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pdf
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
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刘录三;郑丙辉;李宝泉;蔡文倩;韩庆喜;林岿璇【摘要】根据近30年来的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长江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演变时段.同时结合长江口海域近50~60年来的入海径流量和携沙量变化、营养盐和DO等水质特征变化,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底栖生物群落无论物种数、生物量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都有所降低,表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加剧;第三阶段是2005年之后至现在,由于长江口水域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底栖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对长江口海域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长江口区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趋势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比较吻合.%The macrobentho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Changjiang Estuary, China in 2009 and 2010 were i-dentified to clarify the current state,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obtained from essentially the same sampling area were analyzed to get the long-term trend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average total species number exhibited an obvious fluctuation over this 30 year period, which includes three periods, e. g. , period one-before 1990s, the total species number maintained relatively high value, period two-from 1990s to 2005, the total species number decreased markedly, and period three-after 2005, the total species number increasedrapidly.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the abundance also had similar trend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trend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acrobenthos community was that some long-lived, larger sized, stress intolerant resident species had been replaced by some opportunistic, shortlived, small sized taxa, especially some opportunistic polychaeta species, which indicated the macrobenthos community of the study area was unhealthy and unstable. The results of MDS ordination also approximately coincide with the above results. The integrated impacts both from climate changes and from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such as aquaculture, coastal land reclamation and sewage discharge were the triggers for these long-term changes.【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12页(P134-145)【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变;长江口【作者】刘录三;郑丙辉;李宝泉;蔡文倩;韩庆喜;林岿璇【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4十.5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食物网和沉积物-水层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口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河口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对策探讨董卫卫,林桂兰(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摘 要: 河口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又敏感的区域,在人类过度开发下,河口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河口生态系统修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河口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文章通过分析得出我国河口区普遍存在洪涝灾害、水质底泥污染、港口通航能力减弱、渔业资源减少、湿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河口海岸生态功能下降等6个生态环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总结了可以采取加强生态海堤建设、控制污染源入海、水质底泥修复、生物资源修复、水动力修复、河口湿地修复、海岸生态景观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提出要构建一个河口基底调查、问题诊断和修复目标确定、生态修复可行性评估、生态修复方案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及监测评估、后期保育措施等一整套完整的系统修复技术框架。
最后从河口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河口管理要构建河口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制定长期动态可调整的河口保护修复计划、加强对河口基础交叉学科的研究等措施,为后期河口区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河口;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框架中图分类号: X55;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2090010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countermeasures in estuary areaDONG Weiwei,LIN Guilan(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Xiamen 361005, China)Abstract: The estuary, characterized by its abundant biodiversity and sensitivity, is increasingly experienc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 due to excessive human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estuary area are becoming obviou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estuarine eco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estuar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ix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flood disasters,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pollution, weakening of port navigation capacity, redu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biodiversity reduction, and decline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ecological functions were found in China's estuary area through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blem,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that c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awall, control pollution sources into the sea,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restoration,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toration, hydrodynamic restoration, estuarine wetland restoration, coast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estuarine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oast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were summarized. It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arry out a complete set of systematic restoration proce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restoration, such as estuarine basement investigation, problem diagnosis and restoration target determin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planning and desig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nd late conservation measure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estuarine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estuarine management should build an integrated estuarin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mulate a long-term dynamic and adjustable estuarine restoration plan, and strengthen research on basic estuarine cross-disciplines, whi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stuarine areas in the future.Keywords: estuary;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restoration;technological frameCLC number: X55;收稿日期:2022 − 05 − 25 录用日期:2022 − 10 − 21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业务专项资助项目(121170000000190008)作者简介:董卫卫(1980—),女,硕士、工程师。
浅析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用 对 水 污 染 的 生物 修 复 有 更好 的 实践 和 运 用 的 效 果 。
关键词 : 生 物修 复 : 沉 水植 物 : 底栖 动 物
生物 修复是指利用 特定 的生 物吸收 、 转化 、 清 除或 降解 环境 和生 态系统恢复 的重要措施 q 。
污染物 , 从而使受污染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 复到原初状态 的 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 ,而生物修复技术具有 环境友好 、 生 态节能的优点 , 是最具发展前景 的主体修复技术 『 1 _ 。水体 中的黑臭 现象是由于水体 中有机物厌氧分解造成的 ,从水质特点分析 , 发 生黑臭 的水体其 C O D 、 B O D、 N H ~N等耗氧性污染 物含量过 高, 导
水 产科 学 , 2 0 0 6 , 2 5 ( 3 ) : 1 3 3 —1 3 5 .
