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关于清代扬州书院的状况,柳诒徵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称:“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
”看来正是盐业的发达,使得扬州的书院颇为兴盛,其繁荣程度可与省会南京相媲美。
从古至今,盐业一直属于专卖品,而扬州的地理位置乃是处于运河入江口,故成为了盐品的集散地。
为此,清政府在扬州设立了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两个机构。
而管理巡盐察院署的巡盐御史有很多情况都可以直接奏报给皇帝。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扬州经济极其发达。
有些盐商富而好礼,会捐出一些款项来建造和修复书院,扬州的梅花书院就属于这种情况。
朱军编著的《扬州书院和藏书家史话》一书中称:“梅花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在今扬州市广储门外左卫街官房,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也是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
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书院的开办与明代心学家湛若水有直接的关系,湛若水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后来还担任过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
正是因为他的任职经历,使得其师陈白沙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
明嘉靖六年,当时湛若水正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他在赴京考绩时路过扬州,扬州当地的一些学人在扬州广储门外给他建了一处讲学之所。
《鸿雪因缘图记》中所收梅花书院图对于这件事,吕柟在《甘泉行窝记》中有如下简述:“甘泉行窝者,今少宰甘泉先生增城湛公所过之地也。
嘉靖丁亥,先生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
先生乐之,有至止之意焉。
车且起,有葛涧者请立会友约,后来者益众。
涧乃谋选地于城东一里,承甘泉山之脉,创行窝焉。
曰:‘此可以裒同志之士,讲先生之道也。
’扬故有甘泉山,蜀冈诸阜咸发脉焉。
高二三十丈,望五十里。
其巅有泉,甚冽,曰甘泉,与先生之号不约而同,行窝正当其结聚处,此所以名也,遂匾于门,柟所书也。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 就其左为使者临 莅时所暂息,其 右即名状元厅, 使与试者皆观感 而兴起焉。计捐 廉四千余金,用 犹不足,则洪君 之父恒裕又佽办 二千金,其费六 千余缗,凡三月 告成。
把左边建设成使者到来 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右 边是状元厅,使得参加 考试的士人看到此而倍 感鼓舞。建设费用预计 四千余金,后来资金不 足,洪莹父亲洪恒裕又 帮助筹集了两千金,共 计花费六千余,历时三 个多月完工。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zxxk
• 书院之设,所以佐 设立书院,其目的是为了辅助郡 郡县学校,为国家 育人才也。维扬为 县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维扬 东南人文林薮,其 是东南人文荟萃之地,其下辖有 巡差使者所辖则有 安定、梅花、乐仪三个书院。我 安定、梅花、乐仪 于嘉庆戊辰秋天(1808)奉命到 三书院。余以嘉庆 扬州处理政务,工作之余,召见 戊辰秋奉命莅扬, 各院生员并对其进行考核,然后 政事之暇,进诸生 评定优劣,奖赏成绩优异者,以 而校试之。既第其 激励他们学习。随着生员的增加, 甲乙,复优加奖赉, 对他们的食宿标准也相应予以提 以激劝之。既乃增 广旧额,益加月给 高。每到授课之时,我都要亲自 为膏火资。每课期 去查看,每日看到生员以文学修 必亲莅,竟日见诸 养和高尚德行来互相鼓励。 生以文行相勖。
书院”的匾额。
学科网
• 虽由岭得名,实 取宋广平独步之 祠,王沂公和羹 之语,期学者之 由名状元至贤宰 相也。兹洪君既 已崛兴,斯名为 不负矣。余因欲 广其舍为孝廉会 文之所,相院后 尚有隙地,遂创 构文昌楼五楹, 每月集多士校艺 于此,
该书院虽由梅花岭而得名, 但实际上取材大唐丞相宋广 平、宋朝名状元王沂公的人 生经历,期望后学者由名状 元走向贤宰相之路。现在洪 莹已经是状元,声名鹊起, 实在是没有辜负先贤的期望 啊。我想把该书院场地扩充 开来使其成为孝廉进行文学 交流的地方,查看后院尚有 空地,于是着手构建五间文 昌楼,每月召集许多士子在 此切磋文艺,者听到此消蜂拥而至,逐渐 达到了一百余人。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西府乡九成宫内,是明代中晚期著名碑刻之一。
它是一块豪华的石碑,高约1.62米,宽0.95米。
甘泉碑是由一位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兼政治家罗贯中题写于明代万历年间。
该碑是为了纪念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思宗在位时经过九成宫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而立。
甘泉碑的题字采用了米字格结构,整体呈现出简洁、有力的书法风格。
甘泉碑的内容主要描述了这次胜利发生的过程。
碑文中记载了明思宗在位时所进行的军事行动,他亲自带领军队前往九成宫,最终在这里取得了重大胜利。
碑文详细描绘了战斗的过程,表达对明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明思宗的赞美之词。
甘泉碑除了内容丰富、书法精湛外,还展现了明代时期的建筑和宫廷文化。
整个碑刻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堪称艺术的杰作。
碑文用古朴、工整的楷书书写,字体工整,笔画有力,充分展示了书法家罗贯中的才华和技艺。
九成宫甘泉碑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明思宗的战功,也展示了明代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貌。
同时,甘泉碑的精美程度以及文字的简练明了也使其成为古代书法的典范之作。
总之,九成宫甘泉碑是一件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无论是从历史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值得珍藏和研究。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心性图说》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
浑然宇宙,其气同也。
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
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
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
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
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
”“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
”包与贯,实非二也。
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
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
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
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
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
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
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
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
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
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
成化中,郡守李公请于朝,置祠祀寇莱公及沂公而下名贤十有三人,皆守土而功德于民者。
踵矮松故址又树大小松百余株,因名曰“松林书院”。
延属邑弟子诵诗读书于中。
洎弘治中,郡守彭君嗣加修葺,松或不无减者,益树之以柏。
未几,江陵柄国,下讲学之禁,而其书院也遂并祠废之,致使前贤胜迹仅存遗址于荒烟衰草之中。
余不胜慨然曰:凡学不近乎圣人之徒,人不列乎王者之佐,治绩文行不关乎世道人心之重,则其兴废有无又何妨轻重而缓急之。
十三贤如寇忠愍公等,其文章德泽自百世师也。
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
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山东即墨古城于2015年4月29日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一通石碑,石质为即墨大庙山石材,褐色,只存碑体,碑首、碑座已经遗失,碑身字迹清晰,上下左右犹见祥云、龙纹纹饰。
碑身尺寸长290厘米,宽116厘米,厚27厘米。
碑文标题“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落款“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臣张玉书奉敕敬书”。
碑文12行,每行50字,字迹规正,一丝不苟,稳健自如,雍容清逸。
碑文分两部分,上段对孔子的德行、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下段则是康熙皇帝对孔子的赞词,现恭录如下: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
