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类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概要

合集下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8.10•【文号】国食药监办[2007]504号•【施行日期】2007.08.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7]5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变更的监管,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国家局决定开展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

现将《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方案》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的重点是大容量注射剂和其他静脉给药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

各省局应在2007年底前完成大容量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并上报工作情况;2008年6月底前完成并上报其他静脉给药注射剂类药品的核查工作;其他类药品的核查工作,由各省局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做出安排,核查工作进展及完成情况应及时汇总并上报国家局。

二、各省局应做好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的宣传工作,加强与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动员生产企业配合做好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的核查工作。

各省局在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中,可参照“部分化学药品注射剂高风险品种及其风险因素”(附件1)、“部分中药注射剂高风险品种名单”(附件2)以及“部分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注射剂品种名单”(附件3),对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注射剂类药品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的风险程度,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地开展核查工作。

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可与药品再注册工作结合进行。

三、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所生产的药品质量负责,必须按照要求如实申报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情况。

药品生产企业年度药品质量回顾分析概要模版

药品生产企业年度药品质量回顾分析概要模版

Part Four
收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生产记录、检验记录、设备运行 记录等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合并等
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根据分析结果,对药品质量进行回顾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 方向
收集数据:从药 品生产过程中收 集相关数据
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优化质量控制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良品率
提高生产安全性: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流程,提高生产安全性, 减少安全事故 提高生产环保性: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流程,提高生产环保性, 减少环境污染
药品质量回顾分析:帮助企业了解 产品质量状况,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质 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 场份额
明确改进目标:确定需要 改进的具体方面,如生产 工艺、质量控制等
分析问题原因:找出导致 质量问题的原因,如设备 故障、操作不当等
制定改进方案:根据问题 原因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 如更换设备、加强培训等
实施改进措施:按照改进 方案进行实施,确保改进 措施的有效性
跟踪改进效果:对改进措 施进行跟踪,确保改进效 果达到预期目标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目的:确保药品 质量符合国家药 品标准,保障公 众用药安全
意义:提高药品 质量,降低药品 不良反应风险, 增强企业竞争力
药品质量回顾分 析:对药品生产 过程中的质量控 制、检验、稳定 性等进行回顾分 析,及时发现问 题并采取措施
总结经验教训:总结改进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 今后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CDE老师带你梳理注射剂一致性评价中药学要求

CDE老师带你梳理注射剂一致性评价中药学要求

CDE老师带你梳理注射剂一致性评价中药学要求仿制药(generic drug)是指具有与原研药品相同的活性成份、剂型、规格、适应证、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的原料药及其制剂,仿制药应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可替代原研药品发挥相同的临床疗效。

仿制药在我国的临床用药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早期批准的部分仿制药与原研药品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制药工业研发和制造水平提高,监管意识和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药品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务院于2012年1月正式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对已上市的化学仿制药进行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以下简称“一致性评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包括国产仿制药、进口仿制药和原研药品地产化品种,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

一致性评价将加速我国化药仿制药的技术要求与国际接轨,是提高我国仿制药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供注入机体内的无菌制剂,主要包括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等。

因其直接注射入血管、组织或器官,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别是静脉注射的注射剂,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是临床使用中风险较高的剂型,其研发和生产的技术要求也相应更为严格。

本文从参比制剂选择、处方工艺研究、质量研究与控制、包材和稳定性研究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指导原则和相关政策文件,分析一致性评价要求下化药注射剂仿制药开发药学要求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就普通注射剂进行讨论,特殊注射剂(如脂质体、胶束、微球、混悬型注射液、静脉乳剂等)还应结合其剂型特点和临床用法用量等进一步评价。

一、参比制剂选择参比制剂是仿制药研发的标杆,选择参比制剂是仿制药研发的开始,参比制剂选择是否正确决定仿制药的成败。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定义仿制药为国内批准上市的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在此阶段,原研品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监管机构没有对参比制剂进行统一规定。

WHO指导原则

WHO指导原则

精心整理附录2WHO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主要原则引言通则术语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哲理和基本要素1. 药品质量体系2. 3. 4. 5. 投诉6. 7. 8. 跟踪质量审计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9.人员一般人员关键人员10.培训11.人员卫生12.厂房一般要求辅主区域存储区称量区生产区质量控制区1314.材料成品退货废品其他15.文件文件16.生产管理规范一般要求生产过程中避免交叉污染及微生物污染的措施生产操作包装操作17.质量管理规范起始物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及成品的控制检验要求批记录回顾稳定相考察参考文献简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首版GMP草案是应1967年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卫生大会(大会决议WHA20.34)的要求由一专家小组起草的,然后该草案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草案”为题提交第二1969体制”(“认证体制”证:制药工查阅(ance/gmp/gmpcover.html)。

近几年来,GMP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国家性和国际性的重要GMP文件(包括GMP修订版)(2-5)。

因此,有必要对指导原则进行修订,对验证进行整合。

在2009年6月27-31日召开的技术转让讨论会、WHO关于QA/QC指导原则讨论会上其他项目的反馈要求在第1章“质量保证”部分单独增加“产品质量回顾”内容。

另外,为了加强指导,提出进一步更新。

包括风险管理的概念,“drug”这个词替换为“medicine”,并引入“质量单元”的概念。

2012年秘书处意识到现有药品GMP总则(附录3WHO技术系列文件,No.961,2011)需要更新?Qualityassuranceofpharmaceuticals:acompendiumofguidelinesandrelatedmaterials).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在48次专家会议上讨论了关于药品制备说明更新的必要性,并同意执行。

