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动力学

合集下载

第6章操作臂动力学

第6章操作臂动力学

zc
1 2
w
l
h
C Izz
m (w2 12
l2 )
,
C Ixy 0
第 6 章: 操作臂动力学 6.3 质量分布
其它参量由对称性得出:
m 12
(l
2
h2
)
CI
0
0
0 m (w2 h2) 12
0
0
0
m 12
(l
2
w2
)
第 6 章: 操作臂动力学 6.3 质量分布
惯性张量的其他性质: ---如果由坐标系的两个坐标轴构成的平面为刚体质量分布的 对称平面,则正交于这个对称平面的坐标轴与另一个坐标轴 的惯量积为0. ---惯量距永远是正值,而惯量积可能正,可能负. ---三个惯量距的和保持不变. ---惯性张量的特征值为刚体的主惯量距,相应的特征矢量为 主轴。
h2
)
AI
m wl 4
m hw 4
m wl 4
m (w2 h2) 3
m hl 4
m hw 4
m hl 4
m 3
(l 2
w2
)
惯性张量是坐标系位姿的函数.
第 6 章: 操作臂动力学 6.3 质量分布
平行移轴定理 :
A Izz C Izz m(xc2 yc2 ) A Ixy C I xy mxc yc
刻的角速度、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 可应用迭代方法完成这些计算。 首先对连杆1进行计算,接着计算下一个连杆,这样一直向外迭代到连 杆n – 计算出每个连杆质心的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之后,运动牛顿欧拉公式 计算出作用在连杆质心上的惯性力和力矩 .
第 6 章: 操作臂动力学 6.4 牛顿欧拉方程
角速度在连杆之间的“传递问题”:

26第6章第二十六讲 动力学普遍定理-相对动点的动量矩定理

26第6章第二十六讲 动力学普遍定理-相对动点的动量矩定理

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根据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基本方程注意:平动坐标系中矢量的绝对导数和相对导数相等(e )(4)相对于动点的动量矩定理iee ii i ir i m Q F F a ++=)()(Ai ie m a Q −=ni m tm A i e i i i ir i ,,2,1)(d )d()()( =−++=a F F v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两边叉乘r i ′,并求和(对动点A 取矩)注意到:内力系的主矩等于零;质心计算公式;叉乘性质n i m tm A i e i i i ir i ,,2,1)(d )d()()( =−++=a F F v ()=×′=′=∑∑ir i ir Cii i ie im M m v v r r F[])(d d)(A Ce iiiri iM m ta r Fr v r −×′+×′=×′∑∑是质点系相对动点A是外力系对动点A 的主矩是牵连惯性力的合力对动点A 的力矩注意平动系惯性力合力作用点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Ar ir i i m L v r =×′∑ )()(e Ae iiMFr =×′∑ )()(e A A CM Q M a r =−×′d t[∑r i′×m i v ir])(d )(A Ce iiM a r Fr −×′+×′=∑(e )质点系相对动点的动量矩定理=质点系相对动点的动量矩对时间的导数外力系对该点的主矩加在质心上的牵连惯性力的合力对该点之矩+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①如果动点为质心C ,则动点的动量矩定理为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d d )(e A e A Ar tQ M M L +=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②如果a A = 0,则③如果A 点的加速度方向通过质心,则)(d d )(e A e A Ar tQ M M L +=)(d d e A Ar tM L =)(d d e AAr tM L =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④对质心的动量矩守恒定律则对质心的动量矩守恒)(d d e CCr tM L =0)(=e CM()=e Cz M cL =cr constL cz =3.2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例】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质圆盘从静止开始,沿倾角为θ的斜面无滑动的滚下。

6第六章 发酵动力学

6第六章 发酵动力学
dc(S) dt = 0

2.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微生物细胞的 量c’(X)增加,但细胞的浓度却保持不变,即
dc(X) dt
= 0

3.因而µ≌D
这种微生物细胞的培养状态称为 ——“准恒定状态”
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恒定状态”下
c(S) ≈ DKs µm - D (4)
c’(X) = c0’(X) + F · Yx/s · c ’0 (S) · t 补料液浓度
动力学方程



c0(S)——开始时培养基中限制性基质的浓度 g/L F——培养基的流速 L/h V——培养基的体积 L F/V=D——稀释率 c0(X)——刚接种时培养液中的微生物细胞浓度 g/L c(X)——某一瞬间培养液中微生物细胞浓度 g/L c(X) = c0(X) + Yx/s [c0 (S) -c (S)]
v =
µ
YG
v =
+ m +
Qp Yp
+
(6)
µ Yx/s
(5)
少量的其他代谢产物和其他忽略 1 Yx/s 1 m + µ (7)
=
YG


YG和m很难直接测定,只要得出细胞在不同 比生长速率下的Yx/s,可根据(7)式用作图法 求出YG和m值。 YG和m值用于衡量发酵时限制性营养基质的 起始最低浓度。
µ µm
b µm/2
c
µ =
a
µm c(S)
Ks + c(S)
c(S)
Ks
Ks的物理意义
Ks的大小表示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亲 和力大小 Ks越大,表示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亲 和力越小; Ks越小,表示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亲 和力越大