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
此正学所以常明,而人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韩 璐 毛洪东山东即墨文庙内的大成殿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心所以不泯也。
奥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
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
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终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
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以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
朕巡省东国,竭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擒笔而为之赞曰:“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
行着习察,舍道莫由。
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
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
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
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
日月无逾,羹墙可晤。
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
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视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
陈鸿寿和紫砂壶
陈鸿寿及其紫砂壶艺相关问题研究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江南地区,活跃着一位对文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多面艺术家,他就是陈鸿寿(1768-1822)。
他的出现,给江南艺坛吹来了一丝淡淡的清风,文人阶层纷纷为之赞叹。
当然,从根本上说,陈鸿寿的主要成就不在诗、书、画方面,在文人荟萃的乾嘉时代,大学者、大书画家云集,同他们比起来,陈鸿寿的作品似乎还稍逊一筹。
但能够使他在艺坛上暂露头角的,首先是他的篆刻,他以精湛的技巧和艺术激情,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丁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奚冈(1746-1803)、黄易(1744-1802)等齐名,成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他居然成为宜兴紫砂壶名家,一个不会制作紫砂壶的人,因为设计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曼生壶”而为时人青睐,更令后人感叹和称道,仅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陈鸿寿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
本文拟以上海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的曼生壶为主要线索,对陈鸿寿的艺术境界和有关活动情况,参与设计紫砂壶的历史背景以及曼生壶的创作与流传等相关内容进行考察,其望藉此澄清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上海博物馆所藏“曼生壶”上海博物馆赴港展出的书法、绘画、信札、印章、紫砂壶等作品共计65件。
其中陈鸿寿落款紫砂壶十二把。
从所见作品看,这些紫砂壶造型各异,题材丰富,仅管有些作品属同类题材,但整体的风格不尽相同。
同时,这批作品胎泥质地均较细洁,质地差异不太大。
从造型和内容看,馆藏紫砂壶基本上反映了陈鸿寿的艺术观和创作思想。
这一批紫砂壶可说代表了曼生壶的基本风格,形制多样化,有圆形、半圆形、井栏形、半瓦当形、扁体式、瓢形等。
造型古朴清雅,富有特色。
壶体装饰内容既丰富又简捷明快,刻纹清晰流畅。
大多数作品体现了清中期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水平。
从这批紫砂壶的艺术风格看,陈鸿寿的创作思路十分清晰。
如按清代历朝紫砂壶进行排比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陈鸿寿设计的紫砂壶,一扫繁复粗俗的格调,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扑面而来。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一、甘泉书院碑文(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尝思贤哲挺生,固由天地菁华之萃,人才蔚起,尢赖君师乐育之功,□□□□□□,气习殊尔,必须振兴之有术,唯我杨太公祖讳赞绪,仰体□□圣化,俯恤边儒,本无□之深衷,著作人之雅化,特捐廉俸,创建云峰书院,及乎宋太公祖讳淇源,□□□□公项储给师生膏火,自是而后,继任贤候,荣蒞斯土,□□□□□□□,勋等肄业其中,相聚而言曰:云峰书院为鼓舞人文之区。
文昌帝君,实司衡人文之柄,盛德□□宇宙,大业偏洽儒林,吾侪素存景仰之心,□□□□□□□,敬塑帝像,用效趋跄,二月初三恭逢。
帝诞甚喜,献□有日,□忭颂祝无疆,更相联名,聚成胜会,凑得银。
□□□□,以供祀祭,□明德昭格降福,孔皆敬业乐群,若启若翼,成人□□□□科甲联元,爰颜会名曰连元会,是为记。
儒学教授:谢琏、李嗣勋、陈仪、梁元珣绅士: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岑树淳、李盛枝、朱上瑛、岑鸿爵岑文济、林应翰岑廷元、岑鸿章、岑鸿逵、杨延星、罗国佐、岑文渊李世英、林森华、梁上材、岑文瑛、岑鸿烈、梁成德、刘绍俊、覃超元李隆、潘其仁、林森美、李方成、唐世杰李元章、屈必伸、李登荣刘廷翰、朱景昭、雷再溥、刘朝俊、吴世绩、黄元都、蒙全、黄志道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春月立二、甘泉书院碑记尝读《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
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
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
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
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
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
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
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
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
走近甘泉书院
走近甘泉书院这是一个掩隐于闹市深处的地方。
外面,车水马龙,是张掖较为繁华热闹的南大街;里面,书声朗朗,是宁静祥和的甘州区民族小学,无数学子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少年阶段最美好的读书时光。
这里还遗存着一座迄今数百年的古老书院——甘泉书院,它曾经见证了张掖教育文化的兴衰,也绵绵延续着张掖历史传承的文脉。
因工作关系,以前多次走近这个氤氲着人文气息的地方。
最早什么时候去的已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当时所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有一座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一座亭子和一个青石砌就的水池。
木楼和亭子已经十分沧桑,正在时光的磨砺中一点点老去。
水池依然如故,特别是“有本如是”的题额,使人揣度良久。
题款作者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甘肃巡抚陈棐,一个学识深厚的官员。
窃以为,陈棐这个题款,大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取孟子“有本者如是”之义,说张掖水源的来历;二是引申为风化之源,由此而始。
第一层意思在《甘州府志》里已经明了:张掖甘泉有二,一在城西南甘浚山下,泉水甘洌,为甘州得名之源;一在甘州城南门内城墙下,即今民族小学内,泉水从城墙下流出分两翼,称为“文流武派”,建池会合后,还曾建立一个牌坊,横批“文武一道”。
第二层意思只是揣测而已,不知道四百多年前的陈巡抚是否想得这么深远。
今天所能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是这个历史建筑的一角,像一本古书的残页,需要揣度的东西实在太多。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书院与官办儒学的区别在于:书院的生源一般是秀才或儒学中优秀的童生。
因此,书院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
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自汉武帝设郡到唐宋时期,战乱频仍,民族纷争不断,一直是和平与战争并存,直到明代始有长期安定之局面,因此,书院兴起,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自明至清,张掖先后设有甘泉书院、天山书院、南华书院、得书院、河西讲舍、山丹仙堤书院、东乐仰止书院、民乐金山书院、临泽蓼泉书院、高台建康书院等十所书院,其中以甘泉书院创办最早、最为有名,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留有旧时遗迹的书院。
碑记被埋于咸中办公楼下,始建于500年前的华州少华书院!
