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意见回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审稿意见回复模板
以下是一份 sci 审稿意见回复模板,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尊敬的编辑和审稿专家:
非常感谢您们对我们的论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们非常认真地考虑了每一条建议,并对论文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以下是我们对审稿意见的详细回复:
1. 关于引言部分:我们已经重新审视了引言部分,并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我们增加了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相关研究的综述,以更好地引出我们的研究问题和方法。
2. 关于方法部分:我们已经对方法部分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我们还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解释,以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我们的研究过程。
3. 关于结果部分:我们已经对结果部分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呈现,以更清晰地展示我们的研究发现。
我们还添加了更多的图表和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结果,并对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
4. 关于讨论部分:我们已经对讨论部分进行了修改,更好地回应了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与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
我们还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5. 关于语言和语法问题:我们已经对论文进行了仔细的校对和修改,以解决语言和语法问题。
我们还请母语为英语的同事对论文进行了润色,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再次感谢您们对我们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如果您们还有其他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此致
敬礼!
作者:XXX
日期:XXXX 年 XX 月 XX 日。
回答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尊敬的编辑:非常感谢两位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
主要修改:根据审稿人的意见,我们又分析了数据,并在图2中增加了新的有关反应幅度和朝向调谐宽度分布的数据(图a和e,f)。
为了表述方便,在结果“2.2 Offset反应与Onset反应的朝向选择性的比较”一节中,我们把以前的数据顺序“最优朝向-调谐宽度-最优时刻”,调整为“反应强度-最优时刻-最优朝向-调谐宽度”。
参考文献也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格式进行了修改。
对两位审稿人的逐条回答如下:审稿人11. 摘要没有明确说明记录于猫的17区或18区。
从坐标上看是17区。
回答:记录是在猫的17区,即初级视皮层(V1)。
已经在文中明确说明。
2. 图1b和图1cd是否是同一细胞?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在b中峰值高度有差异,而cd基本上没差异?回答:图1b与图1c,d是同一细胞。
看图1确实感觉b中峰值高度差异明显,c,d差异不明显。
我们重新检查了数据与程序,没有发现错误。
我们对此细胞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1)c,d差异大概为10%左右,即Onset反应比Offset反应还是要高一些;(2)b中,Onset反应的峰值确实比Offset反应的峰值高,但是Onset峰反应之前的自发反应较弱,而Offset峰反应之前的自发相对较强。
可能以上因素综合,导致b中Onset、Offset峰值差异明显,而c,d 中的差异不是很明显。
因为每个细胞的反应模式都不完全相同,这也是我们排除含有sustain反应的细胞,只考虑100毫秒以内的Onset和Offset反应的原因,以使对Onset和Offset的反应有比较公允(公平)的评估和分析。
3. 图2应该加上onset和offset反应峰值的对比,并讨论调谐宽度的差异是否是峰值差异导致的。
回答:Onset与Offset反应峰值的对比,已经加上,见现在的图2a,并写入结果。
对其的讨论,见结果最后一段末尾。
Onset反应和Offset反应峰值没有显著差异,调谐宽度的差异可能不是是峰值差异导致的。
sci审稿意见回复模板 -回复
sci审稿意见回复模板-回复【sci审稿意见回复模板】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引言】尊敬的编辑,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提交的科研论文的认真审稿和宝贵意见。
我们在本文中将一步一步解答您提出的问题,并对您的建议进行逐个回复。
【问题一】您在审稿意见中提到了XXX,请作者详细解释原因。
【回答问题一】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研究中的XXX问题的关注。
我们认真回复如下:XXX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特殊的实验条件/数据收集问题/方法限制,我们在论文中所给的解释可能欠缺充分。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XXX的原因,并提供更详细的解释。
【问题二】您提到在我们的研究中存在一些方法上的不足,感觉方案存在潜在的问题,请作者解释或改进。
【回答问题二】我们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方法进行了仔细的审查。
我们认真考虑了您的意见,并经过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决定采纳您的建议并进行改进。
我们将在下一个版本的论文中,对现有方法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并加入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的讨论。
我们还会进行更多的实验,以充分验证我们的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问题三】您对我们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疑问,请作者进行解释。
【回答问题三】感谢您对我们论文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评估。
我们认真考虑了您的意见,并经过再次验证,我们发现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将在下一个版本的论文中,加入更多的详细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充分支持我们的结论,并对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和讨论。
同时,我们将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以确保我们的统计方法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问题四】您对我们研究的创新点提出了质疑,请作者解释并提供更多实证支持。
【回答问题四】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研究的创新点进行评价和质疑。
我们理解您的担忧,并将采纳您的建议来加强我们的创新点。
我们将在下一个版本的论文中,加入更多的实证支持材料,包括额外的实验数据、模型验证结果等,以更充分地展示我们的创新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审稿意见回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g. Biochem. Biophys. - 2 -审稿意见回复尊敬的审稿人:非常感谢您十分细致且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文稿做了详细修改,并补充了相关参考文献.较大的改动处在修改后的正文中以红色字体标出.为了便于您阅读,将您的问题和我们的回复逐条列在下方,蓝色斜体为审稿意见,之后是我们的回复,回复说明中所有提及的参考文献见最后部分.审稿意见11.摘要中“临床恐惧相关障碍的治疗”修改为“恐惧相关障碍的临床治疗”可能更为通畅.同意您的意见,已在正文中做出修改(正文第47行).2.前言部分写道:“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就是由于个体遭受威胁生命的严重创伤后,产生对创伤的恐惧记忆,进而过度对创伤记忆进行闪回、重现,从而引发精神障碍”.闯入性回忆(“闪回”)是PTSD的症状,而非病因,因此“对创伤记忆进行闪回、重现引起精神障碍”的表述欠妥.非常感谢您的意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暴露在创伤性事件或其他危及生命的负性事件后所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症状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我们很感谢您及时指出此处的叙述问题,针对审稿意见,我们将原文修改为:“例如,部分个体经历异乎寻常的灾难性事件或刺激后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其临床症状为频繁地再度体验创伤,而该症状可能是由于患者在安全情景下无法抑制恐惧反应所致[1, 2]. 此外,焦虑(anxiety)、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等疾病都与个体的恐惧调控失衡有关.(正文第109-113行).”3.“消退学习:新的联结学习过程”部分,写到恐惧消退需要BLA中NMDA受体的参与,提示消退是一种新的学习,建议对其中的因果逻辑理清楚.我们非常感谢您的建议.NMDA受体是兴奋性氨基酸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突触的长时程增强、促进神经可塑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物质基础[3].众多研究发现在恐惧记忆消退时,BLA和IL等脑区内的NMDA受体也参与其中,并且研究发现,阻断这些脑区内NMDA受体后,恐惧记忆的消退受损[4, 5].由此可知,恐惧记忆的消退事实上并不是单纯地消除了恐惧记忆,而是与恐惧记忆一样,也是一种新的学习记忆的产生.具体修改内容已在正文中标出(正文第148-150行). 4.在介绍恐惧记忆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时,需要介绍神经震荡的频段及其意义感谢审稿人提出的建议.神经振荡是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的一种重复性、节律性的神经元群活动形式.我们仔细阅读全文后,添加了关于神经振荡的频段及其意义的介绍并对原文做了部分修改,包括:在“2. 恐惧记忆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部分添加了对神经振荡频段及概括性的生理意义介绍:“神经振荡频率覆盖范围很广,约为0.05-500 Hz[6],其中与认知活动相关的的节律集中在0.5-150 Hz左右.