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二元曲面压缩进气道前缘激波特性分析

合集下载

二元超音速进气道设计与研究

二元超音速进气道设计与研究
量¨ I 2 J , 因此 它 的性 能好 坏将 直 接 影 响 固体 冲压 增 程 弹 的增 程效 果 。本 文 根 据 某 超 音 速 弹用 冲 压 发
气 参数 , 确定 捕获 面积 。
( 2 ) 进气 道采 用 四波 系结 构 , 并按 O s w a t i s c h原
则。 。 进 行配 波 。
约为 3 。 , 最终 确定 的进气 道结构 如 图 1 、 图 2所 示 。
1 进气 道的设计
针 对 文 中所 研究 的 固体 冲压 增 程 弹 , 在 综合 考 虑飞行 高 度 、 设计流量 、 燃 烧 室入 口马 赫 数 等 因 素后确 定对 进气 道 的要 求 : 设 计 马赫 数 为 3 . 5 , 总压 恢复 系数 >0 . 2 7 、 进气道流量大于 2 . 0×4 ( k g / s ) ,
燃烧 室入 口马赫 数 < 0 . 4 。
在实 际设计 过程 中的步骤归 纳如 下 : ( 1 ) 根 据设 计 马赫 数 、 流 量及 飞行 高 度 下 的 大
2 0 1 3年 5月 2 1日收到, 6月 6日修改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1 1 2 6 2 0 1 4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 崔立垄 ( 1 9 7 6 一) , 男, 讲师 , 博 士研 究生。研究方 向: 固体火箭发 动机 内外 流场数 值计 算 与分析 。E - ma i l : l e k u n c u i @s i -
第 1 3卷
第2 7期
2 0 1 3年 9月







Vo 1 . 1 3 No . 27 Se p. 2 01 3
1 6 7 l 一1 8 1 5 ( 2 0 1 3 ) 2 7 — 8 0 7 0 — 0 5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推进系统建模与仿真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推进系统建模与仿真
中 图 分 类 号 : 2 5 2 V 3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M o ei g a d i ulto fPr pu so y t m d ln n S m a i n o o li n S se
f r H y r o i uie Ve i l o pe s n c Cr s h c e
rt n,t e i tr a o r s in o l t s ltr o u t n a d n z l s w l a v r l e gn e o a c a e ai o h n e lc mp e so fi e ,ioa o ,c mb si n o ze a e l s o ea l n ie p r r n e h v n n o fm b e d ld,r s e t ey e n mo ee e p ci l .On - i n in o to a t ie o a ay e t ep r r a c f rp li n s s v e d me so a f w meh d w su i z d t n l z h e o l l l f m n eo o us y — p o tm.T e u i a ei e y e s nc c u s e il a s d t i lt h e o a c fp o u so y t m. e h n a q s -w v r r h p r o i r ie v h ce w s u e o smu ae t e p r r n e o r p l n s se d fm i T e r s l fs lt n r v a e mo es o r p li n s se a d a ay i t o r e s l n f ce ti o — h e u t o i a i e e t d l fp o u so y t m n n lssme h d a ef a i e a d ef in n c n s mu o l h b i c p u e eo me to y e s n c c us e il . e t a d v lp n f p ro i r ie v hc e l h

激波简介

激波简介

乘波体外形的发展和应用 乘波体外形优越的气动特性已成为现代导弹, 特别是高 速远程巡航导弹和航天飞行器的候选外形。 乘波体飞行器的研究方向 21世纪以前,国内外研究者绝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用流 线追踪法或参数设计法对乘波前体进行无粘与有粘的设计和 优化,由单独考虑升阻比性能,逐步过渡到升阻比、容积率 和热防护的多目标优化,使得乘波飞行器在实用化道路上迈 上了新台阶。进入21世纪后,由于乘波构型机身设计理论渐 趋成熟和完善,研究者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高超声速乘波飞 行器机身/发动机一体化关键技术设计上来,其中包括前体/ 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技术、燃烧室构型优化技术以及尾喷管/后 体一体化设计技术。
我国JF-12超高音速激波风洞
乘波体
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速度快、高度高、巡航距离远、突防能力强等特 点,所以必须采用一种高升阻比和强机动性的气动外形。目前适合高超声 速飞行器的外形有升力体、翼身融合体、轴对称旋成体、乘波体等。
所谓乘波体 (Waverider),是指一种外形是流线形, 其所有的前缘都 具有附体激波的超音速或高超音速的飞行器。通俗的讲,乘波体飞行时 其前缘平面与激波的上表面重合,就象骑在激波的波面上,依靠激波的 压力产生升力,所以叫乘波体(Waverider)。如果把大气层边缘看作水面, 乘波体飞行时就像是在水面上打漂漂(这个比喻可能不够恰当,因为打 漂漂是一种不稳定的跳跃式飞行,而乘波体飞行时很稳定)。乘波体飞 行器不用机翼产生升力,而是靠压缩升力和激波升力飞行,像水面由快 艇拖带的滑水板一样产生压缩升力。超音速飞行形成的激波不仅是阻力 的源泉,也是飞行器“踩”在激波的锋面背后“冲浪”的载体。 乘 波体的概念是在1959年由诺威勒(Nonweiler)提出的,诺威勒首先提出 根据已知流场构造三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想法,用平面斜激波形成流场 构造出一种具有“Λ”型横截面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美国马里兰大学 Rasmussen等人发表了中锥形流动生成乘波体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 与Nonweiler的二维“Λ”型设计相比,由圆锥流场生成的乘波体容积率 大得多,且具有较高的升阻比。1989年,由NASA赞助,在马里兰大学 举行了乘波体国际会议,会上Sobieczky等人提出了用相切锥生成乘波体 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使用多个锥体来设计激波模式,这使得人们可以 根据飞行器的需要来设计复杂构型,从而使乘波体飞行器具有向实用性 发展的可能。

