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链的上游及下游
一文看懂什么是供应链什么是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
一文看懂什么是供应链什么是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一、什么是供应链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通俗地讲,铁矿石、煤炭从矿场挖出来后,经过加工、运输、贸易一系列活动转移到了钢铁厂,钢铁厂以铁矿砂、焦炭等为原料生产出钢铁,钢铁再经过一系列加工、运输、贸易转移到了家电厂,家电厂以钢铁、塑料、玻璃及其他各种原材料生产出家电,家电再经过一系列运输、贸易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上。
这就是产品供应链,产品由上游供应商经过生产加工、运输仓储、贸易等多种活动层层流转下游。
产品在供应链上流动的过程中,向前链接的是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的供应商......向后链接的是下游客户及下游客户的客户,环环相扣。
而钢铁不仅会卖给家电厂,也会卖给汽车厂,汽车供应链与家电供应链交织,即多条供应链会交织在一起形成链状网络。
要注意的是,供应链流转的不仅仅是产品/实物,还有如供求信息等各类信息的流动以及资金的流动(产品都要用钱来换)所以供应链既是产品链,也是信息链和资金链。
除了产品的供应链,服务业也有供应链,例如物流行业,货主向无车承运人平台下单购买运输服务,无车承运人平台向车队或者个体车主够买运输服务,车队或车主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服务、向维修厂购买维修保养服务,这个链条就是服务供应链。
二、什么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即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供应链管理是在采购管理、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它是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管理,以最大化给客户的价值、最小化供应链成本其实对于一个不懂供应链管理的人而言,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把成本降下去,速度做上去,而其可能的问题一般都是通过库存来反映。
然而,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就像是盲人摸象,不同背景的人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这里主要说说与采购相关的供应链管理。
其实对很多采购人员而言,供应链管理就是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即确保供应商按时、保质、保量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或服务。
供应链管理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供应链管理习题库及参考答案1.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其英文简写为SCM。
2.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既提高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
3.供应链的特征包括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但不包括静态性。
4.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5.商流是货物所有权的转移过程,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双向流动。
6.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
7.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和成品,并尽量控制供应链中的库存和运输成本,这种供应链属于有效型供应链。
8.在客户市场需求稳定,且生产的产品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效率型供应链更能发挥竞争优势。
9.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形成的供应链,我们称为稳定的供应链。
10.在市场变化加剧情况下,若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时,企业不能在最优状态下运作,此时的供应链是倾斜供应链。
11.当企业订购的产品数量大、竞争激烈时,合作伙伴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是招标法。
12.对于长期合作需求而言,合作伙伴应选择战略性合作伙伴。
13.供应链合作关系特征不包括供应链的动态性。
1.供应链的有效运营需要考虑灵敏度、应变能力、精简、柔性和协调等方面。
2.简洁性原则是供应链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每个节点都应该精简、具有活力,并能够快速组合业务流程以快速响应市场。
3.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是按市场需求模式分类的两种产品类型,钢铁属于功能性产品。
4.平均缺货率高不属于功能性产品的特征。
5.边际贡献率5%-20%、产品生命周期为3个月-1年、平均缺货率10%-40%属于功能型产品的特征。
6.季末降价率高属于创新型产品的特征。
7.在为企业寻找有效的供应链前,需要确定市场需求、企业供应链类型和业务战略,并使它们相匹配和相适应,以实现产品和供应链的有效组合。
8.产品生命周期引入期的供应链策略之一是高频率、小批量的发货。
说明你对供应链概念的理解
说明你对供应链概念的理解1、基本概念: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2、把概念通俗来讲,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面向客户交付的完整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通过可获得性管理,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3、供应链概念包含的3大版块:根据定义理解,供应链包括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的流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便是对供应链不同企业间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达到供应链的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
(1)信息流方面,信息来源于需求。
根据最终客户的确定性需求和根据市场的需求预测,下游供应商逐级将需求信息传递到上游供应商。
其中,信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需求数据,而是分层、分级、分阶段、不同颗粒度的需求信息,并且在供应链上逐级倍增、扩散。
在企业内部,信息在不同部门间会不断转换,形成市场销售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和售后部门等可以识别的信息。
这是一个信息正向流动的过程。
(2)物流方面,信息直接影响物流。
供应链不同企业、企业内不同部门会根据传递的需求信息,细化形成输出。
上游企业会根据需求信息,安排不同阶段的生产能力、人员投入,预测部件、材料等用量,采购产品,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
供应链各企业会出现买料、生产、入库、出库、运输的过程,直到送达最终客户手中。
(3)资金流方面,信息流、物流会带来资金流变化。
企业根据需求安排生产能力、人员投入、采购产品,需要提前做好资金预算。
