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神经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需要多 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 重症医学科医生、药师、护士等,以 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03
镇痛镇静治疗原则与策略
总体原则
确保患者安全旨在减轻患者疼痛、缓解焦 虑和恐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 从而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
治疗措施
针对谵妄的诱因进行治疗,如控 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方法缓解症状;加强心理支持和
护理等。
04
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常用镇痛药物及特点
1 2
阿片类药物
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强效镇痛作用,适用于 中到重度疼痛。但需注意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副作用。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面临的主要挑战
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控制剂量,以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是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面临的 主要挑战之一。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降低并 发症对患者的影响,也是神经重症患 者镇痛镇静治疗需要关注的问题。
监测与评估困难
由于神经重症患者往往无法准确表达 自身感受,使得对镇痛镇静效果的监 测和评估变得困难。
采用可靠的疼痛评估工具,如 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 等,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非甾 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给药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口服 、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给药 方式,确保药物快速、有效地 发挥作用。
多模式镇痛
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 药物或镇痛方法,以提高镇痛
右美托咪定
一种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 剂,具有镇静、镇痛、抗 焦虑等作用,且对呼吸影 响较小。
(完整word版)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前言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
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1 概念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2 目标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原则3.1 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
3.5 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
3.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 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3.8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宣教应列入康复计划。
4 介入及暂停时机4.1 康复介入时机4.1.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4.1.2 入ICU/NICU 24—48h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P>40次/分或P<120次/分;收缩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10cmH2O;在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小剂量血管活性药支持,多巴胺≤1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mg/kg/min[2],【多巴胺≤10u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ug/kg/min】即可实施康复介入。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长康201905013)
• 三、呼吸管理 • 2.呼吸康复技术 • (2)气道廓清技术: • 呼气正压仪、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包括呼吸控制、
胸廓扩张运动和用力呼吸技术)、体位引流、高 频胸壁震荡等 • 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改善呼吸功能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35
神经重症康复管理
• 三、呼吸管理 • 2.呼吸康复技术 • (3) 呼吸训练: • 有一定认知功能且情绪稳定的重症患者 • 在胸廓放松基础上 • 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 • 腹式呼吸训练、抗阻呼吸训练、深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等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28
神经重症康复管理
• 二、循环管理 • 2.心脏运动康复程序 • 4~5 级( S5Q=5):完全配合。MRC 评分=48+
BBS 坐位=2~3;BBS坐到站=0+~2+;BBS站立=0+~2+ 床边坐20min,3次/天;主动进行床椅转移 被动/主动关节活动3次/天 上下肢主动及抗阻训练;主动床边或坐位上下肢单车训练 1人辅助下站立→自主站立→步行(辅助)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激
转移和行走能力评定推荐采用 DE Morton 活动指数 (DE Morton mobility index, DEMMI)评定 • 体力活动消耗水平:推荐采用自觉疲劳程度量表 (rating perceived of exertion, RPE)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18
神经重症康复管理
• 特殊体质患者,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9
概述
• 四、介入及暂停时机 • 2.康复暂停时机 • (1)生命体征明显波动,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 • (2)存在其他预后险恶的因素 • (3)明显胸闷痛、气急、眩晕、显著乏力等不适症状 • (4)有未经处理的不稳定性骨折等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是由国内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团队共同撰写的一份重要文件。