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日程安排

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日程安排

基于肥皂膜技术的气体界面 生成与不稳定性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03-0163
13:45-14:00 陈 军 可压缩混合层大尺度结构研究 北京大学
B03-0150
14:00-14:15 李战华 14:15-14:30 包 全
关于液固界面滑移长度测量 的讨论 层析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三维 重构研究
中国科学院力学 研究所
涡涡激共振实验
16:30-16:45 李锦辉
轴对称径向发散层流动的PIV 实验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B03-0146
16:45-17:00 冯立好
等离子体环量控制翼型增升 的实验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03-0149
计算流体力学分会场
11月12日下午
地点:二层桂湖厅
报告时间
报告人/ 作者
报告题目
报告单位
桂林宾馆 漓江厅
11 月 13 日 上午
08:30-12:00 12:00-13:00
分会场及专题报告 午餐
13:30-14:10 杨国伟:高速列车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桂林宾馆 漓江厅
林建忠
11 月 13 日 下午
14:10-14:50 14:50-15:20
颜 开:船舶水动力学的若干研究进展 茶歇
刘桦
同济大学B03-0153源自15:45-16:00 杨绍琼
沟槽壁面湍流边界层减阻的 TR-PIV测量
中国科学院力学 研究所
B03-0142
16:00-16:15 黄 湛
大型民机机头气动特性实验 研究
中国航天空气动 力技术研究院
B03-0143

任意运动变形边界流场测量

16:15-16:30 曹洪才 PIV算法的研究:薄膜-钝体尾 上海交通大学 B03-0145 华

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

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

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作为未来空天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超声速进气道作为飞行器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整体性能。

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成为了航空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其启动的关键因素,探讨提高进气道启动性能的方法。

文章首先介绍了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然后重点分析了进气道启动过程中的气流分离、激波结构变化等关键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进气道启动性能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些改进进气道启动性能的措施,包括优化进气道设计、改进控制系统等。

文章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基本原理与分类高超声速进气道是超音速飞行器的关键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在高速飞行时,有效地将外界的空气引入发动机,并进行压缩,以满足发动机燃烧室的需求。

进气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性能与安全性。

基本原理: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基本原理基于流体动力学。

当飞行器以高超声速飞行时,前方的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和加热,形成激波。

进气道的设计需要确保这些激波能够稳定地形成,并有效地将压缩后的空气引入发动机。

同时,进气道还需处理由于高速度产生的气流分离、激波振荡等问题,以确保气流的稳定与连续。

分类:根据进气道的设计和工作原理,高超声速进气道主要分为两大类:内进气道和外进气道。

内进气道:内进气道通常位于飞行器的机身或发动机内部。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飞行器的整体性能。

内进气道的设计复杂,需要精确控制气流的方向和速度,以确保其能够稳定地工作。

外进气道:外进气道位于飞行器的外部,通常与机身或机翼融为一体。

这种设计相对简单,但可能会增加飞行器的空气阻力。

外进气道通常适用于速度较低或需要更大空气流量的场景。

无论是内进气道还是外进气道,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优化,以确保其在高超声速飞行时能够提供稳定、连续的气流,满足发动机的需求。

