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与代理理论

合集下载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研究与探讨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分支之一是委托代理理论,它是研究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的主流.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契约设计的基本动因.信息不对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代理人很清楚他的决策(努力等)如何影响所观察的业绩,而委托人对这种影响并不确定,这时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最早对信息不对称范畴加以规范和分类的是阿罗(ArrowK.),他将信息的不对称性按照以下两种标准划分:一是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产生于契约行为发生之前的信息称为事前不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由契约签订后无法观测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对称信息,称为事后不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的内容:包括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两类.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委托代理22口广州刘进关系定义为一种企业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会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①所有者和经营者;②股东和债权人;③企业与非投资的利害关系人,例如雇员, 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影响着企业代理链条上的全部委托代理关系,所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代理问题.企业经营者代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营者直接侵蚀所有者的财富;其二是,经营者不尽心尽力为增加所有者的财富而工作.因此存在着代理成本,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代理成本定义为三部分的总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契约损失.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是不完全契约,在此情境下,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必须进行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调整.剩余索取权则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要求权.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总收入肯定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因此,不可能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工人均以自身投入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得有人分享一个不确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剩余.剩余可能是负的,那就意味着以投入来承担损失,所以,分享剩余索取权就意味着分担企业的风险.法玛和詹森(1983)认为,在企业内部,解决经理人的代理问题有两种途径:其一,经营权和控制权分离,并且由所有者掌握控制权.其二,是分配给经营者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即承担风险), 让其承担决策的一部分财富效应.与经营者业绩相联系的报酬契约(如股权激励)就属于这一类.控制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分类,企业经营者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两种行为.一般认为企业经营者都有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即避免向那些期望收益很高,符合所有者长期利益, 但风险很大的项目投资;同样,出于对自己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关注,经营者还会避免那些预期收益高,但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当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过大风险时,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会更加突出,从而导致短期行为问题.人力资本理论以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为代表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对人自身生产能力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中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周其仁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合约.企业合约在事前没有或不能完全规定各参与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研究与探讨利和义务,而总要把一部分留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加以规定.企业合约的这个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组织包含着对人力资本(工人,经理和企业家)的利用.周其仁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指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的产权残缺会使这种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部分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探讨将经理人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产权化以取得同实物资本相当的分配权利,以此来解决企业经理人的激励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企业内部的独立要素所有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工人),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因而对人力资本的使用只能采用激励的方式而无法对其进行”压榨’——即使是奴隶主也不能无视奴隶的积极性问题(周其仁).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适当分配来解决激励问题时无法使管理者和工人同时享有剩余索取权,企业的收益分配必须在不同成员的积极性之间做出取舍.一方面,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努力程度比企业其他成员更加难以监督,或者说“监督监督者”的信息成本过于高昂,管理者获得剩余索取权以实现自我激励; 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经营决策行为对企业价值起决定作用:这表明降低管理者的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高于降低工人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企业合约的非对称性安排意味着适度放弃对生产成员的激励而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管理者以提高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此时将产生较少的“总”激励损失:因为这样安排下工人自我激励的弱化可以通过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而如果工人索取剩余,管理人员的自我激励损失就不可能由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对于非人力资本的提供者资本家而言,由于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可分离性,因而这一资本具有抵押功能,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其他成员提供保险而成为企业内”天生的”风险承担者,这表明资本家相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更好的积极性做出最优的风险决策.对比之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失败的成本由别人承担,而成功的收益自己占有.同时,非人力资本由于可与所有者分离因而更容易被他人滥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受益.上述分析表明,如果负责经营决策的管理者是没有非人力资本的,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剩余索取者(风险承担者),而经营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他总是握有相当的”自然控制权”.保证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对应的最理想状态是,管理者自身又是一个资本家,在现代企业情境下,对于经理人的激励合约的设计就成为了关键.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股权激励合约通过授予经理人股权使得人力资本取得了物资形态,这将促使人力资本取得和非人力资本相同的”风险抵押功能”,从而确保经理人经营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最大程度地和他所掌握的控制权相对应,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匹配并解决经理人的激励问题.激励理论管理学激励理论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管理环境为依托,以人的需求为基础,侧重对一般人性的分析. 按照研究侧面的不同和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管理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多因素激励理论,强调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二是行为改造理论,激励的目的是要改造和修正人们的行为,希望将环境设计技术与道德抑制结合起来,使激励形式多样化.三是过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将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四是综合激励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作用的状况.这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方式的多样化,机制的系统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重点介绍美国学者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的期望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美国tL,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为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且该成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估经营者的期望值.(1)与工作绩效无关的固定合同收益,如固定工资,福利等,期望值=1;(2)合同确定的与工作业绩相关的未来收益,如依据任务完成情况的提成,奖励,晋升等,业绩的实现除与个人才能有关外,受到企业内外诸多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影响,属于风险收益,期望值≤1;(3)激励契约以外的间接收益,如社会声望,政府嘉奖,自有人力资本的社会价值提升等,是更加不确定的风险收益,期望值≤l.激励力与效价和期望值呈正相关,可通过增加效价或期望值来提高激励力.相对来说,效价是企业可控的,而期望值是企业不可控的,较为复杂;效价影响期望值.我们了解经营者目标效用和主导效用,设计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的自身资源,超出企业自身能力的激励,效价虽高,却大大降低了期望值,产生的激励力可能不会增长反而下降,因为决定激励力大小的效价和期望值是人的经验的主观心理判断,受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最广为人知的激励理论恐怕要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马斯洛是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栖身之地,性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同时能保证生理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 实现理想的需要.是一种要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的内驱力(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在激励方面,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励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个体(委托人)将权力授权给另一个个体(代理人),后者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责,以达到委托人的期望。

