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
语文教学应重视“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应重视“文道统一”作者:邓祥彬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1期语文教学借用“文道统一”这一传统的说法来解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古已有之,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的是义理、考据、辞章。
其中的“义理”,是指探究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思想;“辞章”,是指探究文章的句法、章法、文章的形势;“考据”,则是指对于文章的语言文字和用典引语的考证的辩伪,是为正确探究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服务的,较好地阐明了“文”和“道”的关系。
我认为应有如下的统一:1、思想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统一在学校工作中,德育是首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才可能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民族精神溶铸于灵魂深处。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学校这块教育阵地则被标准化的习题占据着,于是,青少年的精神领域成了一片空白。
什么仁义道德,礼仪廉耻,什么民族精神,为人之道概不知晓。
而自私,骄横、惟我独尊、爱心淡漠,意志薄弱等人格残缺现象尤为严重。
在青少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作为语文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就偏离了学校工作的中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统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智商)和非智力因素(情商)共同构成的。
要使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还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
健康的非智力因素能使学生全部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动力功能,促进人的智慧潜能有效地转化为智慧行为。
通俗的讲,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合力”。
智力是学习的操作系统,是获取消化、运用知识的维持系统,起动力、强化作用,促进智力发展,以保证学习成功。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要靠发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
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如何实现“道”,笔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尝试古代学者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虽历经时代变迁,文化更迭,但其对于阅读、写作,对于语文基础教学,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一、将语文课堂作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平台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时常告诉学生“汉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炎黄子孙,学好汉语,我们责无旁贷”;“你热爱祖国吗?那么,就要努力学好汉语。
”重点从四个方面切入:1、江山多娇,当以自豪。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许多文章对祖国风光进行了描绘和讴歌。
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简单,能吸引他们兴趣的,常常是一些直观、表象的东西,因此,教学中我较多地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例如:《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自读课文。
在导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同学们领略了张家界的“美”。
之后,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你喜欢张家界的美景吗?”“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地方像张家界一样美?”归纳后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风光如画,地大物博,我们当以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倍感自豪,我们要热爱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并出示了提前准备的“桂林山水”、“黄山四绝”、“西双版纳”的图片,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又便于激发爱国感情。
2、中西对比,弥足珍惜。
在一些影视片或课外读物中,经常会有一些宣扬资本主义“先进”“富裕”的内容,加上一些“出国”“留学”等时髦话题,小学生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甚至将西方社会想象成神话中的天堂,从小做起出国梦。
因此,要善于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帮他们澄清事实,纠正认识。
例如:《小音乐家扬科》通过波兰孩子扬科的惨死,揭露了剥削制度的罪恶。
情致语文:术道结合,文道统一
情致语文:术道结合,文道统一情致语文,是指以情感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或教学理念。
在情致语文中,术道结合,文道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下面我将从术道结合和文道统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术道结合,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注重技巧和方法的运用。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术道结合的关键就是通过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来烘托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学会运用写作框架和结构来组织篇章,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等表达技巧,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些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文道统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学习不仅是懂得如何表达和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感悟和传达情感。
在文道统一的理念下,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感悟和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学会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思考和感悟,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术道结合和文道统一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只有将术道和文道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语文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术道的运用为文道提供了技巧和方法的支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文道的培养则为术道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的意义。
情致语文中的术道结合,文道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通过术道的运用和文道的培养,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能力的目标。