进气道中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研究

进气道中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研究

要 考察 了不 同湍流模型对流场结构 、 壁面压强 以及壁面摩 阻的影 响。结果表 明: 三种 湍流模 型在模拟 大分 离流场
时 存在 不 同的 流 动 分 离特 性 , r N T湍 流模 型较 S S T和 S A 湍 流 模 型 模 拟 的分 离起 始 位 置 、 分 离区 大 小及 边界 层 厚 度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f o c u s o n t h e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t u r b u l e n c e mo d e l t o c a p t u r e s h o c k - - b o u n d a r y l a y e r i n t e r — -
谭伟伟 , 田增冬 , 梁益华
( 中航工业西安航 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8 )
摘 要: 针对 高超进 气道中激 边界层干扰等现 象 , 选取 了 2 4 。 压缩 拐 角及 二维 高超 进气道 D L R- G K 0 1等 算例 ,
比较研 究 了混合 网格并行数值模拟软件 中 S A、 S S T 、 T N T三种 湍流模型 对激 波/ 边界层 干扰等现 象 的模 拟能 力, 主
Ke y wo r d s : N a v i e r — S t o k e s e q u e t i o n s ; h y p e r s o n i c l f o w; s h o c k — b o u n d a r y l a y e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DL R— GK 0 1 i n l e t
mo d e l a r e mo r e s u i t a b l e f o r s i mu l a t i n g t h o s e l f o ws wi t h s h o c k— b o u n d a r y l a y e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p h e n o me n o n .

高超声速二维前体/进气道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

高超声速二维前体/进气道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
id c t ha n h p ro i lw,t ep ro ma c fo e we g d ie to i o r sin i c etrta n iae t ti y es n c t o h e fr n e o n d e a s n rp cc mp so smu h b t n n e e h
Ab t c : y t e rt n ls d n m r a c c lt n ,a p i m e i eh d frh p ro i i s a t B h oe i a ay i a u e c l a u ai r c sn i l o lot l mu d s n m to o y es n c t d - g wo me s n oe o y,c w n n e f h l ti f u e u a e n t e hg e ttt r ̄u c v r d n i a frb d ol o l d i n r e i e g rd o t s d o i s oa p a o t n si b h h l e r r o ey a e e n c n ie n e l oc d te d a oc . I l e e n t t te a v t e .h e i s c mp rd o s r g t i fre a h rg fre n od r t d mo sr e h d a a s t e d s di h t f n o a n g n g i o ae w t h r e w d e e tra o rs i fe u h c a e i tn i d te pa e c w .T e c luain i te te e g xe n c mp e s n o q a s o k w v ne st a l o 1 h a c lt s h h l o l yn h n o

高超声速飞行器二维全尺寸流场数值模拟

高超声速飞行器二维全尺寸流场数值模拟

高超声速飞行器二维全尺寸流场数值模拟雷红帅;王振清;付际;吕红庆【摘要】基于有限体积法和Roe离散格式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马赫数和攻角下二维全尺寸飞行器的流场,模拟了发动机内部氢/空气燃料的燃烧反应.计算结果表明:设计马赫数条件下,通过采用三级楔形体(压缩角度8°/6°/7°)对气流进行压缩,能保证进气道有足够的气流捕获量,经过压缩后的高压气体与氢燃料充分混合反应,发动机能以良好的状态工作.【期刊名称】《弹箭与制导学报》【年(卷),期】2012(032)003【总页数】4页(P157-160)【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全尺寸流场;化学反应;数值模拟【作者】雷红帅;王振清;付际;吕红庆【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760.120 引言高超声速飞行器大多采用乘波体构型[1],乘波体飞行器高速飞行时,会在前体下方形成附体激波,产生高压压缩气流,高压气流与上表面无沟通,进而产生很可观的升阻效应。

高马赫数飞行条件下,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可以得到很大的比冲,可作为重复使用的运载器或作战载体的动力源。

斯瓦迪许指出:可以通过若干道斜激波来使得超声速气流减速,从而使气流获得高的总压恢复系数[2-5]。

文中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对高超声速机体/发动机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以内外整体流场协调性为设计出发点,考虑了飞行器/发动机内外流场的化学反应,分析研究了氢气的燃烧过程与反应物的流场,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一体化设计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1 前体设计为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将前体设计成具有多级角度的楔形体,飞行器处于设计状态时,由楔形体的压缩折角处生成的激波汇聚于进气道入口,形成一道高压波系。

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

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

57第2卷 第16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16):57~59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蔡 佳1,2,徐 白1,崔 杰1,成 诚1(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6)摘要:从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几何构型出发,分析进气道流场与几何结构的关系,分别从外压段、内通道和隔离段三个部分展开设计,提炼出能够控制进气道型面的重要气动参数,初步实现了对进气道型面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为缩短进气道的设计周期和改善进气道性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参数化;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V2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16-0057-03近年来,为了实现更快、更高的飞行,各国对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超燃冲压发动机由于在飞行速度和比冲上的突出优势,广泛应用在高超声速飞行的动力装置中。

作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进气道可为发动机超声速燃烧提供所需的空气,并尽可能实现高的流量捕获和对来流的高效压缩。

高超声速进气道结构形式较为多样,包括二维进气道、侧压进气道、轴对称进气道、Busemann进气道以及REST进气道等。

其中二元进气道由于其型面设计较为简单,流动情况易于分析,结构容易制造加工并且便于设计能够倾转的唇罩来实现进气道内收缩比的控制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当前高超声速飞行器和发动机地面试验方案中。