具有净化水质 、 改善景观的作用。研究证实 , 底栖软体动物对污染
【 1 0 】杨 建 恒 , 张永 . 河蚌的水质净化试验U 】 . 安徽 农 业科 学 , 2 0 0 3 , 3 1
( 4 ) : 6 8 0 — 6 8 1 .
要 的污染源 。因此 , 除截除外源污染及清除沉积于水底的淤泥外 ,
通 过修复技术 对水体 中现存 的污染物 进行就地 净化是 实现 黑臭 水 体的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 良性恢复 的重要措施 _ l I 。
[ 3 ]尤 平 , 任辉. 底 栖 动 物 及 其在 水质 评 价 和 监 测 上 的 应 用 U 1 .淮北
煤 师 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2 0 0 1 ( 4 ) : 4 4 — 4 8 .
底 栖动物作 为系统内部调 控 , 在水生 生态系统物质 和能量循 环 中处于 十分 重要 的地位 , 它们 种类多 、 分布 广 、 食 性广 , 对 污染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3胡知渊 鲍毅新33 程宏毅 张龙龙 葛宝明(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 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群落结构能反映出底质条件、水质状况、水温等非生物因子以及植被、物种间的影响、捕食压力等生物因子的情况。
本文概括了底栖动物的概念、生活型和功能群的划分,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及目前中国底栖动物的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时空差异、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底栖动物的生物指示作用,并展望了底栖动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底栖动物;湿地;分布;环境因子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9)05-0959-10Research progress on ecology of na tura l wetl and zooben thos i n Ch i n a.HU Zhi 2yuan,BAO Yi 2xin,CHE NG Hong 2yi,Z HANG Long 2l ong,GE Bao 2m ing (Institute of Ecology,Zhejiang N or m al U niversity,J inhua 321004,Zhejiang,China ).Ch inese Jou rna l of Ecology ,2009,28(5):959-968.Abstract:Z oobenthos is an i m portant part in wetland ecosyste m ,and p lays a connecti on link in energy fl ow and matter cycling .Its co mmunity structure can reflect the abi otic fact ors (e .g .,bott om sedi m ent conditi on,water quality,and water te mperature )and bi otic fact ors (e .g .,veg 2etati on,interacti ons bet w een s pecies,and p redati on p ressure ).This paper intr oduced the con 2cep t,life f or m s,and functi onal gr oup s of z oobenthos,and discussed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y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entho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key research areas and i m portant achieve ments in China,with the f ocus on the s pati ote mporal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 on of z oobenthos communi 2ty,relati onshi p s bet w een z oobenthos and envir on mental fact ors,and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z oobenthos as bi o 2indicat or in water health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s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 2enthos in China were p r os pected .Key words:z oobenthos;wetlands;disturbance;envir onmental fact or .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ZE0204)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07R40G2030152)。
浅谈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河道底泥改良与水域植栽、水生动物投放施工
浅谈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河道底泥改良与水域植栽、水生动物投放施工发布时间:2021-04-29T07:32:10.26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24期作者:徐京陆熙民[导读] 河、湖底泥的治理与水生植物投放是整个湖泊治理、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通过结合河道底泥改良治理及水域植栽、水生植物投放,以此来研究证明通过治理湖底底泥与进行水生植物投放来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来改良河道底泥及改善水质、进而改善整个河道的水环境,对今后类似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江苏恒基路桥有限公司江苏常州 213002摘要:河、湖底泥作为湖泊内源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在湖泊污染物质过量时会引起严重的污染效应,严重影响了河水流动及水体生态环境,所以必须加强对河道底泥的处理以此来改善河道水质,进而改善整个河道的水生态环境。
关键词:河道底泥;底泥处理;底泥改良;水域栽植;水生态修复引言:河、湖底泥的治理与水生植物投放是整个湖泊治理、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通过结合河道底泥改良治理及水域植栽、水生植物投放,以此来研究证明通过治理湖底底泥与进行水生植物投放来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来改良河道底泥及改善水质、进而改善整个河道的水环境,对今后类似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一、工程概况近年来为恢复滆湖调蓄能力,保障太湖流域湖西区防洪、供水安全,促进滆湖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武进区加快推进二期退田还湖工作,统筹退田还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等要求,整体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将提高滆湖的防洪调蓄能力和改善滆湖的水环境、生态环境,保证护坡功能的整体发挥,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程地点:位于武进区七一农场(南)、塔下圩(南),北至沿江高速,西至七一农场圩区边界,南至西太湖与南夏墅行政边界,东至塔下圩圩区边界。
工程规模:七一农场、塔下圩退圩还湖工程:涉及范围面积约0.84km2,其中退圩还湖面积约0.51km2;排泥场面积约0.33km2,包括土方清除563840m3,堤防建设约1.1km,按2级标准建设,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近岸带湿地建设,取水头部厂区周边及厂区与堤岸联通道路景观提升。