化学动力学第六章链反应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第六章链反应动力学
∴当n=1/2时,断链方式:CH3CO+CH3CO→CH3COCOCH3
ddC tOkCH3CHO1/2
当n=3/2时,断链方式:CH3+CH3→C2H6
dC dtH4k'CH3CHO3/2
第七节 支链反应
直链反应: 支链反应:在链传递过程中一个旧的自由基的小事往往伴随2个或更多个新
的自由基的产生,是一个自由基数目迅速增殖的过程。反应以爆 炸的形式发生。
1. 引发反应 有机物分子在其最弱的链上产生原始自由基。
2. 持续反应——链传递 原始自由基中的一个自母体分子夺取H形成一个饱和分子和一个外自由基。
3. 断链反应——链中止 自由基复合或歧化
引发: 持续:
断链:
M1 k 1R1+M2 R 1+M 1 k 2 R 1H +R 2 R2 k 3R1+M3 R1+R2 k 4M4
1/2
1/2
2k3k2kk k3 1 5B B rr22 k4H H 2 B rB r22k2k k 11 5 kk43H H B 2 B r2 rB r21/2A 1 H B 2H B B B rr2 2r1 /2
1/ 2
A
2k2
k1 k5
B k4 k3
∴得证
附:H2+X2 → 2HX反应历程的比较
链引发 支链反应步骤 链传递
链中止
2. 链传递:
CH3+CH3CHO→CH4+CH3CO CH3CO→CH3+CO
3. 推测链终止反应: 引发反应一般为一级,总级数为1/2或3/2时: n=1/2时,为SS简单断链或RSM三体断链 n=3/2时,为SS简单断链。
R——简单自由基。S——含2个以上自由基,M——阻化剂。 乙醛热解无需阻化剂,因而不会采用RSM断链方式。

非线性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

t∈R
x∈ Rn
的解,则显然它是不仅是时间的函数,而且也是初值的函数,即解随着初值的改变而改变, 可以将解记为
φ(t, x0 )
当 x0 是 R n 中的某一点时,φ (t, x0 ) 代表了 1 条解轨线,而
{φ(t, x0 ) x0 ∈ D}
则代表了一族轨线。将φ看成是一个映射,即
φ : R× Rn → Rn
运动行为,它在物理上对应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在系统的最初阶段,系统由于外界的初始干 扰,将呈现相当复杂的运动形式,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运动将进入平稳状态,而这种平稳状 态体现了动态系统的本质结构。
微分方程解的最终形态通常有: (1) 平衡点 (2) 周期解 (3) 拟周期解 (4) 混沌解
6.4.1 平衡点
图 6-7 所示是 2 维线性系统的相轨线,坐标原点是系统的平衡点,图 6-7a、b 中的平衡 点是稳定的,称为稳定结点,图 6-7c 中的平衡点是不稳定的,称为鞍点。
图 6-7 2 维线性系统的相轨线
6.5.2 任意解的稳定性
设 x = ψ (t)是微分方程 x& = F(t, x)
第 6 章 非线性动力学
-0.5
-1
-1.5
0.5
1
1.5
图 6-2 例 1 相图
例2
如图 6-3 所示是微分方程
&y& + 0.2 y& + y = 0
在相平面 (x1, x2 ) ,
x1 = y
x2 = y&
上的轨线图,平衡点为 (0,0),当 t → ∞ 时,解轨线趋于平衡点。
0.6 0.4 0.2
-0.6
-0.4
-0.2 -0.2

机器人学第六章(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

机器人学第六章(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

第六章 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6.1 引论到现在为止我们对操作机的研究集中在仅考虑动力学上。

我们研究了静力位置、静力和速度,但我们从未考虑过产生运动所需的力。

本章中我们考虑操作机的运动方程式——由于促动器所施加的扭矩或作用在机械手上的外力所产生的操作机的运动之情况。

机构动力学是一个已经写出很多专著的领域。

的确,人们可以花费以年计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领域。

显然,我们不可能包括它所应有的完整的内容。

但是,某种动力学问题的方程式似乎特别适合于操作机的应用。

特别是,那种能利用操作机的串联链性质的方法是我们研究的天然候选者。

有两个与操作机动力学有关的问题我们打算去解决。

向前的动力学问题是计算在施加一组关节扭矩时机构将怎样运动。

也就是,已知扭矩矢量τ,计算产生的操作机的运动Θ、Θ和Θ。

这个对操作机仿真有用,在逆运动学问题中,我们已知轨迹点Θ、Θ和Θ,我们欲求出所需要的关节扭矩矢量τ。

这种形式的动力学对操作机的控制问题有用。

6.2 刚体的加速度现在我们把对刚体运动的分析推广到加速度的情况。

在任一瞬时,线速度矢量和角速度矢量的导数分别称为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

即BB Q Q BBQ Q 0V ()V ()d V V lim dt t t t t t∆→+∆-==∆ (6-1)和AA Q Q AAQ Q 0()()d lim dt t t t t t∆→Ω+∆-ΩΩ=Ω=∆ (6-2)正如速度的情况一样,当求导的参坐标架被理解为某个宇宙标架{}U 时我们将用下面的记号U A AORG V V = (6-3)和U A A ω=Ω (6-4)6.2.1 线加速度我们从描述当原点重合时从坐标架{}A 看到的矢量BQ 的速度AA B A A Q B Q B B V V BR R Q =+Ω⨯ (6-5)这个方程的左手边描述AQ 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所以,因为原点是重合的,我们可以重写(6-5)为A AB A A B B Q B B d ()V dtB B R Q R R Q =+Ω⨯ (6-6) 这种形式的方程式当推导对应的加速度方程时特别有用。

