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合集下载

《生理学》七年制 第四篇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调节、器官循环(2013级7年制)

《生理学》七年制 第四篇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调节、器官循环(2013级7年制)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Cardiac vagus nerve
延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神经节 脊髓
窦房结
房室交界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节前神经元: T1~T5侧
角细胞,释放乙酰胆碱; 激活节后神经元N1型胆碱 能受体。

节后神经元:星状神经节
或颈交感神经节内,释放 去甲肾上腺素,支配心脏 各部分。
心肺感受器反射效应 血压 (+) 心肺 血容量 感受 化学 器 物质 (+) 刺激 肾交感 N活动 抑制 中 枢 机 制
迷走 神经 传入 肾入球 小动脉 舒张
肾血 流量
肾排 水、 排钠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颈动脉体、主
动脉体
适宜刺激:血液PO2、 PCO2、H+ 传入N:窦N、迷走N 主动 中枢:延髓呼吸N元、 脉体 心血管N元
颈动 脉体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效应 PO2、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PCO2、 主动脉体 + H
窦N、 迷走N 传入
BP
中 心血管 枢 机 (五章) 呼吸加深加快 制 呼吸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血压变化经 压力感受器等反射 弧活动,而维持血 压于稳态的反射。
(1)动脉压力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 膜下感觉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传入神经:窦N和主动脉N(减压N) 与中枢联系:
血管平滑 肌α受体
血管平滑 肌β受体
血管 收缩
血管 舒张

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产生强烈的收缩作用,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它也能刺激肾上腺皮 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进而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
醛固酮
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钾的排泄和钠、水的重吸收,以维持血容 量和血压的稳定。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具有兴奋心脏、 扩张血管、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 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发挥重要作用。
去甲肾上 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导致 血压升高。
心钠素和脑钠素
心钠素
由心房肌细胞分泌,具有强烈的利尿和降压作用。心钠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容量、血压和神经体液 因素等。
脑钠素
由中枢神经系统分泌,参与调节水盐平衡和血压。脑钠素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与心钠素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相 互影响。
应。
当身体处于不同状态(如运动、 休息等)或外界环境刺激(如疼 痛、恐惧等)时,心血管系统会
相应地调整血压水平。
调节血容量
血容量是指循环系统中血液的 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备血 量。
心血管系统通过心肌收缩力和 血管舒缩活动,调节循环血量 和储备血量的比例,以维持血 容量的相对稳定。
当血容量发生变化时,心血管 系统会迅速作出反应,通过调 节心输出量和血管容量来维持 血容量的稳定。
呼气时血压降低
呼气时胸腔内负压减小,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 压降低。
呼吸对血容量的影响
吸气时血容量增加
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增大,导致静脉回流增多,血容量增加。
呼气时血容量减少
呼气时胸腔内负压减小,静脉回流减少,血容量减少。
05 代谢调节
CHAPTER
血糖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总结词
血糖水平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高血糖和低血糖均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 。

第四章 生理学 最新版 中职.

第四章  生理学  最新版  中职.