只有真正做到术道结合,文道统一,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加全面、深入,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标。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精选教育文档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文道统一;中国国情;现实生活;时代发展;年龄特点“文道统一”教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应概括为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展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品质的光辉,让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照亮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越来越大,片面追求高分率、升学率的风气愈演愈烈,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造成了部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严重缺失,这有悖于“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更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肩负起“传道”的重任,真正使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要做好“文道统一”,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文道统一”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语文教学就是教导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就是母语教育。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照不宣的规范和共同行为的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亲和力,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纽带。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于是之老师在《幼学记事》感叹道:“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美,多么精巧啊,每个字,每个音节都像是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心里的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
”因此,学生一旦形成了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不仅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增进和升华,同时也为有效地进行语文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要教会学生深入领会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博大的内涵,语文教师应把教材文本的内容与当时社会背景结合起来,绝不可只围绕教材而教学,更不能只凭借主观臆断而任意发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培养爱国精神和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来自社会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我们很难设想,《屈原列传》《苏武传》《〈指南录〉后序》以及大量歌颂祖国山水的优秀篇章的成功教学,能不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我们很难设想,《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恐龙无处不有》以及大量科普作品的成功教学,能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自然奥妙的好奇心;我们也很难设想,《崇高的理想》《〈呐喊〉自序》等优秀篇章的成功教学,对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作者:何菱花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5期“文”是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道统一”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琵琶行》是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而被贬江州,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的他,失意之时偶遇知音“琵琶女”。
他以精彩的文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同时将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和自身遭际联系起来,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之叹。
一位封建士大夫,能将一个沦落天涯的歌伎作为知己调,实属难得。
其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同情和对自身遭际的感伤失意相互映衬,表达了丰富动人的思想情感。
笔者在教学中,以对“文”的把握为基础,在欣赏诗歌语言之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探究“道”的层面,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一、以“道”为引子,激发学生学习“文”的兴趣1.妙用导入,进入文本情境《琵琶行》与一个地方密切相关——江西九江。
而笔者恰好在几年前去过九江,并趁此机会拍摄了一些和白居易与琵琶女知音相遇有关的历史遗迹。
因此,这一课我选择了一张在九江烟水亭旁拍摄的楹联照片导入。
对联的内容是:“那堪吟白傅诗,琵琶人老,枫荻秋深,叹几个迁谪飘零,相逢处,且休说故里繁华他乡沦落;此便是邯郸道,午梦初醒,黄梁久熟,觉毕生功名富贵,霎时间,都付与微茫烟水缥缈江波。
”触景生情,感慨系之,配合着课件里的照片展示,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几年前,我去了江西九江。
站在浔阳江头,面对浩渺江水,心头最先涌现的是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一场令人感动的知音邂逅。
在江边的烟水亭,我看到了这样一副长联,上联所写的,正是这场邂逅的主角——白居易和琵琶女。
”这样的导入,既有直观的图片,又有笔者个人的真实感受,所以在课堂开始就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在对联的解读方面,我侧重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物处境,由“人老”“迁谪飘零”“故里繁华他乡沦落”等带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并提示他们初步感知文本的情感基调。
语以载道 文道统一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语以载道,文道统一。
这是一句古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是指言辞语言,而“文”是指文章诗词。
语言和文学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一直被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对于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以载道,意味着语言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而言辞语言又是语言中向外传递的载体。
语言有韵味,有声调,有节奏,有力度。
言辞语言是语言的锦绣之文,是把语言中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
语以载道,就是指通过语言的表达,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他人,使得知识和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自己的大脑中,而是被传播和传承。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它要求我们通过语言表达知识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
在当前时代,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我们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为引领,推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向前发展。
语以载道,要求我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通过语言交流和表达,我们可以传递知识和信息,感受他人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在学校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更好地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文道统一,要求我们用文章诗词传递道德情操。