但是,即便二元进气道结构较为简单,设计一款适合于工程使用的进气道型面也必须经历初步设计、性能计算后调整参数再设计这一反复迭代设计的过程。

因此,开展二元进气道型面的参数化设计并提炼出一套较为通用的设计方法对缩短进气道的设计周期和改善进气道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二元进气道的几何构型出发,总结出能够控制进气道型面的重要气动参数,实现对进气道型面的参数化设计。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阻力特性分析与研究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阻力特性分析与研究

行 修正

求解 选 用

Co
u
p le d
求 解 器 中的
d 公
I m p l i c it


式 进 行 定 常 求解
计 算 中密 度 变 化 按 理 想 气 体 规 律
S
u
粘性 系 数 的计 算 采 用

2 二
r e
t
he r la
n


收敛 判 据
元 高超 进 气 道 几 何 尺 寸
f th e tw

中 圈 分 类 号 :V 2 1 1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1
阻 力 分 析 的二 元 进 气 道


元 高超 声 速 进 气 道 由 于 构 型 相 对 简 单 设 计 技

1
就是本 文 分析 的二 元 高超 声 速 进 气 道 三 维

术 比较成熟 而 受到人 们 的关 注 美 国 X
性 的 优 劣 直 接关 系 着 超 燃 冲 压 发 动 机 有 效 推 力 的 大 小



就有

20

的压 缩 为避 免气 流在 下 壁 面 肩 点 转 折
5
过 大 肩点后 下壁 面 有
马赫
4
的上 抬 为 确 保 该 进 气 道 在

=
为 提 高 超 燃 冲压 发 动 机 推 力 必 须 认 真考 虑 二 元
卫永斌, 张垄元,骆晓臣
( 南京航空 航 天 大学 能源 与动力学 院 江 苏 南京 2 1 0 0 1 6 )

高超声速复杂气动问题的研究综述与思考

高超声速复杂气动问题的研究综述与思考

高超速复杂气动问题的研究综述与思考学号:1109140413姓名:闫朋朋2016年1月高超声速复杂气动问题的研究综述与思考闫朋朋章易程(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了当前高超速气动工程及仿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及进展,概述了超高速复杂气动问题的研究方向,归纳了超高速复杂气动问题的模型模拟研究以及影响超高速飞行的主要因素,最后对超高速气动问题进行风动实验研究,利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进行仿真研究,利用非线性鲁棒自动控制系统对超高速飞行器的表面结构优化问题,材料使用问题,气动热环境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超高速气动实验数值模拟气动布局优化热环境0 引言转捩、层流流动分离和气动误差带是高超声速飞行需要关注的几个气动问题。

转捩与层流流动分离会对飞行器的气动特性产生显著的扰动,且这种扰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如何合理地确定飞行器的气动误差带也是高超声速飞行的一个关键。

飞行器气动设计的难点问题,包括多约束复杂面对称气动布局设计、高温真实气体效应对气动特性影响、天地差异与天地换算方法、反作用控制系统(RCS)喷流干扰对气动特性的影响以及气动数据不确定度等。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从超高速飞行的实验,分析方法,以及影响超高速飞行的因素对超高速气动问题进行研究综述。

1 实验1.1 工程实验工程风洞实验是研究高超速复杂气动问题最实用的方法。

飞行器内外流场复杂及相互影响,地面试验模拟技术难度大,有必要开展风洞试验方法研究。

当前国内外主要有机体/推进一体化性能试验、边界层强制转捩试验与尖锐前缘电弧风洞等三类典型风洞试验。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1所设计的高超声速颤振试验完成了首次吹风试验。