力差,是推动血流的动力。
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1.概念
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主要因素:
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量 心室射血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起缓冲作用
过程:
在射血期,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和大动脉的可扩张性,
搏出量中约有1/3流向外周,而2/3暂存大动脉内,心室 收缩时释放的部分能量以势能形式贮存于大动脉管壁。
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心脏的结构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率与心动周期
每分钟的心跳(心动周期)次数,称为心率。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时为60~100 次/分,平均为75次/分。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1/心率
若心率以75次/分计算,则每一心动周 期为0.8秒,其中心房与心室各收缩、舒
大动脉:弹性储器血管; 中动脉:分配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Cap):交换血管; 静脉:容量血管。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
1.血流量:Q=⊿P/R = π ⊿P r4 / (8ŋL) 2.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管横截面积成反比
(二)血流阻力
意义
防止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和过 度的改变,以保护心肌细胞不受损伤。
2.心肌收缩能力
是指在前后负荷不变时而改变其力学的一种内在特性。
主要决定于兴奋①收缩耦联过程中 ②活化的横桥数目 ③ATP酶的活性 ④胞质内Ca2+浓度
张力-速度曲线 a:乙酰胆碱 b:正常 c:去甲肾上腺素
由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引起每搏量改变 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 ↓ ↓ 肾重吸收水↓ ↓ 肾排钠和排水↑
二、体 液 调 节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
(兴奋性)
2 .血管的N支配
(1)缩血管NF(=交感缩血管NF)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 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 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肾、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
↓(激活)
作用: ①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
血压调节; ②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 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六).心房钠尿肽(ANP)
适宜刺激 来源:
血容量↑、内皮素、VP
心 房 肌
合成释放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呼吸加深加快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间接 ↓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 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目录页
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 心室起主要作用。左右心室 的活动几乎同步,其射血和 充盈过程极为相似,射血量 也几乎相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1.左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目录页
(1)等容收缩期:心室在心房收缩结束后开始收缩,此时,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 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人心房。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动脉瓣仍处于关闭 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因此,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放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isovolumic contraction)。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5s。 (2)快速射血期:随着心室肌的持续收缩,心室内压持续上 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主动脉瓣冲开, 心室内的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缩小,但由于心室 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可继续上升达最高值。此期血液射入动脉速 度快、血量多,故称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此期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2/3,快速射血期历时约0.1s。 (3)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后,因大量血液进人动脉, 动脉内压力上升,同时由于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收缩强度减弱, 导致射血速度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period ofslow句ection), 历时约0.15s。
2.搏出量储备

搏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若舒张 末期容积更大,而收缩期容积更 一般情况下,动
1.心率储备
小,则搏出量会更多,这就是搏 出量储备,很显然,它分为舒张 期储备和收缩期储备。

生理学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②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脑、唾液腺、胃肠道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的血管平滑肌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型受体 作用:血管舒张,调节局部血流量 阻断剂:阿托品
(二)心血管中枢
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神经内相对集中的 部位。
分布:从脊髓到大脑皮层
1、心血管活动的
延髓
缩血管区: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舒血管区:使血管舒张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
✓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① 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腺苷) ②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直接作用:血管收缩 间接作用:心肌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高,血管舒张 总作用:先收缩后舒张 迷走神经相反:血管先舒张后收缩
③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甲状腺激素
2. 肺 循 环
➢ 肺循环的特点 ①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② 血容量变化大 ➢ 肺循环的调节 ① 肺泡气氧分压的调节 ② 神经和体液调节
>75
切断交感神经
<75
交感、迷走神经均切断 100(自身节律)
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起源:节前纤维起源于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 支配:全身大多数血管 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α受体(强)、β2受体(弱) 作用:使血管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2、舒血管神经纤维
①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骨骼肌血管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型受体 作用:血管舒张(应急状态下增加骨骼肌血流量) 阻断剂:阿托品
NE→
心肌1受体→(+)心脏 血管受体→缩血管→动脉血压↑↑
(-)
降 压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ANGI不具有活性,ANGⅡ、Ⅲ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的 血管紧张素受体 ,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⑴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引起心交感紧 张、交感缩血管紧张 ⑵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管区的活动
⑶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⑷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
2、延髓以上:脑干、大脑、小脑、
下丘脑等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动 高位中枢 脉 压 力 窦N(舌咽N) 延 髓 感 主动脉N 孤束核 受 器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心肌代谢水平(主) : 代谢↑→ PO2↓→血流量↑ 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等→冠脉舒张
2、神经调节 ⑴ 心迷走N兴奋→先舒张,后收缩 ⑵ 心交感N →先收缩,后舒张 3、体液调节 ⑴ AD、NE、甲状腺激素↑→代谢↑→冠脉 血流↑ ⑶ ADH↑、AngⅡ↑→冠脉血流↓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N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N及其作用
Ach
NA
(NA+β1-R)→心脏各部分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阻断剂:普萘洛尔
◎左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心房心室肌 ◎右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
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 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增高对K+的通透性降低,促进Ca2+内流, 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加强,分别 称为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 作用。
血管
α-R β2-R
骨骼肌肝 肾上腺素能N末梢 脏血管
β1-R
α-R 加强/整体? 绝大多数血管收缩
效应
心脏
加强 骨骼肌肝脏血管舒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VIP,引 时也释放VIP,引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二)心 血 管 中 枢
特 点 脊 T、L、S段 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灰质侧角 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 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始终有紧张性, 头端腹外侧) 延 (头端腹外侧) 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 心交感中枢 ③相互间有突触联系 传入神经接替站: (尾端腹外侧) 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髓 心迷走中枢 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一.神 经 调 节
一 ) 心 血 管 的 神 经 支 配 ( ( ( (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and Its Effects 分布特点及规律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 递质──Ach 脊髓外侧柱,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 室肌。 室肌。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窦房结: 窦房结:右侧交感神经 房室交界: 房室交界:左侧交感神经 功能:心率加快 功能: 功能:心肌收缩加强 功能: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Vagal Nerve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and Its Effects
分布及特点
节前神经元 :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前神经纤 维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房室束及其分支 左右侧迷走神经的支配差异 右侧:窦房结 右侧: 左侧:房室交界 左侧:

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PPT课件

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PPT课件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重要的整合部位integration
小脑:如刺激顶核,BP↑,与姿势、体
位调整相适应
大脑(尤其是边缘系统),可影响上述
心血管N元活动
(三)心血管反射Cardiovascular
reflex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又称减压反射) Carotid sinus -aortic arch baroreceptor reflex
心肺感受器反射对血量及体液的量和成分 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chemoreflex Po2↓
血中 Pco2↑
[H+]↑ 呼吸N元㈩ 心率↓ 心输出量↓ 冠脉舒张 内脏 骨骼肌>血管收缩
→化学感受器→窦N,迷走N→
延髓 孤束核
①呼吸加深加快 ②缩血管效应>心
输出量减少效应 → BP↑
窦内压与动脉血压的关系
(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
窦内压在平均动脉 压(100mmHg)水平范 围变动时,反射最敏 感,纠偏能力最强。
调 定 点
高血压者曲线右移, 表现为调定点上移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Cardiopulmonary receptor
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感受 器称为心肺感受器。 机械牵拉 交感N紧张↓ 化学物质 心肺感受器→迷走N→中枢→ 迷走N紧张↑>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BP↓ 肾血流量↑,排水↑,排钠↑ ADH释放↓→排水↑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innervation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收缩及舒张对右心室的影响不及对左心室明显
精选ppt课件
51
精选ppt课件
• 传入神经 —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 中枢 — 延髓孤束核 • 传出神经 — 躯体运动神经等 • 效应器 — 呼吸肌、气道肌
精选ppt课件
28
血液中O2分压↓ CO2分压↑ [H+]↑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N 窦N(舌咽N)
延髓孤束核 呼吸神经元 心血管活动神经元
呼吸 加深 加快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ATP、 K+可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二)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器官的灌注压↑→微动脉肌源性活动加强
→器官血流阻力↑ → 血流量相对稳定
精选ppt课件
45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精选ppt课件
46
肾——体液控制系统:
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量增多→血压升高→肾排水、 Na+增多→血压恢复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中枢 下丘脑视上核、 紧张性↓ 紧张性↑ 视旁核(-)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血管升压素↓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心脏活动↓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心输出量↓
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
精选ppt课件
24
血压 ↓
精选ppt课件
25
压力感受器反射重调定
精选ppt课件
34
(2)作用于室周核 渴觉 饮水 (3)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抑制心率减慢
(4) 增加醛固酮分泌并直接促进肾小管对 Na+和水的重吸收
精选ppt课件