根据使用需求,资金会在不同企业间流动。
同时,利用资金投入等形成的产品会逐级向下游传递,交付产品,拨付资金,实现资金自下游向上游的回流。
当然,真正的供应链管理不只是上述的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一方面,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一个相互交织影响的过程。
信息的变化,会影响物流、资金流的状态,同样,物流或信息流的变化,会对其他两个流带来影响。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 -回复
产业链的概念和分类-回复什么是产业链?产业链是指一系列相关企业在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和流程,协同合作,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过程。
产业链将不同的环节和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
产业链的逐个环节之间相互依赖,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的顺利运转。
产业链的分类产业链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1. 垂直产业链与水平产业链垂直产业链也称为上下游产业链,是指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到下游的产品销售商之间的连接关系。
例如,在汽车制造产业链中,上游包括钢铁、橡胶等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包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和汽车经销商。
垂直产业链中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并进行相应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水平产业链是指同一环节不同企业之间的连接关系。
例如,在电子产品制造产业链中,不同的手机制造商、电子零件供应商和电子产品销售商之间形成了一个水平产业链。
水平产业链的企业在同一环节上有着相似的业务和竞争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将推动产业的进步。
2. 上游产业链与下游产业链上游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商到中间产品制造商的产业链。
上游企业通常是从事采矿、农业或其他基础原材料生产的企业。
例如,在清洁能源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可以是从事太阳能电池制造所需硅材料提供的企业。
下游产业链是指从中间产品制造商到最终产品销售商的产业链。
下游企业通常是从事产品组装、包装和销售的企业。
例如,在电子产品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可以是从事手机组装和销售的企业。
3. 主导企业与配套企业主导企业是指在产业链中起主导作用、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的企业。
他们通常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议价权,能够主导产业链的发展和变化。
配套企业是指为主导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技术支持等支持服务的企业。
主导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所在。
主导企业通常与配套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采购合同、技术转让等方式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和质量。
供应链管理知识价值链的作用和分析
供应链管理知识价值链的作用和分析一、价值链作用述概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角度分析,价值链的作用表现在:1.用价值链确定企业经营范围2.用价值链帮助企业定位企业从整个竞争环境出发,统筹规划,将价值链各环节定位在理想地点以获取最大利润。
在价值链中,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的企业属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而生产最终用户所需产品、分销、售后服务等属下游企业。
一般上游企业提供较多标准化产品,它们的产品范围窄,需求量大,为达到经济规模常比下游企业应用更多的自动化、连续化设备,因而具有资金密集的特点。
由于资本投入多,若产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最低限度,就要影响获利,对于这类企业有时情愿降价以扩大销售量,也不愿减少产量。
下游企业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产品品种繁多,更新换代周期短。
企业要根据价值链分析,选择最佳定位。
3.用价值链评估技术价值根据价值链理论,建立技术评价模型,评估贸易中的技术价值。
价值链的计算是一件复杂的工程,需要收集各项活动各环节的财务数据。
但通过价值链分析确实给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从企业经济活动的角度分析,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股东、企业员工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在价值链中,价值的概念可以从内外两个视角来理解,对外针对企业客户的产品使用价值;对内针对企业自身及其内部流程等,产品能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特性,其数量表现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顾客支付的产品价款。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一般可以分解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价值形成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如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或称之为“增值作业”,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
企业从事价值链活动,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也需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劳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活动所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利润)。
因此,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进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分析企业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增值”的,哪些是“不增值”的,并进一步判断各项价值活动所创造的“利润”空间,从而选择价值活动。
供应链机制下上游供应商合作关系研究