底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底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研究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或淡水底部的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生活环境及其他种类生物的生存都与其息息相关。
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底栖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是指不同种类、群体和基因型的底栖生物在不同的生境环境中存在的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针对底栖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越来越重视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底栖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需要从多个维度和角度进行考虑。
首先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了解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食物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信息。
其次,要从分类学的角度出发,明确底栖生物物种鉴定和分类,加深对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认识。
还需要从生物地理学角度分析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演化历程,以及形成相关的生态保护规划。
二、底栖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现状底栖生物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相较于陆生生态系统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更为复杂。
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水生生物都依赖于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生境。
同时,底栖生物也对水质的净化、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和恢复底栖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然而,随着人类的环境破坏、气候变化、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等,底栖生物的多样性逐渐遭到破坏和减少。
大量的底部拖网捕捞、氮肥等与化学品的不适当使用方法和等大大小小的污染事件,直接破坏了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加速着底栖生物的消失和减少。
三、底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为保护和恢复底栖生物多样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干预。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防止大型挖掘和垃圾排放等对底栖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其次,在接受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增加生态环境可贵的情况,协调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个参与方的配合。
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游泳动物对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潮沟生境的利用
游泳动物对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潮沟生境的利用3全为民 倪 勇 施利燕 陈亚瞿3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摘 要 利用长袋网(fyke net )采集了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潮沟内的游泳动物,分析了该类盐沼湿地的鱼类栖息地利用。
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记录到游泳动物20种,其中鱼类15种,虾蟹类5种。
生态类群主要以淡水性种类(10种)和河口性种类(6种)为主,洄游性种类(3种)和海洋性种类(1种)较少。
从数量组成来看,游泳动物群落主要由安氏白虾(3514%)、棕刺虾虎鱼(1717%)、贝氏餐(1717%)、长蛇鮈(912%)和日本沼虾(416%)等少数几个物种占优势。
这些游泳动物大多为稚幼个体,表明长江口新生盐沼湿地是许多鱼类和甲壳动物的重要育幼场所。
关键词 游泳动物;盐沼湿地;生境;利用;长江口中图分类号 Q1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9)03-0560-05Utili za ti on of ti da l creek hab it a t by the nekton s i n a newly for m ed s a lt marsh a t Yangtze R i ver estuary .QUAN W ei 2m in,N I Yong,SH IL i 2yan,CHEN Ya 2qu (Key and O pen L aborato 2ry of M arine and Estuarine F isheries,M inistry of A g ricultu re,East China S ea F isheries R esea rch Institute,Ch inese A cade m y of F isheries S ciences,Shanghai 200090,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9,28(3):560-564.Abstract:The nekt ons in an intertidal creek of a ne wly for med salt marsh at Yangtze R iver estu 2ary were sa mp led by Fyke net t o assess its habitat utilizati on of the salt marsh .A t otal of 20nek 2t on s 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ree investigati ons,including 15fishes and 5crustaceans .Among the nekt ons,fresh water s pecies (10s pecie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ecol ogical gr oup s,foll owed by estuarine (6s pecies ),m igrat ory (3s pecies ),and coastal s pecies (1s pecies ).I n ter m of numeric abundance,the nekt ons were highly dom inated by Exopa lae m on annanda lei (35.4%),A can thogobius luridus (1717%),He m iculter leucisculus (1717%),Saurogobio dum erili (912%),and M arobrachium n ipponensis (416%).Most of the nekt ons sa mp led in this study were juveniles,suggesting that the ne wly f or med salt marsh was the i m portant nursery habitat for many fishes and crustaceans .Key words:nekt on;salt marshes;habitat;utilizati on;Yangtze R iver estuary .3上海青草沙原水工程有限公司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资助项目(2007M03)。