委托人一方面希望代理人能够有效地处理事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如何在委托和授权中保持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性成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1.信息不完全性: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动和决策过程,代理人也潜在地可能隐瞒一些对委托人有利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一系列的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

2.代理成本:由于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权或权力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损。

同时,委托人还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来监管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确保代理人按照其期望履行职责。

3.激励机制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核心是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履行其职责。

常见的激励机制包括奖励制度、评价制度、规则制度等。

这些机制旨在通过激励代理人的成绩和表现,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4.合同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合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可以确保代理人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并且规定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责关系。

一个好的合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委托和授权的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组织和机构。

例如,在企业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解决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政府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政府官员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科研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研究人员和资助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解决了在现代企业中权力授权和任务委托的问题。

它通过研究信息不完全性、代理成本、激励机制设计和合同设计等问题,为组织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引言委托代理理论是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人或组织将一些权力或责任委托给另外一个人或组织行使。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例如政府与公共机构、公司与员工、家长与孩子等。

本文将探讨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将一定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他人代为行使的关系。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并期望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执行任务。

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信任和合作,委托人相信代理人能够为其谋取利益并担负责任。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原理1. 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委托人往往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能力、意愿和行为。

代理人可能会有异于委托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不稳定性。

2. 激励机制:为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委托人往往会设计一系列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的行为。

常见的激励手段包括奖励制度、绩效考核、合同约束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3. 监督与控制:为了减少代理人的行为不端和违纪行为,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与控制。

监督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报告和审计等手段进行,控制则是通过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来实现。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不仅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1. 在政府与公共机构中,政府委托公共机构行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责任。

政府通过建立合适的监督与控制机制,确保公共机构按照公众利益行事。

2. 在公司与员工中,雇主委托员工执行工作任务。

雇主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3. 在家庭中,父母委托孩子执行家务和学业任务。

父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的行为,并进行监督和教育。

四、委托代理关系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信息不对称与代理理论

信息不对称与代理理论
公司财务理论
主讲人:姚曦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理论与实证
1. 信息不对称与代理理论
1.1 逆向选择
1.2 道德风险
2. 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
2.1 信息与资本市场的效率 2.2 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研究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始于Akerlof(1970)对旧车市场上“柠 檬市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管理者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第一类代理问题,即管理者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是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类代理问题,早在1776年Smith在 其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对董事的玩 忽和浪费做了描述。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监督成本对单个股东来说显得过 高,“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股东的控制权因为监督不 利而被削弱,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管理者的努力程度难 以直接观察。 作为“经济人”,管理者与股东的效用函数并不一致,管 理者有动机偏离股东的利益采取行动,在经营中有可能作 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代理问题随之产生,例如管理者 可能利用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获取额外津贴、支付超额报酬、 作出有损外部投资者利益的投资决策或者经营决策等 (BerlMeans 1932; Jensen和Meckling, 1976) 。
控制权公共收益
控制权的公共收益是指控制性股东与非控制性股东都可以按 比例分享的公司的盈余。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外部股东没 有对公司进行监管的动力,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而在存在 大股东获得控制权的情况下,大股东会通过提高管理和监督 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从而提高公 司的价值。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大股东所有权比例越大,就 越有动力来增加公司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的提高由公司全体 股东共同分享。 有很多实证证据证明控制权公共收益的存在,Shleifer and Vishny (1986)发现大股东或其代表通常担任公司的董事或经 理,这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影响管理层的决策。Grossman and Hart (1988)研究认为控制权公共收益来源于控股股东的决策 权力和监督效应。Shleifer and Vishny (1986)发现大股东在某 些情况下有足够多的投票权对经理施加压力,甚至通过代理 人争夺战和收购来罢免经理。

