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微专题强化突破6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 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
按图安装好仪器。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
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毫升溴水压入烧瓶,再把
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
乙烯
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
动喷入。喷入约10毫升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
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 C A
B
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
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 溴水

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
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
别的什么呢?
如图装置,实验前a、b、 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 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 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 象,该怎样操作?
(加几滴紫色 石蕊试液)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
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 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 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 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 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能进行喷泉实验的 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NH3
HCl CO2 SO2 Cl2

2019版高考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微专题强化突破6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

2019版高考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微专题强化突破6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

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1)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 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2)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3)装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4)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 2S 和SO 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 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5)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122.4 mol·L-1。

(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128mol·L-1。

1.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解析:选D。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一种生动、简单、易于观察和理解的化学实验,可以生动地展示各种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此实验涉及到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离子反应等方面,是中学化学知识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实验原理及步骤1.实验原理(1)氢氧化钠(NaOH)与硫酸铜(CuSO4)反应,可以生成状如喷泉的物质。

具体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这是一个经典的双替换反应。

(2)反应中产生的Cu(OH)2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其在水溶液中会迅速分解为Cu(OH)2•H2O,进一步变为深蓝色的Cu(OH)2溶液。

此反应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Cu(OH)2 → Cu(OH)2•H2O → Cu(OH)2(aq)(3)产生大量气泡,物质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产生的Cu(OH)2•H2O粒子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附着在氢氧化钠的顶部的一个泡沫堆。

当气泡越来越多时,它们将形成一个喷泉状结构。

2.实验步骤(1)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到硫酸铜(CuSO4)溶液中,注意要缓慢地加入,同时不断地搅拌。

这个过程中,反应先是缓慢的,但是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量越来越多,反应则会迅速加剧。

(2)等到氢氧化钠的添加完毕,就会出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喷泉形成了!溶液聚集成一个球形,而气泡在球形的中心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一个喷泉。

(3)观察喷泉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事项。

二、反应数理基础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变化。

最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替换反应、双替换反应等。

2.离子反应当酸、碱或盐溶于水中时,其分子或离子便与水中的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这就是离子反应。

例如,当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于水中时,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阴离子(OH^-)和硫酸铜中的铜离子(Cu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反应式为: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能接受一定量的电子,而还原剂能捐献一定量的电子。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
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 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 不符合条件(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 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 https:///brands/5989.html 海南椰子鸡火锅 海南椰子鸡火锅加盟;
六、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 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 C 能是( )
X A NH3 H2O Y
B
C D
SO2
CO2 HCl
NaOH溶液
6mol/L H2SO4溶液 6mol/L Na2SO4溶液
五、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 应后烧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C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L,则充满NH3 后气体
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 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L,所以 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 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 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 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 L气体,所以烧 瓶中溶液的体积为 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 的量浓度也为 mol/L。所以答案选(C)。
外了...""什么!"两人脸色壹怔,胡图立即否认道:"怎么可能!陛下壹直呆在宫中,为何还会发生意外?""对呀公主殿下,到底发生什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 课件(18张)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 课件(18张)
栏目 导引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1. 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 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 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
解析:选 D。Cl2 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不能形成喷泉。
栏目 导引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2.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事实不相符的 是( )
A.CO2(NaHCO3 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 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 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 溶液)/白色喷泉
栏目 导引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5.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某同学用 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 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 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1)若用 HCl 气体,则 c(HCl)=________________。 (2)若用 NO2 气体,则 c(HNO3)=______________。 (3)若用 n(NO2)∶n(O2)=4∶1 的混合气体, 则 c(HNO3)=_____。 (4)若用 n(NO2)∶n(O2)=2∶1 的混合气体, 则 c(HNO3)=_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 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 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 (1)HCl、NH3、NO2 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 1 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 mol· L- 1 。 22.4 (2)当是 NO2 和 O2 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 4∶1 时,c(HNO3)= 1 - mol· L 1。 28

