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60多年的电影历史上
十位艺术大师
谷建芬的创作对于中国大众音乐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同时,她也为中国流行乐坛培养出了刘欢、毛阿敏、成方圆、那英、万山红、解晓东、孙楠、苏红、范琳琳、张迈、崔京浩等一批批优秀歌手,从而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谷建芬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大众音乐文化的市场建设,为中国音乐著作权的保护进行奔走。特别是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期间,她多次上书或直接向中央领导呼吁,希望尽快把音著权保护向前推进。第三,谷建芬还是一个流行音乐活动家,她是多次流行音乐比赛的评委,为把内地流行音乐传达给海外听众作出努力。
郭兰英,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创造了一个自己的时代,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腔掉富于韵味,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在民族歌剧舞台上,她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在表演艺术上善于运用刚强、柔和、深沉、甜润、清亮等不同的音色,演绎不同的人物感情,从声乐、表演台词上,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继承民族唱法和创新,为中国新歌剧艺术完整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她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杰出代表人物,同时,她还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承发扬,李元华,万山红,刘玉玲,彭丽媛等四位在新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她培养出的学生。
·我不认识他们,也不能评价谁。我早就把我演唱的那些歌曲的版权捐献给国家了,所以我没权利评价,也不可能评价。相信群众,群众自有公论。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846《电影艺术概论》
2020中传艺术硕士MFA846《电影艺术概论》最终冲刺押题30套卷《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一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画外空间2.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七艺术”3.透明性剪辑4.法国“印象派”电影5.海斯法典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场面调度”或“景深理论”)?2.简述格里尔逊学派?3.表现主义电影运动的发生背景、代表作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科幻片总体艺术特征的看法?中美科幻电影比较?《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二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程步髙2.《电影作为艺术》3.库里肖夫效应4.电影和戏剧离婚5.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什么是电影的场面调度。
简述三种主要的调度方法?2.简述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性质。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有哪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以《流浪地球》为例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思维以及中国价值的表达?《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三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180度表演区2.国防电影3.类型电影4.阿恩海姆的电影理论5.费穆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为什么说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呈现出复杂的局面?2.简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作品、贡献及局限?3.简述电影作者论?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电影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同异?1.跳切2.“孤岛”电影3.布赖顿(布莱顿)学派4.黑色电影5.张石川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新好莱坞的发展、代表导演和作品、艺术特征?2.茂瑙表现主义、室内剧电影代表作有哪些特点?3.简述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区别?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谈谈你对谢晋导演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认识?《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五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沈浮2.超现实主义电影3.精神分析电影批评4.北影四大帅5.沈西苓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如何认识人民电影事业建立的历史意义?分析延安电影团?2.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和美学追求、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简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什么是麦格芬?简述希区柯克悬念影片的特点?《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六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画外音2.公路电影3.上镜头性4.景深镜头5.阳翰笙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明星影片公司(“明星”公司)?2.简述左岸派的代表导演和作品、艺术特征?3.简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简述当下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策略?1.停机再拍2.阿瑟·佩恩3.金基德4.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商务”影戏部)5.三突出原则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新兴电影理论家对“软性电影”理论的批判?2.简述苏联蒙太奇学派?3.简述抗日根据地的电影创作?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简述中国电影产业化?分析《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在中国的市场策略?《电影艺术概论》冲刺押题第八套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袁牧之2.“昆仑”公司3.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4.导演中心制5.镜头内部蒙太奇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电影表演的技巧?3.简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问题?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50分)1.如何认识电影空间与电影时间的关系。
论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与变迁
论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与变迁[摘要]新时期的“红色经典”电影跳出了单纯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旧模式,由凸显英雄人物的“高大全”和主题的政治性,转而关注小人物来反映和刻画大主题,关注影片的史诗审美特征。
红色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逐渐融合为一体。