经过日常商讨后,以下为最新的版本修订的部分,并在第48次专家会议上采纳:部分:药品质量体系第2部分:药品生产规范第7部分:合同生产、检验及其他活动系指药品生产中用于提供药理活性的某一物质或混合物。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讨论稿)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 (3)二、基本原则及要求 (4)三、变更药品规格和/或包装规格 (5)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7)五、变更生产工艺 (10)六、变更药品生产场地 (11)参考文献………………………………………………………………著者…………………………………………………………………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研究。

变更是指对已获准上市中药注射剂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质量可控性,需要针对拟发生的变化开展相应的研究验证工作。

申请人应当评估其变更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以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

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向药品监管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应建立在充分研究、全面评估的基础上。

本指导原则目前主要涉及以下项目:变更药品规格、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药品生产场地等。

对于其他情况,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按照《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及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等药品注册管理文件的有关规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特点,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二类: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物质基础及其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不会引起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变化的变更,一般可通过对变更前后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的比较分析和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变化的评估,来判断变更前后的一致性。

I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能产生影响,仅通过对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等研究难以充分证明其变更对药品的影响,需要通过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全面研究考察变更对药品的影响。

注射剂的检查项目概要

注射剂的检查项目概要

原料药
① 核对药物化学分子式、结构式、分子量、化学名称, 含量是否以活性成分计,是否以无水(或干燥品)计, 限度与方法是否匹配; ② 性状是否与工艺相适应,与国外药典收载同品种或 Merck收载是否矛盾,溶解度是否列出水中溶解性, 溶剂的描述是否与上述收载一致,如不一致,是否进 行试验验证,并结合工艺说明; ③ 鉴别尽量采用红外鉴别,如试行标准未收载红外标准 光谱,组织红外光谱协作组进行试验,制定标准光谱; 保留特殊基团的化学鉴别试验;熔点与溶距、比旋度 等物理特性与上述收载不同,应说明; ④ 紫外吸收系数应由5台分光光度计(最好不同品牌、 型号)测定确定;
注射剂的检查项目
国家药典委员会 张培培
内容



一、质量控制的内涵 二、注射剂标准的现状 三、注射剂的定义与类别 四、注射剂常用辅料 五、注射剂用原料与工艺 六、注射剂处方 七、注射剂用法用量 八、注射剂标准提高技术资料要求
质量控制内涵
什么是质量控制? 保证药品符合临床用药要求。 1.GMP 适宜的生产场所和人员培训; 配套的生产装置和生产过程; 原材料和过程中试验控制; 文件SOP
辅料的定义(JP)



1.促进API吸收; 2.对片剂、胶囊等药物起支撑作用; 3.使药物稳定; 4.使药物呈现好的外观; 5.不能有药理活性; 6.在药物制剂中呈惰性; 7.必须不能干扰API的药代动力学; 8.应不干扰分析实验。
注射剂常用辅料
配制注射剂常用的溶剂 1.水性溶剂:注射用水,0.9%氯化钠溶 液等 2.非水溶剂:供注射用大豆油,乙醇,丙 二醇,聚乙二醇等
技术审核


背景资料的检索 ①比对同品种标准情况; ②检索该品种的国内外不良反应报道,如有大量不良反应报道,应在上 报药品审核意见中注明; ③查看说明书,了解用法用量及禁忌症,针对性制定标准中某些项目; ④查看国外药典、进口药标准或文献收载情况,并逐项比对; ⑤查看国内药典或同原料药不同制剂的标准情况,尽量使相同药品不同 制剂标准方法的协调,并注意制剂与原料药要求对应关系; ⑥查看针对原注册批件中审批意见及补充意见所做的工作情况; ⑦注意标准项目修改是否因为修改工艺所致,确定工艺的合理性; ⑧药品通用名称:应由名词专业委员会专家审核,并提出意见,如修订 通用名称应在标准及批件中注明曾用名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
2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根据课程原则,从药品应用的实际状况出发,编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根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模块的技术教材,实现“教材与岗位操作规范一体化”。教学内容按完毕工作任务的逻辑次序由易到难编排,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把最具典型性的药品选入教材,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编写考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组织,实训过程的设计要具体、可操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体现教学做一体。文字表述通俗易懂。
粉碎机、混合机、物料、1-9号原则筛、烘箱及其它设备
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
6
2.2颗粒剂制备
1、颗粒剂的基本概念;
2、颗粒剂的辅料
3、颗粒剂制备办法
4、颗粒剂质量检查
1-9号原则筛,摇晃式颗粒机,烘箱
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
6
2.3片剂制备
1、 片剂的基本概念
2、 片剂的惯用辅料
3、 压片及压片机的有关知识
《药品制剂技术》课程原则
课程名称及代码:药品制剂技术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B类学分:6
计划学时:96
合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方向)
1
1.1课程定位
药剂制剂技术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是研究药品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将药品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批量生产安全、有 效、稳定的制剂。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药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主导作用, 学生通过药剂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药品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后来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药品GMP概论培训讲义

药品GMP概论培训讲义

目录第一章GMP的发展史 (2)第二章GMP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3)第三章GMP概论 (3)1、什么是GMP (3)2、GMP的内容及作用 (4)第四章GMP对药品质量的要求 (6)第五章实施GMP的目的 (7)1污染 (8)2混淆 (8)3差错 (8)第六章GMP的核心 (8)第七章GMP实施基础和管理对象 (9)第八章制药人所肩负的使命 (10)授课人:吴长荣第一章GMP的发展史“反应停”事件促使了GMP的诞生。

1963年美国FDA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For drugs,GMP)从此,GMP在世界各国或联邦组织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