不同频段的节律性振荡反应了大脑的不同功能状态,包括delta振荡(0.5-4 Hz,与麻醉、睡眠有关),theta振荡(灵长类动物:4-8 Hz;啮齿类动物:4-12Hz,与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空间定位功能有关),最早发现的alpha振荡(8-12 Hz,与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有关),beta振荡(13-30 Hz,与运动、意识状态改变、自上而下的认知调控相关)和gamma振荡,而gamma频段又可分为低频(30-70 Hz,与自下而上的注意加工有关)和高频(70-150 Hz,与多种认知功能有关,反映局部神经元活动)gamma 振荡.”将“2.1.1 杏仁核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第5段对于gamma频段的介绍移动到了神经振荡机制的介绍当中.并添加了对theta频段及其生理意义的介绍:“与恐惧记忆最相关的神经振荡是theta振荡以及gamma振荡. 1999年,Miltner首次利用头皮脑电探测到gamma振荡在人类条件化恐惧记忆中的作用,发现在习得和消退过程中,CS+引发的顶枕叶区域gamma振荡显著强于CS- [7],2000年,Pare等人发现,当家猫恐惧时.其杏仁核内的theta振荡增强[8].通常认为,theta振荡与低频gamma振荡与恐惧的习得和表达有关,而高频gamma振荡则更多地参与恐惧的消退和抑制[9-11].”(正文第163-174行)5.“杏仁核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部分,建议说明引用的Courtin J. et al., Neurobiol Learn Mem, 2014研究中的gamma震荡的频段.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我们在正文中添加了gamma振荡的频段:“有研究发现杏仁核低频gamma(30-80 Hz)振荡的强度在恐惧提取时增强.”(正文第213行)6.“内侧前额叶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部分,关于“mPFC包含边缘下区(Infralimbic area, IL)和边缘前区(Prelimbic area, PL)两个区域”的表述不严谨,啮齿类动物的mPFC至少可分为三个不同亚区——ACC、PL、IL.“消退过程中高频或低频刺激vmPFC分别能够促进或干扰消退记忆”,建议说明实验对象是人/动物,给予刺激的方式.另外,此处作者引用的Deschaux O的文章,刺激部位是海马而非vmPFC.非常感谢审稿人给出的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意见,我们分两条进行回复.1)啮齿类动物的内侧前额叶分区大多按两种分法:一种自背侧向腹侧分为内侧中央前皮质(medial precentralcortex, PrCm)、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边缘前区(PL)和边缘下区(PL)四个区域(见参考文献[12]第二页“Gross anatomy of the rodent mPFC”部分);另一种是分为前扣带回(ACC)、边缘前区(PL)和边缘下区(IL)三个区域(见参考文献[13]第三页“Laminar Organization and Cell Types”部分).纵观过往研究结果可知,内侧前额叶中主要是边缘下区(IL)和边缘前区(PL)参与到恐惧记忆的形成和消退中,所以这篇文章只提及老鼠mPFC的PL和IL区域.由于原撰写有误导性,依据审稿人的意见,我们将此处修改为:“内侧前额叶是与恐惧相关联系紧密的脑区之一.包含在小鼠mFPC中的边缘下区( Infralimbic area, IL)和边缘前区( Prelimbic area, PL)能够接受广泛的输入,并输出到各个层级的恐惧环路,在恐惧表达和抑制中负责识别和评价威胁信息[14, 15].”(正文第226-228行)2)关于“消退过程中高频或低频刺激vmPFC分别能够促进或干扰消退记忆”的意见回复:Milad 等人于2002年发现IL参与恐惧记忆的消退[16],并于2004年发表文章,发现在恐惧消退训练过程中对小鼠IL施加电刺激能够降低消退提取时的恐惧反应[17].另外,Maroun等人通过对大鼠IL分别施加高频电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HFS)和低频电刺激(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LFS),发现HFS能够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退,而LFS则会阻碍恐惧记忆的消退[18, 19].Herry等人对小鼠的背内侧丘脑分别施加HFS和LFS(这样的操作能够分别引起IL的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结果发现,HFS 虽然不能加快消退的速度,但在消退提取时表现出对消退记忆更良好的保持;而LFS则阻碍了恐惧记忆的消退[20].我们经过仔细的考虑后,认为2)部分内容是说明神经调控技术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的重要内容,有展开说明的必要.因此我们将该部分内容移动至“3. 展望”部分,对神经调控干预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添加了部分参考文献,详细内容已在正文中标出(第322-331行).另外,我们非常抱歉对Deschaux O文章的错误引用.我们重新对文章的引用文献做了仔细的检查,确保正文中没有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7.展望部分,建议通过实例,对与恐惧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的神经调控干预治疗作更详细深入的介绍.感谢审稿人的建议.了解恐惧记忆消退的神经机制,通过神经调控干预研究找到治疗焦虑、PTSD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是本领域关注的重点.在动物研究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神经调控技术对恐惧消退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调控技术在近年来才逐渐在人类被试上开展起来,例如,Wout等人在恐惧消退期间对PTSD患者的vmPFC给予tDCS干预,降低了消退提取时的皮肤电恐惧反应[21];Isserles对PTSD 患者的前额叶在提取创伤记忆时施加深部磁刺激(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TMS),发现患者在创伤唤起时表现出闯入性记忆减少、心率降低,而对照组则没有相同表现[22];其他研究也发现在消退期间利用TMS刺激与vmPFC具有功能性连接的皮层区域也可降低消退提取时被试的恐惧反应[23].我们对文稿的构架仔细考虑后,在展望部分添加了对精神疾病相关的神经调控干预研究:“以上这些动物神经调控干预结果表明证明,通过神经调控干预恐惧消退的相关回路能够促进恐惧消退,也为人类恐惧记忆消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对人类而言,vmPFC和背侧前扣带回gamma信号的改变,以及内侧前额叶与杏仁核和海马之间theta振荡强度的减弱可能是恐惧记忆消退的一个指标,通过干预dACC、vmPFC 的活动或许可以促进患者对恐惧记忆的消退.近年来,经颅磁刺激、经颅直/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Alternating Stimulation, tDCS/tACS)、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等神经调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也利用这些技术为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退做出了许多尝试.例如,Wout等人在恐惧消退期间对PTSD患者的vmPFC给予tDCS干预,降低了消退提取时的皮肤电恐惧反应[21];Isserles 对PTSD患者的前额叶在提取创伤记忆时施加深部磁刺激(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TMS),发现患者在创伤唤起时表现出闯入性记忆减少、心率降低,而对照组则没有相同表现[22];其他研究也发现在消退期间利用TMS刺激与vmPFC具有功能性连接的皮层区域也可降低消退提取时被试的恐惧反应[23].”(正文第332-343行)8.建议补充展望部分的参考文献.十分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本综述的展望部分意在关注神经调控技术在恐惧记忆消退领域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在展望部分分别添加了以动物和人类为研究对象所开展的神经调控干预研究,并添加了参考文献.9.建议区分动物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大鼠/小鼠,不要统称“老鼠”.非常感谢审稿人的意见.我们仔细阅读原文内容后进行了详细的修改,明确了动物研究中的实验对象,已在正文中标出.10.建议补充TMS、tACS的中英文全称,便于本领域外的读者理解.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我们已经在正文中添加了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全称.11.Figure legend 中提到动物实验中涉及到的机制,但是Figure 中的图片却没有相应的动物图片;建议Figure分为A和B,分别概括动物和人体方面的研究描述.十分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本篇综述的内容意在探讨恐惧记忆消退过程所涉及的神经振荡机制.事实上,在动物研究中,研究者们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探讨了恐惧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已有学者对动物恐惧记忆形成和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进行了报道[24, 25](见下图),因此,我们在文中就不再单独列出动物神经振荡机制的图示.目前以人类为实验对象研究恐惧消退神经机制的文章,大部分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完成的[26-30],而探究其更深层的神经振荡机制的研究相对而言还较少[31, 32].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以人类杏仁核、mPFC和海马的结构作为图示,同时总结动物和人类神经振荡研究结果的方式,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对人类研究更有指导意义的总结,为之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较为直接的理论依据.引自参考文献[22]引自参考文献[23]审稿意见2略.审稿意见3略.审稿意见4图1的图文请译中文.已在图中对图文做出修改.最后,再次感谢审稿人的认真审阅、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我们已经对文稿进行了仔细修改,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参考文献[1] Li F, Tsien J Z. Memory and the NMDA receptors. N Engl J Med, 2009, 361(3): 302-303.[2] Falls W A, Miserendino M, Davis M. Extinction of fear-potentiated startle: blockade by infusion of an NMDA antagonist into the amygdala.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2, 12(3): 854-863.[3] Sotres-Bayon F, Bush D E, Ledoux J E. Acquisition of fear extinction requires activation of NR2B-containing NMDA receptors in the lateral amygdala.