种群参数

Ecology
出生率(natality):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死亡率(mortality):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 迁入与迁出率:外部种群进入引起的增加和内部离开引起的减少。 性比(sex ratio):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 年龄结构(age distribution) 增长率:以某一起始年为基准的增长比率
(三)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 1、生命表(life table):记录种群各年龄组数量变动数据 的一种表格,是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
Ecology
一般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由许多行和列构成的表格,
通常是第一列表示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从低龄到 高龄自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为记录种群死亡或存活情 况的观察数据或统计数据,并用一定的符号代表。
构,它们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如大多动物。
Ecology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如高
等植物。
单体生物以个体数就能反映种群大小,对于构件生物必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单元之一。

二、种群的特征1. 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等,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方式,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或集群分布等。

3. 遗传特征:种群的遗传组成反映了该种群的进化历史和适应能力,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1.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2. 迁入和迁出:迁入是指种群中新加入的个体数;迁出是指种群中离开的个体数。

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比例,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结果。

自然增长率决定了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趋势。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1. 年龄结构: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了解年龄结构有助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2. 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例。

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繁殖能力和遗传多样性。

五、种群调节与生态对策1. 种群调节: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制约作用。

常见的种群调节因素包括食物、天敌、疾病、竞争等。

2.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态对策,如r对策和K对策等。

六、种间关系1. 竞争: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相似性,导致相互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竞争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

2.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捕食关系通常会导致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对被捕食者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

3.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的现象。

寄生关系会对寄主和寄生者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1)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个体彼此间可以互配进行生殖。

(2)种群不仅是物种的存在单位,而且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3)种群不仅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而且也是群落的基本组成成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动态的两个重要参数(1)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如年、月、日等)内每100个个体的出生个体数表示。

(2)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每100个个体的死亡数表示。

(3)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种群的数量动态。

在一定时期内,只要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种群的数量就会下降。

3.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增长趋势(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个体在种群中占有比例的关系。

(2)动物的年龄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3个年龄组。

(3)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①增长型的年龄结构: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②衰退型的年龄结构;老年个体占优势的种群;③稳定型的年龄结构:各年龄组的比例大体相等的种群。

4.标志重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个体的数量,它随着季节、气候条件、食物储量和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

(2)标志重捕法①标志重捕法的方法先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将它们释放,过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捕并记下重捕个体中已被标记的个体数。

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其中N=种群总个体数,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③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条件a.标志个体释放后应与其他个体均匀混合;b.标志方法不会伤害动物和影响动物的行为;c.研究区域呈相对封闭状态,没有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5.种群中的个体有3种分布型(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2)种群中个体的分布型①集群分布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是动植物对生境差异发生反应的结果,同时也受生殖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14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3)遗传特征 具一定的遗传特征,种内个体之间通过生殖活动交换遗传
因 子 , 种 群 所 有 个 体 的 基 因 构 成 种 群 的 基 因 库 ( gene
pool)。
【举例】分布于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存在三个地理种群:分布在黄海南 部和东海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吕泗、岱衢、猫头洋等产卵场的生 殖鱼群)属岱衢族;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南海西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 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等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闽-粤东族;分布在南 海东北部珠江口以西到琼州海峡以东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硇洲岛附近 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硇(nao)洲族。它们各自又因生殖季节不同而 分为“春宗”和“秋宗”两个类群,可称为春季繁生群和秋季繁生群。
9
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 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 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所形成 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 体。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又 称 特 定 时 间 生 命 表 ( time-specif-c life table),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 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依调查 结果编制。
23
三、种群的增长
(3)生命表分析 ①死亡率曲线(mortality curve) 以生命表中的年龄( x)为横坐标,以相应于各年龄的 q x 值 (年龄x 到年龄x +1期间的死亡率)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②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即n x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x) 为横坐标构成的曲线。 标准化:将年龄标准化(即年龄相对于总平均生命期望的百 分比作为横坐标),可对不同生物种群存活曲线进行比较。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记数M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第43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第43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5.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思考:某城市2023年人口为100000人,2024年人口为110000人,若只考 虑出生和死亡,其中新生15000人。则该城市的出生率为_1_5_%__,死亡率 为__5_%__ ,增长率为_1_0_%__ 。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_>___0___,种群密度将__增___大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_=___0___,种群密度将__不___变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_<___0___,种群密度将__减___小______。 (3)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①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选择__双___子叶草本。 原因是__单___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 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__双___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易于辨别。
②调查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2)取样原则: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随__机___取__样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①表示方法增长来自稳定衰退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7.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一___个__种__群___中__各___年__龄___期__的__个___体__数___目__的__比___例_____。 (2)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②曲线图
增长
稳定
衰退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7.年龄结构 (3)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__不__一__定___能保持稳定,原因是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如何调查 一片草地 中蒲公英 的数量?
2)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标记(志)重捕法
a、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作 物植株上蚜虫、跳蝻等,都可以采用样 方法。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b、标记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Nt=N0 λ
t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 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例: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 统计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6
2.0
4.1
4.7
10.3 11.6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 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 么措施?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算一算: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 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 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是15 只。请估算这个种群的密度。 39 : N= 15 : 30 N=78
b、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 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象海豹等
象海豹群体
奶牛群体
c、雌少雄多型:
特点是雄性个 体明显多于雌性 个体。这种类型 较为罕见。如家 白蚁等营社会性 生活的动物。
白蚁
性别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 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