目前GMP制度愈加“国际化”,国家的规范向国际性规范靠拢或由其取代;二是GMP制度愈加有效和适用,朝着“治本”的方向发展;三是对人的素质要求和系统管理愈加严格和提高。

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在医药行业推行,在此基础上,1988年3月17日卫生部颁布了GMP 并于1992年发布了修订版,1999年国家药品管理局又颁布了现行的1998年修订版GMP。

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将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纳入了药品管理法内容。

至此药品生产企业执行GMP成为法律的要求。

第二章GMP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GMP实施是要建立一套文件化的质量保证体系,站在系统的高度,本着预防思想,对药品生产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让全员参与质量形成过程,让质量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将各种对象、各个环节用系统的方法,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书面管理办法和操作方法,形成标准化得文件管理以取代已口头化得人治管理。

将产品的质量与可能发生的风险在文件设计形成过程中得到充分、适宜的考虑,将产品质量设计表达为文件形式。

然后严格按照文件的规定开展每一项工作,贯彻和执行文件的规定和思想,并留下真实、完整的记录,并能实现过程追溯的要求。

输注药品安全管理制度(5篇)

输注药品安全管理制度(5篇)

输注药品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医护人员的输液安全意识临床药师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着重在静脉输液相关基础知识;静脉治疗前的八项评估;各种药物的PH值、渗透压及对血管的刺激;各种药物溶媒的选择;常见的药物配伍禁忌;输液反应的观察及处理等。

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

2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如已过期则不可重新消毒再使用。

3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____人以上核对医嘱,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

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瓶签、输液卡、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补液。

3.2溶液查对摆补液者必须认真检查每一袋/瓶溶液的质量,确保它的安全性。

为了避免出错,我们规范了检查溶液的流程。

3.2.1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一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二照: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四复照:再一次对光照看溶液,检查其质量。

如检查溶液时发现有异常马上更换并上报护理部处理。

3.2.2瓶装溶液检查方法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法类似。

方法: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一拧:用母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轻轻地拧瓶塞,检查其松紧情况,如不能拧动或轻微动视为正常,如轻轻一拧其活动度很大,则提示该溶液不能使用;二摇:轻轻地摇动瓶身;三照、四倒转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相同。

3.2.3准确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才能张贴。

3.3配药补液摆后,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药剂学》是中央电大药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它是研究药物剂型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使学员掌握剂型、制剂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调剂、制剂的生产以及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分析化学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员实际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能力。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构建多层次、立体式药剂学教学支持体系,为学员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五、课内学时分配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其中电视课27学时,实验54学时,其它自学,开设两学期。

