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食品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SP 3127课程名称:《食品分析技术》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教学模式:教学一体化计划学时:64一、课程性质《食品分析技术》是国家示范性建设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的准标或检测方法,规范熟练操作典型的分析仪器,具有高水平的食品分析技术技能的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食品分析技术》课程以学生在先修基础化学、化学分析、基础分析技能训练后开设,后续通过食品检验校内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的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掌握各种仪器所学样品的处理原理及方法、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及原子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掌握酸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新技术及其检测设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更好地做好检验检疫工作。

(一)知识目标①了解食品分析技术学科的定义、性质、内容、任务和地位,了解食品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②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使用范围、分类、结构、操作过程。

③掌握电位计的使用原理、使用范围、结构、操作过程。

④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原理、结构、操作过程及使用范围。

⑤掌握标准样品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掌握外源化学物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二)能力目标①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

②掌握电位计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③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④掌握标准样品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三)素质目标①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②道德素质: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③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④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三、课程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采用“有用”的原则,即提高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提升。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教学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教学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编码:310138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部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规定课时:48学时一、前言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未来从事食品理化检测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理化检验检测的方法和操作技术,适应岗位要求。

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达到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卫生检验科研的初步能力。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食品中各种成分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部分仪器的正确使用操作方法、有关注意事项。

了解方法的基本步骤。

2.课程定位食品理化检验模拟公司检验的流程针对各类项目开展理化检验。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实培养学生的检验素质,检验能力、学会检验方法,与企业零距离交接。

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课程设计以样品中成分含量测定为线索,设置水分测定、比重测定、酸度测定、脂肪测定、维生素C测定等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达到培养学生具备从事食品检测工作能力的目的。

每个工作任务的学习都以检测操作方法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各项目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

本课程对生物及应用专业共开设48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占24课时。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熟悉食品理化检验的程序及相关标准;理解项目检验的原理,掌握操作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制定检验方案的能力、独立操作的能力、正确处理检验数据的能力。

3.素质目标(简化)具有严谨求实、拓展创新、团结协作综合职业素养。

同时,通过食品检验工技能考证检验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四、课程实施建议1.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议本课程教材要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尽量采用项目化组织的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必要时可以使用自编讲义。

《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项目二 理化检验
1、 教学内容
相对密度法:密度和相对密度,食品溶液浓度与相对密度的关系,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相对密度法的应用实例。
折光法:折射率测定的意义,测定的原理,常用的折光计,应用实例。旋光法:测定原理,比旋光度和旋光度,旋光度测定的意义,应用实例。黏度检验法:黏度测定的意义,绝对黏度检验法,运动黏度检验法,相对黏度,条件黏度,应用实例——淀粉黏度的测定。气体压力测定法:气体压力测定的意义,罐头真空度的测定,瓶装与罐装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压力的测定,测定实例——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测定的意义,测定原理,方法,适用范围,应用实例。
(3)根据蛋白质的结构特点掌握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的原理。
(4)重点掌握凯氏定氮分析法;
(5)了解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方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重点: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难点:蛋白质的分离方法,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
任务七、维生素的测定
1、教学内容
维生素的种类及测定意义;维生素A的测定;维生素D的测定;维生素E的测定;维生素C的测定。
(3)理解食品中相关检验项目测定的原理,掌握操作要求。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制定检验方案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和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合理的检验方案。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熟练掌握食品分析检验技术,能合理安排检验工作,正确配制试剂,熟练使用分析仪器,独立完成食品常规检验和感官检验。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能正确处理检验数据,正确评价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4)培养学生具有对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并做出品质判断的能力。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适用专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检测技术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食品检测专业、食品药品监管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食品安全专业群三年制高职学生。

本课程主要介绍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非法添加物以及食品微生物、生物毒素等的快速检测方法,理论结合实践,着重让学生正确掌握食品快速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食品检验原理的理解和增加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践作风。