(2021年整理)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

(2021年整理)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的全部内容。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喷泉实验制定人:王荣日期:20090922【复习回顾】1、NH3和 HCl生成氯化铵是否为“氮的固定"?为什么?2、NO、NO2对环境有何影响?如何防治?3、能否用浓硫酸、P2O5、CaCl2、碱石灰干燥氨气?为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理解喷泉实验的形成条件;2、掌握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简单计算一、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例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干燥剂;(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操作是;该实验的原理是;(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小结:①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成功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形成条件思考:是否只有像NH3HCl这类在水中溶解度极大的气现象?例2:下表中X是烧瓶内的气体,Y是烧杯(包括胶头滴管)内的溶液,挤压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打开止水夹,烧瓶内能产生喷泉现象的实验组()小结:形成喷泉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浓度计算例3:用充满V L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测定)变式一:若改为混有等体积空气的氨气呢?(体积比为1:1)变式二:若改为NO2呢?思考:从例题和变式一可以找到什么规律?能力提升:将NO2和O2按4:1比例收集于试管中,将试管倒置于水①剩余气体体积?②求所得溶液浓度?【综合训练】(2005年南京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利用如图所示的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操作方法是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高考化学复习:(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

高考化学复习:(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气体HCl NH3CO2、Cl2、SO2、H2SNO2NO2、O2(4∶1)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1)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2)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

(3)装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4)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5)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122.4mol·L-1。

(2)当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比为4∶1时,c(HNO3)=128mol·L-1。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生物体内的气体运输和溶解情况。
在地球科学中,喷泉实验结论可以用于 研究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变化。通过分析 不同高度和温度条件下气体的溶解情况 ,可以了解地球大气中气体的来源和去
向。
在物理学中,喷泉实验结论可以应用于 其他液-气体系的研究,如液体的蒸发 和冷凝等过程。通过探究不同条件下液 体的蒸发和冷凝情况,可以深入了解相
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或使用明 火,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防 止有毒气体聚集。
安全意识培养
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 验指导书,了解实验 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后应按照要求正 确处理废弃物,确保 实验室环境安全。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高 度警惕,时刻关注实 验安全状况。
THANKS
感谢观看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喷泉实验的原理 • 实验材料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 安全注意事项
01
喷泉实验的原理
喷泉实验的化学原理
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会迅速溶解 在水中,导致水溶液的密度减小 ,产生向上的浮力。
气压差的形成
结果讨论
实验结论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验证了气压变化对水柱高度和时间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了喷 泉形成的原理。
实验意义
喷泉实验不仅有助于理解物理原理,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其他类似的现 象,如泉水、瀑布等。此外,该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04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总结
喷泉实验表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随着压力的减 小,溶解度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 溶解度降低。
04
4. 观察并记录喷泉的颜 色、高度和持续时间等 特征。

微专题13“喷泉实验”原理及拓展应用

微专题13“喷泉实验”原理及拓展应用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微专题13 “喷泉实验”原理及拓展应用
高考总复习第1轮 化学
返回导航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题型 考查内容
选择题 基于教材中氨的“喷泉实验”原理及操作,拓展考 查“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涉及物质的转化、实 验操作及分析等
高考总复习第1轮 化学
返回导航
解析:从原理上来说,只要圆底烧瓶内的气体易溶于胶头滴管内所吸有的液 体即可使烧瓶内的气压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小,与大气压形成较大的压强差,即可 形成喷泉。H2S 为酸性气体,在稀盐酸中的溶解度较小,不能形成喷泉,A 错误; HCl 为酸性气体,稀氨水呈碱性,二者发生反应,引起烧瓶内气体压强明显减小, 易形成喷泉,B 正确;NO 气体不溶于稀硫酸,且和稀硫酸不反应,不能形成喷 泉,C 错误;CO2 气体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形成喷泉,D 错误。
V 22.4 mol
2 3Leabharlann ×22V.4mol
则 c(HNO3)=23×222V.4 mol =221.4 3V L
mol·L-1。
高考总复习第1轮 化学
返回导航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3)因 n(NO2)∶n(O2)=4∶1,n(NO2)=45 ×22V.4 mol 溶于水,溶液充满烧瓶,
据化学方程式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角度 “喷泉实验”原理及拓展应用 (2020·全国卷Ⅲ,10)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
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B )
高考总复习第1轮 化学
返回导航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气体
A
H2S
B
HCl
C
NO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基于几个重要的化学反应。