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张凤英;庄平;徐兆礼;王云龙;朱江兴【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7(26)8【摘要】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31°19.58′—31°38′N;121°32.08′—122°11.65′E)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优势种时空分布以及与中华鲟幼鱼食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调查区共有底栖动物48种,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均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四季皆为优势种的仅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和狭颚绒螯蟹(Eriocheirleptognathus)2种;夏季总生物量在四季中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夏季总栖息密度大于其它3个季节,冬季次之,春季和秋季基本一致;夏季是底栖动物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较高的时期,也是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停留觅食时期。
与2002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虽然底栖动物优势种组成在深水航道工程后基本稳定,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威胁到保护区内中华鲟幼鱼的饵料基础状况。
【总页数】6页(P1244-1249)【关键词】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底栖动物【作者】张凤英;庄平;徐兆礼;王云龙;朱江兴【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相关文献】1.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出台:中华鲟享受特殊"待遇" [J],2.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顺利实施中华鲟放流 [J],3.拯救国宝中华鲟促进长江大保护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专注中华鲟保护13年 [J],4.70尾大中型中华鲟放流长江口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动工建设 [J], 吴铠5.上海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在长江口再次放流1500多尾中华鲟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研究
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研究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
底栖动物在海洋、湖泊等水域中生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动物受到了许多威胁,包括水污染、过度捕捞等。
在这种情况下,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生态修复成为了保护底栖动物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底栖动物及其生境,减少人类活动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同时也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提供了前提保障。
建立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许多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还提供了一个研究底栖动物生态学和生命进化的理想场所。
在保护和修复底栖动物和海洋生态系统方面,研究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生态修复一般是指对受到污染和其他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和修复,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水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和底栖动物数量修复。
水环境修复是指对海洋、湖泊等水域的水质进行改善和修复,以减少污染,提高水质,保护底栖动物和其他水生生物。
水环境修复通常包括水文学、气象学、水体养护等学科的综合应用。
在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水环境修复可以通过控制污染源、加强监控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可以通过生态工程的手段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例如增加植被和海藻,建设人工礁石等。
生物多样性修复是指通过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群落和生物多样性来实现的。
在底栖动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修复可以通过控制捕捞、减少海洋垃圾等手段来保护海洋生物,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食物网中的底栖动物数量来恢复生物多样性。
增加底栖动物数量可以通过种植例如海草、藻类、海绵等生态修复种等手段来实现。
这些生态修复种既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同时也可以促进水体的自净。
底栖动物水生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水生生态健康评价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底栖动物的水生生态健康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水底附近的动物,包括各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
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性强:底栖动物能够适应各种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包括淡水、咸水、寒冷、温暖等不同环境。
2. 生命力强:底栖动物的生命力很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包括水温、水质等方面的变化。
3. 繁殖能力强:底栖动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保证种群的稳定。
二、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监测:底栖动物对水质的敏感性很高,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
2. 营养循环:底栖动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