【生理学PPT】_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PPT】_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猫狗等)
动物情绪激动或防御反射时→交感舒 血管神经纤维才有紧张性活动→释放 乙酰胆碱→骨骼肌血管舒张
2)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腺体和外生殖器 乙酰胆碱→效应器M受体→血管舒张
3)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自学) 4)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自学)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ACh 交感 神经
节前纤维
副交 感神经
NE

节后纤维



ACh ACh
ACh-E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T1-5中间 ACh 颈交感神经
外侧柱
节星状神经
(节前)
节(节后)
心脏 N
神经 E 丛
1 受体
cAMP
蛋白磷 钙、钠
2)影响因素:兴奋-收缩耦联的各个环节 ê 活化横桥数 ê 肌凝蛋白横桥ATP酶活性
活化 横桥
细胞 内钙 浓度
L-Ca++ 通道
受体 cAMP
儿茶 酚胺
心 数目 肌钙蛋

白对钙

亲和力
茶碱
钙增 敏剂
缩 力 肌凝蛋
白头部
锻炼
ATP酶
活性
甲状腺
激素
一、神经调节
感 传中传效
受 入枢入应
器N
N器
心脏 血管
(1)缩血管神经纤维
ß 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结构
脊髓胸腰 ACh 椎旁或
段中间外
椎前神
NE
侧柱
经节
受体 受体
血管收缩(强) 血管舒张(弱)
ß 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

心血管活动调节,器官循环

心血管活动调节,器官循环
⑴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⑵掌握微循环的主要途径及生理功能。
能力训练任务
⑴说出微循环的主要途径及生理功能,说明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根据相应理论判断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说出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⑵阐述冠脉循环的特点,根据相应理论解释心肌易发生缺血的原因。说出肺循环和脑循环的主要特点。
素质训练要求
35
3
拓展
深化
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器官循环
比较,提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互动分享﹑点评。
40
7
总结
提炼
列表总结知识点,课堂回顾
小组讨论总结,代表发言
5
8
课后
任务
完成课后习题,并预习下堂课内容
教学反思
10
2
展示
探究
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教师提问互动﹑点评,ppt授课,板书,动画;学生画图解释机制
本次课标题
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四节心血管活动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
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班级
护理班
课时数
2
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说出微循环的主要途径及生理功能,说明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根据相应理论判断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说出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⑵能阐述冠脉循环的特点,根据相应理论解释心肌易发生缺血的原因。说出肺循环和脑循环的主要特点。

04circulation

04circulation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 道,交界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比较缓慢,使兴 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才向心室传播。
生理意义: 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 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 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 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
0期是由于Ca2+通道 被激活, Ca2+内流而 启动;
血液循环
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
3期是由于K+通道 被激活, K+外流 而启动;
血液循环
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
4期少量Ca2+ 和Na+内 流引起自动去极化, 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 周而复始。
血液循环
心肌的生理特性:
第四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一、概 述
二、心脏生理
三、血管生理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
一、概 述: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 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 循环往复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解剖学结构:
高等哺乳动物的心 脏分化为两个心房和两 个心室——两个泵
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一侧心室每分 钟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 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
血液循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室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 静脉回流血量——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
外周阻力——动脉血压(后负荷)
心 率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收缩性

第九版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4_5节)

第九版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4_5节)

生理学(第9版)
(2)心迷走神经 起源: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支配:心脏的各个部分包括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
节后纤维递质:乙酰胆碱
生理作用:与心肌细胞膜M受体结合,负性变时、负性变 力、负性变传导
作用机制:乙酰胆碱+M受体→ G蛋白蛋白-AC-cAMPPKA→ cAMP降低→Ca2+内流减少 IK-ACh激活→ 膜对K+通透性增强 心肌收缩曲线
生理学(第91.灌注压高,血流量大 2.摄氧率高,耗氧量大 3.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显著发生周期性变化
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右冠状动脉血流变化情况
生理学(第9版)
一、冠脉循环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 2.神经调节 神经因素的影响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心肌代 谢改变所引起的血流变化所掩盖
延髓调控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核团
生理学(第9版)
一、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 在不同动脉血压时的放电
在体隔离灌流窦神经在不同动脉血压时的放电
生理学(第9版)
一、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反射
4.心电图反映的是每个心动周期整个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 变化,能够在临床被用于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等多种心脏疾病的诊断 5.学习心肌生物电现象,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去理解心肌组织在生理和病 理状态下电生理活动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心肌生理特性和药物作用机制 6.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生理学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Circulation】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生理学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Circulation】