未来“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方向显示出人物偶像化、革命史诗化、红色国际化的趋势。
[关键词]电影;“红色经典”;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属性和历史任务的改变,电影的创作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电影要担负起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任,巩固和加强新政权的存在。
在建国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经历了一个发展、起伏与变迁的过程。
一、“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电影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极其恶劣的国内外局势,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从各方面加强,“红色经典”电影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有力途径,在受到群众广泛欢迎的同时,在文化传播中也占据了主流地位。
“红色经典”电影作为特殊时代的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作用。
(一)“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是一个英雄层出的过程。
“红色经典”电影树立了诸多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伟大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为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沉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经典”电影中的英雄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智勇双全,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起着表率作用。
如《红色娘子军》中无私无畏的女战士吴琼花,《南征北战》中有勇有谋的高营长,《钢铁战士》中坚毅勇敢的三位革命战士等,他们的崇高形象不但成为影片中的人物的榜样,而且也深深影响着作为观众的工农兵。
还有《地雷战》《上甘岭》等影片中,不但塑造了朴实诚恳、勤劳勇敢的农民,而且刻画了为新中国浴血奋斗的战士等,这些群体形象共同表现了革命时期中国昂扬进取的民族传统。
新中国经典电影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
新中国经典电影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6))饶曙光《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25日 24 版)《建国大业》阅读提示新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获得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认同的影片,大多是与本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经验相一致的影片。
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也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在新中国60多年的电影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电影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并在时间的流逝中积淀为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生产主要集中于上海,电影发行主要依赖上海和南洋,电影观众则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小市民阶层。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合力的推动下形成了与其它任何电影形态都不一样的新中国电影范式。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下形成了独特的“工农兵电影流派”,并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其主旋律,最终完成了“英雄神话”在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大量工农兵形象以主人翁的姿态走上了银幕,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一个划时代的特色。
“十七年”电影无论是解放叙事(如《白毛女》、《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英雄叙事(如《南征北战》、《董存瑞》、《上甘岭》、《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革命历史叙事(如《林则徐》、《甲午风云》),还是新生活叙事(如《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民族叙事(如《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阿诗玛》)等,都充满了自信、向上、乐观的精神,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最具光彩和感染力的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
这些充满着性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力量的英雄形象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培养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点认识
原标题: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点认识核心要点:■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行得通,不是哪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实践作出的有力回答,是历史和国际对比得出的深刻结论。
我们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道路和制度紧密相连,道路的成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中国选择自己独具特色的制度,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近代以来,中国试穿了各种各样的“鞋子”,甚至想照搬西方制度的“飞来峰”,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价值理念是发展道路的内核。
解读中国道路不能忽略价值维度。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的创造,是党领导人民干出来、走出来的。
■道路好不好,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最有发言权。
中国人民从衣食住行的持续改善中、从国家面貌的巨大变化中、从充满希望的憧憬中,切身感受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也发自内心地拥护这条道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国家的发展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道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当代中国,正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走上中国道路我们在“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跑在前列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行得通,不是哪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实践作出的有力回答,是历史和国际对比得出的深刻结论。
回首鸦片战争之后的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再看当今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勃勃生机,历史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大跨越和大进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中国道路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周星笔记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周星笔记一、引言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是中国电影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的历程和演变。