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

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生物种群数量是生态系统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

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取决于种群增长和减少的因素,其中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对于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通常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

在生物种群的成长期,由于种群中有大量个体处于繁殖阶段,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这个阶段的曲线通常呈现出向上的趋势,斜率较为陡峭。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于周期性波动。

这是因为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变化会引起资源的竞争,导致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从而使种群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这个阶段的曲线通常呈现出波浪状的起伏,振幅较小。

然而,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某些生物种群可能会经历快速的增长和急剧的下降,形成“爆发性增长”和“急速衰减”的曲线。

这种现象通常与环境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当某种资源供应充足时,种群数量可能会迅速增加;而当资源短缺或环境恶化时,种群数量则会快速减少。

这个阶段的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斜率陡峭。

通过观察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生物种群数量的波动范围和周期可以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竞争、捕食和适应等过程。

其次,对于处于增长期和下降期的种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相关因素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种群数量走势,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指导。

此外,对于出现爆发性增长的种群,我们需要警惕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曲线是了解生物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种群数量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线索,并为生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加强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第一节生命系统的层次生命的种类多样,不同生命形式的生物,所处的环境不同。

只有进行生命活动的层次性分析和相应环境条件的层次性分析,才能真正认识生物生命活动的本质。

生命系统具有层次性,生态学的研究也相应地划分成若干层次。

生态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生态学、微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

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与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第二节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概念及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Population这个术语从拉丁语派生,含人或人民的意思,一般译为人口。

以前,有人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鱼口、鸟口等,后来我国生态学工作者统一译为种群,但也有译为“居群”、“繁群”的,台湾译为“族群”,日语中译为“个体群”。

种群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生态学研究者往往根据研究的方便成划定出种群的分界线,例如,实验室饲养的一群小家鼠,可称为一个实验种群。

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在自然界中,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元是学者按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species)才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组成种群的个体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死亡和消失的,又不断通过新生个体的补充而持续,所以进化过程也就是种群中个体基因组成和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

因此,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①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这是所有种群都具备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越大。

种群的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

迁人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同时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同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种群有自己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等特点。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发生变化。

种群数量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疾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种群密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1.3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分布状况。

种群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或者均匀分布。

种群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生态学中的相互关系和种群动态。

1.4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指的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和组合方式。

种群结构包括了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体量结构和分布结构等。

种群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增长和繁衍。

1.5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比率。

种群增长率可以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衡量。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

1.6 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结构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1.7 种群适应性种群适应性是指物种个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种群适应性可以通过物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衡量。

种群适应性的改变可以相关到环境的变迁和世界的气候变化。

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和种群遗传结构等问题。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和前提。

2.1 种群数量动态种群数量动态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种群数量动态可以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第三章 种群

第三章 种群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 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 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二)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间变动。 种群的季节消长(seasonal change in number):一般具有生 殖季节的种类,种群的最高数量通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 之末。
3)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1963)从种群遗传角 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的或潜在的彼此杂交的个体 的集合”。但有人指出,以可杂交性对种进行分类 在理论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应用于野外操作 的可能性较差,因为在野外识别其可杂交性有很大 困难。此外,生物间的杂交能力很少达100%。如 两个种群杂交能力达55%,哪两个种群算不算一个 种?可见,这种划分也有一定局限性。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生物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后,一般会有以下 几种可能: 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fluctuation) 周期性波动(regular fluctuation) 种群衰落(population decline) 种群灭亡(population exitinction) 种群爆发(population outbreak)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群 数量剧烈下降。 生态入侵(population invasion)某种生物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迅速扩张 蔓延的过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大多数种群的增长率不是不变的,因此必须考虑密度改变对 增长率的影响问题。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定密度与增长率关系 是线性的。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1 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
出生率:泛指任何新个体产生新个体的能 力。
最大出生率: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后代个 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 际的成功繁殖率。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 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
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 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出生率。
---
---
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
个体年龄和构件年龄两个层次
施肥
未施肥
一年生苔草(Carex arenaria)的无性系的月龄结构,说 明施加 N、P、K肥料对其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施肥的以月 龄较老的分支为主,而施肥使幼枝成为优势。
---
性性比对种比群出生率的影响
两个假设:
每次捕捉时,对 于每个动物的受 捕概率不变
调查期间没有出 生、死亡、迁出、 迁入
---
2)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衡量生物数量 多少的相对指标
⑴动物计数counts of animals:单位时间或距离内 的动物数量。
⑵动物痕迹法counts of animals signs:根据足迹、 粪便、鸣叫、窝数痕迹等估计动物数量。
生态死亡率: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特定年龄死亡率: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
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
---
2.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结构与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 时期结构 (Stage structure):经历离散的发育期
的生胸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二)种群统计学 (三)种群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第四章生物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种群生态学: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大小(Size):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密度的测定:绝对密度:(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2)取样调查法:木本:n/10m2;草本及农作物:n/1m2;水体:n/15ml;动物:标记重捕;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高低等)“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