中枢
心血管中枢: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cardiovascular center) 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交感神经中枢、心迷走神经中枢与支配血 管平滑肌的交感缩血管中枢均位于延髓中。
小脑——电刺激小脑顶核
高位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内脏功能整合
大脑边缘系统——情绪激动
神经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微循环
直捷通路
迂回通路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 点: 只有少量物质交换,使一 部分血流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 心脏,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骨骼肌中较多。
微循环
直捷通路
迂回通路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 点: 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血 流缓慢,加之管壁较薄,通透 性好。这条通路是血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 营养通路。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特点: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收缩的舒张期开 始之后。 生理意义:若有新的刺激在心脏收缩完成前作用于心脏 将成为无效刺激,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
血液循环
心肌自动节律性:
血液循环
四、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一般所谓的血压系指 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 高低决定了其它部位血管 的血压。 英国生理学家Stephen Hales(1677—1761)是世 界上第一个通过动脉插管 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人。
血液循环
动脉血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是呈周期性变化的。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反映心缩力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反映外周阻力 脉搏压(pulse pressure) ——反映动脉弹性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压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

名称
意义
幅度(mV) 时间(s)
P波
两心房去极化
0.05~0.25 0.08~0.11
QRS波群 两心室去极化
变化较大 0.06~0.10
T波
两心室复极化
0.10~1.5 0.05~0.25
PR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 心室开始兴奋所需时间
0.12~0.20
PR段
去极化通过房室交界等 传至心室肌所需的时间
与基线同水平
0.06~0.14
QT间期 两心室兴奋的总时程
<0.40
ST段
两心室处于去极化状态 与基线同水平 0.05~0.15
精选ppt课件
33
精选ppt课件
34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精选ppt课件
35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一次收缩 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 动周期。
精选ppt课件
36
收缩期(systole) 舒张期(diastole)
精选ppt课件
5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精选ppt课件
6
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AP) 内向电流: 去极化 外向电流: 复极化或超极化
精选ppt课件
7
表4-1 心肌细胞内液和外液中 几种主要离子的分布
离子 浓度(mmol/L)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Na+ 10
145
K+ 140
0.15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缓慢射血
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房室瓣及动脉瓣均关闭
室内压剧降,
0.07
心室容积不变(最低值)
快速充盈期 心室继续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期末时室内压降至最低, 0.11

《生理学》第四章-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四章-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肌收缩力 ; 兴奋传导速度
去甲肾上腺素 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
胞内cAMP
激活:蛋白激酶---蛋白质磷酸化
Ca2+通道激活(膜) 胞内肌浆网Ca2+增加,
Ca2+内流增加
兴奋传导时Ca2+大量释放
1. 心 率 2. 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 3. 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
2、心迷走神经(心抑制神经)
心跳 减慢
受 器
主动脉弓 主动脉神经(-) 髓
缩血管中枢(-)交感神经(-) 血管舒张
血 压
心迷走神经(-)