文章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和传递道德情操的载体。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
关键 词
“ 文道 统一 ” 教学 原则, 在 语文教 学 中应概 括为语 文 教 学与 思想 教育相 统一 的关 系 , 具 体说 来 , 就是要 根据 语文 学科 的教学 内容 、 教 学特 点 、 教学步 骤 、 教学方 法 , 在教 学课堂上展现 中华 民族思想道德 品质 的光辉 , 让 积 极 的人 生态 度和 良好 的道 德 品质 照亮 广大 学生 的精神 世界 。这就是语文学科 实施 素质 教育的基本任务 。 随着 社会 的进步 , 时代 的发 展 , 高考指 挥棒 的作用 越 来 越大 , 片面追求高分率 、 升学率 的风气 愈演 愈烈 , 从而 忽 略 了对 学生进行应有 的思想道德 品质 教育 , 造 成 了部 分
在 学 习中直观 形象地 或潜移 默化 地受 到教师 文本 阅读 分析 的直接 影响, 从而真 正提升 语文学习能力。 因教师缺 乏教 学主 导意识 而导 致学 生能力 难 以提 高 ,近几年 语文教学 中轻视 语法教学 就是典型例 子 , 高 中学生对主 、 谓、 宾、 定、 状、 补 仍然 不知 所云 , 对词 词关 系、 句句 关系 、 段段关系等 结构分析方 法仍无意识 , 学生 要掌握 的这些知识和 能力, 如果不 发挥 语文教师主 导作 用, 不靠语 文教师 有意 识 引导 , 而 仅靠 片面地将 课 堂交 给学 生, 你能想象学 生的语 文水平提 高到什么程度 ?学 生难 以提 高语文 能力 , 平心 而论 , 其根源 确 实在教 师主 导作用 的弱化 。 语文教 学强化教师 的主导作用 , 才 是一种 回归语文 教学本源 的正确之道 , 也是提 高学生语 文能力 的有 效实 在 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 , 师 生共 同面对 的文本是客 观的 存在 , 教师 应主导学 生读 它的语言 , 读 它的特色 , 读 它的 时代精神和 意义 , 它不可 以被任意地解 读和颠覆 。作为 语文教师 , 应主导学生进入 文本 的语言环 境 , 读懂它 , 关 注它 的历史 语境 , 不应 该被 多元解 读搞 乱 , 多元 要 以一 元为基础 。教师 的作用 就是要把纷繁复杂的思想片段和 只言 片语形 成系统 , 形成 生命 价值 的标准 , 就是 在教 师 主动 的引 导中让 学生 掌握文本 中折 射 出思想性 和丰 富 的语 文知识 , 就是在 主动 引导、 解读 示范 中真 正提 高学 生 的语文能力 。 由此看来 ,语 文教学确 实应 强化教师 的主导作用 , 确实应提 高教师的主导能 力,确 实到 了应 去除浮华 、 扎 实推进 的时候 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关键词】文道统一思想情感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大体特点。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统一”不是文加道,而是文中寓道,道中显文,寓教于文,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增进:既要扭转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而轻忽学生人格培育的片面做法;也不要只注重人文思想的贯彻,而轻忽语言的训练。
“道”,他不仅指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还包括科学思维教育、人生哲理教育、劳动观点教育和爱漂亮情趣教育等等。
这种“道”,通过语言文字,寄与在一篇篇的课文当中;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道”的丰硕内涵,决定了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必需寓教于文之法则,即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之同时,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
但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文”偏离“道”,“道”远离“文”──要么彼此扼制,要么彼此离开。
那么,如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觅“文道统一”途径,从而渗透“思想情感”熏陶?一、抓住字词品出“道”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情感。
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包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
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文道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一名教师抓住“一寸”、“一声”大做文章。
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移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着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硕的内涵。
处于四面大火当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移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
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捐躯自己也绝不暴露目标。
从“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高尚、精神之伟大,从而使学生受到庞大的感染和教育。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论文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反映了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只有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其中尤以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多有探讨,且有成说。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文道统一”原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语文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二是指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统一进行的。
其实,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这两层意思是相互联系的。
“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文道关系就有过较明确的认识。
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强调思想观点要通过鲜明的语言来表达,“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把“道”与“文”分割开来的做法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
更何况,我们现阶段(新时期)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两者协调一致。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与“道”完全割裂带来的惨剧。
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断章取义,硬把它和政治挂上钩,并“夸大其义”大兴文字狱,致使文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道关系的认识上反复较多,时而重道,时而重文;或以道代文,或以文代道。
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说得明白点,中学语文教学应像中国的中医、气功、太极八卦一样,需讲究慢功夫,倡导“滋润”。
“滋润”就是按照汉语表述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努力从语言的整体感受和形象意义的领悟人手,通过阅读习惯的长期培养和阅读实践的坚持进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形成思想、文化、人格、情操和审美底蕴,形成自然流畅而非外在强加的表述方式和手段,从而实现有效接受,理解语言信息并运用恰当方式表情达意的目的。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临泉县前进小学李磊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总在“工”和“文”的天平上寻找平衡感。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属性——言语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过多关注了“写的是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那么到底不能违背什么规律,我们还是不清楚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违背“文道统一”这一原则和规律。