大纲本文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药剂学的定义与常用术语二、药剂学的任务三、药物剂型的分类四、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五、药剂学的发展六、药典与处方七、新制剂与新药审批办法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教学要求1、掌握药剂学的定义、重要性、研究内容与任务2、掌握剂型、制剂、制剂学、调剂学等名词的意义3、掌握原料药必须制成制剂才能应用于临床的原因4、熟悉药剂学的主要分支科学5、熟悉中国药典与国外药典概况、发展以及在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管理、使用中的法律效力6、熟悉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资料要求7、了解药品的药典外标准及“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8、了解药剂学的发展第二章液体药剂(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液体制剂的含义、分类、特点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第三节表面活性剂:分类、基本特征、应用第四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第五节液体药剂的防腐与矫味一、防腐措施二、常用防腐剂三、矫味与着色第六节溶液型液体制剂一、溶液剂二、芳香水剂三、糖浆剂第七节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一、溶胶剂1、溶胶剂的性质2、溶胶剂的制备二、高分子溶液剂1、高分子溶液的性质2、高分子溶液的制备第八节混悬剂一、混悬剂的定义与特点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3、絮凝与反絮凝4、结晶增长与转型5、分散相的浓度与温度三、混悬剂中的稳定剂1、润湿剂2、助悬剂3、絮凝与反絮凝剂四、混悬剂的制备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第九节乳剂一、乳剂的定义、分类、特点、鉴别二、乳剂形成的理论三、乳化剂1、乳化剂的种类2、乳化剂的选用要点四、乳剂的稳定性1、分层2、絮凝3、转相4、破裂5、酸败五、乳剂的制备六、乳剂的质量评定七、复合型乳剂教学要求1、掌握液体制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及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与应用3、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药剂学方法4、掌握常用的防腐剂5、掌握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制备方法6、掌握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稳定剂,制备方法与质量评定7、掌握乳化剂的种类,选用要点及常用乳化剂,乳剂的类型与稳定性,制备与质量评定8、熟悉液体药剂的溶剂与附加剂9、熟悉溶胶剂的概念与特性10、熟悉合剂、洗剂、搽剂、滴耳剂、滴鼻剂11、了解乳剂的形成理论,复乳的制备与应用第三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和范围第二节化学动力学基础与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第三节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1、 pH的影响2、广义酸碱的催化3、溶剂的影响4、离子强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1、温度的影响2、光线的影响3、空气(氧)的影响4、金属离子的影响5、温度和水分的影响6、包装材料的影响第四节原料及其制剂的稳定性实验方法一、影响因素实验二、加速实验三、长期实验教学要求1、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各种因素与解决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各种方法2、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实验方法特别是加速实验法与有效期制定的依据3、熟悉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与某些稳定性的实验方法第四章灭菌法(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理灭菌法一、干热灭菌法二、湿热灭菌法1、热压灭菌法2、流通蒸气灭菌法3、煮沸灭菌法4、低温间歇灭菌法三、射线灭菌法1、辐射灭菌法2、紫外线灭菌法3、微波灭菌法四、过滤除菌法第二节 F与F0值在灭菌法的意义与应用第三节化学灭菌法第四节无菌操作法第五节无菌检查法教学要求1、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特别是热压灭菌法及其安全操作2、掌握无菌操作法与无菌检查法3、熟悉干热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过滤除菌法4、了解F0的定义、数学表达式、计算方法及其在灭菌中的意义5、了解辐射灭菌法、微波灭菌法与化学灭菌法第五章注射剂(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注射剂的定义、分类、特点、给药途径、质量要求第二节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一、注射用水1、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2、热原3、原水的处理4、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5、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6、综合法制备注射用水二、注射用油三、其他注射用溶剂四、注射剂的附加剂第三节注射剂的制备一、注射剂车间的设计与管理1、空气洁净技术与洁净室的标准2、注射剂车间的设计要求3、洁净室的分类与设计4、注射剂车间的生产管理二、注射剂容器的处理方法1、注射剂容器的种类与式样2、注射剂容器的洗涤、干燥或灭菌三、注射剂的配制与滤过1、注射剂的配制2、注射剂的滤过四、注射剂的灌封五、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六、注射剂的质量检查七、注射剂的举例第四节输液一、输液的种类、质量要求二、输液的生产工艺1、输液车间的一般要求2、输液的配制、滤过、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和包装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染菌2、热原反应3、澄明度与微粒的问题四、输液举例五、营养输液六、血浆代用品第五节注射用无菌粉末一、注射用无菌分装制品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三、注射用无菌粉末的举例第六节注射剂的包装与贮存教学要求1、掌握注射剂的定义、质量要求、制备工艺及质量检查方法2、掌握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和制备注射用水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注射剂的附加剂4、掌握输液剂,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特点及其生产工艺5、熟悉注射剂生产车间的设计要求,常规洁净室与层流洁净室的特点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6、熟悉注射用油的要求7、熟悉渗透压的调节与计算方法8、了解其他注射用溶媒的性质与应用范围第六章滴眼剂(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滴眼剂的定义、质量要求第二节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第三节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的选择一、 pH值的调整二、渗透压的调整三、无菌度的保持四、黏度的调整五、稳定剂、增溶剂、助溶剂等的添加第四节滴眼剂的生产工艺一、容器的处理二、药液的配制、过滤、灌装三、质检与包装第五节滴眼剂的处方举例教学要求1、掌握滴眼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2、掌握滴眼剂的常用的附加剂3、掌握滴眼剂的制备工艺4、熟悉影响眼用药物吸收的因素第七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散剂一、概述二、散剂的制备(一)粉碎(二)过筛(三)混合(四)分剂量(五)散剂的质量检查三、散剂的吸湿、包装与贮存第二节颗粒剂一、定义和特点二、制备三、质量检查四、包装与贮存第三节胶囊剂一、胶囊剂的定义、分类、特点二、胶囊剂的制备(一)硬胶囊剂的制备(二)软胶囊剂的制备(三)肠溶胶囊剂三、胶囊剂的质量检查四、胶囊剂的包装与贮存第四节丸剂一、中药丸剂二、滴丸剂教学要求1、掌握粉碎、过筛、混合的方法、器械与影响因素2、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制备和质量要求3、熟悉散剂的吸湿及包装、贮藏第八章片剂(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片剂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第二节片剂的辅料一、填充剂二、崩解剂三、粘合剂四、润滑剂第三节片剂的制备一、湿法制粒压片1、原、辅料的处理2、制颗粒3、压片二、干法制粒压片1、滚压法2、重压法三、直接压片法1、结晶药物直接压片2、粉末直接压片第四节片剂的包衣一、包衣的目的、质量要求二、包衣的方法与设备三、包衣材料及包衣过程1、糖衣2、薄膜衣3、肠溶衣第五节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压片过程二、包衣过程第六节片剂的质量评价一、外观二、片重差异三、含量均匀度四、溶出度五、崩解度六、硬度与脆碎度七、卫生标准第七节片剂的包装与贮存第八节片剂处方举例教学要求1、掌握片剂的一般组成和质量要求2、掌握辅料的分类、作用特点及常用辅料3、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方法4、掌握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5、掌握片剂的质量评定办法6、熟悉片剂包薄膜衣、糖衣的一般过程及薄膜衣、肠溶衣材料的要求7、熟悉粉末直接压片等其他制片法的工艺特点第九章软膏剂、凝胶剂、膜剂(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软膏剂一、软膏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二、常用基质1、油脂性基质2、乳剂型基质3、水溶性基质三、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一)制备方法1、研和法2、熔和法3、乳化法(二)药物加入的一般方法(三)举例四、软膏剂的评定及包装五、眼膏剂(一)概述(二)基质、制备用具及包装材料等的灭菌(三)眼膏剂的制备及举例(四)眼膏剂的质量检查第二节凝胶剂一、凝胶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二、水性凝胶基质三、水性凝胶剂的制备及处方例第三节膜剂一、膜剂的定义与特点二、成膜材料与制备工艺1、常用的成膜材料2、膜剂的制备工艺三、举例教学要求1、掌握软膏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2、掌握软膏剂的常用基质3、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4、掌握眼膏剂和凝胶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及制备方法5、熟悉膜剂概念、特点、常用成膜材料和制备方法第十章栓剂(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栓剂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节栓剂基质一、油脂性基质二、水溶性基质第三节栓剂的处方设计一、全身作用的栓剂二、局部作用的栓剂三、稳定性和刺激性试验第四节栓剂的制备一、冷压法二、热熔法第五节栓剂的质量评价与包装贮藏一、质量评价二、包装与贮藏教学要求1、掌握栓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2、掌握栓剂的常用基质、制备方法、置换价和质量评价3、熟悉栓剂的包装与贮存第十一章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气雾剂的定义、特点、分类第二节气雾剂的组成一、抛射剂二、药物与附加剂三、耐压容器四、阀门系统第三节气雾剂的制备一、气雾剂的处方设计(一)溶液型气雾剂(二)混悬型气雾剂(三)乳剂型气雾剂二、气雾剂的制备工艺(一)容器与阀门系统(二)药物处方配制和分装(三)抛射剂的填充三、气雾剂的举例第四节气雾剂的质量评价一、安全、漏气检查二、装量与异物检查三、喷射试验和喷出总量检查四、喷射总次与喷射剂量检查五、喷雾的药物粒度和雾滴大小的测定六、有效部位的药物沉积量(体外)和药效(体内)的评价第五节喷雾剂、粉雾剂一、喷雾剂二、粉雾剂教学要求1、掌握气雾剂的概念、特点、吸收2、掌握气雾剂的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3、熟悉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的特点第十二章生物药剂学(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吸收的定义二、吸收的机理三、影响吸收的因素第三节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重要性2、掌握药物胃肠道吸收及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3、熟悉药物其他部位的吸收4、了解药物分布、代谢与排泄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与发展过程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三、药物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单室模型一、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二、静脉输注血药浓度三、单室模型非血管外给药第三节重复给药一、多剂量函数二、多剂量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三、稳态血药浓度第四节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第五节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一、生物利用度二、生物等效性三、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四、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的实验设计五、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教学要求1、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重要性2、掌握单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及隔室判别3、掌握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4、熟悉多剂量给药5、了解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缓释控释制剂(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缓释和控释制剂的辅料第三节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一、溶出原理二、扩散原理三、溶蚀扩散原理四、渗透泵原理五、离子交换原理第四节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一、设计原理1、药物选择2、设计要求3、剂量的计算二、影响设计的因素1、理化因素2、生物因素第五节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一、骨架型二、膜控型三、渗透泵型四、植入型五、经皮吸收制剂第六节缓释与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一、体外释放试验二、体内生物利用度三、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教学要求1、掌握缓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对药物的要求2、掌握制剂的处方与工艺3、熟悉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4、熟悉缓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5、了解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体内外试验方法6、了解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第十五章制剂新技术(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包合技术一、包合技术的含义、形成与类型二、包合材料三、包合物的制备1、饱和水溶液法2、研磨法3、冷冻干燥法4、溶液-搅拌法四、包合物的验证五、包合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第二节固体分散技术一、固体分散体的定义、特点二、载体三、制备方法1、熔融法2、溶剂法3、溶剂-熔融法4、研磨法5、溶剂喷雾干燥法四、类型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2、固态溶液3、共沉淀物五、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原理六、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第三节微囊化技术一、微囊的定义和特点二、囊心物与囊材三、药物微囊化的方法1、物理化学法2、化学法3、物理机械法四、微囊的性质五、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包合技术的含义、环糊精包合物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在药剂学中的应用2、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载体的应用及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3、掌握微囊的定义、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4、熟悉微囊大小的影响因素第十六章靶向给药系统(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靶向制剂的含义与分类二、靶向制剂的进展第二节脂质体一、概述二、脂质体的作用特点三、脂质体的制备四、脂质体的质量评价五、脂质体在医药上的应用第三节微球一、微球的定义、分类二、微球的特点三、微球的制备四、微球的质量评定五、微球在医药中的应用第四节纳米粒第五节主动靶向制剂教学要求1、掌握靶向制剂的概念2、掌握脂质体的概念、组成和结构及脂质体的作用3、掌握微球的概念及特性4、熟悉脂质体的制备及脂质体的质量评价5、熟悉微球的制备和质量评价6、了解脂质体、微球的靶向性以及提高靶向性的途径7、了解纳米粒的概念和作用特点药剂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典主要内容概述