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掌握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
周星教授作为中国电影学界的著名学者,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结合周星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观点,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中国电影的初创期(1905-1930)中国电影的初创期是电影在中国落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以短片为主,内容多为记录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周星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还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和艺术水平相对较低。
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影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开始尝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
三、中国电影的发展期(1930-1949)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和导演。
周星教授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开始摆脱了初创期的稚嫩和粗糙,技术和艺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人也开始尝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电影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四、中国电影的转型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电影主要是以“红色题材”为主,强调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周星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政治力量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红色经典”模式。
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艺术的自由创作和发展,但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优秀电影人才。
五、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随着思想解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的类型和题材也日益丰富多样。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一、默片时代(1896年-1930年)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中国开始放映来自西方的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以默片为主,没有对白和配乐,主要通过画面和字幕来讲述故事。
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以纪录片和传统故事片为主,影片内容多是生活片段和历史事件的记录。
二、声音电影时代(1930年-1949年)声音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930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声音的加入使电影更加生动,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白和背景音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故事片为主,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爱情、历史、社会题材等。
一些经典电影如《神女》和《血溅画屏》也在这个时期问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
政府开始支持电影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学院。
电影的题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英雄,如《武训传》和《林则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充满了革命热情和正能量,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片厂被迫停工,电影院也关闭了。
电影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一些纪实片和革命戏剧仍然在这个时期制作和放映,如《沙家浜》和《红灯记》。
五、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政府开始放宽对电影制作的限制,鼓励电影界的创新。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和巩俐。
中国电影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社会问题、人物心理等。
一些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如《活着》和《卧虎藏龙》。
六、网络电影时代(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开始兴起。
网络电影以低成本、短时长和创新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中国的电影历史
中国的电影历史中国的电影历史一、古代电影1.1 中国古代的影像记录在中国古代,影像记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绘画、壁画等形式进行。
这些影像往往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宗教仪式以及历史事件等。
1.2 早期机械影像设备的引入19世纪末,随着早期的机械影像设备的引入,中国开始出现了早期的电影放映。
这些早期设备包括胶片放映机、摄影机等。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2.1 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1920年代-1940年代)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工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其中包括《神女》、《大路》等经典影片。
2.2 革命影片的兴起(1949年以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以革命题材为主导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多以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革命为主题,如《铁道游击队》、《榜样》等影片。
2.3 文革时期的电影创作(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产业受到了重大冲击。
在这个时期,电影作品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多以宣传革命理念为重,如《红灯记》、《压岁钱》等。
2.4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产业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
不少优秀的电影作品涌现出来,如《黄土地》、《活着》等。
三、中国电影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1 市场化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变得市场化,商业片越来越受欢迎。
3.2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一些中国电影作品在国际影展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奖项,如《山河故人》、《一秒钟》等。