3. 生态平衡:底栖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能够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三、底栖动物的水生生态健康评价底栖动物的水生生态健康评价是对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种群数量:底栖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 种群结构: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生物多样性: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4. 水质状况:底栖动物对水质的敏感性很高,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
综上所述,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底栖动物的保护,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底栖生物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底栖生物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底栖生物包括生活在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底部的生物,它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在环境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底栖生物可以用作监测水体污染、评估水质状况、判断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下面将着重介绍底栖生物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首先,底栖生物可以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物种,用于监测水质的变化。
底栖生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水体受到污染,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通过对底栖生物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中的污染状况,从而对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防治,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其次,底栖生物可以用于评估水质状况。
底栖生物的类型和数量与水质状况密切相关。
环境中水质好的地方,底栖生物种类丰富,数量也较多;而在水质差的地方,底栖生物种类较少,数量也很少。
通过对底栖生物的研究和监测,可以判断水质的状况,为水质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底栖生物还可以用于判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底栖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底栖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等指标的研究和监测,可以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
当底栖生物的种类丰富、数量适中时,说明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况;反之,当底栖生物的种类减少、数量减少时,说明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或紊乱。
最后,底栖生物还可以用于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
底栖生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它们可以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信息。
通过对底栖生物的研究和监测,可以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状况和恢复的进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恢复工作,使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总之,底栖生物在环境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底栖生物的研究和监测,可以监测水体污染、评估水质状况、判断生态系统健康等。
底栖生物的应用使得环境评价更加科学和准确,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在未来的环境评价中,底栖生物的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流域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2019-4
3
该项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长江 流域承载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 大负荷,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 关系紧张,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呈 现退化趋势。
长江水利委员会2018年着力开
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了两 次促进“四大家鱼”繁殖的三峡水库 生态调度试验,与2011年相比产卵量 增长近86倍。开展了溪洛渡分层取水 生态调度试验,汉江中下游梯级联合 生态调度试验,均产生良好的生态效 应。首次在金沙江中游增殖放流圆口 铜鱼幼鱼1万多尾;首次在丹江口库 区增殖放流鱼苗12万尾,丹江口水库 鱼类增殖放流站正式运行。
同时,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 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 净化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南水北 调中线一期工程鱼类增殖放流、实施 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建立 健全水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加强 流域水生物种保护。
统计显示,长江流域记录有鱼 类477种(亚种),其中有177种特有鱼 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名录》的水生生物为17种,包括中华 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川陕哲罗 鲑、滇池金线鲃、秦岭细鳞鲑、花鳗 鲡、松江鲈鱼等9种鱼类,白鱀豚、扬 子鳄、江豚、大鲵、贵州疣螈、细痣疣 螈、大凉疣螈、虎纹蛙等8种其他水 生动物。
渔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王辉在武汉通 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18年通过开展生态调度试验等方 式,强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 复。
王辉介绍,近两年来开展了“长 江流域水生态及重点水域富营养化 状况调查与评价”,对流域16省(自治 区、直辖市)水生态及重点水域富营 养化状况开展了综合调研,完成金沙 江中下游、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干 流、雅砻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 长江口等10个重点水域40个断面的2 次水生态现场监测,获取了水文、水 质、沿岸带生境、浮游生物、微生物、 着生藻类、底栖动物和鱼类的现场监 测基础数据,构建了与调查指标相匹 配的长江流域水生态信息库,实现河 流物理形态、河岸带、水文水质、水 生生物、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等各类调 研与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基本统计分 析功能。
水生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资源管理