机器人学_第6章_动力学

机器人学_第6章_动力学

(i 1,2,..., n) ( 6 60 )
i 1 i i i i 1 i 1 N N p f p I ω ω (I ω ) 0 (i 1,2,. n)( 6 6 ) i i 1 cii ci f i i i i i i 1
-ifi+1为杆件i+1对杆i的作用力;
i-1N 为杆件i-1对杆i的作用力矩; i
-iNi+1为杆件i+1对杆i的作用 力矩;
ci为杆i的质心;
Vci杆质心的平移速度 Wi杆的角速度向量
根据力、力矩平衡原理有:
i 1 i f f m g m v 0 i i 1 i i ci

2 2 d d Cos ( ) Cos ( )( ) 1 2 1 12 1 1 2
2 2 d d Sin ( ) Sin ( )( ) 1 2 1 12 1 1 2
2 2 2 2 2 2 d d ( 2 ) 2 d d Co ( )( ) 1 1 1 11 2 2 1 2 2 1 1 2
y d Cos ( ) d Cos ( ) 2 1 1 2 1 2
x d Sin ( ) d Sin ( ) 2 1 1 2 1 2
(6.5)
(6.6)
速度的直角坐标分量为
x d Cos ( ) d Cos ( )( ) 2 1 1 1 2 1 2 1 2
d L L F i dt q q i i
(6.2)
i 是速度,而Fi是对应的力或 q 其中,qi是表示动能和势能的坐标值, 力矩,Fi 是力还是力矩,这取决于qi 是直线坐标还是角度坐标。这 些力、力矩和坐标分别称为广义力、广义力矩和广义坐标。

第6章 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6章 催化反应动力学

分子的运动在分子内部主要是振动。在分 子外部,分子之间的运动属于分子运动论范畴。 一个如同我们通常假设的宏观体系理论上应包 括至少1025粒子,我们已经在不考虑导致平衡 的相互作用的细节的条件下讨论了平衡体系。 非平衡过程的讨论十分复杂而且困难。本 节只是以有限的篇幅讨论一下最简单的非平衡 情况,它常常对于复杂到难以精确计算的情况 给出相当好的数值估计,并依此判断某一性质 对边界条件的依赖关系。
有了几率就有了分布,不同的分布函数 适用于不同的体系。所有的分布都有共同的 特点,即大部分粒子的状态都倾向于接近最 可几状态; 偏离最可几状态,合乎状态条件 的粒子的几率则显著降低。适合热平衡体系 的是玻尔兹曼分布,它具有如下的形式:
NE DB e ( E E0 ) / kT N0
(6.7)
Maxwell-Boltzmann分布
适合于描述经典粒子体系速度分布状态的是麦 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6.8) D MB Ae- E / kT 该式由两部分组成:自然指数部分指明当粒子体 系的总能量E确定后,该体系中各温度下可以具有 不同速度的粒子数的几率, 以及绝对温度T对几率分 布的影响. A称为指前因子,它最终确定因粒子性质 有别(质量)状态各异(温度), 前述的不同速度到底怎 样依粒子的性质和状态变化。
Maxwell-Boltzmann分布
Maxwell-Boltzmann分布
由图可知,高温下高速粒子出现的几率大 大增加,但大于最可几速率的粒子数占总粒子数 的百分比(57%)与低温时相同,这就说明了自然 指数项的意义。而随分子质量变化. 小质量分子 显然具更高的速度, 这表明了指前因子A的意义。 m 3/ 2 A N( N为粒子数) ) (对理想气体, 2 kT 分子的运动速度是分子间传递动量和能量的 本质,从理论上清楚地了解体系能量, 分子质量 和环境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对关于催化活 化的讨论具有普遍的意义。

无机化学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

无机化学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

3. 实验测得aA + bB →cC + dD的动力学方程式为 r=kca(A)cb(B)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基元反应 B. 反应级数为a+b C. 对反应物A是a级 D.对反应物 B是b级
4. 已知某反应是放热反应,如果升高温度,则( )
A. k增加,Kθ减小
B. k,Kθ均增加
6. 催化剂可以使反应的( )
A. Kθ增大
B. 反应自由能增大
C. 活化能改变
D. 反应焓减小
7. 反应2NO(g) + Br2(g) →2NOBr(g)的反应历程是: (1) NO(g) + Br2(g) →2NOBr2(g) 快 (2) NO(g) + NOBr2(g) →2NOBr2(g) 慢,则该反应对NO的反应 级数为( )
三、速率常数
速率方程中的 k 称为速率常数,物理意义是速率方程式 中各种物质浓度均为1 mol/L时的反应速率。
速率常数的量纲由速率方程确定,总反应级数不同,单位 不同。
速率常数越大,表明反应进行得越快。但应注意,两个反 应级数不同的反应,对比速率常数的大小是毫无意义的。
速率常数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的本质,而与浓度无关。 速率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当其他条件相同时,T 升高,则 k 增大。
第6章 化学动力学 6-1 化学反应速率
1. 平均速率: 指反应进程中某时间间隔(t)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
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r ≡ ︱cB / t︱ 或:r ≡ (1/B )cB / t
2. 瞬时速率
指某一瞬时(时刻)的速率,即时间间隔无限小,t→0时的 平均速率。
r ≡ ︱dcB / dt︱或 r ≡ (1/B )dcB / dt