供应链机制下上游供应商合作关系研究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商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其次,论文从供应商的产品竞争力、企业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协调兼容能力以及企业信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应用上文构建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商评价选择;伙伴供应商;指标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顾客期望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环境逐渐的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保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的缩小其产品的的研发周期、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而企业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协同的方式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物流、资金流有效的整合起来.一、供应链机制下供应商的作用据 Mercer 管理顾问公司研究报告,近一半的受调查公司的经理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公司的 10 项大事之首。
在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核心企业常常被假定为供应链主体,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自身的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并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
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供应商,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是资金流的起始点,同时又是反馈信息流的终点。
供应商的行为与要素市场的规范及制造资源的质量密切相关,其业绩直接影响核心企业的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以及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而影响整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
所以说供应商在整条供应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供应商合作关系定义供应链合作关系是指: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效益。
它是一种企业间的联盟关系,主要表现为“供应商-制造商”关系。
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三、传统供应商关系向供应商合作关系的转变福特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工厂几乎可以生产汽车上的所有零件。
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是指在供应链中,上游和下游企业通过协商与合作确定产品的价格。
在供应链中,上游企业通常指生产原材料或提供初级产品的企业,而下游企业则指加工、分销和销售最终产品的企业。
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对于供应链各方的利益和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展开研究,内容包括定义与解释、上游产品定价机制、下游产品定价机制以及它们相关的概述说明。
具体而言,文章将从分析定价因素、市场竞争对定价的影响以及价格形成的协商与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并且阐明其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有效的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来提高供应链效率并促进合作与发展。
此外,本文还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对策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2. 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2.1 定义与解释: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是指在供应链中,不同参与方根据各自的角色地位和产品的附加值,以合理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定价的一种机制。
在供应链中,有时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个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或组成部分(即上游产品),而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再次被其他企业作为原材料使用(即下游产品)。
因此,在这样的生产和交易过程中,每个参与方都需要考虑到自己所处位置和所提供价值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2.2 上游产品定价机制:上游产品定价机制是指供应链上位于较靠前端或者更接近原材料生产环节的企业根据其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以及预期利润水平等因素对其提供给下游企业使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进行定价的方式。
该定价机制通常由上游企业一方主导,并且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议价能力。
上游企业会考虑其实际成本、市场行情以及与下游企业长期合作关系等因素来确定价格,并寻求与下游企业达成谈判和协商。
2.3 下游产品定价机制:下游产品定价机制是指供应链上位于较靠后端或者更接近消费者环节的企业根据其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以及预期利润水平等因素对其提供给客户的成品或中间产品进行定价的方式。
供应链网络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机制研究
供应链网络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供应链网络中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机制。
牛鞭效应,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表现为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之间的传递过程中逐级放大的现象,犹如挥动鞭子时鞭梢的摆动幅度大于鞭根。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供应链中的库存积压、生产过剩、缺货等问题,严重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本文首先将对牛鞭效应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供应链网络模型,探究牛鞭效应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