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

引起拥挤效应。

2.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1. 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一定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间接,其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记住,不影响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5.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6.杂草不是一种草,出生率大不一定增长,可能死亡率更大7.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大的种群)8.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植物和活动范围小和活动力弱的,用样方法,原则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2)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乘以第二次捕捉的除以第二次捕捉中带标记的9.样方的边界上正好有生物,我们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只计两边夹角10.样方的面积越大,越接近实际值,草本植物的样方一般为1平方米,灌木的16平米,乔木一般100平米11.标记重捕法的时候,标记物不能容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

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或容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比实际数量偏大,如果标记的容易被人类捕捉,会造成比实际的偏小12.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13.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14.种群的J型增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也就是理性状态,数学公式是N t=N0λt,其中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时间。

15.λ小于1表示衰退,大于1表示增长型,等于1表示稳定型16.增长率大于0,种群就是增长,注意和λ的区别17.数学模型(如J型增长)和曲线图,数学模型更加的直观和准确,曲线图没有公式准确18.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可以认为接近J型19.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减去S型增长的数量,是环境阻力减少的数量20.种群的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不是最高点,是稳定的点),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现实状态)21.S型的前期是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个体数量少。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 C.增长型种群中的幼年个体最多 D.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 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 繁殖能力弱,出生率低,B项正确;增长型种群中的幼年个体最多,成年个体 次之,老年个体最少,C项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 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项错误。
2.(不定项选择题)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 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我国人口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数量保持零增长 答案:ABD
解析: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如雌雄同体的植物种群不具 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项错误;我国人口密度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B项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 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项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 人群,其数量还受迁入率、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无法知晓是否为零 增长,D项错误。
[典型例题]
1.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 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 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不只受性别比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 数量、性别比例,A项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 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项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会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项正确;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除受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的影响外,还受气候、食物、 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第一节生命系统的层次生命的种类多样,不同生命形式的生物,所处的环境不同。

只有进行生命活动的层次性分析和相应环境条件的层次性分析,才能真正认识生物生命活动的本质。

生命系统具有层次性,生态学的研究也相应地划分成若干层次。

生态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生态学、微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

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与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第二节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概念及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Population这个术语从拉丁语派生,含人或人民的意思,一般译为人口。

以前,有人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鱼口、鸟口等,后来我国生态学工作者统一译为种群,但也有译为“居群”、“繁群”的,台湾译为“族群”,日语中译为“个体群”。

种群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生态学研究者往往根据研究的方便成划定出种群的分界线,例如,实验室饲养的一群小家鼠,可称为一个实验种群。

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在自然界中,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元是学者按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species)才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组成种群的个体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死亡和消失的,又不断通过新生个体的补充而持续,所以进化过程也就是种群中个体基因组成和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

因此,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①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这是所有种群都具备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越大。

种群的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

迁人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同时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了解种群的特征有助于理解种群的结构,分析种群动态。

②空间分布特征。

它包括内分布格局即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还是均匀分布和地理分布格局即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③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种群的增长1.种群的群体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分三类:(1)种群密度。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tality)、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而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领地,迁入则是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3)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sexratio)、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和种群增长率等。

(1)种群密度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往往要进行种群数量的统计。

在数量统计中,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是密度。

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具体数量统计方法随生物种类或栖息地条件而异。

密度大体分为绝对密度统计和相对密度统计两类。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而相对密度则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2)初级种群参数它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个基本参数。

①出生率:出生率常分为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实际出生率: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

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②死亡率: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死亡率也分为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的。

③迁入和迁出: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领地,迁入则是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3)次级种群参数它包括年龄结构、性比和种群增长率等。