文献学习(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激励理论);对比不同公司治理观点的异同。

文献学习(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激励理论);对比不同公司治理观点的异同。

1.公司治理专题作业(要求下周上课时每个学生都要交):文献学习(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激励理论);对比不同公司治理观点的异同。

一.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主要观点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

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而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2.信息不对称理论2.1概念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公众普遍利益的模糊性导致现实中 到底谁是委托者都很难确定,更不用说 有效控制代理人——即公共管理者了。
“委托——代理人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运用结果与 在私人部门中的运用结果相比较,在责任机制方 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难以确定谁是委托人或难 以发现他们的真正愿望是什么。公共服务的委托 人——所有者——是选民,但是他们的利益非常分 散,以至于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代理人——公共管 理者。对于代理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确 定每一个委托人可能希望他们做什么。没有对利 润动机的严重影响,没有股票市场,没有可与破 产相提并论的事情。如果委托人没有适当的手段 确保代理人实现他们的愿望,代理人极少有可能 付诸行动。如果说私人部门中也存在着代理问题 ,在公共部门中则更为严重。”——欧文·休斯
在公共机构运作中,作为代理人的政治 家、官僚与专业人员依据契约为作为委 托人的公民的利益而行政。
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作为代理人的 政府与委托人(国家立法机构或全体公民 、选民等)目标的部分不一致性及信息不 对称性就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 选择。
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或官员及政府部门雇 员作为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 获得的报酬;政府机构或官员作为代理人 做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 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 节并不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无知”。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 着明显的偏差 。
(3)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报酬由 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人从自身利 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己承担 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 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 法行为,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 常高;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个人(委托人)通过与另一个人(代理人)建立特定的协议关系,授权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来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是指授权或委托权力的一方。

委托人需要将一部分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代理人,以便代理人能够代表委托人进行特定的活动或决策。

委托人在选择代理人时需要考虑代理人的能力、诚信和动机等因素,以确保代理人能够忠诚、有效地履行委托。

代理人是指被委托执行某项任务或代表委托人进行某项活动的一方。

代理人在执行委托事项时需遵守委托人的授权和指令,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通常会根据合同、协议或规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

委托人在将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时,需要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并约定一些监督和约束机制,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同时,委托人也需要为代理人提供一定的奖励或激励机制,以提高代理人的动机和工作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概念还包括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存在差异。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意图,因此需要通过监督、考核和奖惩等手段来减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止代理行为的发生,委托人需要制定合理的监控和约束机制,同时也需要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奖励,以提高代理人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于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通过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制定合理的授权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等问题,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

两类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两类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两类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引言代理问题是当一个人或群体委托另一个人或群体来代表自己的利益时所产生的问题。

在企业领域,代理问题尤为常见,因为公司股东委托董事会和高管来管理公司,但董事会和高管可能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偏离股东利益,从而产生代理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两类代理问题的角度入手,分别探讨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

一、两类代理问题1.1. 信息不对称的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代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味着代理人拥有更多信息,并因此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谋取个人利益。

在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董事会和高管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利用内部信息进行交易,从而损害股东利益。

信息不对称的代理问题在公司治理中很常见,因此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研究。

在相关文献中,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代理问题。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公司治理等方式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代理问题。

一些研究也关注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中的作用。

利益冲突是另一类常见的代理问题,指的是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

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和高管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而做出不符合股东利益的决策,从而引发利益冲突的代理问题。

利益冲突的代理问题也是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相关文献中,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解决利益冲突的代理问题。

建立激励机制,使得代理人的利益更加与委托人的利益一致;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代理人的决策进行监督和评估等。