随后,本文将重点研究控制牛鞭效应的有效机制,包括信息共享、协同预测、库存管理策略等,并分析这些机制在实际供应链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牛鞭效应的本质和形成过程,还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运作,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文献综述供应链网络中的牛鞭效应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现象,它描述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网络中逐级放大的现象,导致上游供应商面临的需求波动远大于实际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供应链的运营成本,还可能引发库存积压、生产过剩或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对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从需求预测、订单批量、价格波动、短缺博弈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需求预测的不准确性是导致牛鞭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供应链中的各级节点企业通常基于历史销售数据进行需求预测,并据此制定生产和采购计划,而预测误差的累积和放大效应会导致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逐级放大。
订单批量也是导致牛鞭效应的重要原因。
当下游企业采取定期订货策略时,由于订货周期内的需求波动,会导致订单批量远大于实际需求,从而引发牛鞭效应。
价格波动和短缺博弈则分别从供应链成员间的价格竞争和缺货风险角度解释了牛鞭效应的形成。
供应链的分类
供应链的分类供应链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供应链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yjbys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部分关于供应链分类的资料,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供应链,欢迎阅读学习。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供应链范围不同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供应链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
外部供应链则是指企业外部的,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
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的关系:二者共同组成了企业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消费者的供应链。
可以说,内部供应链是外部供应链的缩小化。
如对于制造厂商,其采购部门就可看作外部供应链中的供应商。
它们的区别只在于外部供应链范围大,涉及企业众多,企业间的协调更困难。
2、供应链复杂程度不同根据供应链复杂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直接型供应链、扩展型供应链和终端型供应链。
直接型供应链是在产品、服务、资金和信息在往上游和下游的流动过程中,由公司、此公司的供应商和此公司的客户组成。
扩展型供应链把直接供应商和直接客户的客户包含在内,左右这些成员均参与产品、服务、资金和信息往上游和下游的流动过程、终端型供应链包括参与产品、服务、资金、信息从终端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所有往上游和下游的.流动过程中的所有组织。
3、供应链稳定性不同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
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
4、供应链容量需求不同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但用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
【供应链管理案例】利丰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
利丰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 目前,国际学术界尚未对供应链概念形成统一的定义。
1989年,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货商的供货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起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
1998年,切斯(Chase)等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原材料供货商通过工厂和仓库直到最终顾客的整个信息流、物流和服务流的过程。
” 利丰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把供应链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流程,包括上述的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和信息流程,均有效地操作。
”利丰研究中心在《供应链管理:利丰集团的实践经验》中指出:“从各种不同的论述和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1)供应链由客户(或消费者)需求开始,贯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中间或经过运输和仓储,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活动。
(2)供应链的参与者包括企业和企业内的部门单位,供应链是这些单位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企业之间要密切企业内部的合作。
(3)供应链的业务过程和操作,可以从工作流程(有研究称为商流,workflow)、实物流程(physicalflow)、信息流程(informationflow)和资金流程(fundsflow)四个方面分析。
供应链的信息流程带动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决定实物流程,实物流程反馈为资金流程。
”这段话反映了利丰对供应链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纳入它们的战略议程中,国际上一些着名的大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在全球范围而言,香港的利丰集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对利丰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做了多个商业案例分析,《哈佛商业评论》称利丰的供应链管理为“香港风格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快捷、全球化和创业精神”。
什么是牛鞭效应?解释其成因并找出缓解对策
物流目标客户
物流目标客户物流目标客户是指物流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需要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客户群体。
在物流领域,目标客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下游客户,即企业的最终消费者;另一类是上游客户,即物流企业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
物流目标客户的选择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流目标客户及其特点:1. 下游客户:下游客户是物流企业最终为其提供服务的消费者。
他们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其他企业。
物流企业通过与下游客户建立合作关系,能够稳定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