中国药典主要内容概述

中国药典主要内容概述中国药典主要内容概述中国药典(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中国制药和医疗行业的重要法定文献,也是规范药品质量的基准。

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非常广泛,包含了药品的质量标准、药用植物的鉴定、制剂的制备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药典的概览。

首先,中国药典的核心内容是药物质量标准。

它包括了药品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

药物质量标准是根据药品的药理学和药剂学特性,结合药品的临床和药理研究结果,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而制定的。

这些质量标准详细规定了药品的理化性质、纯度、杂质、微生物指标等关键参数,确保药品的质量稳定可靠。

其次,中国药典还包括了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药品的生产、贮存、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其中包括药品生产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策略、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规定。

此外,中国药典还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规范,确保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或不当使用。

第三,中国药典涵盖了药用植物的鉴定和药用动物标本的鉴定。

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典针对药用植物和动物的外观、形态、性状等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它们的鉴别方法。

这些鉴别方法包括了观察样品的外部特征、组织学特征、显微特征等方面,旨在确保使用正确的药用植物和动物。

此外,中国药典还包括了药品的制备方法和制剂的质量标准。

制备方法详细规定了制备药品所需原材料的来源、制备过程中的步骤和操作规范。

制剂的质量标准则规定了各种药物剂型(如片剂、注射剂、丸剂等)的注释、质量控制要求和使用限制等。

这些制剂相关的内容确保了药物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而言,中国药典是中国制药和医疗行业的重要法定文件,涵盖了药品质量标准、药用植物和动物的鉴定、制剂的制备等多个方面。

