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 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 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 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 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 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 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 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我:嫌恶、鄙视 。 小兄弟:最喜欢。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 严厉管教?
不许放 毁风筝
3、从哪些神态、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 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 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 出息孩子的玩艺。
词语学习
•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 丫杈 伶仃 可鄙 虐杀 笑柄 瑟缩 • 点缀 宽恕 吐蕾 苦心孤诣 惩罚 掷 • 嫌恶 堕 什物 模样 不堪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 jué bié ( ) dàng yàng ( )
• qiáo cuì( ) jīng huáng ( )
• huǎng rán dà wù(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 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 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
问题讨论: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
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 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 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 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 创新的特点。
2、联系下文说说见到风筝,人之 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 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 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 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 感到悲哀。
第1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作用。
语句: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 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 有一二风筝浮动。 作用: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 定“惊异和悲哀”感情基调。
给第四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 本段记叙的六要素。
“风筝事件” 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精心地制作风筝, 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我”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 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人物性格总结
第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作用。
语句: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色 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 筝。……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作用: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 与眼前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 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具体学习课文第3-4段。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
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 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 实很喜欢放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 筝?
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 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接着, 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 故乡》、《阿Q正传》 (中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药》等十 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 杂文16本,约650多篇。
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角度 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 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 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
的儿童教育思想。 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
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 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 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
这一句既是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 “我”对当时社会气候的感受。“我” 在北京见到风筝所产生的悲哀,是当时 社会现实的、社会的、时代的悲哀。
3、本文这一结尾有什么特点?
由景衬情,有故乡的春天回到 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了
开头。
文章结构示意图
北京的冬天——由景入题
风筝 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憎恶
风筝 故乡的春天
中年读书后懊悔 现实
事件 我想补过而不得 憧憬
现时的北京——由景衬情
未来
多角度的领悟文章主题
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 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 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 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 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
词语解释(一)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 筝色彩黯淡。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词语解释二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 人所达不到的。诣:学术技术等达到的境地。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不堪:表示程度深,使人不能忍受。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惊惶:惊慌。 分寸:说话或做事适当有限度。 仓皇:匆忙而带着慌张。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中年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过错, 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 了这件事。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
无可把握的悲哀。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由于看到北京天 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 风筝时节,进而回忆起自己幼年时 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等到了中 年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过错,想 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 这件事,以致“我”心里只有着一 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作者:鲁迅
.-.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鲁迅简介一:
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
鲁迅简介二:
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城 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 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
问题讨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
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 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 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 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 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 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弟弟
哥哥
瘦得不堪(体弱多病需 可鄙(老成持重)
要户外活动)
惊呼、跳跃(痴迷、热 “伸手抓断
切向往)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软
踏扁
(粗暴专横)
弱、胆小)
傲然走出”
做出蝴蝶风筝(聪明、心
灵手巧、善于创新)
具体学习课文第5-11段。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 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 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 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 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 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 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 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 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 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 的悲哀”?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 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 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 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
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2、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2、那“我”的心为什么没有轻松? 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 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第5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 读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 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 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 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 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根据下列问题整体感知全文
1、这篇课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全文的主要内 容。
1、这篇课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 故乡的风筝时节。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 神的虐杀——“风筝”事件。
2、那“我”的心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 6——11段中找出答案。 (概括回答)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 认自己年少糊涂,希望得到兄 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 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 的心只得沉重着。
具体学习第12自然段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 把握的悲哀”? 2、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3、本文这一结尾有什么特点?
具体学习1、2自然段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 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下文说说见到风筝,人之常 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 产生这种心情呢? 3、找出这两段的景色描写的句子, 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 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 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 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 异和悲哀”。(奠定全文感情基 调)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 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 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 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 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 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 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 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我:嫌恶、鄙视 。 小兄弟:最喜欢。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 严厉管教?
不许放 毁风筝
3、从哪些神态、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 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 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 出息孩子的玩艺。
词语学习
•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 丫杈 伶仃 可鄙 虐杀 笑柄 瑟缩 • 点缀 宽恕 吐蕾 苦心孤诣 惩罚 掷 • 嫌恶 堕 什物 模样 不堪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 jué bié ( ) dàng yàng ( )
• qiáo cuì( ) jīng huáng ( )
• huǎng rán dà wù(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 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 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
问题讨论: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
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 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 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 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 创新的特点。
2、联系下文说说见到风筝,人之 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 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 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 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 感到悲哀。
第1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作用。
语句: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 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 有一二风筝浮动。 作用: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 定“惊异和悲哀”感情基调。
给第四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 本段记叙的六要素。
“风筝事件” 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精心地制作风筝, 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我”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 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人物性格总结
第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作用。
语句: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色 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 筝。……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作用: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 与眼前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 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具体学习课文第3-4段。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
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 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 实很喜欢放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 筝?
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 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接着, 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 故乡》、《阿Q正传》 (中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药》等十 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 杂文16本,约650多篇。
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角度 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 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 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
的儿童教育思想。 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
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 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 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
这一句既是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 “我”对当时社会气候的感受。“我” 在北京见到风筝所产生的悲哀,是当时 社会现实的、社会的、时代的悲哀。
3、本文这一结尾有什么特点?
由景衬情,有故乡的春天回到 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了
开头。
文章结构示意图
北京的冬天——由景入题
风筝 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憎恶
风筝 故乡的春天
中年读书后懊悔 现实
事件 我想补过而不得 憧憬
现时的北京——由景衬情
未来
多角度的领悟文章主题
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 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 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 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 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
词语解释(一)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 筝色彩黯淡。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词语解释二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 人所达不到的。诣:学术技术等达到的境地。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不堪:表示程度深,使人不能忍受。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惊惶:惊慌。 分寸:说话或做事适当有限度。 仓皇:匆忙而带着慌张。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中年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过错, 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 了这件事。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
无可把握的悲哀。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由于看到北京天 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 风筝时节,进而回忆起自己幼年时 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等到了中 年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过错,想 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 这件事,以致“我”心里只有着一 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作者:鲁迅
.-.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鲁迅简介一:
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
鲁迅简介二:
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城 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 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
问题讨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
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 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 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 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 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 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弟弟
哥哥
瘦得不堪(体弱多病需 可鄙(老成持重)
要户外活动)
惊呼、跳跃(痴迷、热 “伸手抓断
切向往)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软
踏扁
(粗暴专横)
弱、胆小)
傲然走出”
做出蝴蝶风筝(聪明、心
灵手巧、善于创新)
具体学习课文第5-11段。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 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 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 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 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 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 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 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 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 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 的悲哀”?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 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 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 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
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2、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2、那“我”的心为什么没有轻松? 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 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第5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 读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 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 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 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 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根据下列问题整体感知全文
1、这篇课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全文的主要内 容。
1、这篇课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 故乡的风筝时节。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 神的虐杀——“风筝”事件。
2、那“我”的心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 6——11段中找出答案。 (概括回答)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 认自己年少糊涂,希望得到兄 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 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 的心只得沉重着。
具体学习第12自然段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 把握的悲哀”? 2、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3、本文这一结尾有什么特点?
具体学习1、2自然段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 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下文说说见到风筝,人之常 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 产生这种心情呢? 3、找出这两段的景色描写的句子, 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 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 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 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 异和悲哀”。(奠定全文感情基 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