该共识旨在总结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先进理念,为我国的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建议。
随着神经重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制定一份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的内容涵盖了神经重症康复的定义、评估、治疗原则、康复措施、团队协作以及患者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剖析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旨在为神经重症康复的医务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共识也旨在推动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神经重症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将为我国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于提高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神经重症康复的基本原则神经重症康复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其目的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
在进行神经重症康复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身体功能、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多学科协作:神经重症康复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
通过多学科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早期介入:神经重症康复应尽早开始,以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综合治疗:神经重症康复应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充足能量供给
根据患者实际能量消耗,提供充 足的能量供给,以满足机体代谢 需求和促进康复。
合理蛋白质补充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蛋白质分解代 谢增强,应补充优质蛋白质,以 维持正氮平衡和促进伤口愈合。
营养治疗途径选择
肠内营养
对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首选肠内营养,包括口服和管饲两种方式。 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有利于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临床检查
包括肌力、皮肤状况、水肿等指标,反映患者当前营 养状况。
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微量营养素缺乏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 存在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 缺乏。
营养相关并发症
患者出现与营养不良相关的并发症, 如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
03
营养治疗策略与方案
营养治疗原则
早期营养干预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因意识障碍 、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导致营养摄 入不足,应尽早开始营养治疗, 以预防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 。
确定能量和蛋白质目标量
根据患者的实际能量消耗和蛋白质需求,制定个 体化的能量和蛋白质目标量。
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营养状 况改善情况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营 养治疗方案。
04
营养治疗实施与管理
营养治疗团队组建与职责
营养医师
负责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 养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营养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整
对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营养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的营养相关并发症,制定相应的预防 措施和处理方案,保障患者安全。
神经重症最新专家共识 PPT
目录
1、 常规液体管理(容量复苏和维持)
2、 控制颅内压的高渗性液体
3、 迟发性脑缺血的液体治疗
根据需要对人口、干预、对比和预后这些问题进行回顾和更新,并生 成证据概要。 共32项声明,其中包括13项强推荐和17项弱推荐。2项不能提供推荐。
NIC患者
NIC患者指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BI)、高级别动脉瘤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的动脉缺血性卒中(AIS)、 颅内出血(ICH)后昏迷的危重症成人患者(GCS<9)。 该共识涉及稳定的NIC患者的液体治疗,即无循环休克、 急性出血或多发性创伤,仅限于早期ICU阶段,但不适用 于ICU的后期监护治疗。其他急性脑病(感染性脑炎、心 脏停搏后缺血脑损伤)未涉及。
脑缺血治疗中液体选择6个焦点问题
Q1: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某种特定的液体(晶体/胶体)能够预防脑缺血( 脑血流或临床)及改善预后 ?
目前的研究仅关注了能否预防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DCI),对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
脑缺血治疗中液体选择6个焦点问题
Q2:在脑缺血治疗过程中,液体疗法是否会影响预后
神经重症监护患者常规液体治疗 Q4:是否有证据证明更喜欢输4注大高焦渗液点体(问复题苏液体)而不是输注等渗液体
所有研究都是关于TBI患者的。
神经重症患者的一般液体管理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神经重症患者的一般液体管理(续)
颅内压增高的高渗液体治疗4大焦点问题
Q1:高渗液体在降低颅内压中是否有效
虽然主要的关注点是SAH患者,但当与脑缺血主题相对,一些有关严重的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也被纳入其中。
脑缺血治疗中液体选择6个焦点问题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