窦神经(-) 颈动脉窦

心抑制中枢(-)
心跳
力 血压 感
心加速中枢(+)心交感神经(+)
加快 加强
血 压
受 器
主动脉弓 主动脉神经(-) 髓
缩血管中枢(+) 小动脉血管收缩
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1.来源: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 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
2.作用:引起血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外周阻力↑, 血压↑,但在正常情况下,主要是抗利尿 作用,即调节体内细胞外液量。只在失血、 休克等应急情况下才同时发挥升压作用。
五、自身调节(局部血流调节)
1.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中PO2↓及 CO2、H+、腺苷 ATP、K+等代谢
右侧纤维主要支配窦房结 左侧纤维主要支配房室交界
特点:心率变慢、心房肌收缩力下降、 房室传导速度下降
* 该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
M胆碱能受体激活
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 房室束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胞内cAMP
Ca 2+ 内流减少,K+的通透性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点
1.血压低
Cap动脉端:30-40mmHg , Cap静脉端:10-15mmHg
2.血流速度慢 Cap分支多,数量大,横截面积大,血流慢(0.3-0.7mm/s,为主A的1/500)。全长
96000km,面积100m2
3.潜在容量大 安静时:20%开放,容纳全身10%的血量 休克时:大量开放,血液大量淤积在血管内,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 4.灌流量易变 微循环交替开放,受总闸门、分闸门控制。
(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静脉回流与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回流 V回流取决于: 外周V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大→多;小→少 V血流阻力:∵占总循环阻力的15%
∴在血流阻力中的作用很小

静脉回流血量=心输出量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V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或血管容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V血回 流量↑↓ (2)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抽吸↑→V血回流量↑ 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3.毛细血管通透性
毛细血管通透性↑(如烧伤、过敏)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组 织液↑→水肿
4.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如淋巴管炎)→组织液积聚→水肿
(三)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盲端结构示意图
(一)生成 1.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为淋巴液。 2.2-4L/d,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主要辅助系统,对维持体液平衡有 重要意义。 (二)淋巴液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淋巴液来自组织液,凡影响组织液压力的因素,都能影响淋巴液 回流。 2.淋巴管的平滑肌和单向瓣膜都能促进淋巴回流 (三)功能 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和营养物质;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的液体平衡; 淋巴结防御屏障功能

收缩期

舒张压↑(明显) 脉压↓
收缩期A血量↑ 收缩压↑

血流速↑ 血液流向外周↑ 收缩压↑(不明显) 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心缩期血量↑ 收缩压↑