第六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六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υA
υB
υY
υZ
A、B的消耗速率 Y、Z的生成速率
即: v ? ? vA ? ? vB ? vL ? vM
?A ?B ?L ?M
?结论:不同物质的消耗速率或生成速率,与该物质 的化学计量系数的绝对值成正比。
例如:
N2(g) ? 3H2 (g) ? 2NH3 (g)
反应物消耗速率为 :
vN2
?
?
dcN2 dt
② 反应的 t1/2与cA,0 成反比
1 t1/ 2 ? kcA,0
③ 1/cA~t 为直线关系, 1/cA
由直线的斜率可求 k。
t
(2) 有两种反应物的情况 aA+bB ? 产物
若实验确定其微分速率方程为
?
d cA dt
?
k A cAcB
积分求解需找出 cA与cB的关系,分如下几种 情况考虑:
(i) a=b,且cA,0= cB,0 ,则任意时刻 cA= cB ,于
υA
?
?
dcA dt
?
kc
0
A
?
k
积分:
? ? ?
d c C A
C A ,0
A
?
ktBiblioteka dt0cA,0 ? cA ? kt
动力学特征
(1) k 的单位是:浓度 ?时间-1; (2) cA与 t 成线性关系; (3) t1/2 = cA,0 /2k,半衰期正比于反应物的初浓
度,即 t1/2∝cA,0 。
各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可作为确定反应级数的依据
1 H 2 ? 2 O 2 ? H 2O (l)
需一定的 T,p和催化剂
点火,加温或催化剂
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第六章车辆动力学)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第六章车辆动力学)

3.重力角刚度C
同样在轮对摇头时,左右轮的接触点前后移动, 其左右横向分力产生了一个绕垂直轴的力矩、 其方向将使轮对继续扩大摇头角。 本质上是轮对重心下移,车辆系统的重力势能 释放,促使轮对继续运动。
由此产生的负力矩与摇头角△φ的比值称重力
角刚度Cg。 它是一个不利车辆蛇行稳定性的因素,但数值 较小。
由于粘滑区的存在,轮周上接触质点的 水平速度与轨头上对应质点相对轮心的 水平速度并不相同,存在着一个微小的 滑动,称为蠕滑(Creep)。
蠕滑产生的条件
轮轨是弹性体 车轮和钢轨之间有一定的正压力 车轮沿钢轨滚动
纵向蠕滑率γ
定义车轮的横向蠕滑率y为小的横向滑动 率,这也是一种蠕滑现象。
定义车轮的纵向蠕滑率γ为
车体的空间振动
二、激起车辆振动的线路原
轨道不平顺的4种类型 (a)高低不平顺; (b) 水平不平顺和轨距不平 顺; (c) 方向不平顺
轨道随机不平顺的表示
——50kg重钢轨的有缝轨道 ……50kg重钢轨的无缝轨道 轨道高低不平顺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示例
二、车辆的自激振动
在钢轮与钢轨的接触面或橡胶轮胎与导 向路面之间存在着切向力。 这种切向力称蠕滑力或粘滑力,它随车 轮与路面或轨面的相对位置及运动状态 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切向力会激起车轮 乃至车辆发生剧烈振动,振动的原因是 自激性的。
新车与运用后的车辆的轮轨关系,悬挂 参数有所不同,其性能相应发生变化
因而不仅需要对新车平稳性或其他性能 提出要求,运用一段时期的车辆也必须 达到适当的平稳性指标。
要求在设计中采用的结构参数必须确保 在车辆整个运用期内有稳定而优良的动 力学性能
二、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评定
城轨动车组运行时,受到外界或内在因 素产生的各种作用,在最不利因素组合 下可能丧失车辆安全运行的基本条件, 从而造成轮轨分离,车辆脱轨或倾覆的 恶性事故。因而研究运行安全性及其评 定标准很重要。