自身 和周 围环境 刺 激 的 觉醒 感 知能 力 不 同程 度 降低 或 丧 失 。意识 障 碍根 据觉 醒障 碍程度 分为 :嗜睡 (somnolence)、 昏睡(stupor)、昏迷 (coma),根据意识 内容 障碍分为 :谵 妄状 态 (delirium)、植 物状态/无反应觉醒 综合征 (vegetative state/ 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VS/UW S)、微 小 意 识 状 态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 1.1 意识 障碍的评估 1.1.1 量表评估 1.1.1.1 格 拉 斯 哥 昏 迷 评 分 量 表 (Glasgow coma scale, GCS):对预后评 定有重要价值 ,简便 易行 ,应用 广泛 ;但 对植 物状态 和死 亡的预后评估缺乏特异性 。 1.1.1.2 全 面无 反应 评分量 表(f 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 ness,FOUR):常作 为意识 障碍 急性期 的候选 量表 。用 于 因 气 管切 开 或 呼 吸机 辅 助 呼吸 无 法进 行 言语 能 力 评估 的患 者 。可以弥补 GCS的不足 。
倪 莹 莹 王 首 红
宋 为 群 李 百 强
(以下 按 姓 氏拼 音 顺 序 排 列 ) 中山大学 附属第八 医院神 经外科 南昌大学 附属第一 医院康复 医学科 广 东省人 民 医 院广 东省 心 血 管病 研 究 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 医院重症 医学科 广 州 军 区 总 医院 神 经 康 复 二 科 中山大学 附属第三 医院康复 医学科 中山大学 附属第六 医院重症 医学科 陆军军 医大学西南 医院康复 医学科 汕头大学 医学院 附属粤北人 民医院康 复 医学科 江 苏 省人 民 医院 康 复 医 学 中心 南方 医科 大学南方 医院神经 外科 首都 医科 大学 附属北京天坛 医院重症 医学科 天津 医科 大学天津 总医院康 复医学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 医院康复 医学科 中山大学附属 第三 医院康复 医学科 复旦 大学附属 华 山医院康复 医学科 清华大学附属 北京清华长庚 医院重症 医学科 南方 医科 大学第三 附属 医院重症 医学科 广东省人 民 医院广 东省心血 管病研 究所心血管外科 南方 医科 大学南方 医院康复 医学科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恶心呕吐
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保持患者 头高脚低位,必要时给予胃肠减 压。
呼吸抑制
加强呼吸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
05
专家共识亮点解读与探讨
新理念、新观点介绍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镇痛镇静治疗
01
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提倡多模式镇痛镇静策略
02
通过优化镇痛镇静治疗方案和流程,可以促 进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过程,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THANKS
02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 现状与挑战
神经重症患者特点
1 2
3
病情复杂多变
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往往涉及多个系统,且变化迅速,需要密 切监测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疼痛与意识障碍并存
神经重症患者常伴有疼痛和意识障碍,两者相互影响,加大 了治疗难度。
并发症风险高
神经重症患者长期卧床、机械通气等,易导致肺部感染、深 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目的
制定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中 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 的治疗建议,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风 险,提高治疗效果。
适用范围及目标人群
适用范围
本共识适用于神经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包括但不限于 颅脑损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疾病引起 的重症患者。
目标人群
神经重症患者,特别是那些需要接受镇痛镇静治疗以控制疼 痛、减轻焦虑、降低颅内压和改善脑灌注的患者。同时,本 共识也适用于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规范化的镇痛镇静治疗操作 。
提高医护人员对镇痛镇静治疗的认识和技 能水平,确保治疗的有效实施。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加强患者及家属教育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 疗效果。
2022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2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全文)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文献,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治疗目标、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添加剂的使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治疗、营养管理流程和护理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43 条推荐建议,旨在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指导与参考。
一、背景为促进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改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状况,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国内神经外科、重症及营养领域的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文献,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治疗目标、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添加剂的使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治疗、营养管理流程和护理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43 条推荐建议,旨在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指导与参考。
二、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1、营养状态的评估指标推荐建议1: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尚无精准验证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体质量、BMI、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是临床常用指标,但单一指标均不能很好反映个体营养状态,需进行综合判断。
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中应更加重视肌肉质量的评估,瘦体质量的丢失与预后相关,超声和CT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评估肌肉质量的有效工具。