我将从“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和具体的举措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文道统一内涵特点必要性举措前言《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我的理解就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背离。
以此为滥觞,儒家学者就积极倡导写文章要遵循“文(表达形式)道(思想内容)统一”的原则。
大凡好的文章和经典作品往往都坚持着这一原则——不光在思想上引人注目,更在言语形式上美不胜收。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争论语文该如何教,其实都是在“文”和“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一、“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体。
文道统一,就要求语文教学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文道统一,简言之,便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古代学者一贯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谓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与道的关系,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把握教材教材中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既传学语文之道,又传思想道德之道。
例如: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个“忍”字大写了人际情感,在“忍”中抒情,辨明美与恶:一个“怒”字,奋写切肤之恨;一个“丛”字更是了得,它显示斗争环境的恶劣与艰辛,也反映革命者斗争的勇毅和无畏。
教师抓住这些字,传炼字之道,同时又使学生领悟到字中包含着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感。
2教法得当教法实际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是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再现,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投入,有了教师感情投入,还必须有感情的释放,这就要借助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语言兼有演讲美和艺术表演美,它是教师情感的独白,是沟通教材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春风细雨。
如果我们面对生动的教材和一个个活泼的学生,语言单调枯燥,甚或动辄训人、讥讽人,那学生哪里还有心思听你的讲解教育?所以好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的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在教学方法中除了感情的投入、语言的讲究和锤炼外,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同样有不少思想教育的因素。
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其中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爱心,爱每一个人,让受教育者有不同的要求。
跳起来都能摘到桃子,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这难道不是品格的培养吗?启发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善于启示的人,通常采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之策,或雪中送炭,或火上加油,或旁敲侧击,或含沙射影,或语重心长,妙在移人不觉,让学生感悟不足而自强发奋。
浅析语文教学应重视“文道”统一
浅析语文教学应重视“文道”统一《课标》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
作为思想性很强的语文课,通过对“美”的发掘、对“丑”的鞭挞,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思想教育的目的,这是语文这门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并精心设计于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又饱含感情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领略语言美。
得法的引导,能使学生们全神贯注,沉浸于阅读中,他们就会被那优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吸引,产生共鸣,并引发美妙的遐想,获得美的领悟。
其次,分析内容,展现形象美。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几乎处处都有丰富的内容、栩栩如生的形象、崇高的思想火花。
当学生学习着《出师表》、《木兰诗》、《活板》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丽的河山、不朽的英杰均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当学生学习《七根火柴》、《挺进报》时,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历程,先烈们的热血,前辈们的足迹,优良的传统,都能启示学生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奋发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学生学习《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时,其共产主义思想情操、道德观念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感染,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人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当学生学习到《纪念白求恩》、《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其国际主义思想就会如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不断受到这些高尚情操的熏陶,思想就会净化,情感就会升华,内心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
二、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课堂教学,营造紧张而和谐、严肃而热烈的课堂气氛,制定准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结合、具体而又充分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的培养、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教学波动性的统一。
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
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语文的教学,工具性往往是显性的,人文性是隐性的。
如何挖掘人文性是贯彻“文道统一”的前提。
一是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火花。
思想深邃的文章,在文字的后面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只有真正领悟到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得到挖掘,“文”和“道”才能做到较好统一。
二是显示英雄形象,树立爱的丰碑。
文章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影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强化反馈效果,加深思想感受。
课堂上的反馈检查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反馈检查不但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反馈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同学们的思想感受,加深理解的深度,有目的地做到“文道统一”。
实施“文道统一”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揭示文章的寓意。
文章的思想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寓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与文章的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表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但文章开头一段没有一个关于“逝世”的词语。