本学科涉及到食品微生物、有机化学、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添加剂等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从事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行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实际工作中采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时发现可疑问题,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对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和力度,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学习这门学科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设计思路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根据食品检验、质量管理岗位的技能要求,构建项目驱动的课程标准。

依据本课程基本理念,确定了如下课程设计原则:(1)以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及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基础。

(2)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食品快速检测关键技术为核心。

(3)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一起,培养学生检验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方法能力和职业意识(4)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转变。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2.1工作任务本课程以本专业学生的应知应会知识为导向,通过系统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污染物进行辨别并进行快速检测,学会查找相关文献、标准等制定检测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兴趣和结果判定能力,为今后能胜任食品检验、质量管理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2.2课程目标2.2.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应用所学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2. 2.2知识目标(1)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意义、技术分类,了解其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

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4》

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4》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SP3301适用专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计划学时:64一、课程性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作为一门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的三大内容之一。

先修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后续课:《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二、课程目标结合食品检验工的国家职业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经过学习,学生应具备代表性样品采取、微生物检验操作与分析和质量控制的能力;为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储备知识和技能;对实习或毕业后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进行了充分的熟练,可胜任乳品、肉品、粮油或酿造食品等多种食品原料至成品的微生物检测工作。

(一)知识目标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相关国家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能设计微生物检验方案,掌握微生物检验的镜检、染色、灭菌和消毒、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分离、纯化与保藏等基本操作技能,能完成常规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

(三)素质目标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保持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1. 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8026课程类别:实践环节授课系(部):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3,84一、课程定位与作用为使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更全面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技能知识,在本次综合实训中安排了食品相关岗位常规分析检测项目,包括注射用葡萄糖中比旋度、酸度、水分、氯化物、脂类、蛋白质的检测;米酒制作工艺优化;土壤中高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

本次实训内容覆盖了实验室常规操作的部分知识点,通过此次实训,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性的对某一项食品进行理化检测,能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把控。

整个实验过程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细心观察的做事风格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食品营养与检测综合实训》课程的锻炼,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知识目标⑴掌握注射用葡萄糖常规理化检测项目内容;⑵掌握葡萄糖比旋度测定原理、步骤、方法、实验注意事项;⑶掌握葡萄糖酸度测定原理、步骤、方法、实验注意事项;⑷掌握葡萄糖水分测定原理、步骤、方法、实验注意事项;⑸掌握葡萄糖脂类测定原理、步骤、方法、实验注意事项;⑹掌握葡萄糖蛋白质测定原理、步骤、方法、实验注意事项;⑺了解米酒质量评价标准;⑻掌握米酒制作原理、步骤、方法;⑼掌握高产淀粉酶菌株筛选的原理、步骤、方法。

2、能力目标⑴能测定注射用葡萄糖的比旋度、酸度、水分、脂类、蛋白质;⑵能正确使用酸度计、烘箱、干燥器、旋光仪;⑶能正确进行高产菌株筛选、能正确进行米酒的制作;⑷能正确进行实验结果的计算;⑸能及时正确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⑹能正确处理实验中出现安全事故。

3、素质目标⑴具有刻苦、自律的职业素质;⑵具有拓展、创新的能力;⑶具有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⑷客观公正的职业作风;⑸培养学生安全、节约与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⑹能保持实验室安静卫生。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1.课程简介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现代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典型食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等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加工的工艺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紧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课程教学团队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方便了因材施教。

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的学科,是食品加工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课程发展的早期阶段:本课程以各种食品的生产工艺为主线,通过食品加工环节和过程展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课程小组成员从理论和实践实训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对课程内容进一步精选,整合和精简,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理论够用就行,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项目教学法,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整个教学内容分为8个项目。

同时,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基本原理及共性部分的讲授,通过代表性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教学内容。

完善了现有教材的配套相关教学资源。

3.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课程:对食品生产加工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熟练掌握食品加工及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产品创新及研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保藏等;支撑后续课程: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食品卫生与安全检验课程标准