一些研究也关注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减少利益冲突中的作用。

二、公司治理文献综述2.1.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经济学、金融学、法律、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在公司治理领域,存在多种理论用来解释代理问题和企业治理的关系,例如代理成本理论、股东优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公司治理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代理理论的定义是什么

代理理论的定义是什么

代理理论的定义是什么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代理理论的介绍,供大家参考阅读!什么是代理理论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所说的代理问题。

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

其中。

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第六讲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讲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基本模型
信息劣势方给出某种信号以诱使信息优势方披露
信息,讲真话,使劣势方能够甄别不同类型的优 势方。
信号甄别模型
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作为信息劣势方,可以设计两类保
单,差别保险合同,分别适用于高低两类投保人。
信贷市场,银行是信息劣势方,对于不同风险程度的企
业进行信贷配给,利率高低有别。
劳动市场,雇主作为信息劣势方,制定不同工资和贡献
模型指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在劳动就业市场 上的作用。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一个人如果 能干的话,则意味着在升学、毕业的过程中能轻而 易举。反之则反。因此,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 会选择攻读较高的学位作为其信号向雇主显示自己 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工资。
(一)受教育的成本
假定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可分为高( H)与低( L) 两类。高能力者对企业的贡献为 y=2,低能力者对 企业的贡献为 y=1。如果企业对劳动者的能力充分 了解,则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上,高能力者获得 工资 w=2,低能力者获得工资 w=1。问题在于,企 业雇佣劳动时对劳动者的能力并不了解,因此必须 借助于一些可信的信号来识别劳动者的能力。而文 凭就是这样一类比较可信的信号。
雇主根据劳动者的能力来支付工资,给H型劳动者支 付的工资 w=2,L 型劳动者支付的工资 w=1。雇主由 于不知道劳动者能力的具体类型,他们将根据文凭的 高低来进行甄别。为此,文凭要成为一个可信的信号 存在一个门槛水平,它必须能够将 H型劳动者和 L型 劳动者区分开来:L型劳动者不会去试图获取门槛水 平之上的文凭,H型劳动者也不会去获取门槛水平以 下的文凭。 当然,我们假定个体都是理性的,且获取文凭的动机 仅来自于未来净收益的最大化目标。
逆向选择”的存在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 出市场。意味着市场的低效率和市场的失灵。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研究代理理论和代理行为。

在经济中,代理机构(代理人)被授权代表委托机构(委托人)执行一些任务或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旨在分析代理机构如何为委托机构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并解决代理冲突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下是我的研究总结。

许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Jensen和Meckling (1976)是最早提出在经济环境中存在代理关系的学者之一、他们指出,代理机构可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与委托机构的利益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被称为代理冲突。

以此为基础,代理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实世界中,代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Fama(1980)认为,代理冲突可能导致经营管理不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他提出,为了解决代理冲突,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代理机构的行为与委托机构的利益一致。

在解决代理冲突问题中,激励合同和监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Holmstrom(1979)提出了激励合同理论,他认为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可以对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使其为委托机构的利益而努力。

此外,监督也是解决代理冲突问题的关键。

在经营管理中,委托机构可以通过监督代理机构的行为来确保其按照预期工作。

除了激励合同和监督外,信息不对称也是代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代理关系中,委托机构往往无法获得与代理机构一样的信息。

Akerlof (1970)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并指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在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机构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隐瞒信息,进而损害委托机构。

在实际应用中,委托代理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理论被用来研究公司董事会如何有效地监督高级管理人员。

此外,在金融市场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应用于分析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可以改善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代理关系。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