3.3 新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中国电影也开始采用了更多的特效和3D技术,提升了观影体验。
3.4 产业链的完善中国电影产业的完善是电影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链逐渐完善,包括影视剧制作、宣发、院线建设等。
建国大业
在中国成立60周年的前一天,学校组织全老师一起收看了电影《建国大业》,使我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
影片从抗战胜利首次国共首次和谈开始,当时国民党在底盘和装备上优于共产党,于是在中国民主同盟领袖张澜的调和下,在重庆进行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
但是国民党当时一心想消灭我党,当然不会真的进行和谈,他们在和谈的掩盖下不断的攻击我党的地盘,试图消灭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
所幸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眼光犀利,看清楚了敌人的真面目,没有让反动派的阴谋得逞。
在之后的国共内战中,我们党的军队以退为进,农村包围城市,并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取得了连连的胜利。
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断的欺凌各个民主党派人士,将民盟等有地位的党派实力压榨的无法生存,不得不投奔我党的怀抱。
连李济深这样的老国民党,也因为受蒋介石的排挤,而和我党走到了一起。
随着众多有影响力的势力和国民党分道扬镳,蒋介石老反动派终于走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不得不辞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而代总统李宗仁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和我党进行和谈。
这时我党在军事上占有,在国内大势力全部支持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和国民党和谈,但由于要显得有风范并重视和平,就像国民党提出了非常苛刻的8个条件,逼得国民党不得不和我们继续打仗。
并借机一直把蒋介石等人赶到了台湾去。
在抗战后期,我党不仅仅是团结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我们还要团结商人和企业家,这一点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好像是在买烟买不到之后领悟到的。
而且,我们还要团结各个党派的实力,包括有虽然失败但是仍有影响力的国民党,我们的主席不惜牺牲一定的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比如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我们为了她支持我们国家的建国,送给了她一套非常好的房子做福利院。
为了赢得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支持,我党不计前嫌,给了他们的领袖李济深一个国家副主席,虽然他在广州发动的“四一五”政变杀害了我们很多共产党的同志。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
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
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
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
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
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以电影摄影技术为手段,将故事、人物、事件或思想等内容表现在银幕上,以达到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目的。
在电影历史中,有许多经典影片和杰出电影人。
下面将介绍中外电影史的发展和重要人物。
一、中国电影史1.早期阶段(1896年-1949年)1896年,电影诞生于法国。
中国的电影史也从此开始。
1905年,上海传入第一台摄影机。
不久后,电影院开始于中国大陆各地兴起。
不过, 最初的电影大多为欧洲或美国的电影。
191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其后出现了众多的默片、文艺片、戏曲电影和武侠电影等。
1921年,上海“大光影剧院”成立,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
这个成立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开始了电影资本集资的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黄金时期。
那时候有很多优秀电影诞生,如《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等等。
其中,陈省身是当时一流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乌鸦与麻雀》创造了新规矩,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共生主题”,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然而,到了1937年,中国面临侵略战争和国民党时期的摧残,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又一次地停顿了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电影产业的改造和建设,体制化改革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阶段。
2.新中国时期(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国家的宣传工具之一。
中国的电影领域在政治、宣传和文化层面开始着手改革。
5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开始拍摄反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影片,如《渡江战役》、《英雄儿女》。
这些影片不仅为社会树立起了理念标杆,同时也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电影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7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潜力崛起,中国电影开始具有艺术性,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士的《黄土地》等作品让世界再次惊讶,中国电影的资深电影风格和制作技巧成功晋级到世界级影坛。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49-1965)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49-1965)1949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局在北平成立,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电影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后该局改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1955年改称国务院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
同月,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北京电影制片厂)。
同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由兴山迁回长春(该厂于1955年改称长春电影制片厂)。
7月,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
后该会几易其名,1979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电影家协会。
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
1950年7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中华女儿》获自由斗争奖,石联星因主演《赵一曼》而获演员优胜奖,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获荣誉奖。
从而首开新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纪录。
本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地停止上映美国影片。
1951年1月,导演费穆逝世,终年45岁。
3月,电影局在全国20余个城市举办“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共展出“东影”、“北影”、“上影”三厂摄制的《白毛女》等20部故事片和6部纪录片。