食品卫生与安全检验课程标准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卫生检验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 34 学分:2适用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3+2)中职三年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能了解食品质量标准以及食品安全法律的基础知识,具备食品质量评价、食品营养流失对比、食品安全检测、烹饪工艺优化的工作能力,能胜任食品企业食品检验员、菜品质量安全员等一线岗位。

本课程应与平行课程《食品原料营养成分认知》《烹饪原料认知与使用》、同时开设,为本课程打下卫生安全与营养分析的基础;后续课程《食品质量控制》同时开设,以强化对烹饪过程的质量控制,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

1.2设计思路《食品安全与卫生检验》课程是依据“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质量检验”项目设置的。

课程以食品检验的基础知识为思路,以该类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采取“做中学”并以“做”为主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检测有害物质和对比分析营养物质损失的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方法和数据掌握食品检测和食品分析的基础方法。

独立完成食品检验或食品分析的实验,具备发展职业的能力。

课程基于食品原料的安全检测以及生食原材料相比较后的营养损失等组成部分,确定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五个工作任务:实验器皿的使用、溶液配制、实验的预处理、食品的物理检验分析和食品的化学检验分析;以课程内容构成任务化、内容结构情境化、内容实施工作化,以提高学生岗位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把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工作任务训练系统中,通过情景、类比、模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 课程基本信息明细表本课程标准制定依据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所架构的课程体系,食品饮料行业中质量控制岗位群以及食品研发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等所需求的知识技能,按照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确定《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目标及标准。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主要讲授食品检验基础知识、样品准备、感官指标评品、物理指标测定、食品主要成分及限量指标测定等内容。

从而制定该课程标准,用于指导《食分析与检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课程性质与作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基于《食品安全法》为课程思政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的工作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表2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一)总体目标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企业对具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调研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以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标准,融合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使得学生在获得食品分析检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学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讲仁爱守诚信的公民意识,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可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表3 《食品分析与检验》具体目标明细表表4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内容及学时明细表七、课程教学设计表5 学习情境一教学设计表6 学习情境二教学设计表7 学习情境三教学设计表8 学习情境四教学设计表9 学习情境五教学设计(一)授课实施建议本课程在授课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以“四个结合”作保障,即教学内容校企结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表1课程信息表二、课程性质和定位(一)课程性质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工作岗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具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能力,为后续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营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表2课程定位分析三、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总目标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围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具体目标表3课程教学目标(三)课程内容及要求表4课程教学安排(四)课程学时分配表5课程学时分配表(五)实践课程安排表6教学安排表四、课程考核考核方式:考试考核类型:闭卷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

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一)校内实训室(一个实训室一张表)表7校内实训室表表8实训室表表9校内实训室表(二)校外实习基地填写本课程教学需要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

用途是指认识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

表10校外实习基地表六、教学团队建设(一)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化学、仪器分析以及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食品分析教案

食品分析教案

食品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食品分析技术,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常用的食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食品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巧。

(2)食品样品的检测和分析结果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食品安全事故的新闻,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看法。

2. 学习理论知识(1)讲解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介绍常用的食品分析技术,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3)讲解食品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光谱分析实验,如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2)组织学生进行色谱分析实验,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3)组织学生进行电化学分析实验,如电导法、极谱法等。

4. 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食品安全事故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讨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食品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中的收获和感悟。

《功能性食品》课程标准

《功能性食品》课程标准

《功能性食品》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功能性食品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功能性食品》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课程以功能因子的营养保健作用和功能食品生产的实际工作流程:“产品原料—产品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验—产品市场推广—产品售后服务”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功能性食品有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技术、食品分离重组技术、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功能性食品》是在前期《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与卫生》《食品微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原理》、《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与健康》等基础课学习后才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平行课程有《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定》,为后续课程《职业综合训练》、《市场营销》、《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由于《功能性食品》的授课对象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思路首先适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融入职业教育最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同时,还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学时规定,以便适应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48学时,3学分,在教学设计中,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完成如功能性因子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以功能性食品基础知识、功能性食品功效成分、功能性食品的功能特性、功能性食品生产、功能性食品相关知识点为大框架,构建了系统的功能性食品学习体系。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2.1 工作任务食品、保健食品行业技术更新、新一代营养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生产研发、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需要而确定。