碑记被埋于咸中办公楼下,始建于500年前的华州少华书院!邮箱:*****************华州少华书院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五代,盛行于宋,一般都建在山林名胜之地,并以此命名。
书院多研习儒学,但并不重视科举。
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
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今华州莲花寺白家河村北的原白家河小学内,有一座以郭子仪爵位命名的“汾阳书院”,其内收藏了与郭子仪相关的字画及文献史料,是华州境内仅存的一座书院。
白家河“汾阳书院” 郭军旗供华州历史上曾有四座古香古色的书院,分别为:华山书院、秀峰书院、少华书院和高塘书院。
这四座书院中建成最早的要属少华书院了。
华州少华书院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初建在仓西草场旷地(原咸中大操场东南),后来不知何故被废弃。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华州拔贡史芝因华州原有的秀峰书院被西陲用兵借为驿馆,州士子皆荒学,乃捐资千金,于城西南里许施地一段(即今崖坡东,原华县食品公司地址),再建少华书院。
修上房讲堂各五楹(间),廊房、斋房(学舍)数十间。
花卉竹木,四面环列,房舍宏敞,净几明窗,士子肄业其中,恍然洞天福地,一时称盛。
1862年回异纷争时,书院被毁,院址草木丛生。
虽有好学之士,苦于栖身无地。
同治十年(1871年)华州州牧胡焘,以书院为培植人才之地,不能听其久湮(没灭),筹措经费,又新建于华州新城西北隅(今咸中西部)。
书院占地四亩四分有零,建大门三楹,东西斋房八间,东有井一眼,二门三间,讲堂三楹,两旁耳房各一间,两厢斋房各三间,东廊前柿树一株,上厅三楹,两旁各有耳房,东偏院上房三楹,左厦房五间,南斋房三楹,讲堂前后各有便门通出,入门有照壁墙,二年乃落成。
聘山长(注)主讲,斋长二,筹定之款,约制钱四千缗发商生息,并有许多不动产,藏书亦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州牧李嘉绩为书院捐古书62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州立中学成立,院产悉归,院址教育会学校占用。
扬州书院史话
作者: 徐祥玲;杨本红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5-118页
主题词: 书院史;扬州府;安定;梅花;清政府;十七年;嘉靖;湛若水;两淮;宋理宗
摘要: <正> 一扬州向为文人荟萃之所。
早在南宋理宗时,为纪念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993—1059)即创建安定书院。
相继二百多年,至明正德、嘉靖、万历间,扬州书院逐渐兴起。
当时,即有:安定书院、资政书院、维扬书院、五贤书院、甘泉书院。
资政书院建于明成化间,维扬、五贤、甘泉三书院建于嘉靖间。
甘泉书院系嘉靖七年(1528)为纪念理学大师湛若水(号甘泉)而建。
嘉靖六年(1527)湛“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
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
”于。
甘泉书院
甘泉书院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
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末后,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
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
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
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甘泉书院原名甘泉精舍、甘泉祠,因位于紫云峰下,故又名紫云书院,与文定书院毗邻,现为岳云中学图书馆所在地。
甘泉为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号。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
29岁时,拜理学大师陈献章(白沙先生)为师,笃志研究心性之学,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
在京都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王阳明结识后,遂成至交。
明嘉靖初年(1522年),王阳明曾游南岳并在文定书院讲学。
湛若水本相约同游,却迟至1544年才来南岳,此时湛已78岁。
南岳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看到紫云峰下的衡岳寺废址四周景色优美,便出资购置田产筑宅,作为休憩讲学之用。
这就是甘泉精舍,后人称它为甘泉书院或紫云书院。
当年,甘泉书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环峙左右。
相传书院有讲堂、书斋等三进房舍。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末后,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
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
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1935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政、教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
1938年,何炳麟在甘泉书院旧址建《雪霁堂》,以纪念朱(熹)张(栻)游岳。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将其加以修葺,辟为“岳云校友楼”,并重修“甘泉亭”,内置甘泉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现为岳云中学图书馆所在地。
甘泉雅韵
甘泉雅韵云淡风轻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族小学内的一处水泉,它的名字叫甘泉。