“停止思想”、“安静”、“永远的睡着”等词的运用,表现了恩格斯对这位伟人的崇高敬意,战友之情、同志之情、巨大的悲痛溢于笔端。
另外,密切课内外的联系,也是贯彻“文道统一”的有效途径。
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后,我给学生们播放《甲午风云》片段,学生们看到邓世昌炮轰日本旗舰“吉野”,由于炮弹里装的全是沙子而无法发射,再看炮弹上赫然写着“美国制造”的字样时,义愤填膺,不由悟出了缘由:炮弹是别人送来的,不是自己拿来的;“送来”和“拿来”原来有这么大的区别。
情致语文:术道结合,文道统一
情致语文:术道结合,文道统一术道结合,文道统一,是对于中文学科的一种理念和追求。
它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学科的技巧和方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只有实现术道结合,文道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品位。
术指的是中文学科的技巧和方法,包括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术是学习中文的基础,学生要掌握好这些基本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文。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教授这些术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语法知识,学会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技巧。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道则是指中文学科的思想和人文内涵,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
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和情感表达的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强调技巧和应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思想的深刻。
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和道德的力量。
术与道的结合是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要既注重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感悟的培养。
只有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技巧,又具备了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中文,才能够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人。
也只有通过注重道的培养,才能够使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人生追求。
文道统一是中文学科发展的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修养的我们要追求人文情怀和个性品位的培养。
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书不 育人 的 “ 纯 科 学 ”是 不 存 在 的 。 当今 复过去那种把二者完全剥离开来的做法。要 都 在揭 露资本 主义 的社会 的罪恶 ,如果 让 小 女 孩 来 到 我 许 多教 育名家的教学也是遵循 了这一原则 从课文实际出发 ,重在潜 移默化 。只有这 再 布 置 一 道 家 庭 作 业 “ 的 身 边 ” ,那 就 可 以进 行 感 恩 教 育 和 学 的 。如 于漪 老师所 提 出的语 文课堂 教学 样,我们才能真正在语文教 学中把 “ 文” 道 统 一 ”原 则 的继 承 和 发 展 。 “ 文 以载 道 ” 、 “ 文 道 统 一 ” 是 中
“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 非文不 著 ,文非道 不生 ” 。都 对 “ 文道
“ 文 ”与 “ 道 ”统一 得恰 如其分 ,
和 智 力 振 奋 的 内 心 状 态 , 就 急 于 传 授 知 统 一 ” 这 一 原 则 做 了深 刻 而 简 明 的 阐 就 能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宜进 行 “ 道 ”的 教 育 的渗 透 点 。 语文 教 材 中入 识 ,那么 这种 知识 只能使 人产生 冷漠 的 述 , 点 明 了它 的重 要 性 。
教学 目 标 ,在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实践中贯彻 “ 文道统一 的原则 ,认真、积极地进行 “ 道 的渗透 ,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 ,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 关键词 】语文教育;文道统一;原则;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文 ”与 “ 道 ”相 生 相 克 的 整 体 性 “ 道 思 想 品德 教 育 。
-》 》 》 学术交
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徐 江 云南 省丽江 市 永胜县 永北镇 中学 云南 省丽江 市永胜 县程 海镇海腰 小 学 杨淑 全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
“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文道统一”恰当地概括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关系,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从而成为人们公认的语文教学原则,被称为“文道统一”原则。
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现行职业学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课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要“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在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把听、说、读、写训练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又符合职业学院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呢?实践证明:在具体操作中,应掌握以下两点。
一、思想教育,在语文课里不能成为独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独立的教学过程,必须坚持“文遭统一”职业学院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思想教育只能凭借和伴随听说读写训练来进行,不能文道割裂,形成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两个过程,也不能以“道”代“文”,用思想教育的过程来代替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要强化思想教育必须把它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从课文的思想性出发,联系实际,着重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做到“文道统一”,寓道于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如《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记叙了我国远洋货轮“汉川”号在西德汉堡港破例装载一套贵重难装的设备,创造了汉堡港一百多年来的奇迹,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迹。
在具体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中,贝汉廷船长这个既有崇高爱国热情,又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外交才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感受到中国海员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
临泉县前进小学李磊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总在“工”和“文”的天平上寻找平衡感。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属性——言语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过多关注了“写的是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那么到底不能违背什么规律,我们还是不清楚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违背“文道统一”这一原则和规律。
我将从“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和具体的举措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文道统一内涵特点必要性举措