2、营养风险筛查的时机和方法推荐建议2: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尽早(进监护室48 h以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推荐建议3:NRS2002和NUTRIC评分可作为营养风险筛查的工具,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3、营养消耗的评估方法推荐建议4: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荐采用间接测热法进行能量消耗的评估;基于重量的公式法可作为临床中常用的替代估算方法。
三、营养风险筛查的时机和方法1、营养治疗的能量目标推荐建议5:如果采用间接测热法评估患者的能量消耗(EE),急性期(1~3 d)可进行低热量营养(不超过70% EE);3 d后可增加到EE测量值的80%~100%。
神经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背景神经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
在中国,由于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神经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神经病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但目前在中国尚缺乏一份共识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份神经病康复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提供给医疗机构和医生们参考,指导他们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决策和实施。
方法本专家共识的制定基于以下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神经病康复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2. 专家讨论:邀请中国神经病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座谈会和讨论,共同商讨康复治疗方案。
3. Delphi法:利用Delphi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通过多轮匿名调查和反馈,收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致意见。
共识内容根据专家们的讨论和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以下神经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的内容:1. 康复治疗目标:神经病康复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改善。
2. 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治疗应该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言语治疗、职业康复等各个方面。
3. 康复治疗团队:康复治疗应由跨学科的专业团队负责,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等。
4. 康复治疗评估:康复治疗应进行系统的评估,以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康复治疗持续性:康复治疗应是连续和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持续努力和合作。
结论本文制定了一份神经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们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在神经病康复治疗中做出决策和实施。
这将有助于提高神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促进神经病康复治疗水平的提升。
注意: 本文的共识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中国神经重症儿童的亚重症康复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重症儿童的亚重症康复管理专家共识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儿科重症患者的生存率越来越高。
幸存的患儿,尤其是存在原发或继发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大多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所需康复治疗的时间长、遗留后遗症的风险大,是医务工作者、患儿家属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儿童重症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一个新的亚专科近5年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我国第1版《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指出,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儿童神经重症康复与成人神经重症康复相比有共通之处,同样强调早期介入和综合康复治疗,但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征,因此儿童神经重症康复在功能评定和康复策略上都较成人有很大差异。
儿童神经重症患者多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免疫性神经损伤、脑卒中、神经系统肿瘤等多见。
临床工作中最常见和棘手的神经重症患儿功能障碍主要包括意识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肌骨及运动功能障碍等;同时,由于神经重症患儿的原发病更严重,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高级生命支持的时间更长,保护性镇静镇痛技术的使用以及卧床制动的时间也更长等原因,各种并发症〔如继发性癫痫、感染、ICU获得性衰弱综合征、骨量低下、营养不良等〕并非罕见。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指出,神经重症康复有两种工作模式:一是由重症康复小组进驻ICU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请康复专家会诊;二是建立神经重症康复病房或称之为神经重症康复过渡病房[1]。
对于儿童神经重症患者,这两种工作模式同样适用。
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重症康复团队受ICU或NICU主管医生的邀请,在ICU或NICU的工作框架下对神经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管理。
目前国内外学界已达成共识,将早期移动和运动作为ICU标准化"ABCDE"程序的重要一环[1,8]。
虽然该阶段患者的病情较危重,但对于重症康复团队而言,工作难度和风险相对较小,且扮演比较次要和被动的角色。
2023多学科专家共识神经系统疾病管理(完整版)
2023多学科专家共识神经系统疾病管理
(完整版)
本文档旨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管理提供多学科专家共识,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诊疗水平做出贡献。