管壁侧压力↑

舒张压↑(明显) 脉压↓ 收缩压↑(不明显)
血流速度↑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能力↓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舒张压+1/3脉搏压 血压表示法:收缩压/舒张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
形成条件:
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心室射血(基本因素)
外周阻力 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弹性储器作用意义:使间断射血变成持续血流;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心室收缩 ↓ 射血入主A ,A弹性贮器作用+外周阻力 ↓ 推血(1/3)流动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及正常值
动脉血压: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主动脉的血压。 动脉压,临床常用肱动脉血压来代表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90-14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60-90mmHg)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
四.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 触并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组成及功能
微A:管壁有平滑肌,收缩或舒张,血管口径缩 小或扩大,控制循环血量,总闸门。
后微A:供血给一根至数根真Cap。
Cap.前括约肌:起始端有1-2个平滑肌,其收缩 状态决定进入Cap的血量,分闸门。
阻力高,血流向外周慢,下降慢,降中峡高; 阻力低,血流向外周快,下降快,降中峡低
3. 意义:协助临床诊断
4.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动脉脉搏波沿动脉管壁依次向外传播,速度快于血流速度,是一 种能量的传播。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对传播有影响。 主A可扩张性大,传播慢;小A,老年人主A脉搏波传播快。 5.中医脉脉相与脉搏图 切脉可在一定程度上放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如:脉搏频率反映心室搏动频率 脉搏节律反映心室搏动节律 脉搏强弱反映心输出量的多少 脉搏图难反映中医脉象的实质。
真Cap.:无平滑肌,内皮细胞+基膜,细胞间有 裂隙,通透性大
通血Cap.: A-V吻合支:
微V:有平滑肌,Cap后阻力血管,“后闸门”, 影响Cap血压。
毛细血管壁的结构
毛细血管壁前括约肌
血流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V 特点:壁薄,长,血流慢,通透性好, 轮流开放,交替开放 功能:物质交换 生理意义: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直捷通路
五.组织液和淋巴液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生成:毛细血管中的水和营养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 组织液回流:组织液中的水和代谢产物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决定因素:
(毛细血管静水压+组织液胶渗压) 动力 -( 织液静水压+血浆胶渗压)阻力 =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血管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 1.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特点:血管壁厚,弹性纤维多→弹性明显,可扩张性 功能:“弹性贮器”的作用。
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作用示意图
静脉 瓣
2.分配血管:中动脉(平滑肌多),将血液输送至组织器官。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管径小,平滑肌多,收缩性好,口径 变化大,阻力很大) 4.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壁最薄,通透性好,量多,广,面积大,物质交换的场 所) 5.容量血管: 静脉(壁薄,管径粗,容量大,可扩张性大,可容纳循环血量的 60~70%)
血流快、粘度降低、血管内膜表面粗糙,血流受阻→易产生湍流
静脉瓣处易产生湍流,血小板血栓多发生在静脉瓣处。
(二)血流阻力 定义: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来源:血液内部的摩擦阻力
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Q=ΔP/R =π(P1-P2)r4/ 8ηL(泊肃叶定律) R= ΔP/Q = 8L/ r4
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
1. 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
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取决于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2. 心脏射血(基本因素) 推血流动
心肌收缩射血的能量 对管壁侧压力,扩张管壁(势能)
体循环各部分血压:克服阻力,消耗能量有落差
主动脉平均压100mmHg 微动脉始端85mmHg 毛细血管始端30mmHg 静脉始端10mmHg 右心房0mmHg
2.中心静脉压(CVP)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4-12cmH20)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及速度的相互关系。
心收缩力↑↓→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 ↓→中心静脉压↑↓
意义:
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功能状态及静脉回心血量 临床上作为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的指标
(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
二、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内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及其相互关系 (一)血流量和血量速度 1.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 (容积速度) 单位:ml/min或L/min 公式:Q=ΔP/R =π(P1-P2)r4/ 8ηL

整个体循环:Q=PA/R
血流阻力的变化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微A→后微A→通血Cap.→微V
特点:短,直,血流快,交换少,常开放。 功能:血迅速回心,维持循环血量(多见于骨骼肌中) 生理意义: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3.动-静脉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特点:壁厚,血流快,常关闭,不交换。(手指,脚趾,唇,鼻) 生理意义:温度↑,开放,皮肤血流↑,散热 温度↓,关闭,皮肤血流↓,保温 调节体温 感染或中毒性休克(shock)时,大量开放,微动脉血进入微静脉,使血液迅速回心,可加 重组织缺氧。
(三)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Q= Pcap /R Pcap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
比值↑ →Pcap ↓
毛细血管前阻力: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后阻力:微静脉、小静脉
2.局部代谢调节 某段真毛细血管关闭→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Po2 ↓ →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冲走代谢产 物→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
EFP毛A=(32+10)-(25+5)= 12 mmHg →组织液生成(毛A端) EFP毛V=(12+10) -(25+5)= - 8 mmHg →组织液回流(毛V端,90%) 其余由毛细淋巴管回流。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
(二)影响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Cap压↑(如, Cap前:后阻力比值↓ 、静脉回流受阻)→组织 液↑→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胶渗压↓(如肝功受损低蛋白)→组织液↑→水肿
2. 血流速度
概念: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中移动的线速度。
血流速度与总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血流速度与横截面积
3. 血流方式
层流、湍流
层流:在血流中,血液中各个质点流动的方向一致,与血管的长
轴平行。
正常血流在血管内为层流状态
湍流
血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血流中各个质点流动的方向不一致,出 现漩涡,称为产生湍流。
不同部位Cap交替开放, 20%开放
(四)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织 细胞
血液
组织液
交换方式:
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主要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