对于个人客户而言,物流企业需要提供快速、安全、可靠的物流服务。
他们关注物流时效性和货物安全性,希望物流企业能够为他们提供即时配送、定时配送等个性化服务。
对于企业客户而言,物流企业需要提供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
他们关注物流成本、流程优化和供应链可视化等问题,希望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帮助他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
2. 上游客户:上游客户是物流企业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生产厂商等。
物流企业通过与上游客户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实现供应链的整合,提高运作效率。
对于供应商而言,物流企业需要提供及时、准确的货物收发服务。
他们关注物流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希望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快速的货物运输服务,以确保供应链的顺畅运作。
对于生产厂商而言,物流企业需要提供灵活、高效的仓储和配送服务。
他们关注物流的响应速度和库存管理,希望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定制化的仓储和配送解决方案,以满足他们的生产需求。
物流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目标客户,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物流企业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赢得市场份额。
供应链管理重点
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方式以制造商为核心,产品生产出来后从分销商逐级推向用户。
分销商和零售商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各个企业间的集成度较低,通常采取提高安全库存量的办法应付需求变动,因此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较高,对需求变动的响应能力较差。
(拉动式供应链的驱动力产生于最终客户,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流迅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
采用这种运作方式的供应链系统库存量较低。
(拉动式供应链虽然整体绩效表现出色,但对供应链上企业的要求较高,对供应链运作的技术基础要求也较高。
推动式供应链方式相对较为容易实施。
)P21效率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
供应链管理内容:以需求管理、计划、物流管理、供应、订单交付及回流这六个领域为基础,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基础职能领域和辅助职能领域。
基础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技术保证、采购、制造、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市场营销等。
而辅助职能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设计工程、会计核算。
人力资源等。
响应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推-拉”结合的供应链在供应链构成的类型中,一般很那见到单纯的效率型供应链或者单纯的响应型供应链,现实中的供应链类型分更多的是"推动-拉动”组合形式。
供应链面向市场的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因此是拉动式的。
而供应链上游供应商一端更多的是以预测驱动生产和供应,因此事推动式的。
推动式于拉动式的接口处被称为"推-拉”结合的分界点。
(两种形式:1,上游企业(如供应商)采用推动模式、下游企业采用拉动模式的混合供应链战略。
供应链管理 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
订货批量:每次订货量是多少(订货批量:就是一次
订货的数量)
(三)常用的两种基本的库存控制策略
1、定量库存控制(Perpetual inventory control)
以数量为基础的库存管理制度,以固定的订货量和再订货点为基 础。(连续检查模型)
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和订货批量,随时检查库存,当库存下降到订货 点时就发出订货
策略 四、常见独立需求库存控制
模型
一、库存的概念
(一)库存:
库存是指处于存储状态的物品,广义的库存 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
库存是为了满足未来需要而暂时闲置的资源, 它是由于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需求变化,才 不得已采用的应付外界变化的手段
(二)库存的功能
❖ 平衡供求关系,滿足顧客立即交货或短交货期的 需求
(Q, R)策略 (t, S)策略
(R, S)策略 (t, R, S)策略
1. (Q, R)策略(连续检查的固定订货量、固 定订货点策略)
对库存进行连续性检查,当库存降低到订货点水平R时, 即发出一个订货,每次的订货量保持不变,都为固定 值Q。
该策略适用于需求量大、缺货费用较高、需求波动性很大的情 形。
Bicycle(1) P/N 1000
Handle Bars (1) P/N 1001
Frame Assembly (1) P/N 1002
Wheels (2) P/N 1003
Frame (1) P/N 1004
❖ 两种不同的需求,要求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 存控制系统。
❖ 适用于独立需求的库存控制系统,称为库存补充系统, 它是以经常性地维持一定的库存水平并不断补充为特 征的,连续检查和定期(周期)检查是这种系统的两 种基本控制策略。
在供应链的上游及下游
在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扩大企业责任的挑战和限制摘要:为了环境保护以及民众的权益,政府组织通过行政手法来让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
尽管企业的确有责任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政府对他们某些地方期望太高,以致脱离实际。
约翰·鲁格的保护、尊重、补救措施框架能够有效的描述政府以及企业在人权问题上的责任。
该框架能使得政府与企业保持一致,并能评估企业责任的履行。
基于电子电器报废设备指令(WEEE,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化学品监管指令(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冲突矿物质在生产供应链的上下游扩大企业责任的分析表明这些指令的协同作用并未形成。
关键字:扩大企业责任电子电器报废指令化学品监管指令冲突矿物质约翰·鲁格框架人权前言2001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将扩大企业责任定义为:旨在促进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与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一的策略。
Lindhqvist将这一过程扩大至所有产品的循环,并将企业的责任扩充至产品循环周期中的各个阶段。
EPR工作组织认为企业应该被强制的去考虑和处理他们生产中存在的环境影响:向上的影响包括矿物的提纯,对工人健康以及生产环境的影响,在生产工程中对周围生活区的影响,向下的环境影响包括产品的使用,循环以及最终的处置。
EPR这一概念主要是用于产品运行周期下游:产品周期的最后一段时间。
产品包装污染指令,电池回收指令,机动车辆报废指令,电子电器报废指令等所针对的都是产品在最终阶段的回收与集中。
这些指明了以提升产品的设计来阻止或最小化产品污染的方向。