通过功能性食品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功能性因子的营养保健作用;掌握几种常见功能性因子和功能食品加工的工艺流程、方法,为毕业后在食品、保健食品行业能胜任产品辅助开发、生产加工、质量管理、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技能打下基础。

食品营养与检测《《公共营养学》Ⅰ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检测《《公共营养学》Ⅰ课程标准》

《公共营养学Ⅰ》课程标准课程代码:SP3406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教学模式:教学一体化计划学时:64一、课程性质《公共营养学Ⅰ》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是在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各专业课的基础知识上学习的课程,研究食品的营养素基础知识、食物营养成分、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营养与能量平衡、营养与疾病防治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

打破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知识运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有机地融为一体。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食品7大营养素、各类食品的营养、社区营养。

2.熟悉特定人群的营养。

3.初步设计不同人群的平衡膳食的能力。

由于《公共营养学Ⅰ》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因此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先修课:《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

后续课:《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二、课程目标《公共营养学Ⅰ》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属于职业发展平台中必修课。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营养素基础知识、食物营养成分、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营养与能量平衡、营养与疾病防治等知识,了解食品营养标签、功能性食品知识,使其具备营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具备沟通、合作、统筹规划等职业素质,及食品营养不良判别、指导及疾病营养的指导等基本工作素质。

会运用营养学理论解决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为将来从事食品营养分析、营养咨询、保健食品研发、社区营养服务、食品营养师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和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公共营养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怎样将营养的一般理论、方法,应用到食品加工和具体的不同人群。

使学生掌握如何为不同的人群及有特殊疾病的人群进行合理的膳食,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理论课。

课程主研究、讨论食品生产、科研,营养学研究,卫生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所需解决食品组分、含量分析,结构、作用的确定等问题;主要的内容有: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等。

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仪器分析法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品质控制管理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

食品分析的作用是为食品行业把好生产质量关,为改进生产工艺、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食品分析的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2.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和主要的参考资料。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正确采集样品的方法。

2.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3.掌握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 样品的制备及保存方法。

了解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

第三章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熟练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理解和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原理。

第四章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水分的测定方法: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

食品检测与分析管理制度

食品检测与分析管理制度

食品检测与分析管理制度一、目的和原则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提高食品检测与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依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检测与分析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的各类食品。

三、检测与分析内容1. 原料检测:包括原料来源、原料质量、原料验收等。

2. 过程检测:包括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包装过程等。

3. 成品检测:包括成品质量、成品卫生、成品标签等。

4. 环境检测:包括生产环境、储存环境、运输环境等。

四、检测与分析方法1. 采用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2. 采用公司内部标准方法。

3. 采用国际通行的检测方法。

五、检测与分析设备1. 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

2. 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

3. 建立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记录。

六、检测与分析人员1. 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 建立检测人员的工作记录和绩效评估制度。

七、检测与分析流程1. 制定检测计划:根据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检测计划。

2. 进行检测:按照检测计划,对食品进行取样、检测和分析。

3. 结果处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

4. 检测记录:记录检测过程和结果,保存相关资料,以备查阅。

八、检测与分析结果的运用1.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依据检测结果,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定期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九、监督与考核1. 设立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对检测与分析工作进行监督。

2. 定期对检测与分析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检测与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对检测与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检测与分析工作的正常运行。

十、制度修订本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食品检测标准

食品检测标准

食品检测标准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检测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也备受重视。

食品检测标准是指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营养成分、添加剂等进行检测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其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家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包括对食品中的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以及对营养成分、食品真实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旨在保障人们食用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其次,食品检测标准的执行需要依靠专业的检测机构和设备。

这些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和技术实力,能够对各类食品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