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7, 32(9): 1929-1940.[4] Buzsáki G, Draguhn A. Neuronal oscillations in cortical networks. science, 2004, 304(5679): 1926-1929.[5] Miltner W H, Braun C, Arnold M, et al. Coherence of gamma-band EEG activity as a basis for associative learning. Nature, 1999, 397(6718): 434-436.[6] Pare D, Collins D R. Neuronal correlates of fear in the lateral amygdala: multiple extracellular recordings in conscious cat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0, 20(7): 2701-2710.[7] Trenado C, Pedroarena-Leal N, Cif L, et al. Neural Oscillatory Correlates for Conditioning and Extinction of Fear. Biomedicines, 2018, 6(2):[8] Herry C, Johansen J P. Encoding of fear learning and memory in distributed neuronal circuits. Nat Neurosci, 2014, 17(12): 1644-1654.[9] Likhtik E, Paz R. Amygdala-prefrontal interactions in (mal)adaptive learning. Trends Neurosci, 2015, 38(3): 158-166.[10] Courtin J, Bienvenu T C, Einarsson E O, et 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onal circuits in fear behavior. Neuroscience, 2013, 240(219-242.[11] Giustino T F, Maren S. The Role of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in the Conditioning and Extinction of Fear.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5, 9(298.[12] Herry C, Ferraguti F, Singewald N, et al. Neuronal circuits of fear extinction. Eur J Neurosci, 2010, 31(4): 599-612.[13] Rozeske R R, Herry C. Neuronal coding mechanisms mediating fear behavior. Curr Opin Neurobiol, 2018,52(60-64.[14] Milad M R, Quirk G J. Neurons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signal memory for fear extinction. Nature, 2002, 420(6911): 68-70.[15] Milad M R, Vidal-Gonzalez I, Quirk G J.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reduces conditioned fear in a temporally specific manner. Behav Neurosci, 2004, 118(2): 389-394.[16] Shehadi K, Maroun M. Different effects of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to infralimbic prefrontal cortex on extinct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Brain Res, 2013, 1490(111-116.[17] Maroun M, Kavushansky A, Holmes A, et al. Enhanced extinct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by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of the rat infralimbic cortex. PLoS One, 2012, 7(5): e35853.[18] Herry C, Garcia R. Prefrontal cortex long-term potentiation, but not long-term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extinction of learned fear in mic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2, 22(2): 577-583.[19] Van't Wout M, Longo S M, Reddy M K, et 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may modulate extinction memory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rain Behav, 2017, 7(5): e00681.[20] Isserles M, Shalev A Y, Roth Y, et al. Effectiveness of 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a brief exposure procedure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pilot study. Brain Stimul, 2013, 6(3): 377-383.[21] Raij T, Nummenmaa A, Marin M F, et al. Prefrontal Cortex Stimulation Enhances Fear Extinction Memory in Humans. Biol Psychiatry, 2017,[22] Bocchio M, Capogna M. Oscillatory substrates of fear and safety. Neuron, 2014, 83(4): 753-755.[23] Bocchio M, Nabavi S, Capogna M. Synaptic Plasticity, Engrams, and Network Oscillations in Amygdala Circuits for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Emotional Memories. Neuron, 2017, 94(4): 731-743.[24] Marin M F, Zsido R G, Song H, et al.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and Neural Activations During Fear Conditioning and Extinction Recall Across Anxiety Disorders. JAMA Psychiatry, 2017, 74(6): 622-631.[25] Hauner K K, Howard J D, Zelano C, et al. Stimulus-specific enhancement of fear extinction during slow-wave sleep. Nat Neurosci, 2013, 16(11): 1553-1555.[26] Phelps E A, Delgado M R, Nearing K I, et al. Extinction learning in humans: role of the amygdala and vmPFC. Neuron, 2004, 43(6): 897-905.[27] Ball T M, Knapp S E, Paulus M P, et al.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fear extinction predicts exposure success. Depress Anxiety, 2017, 34(3): 257-266.[28] Harrison B J, Fullana M A, Via E, et al. Human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positive affective processing of safety signals. Neuroimage, 2017, 152(12-18.[29] Sperl M F J, Panitz C, Rosso I M, et al. Fear Extinction Recall Modulates Human Frontomedial Theta and Amygdala Activity. Cereb Cortex, 2018,[30] Mueller E M, Panitz C, Hermann C, et al. Prefrontal oscillations during recall of conditioned and extinguished fear in humans. J Neurosci, 2014, 34(21): 7059-7066.。
审稿回复模板
审稿回复模板尊敬的作者,感谢您提交的稿件。
经过我们编辑团队的认真审稿,对于您的研究内容我们表示非常认可,并愿意将其纳入我们的期刊。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您的研究背景和目标。
您的研究聚焦于了解人类免疫系统在抵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方面的作用。
您的研究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方面都展示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
并且,您的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类型的抗体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这些抗体具有潜力用于新冠病毒的治疗。
在方法方面,您的实验设计切实可行,有效解决了您的研究问题。
您的数据采集经过严格且可靠的质量控制,从而使得您的研究结果更具可信度。
而且,您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学分析,从而使得您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另外,您对结果的解读也非常到位。
您提供了对抗体的功能机制的详细解释,该机制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类型的抗体能有效抵御新冠病毒。
这一结果不仅为今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尽管您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是笔者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潜在的应用方向。
例如,您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特定类型的抗体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差异。
此外,您还可以探究这些抗体的长期效应,以及它们是否具有副作用等等。
这些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见解。