甘泉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甘州最有名的水泉之一。
古城甘州的得名,与甘泉有关。
在西魏废帝年间,张掖郡设州,因城中甘泉清澈如玉、明亮似镜、味极甘美,所以将州名定是“甘州”。
以后确定省名时,又将“甘州”的“甘”定为省名“首字”,省名“甘肃”就是取甘州的“甘”字和肃州的“肃”字组合而成。
因此“甘肃”这个省名来源于这里。
据《甘州府志》记载,“城南门内有甘泉庙,层阁上连雉堞,甚宏敞”。
“凭栏远望,长天一空,居延,遮虏类皆指顾间也。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甘浚山,中有泉,味甘洌,州以是名。
”在《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述,“甘泉在张掖县西南八十里甘浚山下,味甘冽。
又,城南门内东三十余步,亦有甘泉,北流出城,引以转硙”。
在这些古籍记载,在甘州境内,甘泉有两处,一处在甘州城西南的甘浚山下,甘泉泉水甘冽,西魏因之称张掖为甘州。
另一处甘泉位于城南门内的城墙下,泉水北流出城,能打动石磨,用来磨面粉,形成阿薛渠,灌溉农田,可见当年水流量之大。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的甘泉就是从古甘州城墙下流出的这一弘清泉。
泉水分为两翼,一翼为文流,一翼为武派,后建池汇合,并建坊,横额“文武一道”。
据记载,这“汨汨泉水,似玉带飘悠,尽显袅娜;淙淙水声,如缕缕琴声,不绝于耳,更加别致。
”据说该泉泉水夏不增,冬不减,旱不涸,涝不溢;并有严冬不冻,在“三九三”这一天人们清早取水生饮有消炎延寿的说法,并被传为“天泉”。
城内甘泉的出现年代不详,无从考证,但泉上之楼是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巡抚杨博都御使主持培土紧靠城墙建造的。
楼檐3丈2尺,与城墙一般高。
甘泉历代都有扩建,清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三年由甘州知县王廷赞、陶士麟、陈澍先后3次组织工匠补修泮池、桥梁,泉水清洌,甘甜可口,冬暖夏凉,常盈不枯。
在泉源流经过的南城墙脚下,建有用硬木支撑的呈长方形的泉洞,洞前有嘉靖三十七年巡抚御史陈棐在泉边石碑上刻的“有本如是”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南安书院碑记》张岳崧
⼣,尔师若徒,观摩讲贯,必有豁然开朗,耸然特⽴,与道⼤适者。
矧⽂字研求,声律酬唱,⽄⽄者乎。
盖学术渊通,勋名蔚茂,积⼩⾼⼤,于是乎取之诸髦勖乎哉,皆欣唯⽽退。
既新以额,明其章程,因纪以谂,来兹俾知。
植⼈材、⽴纲维、振兴有⾃,⽽守之益⼤也。
——赐进⼠及第、翰林院编修、提督陕⽢学政、琼州张岳崧撰并书丹篆额。
是明清两代海南唯⼀的探花,官⾄三品,且书道精深,与郭尚先齐名,被列为⼴东四⼤书法家之⼀。
《南安书院碑记》碑刻底稿册页,是近⼏年来发现的唯⼀张岳崧碑版楷书真迹,是其为南安书院建成所撰写的碑刻底稿,对研究清中晚期的教育分布情况和陇西地区⽂化建设情况以及张岳崧的⽣平考证,都有⾮常重要⽂史研究价值。
册页书法以欧体楷书为正,帖学特征明显。
⽂章如诗,字句⼊⼼,⽤笔极其精到,功⼒⾮凡,是张岳崧书法之精品,有较⾼的艺术研究价值,加之⼜是刻碑的原始底稿,若原碑已失,说是孤品也不为过,具有稀有性,因此也具有较⾼的收藏价值。
可以说这是⼀件集艺术、收藏和⽂史研究价值于⼀⾝的精品之作,如果按艺术品“三性”即历史性、艺术性、稀有性来估价,其价格肯定不菲,这样⼀件⽂物级的艺术精品如果不能为国家收藏,实在有点可惜。
郭山庙志简体版
光绪丁酉秋刊郭山庙志板藏诗山书院台湾台南下林玉圣宫提供南安诗山凤山寺录入新修郭山庙志序自身毐之教起天下之奉其法者往往崇之信之假土木而形骸之极之金马碧鸡亦俎豆馨香而不知为诞自犹太之教起天下之奉其法者又毐虚之无之举英灵而轻之极之中溜司命亦摧残灭裂而不恤为诬二者皆未淂其平也夫能正直而台一者神有功德于民则祀煌煌训典亘古为昭良以神之所以神与祀之所当祀皆各有风俗人心之寄而邀福免祸之说不参焉间有获祸福于神灵者揆度由来又非有毫厘或爽之机呜呼此幽冥之喜怒所以救乎赏罚之穷也岁乙未奉天子命来守泉州下车伊始㠯国之大事记祀居其先于常祀居其先于常祀之外凡不应凡不应祀者悉厉禁之非慢神也戒滛祀也南邑诗山奉有郭尊王者生于后唐同光间㠯孝德而神厯宋至今屡着灵异余读通志郡志俱见之而恨未详其颠末也丁酉秋敬斋内翰以新非福在善而祸在滛乎或曰信如子言则身毒与犹太两教我朝何为不遏抑之不知彼既㠯教为号其言亦不无可采我但择其可信者信之其它存而勿论可也爰缀数言俾世之敬奉尊王者咸诵内翰是编而淂以湥悉夫神之所以为神与士大夫所㠯祀神之意则焚香顶礼庶有㠯召和风致甘雨俾合境渥沐神庥也夫是为序时在光绪疆圉作噩菊秋吉旦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知福建泉州府事邵阳郑秉成顿首拜譔郭山庙志序昔在史迁作史记而刱八书班掾因八书而立志此志书之权舆也班书志地理缀以禹贡周官春秋下逯战国秦汉郡邑户口山川道里民风国习无不苑焉志郊祀自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下逯方士粤觋飞廉贵馆亦丛见焉自时度后分门采摭大而郡国都会郊庙社稷小而岳渎名胜各有专书赴厘秩然盖犹是地理郊祀之意已我泉州郭山威镇庙在南安县治之北崇祀保安广泽尊王通志载于城隍之次所以崇正祀而秩典礼也王坐而英异殁而为神时着灵异于亿万耳目之表经数百年而拯民生捍灾患灵应如一日自大夫士庶欤夫贩夫走䘚村童里妪汲汲焉膜拜恐后必信必虔而一二好奇之士承诿踵谬转相附会摭二氏之说杂出乎其间至蹈昌黎韩子所讥而莫之或恤者不亦失王之聪明正直而大没其真欤吾友戴敬斋中翰厘而正之博考前贤碑记旁证豪核实而后着之于篇凡新奇诡异之说概置之不录以言乎飞势则郭山龙山绘图贴说瞭若观纹以言乎祀事则茔祭器物仪文礼节与类推移而咸淂从其条贯是书也虽逡跻于郊祀地理之列异日撰修郡志据为定本补坛庙祠宇之所未备其庶几乎若夫王之世系事迹俱祥本传兹不赘焉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吴鲁序郭山庙志序上古圣人将以神道设教乃制为庙祀之典以隆其祈报葢欲妥神以孚民也然神非必有形解真升之异非必有清净空虚之为皆其忠孝仁义道德功列炳炳宇宙间足以昭肸蛮而绵馨香而后祀典所垂餍饫乎天下人之心天下亦共习为伦常日用事而不屑以奇异尚也自后世厌其常道诩然以高深幽隐为神之所为于是好怪乐诞之意于外入主出奴之间胶于内即有一二忠孝仁义道德功烈不愧为正神者羣然以异氏称之几谓非是不足以崇神也噫可慨也夫邑郭山有神曰广泽尊王葬茔祭茔则致其孝也救火护国则致其忠也荡寇绥民则致其仁也不忘故主恩而使祔祀于茔则致其义也声灵震疉合中外而帡幪之则道德廓如功烈赫如律以法施民劳定国御大灾捍大患诸祀典无不一一相符者遒世不以此之尊而疆加以蜕化修真诸诞语何也震于末信异氏之侜而不自知其诬也不亟正之恐天下习闻其异