物理化学6.动力学

物理化学6.动力学
Rate Equations in the Form of Integration
表示反应速率与浓度之间关系的速率方程微分式:
A

- dc A dt
= kcAnA cBnB cCnc
表示反应浓度与时间关系的速率方程积分式:
cB = f(t)
一、零级反应 Zeroth order reaction
2A B P = kcA2 cB
A B + C P = kcAcBcC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的关系:
1)无论是基元反应还是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 各物质浓度的幂的代数和均称为反应级数; 2)对于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也 等于反应计量系数之和;反应级数只能是简单的 正整数; 3)对于非基元反应,没有分子数的概念,反应级 数不一定等于其计量系数之和。
aA 产物
微分式:
A

dcA dt

kAcA

cA cA0
1 cA
dcA


t 0
kAdt
(6-7)
积分式:
ln cA0 kt cA
cA cA,0ekt (6-8)
ln cA kt ln cA0
组分A的转化率
def
x = c c- c A
A0
A
A0
代入上式得积分式的另一种形式:
反应速率与物质浓度无关的反应称为零级反应
aA 产物
微分式:
A

dcA dt

dx dt

kA

dc cA
cA0
A

kA
t 0
dt
积分式:
cA0 cA kt

第6章-核反应堆动力学

第6章-核反应堆动力学
36
P P0 e t / T

反应性与启动率的关系曲线
37
6.2 点堆动力学

6.2.1 基本方程 dn
dci i n i c i dt
dt



n i c i q
i 1
6
i=1,2,…6
其中,
38
讨论



反应堆内各点中子密度N(r,t)随时间t的变化涨 落是同步的,堆内中子的时间特性与空间无关。 所以反应堆在时间特性问题上,就好象一个没 有线度的元件一样,故这个模型称为点堆模 型;。 点堆模型可讨论临界态附近的问题 ; 中子密度N(r,t)以及第i组先驱核浓度Ci(r,t)有相 同的量纲,可以是功率,中子通量密度等单位; 点堆模型的主要缺点在于,它不能给出与空间 有关的细致效应 。
6 50.3 1006
8 50.4 1008
10 50.5 1010
T/s
28
例题

反应堆功率以30秒的稳定周期从1%FP增 加到20%FP,在上升功率过程中,需要 多少时间?
29


已知P = 20 % FP,P0 = 1% FP和T = 30秒。 可按公式P = P0 e t/T 计算得到:
D H n
1

生成的光中子,也是缓发中子的一部分。 在CANDU反应堆中,光中子占整个缓发 中子的5%左右。
18
简单考虑缓发中子


第i组缓发中子的先驱核的平均寿命为ti,每一 中子都可以看作是在裂变后平均时间ti时才出 现的。缓发时间可达几十秒,比起瞬发中子寿 命要大得多。因而缓发中子无形中使中子寿命 延长而不可忽略。例如第i组缓发中子的寿命是, 则考虑到部分缓发中子的影响以后,中子的平 6 6 均寿命为 l (1 )l0 i (t i l 0 ) l 0 i t i i 1 i 1 即 6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六章- 液相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六章- 液相反应动力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二)非惰性溶剂中的应用
当液相分子反应在非惰性溶剂中进行时,溶剂分 子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反应物分子的性质,有时甚 至与之发生一定作用,例如溶剂化作用等。这样 将使反应的活化能发生变化,改变原反应的反应 速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液相分子反应在非惰性溶剂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当改换溶剂时,反应速率将有明显的变化, 溶剂对反应的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均有显著的影 响。例如环戊二烯与苯醌的反应(见表),在不 同溶剂中进行反应时,其指前因子和活化能的 数值发生变化。此类情况出现时,采用碰撞理 论进行动力学处理会有非常大的偏差,需改用 过渡状态理论加以分析和处理。
一. 液相反应的分类
液相分子反应
一般液相反应 液相自由基反应
液相反应
液相离子反应
液相催化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二、液相反应的典型特征
• 在溶液反应中,溶剂是大量的,溶剂分子环 绕在反应物分子周围,好像一个笼把反应物 围在中间,使同一笼中的反应物分子进行多 次碰撞,其碰撞频率并不低于气相反应中的 碰撞频率,因而发生反应的机会也较多。
对”发生反应的速率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假定经过一定时间,“作用分子对”的浓度达 到了 dc(AB)
稳定,则: dt k1(扩)cAcB k1(扩)c(AB) k2c(AB) 0
因此, “作c用(AB分) 子 对k1(”扩)c的AcB稳定浓度是:
k1(扩) k2
r
反应速率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可见,对于液相分子反应也会出现扩散步骤和 化学反应步骤混合控制的情况。