(246班)法规 第八章 测试题 2021

(246班)法规 第八章 测试题 2021

(2/4/6班)法规第八章测试题 2021.08.251(1分)下列关于药品包装的要求与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 发运中药材根据发运的地区气候,确定是否有包装(正确答案)B. 标签必须帖牢、帖正,不得与药品一起放入容器内C. 凡封签、标签、包装容器等有破损的,不得出厂和销售D. 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包装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答案解析:发运中药材应当有包装。

在每件包装上,应当注明品名、产地、日期、供货单位,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选项A错误,当选。

2(1分)根据《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关于药品说明书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 药品说明书应当列出全部活性成分或者组方中的全部中药药味B. 药品说明书中禁止使用未经注册的商标C. 注射剂的说明书应当列出所用的全部辅料名称D. 口服缓释制剂的说明书应当列出所用的全部辅料名称(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药品说明书应当列出“全部”活性成份或者组方中的“全部”中药药味;选项A正确。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中禁止使用未经注册的商标;未经“国药监部门”批准的药品名称;选项B正确。

注射剂和非处方药还应当列出所用的“全部”辅料名称;选项C正确;D错误,当选。

3(1分)根据《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药品说明书中应当列出所用的全部辅料名称的是()。

[单选题] *A. 中成药B. 处方药C. 抗生素D. 非处方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药品说明书应当列出全部活性成份或者组方中的全部中药药味。

注射剂和非处方药还应当列出所用的“全部”辅料名称;选项D当选。

4(1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职责建立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清单和信息,并在其政府网站及时公布、更新,接受社会监督。

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清单不包括()。

[单选题] *A. 公开事项B. 信息产生的全过程(正确答案)C. 公开时限D. 公开部门答案解析: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职责建立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清单和信息,并在其政府网站及时公布、更新,接受社会监督。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名词解释(一)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名词解释(一)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名词解释(一)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名词解释1.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定义:药品质量监督管理是指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

2. 药品•定义:药品是指通过药物学制剂技术,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辅料混合并制成适合人体使用的制剂,如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3. 药品质量•定义:药品质量是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具备所要求的特性、适合其所标明的用途。

4. 监督管理•定义:监督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相关对象进行监察、检查和指导,以确保其遵守规定并依法行事。

5. 质量标准•定义:质量标准是指对药品质量进行评价和判定时所依据的一系列规定,包括药品成分含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等方面的指标。

6. 药品调查•定义:药品调查是指对疫苗、药品等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收集证据,以便查明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7.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对药品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收集、评估和监测,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8. 药品流通监管•定义:药品流通监管是指对药品从生产企业到终端使用者之间的流通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

9. 合格证书•定义:合格证书是由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给符合药品质量标准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药品经营企业的证明文件。

10. 不合格药品•定义:不合格药品是指未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要求,或者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不能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药品。

以上是关于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一些常见名词及其解释。

这些名词涵盖了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一、办理事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除注射剂、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以外其它药品GMP认证)二、办理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三)《关于贯彻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101号)(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国食药监安〔2011〕365号)三、申请范围(一)本省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二)申请认证范围必须在《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范围中;(三)申请认证范围中的产品必须具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批准文号(中药饮片除外)。

四、申请材料申请人应按要求报送以下相关材料,所有材料用A4纸制作,文字材料和表格用电脑打印,并按照下列顺序排列。

(一)申请材料的封面及目录;(二)《药品GMP认证申请书》一式2份,同时附申请书电子文档;(三)药品GMP认证申请资料要求1 企业的总体情况1.1 企业信息◆企业名称、注册地址;◆企业生产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传真、联系电话(包括应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24小时联系人、联系电话)。

1.2 企业的药品生产情况◆简述企业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生产活动,包括进口分包装、出口以及获得国外许可的药品信息;◆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涉及出口的需附上境外机构颁发的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获得批准文号的所有品种(可分不同地址的厂区来填写,并注明是否常年生产,近三年的产量列表作为附件);◆生产地址是否有处理高毒性、性激素类药物等高活性、高致敏性物料的操作,如有应当列出,并应在附件中予以标注。

1.3 本次药品GMP认证申请的范围◆列出本次申请药品GMP认证的生产线,生产剂型、品种并附相关产品的注册批准文件的复印件;◆最近一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该生产线的检查情况(包括检查日期、检查结果、缺陷及整改情况,并附相关的药品GMP证书)。

注射剂核查要求

注射剂核查要求

附件6: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处方核查一般要求一、概述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方案》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针对已获准上市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环节上的变化,包括变更药品生产设备,变更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处方等。

企业应当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评估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研究,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并按照规定申报。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潜在风险性较高,应充分重视其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的变更对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性的影响。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的变更,应建立在充分研究、全面评估的基础之上。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变更划分为两类。

类别划分是根据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关要求而确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审查人员有效地开展生产工艺变更申请的审查。

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物质基础及其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

一般可通过对变更前后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的比较分析,来判断变更前后的一致性。

以上研究包括:对工艺变更情况的分析研究、对药质量量的比较研究、制剂安全性的比较研究、对药品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等等。

II类变更,一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简单改变,其变化程度可能较小,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没有重大影响。

第二种情况为重大改变,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较大影响。

由于中药成分的特殊性,此类变更仅通过对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等研究难以充分证明对变更对药品的影响,需要通过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全面研究考察变更对药品的影响。

II类变更的临床试验可参照《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进行,简单改变的参照仿制注射剂的要求进行研究,重大改变的参照新药注射剂要求进行研究。

本要求仅从技术角度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变更应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阐述。

药剂学思考题(二)