高超声速飞行器受到高超声速流场特性、气动加热、控制等影响,其气动弹性问题比较复杂,国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气动弹性试验研究,研究了几何外形、结构形式、气动参数、热等因素对舵翼面颤振特性的影响。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 1.它可以利用大气中的氧气做为氧化剂,所以冲压发动机在 高超声速飞行时,经济性能显著优于涡喷发动机和火箭发动 机;发动机内部没有转动部件,结构简单,质量小,成本低 ,推重比高。
• 2.冲压发动机也有某些缺点:不能自身起动,需要助推器加 速到一定速度才可工作,但这个缺点并不突出;对飞行状态 的改变较敏感,当在宽马赫数范围内飞行时,要对进气道进 行调节,这样使得进气道结构复杂。
(5)波系配置难 进气道预压缩段与进气道入口段存在较为 复杂的激波誉膨胀波系,激波与边界层发生干扰之后,还会 在流场中产生更为复杂的波系结构,因此对波系进行合理配 置存在较大困难
• 过程H--2为绝热压缩, 在进气道中实现; 2--3 为等压加热, 在燃烧室中进行; 3--4 为绝热膨胀, 在尾喷管中完成; 4-H 为工质在大气中冷却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工程中, 由于存 在多种因素导致的流动与热量损失, 冲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 效率会低于布莱顿循环的效率.
理想的冲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示意图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以吸气式及其组合式发动机
为动力, 在大气层内或跨大气层以Ma5 以上的速
度远程巡航飞行的飞行器. 高超声速飞行器主要
在临近空间, 以Ma6 » Ma15 的高速度巡航飞行,
其巡航飞行速度、高度数倍于现有的飞机;同时 由于采用吸气式发动机, 其燃料比冲远高于传统 火箭发动机, 而且能实现水平起降与可重复使用 , 因此空间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 高超声速飞行 器技术的发展将导致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 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等新型飞行器的出现, 成为人 类继发明飞机、突破音障、进入太空之后又一个 划时代的里程碑.
革命性的动力系统
• 首先, 由于巡航飞行马赫数远远高于传统战斗机, 现有的 吸气式发动机已不再适用. 当马赫数高于3 时由于进气道 激波产生的压缩已经很强, 不再需要压气机,而应当采用 冲压发动机; 而当马赫数达到6 左右时, 气流的总温已达 1500K以上, 传统的亚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效率大大降低; 而如果保持进入发动机的气流为超声速, 在超声速气流中 组织燃烧, 发动机仍能有效地工作, 这就是超声速燃烧冲 压发动机(scramjet-supersonic combustion ramjet, SS CR). 超燃冲压发动机在Ma6 以上的性能远高于亚燃冲压 发动机, 它能工作到Ma12 » Ma15 左右

[整理版]超声速进气道的分类方法

[整理版]超声速进气道的分类方法

超声速进气道的分类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进气道的功用是把一定的高速气流均匀地引入发动机,并满足发动机在不同条件下所需求的空气流量,同时气流在其中减速增压。

对进气道的主要要求是:总压恢复系数尽可能的高,阻力小,结构简单且重量轻。

当气流以超声速流入进气道时,超声速气流受到压缩时必然要产生激波,而激波会引起较大的总压损失,使气流的做功能力下降。

因此,在设计进气道时,如何组织进气道进口前的激波系,降低进气道的总压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超声速气流流经锥体时便产生锥形激波,流经楔形体时便产生平面斜激波。

空气喷气发动机所需空气的进口和通道。

进气道不仅供给发动机一定流量的空气,而且进气流场要保证压气机和燃烧室正常工作。

涡轮喷气发动机压气机进口流速的马赫数约为0.4,对流场的不均匀性有严格限制。

在飞行中,进气道要实现高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将气流的动能转变为压力能。

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进气道的增压作用越来越大,在超音速飞行时的增压作用可大大超过压气机,所以超音速飞机进气道对提高飞行性能有重要的作用。

超音速进气道通过多个较弱的斜激波实现超音速气流的减速。

超音速进气道分为外压式、内压式和混合式三类。

①外压式进气道:在进口前装有中心锥或斜板,以形成斜激波减速,降低进口正激波的强度,从而提高进气减速增压的效率。

外压式进气道的超音速减速全部在进气口外完成,进气口内通道基本上是亚音速扩散段。

按进气口前形成激波的数目不同又有2波系、3波系和多波系之分。

外压式进气道的缺点是阻力大;②内压式进气道:为收缩扩散形管道,超音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全在进口以内实现。

设计状态下,气流在收缩段内不断减速至喉部恰为音速,在扩散段内继续减到低亚音速。

内压式进气道效率高、阻力小,但非设计状态性能不好,起动困难,在飞机上未见采用;③混合式进气道:是内外压式的折衷。

按照波系数目的多少来划分,又可分为正激波式、双波系和多波系进气道。

对于超音速飞机而言,本身其飞行马赫数变化范围较宽,对于进气道就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高效的减速增压;而且,由于超音速飞行,进口前气流不能自动地适应发动机所需而引入适当的流量,容易发生溢流。

高超声速飞行的气动热特性分析

高超声速飞行的气动热特性分析

高超声速飞行的气动热特性分析在现代航空航天领域,高超声速飞行技术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高超声速飞行是指飞行器的速度超过 5 倍音速,在这种极端条件下,气动热问题成为了制约飞行器性能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当飞行器以高超声速飞行时,空气与飞行器表面之间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飞行器表面温度急剧升高。

这种高温不仅会对飞行器的结构材料造成严重的损伤,还会影响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飞行性能。

首先,来看看高超声速飞行中的热流分布特点。

在飞行器的前端,如机头、机翼前缘等部位,由于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和阻滞,热流密度极高,形成所谓的“热斑”区域。

而在飞行器的侧面和后缘,热流密度相对较低,但整体的热量累积仍然不容忽视。

飞行器的外形设计对气动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尖锐的前缘可以有效地减少激波的强度,从而降低热流的产生。