说亦率为高湥幽隐而不致力于伦常日用事讵非世道人心之累也邪仪积颖久之攟摭志书涣然解曰古人先淂我心矣书其终曰垂足而逝则非蜕化也书其事皆包国安民诸大端则非弃而君臣父子禁而相生相养而一意修真也书其爵号乕曰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则非若异氏有大觉真通元冲虚之封也且通志次郭庙于城隍郡志列郭庙于坛庙又非若徐真君郑文保生帝清水祖师之入方外传也仪瞭于目豁于心亟欲笔之于书以告天下后世窃不自量攥成庙志八卷方以付梓为难而同知胡君朝觐同知雷君骏声慨然各出百金以授梓人于虖雨君亦好义士㦲抑王灵有以感之也杀青既竟聊以愚管缀诸简端倘后之览者体神道设教之意而自力其忠孝仁义道德功烈以柱础乾坤支撑家国即尊王之所歆也纵不祷于王亦必佑之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八月朔里人戴凤仪敬序于诗山之松邨精舍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钦加员外郎衔刑部主事浙江清吏司加三级里八黄尔沤敬书于玳瑁山麓郭山庙志凡例一古人于名山胜地都邑祠庙皆有志以传之其体与史书相表里务在分纲别目切实祥明使后人碻然可信犂可观不得以谰语杂之兹志以纲该自分为七门首图像次本传次封爵次庙宇次封茔次艺文而以杂志终焉期间源流颠末隐然有序而尊王之灵亦随事可以想见焉一绘图列于简端志乘例也兹益以说遵一统志例也古人修志每分山川形势为一门郭山志既纂入封茔龙山宫洎清溪威镇庙其山川形势甚伙欲别分一门未免零碎故悉于图说祥之至庙宇封茔巳有分门其图不复立说一图次以像像附以赞欲使阅是志者瞻之诵之如见尊王尊妃之在上在旁而肃然起敬焉一史家有立传之体王之行为有关家国例宜立传然其事迹历九百余年之久传者不无或讹兹博采志书细访故老而衷诸正理不稍参以荒诞之词所以存实录也如有敌体之尊例宜附传其故实难稽仍存疑笔罔敢臆断至世称为圣王圣妃因封号未有圣字亦不敢溢称以存其真一尊王字宋至今爵号迭增虽久敕已湮亦不可无志兹依史家例为封爵一门所以见纶言之重也而庙之赐额茔之祀典亦因褒封而重焉故以封爵居庙茔之先一同治间加封字样殚心搜访未得其全兹志所编尚阙初次正详及卞宪奏疏然即此以观其加封始末已了然心目则亦无妨于阙也一通志郡邑志载郭山有威镇庙并无凤山寺之名细询其故乃知僧加别奉诸佛于西夹室名之曰寺世俗遂从而通称之㳂其伪而舍其真几不知威镇庙之在郭山矣兹郭山庙特标威镇二字不书其寺名所以重赐额而破异说也一郭山庙备书高低纵横尺丈俾后世兴修有所依据盖重之也余则从略一龙山宫及清溪威镇庙郡邑志皆不载然是宫为尊王孕祥之地是庙为封茔攸系之区不并纂入无以见其源流且事既相属合而志之亦使史家连类并书之例故以二者次郭庙后一尊王一生大节惟孝为首其孝以葬茔祭茔为大则封茔重焉兹志茔地茔式茔向及一切祭品祭仪务求详备盖欲使后之承修承祭者有所碻循又深望后之纂郡邑之者据为底本载入志乘封茔盛事可昭万古而尊王恳恳孝思亦得以用慰焉一祭茔一举乃迎王驾而祭文当代尊王立言前人已有此议但必称显考显妣方合子祀亲之义至旧称王之父母为太王太妃虽敕书久毁封号无征然数百年来乡先正皆如是称即揆诸封赠之例亦复相符故仍其旧一杨长者其祔祀封茔乃尊王不忘主恩之义也兹祥志其祀事已见王匪特忠孝可师且大义兼尽是亦风世之一端也一汉书志艺文只载书目后来郡邑志兼采遗文旁及题咏兹志仿焉凡有关于山川胜览概庙茔兴修及尊王灵迹使人可诵可传者一一载之以为后君子征文之资一郭庙碑记不敢纂入庙宇者惧其杂也故与游记序启等篇通列艺文以类相从所以便后人之浏览也一前人诗章从无以二氏称尊王者至近人掇谱系纪略一篇尔时士大夫据为题咏遂半杂以二氏语此万不可存者兹志一切淘去罔敢滥登间有诗笔甚佳不忍割爱则就其中僭一二虽点金成铁贻笑大方然于正神身分必如是方不至冒异氏之称云若禅房等语就庙僧言无碍于王则不必削一尊王匾额联句繁富伙够累牍难载择其尤者纂之亦文之绪余也一自班氏汉书不遗稗官之言至刘知几作史通遂于正史而外兼录杂说兹用其例凡故老所传稗乘所纪遗言轶事悉裒诸篇亦以备輶轩之采云雨尔一尊王旧事有一二错误及茫无碻据而背于正理者悉辨骏之不敢沿讹以误后人一尊王近事不胜殚述兹志所纪皆出于父老多士之传闻虽未暇一一注明所出然实碻有来历不敢臆造一尊王祠庙徧天下不能周知悉载兹就其所闻者纪之如复有闻自当续录一崇德侯显佑侯为赍敕使黄太尉陈将军为左右卫此理决可信者也其事迹爵号无所考稽则用史家存疑之例非贬损诸神也盖欲传信于后人云一尊王签诗不知何代何人所作然世之祈祷于王者既以是为凭而王亦因其人其事之眶臧否得失祸福吉凶悉朱验于是则签诗故世俗所征信之词也宜卷一清溪威镇庙形势图说清溪威镇庙图尊王像赞尊妃乡赞卷二本传保安广泽尊王传尊妃附卷三封爵历代封爵附考卷四庙宇郭山威镇庙附历代兴修考龙山宫附增祀太王太妃议清溪威镇庙附庙号辨卷五封茔郭太王太妃封茔茔祭图陈设图祭器图祭物祭封茔文祭后土文祭杨长者文祭封茔仪注祭后土仪注祭杨长者仪注卷六艺文碑记游记序告文启郭山庙记郭山庙口口路记重修郭山庙记请封碑记游郭山记重游郭山记谒封茔记尊王谱系纪略序修郭山庙之告文募刻郭山庙志启卷七诗章古歌四言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排律七排律填词匾额联句卷八尊王旧事正误尊王近事纪闻尊王分庙纪闻崇德尊侯显佑尊侯考黄太尉陈将军考签诗郭山庙志卷之一诗山戴凤仪敬斋纂男绍箕虚谷参校图像古者方舆胜概以萃之然图非说不明故禹贡王会一统志皆因图立说仿图史并列意也像者精神度所寄匪赞曷尊自曼倩画赞渐为滥觞后世矩公遂以赞诩像焉尊王以豪伟之姿得山川之胜天下之仰其灵者视庙茔若泰华式王度如金玉是诚众望之所归也可不笔之以为后镜哉志图像郭山形势图郭山天南一形胜也山不甚巨而其名特着于天下者岂非以王显兴然山以王显王亦以山灵也山之远脉发自舟山其峰亘峙三遥瞩如舟陡下铁史砦逶逶迤迤十余里矗起天柱高撑云霄远射海表魁如也由天柱翻腾二十里许至文章崭岩耸秀拔立乎诸峰之上折而西南行数起数伏极飞舞摇曳之势乃抵郭山而王庙跨乎其上焉山絫石嶒崚若凤髻舒两小支若凤翼俗名鸟翼飘飘乎有凤翔千仞概故世亦以凤名山从是山而远眺之则高盖白云亲在几榻莲花峙于左魁缠蟠于右育钟龟山梁山鼓山辅之翼之真所谓势若星拱者从是山而俯瞰之则一涧之水西来环带山麓而双虹卧波一村蘸绿九衢辐凑万灶烟霏错错然落落然真所谓气象万千者王之庙食于斯其得山之灵以为灵与若其殿庑禅房之幽敞茂林怪树之郁葱与夫迭阶曲磴纡余于山门外可以备天下士大夫之登高览胜者前记已祥鉴者自能得之兹不复道郭山庙志卷之二诗山戴凤仪敬斋纂男绍箕虚谷参校本传传之由来尚矣左氏传春秋伏生传尚书其权舆至马班史汉罗古今贤俊创为列传后来史志因之司马贞谓序列其人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是也尊王大节超超足以振顽起懦使不珥笔纪之将年愈湮传愈难何以为扶翼风教之一鉴爰摭旧闻敬述于篇俾万禩知王之事迹有以兴起其忠孝仁爱之心焉志本传保安广泽尊王传附尊妃王闽之南安人郭其姓忠福其名唐汾阳王其远祖也由汾阳传至嵩入闽再传至华迁于泉王居泉之南邑十二都郭山下山以姓得名祖父多隐德母感异梦而娠诞王于后唐同光初二月二十日王生有孝德气度异人尝牧于清溪杨长者家晨昏之思忽起驰归侍奉依依如也父薨艰于葬地王忧心惸惸虽就牧犹澘然泪下一形家鉴其孝指长者山而告曰窆此大吉王然之稽颡