如何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这是近百年来一直在探索 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公认的有效激励方式。在工业发达国家, 年薪制加股票期权是大公司常用的做法。年薪与当年的经营效 果有关,而股票期权则是刺激经营者注重长期目标。
然而,这种做法是否能够真正对经营者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呢?
美国的安然案。
提示:声誉和标准化的重要性
案例:礼物就是信号 一个人正在为女朋友的生日送什么礼物发愁,他
想:“我并不是很清楚她的嗜好,而送她现金较好, 她可以买到她想要的东西。”
结果怎么样呢? 他与她吹了。
从经济学角度如何解释呢?要知道我们每一个 人对现金的偏好都大于实物。如果你的雇主用商品 代替给你的工资,你是会拒绝的。为什么上面的故 事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委托代理关系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 ,现代股份 制公司,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公司的股东是委托 人,而董事、经理一般都是作为代理人在管理企业。
2、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非对称
▪委托人和代理人作为两个经济当事人出现,具有不同的效 用函数,因此他们在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就可 能发生利害冲突,代理人有可能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放在 首位,而牺牲对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
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信息不对称一定会引起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名词都来源于保险业 逆向选择指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于找到正确的交易对象。
如:保险公司难于知道投保人的健康;
道德风险是指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
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 如:投防盗险之后的车辆乱停乱放。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双方对有关交易对象的信 息占有程度不同;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代理理论( agen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斯( nesson)等人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假设:某个主体A是在另一主体B的管辖之下,而另一主体B又只能从事某些特定行为,不能从事其他行为, A只能根据自己对于B的所知以及自己控制B的手段来影响B的决策,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可分为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大类。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侧重于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主要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代理契约理论、代理人的剩余索取权理论和博弈论在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上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则侧重于从代理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委托人的有效监督问题,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构造信号传递模型的基础,主要包括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

随着经济生活中复杂性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问题具有代理人所不能充分获知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困难。

其原因包括内部人的利益驱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社会和文化习俗等。

委托—代理理论为代理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构造新的激励机制,使得监督成本变得很小或者没有,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人的积极性,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

委托—代理理论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并且产生了许多流派。

例如:合同理论学派、信息经济学学派、交易费用学派、委托—代理学派、博弈学派等。

委托—代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在职务设计、考核方式、激励方式、授权批准、员工培训、绩效评估、股票期权等方面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一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如果存在一个单独的第三方,使得代理人能够依靠信息优势去影响委托人的最优决策,就存在一种“代理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就是代理理论。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同一个交易伙伴网络中,由于其自身拥有的信息和掌握的激励相容的手段不同,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会出现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

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

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
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通常指的是在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举例来说,公司的股东(委托人)可能无法完全监督公司经营者(代理人)的行为,因为代理人通常拥有更多关于公司内部情况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来谋取私利,而损害股东利益。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也可以指导师与学生、医生与患者、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一方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或资源,而另一方则相对缺乏这些信息,从而导致权力和利益的不平衡。

解决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的方法包括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提高受教育者和消费者的信息素养,以及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来减轻代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加以解决,以确保各方在信息交流和资源分配中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官员腐败问题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官员腐败问题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官员腐败问题分析一、概述官员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治理的难点。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为我们解析官员腐败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委托者将权力交给代理人,而代理人则利用其职位获取私利时,就会产生代理问题。

本文将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官员腐败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官员腐败问题分析(一)权力寻租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力寻租。

委托者(即政府)将权力交给代理人(即官员),官员在代表委托者利益的也会将其职权用于寻求个人私利。

官员通过滥用职权、受贿、贪污等手段获取不正当的私利,这种行为违反了官员责任与义务,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信息不对称官员腐败的另一个因素是信息不对称。

委托者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委托者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

官员可以通过隐瞒真实情况、编造虚假报告等手段来欺骗委托者,进一步深化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当委托者无法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时,官员就有更大的空间来从事腐败活动。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完善也是官员腐败的原因之一。

委托者通常采用一些激励措施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例如业绩考核、奖惩制度等。

这些激励机制往往存在缺陷,无法有效约束官员的行为。

官员在考核中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以获取更好的绩效评价。

这样一来,激励机制就会失去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力,导致官员腐败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三、对策建议为解决官员腐败问题,需要完善监督机制。

委托者应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督,建立起一套有效监督体系。

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加强对官员的审计监督等方式,提高监督能力,增加监督频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同时也要提高监督的透明度,让公众对监督过程有所了解,以增加监督的效力。

(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除了完善监督机制外,还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以增强约束力。

委托者应对官员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并将结果公开,以提高激励机制的透明度。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官员腐败问题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官员腐败问题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官员腐败问题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委托代理理论逐渐成为理解官员腐败问题的重要视角之一。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一方(委托人)委托另一方(代理人)来执行某项任务或代表其利益进行行为,但代理人的利益可能与委托人的利益产生冲突,从而导致代理人行为不当,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

在政治和行政领域,官员作为代理人,也存在着代理问题,即官员利用其职权地位从事腐败行为,损害了公众利益。

本文将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官员腐败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一、官员腐败问题的根源1.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强调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代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政治和行政领域,官员作为代理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公众和委托人对官员的行为和决策往往知之甚少,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容易滥用职权,从事权钱交易和其他腐败行为,而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