药剂学思考题(二)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分析实 验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改进 意见或建议。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 值、标准差等统计量,绘制图表表示 数据分布和变化趋势。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或文献报道进 行比较和分析,评价实验的可靠性和 准确性。
05
新剂型与新技术在药剂学中 应用
缓控释制剂技术及应用
可控性
制剂的质量应可控, 以确保批间质量的均 一性和稳定性。
稳定性
制剂应具有一定的物 理和化学稳定性,以 确保在储存和运输过 程中不发生变质。
顺应性
制剂设计应考虑患者 的顺应性,方便使用 和携带。
常用药物剂型举例
片剂
如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具有剂量准确、方便携带和使用等特 点。
气雾剂
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 等,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具有 起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
包括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 型、气体分散型等。
按制法分类
包括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
按形态分类
包括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等 。
制剂设计原则与方法
安全性
制剂设计应首先考虑 用药的安全性,确保 药物在有效期内性质 稳定,无毒无害。
有效性
制剂应能保证药物在 体内达到有效浓度, 并维持一定时间,从 而发挥治疗作用。
旋光仪
使用前应检查仪器是否水平,光源是否正常。测 量时应保持恒温,避免振动和气流干扰。使用后 应关闭光源,用防尘罩盖好。
分光光度计
使用前应预热并校准波长,选择合适的比色皿和 参比溶液。测量时应保持光源稳定,避免杂散光 干扰。使用后应清洗比色皿和样品室,关闭光源 和电源。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应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 在实验记录本上,包括实验日期、实 验名称、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原始 数据等。

《中国药典》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药典》学习心得体会

最新版《中国药典》学习心得体会版《中国药典》领回车间有一段时间了,自己有空的时候,对比版药典看看又想想。

为能更好地学习交流,所以有以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共分4部分,以下一一罗列,不对之处请诸位同行斧正,谢谢!1,版《中国药典》编制依据、背景、意义:版《中国药典》编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完成的。

不断出现的药品安全问题,使药品安全成为国家药监局的重要工作,版的《中国药典》的修订,再次从标准上给予药品安全以法律支持。

版《中国药典》大幅度提高了药品的标准,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依法制定的药品法典,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依据,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新版药典大幅度增加和完善了药品安全性检查质控指标,进一步提高了对高风险品种的标准要求,中药标准整体水平也大幅提升,并扩大了对成熟新技术方法的收载和对新技术的应用,使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中国药典》是药品安全的最低的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说也是药品安全的防火墙。

2,版《中国药典》主要特征: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4600余种,其中新增1300余种,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品种。

一.新增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大幅增加。

新版药典的一、二、三部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增幅达43%。

对标准不完善、临床不良反应多的几十种药品进行了淘汰。

二.现代分析技术得到扩大应用。

新版药典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扩大了对药品质量控制成熟技术方法的收载。

三.药品的安全性保障进一步加强。

新版药典特别提高了对中药注射剂、儿童常用药、生物制品等高风险品种的标准要求。

四.药品质量可控性、有效性保障进一步提升。

新版药典增加或完善了药品有效性检查项目,大幅度增加了符合中药特点的专属性检测鉴别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剂类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
为提高注射剂类药品生产企业安全风险排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严格执行GMP的基础上,指导企业排查生产质量风险和开展生产质量研究,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1.人员管理
1.1主管生产、质量的企业和部门负责人应具备药学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有能力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1.2配制、灌封、灯检、无菌检验等关键岗位新进人员经GMP知识、岗位操作等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和质量管理部门确认后才能上岗。

1.3企业应定期对上述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组织岗位操作SOP及相关管理制度再培训、考核。

2.设备管理
2.1洁净空调系统
2.1.1生产厂房应符合设计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维护、检测。

灭菌F0值< 8产品的百级生产区域,高效过滤器的检漏每半年至少一次。

正式生产时,应定期对沉降菌、尘埃粒子进行监控。

对压差有要求的关键生产区域,应每班监测。

2.1.2车间连续生产时,灌封等关键生产区域的空调系统停用时应启动值班机组保持正压。

如停用时未启动值班机组,应进行相关验证,并应尽量模拟恶劣环境条件进行,确保空调系统重启后的消毒、运行,能符合设计要求。

2.1.3应定期对高效过滤器维护保养,特别是高湿区域、百级区域的高效过滤器。

新安装或更换高效过滤器,应对生产区域洁净度重新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更换百级高效过滤器还应进行检漏测试。

2.2注射用水系统
2.2.1应模拟实际生产时的运行状态,开展注射用水系统验证,确定运行、监控等管理制度。

2.2.2车间连续生产时,注射用水系统按规定保温循环使用,循环水泵不得停止工作。

注射用水系统日常运行使用时,应在线监控回水总管及储罐等温度,并定期监测总有机碳等指标。

2.2.3注射用水系统停用(循环水泵停止工作或并联管路单路关闭,恢复使用前应对全系统进行清洁、消毒,并监控检测一定周期,符合要求后才投入使用。

使用纯蒸气消毒的,应明确压力、温度、时间等,消毒前应对管路排空情况进行确认。

2.2.4注射用水系统应定期维护、保养及处理,定期对呼吸器进行完整性检查。

2.2.5 注射用水储罐和输送管道不得有死角、盲管。

2.2.6 运行三年以上的管路及系统,应定期采取氯水冲洗等方法,判别是否形成生物膜。

如形成,应采用有效方法进行处理。

2.3过滤系统
2.3.1应明确使用的过滤系统材质、孔径、耐压范围、耐温范围、耐酸碱范围等,明确安装、灭菌(温度、压力、时间、清洁、储存等方法和使用周期管理规定。