谢龥求长者而茔之竣乃归郭山下而奉母以终身焉后晋天福间王年十六忽牵牛登山翼日做古藤上而逝母至攀其左足塑像者因塑其左足下垂迨母薨里人感王至孝为祔于清溪故茔其得鲁人合祔之礼与初王甫着灵响里人建庙祀之号郭山庙亦号将军庙盖伪闽时也宋建炎四年汤寇勍逼近境民欲遁卜于王弗许一日大雨溪涨寇不能渡王衣白衣乘白马诱之浅涉黠者多溺死邑赖以全绍兴间里人吴悳奉王香火入京值宋宫火王麾以白旗火遽熄故有侯爵额之锡庆元开庆间复增封王爵自是王之声灵轰烈震詟天地间矣明嘉靖之季倭寇诗山乡人筑堡庙北贼困之不利意以为神纵火燌庙碑敕俱毁忽大雨骤然至贼之攻堡药亦烬于火遂惧而遁四境获安佥曰非王之力不及此国朝王灵益震凡保国安民事难缕述如剿会匪遏林逆歼谢匪沛甘雨祛瘟疫尤其彰彰者也迄今薄海蒙庥每当仲秋展墓荐馨香者犹不远数千里而来云尊妃氏黄号懿德后唐时正月二月二十三日诞也或曰妃少字于王王薨后妃一旦入庙而逝里人因而塑像并祀之或曰妃在宋绍兴间曾敕凤妙应仙妃年代既湮敕书亦毁姑弗深考然自并祀以来凡王所著绩妃每与有力焉论曰尊王古孝子也思亲尽诚葬亲尽哀虽狄梁公之望云王伟元之泣墓无以过此宜其生为英而死为灵哉历观救火荡寇苏旱祛瘟诸事迹功在于国所谓移孝作忠也泽被于民所谓亲亲而仁民也卒至裦封王爵荣及先人而遐迩谒茔又互万古而罔替是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礼曰大孝不匮尊王其庶几乎尊妃亦古之烈者也入庙并逝而配享千秋殆所谓附骥尾而名益彰者欤郭山庙志卷之三诗山戴凤仪敬斋纂男绍箕虚谷参校封爵国家崇德报功于是乎有封爵之典匪惟忠臣烈士之躬荷爵秩也即聪明正直之神凡有功德于国与民者亦必锡徽懿以崇之报之如英卫公伍员通佑王李冰武肃王钱镠通济王谢绪类类皆以护国庇膺厥封号尊王灵威燀扬代有显爵视诸神为有加矣君子观王之封册当思其所以致此之由也夫志布政使司潘宪札奉巡抚部院王案行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七日准礼部咨等因到院行司即便分别转行钦遵查照毋违等因奉此合行饬知为此仰州官吏即便钦遵毋违此札等因蒙此除牒泉州府并移南安县暨谕城隍庙绅董一体钦遵谨将永春城隍之神奉旨敕封显应二字由州敬制匾额择吉会率僚属绅士供悬庙庭并谨将南安广泽尊王之神奉旨加封保安二字敬制匾额会同南安县择吉恭悬庙庭均将请封缘由撰记勒石以埀久远外合行谕知为此谕仰郭山庙绅董一体钦遵毋违此谕同治十年正月三十日封爵宋绍兴朝敕封威镇广泽侯赐庙额曰威镇庙庆元朝加封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庆元朝加封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国朝同治九年加封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附历代封爵考尊王者五季时之郭将军也先是里人祈禳多应因以将军礼祀之亦犹青山张将军漳江陈将军之例也宋初仍其旧号高宗绍兴间始敕封侯爵并额其庙宁宗庆元初敕加忠应孚惠四字后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是封也或曰在庆元之季或曰在开庆元年后说近是总之碻有三锡之典乡先正所谓敕凡三也方敕之藏于枌乡也南人以神物珍之非有大庆罕窥其书迄乎明季东倭蹂躏焫王庙劫居民三勅遂蚀于兵燹后有考者虽粗知大略终莫得稽年月叩颠末以覶述其累朝锡赉之由噫嘻亦不幸哉谱系云宁宗时晋封提伯王此又无稽之说按王教授庙记撰于理宗宝庆二年据宁宗仅数稔果有此事庙记胡为不书且王与伯均爵也既称王复杂以伯册府无此明文即遍搜志乘尊王亦无此封号又安可谬为附会邪惟我穆宗毅皇帝因巡抚提请加封保安煌煌纶綍下贲凤山此迩事之可征者也谨将始末载于左右俾后人知王之遭遇清时得邀异数之荣者其来有自请加封号册泉州府南安县永春直隶州为会祥事谨将详请广泽尊王并永春州城隍请加封号匾额缘由备录正详不复冗序外理合摘具简文详请宪台察核转详奏请勅加封号并钦颁匾额以答神庥而顺舆情实为公便除详某宪外为此备由具申伏乞照详施行须至申者右申同治八年正月钦命福建等处承宣布政司邓批查御灾捍患诸神题请封典必须查明确实事迹及志乘有无载明详细造册取结照例详办兹未据造其事迹册结加结详送碍难核办仰即遵照移会查明取造妥协册结加具结着并将志书送司以凭核办毋延此缴同治八年正月二十四日知州翁雪本知县吴光汉署福建布政使司厦为饬遵事准前司移交奉总督部堂英批据该州会同南安县详请广泽尊王并永春州城隍请加封号匾额缘由奉批仰福建布政司核议通详察办仍侯抚学部院批示缴又奉巡抚部院卞批仰布政司核明照例详办仍侯督学部堂院批示缴又奉督学部院邵批据详已悉仰侯督巡抚堂部院办理缴各等因奉此查此案并据该州会详到司经前司批饬取造册结并将志书送司核办在案兹奉前批合就饬行为此仰州官立即遵照前批迅即会同南安县查明事迹及志乘有无载明详细造册取结加具结看详司察办毋延速速此札同治八年三月日福建永春直隶州泉州府南安县为会详事据永春南安绅士佥呈称为神灵显应呈恳转详奏请勅加封号并钦颁匾额以答神庥事窃维神灵不震屡有御灾捍患之奇祀典宜隆昭崇德报宫之意考之福建通志泉州府南安县郭山在十二都神姓郭居山下十岁时登山坐化屡着灵异建有威镇庙又考泉州府志神姓郭名忠福宋建炎四年寇汤某逼境民欲遁卜神勿许翌日大雨溪涨寇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马者诱之由他路去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邑赖以安其后累加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又考邑人曾天爵所辑广泽尊王谱系纪略神灭火于宋宫宋光宗敕封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廓大其庙赐名威镇旌忠祀典及庆元朝英灵益着宁宗晋封提伯王累加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神生当五季庙食千秋显英于宋宫荣封乎王爵降至元明以迄我朝辅国庇民厯有成绩故上自三吴下通百粤莫不祷祠而尸祝焉咸丰三年间厦门同安等处小刀会匪滋事揭竿倡乱蔓延南安四处抢掠官军剿捕数月匪焰炽张骤难歼灭官绅前赴郭山祈祷夜梦神指授机宜随厚集乡兵会合官军戮力剿捕贼遂以平每逢祷雨祈晴有求必应三年四月三十日土匪首林俊纠集伙党四五千人由德化窜入永春州城自辰自午官兵与贼力战二时之久正在危急之际忽见州城之北大鹏山兵甲林立内有郭姓旗帜士卒见之勇气百倍奋力攻击将贼党聚而歼旃斩馘无数匪首林俊穷蹙远遁城池即于是日午刻收复地方赖以敉安同治三年间匪首刘洸居谢险谢进在永春州属何山寨地方结党啸聚扰害居民时值发逆窜陷漳州郡县该匪思图回应经官军迭次迫寨猛攻断其汲道匪党慌窜出巢生擒匪首刘洸居谢近等均即正法惟谢险乘间逃逸七年闰四月间谢险潜至永春德化交界处所勾结匪类复图起事经地方文武绅合力搜捕翦其与翼毁其巢穴谢险四处奔窜跳走如飞出没靡定一时不能擒获官绅又诣祷于郭山庙不逾月谢险就擒立置重典若非神灵赫濯焉能歼厥渠魁现在永德田南一带萑苻绝迹闾阎绥安同深感戴呈恳转详奏请勅加封号并钦颁匾额等情前来卑职学本惟叙会查庙祀正神实能