水生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资源管理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资源对于维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资源,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生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底栖动物资源的重要性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包括各类底栖昆虫、底栖螺类、底栖甲壳类等。
它们是水体中的重要食物链组成部分,同时也担当着水体净化和生态系统稳定的角色。
底栖动物的存在保证了许多鱼类和水鸟的生存环境,并且对于水体水质的监测和评估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2. 底栖动物资源管理的挑战底栖动物资源管理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破坏、污染物排放和气候变化等。
过度捕捞、水污染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底栖动物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由于底栖动物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也面临复杂性和困难性。
3. 底栖动物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为了有效管理水生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资源,应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3.1.立法和政策制定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管理权限。
鼓励制订区域性、综合性的底栖动物资源管理计划,并加强对违反相关法规的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形成跨部门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3.2.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底栖动物资源监测和评估体系,通过对底栖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和生长状况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底栖动物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底栖动物资源监测和评估的效率和精度。
3.3.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重视水生生态系统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合理划定和管理生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确保底栖动物有足够的生存和繁殖空间。
同时,应加强对河流、湖泊和湿地的水质保护,减少废水排放和环境污染,为底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动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动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动物对于生态修复的作用动物对于生态修复的作用,动物和生态都是自然界很重要的两部分,很多人难以联系到两者有什么联系,其实动物和生态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下面来了解动物对于生态修复的作用。
动物对于生态修复的作用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通过野生动物的活动,维持着生态环境的协调,对控制一些动植物种群的消长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扑食那些比它低一个级别的生物,控制他们的数量,使他们不至于过度繁殖。
同时他们本身也是比较高的营养级上的动物扑食的对象,他们本身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上一个级别生物数目的多少。
在生态系统能量中一般按照10%---20%的效率传递的概括一点说,野生动物在生态环境中起到充当食物、转换能量、清除生物垃圾、控制物种数量等等作用,从而最终实现生态平衡。
1、通过进食与被进食维持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分草食动物、腐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其中草食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来源,腐食动物以死去的动、植物为食,肉食性动物又以草食和腐食动物为食。
动物中也有分解者,比如某些原生动物、食枯木的甲虫、白蚁,还有蚯蚓和一些软体动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将有机体所消耗,变成了无机的矿物营养物,又被新一轮的植物吸收。
就这样,野生动物通过食物链,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循环流动,保持着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
这种生态平衡表现为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表现为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
如果生态系统的某个环节或组成部他发生变动,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其中有一些影响很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
2、通过繁殖维护生态平衡。
草食动物每次繁殖后代数量会比较多,以保证自身种类不被灭亡,同时满足肉食动物的需求。
而肉食动物却会很有默契地实行“计划生育”,以保证猎物不被过量猎杀。
3、通过其他活动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有些植物需要依靠动物的帮助,比如大头树的种子就需要渡渡鸟的帮助药开坚硬的外壳才能发芽。
鬼针草种子有倒钩,可以借助动物的绒毛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温度 酸度 浑浊 氧 能量传导性 流量 化需氧量 进水/处理/出水之间的 平衡情况 (C:N:P比例)
电子探头实时收集 反应体系数据
IBB-BIE生物强化系统
提高处理效率 降低运行成本 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处理效果
自动控制管理系统
自动控制管理系统
监控系统 1 固定式监控:定点设计、视频监控、参数监测; 2 移动式监控:视频监控、参数监测、智能投加;
管控系统 1 软件分析:数据传输、采集、分析; 2 回馈指令:分配指令、自动投加。
项目展示
浙江温岭黑臭水塘治理
项目展 示
浙浙江江温岭黑臭水塘治理项目
项目地点:浙江温岭 污染来源:养殖废水、部分工业废水 处理规模:34000m3 处理指标:国家畜禽养殖业排放标准
项目展示
校园景观湖治理项目
项目地点:湖北武汉 处理规模:8600m2 平均水深:1.5m
加速好氧微生物的 生长和繁殖
沙化层阻隔下层底泥对 上覆水体的污染
底质上层被逐步沙化
好氧微生物以底泥中的有机质作 为食料,不断分解污泥中有机物
环境修复剂
系统自我修复
逐步向自然生态系统 演替,进而再现一个 自然的、能自我调节
的水生态系统。
底泥有机污染的降解 和消化,为底栖动物 的着床创造底质条件
底栖动物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剂
水体污染物:表面带负电荷
上 覆 水 体 净 化
吸附水体污染物后 的环境修复剂
环境修复剂:表面 带正电荷 吸附水体污染物后 的环境修复剂
自重
环境修复剂
有 机消 污减 染 物
亲水性 好
孔隙率 高
微生物 附着率
高
好氧微生物良好的 生长附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