总体而言,您的研究为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带来了新的突破。
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将您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我们的期刊上,以分享您的重要成果给科研界。
期待您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再次,感谢您的投稿和对我们期刊的信任。
祝好!此致XXX期刊编辑部。
sci修回意见回复模板
sci修回意见回复模板感谢您对我们研究的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以下是我们针对您的建议给出的回复:1.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研究的认可。
2.您指出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我们会认真考虑您提出的意见,并将其纳入我们的研究范畴。
4.您提到的这个观点与我们的研究目标高度契合。
5.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将其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6.我们会充分利用您的建议,提高我们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7.您的提议非常中肯,我们会充分考虑并给出明确的回应。
8.感谢您对我们研究成果的反馈,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9.我们会着重分析您提出的问题,以取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10.您提供的信息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1.我们会在今后的研究中详细探究您提到的这个点。
12.您的意见很有启发性,我们将在研究过程中加以考虑。
13.您提到的这个观点确实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会全力以赴。
14.对于您的建议,我们会及时修正和完善相应内容。
15.我们会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您的观点。
16.您的建议给了我们很好的想法,我们会尽快实施。
17.感谢您提供的新的研究视角,我们会深入探索。
18.您的建议对于我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19.我们愿意与您进一步合作,以推进相关研究的进展。
20.对您提供的数据分析方法,我们会进行实际应用和验证。
21.在研究中融入您提到的观点,能够更好地解答问题。
22.针对您的建议,我们将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3.正是因为您提出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才会更加全面。
24.您的观点对于扩展我们研究的范围非常有帮助。
25.我们会根据您的建议调整我们的研究设计。
26.您给出的参考文献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27.对您提供的背景信息,我们会充分考虑并融入研究。
28.您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
29.我们会关注您提到的相关工作,以避免重复研究。
30.对于您提到的未来研究方向,我们会加以关注。
31.感谢您对我们研究的评价和建议,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完整版)如何回复国内杂志编辑的模板信件
如何回复国内杂志编辑的模板信件编辑提出的一般意见:1.文中的题目请修改2.中英文摘要写的一般3.请通读全文,文中很多语句不通,文字错误:***4.文中符号请注意上下标和正斜体,k表示千用小写,s(KWm-2)4/3写的不规范5.文中的”作者“二字出现频率太大,请润色上下文语句,减少使用频率6.参考文献请按照要求修改7.补充中英对照的通信作者简介以下是我的文章的审稿意见,以及我对审稿意见的回复。
***先生您好!您的稿件已通过专家审查,我刊同意对原稿进行修改后刊用。
请按专家意见、我刊投稿须知修改。
专家意见如下:1. 题目太大。
水稻基因型的筛选指标有多种。
本文主要涉及到性状指标、营养指标。
建议对题目作些限定。
2. 关键词中英文顺序不一致。
3. 文中存在部分错别字4. 讨论水培4周的干物重相对值与收获期各相对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不到显著的原因。
除了作者提出的水稻根系对土壤磷可利用性的影响之外,不同品种生育期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对磷的吸收利用,由于文中未列出品种生育期,所以很难核对,建议作者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核实分析。
如果是事实,可以补充。
5. 请注意引用我刊文章。
看了这个审稿意见,其实第2,3,5是小问题,主要是针对第1和第4条我的回复如下:******编辑部编辑先生、女士:您好!非常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贵刊的要求作了详细修改,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1) 关于题目太大的问题。
的确,正如审稿意见上所说的那样,耐低磷水稻基因型的筛选指标有很多种,除了本文涉及到的性状指标和营养指标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理生化指标。
然而,目前在筛选耐低磷水稻基因型的工作中一般还是用性状指标和营养指标来作筛选的。
另外,也很难找到一个非常恰当的名词来代替文中所讨论到的所有指标。
因此文中的题目才用了“筛选指标”这个范围稍微有点大的词。
2) 关于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差异也可能影响水稻对磷的吸收利用问题。
SCI审稿意见回复模板
SCI审稿意见回复模板
尊敬的审稿人:
非常感谢您对本文的审阅和评论!我对您所给出的宝贵建议表示由衷
的谢意。
首先,我非常重视您对文章的全面审阅,并赞赏您为提高文章质量所
作出的积极贡献。
我们参照您的提议已对文章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具
体如下:
1.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对文章进行了结构的优化,使得内容清晰明了。
2.根据您的评论,我们对文章的引用资料进行了广泛的,增加了文章
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3.根据您的提议,我们加强了文章中的实证支持,并对受试者的结果
进行了相关的辩解分析,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4.根据您的建议,我们添加了文中缺少的历史背景和实证论据,从而
支持文中所提出的观点。
5.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了简化,使得内容易懂明了。
6.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对文章中的表格和图表进行了调整,使其与文
章内容完美结合。
最后,我们在修改文章后,还对文章进行了重新的检查,确保其完整
性和准确性。
再次感谢您对本次审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重要贡献,我们也向您表示
衷心的感谢。
此致敬礼。
sci审稿回复模板
sci审稿回复模板尊敬的作者,首先,非常感谢您将您的论文提交到我们的SCI期刊进行审稿。
我们对您的研究兴趣浓厚,并认真进行了审阅。
根据我们编辑团队的评估意见以及匿名审稿人的反馈,我们希望能就您的论文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1. 重点问题讨论:您的论文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上进行独特的探索。
不过,审稿人们提出了一些关于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主要问题。
首先,审稿人建议您提供更多关于实验设计的细节,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您的研究方法。
其次,审稿人质疑您在数据分析方法上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我们希望您能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并在回复中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2. 文章结构调整:虽然您的论文内容十分丰富,但审稿人们认为文章结构还有改进的空间。
建议您重新安排文章的各个部分,确保逻辑清晰且容易阅读。
此外,审稿人们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您能对一些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进行优化,以增强可读性和图表的清晰度。
3. 参考文献沟通:在您的参考文献部分,审稿人指出了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特别地,一些相关的文献引用被省略,并且有一些参考文献的缺失。
我们建议您仔细检查您的参考文献,并确保所有引用的文章均已准确列出。
我们需要您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复,并进行适当的修改。
请注意,在您进行修改时,请使用“修改部分”或其他标记以便审稿人和编辑能够清楚地看到您所做的更改。
在回复中,请您逐一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并解释您对于这些建议的看法。
我们非常期待您在回复中能够充分讨论并回答这些问题,以便我们能够最终决定是否接受您的论文。
希望您能积极参考我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将纸稿在接下来的审稿周期内提交到我们的系统中。
最后,请感谢您对我们SCI期刊的支持和理解。
我们期待您优秀研究的延续,祝您研究顺利!祝好!敬上SCI期刊编辑团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是两个联系紧密的学科。
它们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和物理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
本文将主要介绍这两个学科的进展。
一、生物化学进展1.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在细胞中切割,插入,替换或关闭基因的方法,它是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新的CRISPR-Cas9技术又使得基因编辑的效率更高。
这项技术可能在未来用于治疗基因相关性疾病。
2.蛋白质结构研究蛋白质结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体很重要,因为蛋白质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分子。
X射线结晶学和质谱分析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解析蛋白质结构。
这种进展在研究药物和生命体的许多方面都有应用前景。
3.代谢通路研究代谢通路研究是生物化学中重要的领域。
新的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深入研究能量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增殖等过程。
与人体代谢相关的新发现有助于研究和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相关性疾病。