而光滑的表面有助于减少气流的分离和摩擦,降低热量的生成。

例如,采用流线型的外形能够减少空气阻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动加热的程度。

材料的选择在应对高超声速气动热问题中至关重要。

传统的金属材料在高温下容易软化甚至熔化,无法满足高超声速飞行的要求。

因此,新型的耐高温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这些材料具有出色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强度,能够在极端的热环境中保持稳定。

高超声速飞行中的气动热还会引起气流的化学变化。

高温使得空气中的分子发生解离和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

这进一步增加了气动热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中加以考虑。

在实验研究方面,风洞试验是研究高超声速气动热特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风洞中模拟高超声速飞行的条件,可以测量飞行器表面的热流、温度等参数,为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供验证数据。

然而,风洞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难以完全模拟真实的飞行环境和长时间的加热过程。

数值模拟在高超声速气动热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可以预测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时的气动热分布和流场特性。

涡轮发动机基础知识—激波的产生和特点

涡轮发动机基础知识—激波的产生和特点

➢超音速气流, ➢气流受到压缩
Ma 1
流过内凹物体外表面时受压缩
流经逆压梯度的压力场受压缩
激波的形成
强烈的压缩波
气流流过激波
有摩擦损失的 绝能流动
流速下降,静压升高 总压下降,温度升高,总温不变
目录
CONTENTS
1
激波的形成
2
激波的类型与特点
激波的类型
正激波
超音速气流遇到高压区或钝头物体时所产生的激波,如激波 的波面与气体流动方向相垂直
高速流动特点
• John Gay拍摄
1999年7月7日
• F/A 18-C Hornet 在航母附近低高度(75英尺)超音速飞行的场面
内容
Contents
一 高速气流流动参数变化 二 激波和膨胀波
一 高速气流流动参数变化
回顾
马赫数和压缩性的关系
M
a
扰动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是音速。
一 高速气流流动参数变化
激波的产生
有限角度
激波
激波是超音速运动气体遇到阻滞所产生的的强压缩波
二 激波
2.激波的特点
激波的性质
减速增压
(静压增压程度取决于M1和激波角)
• John Gay拍摄
1999年7月7日
• F/A 18-C Hornet 在航母附近低高度(75英尺)超音速飞行的场面
二 激波
2.激波的特点
(静压增压程度取决于M1和激波角)
波后气流转折
(转折程度取决于M1和激波角)
激波损失
(波强越强,总压损失越大;波阻)
激波
激波的参数关系
朗金-雨贡纽公式
p2 ( k 1 2 1)( k 1 2 )1

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
概念 , 而文 献 [ ] 究 发 现 , 然 9研 随着 来 流 马赫 数 的减
面积 收缩 比限制条 件 , 在 高马赫 数下误 差较 大 , 但 许
多进 气道 超过 了此 限制 条件 , 仍可 以起 动 。文 献 [ ] 8
小, 高超声 速进 气 道各 参 数 ( 压恢 复 系数 、 量 系 总 流 数 、 能 效 率 ) 会 在 某 一 点 发 生 突 然 变 化 ( 图 动 均 见 1 , 数 曲线 的突 然 变 化点 即为 起 动 与 不起 动 的分 )参 界 点 。本 文定 义 在 这个 分 界 点 的右上 边 点 ( 中 A 图
梁德 旺 ,袁 化 成 ,张 晓 嘉
( 京 航 空 航 天 大学 能 源 与 动 力学 院 ,南 京 20 1) 南 106

要 :对 一 系 列 不 同收 缩 比 、 同 波 系 配 置 的 内 压 缩 通 道 二 维 流 场 进 行 了数 值 模 拟 。研 究 了 面 积 收 缩 比 、 不
的起 动 马赫 数 。文 献 [ ] 高 超声 速进 气 道 因来 流 9对
飞 行 高 度 和 来 流 攻 角 对 高 超 声 速 进 气 道 起 动 性 能 的影 响 , 出 了进 口起 动 马 赫 数 和 来 流 起 动 马 赫 数 的 概 念 。 研 究 提
表明 , 当进 气 道 收缩 比增 大 时 , 气 道 的进 口起 动 马 赫 数 增 大 ; 流 起 动 马 赫 数 由外 压 波 系 强 度 和 进 口起 动 马 赫 数 进 来 决 定 , 以来 流 攻 角 变 化 改 变 外 压 波 系 强 度 , 而 改 变 来 流 起 动 马 赫 数 ; 着 飞 行 高 度 的 增 加 , 流 起 动 马 赫 数 和 所 从 随 来 进 口起 动 马 赫 数 增 大 , 成 这 一 变 化 的 原 因 是 飞 行 高 度 不 同 , 流雷 诺 数 不 同 , 成 收 缩 段 进 口截 面 附 面层 厚 度 不 造 来 造