5月,《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大量修改并定稿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此后各地掀起持续半年多的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195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成立。
该厂于1956年改称八一电影制片厂。
自此,“八一厂”与“东影”、“北影”、“上影”构成新中国四大国营制片基地。
1953年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
本年,摄影师、导演黎民伟逝世,终年61岁。
1954年7月,导演张石川逝世,终年65岁。
1955年2月,导演史东山自杀,终年53岁。
8月,编剧、导演洪深逝世,终年61岁。
1956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成立。
该院前身为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和北京电影学校。
1957年4月,文化部举行优秀影片颁奖仪式,大陆和香港于1949年至1955年间摄制的69部影片获得奖励,同时受到奖励的还有396位创作人员。
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整体梳理
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整体梳理作者:姚尚凯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1期摘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9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影坛中有不少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并且成为经典之作。
本文就这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做了简单梳理,并对领跑今年贺岁档的《花木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期望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花木兰》中图分类号:J9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33-02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中国的电影事业也随着中国的历史此起彼伏。
这六十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许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并且各个时期都有堪称经典的作品留下。
十七年电影时期(1949到文革前)。
有展现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世辛酸的《我这一辈子》、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龙须沟》、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儿童片《鸡毛信》、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林家铺子》、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青春之歌》、生活喜剧片的经典之作《李双双》、塑造出像萧涧秋这样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物《早春二月》……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刚刚成立,电影事业蓬勃发展,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相当丰富,并且大都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影片吸取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精华,创造出一部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受到大众的喜爱。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政治结合紧密,没有吸收国际电影艺术成就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
十年动乱,影响的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更是给国家各个方面带来一场浩劫,电影也不能例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七年间,没有生产出一部电影,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人民的文化生活仅仅是几个样板戏。
1974年的《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的,是“文革”期间在官方和群众中受到普遍好评的一部电影。
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_翁立
056个意义上说,“活着”的少女楚楚所受到的伤害,甚至比战场上那些倒在枪弹下的士兵要更甚得多。
影片的残酷同样表现在罗小蛮的这条故事线中,一个少年,因为仇恨,与本不应该遭到生命威胁的战俘一起同归于尽。
一个年少的生命就这样在本不该消失的地方和时间消失了。
创作者正是以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通过两个中国少年的遭遇,来引起人们对于那场已经过去了的战争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战争片在总体格局上基本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走向。
首先,革命军事历史题材仍然表现相当活跃,《张思德》、《太行山上》、《我的长征》、《革命到底》是其中的代表。
尤其是《张思德》,这部源于“《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的纪念之作,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创作观念、方式和态度,均值得以后因同样原因进行命题创作的电影创作者和制片机构借鉴。
其次,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电影产业的提出,战争片继续成为投资者和创作者青睐的片种之一,《紫日》、《血性山谷》、《平原枪声》、《冲出亚马逊》、《集结号》、《南京!南京!》等影片,就是部分机构和创作者努力探索的结果。
尤其是《集结号》的成功,不仅显示了战争片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电影的广阔前景,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中国电影在由事业转向产业后,在不得不面对的全球化进程中,得以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进入新世纪后,对战争的反思,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仍然是中国战争片非常重要的创作趋向。
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姜文的《鬼子来了》和陆川的《南京!南京!》,两部影片以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战争中人的心理变化,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当然,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这种对战争的思考,现在已经很少再以个案的方式出现,它更多地是以一种思想、观念甚至创作方式,渗透在前两种战争片之中,成为这两种战争片的价值基础,并促使第一类战争片向第二类战争片靠拢,或者(最终)融合。
实际上,经过60年的发展,新中国战争片在银幕硝烟的背后,其创作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电影发展史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6
人才培养与储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将更加重视电影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培训计划和国 际交流项目等,为中国电影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7
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电影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议题
未来展望