物理化学-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物理化学-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反应刚开始,速率大, 然后不断减小,体现了 反应速率变化的实际情 况。
10
5. 化学反应速率的其它表示方法
rA rD rG rH d 以反应进度定义的速率为r, 表示为 r Vdt a d g h
对于反应:
aA+ dD gG +hH
dnA dnD dnG dnH d a d g h
Vdt
rG rA rD 数值与方程式书写有关,指定反应,指 rH d r Vdt a d 定时刻,反应组分的速率值唯一。 g h
5. 以反应进度表示的反应速率最为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各种表示 方法都在普遍使用。
13
四.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 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原理--绘制动力学曲线
dcH rH dt
对于恒容反应,反应速率的物理意义:任一组分B的浓度随时 间的变化率。
3. 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 消耗速率:rA, rD, 等式右端取负号。 生成速率:rG, rH, 等式右端取正号。
9
4. 化学反应速率的曲线表示方法
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上,在时间t 时,作交点 的切线,就得到 t 时刻的 瞬时速率。
反应速率可写作:
rA = –
dnA Vdt
rD = –
dnD Vdt
dnG rG = Vdt
dnH rH = Vdt
反应速率的物理意义:单位体积的反应系统中,任一组分B的 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8
对于恒容反应,反应速率可写作:
dcA rA dt
dcD rD dt
dcG rG dt
16
§6-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微分速率方程 dcA rA 浓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dt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v
def
ξ
V
1 vB V
d nB dt
1 vB
d cB dt
恒 容
(11.1.3)
设将计量反应写作:
νAA νBB . ... νYY νZZ
研究中经常用指定反应物A的消耗速率,或指定产物Z的 生成速率来表示反应的进行速率:
反应物A的消耗速率:
vA
1 V
dnA dt
1 1 .1 . 4
基元反应是组成一切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所谓的反应机 理(或反应历程),是指该反应是由哪些基元反应组成的。
例如,上述①②③个基元反应即构成了总反应:
的反应机理。
H2 + I2 2HI
除非特别注明,一般的化学反应都属于化学计量方程,并 不代表基元反应。
例如:
N2 + 3 H2 2 NH3
它仅指参加反应的各组分在反应中的数量变化符合方程式系 数间的比例关系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对于非基元反应需要分 解为若干个基元反应,然后对每一个基元反应逐个应用质量作 用定律。
在这种情况下,若某一物质同时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基元反应中,则对于该物质的净消耗速率或净生成速率为这几 个基元反应的总和。
基元反应
A P A B P 2A B P
反应分子数 单分子反应 双分子反应 三分子反应
另一种定义是所谓的基于浓度的反应速率 v :

def
v
ξ
1
dnB
V νB V dt
11.1.2
即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化学反应进度来定义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的单位是 mol ·m-3 ·s– 1 。该定义同样与物质B 的选择无关,但与化学计量式的写法有关。

(完整版)第6章分子动力学方法汇总

(完整版)第6章分子动力学方法汇总
7.等温等压(constant-pressure, constant-temperature)
简写为NPT,即表示具有确定的粒子数(N)、压强(P)、温度(T)。其总能量(E)和系统体积(V)可能存在起伏。体系是可移动系统壁情况下的恒温热浴。特征函数是吉布斯自由能 。
8.等压等焓(constant-pressure, constant-enthalpy)
2.给定初始条件
运动方程的求解需要知道粒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不同的算法要求不同的初始条件。如Verlet算法需要两组坐标来启动计算,一组零时刻的坐标,一组是前进一个时间步的坐标或者一组零时刻的速度值。
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的初始条件不可能知道,实际上也不需要精确选择代求系统的初始条件,因为当模拟时间足够长时,系统就会忘掉初始条件(对于无记忆的体系而言)。当然,合理的初始条件可以加快系统趋于平衡的时间和步程,获得好的精度。
经典粒子相互作用,不考虑电子相互作用量子效应。
力的作用形测定来验证。
模拟体系与实际体系相差较大,一般需要采用周期边界来扩展计算体系。
时间平均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
【练习与思考】
6-1.查找文献,根据上述的分子动力学的处理流程图,编写实现分子动力学的简单程序,可参考Daan F和Berend S编著的《分子模拟》一书。
这样,系统中微观粒子的动力学方程:
(6.2)
(6.3)
(6.4)
式中 为系统的势函数, 为有效质量, 表示热力学摩尔系数。式(6.2)至式(6.4)同往常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区别体现在式(6.3)中,即增加了与热源的相互作用相关的并与力的量纲相同的一项( )。与热源相关的变化参数 的运动方程表明,当系统的总能量大于 时, 是增加的,从而显示出使粒子速度减小那样的作用;反之则显示出使粒子速度增大; 是表示与温度控制有关的常数。

第六章电荷传递动力学

第六章电荷传递动力学

第六章 电荷传递动力学许多常见电极过程的进行速度是扩散步骤所控制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有氢、氧、铁系元素以及含氧负离子参加的电极反应,已证明是由于界面反应,特别是电化学步骤——反应粒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步骤——缓慢,以致成为整个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

因电化学步骤的缓慢造成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前面已经说过,电极反应的特点是反应速度与电极电位有关。

第五章中讨论的浓度极化,可以说是通过改变电极电位来改变某些反应粒子的浓度,从而间接地影响有这些粒子参加的电极反应速度。

而本章讨论的电化学极化,实质上是通过改变电极电位来改变电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直接影响着电极反应的速度。

所以电化学极化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比浓度极化要来得大。

1905年,根据大量实验事实,塔菲尔首先发现了一个经验公式即电极发生电化学极化的情况下,过电位与电流密度的对数之间,呈直线关系:i b a lg ||+=∆ϕ式中a ,b 为常数,其数值与电极反应本身的条件有关。

此即所谓塔菲尔关系式。

下面将详细讨论电化学极化所遵循的规律,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塔菲尔的经验公式。

和上章类似,在讨论电化学极化的规律时,假设浓差极化的影响已完全消除。

6.1 电极电位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6.1.1 电极电位对电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电化学反应即电子转移步骤的反应。

电极电位对该步骤反应速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反应的活化能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反应进行的速度,都是与反应的活化能大小有关。

与一般的化学反应相似,只有那些能量超过活化能的反应粒子才具有进行电化学反应的能力。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度越小,活化能越小,反应速度则越大。