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介绍
• 随着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 划>的贯彻落实,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前所未有,物流业之所以能搭上产业振兴规划 的”末班车”,主要是因为政府(国家)不希望 金融危机对刚刚建立的脆弱的物流业带来太大 的冲击。 • 企业的供应链如何规避风险,如何确保安全,如 何最大的降低意外的损失,如何提高效率\减低 成本?我国的物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如何参与 国际的竞争?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很现实 的课题和挑战。
8阶物流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我国的物流业在信息化改造我国的物流业在信息化改造公共信息平台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设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突破性进展在物流行业中有在物流行业中有信息系统和数据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库支持的企业占支持的企业占6565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占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占90
•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外资物流 企业抢滩我国,国有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民营企业加 速成长,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在竞争中出现了三足 鼎立,在竞争中合作发展局面,特别是第十届全国人大 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 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使现代物流的 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我国的现代物流业进 入快速,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已出现了经 营规模超千亿元人民币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每年以超 15%-22%的速度增长,占服务业的比重超16%,占 GDP6.7%。
•消除或减轻06: • 由于担心运输方及时到货的能力,影响企 业市场占有率,使库存商品存储量增加, 从而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消除或减轻07: • 在运输途中遇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冰雪天 气、大雾、山体塌方或泥石流等)时,因 缺乏相关的:事中的紧急响应预案,事后 的补救措施( —— “供应链安全恢复应急计 划”明确其备用方案或补救措施),而造成 下游方不能按期得到货物,也使供应链上 各自生意伙伴的经济利益均受到损失。
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介绍
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介绍1 延迟早在1950年代美国营销学家WroeAlderson就提出了延迟的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扩大了其内涵,被用于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
延迟或延迟策略并非通常所指的拖延时间,而是作为一种为减小预测风险,适应产品多样化生产而采用的高明策略。
其基本思想是:在供应链中,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通用化阶段与差异化阶段,制造企业事先只生产中间产品或可模块化的部件,尽可能延迟产品差异化的业务,待最终用户对产品的外观、功能与数量等具体要求确定后再完成产品的差异化业务。
延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定制化生产的有机相结合。
大规模生产能够带来规模经济,而定制化能够获得范围经济,从而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
当接到客户订单时,企业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产品的差异化过程与交付过程,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缩短产品的交货提前期,并降低供应链运作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延迟是对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一种创新。
本文讨论供应链运作中的延迟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即制造延迟、物流延迟和流通加工中的延迟以及实施该策略的必要条件。
2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所组成的复杂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供应链的上游是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中游是制造或组装企业,下游是最接近终端客户的分销机构,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必须驱使供应链中的三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效率、高效益地流动,延迟策略在这方面能够起到特殊的功效.3 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延迟策略3.1 制造中的延迟所谓制造延迟(或成型延迟)是指推迟最终产品的形成,它的基本观点是在获知客户的精确需求和购买意向之前,尽量使产品保持中性及非承诺状态,制造相当数量的标准产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化经济,当收到客户定单后,才立即从事产成品的生产装配,这样可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和缩短交货期。
下游和上游的关系与责任
下游和上游的关系与责任
下游和上游通常用来描述供应链中不同环节的关系。
上游是指供应链中向下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产品的环节,而下游则是指向上游采购、加工、分销或销售产品的环节。
下游依赖于上游的供应,上游依赖于下游的需求。
下游和上游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
下游需要上游提供稳定的供应,以满足产品制造或销售的需求。
同时,下游也对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进行要求。
上游则需要下游的订单和需求来支持其生产和销售。
责任方面,上游有责任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零部件或产品,并按照合同要求向下游交付。
同时,上游应该与下游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下游则有责任向上游提供准确的需求和订单信息,并按时付款。
双方共同承担对产品质量、交付时间等的责任。
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非常重要。
通过良好的合作,双方可以共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流程,实现共赢的局面。