2.3.2治疗性注射剂,应按要求开展药品和过滤系统的相容性实验。

2.3.3生产灭菌F0值< 8的产品,过滤系统必须进行除菌性能试验,每批药品生产使用前、使用后应进行完整性试验。

2.4灭菌系统
2.4.1不同包装方式、不同灭菌条件、不同规格(可选最大、最小规格的产品,应分别开展灭菌验证,严格按批准的灭菌温度、压力、时间开展验证。

委托第三方进行验证的,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参与全过程,并对验证方法及数据进行确认。

2.4.2实际生产时,应严格按验证时的灭菌温度、压力、时间、装载量及装载分布进行灭菌。

2.4.3灭菌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及验证。

温度探头应至少每年校验一次;最冷点优先选择与标准温度负偏差的探头,并提高校验频率。

2.4.4 灭菌设备应有灭菌温度、时间的自动监控装置。

3.物料管理
3.1原辅料
3.1.1外购原辅物料药应严格进行供应商审计,其生产条件应符合GMP要求,并提供生产企业资质证明文件、执行标准、批准生产证明性文件、检验报告等。

3.1.2灭菌F0值< 8的产品,原辅料内控质量标准应包括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或热原等指标。

灭菌F0值在 8至12之间的产品,原辅料内控质量标准建议增加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指标。

3.1.3应对原辅料质量进行质量回顾分析,以评估其质量稳定性、可控性,制订合理的内控质量标准。

稳定性差的产品,内控质量标准的相关项目应高于国家标准,并设定相应的警戒值。

3.1.4辅料必要时应进行精制(精制工艺应经验证,并制订相应精制方法、内控质量标准。

如生产替硝唑类产品使用的活性碳,进行精制处理。

3.2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简称“内包材”
3.2.1内包材应与批准的一致。

内包材应严格进行供应商审计,固定生产企业,并提供其资质证明文件、执行标准、检验报告、购货发票、供货协议等;进口内包材还应提供进口注册证。

3.2.2对开封后、上批次生产剩余的内包材,应明确储存方法(封存方法、储存地点、时间。

对上批次生产已处理的剩余内包材,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避免多批次重复处理。

3.2.3生产时不经处理直接使用的内包材(包括内膜、胶塞、管口等,应对内包材生产企业生产管理、生产环境每年至少考核一次。

其内控质量标准中应提高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或热原、不溶性微粒等项目的指标。

如涉及灭菌F0值< 8的产品,其内控质量标准还应检测无菌项目(替代微生物限度。

3.2.4变更内包材供应商,应按要求开展相容性试验。

4.生产管理
4.1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应严格按工艺规程及质量控制要求组织生产,生产工艺验证应模拟实际生产的条件进行,如洗瓶速度与烘干能力匹配、生产批量与配制罐能力匹配、灌装到灭菌的时限和灭菌柜能力匹配等方面。

生产工艺验证时,应重点关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微生物、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污染情况,证明对生产污染的可控性。

通过验证,明确灌装到灭菌的时限,并规定超过时限的产品处理方法。

4.2生产工艺验证应结合产品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如避光产品生产环境的控制,喹诺酮
类药品与玻璃瓶的金属粒子等方面。

4.3关键设备变更,应重新开展设备验证。

关键设备未发生变更的,应定期开展回顾性验证或再验证。

4.4关键生产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防止设备生锈和漏液等现象。

4.5生产灭菌F0值< 8的产品,应开展无菌保障方面验证。

通过验证,明确规定过滤前药液的微生物限度,并对每班生产的灌装环境进行监测。

4.6应明确规定除细菌内毒素 (或热原的方法及条件,如活性炭的用量、处理方法、加入时机、加热温度及时间等,并考察除热原效果及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4.7上批生产的尾料,应明确其储存条件(温度、期限、包装方法等。

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检验标准至少应包括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或热原等指标。

经灭菌的不合格品,不得返回配制工序进行重新配制生产。

如确需返工,应按注册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对产品稳定性、有关物质等开展研究验证,证实不影响产品质量。

4.8应对不合格产品开展研究、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管理制度。

如软袋或塑瓶包装的产品,进行连续 3批或3批以上检漏验证,从剔出的不合格品分析,找出易漏、易破点,研究解决方法,或日常检漏中加大易漏、易破点检查力度。

5.质量管理
5.1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无菌等安全性项目,经方法验证后,应制定严格的内控质量标准和取样方法,可采取加大检验取样量或提高检测浓度等方法,并应提高取样针对性(如最冷点的样品无菌检测、最热点的样品有关物质检测。

细菌内毒素(或热原等关键项目应设定警戒值。

对超过警戒值的合格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生产和检验全过程及记录,确实符合要求才能放行。

5.2生产中异常情况(包括不合格、超警戒值,质量管理部门应组织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决定处理办法。

6.产品年度质量报告
6.1从生产量最大和最少的产品选择二个品种(注:应结合企业实际,优先选择治疗性品种,以品种为单位,结合年度(产量最少的可选多年生产批次、批量情况,对注射用水、洁净空调系统监测数据,物料、中间体、成品检验数据进行回顾、趋势分析,对设备变更情况、偏差调查处理、中间体或成品不合格处理等回顾、评估,对稳定性考察、不良反应监测等其他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产品评估建议及质量研究下一步计划,并完成产品年度质量报告。

7.其他
7.1注射剂类生产企业应在GMP基础上,对照本指导意见开展研究、验证。

7.2参照本指导意见开展上述研究或验证后,应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或内控质量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