设W 表示某反应在某温度T 时的反应活化能,V 表示反应速度,则RTW eV -< (6-1)现以银电极为例,进行分析。

当银电极与AgNO 3水溶液相接触时,电极反应为e +Ag ⇋Ag 。

该反应可以看作是溶液中的Ag +转移至晶格及其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L 2ɺ 2ɺ ɺ ɺ ɺ = m d2 ϑ + m d2 ϑ + m d1d2C ( 2 ) ɺ1 os ϑ ϑ 2 1 2 2 2 ɺ dt ∂ϑ 2
(6.17)
ɺ − m d d2Sin(ϑ ) ɺ ϑ 2 1 2 ϑ 2 1
∂L ɺ2 ɺ ɺ = −m d1d2Sin(ϑ ) ϑ +ϑϑ2 − m gd2Sin(ϑ +ϑ ) 2 2 1 1 2 1 2 ∂ϑ 2
ɺ Dijj — 由关节 j 的速度产生的作用在关节 i 上的向心力 D ϑj 2 系数 ijj
(Centripetal force) Dijk — 作用在关节 i 上的复合向心力(哥氏力 Coriolis force)的组合项
ɺ ɺ ɺ ɺ D ϑjϑk + D ϑkϑj 系数,这是关节 j 和关节 k 的速度产生的结果 ijk ijk
推导机械手的动力学方程可按下述五个步骤进行
ɺ 首先计算机械手任意连杆上任意一点的速度 qi ;
再计算它的动能 K ; 然后推导势能 P ; 形成拉格朗日算子 L = K - P ; 对拉格朗日算子进行微分得到动力学方程 F = i
d ∂L ∂L − 。 ɺ dt ∂qi ∂qi
6.4 牛顿-欧拉方程
Di — 作用在关节 i 上的重力(Gravity)
把方程(6.16)、(6.20)与(6.21)、(6.22)比较,我们就得到各项系数的值: 等效惯量 D11 = [(m1 + m2)d12 + m2d22 + 2m2d1d2cos(θ2 )] D22 = m2d22 耦合惯量 D12 = m2d22 + m2d1d2cos(θ2 ) 向心加速度系数 D111 = 0 D122 = - m2d1d2sin(θ2 ) D211 = m2d1d2sin(θ2 ) D222 = 0 (6.26) (6.27) (6.28) (6.29) (6.25) (6.23) (6.24)
ɺ T =[(m + m )d 2 + m d22 + 2m d d2C ( 2)]ɺ1 os ϑ ϑ 1 1 2 1 2 2 1 ɺ +[m d22 + m d d2C (ϑ )]ɺ2 os 2 ϑ 2 2 1
ɺ ɺ ɺ2 − 2m d1d2Sin(ϑ2 )ϑϑ2 − m d1d2Sin(ϑ2 )ϑ2 2 1 2
在方程(6.21)和(6.22)中各项系数 D 的含义如下: Dii — 关节 i 的等效惯量(Effective inertia),
ɺ ɺ 关节 i 的加速度使关节 i 产生的力矩 D ϑi ii
Dij — 关节 i 与关节 j 之间的耦合惯量(Coupling inertia)
ɺ ɺ ɺ ɺ 关节 i 或关节 j 的加速度分别使关节 j 或 i 产生的力矩 D ϑi 和 D ϑj ij ij
第六章 动力学 Chapter Ⅵ Dynamics
6.1 引言 6.2 拉格朗日力学方程 6.3 机械手的动力学方程 6.4 牛顿-欧拉方程 牛顿6.5 逆动力学方程
6.1 引言 ( Introduction ) 动力学是机器人控制的基础,本章主要从控制的 角度来研究机械手的动力学问题。机械手通常是一种开 链式多关节机构,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学系统,需要采用 系统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它的动态特性。 本章我们运用拉格朗日力学原理和牛顿-欧拉公式来 分析机械手的动力学问题,使用两种方法求取了两自由 度机械手的动力学方程。 最后,介绍了逆动力学的计算方法。
将式(6.16)和(6.20)重写为如下形式
(6.20)
ɺ ɺ ɺ ɺ ɺ2 ɺ2 ɺɺ ɺ ɺ T = D ϑ + D ϑ2 + D ϑ + D ϑ2 + D ϑϑ2 + D ϑ2ϑ + D 1 11 1 12 111 1 122 112 1 121 1 1
(6.21)
ɺ ɺ ɺ ɺ ɺ2 ɺ2 ɺɺ ɺ ɺ T2 = D ϑ + D ϑ2 + D ϑ + D ϑ2 + D ϑϑ2 + D ϑ2ϑ + D (6.22) 12 1 22 211 1 222 212 1 221 1 2
p = −m gd C (ϑ ) 1 1 1 os 1
(6.4)
对于质量m2,由图6.1,我们先写出直角坐标位置表达式,然后求微分, 以便得到速度
x2 = d1Sin(ϑ ) + d2Sin(ϑ +ϑ2) 1 1
y2 = −d1Cos(ϑ ) − d2Cos(ϑ +ϑ2) 1 1
( )gd Sin(ϑ ) − m gd2Sin(ϑ +ϑ ) 1 2 1 1 2 1 2