同时,上下游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合作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上游营销策略
上游营销策略上游营销策略是指在产品供应链中处于上游位置的企业所采取的推广和销售策略,主要面向的是下游销售商和分销商。
通过上游营销策略,企业可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销售业绩。
以下是一些上游营销策略的例子。
一、合作关系建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上游营销策略的重要一环。
企业可以与下游销售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
同时,通过与下游销售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二、产品定价上游企业可以通过灵活的定价策略来吸引下游销售商。
例如,可以提供批发折扣,以鼓励下游销售商大量采购。
此外,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定价,以确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市场推广上游企业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市场推广活动,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展览、举办产品发布会等方式,与下游销售商和潜在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推广。
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推广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线上曝光度。
四、产品优化和创新上游企业可以不断优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并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不同下游销售商和客户的需求。
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功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吸引更多销售渠道的合作伙伴。
五、渠道培训和支持上游企业可以为下游销售商提供培训和支持,确保他们对产品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可以通过定期的产品培训、销售技巧培训等方式,提升下游销售商的销售能力和专业知识,以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表现。
六、售后服务上游企业可以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使下游销售商和最终客户有更好的购买体验和满意度。
可以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包括客户投诉反馈机制、产品保修服务等,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口碑传播。
综上所述,上游营销策略是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以提高产品的销售业绩和竞争力。
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定价策略、市场推广、产品优化和创新、渠道培训和支持以及售后服务等手段,企业可以有效地推动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扩大企业责任的挑战和限制摘要:为了环境保护以及民众的权益,政府组织通过行政手法来让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
尽管企业的确有责任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政府对他们某些地方期望太高,以致脱离实际。
约翰·鲁格的保护、尊重、补救措施框架能够有效的描述政府以及企业在人权问题上的责任。
该框架能使得政府与企业保持一致,并能评估企业责任的履行。
基于电子电器报废设备指令(WEEE,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化学品监管指令(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冲突矿物质在生产供应链的上下游扩大企业责任的分析表明这些指令的协同作用并未形成。
关键字:扩大企业责任电子电器报废指令化学品监管指令冲突矿物质约翰·鲁格框架人权前言2001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将扩大企业责任定义为:旨在促进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与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一的策略。
Lindhqvist将这一过程扩大至所有产品的循环,并将企业的责任扩充至产品循环周期中的各个阶段。
EPR工作组织认为企业应该被强制的去考虑和处理他们生产中存在的环境影响:向上的影响包括矿物的提纯,对工人健康以及生产环境的影响,在生产工程中对周围生活区的影响,向下的环境影响包括产品的使用,循环以及最终的处置。
EPR这一概念主要是用于产品运行周期下游:产品周期的最后一段时间。
产品包装污染指令,电池回收指令,机动车辆报废指令,电子电器报废指令等所针对的都是产品在最终阶段的回收与集中。
这些指明了以提升产品的设计来阻止或最小化产品污染的方向。
产品在生产完成后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影响也应整合到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中。
EPR所涉及的问题在产品运行周期的上游包括:产品材料的选择,工厂工人所受到的影响。
欧盟指令中的《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化学品监管指令(REACH)等均可以被看作是EPR 中的一部分。
在EPR的规定中企业有责任剔除生产中可能产生环境或者人权影响的单元。
综上所述,EPR就是企业在生产中负有保护人权、保护工人的责任,例如在冲突矿物质的情形下。
要了解EPR实行过程中的挑战和限制,对政府和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的了解至关重要。
联合国秘书长(UN Secretary-General)的商业与人权(Business and Humans Rights)特别代表John Ruggie教授提出了保护、尊重、补救措施框架,这一框架被广泛接受的,它很好的描述了政府和企业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职责,并在产品供应链的问题上上进行了深入。
Ruggie框架产品对人权影响的环境方面是适用的,例如消费者,工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权,生命权以及安全工作权;同样它也适用于产品的收集、回收,产品的化学成分,生产制造等社会方面。
因而Ruggie框架是了解扩大企业责任的挑战和限制的很好的工具。
Ruggie(2007年)指出全球化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显著的益处,同时这也加重了在人民和社区工作上花费——包括与企业相关的人权侵害。
Ruggie将这些与企业相关的人权侵害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没能实现经济力量和经济因素的范围和影响的统一;二是社会管理的缺失。
这个缺失致使了企业在造成人权侵害时,不会受到足够严厉的制裁和罚单。
因而Ruggie(2011)呼吁政府和跨国企业在人权方面负更多的责任。
在他的保护、尊重以及补救措施的框架中,他提出了三个准则:(1)国家应严惩企业等主题的人权侵害案;(2)企业有保护人权的责任;(3)当企业侵犯人权后,需对补救措施进行评估;根据Ruggie(2011)指出,当企业被较好的监管时,能侵犯人权的风险极低,同样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金融以及环保方面的监管来降低侵犯人权的风险。