以下为本次共识的主要内容:
患者分类
本共识将患者分为神经系统疾病初诊、稳定期和加重期三类。
不同类别的患者需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病情评估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情评估应包含以下方面:病史、体格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综合治疗
本共识推荐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
治疗等等。
同时,应加强与心理专家的合作,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
行评估和干预。
管理策略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管理,本共识提出了以下策略:积极干预、个性化治疗、预防复发、药物治疗监测与调整等。
结论
通过多学科专家共识,本文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管理提出了各
方面的建议和治疗策略,希望能够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为完
善的管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倪莹莹;姜丽;寇秋野;刘宏亮;刘惠宇;陆晓;邱炳辉;石广志;万春晓;王于领;卫小梅;王首红;吴军发;许媛;杨翃;曾嵘;周君桂;宋为群;李百强;陈建良;冯珍;郭兰;何志捷;黄怀【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33)1【摘要】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
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总页数】8页(P7-14)【作者】倪莹莹;姜丽;寇秋野;刘宏亮;刘惠宇;陆晓;邱炳辉;石广志;万春晓;王于领;卫小梅;王首红;吴军发;许媛;杨翃;曾嵘;周君桂;宋为群;李百强;陈建良;冯珍;郭兰;何志捷;黄怀【作者单位】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康复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医学科;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天津医科大学天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外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神经外科;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康复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2.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下)3.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实施《心衰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的四大问题——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玉芹教授5.经皮穿刺短时程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中国专家共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
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1 概念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2 目标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原则3.1 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
3.5 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
3.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 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3.8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宣教应列入康复计划。
4 介入及暂停时机4.1 康复介入时机4.1.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4.1.2 入ICU/NICU 24—48h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P>40次/分或P<120次/分;收缩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10cmH2O;在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小剂量血管活性药支持,多巴胺≤1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mg/kg/min[2],【多巴胺≤10u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ug/kg/min】即可实施康复介入。
特殊体质患者,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
4.1.3 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即使带有引流管(应有严格防止脱落措施),也可逐渐过渡到每天选择适当时间作离床、坐位、站位、躯干控制、移动活动、耐力训练及适宜的物理治疗等。
4.2 康复暂停时机生命体征明显波动,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时宜暂停康复治疗。
具体指标见表1[3]。
存在其他预后险恶的因素;或有明显胸闷痛、气急、眩晕、显著乏力等不适症状;或有未经处理的不稳定性骨折等,亦应暂时中止康复技术操作。
5 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5.1 有条件的医院宜安排重症康复小组进驻ICU/NICU,或请康复专家会诊。
患者入住24—48h内进行功能评估、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康复计划并确定是否适宜实施;72h内配合主管医生完成医护技等联合查房,制定危重症期的多学科联合诊治和康复方案。
具体流程图1可做参考。
5.2 具备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神经重症康复病房或称之为神经重症康复过渡病房[4],制定严格的质量安全制度及康复流程,并持续改进。
收治对象:发病急性期GCS≤8分,经重症监护救治后生命体征稳定,符合转出ICU标准,但神经系统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尚未完全终止,有多种并发症,需在临床监护及处置基础上,积极继续康复的患者。
第二部分神经重症康复管理1 运动管理运动管理是指对神经重症患者常见的运动功能减退评定方法及改善技术的管理。
在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前需进行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5]或标准化5问题问卷(Standardized Five Questions,S5Q)[6]测评,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配合程度,并按康复介入及暂时中止时机的标准判断是否允许运动康复的介入。