4.原核生物及病原体蛋白质研究原核生物和病原体蛋白质研究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它们自身的生物化学过程,还有助于开发新的方法来治疗感染和疾病。
新发现的初步应用包括针对肺炎球菌的疫苗和对艾滋病和疟疾的治疗方法。
5.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物化学进展的里程碑之一。
通过扩大对人类DNA序列的认识,人们能够理解DNA如何编码蛋白质,从而了解遗传疾病的病因。
这种进展有望进一步加快疾病治疗和新药开发。
二、生物物理进展1.单细胞和多细胞定量研究生物物理学家发展了各种技术,用于研究单个或多个细胞的生物过程。
这方面的进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在组织或集群中合作。
2.组织形态学研究组织形态学研究是一种分析用化学试剂、显微镜和光谱学等工具研究生物材料的技术。
这种进展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并允许他们分析组织中各种分子和化合物的增强或减少。
3.生命体力学生命体力学是从机械学角度研究生命体现象的科学分支。
这方面的进展已经在大型生物物理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从单一细胞的机械特性到组织和器官的力学性质。
体内和体外实验不一致如何回复审稿意见
体内和体外实验不一致如何回复审稿意见首先,我要感谢您和审稿专家们在审阅我的论文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认真阅读了您给出的意见,并且针对其中提到的体内和体外实验不一致的问题,我特此回复如下: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旨在探讨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动物模型在特定情况下的不一致性。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不一致性可能存在,并且在论文中已经提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才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分析和评估。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体外细胞模型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现象,然而在体内动物模型中,并没有完全复现这一现象。
这种不一致性引发了我们的兴趣,我们开始深入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和原因。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的实验数据和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导致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的不一致性,包括细胞外环境、组织结构、信号通路等因素的差异。
在我们的论文中,我们针对这种不一致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和推测。
我们认为,这种不一致性可能会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解释相关现象。
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这种不一致性会影响我们的结论和主张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作为对审稿意见的回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我们的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以更好地反映体内和体外实验的关系和差异。
我们将采取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以确保我们的结论更加准确和可靠。
最后,我再次感谢您和审稿专家们对我们论文的审阅和评价,我们将认真对待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努力完善我们的研究工作。
希望我们的回复能够满足您的要求,期待您的进一步指导和支持。
真诚地。
gpt回复审稿意见
gpt回复审稿意见
(原创版)
目录
1.审稿人意见概述
2.对审稿人意见的回复
3.结论
正文
审稿人意见概述:
在最近的论文审稿过程中,审稿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们改进论文。
审稿人认为我们的论文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审稿人意见的回复:
我们非常感谢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审稿人的意见,我们进行了如下回复:
1.审稿人建议我们在论文中增加一些实验数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我们已经增加了一些实验数据,并在论文中进行了详细说明。
2.审稿人认为我们的论文结构不够清晰,建议我们重新组织论文结构。
我们已经对论文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清晰明了。
3.审稿人提出我们的论文中有一些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建议我们进行修改。
我们已经对论文进行了仔细检查,并修改了其中的错误。
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非常感谢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改进了论文,使其更加完善。
第1页共1页。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作者读者调查表作者姓名:单位:职称:1 您阅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频率?从不阅读□每年读4期以下□每年读4-10期□每期都读□2 您所在的单位是否能方便的获取《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是□否□3 您认为《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近年学术质量情况?逐年提高□有明显变化□有所下降□4 您认为《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哪些栏目能给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微型述评□综述与专论□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经验交流□其他栏目:5 您通常会选择哪些栏目向《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投稿?微型述评□综述与专论□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经验交流□其他栏目:6 您认为《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哪些栏目亟待改进?微型述评□主要问题:综述与专论□主要问题:研究报告□主要问题:研究快报□主要问题:技术与方法□主要问题:研究简报□主要问题:经验交流□主要问题:其他栏目:主要问题:7《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目前的论文平均发表周期为6个月,您认为这样的报道时差?较好□一般□需要提高□(请给出您的期望值)8《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目前的审稿周期为2个半月,您认为?较好□一般□需要提高□(请给出您的期望值)9 对《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英文版的意见您认为出版全英文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必要□不必要□如果《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改为全英文版,您的投稿意向会:增强□减弱□不变□如果《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改为全英文版,您的阅读兴趣会:提高□降低□不变□10 您认为我刊在编辑出版方面存在哪些不足?11 您认为我刊对作者或读者的服务存在哪些不足?12您认为我刊在其他方面存在哪些不足?1 / 1。
审稿意见回复
审稿意见回复
一、对审稿意见的认知
感谢编辑组对我提交的稿件进行了审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审稿是一种学术交
流的过程,通过审稿,我们可以发现和改正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学术水平。
二、关于修改意见的回复
1.第一条修改建议
审稿意见中提到了对于文中数据分析不够充分,缺乏实例和具体数据支撑的问题。
我将进一步完善数据的展示与分析,增加相应的实例,以展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2.第二条修改建议
审稿意见中提到了对于文中理论基础的部分需要补充,这方面不够详细。
我将
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增加理论支撑部分的详细解释,确保文中的理论基础清晰、严谨。
3.第三条修改建议
审稿意见还提到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文字组织需重新规划的问题。
我将重新
梳理文章结构,调整段落逻辑,优化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可读性与表达力。
三、关于感谢
在此,我由衷感谢编辑们的审稿工作和指导意见。
通过这次审稿过程,我深刻
认识到了不足之处,并将认真针对审稿意见进行调整与改进。
希望经过修改后的稿件能够符合期刊的要求,更好地贡献于学术研究。
以上就是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和处理情况,特此致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征稿简则(2024年1月修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征稿简则(2024年1月修订)佚名
【期刊名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年(卷),期】2024(51)1
【摘要】1征稿范围与栏目设置1.1征稿范围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月刊,每月20日发行。
征稿的学科范围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相关学科领域。
【总页数】6页(P243-2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征稿简则(2009年1月修订)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征稿简则(2004年12月修订)
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征稿简则
4.《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征稿简则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征稿简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dpi回复学术编辑模板
mdpi回复学术编辑模板
MDPI回复学术编辑模板
尊敬的[学术编辑姓名]:
您好!