它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也预示了中 国电影未来的无限可能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电影将继续 保持活力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世 界电影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0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 全球文化的交融,中国 电影业正面临前所未有
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跨 国合作的增多,都为中 国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 空间
电影与文化
6
7
8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与文 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电影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 也是文化的创新者和传播
者
在未来,中国电影将继续 发挥其文化价值,为中华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
大的贡献
13
电影与青年
电影与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之一。中国电影对于青年的影响是深远而 广泛的,它塑造了青年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仍然发挥 了自己的作用
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八千里路云和 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深刻揭 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了现实主义的 创作潮流
这些影片不仅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也提 供了精神慰藉
5
新中国建设时期
(1949-1966)
光影记忆:新中国女性电影60年-最新资料
光影记忆:新中国女性电影60年文献标识码:A伴随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而诞生的新中国电影在成功消解了好莱坞电影经典叙事中特定的男权意识形态话语后,女性形象在不再作为男性欲望客体而存在的同时,她们也同样不曾作为独立于男性的性别群体而存在,却呈现出非性别化的状态。
在新中国电影政治象征化的经典叙事中,引人注目的是女性的“新人”形象,这就是世纪变革中翻身、获救的女性和由这些女性成长而来的女战士、女英雄。
新中国最早的两部同摄于1950年的影片《白毛女》(水华、王滨导演)、《中华女儿》(凌子风导演)成就了两种女性类型形象,并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关于女性叙事(1949―1979年)的基本叙事原型。
在旧社会她们注定历经苦难,被侮辱、被损害,直到获得一个男性共产党人的救赎,摩有了一个解放的妇女、一个新女性的自由与权力。
然而,获得是为了再度奉献,她将成为一个巨大群体中非性化的一员,一个消融在群体中的个体而成长、凸现为一个男性化的“女”英雄(《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1959年;《青春之歌》,崔嵬导演,1959年)。
这一革命的经典叙事模式,在其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发展为一个不知性别为何物的女性的政治与社会象征。
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
与此同时,在新中国电影中,一个始终被沿用的经典女性原型是母亲、地母形象。
诚如戴锦华所言:母亲形象“作为‘人民’的指称,她是历史的原动力与拯救力,她是安泰、共产党人的大地母亲(《母亲》,凌子风导演,1956年;《革命家庭》,水华导演,1964年)。
她是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呈现者……正是母亲形象成了一座浮桥,连接起当代中国两个历史时期(1949~1976年,1976至今)关于女性的电影叙事。
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
然而在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她们分别或同时承担着历史控诉、历史清算、历史的拯救与想象性的抚慰、不堪重负的忏悔、历史的蒙难者与祭品等多重编码。
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
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电影事业和产业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道路,在发展中全方位升级,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本文通过概述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情况,着重树立70年来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展示中国电影的演进历程,辩证地看待整个发展过程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电影更加健康发展,给予相关人员启发思考。
标签: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价值追求1 前言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政策趋向开放,创作思想走向活跃,文艺家们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信念,在从事创作中,以其丰富多姿的社会意识、视觉风格,更强调反映当前人民生活的重大事件,努力地突出时代面貌。
2 新中国电影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共生产故事片12000余部,题材类型不断发展丰富。
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年电影票房不足170亿元,城市影院银幕数约1.2万块;到了2018年,整个产业的城市年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城市影院银幕数突破6万块。
2012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而今天,我国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电影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59—1965年期间是第一个创作高峰。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过程,电影产业进入黄金时代;当下,中国电影面临着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传播主流价值是电影的发展诉求。
3 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3.1历史激情与社会观照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界适应时代的需要,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表现上积极与现实靠拢。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第一部故事片《桥》以铁路工人为主角登上荧屏,随后中国电影创作了一系列工农商题材的作品,如《《英雄司机》、《水乡的春天》、《夏天的故事》,强调主流意义,拍摄作风和方式富含时代特点;也有不少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如《智取华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构制庞大,人物性格生动,具有浓厚的群众性。
《开天辟地》电影观后感3篇
《开天辟地》电影观后感3篇《开天辟地》电影观后感9月23日上午我们在电教室观看《开天辟地》-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家参观了以后深有体会。
《开天辟地》所讲述的,正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7月中国诞生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这两位中国的创始人和前期领导者,领略了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邓中夏等一大批青年人的风采,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上个世纪初叶的中国是怎样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了解了当时的爱国志士们是怎样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以及中国建立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辉意义。