2.激励机制不完善委托代理理论指出,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代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和行政领域,官员的激励机制主要来自晋升、奖励和权力等方面,而这些激励机制往往与官员的腐败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激励关系。

官员通过敛财和权谋来获取利益,从而获得晋升和奖励,这导致了官员腐败行为的持续存在。

3.监管机制不足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于解决代理问题至关重要。

然而在政治和行政领域,监管机制往往不足,导致官员的腐败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一方面,监管机构存在着监管范围不清、监管手段不够灵活等问题,监管机构往往受制于权力和利益的影响,在实践中难以履行监管职责。

1.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务系统和决策程序,使公众和委托人能够了解官员的行为和决策,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限制官员滥用职权和从事腐败行为。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机制,通过公开官员的财产情况和行政决策等信息,促使官员自觉遵守法律和规章,增加官员从事腐败行为的成本。

第六讲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讲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交易双方在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 但在签约后一方对另一方的某些信息不完全了解,就有
可能会引起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对于投保人来说,随着预防偶然事件费用的
增加,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 但同时随着保险赔偿额的增加,投保人用于预防不测事 件的费用反而会下降。
信息不对称,如果保险费用既定,投保人倾向于减少用
雇主根据劳动者的能力来支付工资,给H型劳动者支 付的工资 w=2,L 型劳动者支付的工资 w=1。雇主由 于不知道劳动者能力的具体类型,他们将根据文凭的 高低来进行甄别。为此,文凭要成为一个可信的信号 存在一个门槛水平,它必须能够将 H型劳动者和 L型 劳动者区分开来:L型劳动者不会去试图获取门槛水 平之上的文凭,H型劳动者也不会去获取门槛水平以 下的文凭。 当然,我们假定个体都是理性的,且获取文凭的动机 仅来自于未来净收益的最大化目标。
的劳动合同,供雇员选择。源自道德风险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差异: 第一,利益不相同,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
资本收益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 第二,责任不对等。代理人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但 不承担盈亏责任;委托人失去经营控制权,但最终承担责任。
模型的具体设计: 在使委托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
市场信号及其传递
两种市场信号: (1)信息优势方发出:证明自己商品质量的信号。 (2)信息劣势方给出:甄别不同类型信息优势方的 信号. 两种信号传递方式: (1)信号传递模型:信息优势方为了为了信誉而首 先披露自己的信息。 (2)信息甄别模型:信息劣势方发出信号以诱使优 势方披露信息。
产品质量与标准:信号发送
逆向选择”的存在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 出市场。意味着市场的低效率和市场的失灵。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读书笔记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之上,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且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建立,而代理理论的发展正符合这一趋势。

本文将从代理理论的起源,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对代理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代理理论的起源早在经济学经典论著《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财产不节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的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伯利和米恩斯(1932)提出了“两权分离”问题,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此时,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随后人们开始逐渐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注企业内部的运作结构及原理,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逐渐建立,代理理论逐渐形成。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两人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并认为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

它有三个形成条件:①有n≥2个具有共同目标愿望的队员;②所有成员协作生产,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③团队生产结果具有不可分性,即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算,因而也不可能精确地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因此会产生偷懒(shirking)和搭便车(free一ridng)行为。

为了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就需要有人来专门从事监督工作,而为了监督者积极工作,就应该允许监督者占有剩余权益和拥有修改合约的权利。

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入的所有者,因为由非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入品的使用成本过高,由此,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而生(张维迎,1995)。