感谢您对我论文的关注与审阅。
以下是针对您在审稿意见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逐一进行回复:
1. 关于论文的创新性:
您提到论文的创新性不足。
我会进一步挖掘论文的创新点,并在文中进行
明确阐述。
同时,我会在结论部分对创新性进行强调。
2. 关于实验方法的描述:
您建议我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法的描述。
我会对实验方法进行详细补充,包
括实验材料、设备、操作步骤等,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
3. 关于数据分析和解释:
您指出我在数据分析和解释方面存在不足。
我会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加强解释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同时,我会增加对结果的讨论部分,以更好地说明研究意义。
4. 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您提出参考文献的引用需要规范。
我会按照学术规范对参考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和格式化,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关于语言和语法:
您指出了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问题。
我会请专业人士对全文进行语言和语法的校对,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再次感谢您对我论文的关注与审阅,您的建议对我完善论文非常有帮助。
如果您还有任何其他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此致
敬礼!
[您的姓名]
[您的联系邮箱]
[日期]。
国际生物大分子审稿意见模板
国际生物大分子审稿意见模板标题: 国际生物大分子审稿意见模板尊敬的作者,感谢您将您的研究稿件提交到我们的期刊进行审稿。
我们对您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佩,并为有机会评估您的研究感到荣幸。
在本次审稿中,我们认真评估了您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审稿意见,希望对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您的研究贡献有所帮助。
1. 结构和逻辑的清晰性:您的研究在结构和逻辑方面表现得相当清晰和有条理。
然而,我们建议您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并在引言部分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研究。
2. 文献综述和引用:您在文献综述和引用方面的工作表现良好,但我们建议您加强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以确保您的研究与领域内最新进展保持一致。
3. 方法和实验设计:您的方法和实验设计描述清晰,并且合理可行。
然而,我们注意到一些实验细节可能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例如温度、浓度、重复次数等。
我们建议您在方法部分提供更多细节,以确保其他研究人员可以重复您的实验。
4. 数据和结果:您提供的数据和结果清晰明了,与您的研究目标一致。
然而,我们建议您在结果部分提供更多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以支持您的结论的可靠性。
5. 讨论和结论:您的讨论内容深入且有见地,与前人研究进行了比较。
然而,我们建议您进一步解释您的研究结果,并提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研究在生物大分子领域的重要意义。
请注意,这仅仅是我们对您研究的初步评价和建议。
如果您对我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或建议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期待您的进一步工作并希望能够看到您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多的成功和成果。
再次感谢您选择我们期刊,并给予我们评估您的研究的机会。
最诚挚的问候,[审稿人姓名][审稿人职务][期刊名称]。
如何回复国内杂志编辑的模板信件
编辑提出的一般意见:1.文中的题目请修改2.中英文摘要写的一般3.请通读全文,文中很多语句不通,文字错误:***4.文中符号请注意上下标和正斜体,k表示千用小写,s(KWm-2)4/3写的不规范5.文中的”作者“二字出现频率太大,请润色上下文语句,减少使用频率6.参考文献请按照要求修改7.补充中英对照的通信作者简介以下是我的文章的审稿意见,以及我对审稿意见的回复。
***先生您好!您的稿件已通过专家审查,我刊同意对原稿进行修改后刊用。
请按专家意见、我刊投稿须知修改。
专家意见如下:1. 题目太大。
水稻基因型的筛选指标有多种。
本文主要涉及到性状指标、营养指标。
建议对题目作些限定。
2. 关键词中英文顺序不一致。
3. 文中存在部分错别字4. 讨论水培4周的干物重相对值与收获期各相对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不到显著的原因。
除了作者提出的水稻根系对土壤磷可利用性的影响之外,不同品种生育期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对磷的吸收利用,由于文中未列出品种生育期,所以很难核对,建议作者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核实分析。
如果是事实,可以补充。
5. 请注意引用我刊文章。
看了这个审稿意见,其实第2,3,5是小问题,主要是针对第1和第4条我的回复如下:******编辑部编辑先生、女士:您好!非常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贵刊的要求作了详细修改,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1) 关于题目太大的问题。
的确,正如审稿意见上所说的那样,耐低磷水稻基因型的筛选指标有很多种,除了本文涉及到的性状指标和营养指标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理生化指标。
然而,目前在筛选耐低磷水稻基因型的工作中一般还是用性状指标和营养指标来作筛选的。
另外,也很难找到一个非常恰当的名词来代替文中所讨论到的所有指标。
因此文中的题目才用了“筛选指标”这个范围稍微有点大的词。
2) 关于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差异也可能影响水稻对磷的吸收利用问题。
笔者同意审稿人的观点,也认为不同水稻生育期的差异会对水稻吸收利用磷素造成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g. Biochem. Biophys. - 2 -审稿意见回复尊敬的审稿人:非常感谢您十分细致且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文稿做了详细修改,并补充了相关参考文献.较大的改动处在修改后的正文中以红色字体标出.为了便于您阅读,将您的问题和我们的回复逐条列在下方,蓝色斜体为审稿意见,之后是我们的回复,回复说明中所有提及的参考文献见最后部分.审稿意见11.摘要中“临床恐惧相关障碍的治疗”修改为“恐惧相关障碍的临床治疗”可能更为通畅.同意您的意见,已在正文中做出修改(正文第47行).2.前言部分写道:“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就是由于个体遭受威胁生命的严重创伤后,产生对创伤的恐惧记忆,进而过度对创伤记忆进行闪回、重现,从而引发精神障碍”.闯入性回忆(“闪回”)是PTSD的症状,而非病因,因此“对创伤记忆进行闪回、重现引起精神障碍”的表述欠妥.非常感谢您的意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暴露在创伤性事件或其他危及生命的负性事件后所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症状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我们很感谢您及时指出此处的叙述问题,针对审稿意见,我们将原文修改为:“例如,部分个体经历异乎寻常的灾难性事件或刺激后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其临床症状为频繁地再度体验创伤,而该症状可能是由于患者在安全情景下无法抑制恐惧反应所致[1, 2]. 此外,焦虑(anxiety)、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等疾病都与个体的恐惧调控失衡有关.(正文第109-113行).”3.“消退学习:新的联结学习过程”部分,写到恐惧消退需要BLA中NMDA受体的参与,提示消退是一种新的学习,建议对其中的因果逻辑理清楚.我们非常感谢您的建议.NMDA受体是兴奋性氨基酸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突触的长时程增强、促进神经可塑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物质基础[3].众多研究发现在恐惧记忆消退时,BLA和IL等脑区内的NMDA受体也参与其中,并且研究发现,阻断这些脑区内NMDA受体后,恐惧记忆的消退受损[4, 5].由此可知,恐惧记忆的消退事实上并不是单纯地消除了恐惧记忆,而是与恐惧记忆一样,也是一种新的学习记忆的产生.具体修改内容已在正文中标出(正文第148-150行). 4.在介绍恐惧记忆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时,需要介绍神经震荡的频段及其意义感谢审稿人提出的建议.神经振荡是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的一种重复性、节律性的神经元群活动形式.我们仔细阅读全文后,添加了关于神经振荡的频段及其意义的介绍并对原文做了部分修改,包括:在“2. 恐惧记忆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部分添加了对神经振荡频段及概括性的生理意义介绍:“神经振荡频率覆盖范围很广,约为0.05-500 Hz[6],其中与认知活动相关的的节律集中在0.5-150 Hz左右.不同频段的节律性振荡反应了大脑的不同功能状态,包括delta振荡(0.5-4 Hz,与麻醉、睡眠有关),theta振荡(灵长类动物:4-8 Hz;啮齿类动物:4-12Hz,与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空间定位功能有关),最早发现的alpha振荡(8-12 Hz,与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有关),beta振荡(13-30 Hz,与运动、意识状态改变、自上而下的认知调控相关)和gamma振荡,而gamma频段又可分为低频(30-70 Hz,与自下而上的注意加工有关)和高频(70-150 Hz,与多种认知功能有关,反映局部神经元活动)gamma 振荡.”