同时,检测设备的先进性和准确性也对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依靠专业的机构和设备,才能够确保食品检测标准的有效执行。

此外,食品检测标准的执行还需要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食品检测信息公开和风险提示机制,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最后,食品检测标准的执行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食品安全挑战。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检测监管,防止外国食品对国内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总之,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依靠科学的标准、专业的机构、严格的监督和国际合作,才能够确保人们食用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

食品安全教案:班级食品测评标准与操作方法

食品安全教案:班级食品测评标准与操作方法

食品安全教案:班级食品测评标准与操作方法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学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也应该对学生饮食的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教师需要通过学生食品测评来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

本文将介绍班级食品测评的标准与操作方法。

一、食品测评的意义食品测评是对学生饮食健康进行监督的一种方法。

测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饮食状态,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食品测评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食品测评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测评标准1.食品的卫生状况食品卫生状况是测评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校需要选取一定数量的餐具和食品进行测评,通过对餐具和食品的质量及卫生状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学生进食的餐具和食品质量。

2.食品的质量食品质量也是测评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校需要选择一定的食品品种进行检验,希望验证食品是否合格。

食品品种和数量应包括学校的常用食品,如牛奶、面包、肉食等。

3.食品的存储方式食品的存储方式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生的食品测评中应重点关注食品的存储方式。

如果食品存储的状态不佳,则会导致食品变质、发霉等情况,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危害。

4.食品外观食品外观也是测评的一个指标之一。

食品的外观应该清洁、卫生,没有异味和异物等等。

如果发现食品的外观无法满足标准,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食品的卫生。

三、食品测评的操作方法1. 食品测评计划教师在制定具体的食品测评计划时,应当根据测评的频率、对象、标准等方面进行计划的制定。

在测评时,应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餐具、食品品种等进行检查。

2. 食品测评的过程教师在进行班级食品测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需要将测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食品及餐具的数量、质量、卫生状况以及测评的结论等信息;(2)测评结果应反馈给学生家长,并对食品质量、卫生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价;(3)如果发现食品存在安全问题,教师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如重新购买食品或者更换食品供应商等。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代码:TC1总学时数:72 学时(理论课学时:36学时实践课学时:36学时)适用专业:08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

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食品理化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它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任务是:在学生基本了解了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原理、各种分析检测仪器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用分析检测方法、分析检测仪器能力,能够制定食品中各种检测组分的检测规程,熟练掌握各种组分检测的国家第一法(即国家仲裁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应用现代分析检测方法和设备检测的能力,对在线食品生产质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与现代食品产品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1。

2、课程定位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随着食品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食品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的分析检测方法大量应用,根据对食品企业的调查,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所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类食品生产工艺的操作、设备的调试、食品在线品质管理、食品化验室化验、食品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及食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

因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生产、分析检测、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与食品质量检验有关的技术、管理、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2.课程定位食品理化分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综合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一名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人员必须学好《食品理化分析》课程的内容,无论是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是食品超市,其检测分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几乎全在此课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 课程信息表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工作岗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具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能力,为后续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营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表2 课程定位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总目标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围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具体目标
表3 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表4 课程教学安排
(四)课程学时分配
表5 课程学时分配表
(五)实践课程安排
表6 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
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

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内实训室(一个实训室一张表)
表7 校内实训室表
表8 实训室表
表9 校内实训室表
(二)校外实习基地
填写本课程教学需要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

用途是指认识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

表10 校外实习基地表
六、教学团队建设
(一)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化学、仪器分析以及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二)课程开发团队
表11 课程开发团队名单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教学方法
该课程经过多年的研究、改革,课程结构合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工学结合特点。

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是课程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

课程已构建了理念先进、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丰富的网上资源库,延伸了课堂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该课程师资接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

教学内容翔实,并编写了大量的教学材料。

运用现在教学媒体进行教与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理念。

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课堂组织合理,教学效果良好。

尤其是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教学策略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围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八、教材、数字化资源
表12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材选用表
表13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数字化资源选用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