除了对企业以及企业自身的监管外,企业产品的供应链也应被关注。
管理和控制产品中有损人权的化学物质应被当作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但即使企业较好的履行了义务,其产品供应链依然可能带来挑战。
Ruggie 指出如果一家公司有较多的供应商,那么就不太可能去完全的监控该公司的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尽管面临困难,但采用合理的方法去调查、解决潜在的人权侵害事件依然是首要的。
除了以上描述的问题外,还有如何去界定企业到供应链下游什么阶段为止才不用对其产品产生的人权影响负责?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才是合理的等?政府应将对人权的保护转化成为企业自身责任,这样才能鼓励和引导企业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前进。
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有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
Ruggie认为其框架能将政府和企业之间协作的失调转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通过分析以下关于扩大企业责任的例子,来探讨EPR概念的应用是否能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平衡。
(1)产品最终处理阶段的EPR:电子电器废弃指令WEEE(2)产品的的化学组成的EPR:化学品监管指令REACH(3)供应链中的人权问题的EPR:冲突矿物质EPR在产品最后阶段的应用:WEEE1.EPR的WEEE应用展望在欧洲电子电器废物的体积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其中90%的电子电器废物被填埋、焚烧或未经处理的回收(2006)。
EU的WEEE指令要求企业承担收集和回收,以及经济方面的责任目标:EU的每一个成员国的企业能回收4kg电子电器废物每人每年。
2.EPR的WEEE应用挑战a.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后,企业失去产品的控制权,电子电器废物的回收由消费者自愿。
因而多数电子电器废物进入零售店或者是城市回收站。
因而企业只能通过前两者或是组织活动发动消费者主动收集以实现回收。
b.目前电子电器废物缺乏管理。
Witteveen and Bos(2010)指出在Netherlands,18.5kg每人每年的电子电器废物,仅有5.7kg每人每年被回收。
在欧盟52%的电子电器废物没有有效的记录(2011,Waste Management)。
2008年欧盟成员国平均回收4Kg的WEEE每人每年,但有些国家产生的电子电器废物达24kg每人每年。
另外这些回收的WEEE的有价值部分被重新利用,而没有价值的大多未被有效处理。
c.政府在要求企业回收电子电器废物,企业通过教育宣传促使消费者收集WEEE,那么是否所有的电子电器废物均应上交或者所有的电子电器废物持有者都需要上交?如果全部收集,电子电器废物的持有者,会因为其中包含有其个人私密资料,而不愿收集或者在得到相应的补偿的情况下才愿意收集。
同时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来界定“补偿”。
3.结论a.政府要求企业扩大责任要点:(1)企业应对电子电器废物逐户收集(2)企业有责任教育宣传,要求居民回收电子电器废物(3)企业应购回电子电器废物以最小化其对环境以及人权的影响b.EPR中要求企业扩大责任,同时政府也应保证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并担起加强和引导的作用。
即政府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EPR在产品化学成份中的应用:化学品监管指令REACH1.EPR的REACH应用展望欧盟RoHS指令要求企业检测其产品中存在的可能的有毒有害物质(SVHC,Substance of Very High Concern,高度关注物质)。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uropean Chemicais Agency)2008年10月第一次列举15种电子产品中的SVHC。
并预计2012年SVHC的列举目录可能达100,而2020年则将达到1500种。
REACH指令规定ECHA每列举一种SVHC,企业就应该提供该SVHC在产品中的各项信息。
另外ECHA也指出由于供应链的复杂,企业很难收集这些SVHC 的信息,同时又由于检测以及分析方法标准的缺失,使得这一过程更加困难。
2. EPR的REACH应用挑战Philip产品由数百万零件组成,这些零件又是由遍布全球的供应商提供。
其欧洲市场的产品需向消费者提供SVHC信息,2010年3月,Philip要求它的3000多家的供应商呈交SVHC以及其它化学物质的信息。
Philip所派出的产品化学成份信息收集工作组发现供应商普遍缺乏REACH意识,并且在电子产品方面的化学知识匮乏;多数供应商不清楚他们产品的化学组成。
对于欧洲国家以外的供应商并没有告知消费者SVHC的义务。
3.结论EPR在REACH中实现的挑战:(1)同意遵守、测试方法的可行这两者与它们所花的费用可以接受之间的距离(2)电子电器供应商化学知识的匮乏(3)产品基础生产者对消费者责任的缺失。
由于产品供应链复杂等问题,企业只能对其产品中可能的SVHC进行评估,而并不能确切的说明。
同时尽管研究和调查能让企业完全知道其产品所含有的SVHC,但对于一种新进入名录的SVHC的信息不可能即时的发布。
EPR在对供应链中人权保护的应用:冲突矿物质1.EPR的在冲突矿物质中的应用展望EPR要求企业了解其自身的产品供应链,该供应链不仅包括一级供应商,而且还包括对最初始供应商。
冲突矿物是指那些生产在武装冲突,人权普遍侵害的地区,例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东部省份。
美国国防部(US Securities Protection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将设立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对使用刚果民主共和国矿物的企业进行通报。
该委员会将在在2011年4月制定其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
这意味着到2010年5月份,相关企业就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
尽管这一时间可能会推迟,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希望。
2.EPR的在冲突矿物质中的挑战在有冲突矿物质存在的情况下,要增加供应链的透明度极为困难。
RESOLVE在2010年研究11家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但最终由于供应商的回复的缺乏、对企业机密的保护以及信息的不充分等问题未能了解其完整的供应链。
在有限条件的情况下,RESOLVE发现当追溯到某些产自刚果的矿物时,发现这些矿物的产地并不在刚果。
美国政府希望在2010企业能弄清供应链中冲突矿物的来源,如图1。
图1 从刚果的冲突矿物质到消费者电子产品的完整供应链样例(2010)。
3.结论EPR要求企业能切实的保护人权。
由于冲突矿物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企业并不能了解其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更不用说他们可能存在的对环境以及人权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EPR中WEEE指令主要应用在产品的最终环节。
企业需要对电子电器废物持有者进行宣传教育,来实现收集和回收。
但企业能否实现回收,还存在有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另外好友企业是否有责任强制消费者回收电子电器废物,以及政府如何在对企业这一行为进行支持以及支持程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