将“2.1.1 杏仁核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第5段对于gamma频段的介绍移动到了神经振荡机制的介绍当中.并添加了对theta频段及其生理意义的介绍:“与恐惧记忆最相关的神经振荡是theta振荡以及gamma振荡. 1999年,Miltner首次利用头皮脑电探测到gamma振荡在人类条件化恐惧记忆中的作用,发现在习得和消退过程中,CS+引发的顶枕叶区域gamma振荡显著强于CS- [7],2000年,Pare等人发现,当家猫恐惧时.其杏仁核内的theta振荡增强[8].通常认为,theta振荡与低频gamma振荡与恐惧的习得和表达有关,而高频gamma振荡则更多地参与恐惧的消退和抑制[9-11].”(正文第163-174行)5.“杏仁核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部分,建议说明引用的Courtin J. et al., Neurobiol Learn Mem, 2014研究中的gamma震荡的频段.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我们在正文中添加了gamma振荡的频段:“有研究发现杏仁核低频gamma(30-80 Hz)振荡的强度在恐惧提取时增强.”(正文第213行)6.“内侧前额叶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部分,关于“mPFC包含边缘下区(Infralimbic area, IL)和边缘前区(Prelimbic area, PL)两个区域”的表述不严谨,啮齿类动物的mPFC至少可分为三个不同亚区——ACC、PL、IL.“消退过程中高频或低频刺激vmPFC分别能够促进或干扰消退记忆”,建议说明实验对象是人/动物,给予刺激的方式.另外,此处作者引用的Deschaux O的文章,刺激部位是海马而非vmPFC.非常感谢审稿人给出的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意见,我们分两条进行回复.1)啮齿类动物的内侧前额叶分区大多按两种分法:一种自背侧向腹侧分为内侧中央前皮质(medial precentralcortex, PrCm)、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边缘前区(PL)和边缘下区(PL)四个区域(见参考文献[12]第二页“Gross anatomy of the rodent mPFC”部分);另一种是分为前扣带回(ACC)、边缘前区(PL)和边缘下区(IL)三个区域(见参考文献[13]第三页“Laminar Organization and Cell Types”部分).纵观过往研究结果可知,内侧前额叶中主要是边缘下区(IL)和边缘前区(PL)参与到恐惧记忆的形成和消退中,所以这篇文章只提及老鼠mPFC的PL和IL区域.由于原撰写有误导性,依据审稿人的意见,我们将此处修改为:“内侧前额叶是与恐惧相关联系紧密的脑区之一.包含在小鼠mFPC中的边缘下区( Infralimbic area, IL)和边缘前区( Prelimbic area, PL)能够接受广泛的输入,并输出到各个层级的恐惧环路,在恐惧表达和抑制中负责识别和评价威胁信息[14, 15].”(正文第226-228行)2)关于“消退过程中高频或低频刺激vmPFC分别能够促进或干扰消退记忆”的意见回复:Milad 等人于2002年发现IL参与恐惧记忆的消退[16],并于2004年发表文章,发现在恐惧消退训练过程中对小鼠IL施加电刺激能够降低消退提取时的恐惧反应[17].另外,Maroun等人通过对大鼠IL分别施加高频电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HFS)和低频电刺激(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LFS),发现HFS能够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退,而LFS则会阻碍恐惧记忆的消退[18, 19].Herry等人对小鼠的背内侧丘脑分别施加HFS和LFS(这样的操作能够分别引起IL的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结果发现,HFS 虽然不能加快消退的速度,但在消退提取时表现出对消退记忆更良好的保持;而LFS则阻碍了恐惧记忆的消退[20].我们经过仔细的考虑后,认为2)部分内容是说明神经调控技术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的重要内容,有展开说明的必要.因此我们将该部分内容移动至“3. 展望”部分,对神经调控干预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添加了部分参考文献,详细内容已在正文中标出(第322-331行).另外,我们非常抱歉对Deschaux O文章的错误引用.我们重新对文章的引用文献做了仔细的检查,确保正文中没有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7.展望部分,建议通过实例,对与恐惧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的神经调控干预治疗作更详细深入的介绍.感谢审稿人的建议.了解恐惧记忆消退的神经机制,通过神经调控干预研究找到治疗焦虑、PTSD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是本领域关注的重点.在动物研究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神经调控技术对恐惧消退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调控技术在近年来才逐渐在人类被试上开展起来,例如,Wout等人在恐惧消退期间对PTSD患者的vmPFC给予tDCS干预,降低了消退提取时的皮肤电恐惧反应[21];Isserles对PTSD 患者的前额叶在提取创伤记忆时施加深部磁刺激(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TMS),发现患者在创伤唤起时表现出闯入性记忆减少、心率降低,而对照组则没有相同表现[22];其他研究也发现在消退期间利用TMS刺激与vmPFC具有功能性连接的皮层区域也可降低消退提取时被试的恐惧反应[23].我们对文稿的构架仔细考虑后,在展望部分添加了对精神疾病相关的神经调控干预研究:“以上这些动物神经调控干预结果表明证明,通过神经调控干预恐惧消退的相关回路能够促进恐惧消退,也为人类恐惧记忆消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对人类而言,vmPFC和背侧前扣带回gamma信号的改变,以及内侧前额叶与杏仁核和海马之间theta振荡强度的减弱可能是恐惧记忆消退的一个指标,通过干预dACC、vmPFC 的活动或许可以促进患者对恐惧记忆的消退.近年来,经颅磁刺激、经颅直/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Alternating Stimulation, tDCS/tACS)、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等神经调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也利用这些技术为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退做出了许多尝试.例如,Wout等人在恐惧消退期间对PTSD患者的vmPFC给予tDCS干预,降低了消退提取时的皮肤电恐惧反应[21];Isserles 对PTSD患者的前额叶在提取创伤记忆时施加深部磁刺激(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TMS),发现患者在创伤唤起时表现出闯入性记忆减少、心率降低,而对照组则没有相同表现[22];其他研究也发现在消退期间利用TMS刺激与vmPFC具有功能性连接的皮层区域也可降低消退提取时被试的恐惧反应[23].”(正文第332-343行)8.建议补充展望部分的参考文献.十分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本综述的展望部分意在关注神经调控技术在恐惧记忆消退领域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在展望部分分别添加了以动物和人类为研究对象所开展的神经调控干预研究,并添加了参考文献.9.建议区分动物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大鼠/小鼠,不要统称“老鼠”.非常感谢审稿人的意见.我们仔细阅读原文内容后进行了详细的修改,明确了动物研究中的实验对象,已在正文中标出.10.建议补充TMS、tACS的中英文全称,便于本领域外的读者理解.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我们已经在正文中添加了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全称.11.Figure legend 中提到动物实验中涉及到的机制,但是Figure 中的图片却没有相应的动物图片;建议Figure分为A和B,分别概括动物和人体方面的研究描述.十分感谢审稿人的建议.本篇综述的内容意在探讨恐惧记忆消退过程所涉及的神经振荡机制.事实上,在动物研究中,研究者们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探讨了恐惧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已有学者对动物恐惧记忆形成和消退的神经振荡机制进行了报道[24, 25](见下图),因此,我们在文中就不再单独列出动物神经振荡机制的图示.目前以人类为实验对象研究恐惧消退神经机制的文章,大部分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完成的[26-30],而探究其更深层的神经振荡机制的研究相对而言还较少[31, 32].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以人类杏仁核、mPFC和海马的结构作为图示,同时总结动物和人类神经振荡研究结果的方式,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对人类研究更有指导意义的总结,为之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较为直接的理论依据.引自参考文献[22]引自参考文献[23]审稿意见2略.审稿意见3略.审稿意见4图1的图文请译中文.已在图中对图文做出修改.