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例准奏请加封今广泽尊王累受于宋朝事迹详载志乘咸丰同治年间当土匪滋扰州邑威灵迭着保卫民生核与御灾捍患之例相符理合同具文详请宪台察核转详奏请勅加封号并钦颁匾额以答神庥而顺与情抑卑职学本更有请着据卑州绅士呈称永春州城隍自建庙以来灵爽夙着凡遇水旱疾疫有求必应咸丰三年匪首林俊聚众滋事是年四月三十日窜入州城仰赖广泽尊王情理合详请一并奏请勅赐封号并钦颁匾额实为公便合并声明除详某宪外为此备用由具申伏乞照详施行须至册者一详抚督学宪臬藩本道宪同治八年三月日礼部谨奏为遵旨议奏事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礼科抄出福建巡抚卞据藩臬两司会详据永春州翁学本南安县王惟叙具详题请勅封南安县郭山庙祀宋封广泽尊王之神暨永春城隍之神并请钦颁匾额一疏奉城隍顷刻土寨踏平贼党歼灭惟谢险乘间远遁七年闰四月间潜至永春德化交界处勾结匪类复图起事官绅诣祷城隍谢险就擒洵属一州之保障宜沐三锡之褒荣吁恳转详奏请勅赐封号并钦颁匾额以昭灵贶等情到州据此卑职学本查卑州城隍洵属御灾捍患屡着灵应该绅士等所禀委系事情理合详请一并奏请勅赐封号并钦颁匾额实为公便合并声明除详某宪外为此备由具申伏乞。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书法内容释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
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毕臻,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
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
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
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
以为随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
于是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
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
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
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
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
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
谨案:《礼纬》云:王者刑杀当罪,赏锡当功,得礼之宜,则醴泉出于阙庭。
《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是地藏菩萨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九华山又称九子山,烟云氤氲,巍峨兀立,气吞江河。
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层峦叠翠,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将九子山比作九朵芙蓉,故后人改称之为九华山。
九华山群峰竞秀,景中有景。
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并以金地藏王菩萨讲法道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存放真身(肉体)和尚的名山。
自古以来朝山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
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
“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现存古寺庙94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山前景区甘露寺是游人上山见到的第一座庙宇。
甘露寺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二圣殿至九华街上山的途中,距“定心石”不远。
前后两殿,建在两个台基上,一暗一明,一高一低,布局新颖有趣。
甘露寺的来历,有一传说:清康熙皇帝的玉林国师受康熙之派遣,曾两次来到九华祭拜地藏菩萨。
第一次来到半山腰的定心石时,见这一带苍松傲穹、幽篁蔽天,东有龙瀑天池之景,西有龟山晓雾之悦,就认为此处很适宜建一座大的寺庙。
第二次来,听说卧虎洞主禅僧洞安愿遵此意建庙。
便亲自去卧虎洞探访洞安,鼓励他建庙。
说来奇巧,就在破土动工的那天清晨,天空普降甘露。
众人大悦。
朝廷闻之,赐名“甘露寺”。
甘露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寺内。
泉口从五溪桥出发,经云鹤峰下,再洞溪南行,出峡谷不远便到六泉口。
所谓“六泉”,是一口浅井,井内有六个泉眼。
嵩阳书院碑记原文
嵩阳书院碑记原文为:
嵩阳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历经多次修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嵩阳书院碑记原文内容如下: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历经多次修葺,如今已有千年历史。
书院位于嵩山脚下,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景色宜人。
书院以儒学为主,培养了众多的学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院内设有多个讲堂和阅读室,供学子们学习和研究经典文献。
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古朴典雅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书院内的花木扶疏,小桥流水,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嵩阳书院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还涉及到社会和政治。