首先,我们需要制备一个能够产生气体的混合物,这个混合物通常由氢氧化钠和盐酸或醋酸组成。

当这两种物质混合时,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

这个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

接下来的一个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

这个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和无机催化剂之间的反应。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而催化剂可以加速这个反应的进行。

将这些反应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一个容器中,并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进行,就可以看到一个壮观的喷泉效应。

当气体释放时,它会推动液体从容器底部冒出,形成一个喷泉。

而且,由于颗粒的形成和颗粒之间的摩擦,会形成许多小气泡,增加了实验的效果。

化学喷泉实验有很多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化学教学中。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同时,实验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力等,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参数选择的重要性。

此外,化学喷泉实验还可以用于科普活动中。

通过展示这个壮观的实验,可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并增加他们对化学的了解。

同时,可以通过对实验的讲解,向观众介绍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反应原理。

这样一来,化学喷泉实验不仅可以提高观众对化学的认识,还可以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最后,化学喷泉实验也可以作为一个娱乐项目。

它可以在儿童乐园、科技展览、生日派对等活动中使用,吸引大家的目光,增加活动的乐趣。

在进行化学喷泉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首先,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和液体,要确保实验场所通风良好。

其次,化学品应该储存在合适的容器中,避免泄漏导致危险。

最后,实验人员应该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以确保安全。

总结来说,化学喷泉实验是一种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化学实验。

它通过几个化学反应的顺序进行,产生喷泉效应。

这个实验可以用于化学教学、科普活动、环境保护教育等领域。

第四章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4

第四章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4

AgNO3===HNO3+AgCl↓,AgCl 为白色沉淀,故能形成
白色喷泉。
答案 A
第四章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4
(3)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第四章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4
【典例 4】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
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
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 溶液) 无色喷泉 B.NH3(H2O 含酚酞) 红色喷泉 C.H2S(CuSO4 溶液) 黑色喷泉 D.HCl(AgNO3 溶液) 白色喷泉
高中化学精品课件 ·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
4 喷泉实验原理分析
1.从原理上分析使喷泉实验基本原理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反应),使 容器内的压强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部液体
快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下表列出的气体遇相应的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体
吸收 剂
HCl
水或碱溶 液
NH3
水或酸溶 液
CO2、Cl2、 SO2
碱溶液
NO2+ O2
水或碱
溶液
(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使容器
内部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促使容器内
的气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喷雾器、火山喷发就
是此原理。
2.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首先瓶内外压强差要足够大,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瓶中有液体,会使气体在实验前 已有大量溶解,造成压强差不大,形成的喷泉现象不明显。 (2)气体要充满烧瓶。

(通用版)2021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微专题强化突破6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

(通用版)2021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微专题强化突破6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

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气体HCl NH3CO2、Cl2、SO2、H2SNO2NO、O2、(4∶3)NO2、O2(4∶1)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水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下图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1)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2)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3)装置(Ⅲ)在水槽中参加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4)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5)装置(Ⅴ)翻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响后再翻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翻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那么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翻开导管下部活塞,那么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展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122.4 mol·L-1。

(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128mol·L-1。

喷泉实验原理及扩展应用的浅探 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及扩展应用的浅探 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及扩展应用的浅探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富有探究意义的实验。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哪些因素能够造成烧瓶内外气体有压强差呢?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

产生压强差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使温度改变。

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2)使气体的物质的量改变。

使气体物质的量减小,要求气体的溶解度很大,气体与液体反应;使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可利用液体易汽化为气体的特点。