高超声速飞行器二元进气道试验和计算

高超声速飞行器二元进气道试验和计算

高超声速飞行器二元进气道试验和计算焦子涵;邓帆;袁武;王雪英;陈林;董昊【摘要】The performances of a two⁃dimensional inlet with hypersonic cruise vehicles configu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and CFD simulations in this article. A hypersonic cruise vehicle integrated aerodynamics and propulsion was de⁃signed. CFD simulations and two wind tunn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two different wind tunnels to examine the hypersonic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Though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wind tunnel experiment, an improved test scheme was carried out. The pressure measuring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 that:The inlet was able to start under free stream mach number from 5.0 to 6.0 atin⁃terval of 1.0 , even considering the yaw angle of 4°.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and mass flow ratio of the inlet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s of design through analyzing the monitoring results.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of the inlet decreased as the mach number of flow increased, mass flow ratio increased linearly as the angle of attack increased;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and the mass flow ratio of experiment agreed well with the CFD results, even the angle of attack is more than 4°. 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the changing trend of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and mass flow ratio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 results when the angle of attack is more than 4°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test scheme, the problem of departure from the regular changing trend was solved after improving the test scheme.%设计了一种吸气式面对称高超声速飞行器,针对进气道性能,分别在两座风洞开展通流试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g. 2 Pressure deflection polar
高超二元等熵压缩进气道前缘激波特性分析 图 3 是一典型的二元楔加等熵压缩进气道波系
图谱。其中等熵压缩波在进气道攻角状态下未与前 缘激波相交。δ0 为进气道初始楔角, α 为进气道来流 攻角, δ = δ0 + α; β 为进气道前缘激波角。 β - δ 为前 缘激波与进气道初始楔之间夹角。 在前缘激波进入 到进气道内压缩段的超额定状态下, β - δ 角度越大, 前缘激波进入到进气道内压缩段的距离 ( L s ) 越短。 L s 越短, 进气道在超额定状态下与唇口板内侧的激 波附面层干扰越小, 进气道超额定状态稳定工作裕度 越大。 根据斜激波关系式
Analysis of Leading Edge Shock on Hypersonic Curved Ramp TwoDimensional Inlet
GAO Xiong1 ,LI Dajin2 ,ZHU Shoumei2 ,MAN Yanjin2
( 1. The 31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IC,Beijing 100074 ,China;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Scramjet Laboratory,The 31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IC,Beijing 100074 ,China)
=
( β - δ )min
4 γ -1 + =0 ( γ + 1 ) Ma2 γ + 1 进而得到 1 sin2 β =2 +
( β - δ )min
( γ - 1关系反映在图 3 中。 其中图 中点划线为方程 ( 3 ) 所示的随马赫数变化得到的极 值曲线。以马赫数 Ma = 6. 0 为例, 当 δ < 11. 7 ° 时, 激 波与楔面间夹角 β - δ 随着 δ 的增加而减小, 反之则 增加。如果等熵压缩进气道初始楔角为 8 ° , 则进气 道在攻角 3. 7 ° 时激波与楔面夹角最小, 即此时进气 道前缘激波进入内压缩段的长度最大 。当然, 以上结 实际状态中需要考虑壁面粘性 果只是无粘计算结果, 修正和二元进气道侧向溢流引起的前缘激波形状变 化。所以, 如果进气道需要工作在超额定状态下, 那 么需要根据进气道稳定工作攻角边界选择进气道起 始压缩角, 合理应用图 3 中各马赫数下的前缘激波 与楔面夹角大小的关系。 图 3 中进气道在马赫数 Ma = 4. 0 ~ 5. 0 , β-δ随 着马赫数的增长梯度远大于马赫数 Ma = 5. 0 ~ 7. 0 。 马赫数 Ma = 4. 0 ~ 5. 0 时, 进气道前缘激波一般未封 口, 此时随着马赫数的变化和攻角的变化, 前缘激波 相对进气道楔面的变化梯度较大 , 进气道流量系数的 变化梯度也较大。图 4 是前缘激波与楔面夹角的极 小值随马赫数变化关系。 也能发现马赫数 Ma = 5. 0 ~ 7. 0 范围内进气道前缘激波与初始楔夹角的变化 梯度相较马赫数 Ma = 4. 0 ~ 5. 0 要小。 2. 2

1 2 2 2 雄 ,李大进 ,朱守梅 ,满延进
*
( 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北京 100074 ; 2.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 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74 )