Jensen和Mecklin于1976年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构建了代理理论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代理成本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债权代理成本—股东与债权人维度
债权代理成本是由负债融资引起的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冲
突引发的代理成本。股东和债权人作为公司的主要投者, 其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对公司投资政策的不同选择。 债权人在投资项目选择上更注重安全性,偏好风险较小、 收入稳定的项目,而股东则偏好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项 目。相对于债权人来说,股东更有能力影响管理者的经营 和决策,因此股东存在勾结管理者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而 有利于股东利益的经营决策的动机。
2. 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
当经济发展 到一定阶段, 作为解决资 本供求矛盾 应运而生的 资本市场, 为各种资本 融通提供了 桥梁,其基 本目标就是 实现资源的 有效配臵。
右部分体现了由公司向投资者和金融中介的信息流 动,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报告或新闻发布等直接向投 资者披露信息,也可以与金融中介或者信息中介进 行信息交流,而后间接地将信息传递到投资者; 左部分体现了资本从投资者向公司的流动,资本可 以通过两种方式流向投资项目,第一,它可以直接 从投资者流向公司;第二,资本可以由投资者转移 到金融中介,再流向公司( Healy和Palepu, 2001)。 可见,信息和资本是资本市场的两大基本要素,资 本市场提供了一种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即完成从 储蓄到投资的转化进行资源配臵,这是资本市场的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而信息在促进这种转化 和资源配臵中具有核心作用,它是资本市场生存与 发展的基石。
管理者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第一类代理问题,即管理者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是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类代理问题,早在1776年Smith在 其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对董事的玩 忽和浪费做了描述。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监督成本对单个股东来说显得过 高,“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股东的控制权因为监督不 利而被削弱,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管理者的努力程度难 以直接观察。 作为“经济人”,管理者与股东的效用函数并不一致,管 理者有动机偏离股东的利益采取行动,在经营中有可能作 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代理问题随之产生,例如管理者 可能利用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获取额外津贴、支付超额报酬、 作出有损外部投资者利益的投资决策或者经营决策等 (BerlMeans 1932; Jensen和Meckling, 1976) 。
Stulz and Johnson (1985)和Berkovitch and Kim (1990)从投资不 足的问题对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 究,并发现债权代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 度的负债会使得公司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本息,公司后续 的融资能力减弱,不得不放弃某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导致 公司投资不足; 另一方面,尽管某些项目的净现值为正,但却小于或仅仅等 于公司现有的或拟发行的债券的总额,因此从债权人角度来 讲,他们希望对该项目进行投资,而从股东角度来讲,除非 处于其他战略目的,否则他们不会选择该项目进行投资。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对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的关注,始自于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所激发的大量的对新兴市场公 司治理问题的研究。 在亚洲新兴市场的国家,公司股权集中现象非常普遍。虽然 股权集中可以使大股东在监督管理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 能对公司的决策施加足够的影响,缓和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 代理冲突,但是,由于大股东享有相对集中的控制权,成为 公司实质上的内部人,并控制着公司的运行,在对中小投资 者保护较弱的环境下,控制权力的增大会诱发其侵占公司和 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因而此时代理问题转为大股东对中小 股东的剥夺。 大股东往往采取隐秘的隧道挖掘(Tunnel)方式转移和侵占公 司资产,剥夺中小股东利益,例如,控股股东将公司资产出 售给其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公司、付给自己较高的报酬、 为自己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内幕交易 等等。
1.1 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驱动,信息优势者利用信息优势 与信息劣势者进行不公平交易以剥夺信息劣势者的利益并 获取超常报酬,这与信息劣势者的交易意愿和利益相违背。 在交易中信息优势者因信息优势具有主动选择权,而信息劣 势者客观上处于被动地位,因而这类交易对信息劣势者来说 是逆向选择。
证券市场典型的逆向选择主要产生于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 相应的动机冲突:
1.1 逆向选择
(1)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家较投资者拥 有更多的关于公司投资机会价值的信息,而且存在对投资者 夸大其价值的动机,投资者因而承担着对投资公司预期价值 的估价风险; (2)知情投资者(如大股东或内部人等)和不知情投资者之间 的信息差异,不知情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而信息风险又不 能经多元化组合化解(Barry和Brown, 1985 ; Handa和Linn, 1993 ),知情投资者有动机利用优先信息与不知情投资者进 行交易以赚取超额报酬而致使后者在交易中蒙受损失,不知 情投资者因而承担着与知情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交易风险(王 华和张程睿,2005b)。其中,内部信息和内部交易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