1.1 运动功能评定神经重症患者运动功能评估是判断患者适合开展哪种运动功能干预的前提。
常见功能问题的评定包括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活动能力、运动模式、协调性和平衡等。
其中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无论患者清醒与否均可评定,其他评估则须在意识清醒条件下实施。
评定量表推荐采用常用的标准量表。
量表的测定要考虑重症病人的意识、使用药物、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1.1 肌张力评定:推荐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1.1.2 肌力评定:推荐徒手肌力测试(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7]。
1.1.3 关节活动度评定:推荐采用关节活动测量仪进行主动和/或被动关节活动度评定。
1.1.4 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转移、行走和体力活动消耗水平。
转移和行走能力评定推荐采用DE Morton活动指数(DE Morton mobility index, DEMMI)评定[8]。
1.1.5 体力活动消耗水平:推荐采用自觉疲劳程度量表(rating perceived of exertion, RPE)。
1.1.6 运动功能恢复评定:对于脑损伤患者推荐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六阶段分级定【六阶段分级评定】;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 ASCIA)制定的标准评定。
对于存在意识障碍、严重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情况的患者不适用。
1.2 运动功能改善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前及全程中,要观察分析运动功能改善技术可能给患者带来的潜在危险和益处,选用适宜的康复治疗技术,严格控制康复训练的强度。
1.2.1 对于神经重症无反应或不能主动配合的患者(RASS<-2;S5Q<3)早期运动参考方案:包括良肢位摆放,床上被动体位转换,全时段;关节肌肉被动牵伸;被动四肢及躯干关节活动度维持;床上被动坐位,不同角度体位适应性训练;电动斜床站立;神经肌肉电刺激。
1.2.2 对于反应良好或可以主动配合的患者运动治疗:包括床上转移、床上被动或主动坐位适应性训练;床边坐位、床椅转移等;每次自觉疲劳程度BORG11-13可安排:ADL相关练习,运动控制及平衡能力训练,生活活动能力前期训练等。
1.3 肌肉骨关节康复管理。
2 循环管理康复过程中的循环管理是在对神经重症患者意识、配合度及肢体运动功能等综合评估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物理治疗,改善心脏和全身功能低下的状态[9],预防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1 心脏康复禁忌证[10]在参照概述中提及的康复介入及暂时中止时机基础上,心脏康复治疗还应关注禁忌证:2h内体重变化±1.8kg以上;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恶性心律失常;确诊或疑似动脉夹层手术前;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手术前;心衰急性期。
2.2 心脏运动康复程序[11]通过基本安全性评估,根据患者S5Q评估分级,确定不同层级心脏康复介入。
内容涉及体力耐力、行为能力及心脏负荷训练。
0级:不能配合S5Q=0。
2h翻身1次;良姿位置放;被动关节活动2—3次/天;神经肌肉电刺激。
1级:少量配合S5Q<3。
2h翻身1次;良姿位置放;支具运用;Fowler体位(即抬高床头30—50cm);被动关节活动3次/天;床边被动单车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气压治疗(排除深部静脉栓塞)。
2—3级:中度配合S5Q=3。
每隔2h翻身1次;良姿位置放;支具运用;床上直立坐位20min/次,3次/天;被动床椅转移;被动/主动关节活动及肢体训练3次/天;被动/主动床边下肢单车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
4—5级:完全配合S5Q=5。
MRC评分=48+;BBS坐位=2—3;BBS坐到站=0+—2+;BBS站立=0+—2+。
主动进行床椅转移;床边坐20min,3次/天;被动/主动关节活动3次/天;上下肢主动及抗阻训练;主动床边或坐位上下肢单车训练;1人辅助下站立→自主站立→步行(辅助);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
2.3 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血液动力学,预防和处理是循环管理的重要内容,应予以高度重视。
2.4 深部静脉血栓深部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制动患者常见问题,预防处理(参见下文)。
3 呼吸管理神经重症患者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下降,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提示存在呼吸功能障碍,是死亡率增高及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12],必须及时介入呼吸管理。
呼吸康复是呼吸管理的重要环节。
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咳排痰能力下降;机械通气;ICU滞留预期较长;存在ICU获得性肌病等神经重症患者,均是呼吸障碍的高危人群,应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予尽早评定,介入呼吸康复。
3.1 呼吸功能评定①一般评定:呼吸频率及节律、呼吸运动模式、胸廓活动度、对称性、呼吸肌等评估;咳嗽及咯痰能力的评估;肺部听诊。
②实验室评定: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监测。
③影像学及超声评定:胸部X线、CT、超声等。
④量表评定呼吸功能评定:如潮气量、肺活量及气道阻力等;生活质量评定、吞咽能力评定等[13]。
心肺运动负荷试验是对意识改善已逐渐下床活动的患者评估呼吸功能的重要手段。
⑤机械通气相关指标:对于机械通气患者的评估至关重要。
3.2 呼吸康复技术3.2.1 体位训练:调整体位在呼吸康复中非常重要。
患者处于特殊训练体位,可增高呼吸气流流速、促进痰液清除、改善氧合和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可能引起心血管变化,尤其对危重患者应严密监测。
3.2.2 气道廓清技术:气道廓清技术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改善呼吸功能。
研究表明,呼气正压仪、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运动和用力呼吸技术)、体位引流、高频胸壁震荡等气道廓清技术均能获得较好疗效[4]。
3.2.3 呼吸训练:有一定认知功能且情绪稳定的重症患者在胸廓放松基础上,可以通过各种呼吸运动和治疗技术来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
包括腹式呼吸训练、抗阻呼吸训练、深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等多种方法和技术。
3.2.4 咳嗽训练:对神志清晰,依从性好,咳痰能力下降的患者,应训练正确的咳嗽、排痰方法,常用的咳嗽训练有手法协助咳嗽、物理刺激诱发咳嗽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