1)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对深入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按从小到大龄级比例绘图,即是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它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

利用年龄锥体图(年龄金字塔)能预测未来种群的动态。

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

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②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③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2)性比性比是反映种群中同一年龄组的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即年龄锥体两侧的数量比例。

大多数生物的自然种群内♀♂个体比率通常为1:1。

生物出生时雄性多于雌性,随年龄增长,雌性多于雄性。

性比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的丰歉。

当赤眼蜂的食物短缺时,雌性比例就会下降。

大多数生物受精卵的♂与♀比例,大致是50%:50%,这叫做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与♀的比例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为止,♂与♀的比例叫做第二性比;此后,还会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性比对种群的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影响。

在野生种群中,因性比的变化会发生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是种群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

(3)生命表生命表(life table)是一种有用的工具。

它实质上是描述种群生死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图表模式。

简单的生命表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

第三节种群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期发育与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与种间关系。

我们把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而将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intersPecffic relationship)。

这里大家要注意,种内,顾名思义就是种群内部,它强调的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例如一片牛群,它强调的种内关系就是黑牛和花牛、公牛、母牛和小牛之间的关系等等。

而种间呢,是强调不同物种之间,就好比狼和羊之间的关系,寄生虫和人或动物之间的关系等等。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同属于种群关系,但是这两种关系之中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而我们正是通过这种不同,来认识生物群落与功能的重要特性。

那我们介绍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定义以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地看一下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先看种内关系(板)。

一、种内关系(一)集群集群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当中。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因此集群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集群分为临时性集群和永久性集群两种类型。

1.集群的分类临时性集群就是那些随机聚集在一起的物种,没有固定的时间和范围,(图)例如草原上的牛马羊聚集在一起。

永久性集群存在于社会动物当中。

而所谓的社会动物就是指具有分工协作等社会性特征的集群动物。

(图)社会动物主要包括一些昆虫(如蜜蜂、蚂蚁、白蚁等)和高等动物(如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等)。

2.产生集群的原因生物产生集群的原因复杂多样。

这些原因包括:①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生态因子的共同需要。

(图)如潮湿的生境使一些蜗牛在一起聚集成群。

②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

如过夜、迁徙、冬眠等群体。

③繁殖的结果。

由于亲代对某环境有共同的反应,将后代(卵或仔)产于同一环境,后代由此一起形成群体。

④被动运送的结果。

例如强风、急流可以把一些蚊子、小鱼运送到某一风速或流速较为缓慢的地方,形成群体。

⑤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

3.集群的生态学意义动物界许多动物种类都是群体生活的,说明群体生活具有许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

目前已经知道许多种昆虫和脊椎动物的集群能够产生有利的作用。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许多动物以群体进行合作捕食,捕杀到食物的成功性明显加大。

成群的狼通过分工合作就可以很容易地捕获到有蹄类动物;相反,一只狼则难以捕获到这种大型的猎物。

对于那些非捕食性动物以及单独觅食的动物来说,群体生活能够具有交换食物信息的作用。

在一些群栖的鸟类群体当中,一些已经找到丰富食物的鸟类,第二天仍会直接飞到那个地方继续觅食,那些还没有找到食物的鸟类就会被一起引导到同一地方。

(2)集群可以共同防御敌害群体生活为每个成员提供了防御敌害的较好方法,最普遍的是起着共同警戒的作用。

一个群体有众多的感觉器官,更快、更易发觉捕食者的到来。

对于社会群体,由于分工的不同,个别个体进行专心警戒,其他个体则能从事其他活动。

许多动物种类,如鸟类、鱼类等,当敌害出现时,迅速成群逃离,这种混乱效应增加了捕食者集中精力对准某一个体的难度,从而增加了每个成员存活的可能性。

群体生活的另一好处是能够共同防御敌害。

麝牛群、野羊群受猛兽袭击时,成年雄性个体就会形成自卫圈,角朝向圈外的捕食者,有效地抵抗捕食者的袭击,圈中的幼体和雌体也能得到保护。

(3)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生境蜜蜂蜂巢的最适温度为35℃,冬天,蜜蜂一起拥挤在巢内,使群体当中的温度高出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太低时,每个个体都进行肌肉颤抖,增加产热,从而使温度进一步提高;当温度太高时,工蜂则运水到巢内,然后煽动双翼,帮助蒸发,当外界温度超过40℃时,这种方法可将巢温维持在35℃。

(4)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当集群时,个体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由此学习机会增多、学习时间增长,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因此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5)集群能够促进繁殖大多数动物都是两性生殖,集群有利于求偶、交配、产仔(产卵)、育幼等一系列生殖行为的同步发生和顺利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