前言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我的理解就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背离。
以此为滥觞,儒家学者就积极倡导写文章要遵循“文(表达形式)道(思想内容)统一”的原则。
大凡好的文章和经典作品往往都坚持着这一原则——不光在思想上引人注目,更在言语形式上美不胜收。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争论语文该如何教,其实都是在“文”和“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一、“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
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体。
文道统一,就要求语文教学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文道统一,简言之,便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
古代学者一贯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谓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与道的关系,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都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紧紧地结合在语文教育中进行。
早在二十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发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失衡”问题,他说“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正确理解了《课标》中这一段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以及叶老先生所持的“平衡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举措
(一)、挖掘文本,以文悟道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挖掘文本的内涵,立足于文本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要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特别是力求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在教学前,我反复阅读文本,挖掘出课文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作者借怀念少年时代的朋友,指出了我与闰土之间存在的差距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激发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对新社会的热爱。
2、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我对少年闰土的赞美,实际上表现了我对劳动人民的尊重、赞美、热爱。
教学这篇课文,就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善于学习劳动人民身上的长处的良好品质。
3、闰土知识丰富,是他广泛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进行实践活动的结果。
教学时就要潜移默化地勉励学生接触自然,走向社会,勤于实践,主动地去获取丰富的知识。
4、课文通过回忆对比,我坦然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贫乏,说明我敢于剖析自己,能自觉地从农民身上,从大自然中吸取知识,因此教育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是进步的起点。
探明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还必须选准文和道的最佳结合点。
针对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思考题,选准重点词句,妥善组织训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方面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为此,教学时我设计了思考题,来展开教学:围绕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抓住字词品出道,加强朗读读出道,概括中心突出道。
文与道并举,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和谐统一。
(二)、联系生活,学文入道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空洞的理论,不能只做号召性、表面化的肤浅文章,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文与道的统一赋予身边细微的事件之中,使学生不仅有理性认识,还要有感性的体会,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例如:《检阅》写的是波兰少年参加国庆检阅前,经过讨论决定把拄拐少年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后来在检阅时受到大家称赞的故事,教育我们对待残疾伙伴不要歧视,要善意地给予鼓励,友好相助,使其增强自信,得到温暖。
刚好当时班里就有这么一个腿部残疾的学生,他行动不便,性格内向,很多同学都不愿意接近他,甚至有个别同学在背地里学着他走路。
我决定利用教学这篇课文的机会好好地进行教育。
我抓住中心句“这个小伙子真棒!”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明白这既是观众对残疾的博莱克自信和坚强的称赞,又是对所有儿童队员的赞扬。
因为他们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应得的权利,他们的心灵善良美好。
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本课的感受。
很多同学都写道: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帮助有困难的人;我不会再取笑他了;我愿意和他做朋友,去帮助他。
更可贵的是,这位残疾的同学也在本子上写着:博莱克真棒!我要向他学习,以后一定不迟到,我还要坚持上早操。
事实证明,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典型文章、典型事例,往往会比空头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习作,寓道于文
大千世界,万花筒般的社会现象每天都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新也有旧、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有是也有非。
而小学生思想单纯,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常常将一些错误的思潮视若真理,将一些潮流人物视为榜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学生的作文中时露端倪。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理想》时,我指导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写,它并不一定要远大,但一定要是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并且是对大家有益的。
重点要写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和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时,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坚持“文道统一”任重道远
由此,当我们在一种“大语文”的视野里,去考量语文教学的是是非非,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单方面重视言语表达还是单方面重视思想内容都是不足取的。
平日里,我们经常听到:“语文教学不要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让我们的语文课更语文一点”。
表面上看,这是在批评我们在语文教学上缺少意识,缺乏自觉体现,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上缺少功力,实则是批评我们语文教学中重“道”轻“文”的失衡问题。
这种问题,直接导致我们忘记了语文本身的特性,片面重视了“写什么”,从而忽略了“怎么写”、“为什么要这么写”。
但是,当我们尖锐地批评这一现象时,也要谨防走入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文”而忽视“道”,重视教学技法,忽视教学道法。
参考文献
[1] 陈明海《从“文质彬彬”到“文道合一”——兼论朱熹文道观的哲学建构及其价值超越》安徽大学学报2011,4
[2]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刘慧,候得桃《反观源头文道合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