(3)使气体体积发生改变。

1根据实验原理扩展1.1增大压强差检查气密性例如:如何检查图1中装置的气密性?解析:装置A采用微热法:把导管放入水槽中,用双手握住或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导管口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导管口有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装置B气密性检查可利用喷泉原理来检验,即:增大压强差检查气密性。

具体操作为: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锥形瓶中的液面比长颈漏斗中液面低(增大压强差)。

静置一段时间,如果静置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

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2平衡压强差防倒吸实验室制取NH3,并用水吸收时,极易发生喷泉现象。

其原理是: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分析气体压强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刚开始时,水进入到漏斗中,表明漏斗内外压强差大;漏斗中的水又回流到烧杯中,表明漏斗内外气压差减小。

压强差发生的变化都是通过倒扣的漏斗来实现的,平衡了压强差,防止了倒吸。

根据标准装置的防倒吸的原理,可衍生很多功能相同防倒吸的其它装置,如图2所示。

优化方案2017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小专题突(精)

优化方案2017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小专题突(精)

答案:(1)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 NH3 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 a、b,左瓶中的 HCl 进入右瓶生 成 NH4Cl 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 (2)若此时打开活塞 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 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1.如图所示为两套喷泉实验装置。
(1)图 1 为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喷泉实验装置,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 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各组合中不能形 成喷泉的是__________。 A.SO2 和高锰酸钾溶液 C.NH3 和 H2O B.O2 和 H2O D.CO2 和 NaOH 溶液
2 所示装置, 在图 2 中的锥形瓶中, 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 A.CO2 与 NaOH 溶液 B.NaHCO3 与 NaOH 溶液 C.CaCO3 与稀 H2SO4 D.NaHCO3 与稀盐酸 (3)比较图 1 和图 2 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 1 是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下同)上部烧瓶内压强, 图 2 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 喷泉及自然景观中的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填“图 1”或“图 2”)装置的原理相似。 答案:(1)B (2)D (3)减小 增大 图 2
2.如图装置,实验前 a、b、c 活塞均关闭;胶头滴管装有水。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时打开活塞 c 会有什么奇特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试验专题之四喷泉试验一. 关于喷泉试验氨气的喷泉试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好玩的演示试验,高考也常常考查与喷泉试验有关的学问,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奇多样。

喷泉试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试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这个喷泉试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试验中?(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试验失败,究竟是什么缘由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试验的胜利率?(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假如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4)作为喷泉试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5)喷泉试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6)试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试验时的温度,汲取液的温度等等?由此拟定探讨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试验的改进探讨;③彩色喷泉的探究。

让学生自由选择探讨方向,设计试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课堂上演示的喷泉试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

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

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试验室进行模拟。

试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H2O22H20+O2图1 图2步骤: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

(装置如图1所示)试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NH3·H2O H2O+NH3↑步骤:1、先关闭止水夹,向盛有浓氨水的烧瓶进行加热,使浓氨水分解成氨气和水;2、待瓶内气体大量聚集后,气压增大到肯定程度时打开止水夹,让液体顺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喷泉实验

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喷泉实验

高考中的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形成原理,需要搞清楚: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好喷泉实验?例题1、在做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时,假设实验时所用的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管长为35cm,胶头滴管内能挤出约为0.5mL的水,则在0.5mL水中要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呢?(假设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解析:要使水通过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外压强差必须超过一个特定的值,我们研究玻璃管中的一段水柱,这段水柱受到瓶内气体压力pS、重力mg及向上的大气形成的压力p0S。

要使水柱喷入瓶内,要求:pS>pS+mg。

式中p=ρgh,要以水柱计算,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0.34m水柱产生的压强。

题中给出h为0.35m。

从而算出烧瓶内压强要求小于9.99m水柱产生的压强,减少的压强要求大于0.35m水柱产生的压强。

根据气态方程(pV=nRT)可以求出,压强为0.35 m水柱高、体积为250mL的气体,当压强改变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0.34m水柱形成的压强)的体积V的大小为8.50mL。