1919年5月,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的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巴黎和会"受到侮辱后,在北京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中国最早觉悟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决心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31日,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
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国的成立。
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经过88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求索,中国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事实充分,中国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今日浙江,红船起航于嘉兴南湖,这是浙江人民的光荣,也是浙江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所在。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浙江省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继续发扬"红船精神",努力干在实处,力争走在前列,开创了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电影认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电影认知1. 引言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电影认知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辅相成,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也在不断提升。
各类题材丰富多样的电影作品,不仅提升了国人的文化素养,更为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实力。
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为国家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电影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电影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政府与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让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电影认知】,让我们一同见证中国电影的辉煌发展,为祖国的文化繁荣而骄傲!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建国初期,由于经济落后和战争的影响,电影产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电影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电影被视为宣传国家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电影制片厂相继建立,电影院也逐渐普及,人民开始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电影作品。
《歌唱祖国》、《渔光曲》等影片在当时被广泛传播,成为共和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作品。
70年来,中国电影创作者不断探索,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展题材和风格。
从主旋律影片到商业大片,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中国电影业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实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电影也跻身国际舞台,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誉。
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电影人不断前行。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电影业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
【本段共字数:322】2.2 70年来的电影创作与发展70年来的电影创作与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中国60多年的电影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电影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并在时间的流逝中积淀为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生产主要集中于上海,电影发行主要依赖上海和南洋,电影观众则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小市民阶层。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合力的推动下形成了与其它任何电影形态都不一样的新中国电影范式。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下形成了独特的“工农兵电影流派”,并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其主旋律,最终完成了“英雄神话”
在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大量工农兵形象以主人翁的姿态走上了银幕,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一个划时代的特色。
“十七年”电影无论是解放叙事(如《白毛女》、《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英雄叙事(如《南征北战》、《董存瑞》、《上甘岭》、《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革命历史叙事(如《林则徐》、《甲午风云》),还是新生活叙事(如《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民族叙事(如《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阿诗玛》)等,都充满了自信、向上、乐观的精神,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最具光彩和感染力的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
这些充满着性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力量的英雄形象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培养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是属于个人的,更是属于时代,属于集体,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所蕴含的主流价值、核心价值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在艺术表现方面,这些作品都注重情节的丰富性、多样性,注重民族文化叙事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建构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电影。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以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塑造了一种难以复制的乐观的、向上的社会生活氛围,培养出了“50年代”和“知青”一代人的英雄崇拜情怀和情结。
这一时代氛围感染了他们,成为他们不可磨灭的终生记忆。
“十七年的电影的主流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健康的情趣,迥异于那种游离于历史潮流之外、热衷于琐亵情欲和迎合庸俗趣味的电影文化。