控制权私有收益
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则是指控股股东由于拥有剩余控制权而获
得的其他股东所不能获得的收益。因为大股东有追求自身利 益的动机,而这种自身的利益与公司价值目标是冲突的,因 此会导致其他股东利益的损失。 私人收益可以是货币性收益,例如大股东担任管理者所获得 的高额报酬和在职消费、通过剥夺的方式转移资产(如关联交 易、操作股价等)以及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套利等;也可以是非 货币化的,如大股东通过控制权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地位、 声誉以及心理的满足感,在公司管理层安插亲信等。
但早在1945年哈耶克就指出,任何资源配臵问题都是特定 决策的结果,而任何决策都基于给定的信息,如何更好地 利用分散在社会中的不同信息是经济生活所面临的根本问 题。Arrow Debreu(1965)在其“风险承担理论之见解” 一文中,正式引入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
信息不对称使得至少有部分投资者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财 力去获取和运用相关信息以指导其投资决策,因而信息的 获取并非无偿,信息成本并非为零,而且如果信息不对称 程度严重的话,信息成本会更加凸显。 通常,信息不对称有以下表现形式:(1)信息源不对称,即 交易者获取信息的源头不同,例如作为筹资者的公司总比 投资者更加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2)信息时间不对称, 指交易者获取公司信息的时间差异,通常较早获得信息的 投资者在交易中处于优势,而较迟获得信息的投资者则处 于劣势;(3)信息数量不对称,即交易者获取公司信息内 容的数量不同;(4)信息质量不对称,即交易者获取公司 信息的质量存在差异,即信息的真伪不同。
控制权公共收益
控制权的公共收益是指控制性股东与非控制性股东都可以按 比例分享的公司的盈余。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外部股东没 有对公司进行监管的动力,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而在存在 大股东获得控制权的情况下,大股东会通过提高管理和监督 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从而提高公 司的价值。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大股东所有权比例越大,就 越有动力来增加公司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的提高由公司全体 股东共同分享。 有很多实证证据证明控制权公共收益的存在,Shleifer and Vishny (1986)发现大股东或其代表通常担任公司的董事或经 理,这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影响管理层的决策。Grossman and Hart (1988)研究认为控制权公共收益来源于控股股东的决策 权力和监督效应。Shleifer and Vishny (1986)发现大股东在某 些情况下有足够多的投票权对经理施加压力,甚至通过代理 人争夺战和收购来罢免经理。
1.1 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至少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如果觉察到逆向选择的情况,或 者在长期的交易中处于受损状态,就可能撤出资本市场, 这将使市场变窄而可能最终导致市场失灵。 第二,公司的股东将由于管理者隐瞒了坏消息而不了解公 司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从而使低水平管理者被市场淘汰 的可能性减少,经理人才市场无法正常运作,管理者的平 均管理水平下降,致使公司质量降低,市场运作效率下降 。可见,如果信息问题不解决,逆向选择得不到控制,资 本市场并不能如其应有的那样正常运转,影响资源配臵的 有效性,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致使市场失灵和崩溃。
公司财务理论
主讲人:姚曦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理论与实证
1. 信息不对称与代理理论
1.1 逆向选择
1.2 道德风险
2. 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
2.1 信息与资本市场的效率 2.2 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研究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始于Akerlof(1970)对旧车市场上“柠 檬市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研究发现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存在 信息不对称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变得不易解决。他们认为股 东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资产替代的可能,即假设存在两个 收益相同但风险不同的投资项目,如果股东能够在发行债券 之前决定投资的项目,那么他就能够先以风险较低的项目出 售债券,然而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从而侵占债权 人的财富。
1.2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当投资者向公司投入资本后并没有参与公
司经营或没有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发生重要作用,公司的经 营管理权和控制权实际被企业家(管理者)或控股股东占有, 投资者不能观察到公司控制者的全部行为,利益驱动促使 控制公司的企业家或控股股东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剥夺投 资者投入的资金,从而使投资者面临的相应风险。 道德风险会导致两类典型的代理问题: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 司,主要体现为管理者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在股权 集中的公司,主要体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 突。
1.1 逆向选择
第三,可能促使好公司退出市场,形成柠檬问题 (Akerlof,1970)。与Akerlof (1970 )的旧车市场模型的原理相似 ,假设存在这样的情形,市场上存在的企业一半是好企业, 一半是差企业,投资者和企业家均是理性的,并依据各自获 得的信息评估企业的价值。如果投资者信息匾乏而不能区分 两类企业的差异,拥有差企业的企业家有动机尽力标榜他们 的企业是好企业,基于这种顾虑,投资者只愿意基于所有企 业(包括好企业和差企业)的平均价值的价格购买企业证券, 这会导致资本市场低估好企业的价值却高估差企业的价值, 最终结果是致使好企业退出市场,出现质量差的企业驱逐质 量好的企业,市场的最终均衡情况是市场充斥着“柠檬”( lemons劣质品),市场失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