最后,再次感谢审稿人的认真审阅、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我们已经对文稿进行了仔细修改,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参考文献[1] Li F, Tsien J Z. Memory and the NMDA receptors. N Engl J Med, 2009, 361(3): 302-303.[2] Falls W A, Miserendino M, Davis M. Extinction of fear-potentiated startle: blockade by infusion of an NMDA antagonist into the amygdala.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2, 12(3): 854-863.[3] Sotres-Bayon F, Bush D E, Ledoux J E. Acquisition of fear extinction requires activation of NR2B-containing NMDA receptors in the lateral amygdala.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7, 32(9): 1929-1940.[4] Buzsáki G, Draguhn A. Neuronal oscillations in cortical networks. science, 2004, 304(5679): 1926-1929.[5] Miltner W H, Braun C, Arnold M, et al. Coherence of gamma-band EEG activity as a basis for associative learning. Nature, 1999, 397(6718): 434-436.[6] Pare D, Collins D R. Neuronal correlates of fear in the lateral amygdala: multiple extracellular recordings in conscious cat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0, 20(7): 2701-2710.[7] Trenado C, Pedroarena-Leal N, Cif L, et al. Neural Oscillatory Correlates for Conditioning and Extinction of Fear. Biomedicines, 2018, 6(2):[8] Herry C, Johansen J P. Encoding of fear learning and memory in distributed neuronal circuits. Nat Neurosci, 2014, 17(12): 1644-1654.[9] Likhtik E, Paz R. Amygdala-prefrontal interactions in (mal)adaptive learning. Trends Neurosci, 2015, 38(3): 158-166.[10] Courtin J, Bienvenu T C, Einarsson E O, et 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onal circuits in fear behavior. Neuroscience, 2013, 240(219-242.[11] Giustino T F, Maren S. The Role of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in the Conditioning and Extinction of Fear.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5, 9(298.[12] Herry C, Ferraguti F, Singewald N, et al. Neuronal circuits of fear extinction. Eur J Neurosci, 2010, 31(4): 599-612.[13] Rozeske R R, Herry C. Neuronal coding mechanisms mediating fear behavior. Curr Opin Neurobiol, 2018,52(60-64.[14] Milad M R, Quirk G J. Neurons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signal memory for fear extinction. Nature, 2002, 420(6911): 68-70.[15] Milad M R, Vidal-Gonzalez I, Quirk G J.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reduces conditioned fear in a temporally specific manner. Behav Neurosci, 2004, 118(2): 389-394.[16] Shehadi K, Maroun M. Different effects of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to infralimbic prefrontal cortex on extinct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Brain Res, 2013, 1490(111-116.[17] Maroun M, Kavushansky A, Holmes A, et al. Enhanced extinct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by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of the rat infralimbic cortex. PLoS One, 2012, 7(5): e35853.[18] Herry C, Garcia R. Prefrontal cortex long-term potentiation, but not long-term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extinction of learned fear in mic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2, 22(2): 577-583.[19] Van't Wout M, Longo S M, Reddy M K, et 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may modulate extinction memory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rain Behav, 2017, 7(5): e00681.[20] Isserles M, Shalev A Y, Roth Y, et al. Effectiveness of deep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a brief exposure procedure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pilot study. Brain Stimul, 2013, 6(3): 377-383.[21] Raij T, Nummenmaa A, Marin M F, et al. Prefrontal Cortex Stimulation Enhances Fear Extinction Memory in Humans. Biol Psychiatry, 2017,[22] Bocchio M, Capogna M. Oscillatory substrates of fear and safety. Neuron, 2014, 83(4): 753-755.[23] Bocchio M, Nabavi S, Capogna M. Synaptic Plasticity, Engrams, and Network Oscillations in Amygdala Circuits for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Emotional Memories. Neuron, 2017, 94(4): 731-743.[24] Marin M F, Zsido R G, Song H, et al.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and Neural Activations During Fear Conditioning and Extinction Recall Across Anxiety Disorders. JAMA Psychiatry, 2017, 74(6): 622-631.[25] Hauner K K, Howard J D, Zelano C, et al. Stimulus-specific enhancement of fear extinction during slow-wave sleep. Nat Neurosci, 2013, 16(11): 1553-1555.[26] Phelps E A, Delgado M R, Nearing K I, et al. Extinction learning in humans: role of the amygdala and vmPFC. Neuron, 2004, 43(6): 897-905.[27] Ball T M, Knapp S E, Paulus M P, et al.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fear extinction predicts exposure success. Depress Anxiety, 2017, 34(3): 257-266.[28] Harrison B J, Fullana M A, Via E, et al. Human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positive affective processing of safety signals. Neuroimage, 2017, 152(12-18.[29] Sperl M F J, Panitz C, Rosso I M, et al. Fear Extinction Recall Modulates Human Frontomedial Theta and Amygdala Activity. Cereb Cortex, 2018,[30] Mueller E M, Panitz C, Hermann C, et al. Prefrontal oscillations during recall of conditioned and extinguished fear in humans. J Neurosci, 2014, 34(21): 7059-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