因而,当滴管内0.5mL的水挤压入烧瓶后,如能溶解1个标准大气压下8.50mL的以上的氨气,即有喷泉现象发生。

故要求气体的溶解度大于17(8.50/0.5)。

拓展:由本题给出的烧瓶数据不难得到除氨气外,HBr、HCl、SO2等气体的A、HCl(H2O) B、CO2(H2O) C、SO2(NaOH溶液) D、NH3(汽油)(2)(1)题中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试图用氨气和水去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试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
1.喷泉实验的原理 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 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 气体 HCl 水、 NaOH 溶液 NH3 CO2、Cl2、 SO2、H2S NaOH 溶 液 NO2 NO、O2、NO2、 O2 (4∶3) 水 (4∶1) 水
吸收剂
水 以教材中的装置 (发散源 )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 采用不同的操作 (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 ) 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 (1)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 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 NH3 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2)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 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 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 气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3.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 泉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下列有关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用胶头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 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 从而形成喷泉 B.选用合适的溶液,CO2 也能用于做喷泉实验 C.HCl、NH3 和 SO2 均能用该装置做喷泉实验 D.用 NO2 和 N2O4 的混合气体做喷泉实验,烧瓶中将充满稀硝 酸
解析:选 D。本题综合考查了喷泉实验的原理,即由于气体溶 于水或某种溶液,导致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与外界产生足 够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A 正确;CO2 能与 NaOH 等强碱 溶液反应,从而被吸收,也能与外界产生很大的压强差,故能 形成喷泉,B 正确;NH3 和 HCl 属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SO2 可以与 NaOH 溶液等反应,故均能形成喷泉,C 正确;NO2 和 N2O4 与水反应后有 NO 生成,故液体不能充满烧瓶,D 错误。
解析:选 B。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烧瓶中的气体压 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氢气不溶于水,也不会和氢氧化 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 成喷泉;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 a 处不断鼓入空气,使锥形瓶 中液体进入烧瓶中,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 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使得浓氨水受热 分解产生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 小,故能形成喷泉。
4.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 4 个喷泉实验方案。下 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 CCl4 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 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 NaOH 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 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 a 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V 解析:设烧瓶的容积为 V L,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 mol。 22.4 (1)若是 HCl 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的体积为 V mol 22.4 1 V L,c(HCl)= = mol· L-1。 VL 22.4 (2)若为 NO2,喷泉后,溶质为 HNO3, 3NO2+H2O===2HNO3+NO V mol 22.4 2 V × mol 3 22.4
(3)装置 (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 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4)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 H2S 和 SO2, 现象为有淡黄色 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 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5) 装置 (Ⅴ) 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 HCl 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 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 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 喷泉。
1. 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 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 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
解析:选 D。Cl2 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不能形成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 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 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 (1)HCl、NH3、NO2 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 1 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 mol· L- 1 。 22.4 (2)当是 NO2 和 O2 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 4∶1 时,c(HNO3)= 1 - mol· L 1。 28
5.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某同学用 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 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 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1)若用 HCl 气体,则 c(HCl)=________________。 (2)若用 NO2 气体,则 c(HNO3)=______________。 (3)若用 n(NO2)∶n(O2)=4∶1 的混合气体, 则 c(HNO3)=_____。 (4)若用 n(NO2)∶n(O2)=2∶1 的混合气体, 则 c(HNO3)=_____。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 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 是( )
A.CO2(NaHCO3 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 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 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 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选 A。CO2 在 NaHCO3 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 形成喷泉;NH3 极易溶于水生成 NH3·H2O,NH3·H2O 发生 电离生成 OH-,使酚酞显红色;H2S 和 CuSO4 溶液反应生成 CuS 黑色沉淀;HCl 极易溶于水,且和 AgNO3 发生反应生成 白色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