(6.16)
用拉格朗日算子对ϑ2和 ɺ2求偏微分,进而得到关节2的力矩方程 ϑ
∂L 2 ɺ 2 ɺ = m d2 ϑ + m d2 ϑ + m d1d2Cos( 2 ) ɺ ϑ ϑ 2 1 2 2 2 1 ɺ ∂ϑ 2
哥氏加速度系数 D112 = D121 = - m2d1d2sin(θ2) (6.30) D212 = D221 = 0 (6.31) 重力项为 D1 = (m1 + m2)gd1Sin(θ1) + m2gd2Sin(θ1 + θ2 ) D2 = m2gd2Sin(θ1 + θ2 ) (6.32) (6.33)
由式( - ) 由式(6-60)和(6-61)表示的牛顿-欧拉方程没有明显地 - )表示的牛顿- 表示出关节位移与关节力间的关系, 表示出关节位移与关节力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递推关系建立杆 件的递归方程。 件的递归方程。
惯性力项
哥氏力和离心力
重力项
【例3-1】解出左图所示机械臂 - 】 牛顿-欧拉运动方程, 的牛顿-欧拉运动方程,和用关 节变量 , 和关节力矩 , 表示的封闭动态方程。 表示的封闭动态方程。 的牛顿- 解:杆件1的牛顿-欧拉方程可 杆件 的牛顿 以表示为: 以表示为:
ɺ ɺ + m d d2C ( 2)( ɺ 2 +ϑϑ ) os ϑ ϑ 2 1 1 1 2
+(m + m )gd C (ϑ ) + m gd2C (ϑ +ϑ ) os 1 1 2 1 os 1 2 2
(6.12)
6. 2. 3 动力学方程 ( The Dynamics Equations )
为了求得动力学方程,我们现在根据式(6.2)对拉格朗日算子进行微分
(6.18)
(
)
(6.19)
于是关节2的力矩为
2 2ɺ ɺ ɺ T =[m d2 + m d1d2C ( 2 )] ɺ1 + m d2 ϑ os ϑ ϑ 2 2 2 2 2
− 2m2d1d2 si ( θ 2) ɺ1 ɺ2 − m d1d2Sin( 2 ) ɺ n θθ ϑ ϑ2 2 1
+ m gd2Sin(ϑ +ϑ ) 2 1 2
杆件2的牛顿-欧拉方程可以表示为: 杆件 的牛顿-欧拉方程可以表示为: 的牛顿
关节力矩和耦合力矩相等, 关节力矩和耦合力矩相等,有:
将式( - )代入式( - ), ),消去 将式(6-66)代入式(6-65),消去1f2,可得
同样, 同样,消去0f1,得到
0 c1 − s1 l1c1 0 l1c1 0 p1=0A 0 = s1 c1 l1s1 0 = l1s1 1 1 0 0 1 1 1
速度的直角坐标分量为
ɺ ɺ ɺ x2 = d1C (ϑ )ϑ + d2C (ϑ +ϑ2)(ϑ +ϑ2) os 1 ɺ os 1 1 1
(6.7)
ɺ ɺ ɺ ɺ y2 = d Sin(ϑ )ϑ + d2Sin(ϑ +ϑ2)(ϑ +ϑ2) 1 1 1 1 1
速度平方的值为
2 2 ɺ2 2 ɺ2 ɺ2 V2 = d1 ϑ + d1 (ϑ + 2 ɺ ϑ2 +ϑ2 ) ϑ ɺ 1 1 1
6.2 拉格朗日力学 —— 一个简例 ( Lagrangian Mechanics — A Simple Example )
拉格朗日算子 L 定义为系统的动能 K 与势能 P 的差 L=K–P (6.1)
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用任何能使问题简化的坐标系统来表示, 并不一定要使用笛卡尔坐标。 动力学方程通常表述为
d1 m1 d2 x
θ1
θ2 m 2
图6.1 两连杆的机械手
6. 2. 1 动能和势能 ( The Kinetic and Potential Energy )
动能的一般表达式为 K = 1 mv2 ,质量m1的动能可直接写出 2
K = 1
1 md 2 ɺ 2 1 1ϑ 1 2
(6.3)
势能与质量的垂直高度有关,高度用y坐标表示,于是势能可直接写出
在考虑速度与加速度影响的情况下,作用在杆i上的力和力矩如图所示
i-1f 为杆件 对杆i的作用力 对杆 的作用力; i为杆件i-1对杆 的作用力;
-ifi+1为杆件 +1对杆 的作用力; 为杆件i+ 对杆 的作用力; 对杆i的作用力
i-1N 为杆件 对杆i的作用力矩 对杆 的作用力矩; i为杆件i-1对杆 的作用力矩;
∂L = (m + m )d 2 ɺ 2 + m d22 ɺ 2 + m d22 ɺ22 ϑ ϑ 1 2 1ϑ 1 2 1 2 ɺ ∂ϑ 1
ɺ ɺ + 2m d1d2Cos(ϑ2)ϑ + m d1d2Cos(ϑ2)ϑ2 2 1 2
d ∂L ɺ =[(m + m )d 2 + m d22 + 2m d d2C (ϑ )]ɺ1 os 2 ϑ 1 2 1 2 2 1 ɺ dt ∂ϑ 1 ɺ +[m d 2 + m d d C (ϑ )]ɺ os 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