中国电影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移风易俗,把人民培养成为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健康审美趣味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强大威力。
”
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下,不少作品关注现实人生,对社会生活、民族传统进行文化观照和反思,具备了一种史诗品格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发展时期。
老中青艺术家都焕发出了空前的创作热情和激情,同台献艺,创作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佳作如《小花》、《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城南旧事》、《少林寺》、《牧马人》、《人生》、《孙中山》、《芙蓉镇》等。
不少作品体现了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内涵,其代表
性作品有吴天明的《人生》、丁荫楠的《孙中山》以及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以及《牧马人》。
从艺术表现和风格的层面看,不少作品克服了急功近利直奔政治性主题以及直白显豁的表达方式,延续并发扬光大了《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的诗意传统,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境界和品格,代表性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乡音》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晋电影,他的代表性作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都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对中国观众的影响是其他导演难以匹敌的。
谢晋之所以能赢得最大层面的观众,在于他的电影能及时捕捉并表达时代的潮流和情绪,同时也善于抓住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观赏心理。
正如谢晋自己所说:是时代造就了我的电影。
当《阿凡达》的票房收入破纪录时,当全世界的人蜂拥而至电影院观赏《阿凡达》时,当《阿凡达》获得无数奖项和赞誉时,聚集在新一届“中国影协杯”电影文学论坛研讨会上的电影剧作家们开始思考,我们的电影何去何从。
高票房并不意味着真正繁荣
毋庸置疑的是,自2003年迄今,中国电影迅速踏上了产业化的快车道,伴随着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影市人气的日渐兴旺,2009年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内地电影票房62亿元。
然而反观这六、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样一条脉络:泛娱乐化、票房第一、“明星”至上、话题炒作、“山寨”风肆虐……
“我们的电影过分强调商业化、市场化,把媚俗当成大众化,把生理快感当成美感,把搞笑当成喜剧,为了过分迎合票房,创作低级趣味的商品,而高票房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真正的繁荣。
”,电影评论家王人殷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分析说,2009年,“无厘头”的恶搞喜剧因为巨大的商业诱惑扎堆而出,由此形成了一种负面文化现象,这些影片背离了银幕创造的当代性,撕裂了喜剧辨美丑而弘扬社会道义的喜剧精神,抛弃了艺术的现实品格,彻底与恶俗相拥抱。
这样的作品占据着主流市场,令人担忧。
“电影是一门艺术,绝不只是商品。
”电影编剧张挺说,感官胜过理想,偶像代替信仰,视觉的盛宴使思考本身变得多余,这样的潮流促使我们思考:视觉奇观和商业的发展,悄然改变了电影的文艺特性。
人们越来越因为享受某种视觉盛宴或者感受娱乐气氛而走进电影院,对现实生活记录和思考的电影艺术特性淹没在唯票房独尊的炒作中,这是值得警醒的。
现实主义精神仍然是电影的核心
伟大的电影蕴含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说,《阿凡达》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却附着了丰富的现实意味。
观众从中可以联想到环境、气候、战争、基因转化等众多人类面临的问题。
我们自己的“阿凡达”又在哪里呢?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涌现出了一批反思现实的作品,比如《牧马人》、《巴山夜雨》、《人生》等等,这个时期不管是电影和文学,几乎在同一个节律上跳动,那就是对当下社会现实高度介入。
张挺说:不能想象全世界只剩下外星怪物满天飞,电影业变成高级马戏团,民族的话语权消失在全球化里,我们的国产电影应该探讨出一条可行性的道路来。
回看充斥我们电影市
场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孔子》、《风云2》、《花木兰》、《锦衣卫》、《刺陵》……要么是历史题材的改编演绎,要么是平地起高楼式的虚构魔幻,现实主义力作却难以成为主流市场的主流。
“面对如今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电影不能‘失语’。
”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激动地说,“中国电影人不关注现实和表现现实,就会错失了与中国经济社会一同发展进步的重大机遇。
现实主义精神仍然应该是电影的核心。
”
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总监、编剧韩志君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不喜欢那种悦目而不赏心、一味炫耀技术、只有视觉诉说,而缺少人文关怀的作品,影像的奢华无法代替人们对情感的表达。
中国电影唯有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关注人文价值、艺术个性、人性感动和心灵征服力才可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说到底,只有制作没有创作、只有技术没有艺术的电影都只是过眼云烟。
”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副主任、编剧苏小卫说,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比如我们当下面临的农民工社会身份、老龄化问题、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都值得我们电影人去发掘、去创作。
呼唤现实主义品格的回归
那么决定一部电影的现实品格是什么?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人殷认为,现实品格,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利益观,来表达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复杂、变化万端的社会生活,通过各种人物与环境的真实描绘,接触到人的精神、内心与社会的关系,传达出时代脉搏的跃动。
吴冠平说:“所谓现实品格,在我理解就是要让观众知道他们基因中所植入的,祖辈们所经验过的美好与感动,并且用今天观众所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呈现出来。
”
张挺表示,电影的现实品格是重新将这个民族引导到有价值的自我认识上,使我们的电影介入我们目前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代言人和一部分。
韩志君认为,要找到这样一条现实主义的回归路并不平坦。
“我们今天的观众,已经和过去的完全不同。
他们经历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腾飞的二十年,看到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开阔眼界,感受到的是文化的不断多元发展,当今中国电影的现实之路,应该把镜头对准这批主流观众的历史体验与现实体验。
”
“生活是文艺的载体,文艺是生活的表象。
任何一个时期的电影中,都烙着那个时代的名字。
”吴冠平表示,好的电影从来都不回避现实矛盾,而是让这些困境与问题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观众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和共同思索的时代命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则认为,对当前中国电影来说,重要的不仅是直面现实的问题,而且更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刻画需要依托中国美学传统所注重的“蕴藉”的问题。
例如对“情义”、“义气”、“气节”、“道义”、“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式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它们是能让观众“会心”和“畅神”的客观美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