要: 不同的二元进气道前缘激波压缩方式直接影响进气道性能参数 ,尤其是流量系数。详
细分析研究了两种类型的高超二元曲面压缩进气道前缘激波随攻角和来流马赫数变化的特性 。计算 结果显示,对于初始楔加等熵压缩的二元曲面进气道 ,在给定的初始楔角下,随着进气道攻角的增 大前缘激波与压缩面之间的夹角先减小后增大 ,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大,前缘激波与压缩面之间的 夹角减小; 而对于等压力梯度分布控制的弯曲激波压缩二元曲面进气道,随着进气道攻角或来流马 赫数的增加,前缘激波与压缩面间的夹角都增大。通过理论和计算分析表明,是斜激波与马赫波不 同的相交模式造成了两种曲面压缩进气道的前缘激波随进气道攻角和来流马赫数变化的特性不同 。 关键词: 高超声速; 进气道; 弯曲激波; 等熵压缩; 超额定状态 中图分类号: V235. 213 文献标识码: A 4055 ( 2013 ) 090115305 文章编号: 1001-
[9 ] [7 ]
Fig. 1
Intersection of shocks of the same family[15]
对双模态 超 燃 冲 压 发 动 机 具 有 理 想 的 性 能 匹 配 特 [10 ~ 13 ] 。 性 为了提高进气道流量系数, 简单的方法是降低进 气道前缘激波封口点马赫数, 但是导致的结果是在高 马赫数下前缘激波进入进气道内压缩段唇口板一侧 , [14 ] 即进气道进 入 超 额 定 工 作 状 态 。 在 超 额 定 状 态 前缘激波特性将显著影响进气道内压缩通道的激 下, 波附面层干扰以及进气道稳定工作范围。 所以有必 要研究来流马赫数和攻角变化状态下的前缘激波特 性。 本文针对高超二元等熵曲面压缩进气道和弯曲 激波曲面压缩进气道前缘激波的攻角特性和速度特 性展开研究。 2. 1
Abstract: Different leading edge shock on hypersonic curved ramp twodimensional inle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inlet performance, specially, the flow coefficien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ding edge shock generated by two different inlets response to the variation of inlet attack angle and inflow Mach number.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for wedgeisentropic twodimensional inlet,the angle between the leading edge shock and compression surfaces decreases in advance,then increases with increase of the inlet attack angle. However, the angle alway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ree stream Mach number,whereas,for twodimensional hypersonic curved shock compression inlet with the law of constant pressure gradient,the angle between the leading edge shock and compression surfaces decreases with increase of both the attack angle and the free stream Mach number. According to theory and calculation analysis,different oblique shock and Mach wave interaction mode causes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leading edge shock generated by two different inlets response to the variation of inlet attack angle and inflow Mach number. Key words: Hypersonic; Inlet; Curved shock wave; Isentropic compression; Supernormal condition
高超进气道作为超燃冲压发动机气流压缩部 [2 ] , 其性能直接影响整台发动机的推力性能 和
[3 ] 比冲性 能 。 高 超 二 元 进 气 道 具 有 压 缩 面 结 构 简 单, 压缩波系主要表现为二维特征, 波系单一, 激波附
面层干扰可以简化在二维平面等优势
[4 ]
。 此外, 二
元进气道可以充分利用飞行器前体的预压缩作用 , 适 合升力体气动布局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使用 。 高超二元进气道的设计基本都采用内压缩和外 压缩的混压形式。 超声速流动在内压缩通道具有更 高的压缩效率, 而且内压缩通道有助于降低迎风阻 [5 ] 力。Emanmi 研究了四种可能的进气道内外压缩系 统形式, 包括起始压缩角为 0° 的纯等熵压缩、 内外压 缩各为一道斜激波的压缩、 多道斜激波压缩和弯曲唇 口板的多道斜激波压缩。 目前高超二元进气道外压 缩段主要采用多道斜激波压缩、 楔加等熵压缩和弯曲 激波压缩。三种压缩方式本质区别在于外压缩段沿 [6 ] 程压力分布的不同 。 而进气道外压缩面沿程压力 分布决定了前缘激波压缩特性。 高超二元进气道的外压缩面 沿流向的压力梯 [8 ] 度分布呈现多样化的形式 。 传统多级楔压缩的压 力沿程分布表现为阶跃上升, 极易在压缩拐角处发生 激波附面层干扰; 楔加等熵压缩的曲面压缩方式使得 压力分布急剧上升, 不利于进气道唇 在压缩面末端, 口反射波与顶板附面层的稳定发展。 目前的研究发 现, 指定沿程压力分布的弯曲激波曲面压缩系统
2
高超二元进气道前缘激波特性分析
高超二元等熵压缩进气道的外压缩段一般为初
1155 第 34 卷 第 9 期 高超二元曲面压缩进气道前缘激波特性分析 1 tan ( β - δ ) 2 γ -1 = + tanβ γ + 1 Ma2 sin2 β γ + 1 两边求导, 得到 d ( tan ( β - δ ) ) d ( tanβ ) -2 1 + 2 γ + 1 Ma sin2 β ( 2)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