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了许多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们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典范,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神和价值观。
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至今,嵩阳书院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它的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幽静,培养了众多的学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重修书院碑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重修书院碑记侯方域①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③书院,先太守郑公④,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
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
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
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
呜乎,伟矣!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
”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
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
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
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
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
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
”而属余为.之记。
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辞!(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
甘州寻古
甘州寻古作者:田瞳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06期河西走廊中段的古城甘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千年历史长卷,漫漫岁月长途,被风吹过,被雨淋过,烟云散尽,漫长历史随着岁月流逝一页页翻过去了,而文化则渐渐积累下来,甘州大地上遍布的名胜古迹把悠久的历史拉近,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甘泉书院甘泉书院是甘州历史上最大的书院,创设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最早由甘肃巡抚都御史赵春为书院修建四座书斋,名曰:诚意、正心、崇德、广业。
后到嘉靖年间,巡抚都御史赵载在书院内建起一座“敬一亭”,而后巡抚都御史牛天麟又在书院增修讲堂号舍。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甘泉书院废止。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令各省兴办书院。
雍正元年(1723),甘肃首先在兰州设立正业书院,后又创建兰山书院,成为甘肃的最高学府。
自此,各府县的书院纷纷兴办起来。
乾隆二年(1737),甘州知府冯祖悦在甘州城内重建甘泉书院,当时规模还比较小。
20多年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王廷赞对甘泉书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书院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规模。
甘泉书院因甘州城内有一甘泉而得名。
书院位于甘州城东南隅甘泉涌出之处,先架设木桥,填平洼地,打好地基,而后纠工聚材,建起房舍50多间。
地方士绅为王廷赞的行为所感动,也纷纷捐资,又给书院增置76间房屋,使甘泉书院具有了相当规模。
新建的甘泉书院,处处有流水相通,花草芳菲,亭台相间。
书院内有广贮图书的玩书楼,有谈经论典的集贤堂,有博览群书的灌书园,有著文释义的锄经堂,有登高远眺的三台阁,有供人休憩的爽心亭,还有与甘泉池水相映的甘泉楼、双苇湖,环境幽雅,景色怡人。
书院的师资都是颇有声望的大学者,能诗善文,工于书法。
书院经费来源有公助和私助两项。
王廷赞在重修甘泉书院后,为书院置学田60顷,每年可收生息银1500两,另有城内外苇草湖410亩,取起息作为书院生徒的薪火费。
地方贤达人士,也每有捐助。
清末,全国各地广设学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心性图说》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
浑然宇宙,其气同也。
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
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
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
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
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
”“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
”包与贯,实非二也。
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
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