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 盘点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合集下载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导语: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六百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统治下的大明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当时在政治、军事、和科技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永乐三年(1405年)起,朱棣命太监郑和作为正使太监率领帝国船队向西洋进发,开启了世界航海史重要的一页。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于永乐三年起至宣德八年(1433年)止,前后总共七次远赴重洋,那么,他这七次都去过哪里?为什么第七次却成为了郑和的不归之旅?郑和(1371年- 1433年),回族,本姓马,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并被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启程下西洋。

船队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今属马来西亚),瓜哇岛地处南洋要冲,这里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正值时西爪哇与东爪哇打内战,西爪哇欲灭东爪哇。

郑和船队的人员登陆到集市进行贸易时,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以为是东王的军队,而误杀了170人。

当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他派使者谢罪,欲赔偿6万两黄金以谢罪。

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恐,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不仅没有兴兵报复,也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举让西王十分感动,两国遂和睦相处。

郑和船队之后又到过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满刺加(今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卡利卡特)等地。

在本次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了第二次远航的准备,这次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此次出访所到的国家有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今属印度尼西亚)、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

达 中美 洲 , 沿海 岸 一 直 北上 , 达 北 美洲 东 北部 的格 并 到
陵兰 岛 , 后绕 过格 陵兰 岛 , 然 穿越 北大 西 洋 、 北冰 洋 向东
对《 郑和 航海 图 》 的研 究发 现 , 郑和 使用 了 海道 针 经 ( 4 4 位指 南 针导 航 ) 合过 洋 牵 星术 ( 文 导航 )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 结 天 的 航海 导航技 术 , 当时是 世界 上最 先进 的 。 和 的船 队 , 在 郑
品 读 天 下
布菜 格登 曾作 了仔 细 的研 究 , 们二 人 都很 熟 悉整 个马 他 来半 岛的 海岸 线 , 他们 对 中 国航 海图 的精 确性 作 出 了 而
很高 的评价 。
回不 去 了 , 于是 决定 分兵 西进 , 越大 西洋 , 自探 寻 回 穿 各
国的 道路 。周 闻船 队 独 自向西 偏 北航 行 , 穿越大 西 洋到
下 , 过 了 南 美洲 最 南 的 麦哲 伦 海峡 , 通 此时 遇 到非 常 恶
方 法保持 航向 。 由于 对船 上储 存淡 水 、 的稳 定性 、 沉 船 抗
性 等问 题都 作 了 合理 解 决 , 郑 和 的船 队 能 够在 “ 涛 故 洪 接天 , 巨浪 如 山” 的险 恶条 件下 , 云帆 高张 , “ 昼夜 星驰 ” ,
品 读 天 下
在1 4世纪末 至 l 5世纪 初 , 和 曾 率领 着 当时 世 界 郑 行 , 过 东南亚 、 到 印度 洋 沿岸和 中东地 区很 多国家 , 至 甚
远 至红 海 、 加 和非 洲 东海 岸 。 麦
马三 保 年仅 1 0岁 , 被掳 人明营 , 割成太监 , 后进入朱 阉 之 马三保在河 北为燕王 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 二年 , 明成祖朱 棣 御赐他郑 姓 , 名为和 , 改 任为 内官监太监 , 官至 四品 。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导语: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哪七次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哪七次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哪七次
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共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这就是中国航海节的萌芽,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国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开始第四次下西洋。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等地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七下西洋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七下西洋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七下西洋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军事将领,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之间的贸易路线,为中国的海洋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将着重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的历程及其对中国海洋贸易的影响。

一、第一次下西洋郑和首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是在1405年,当时他指挥的船队共有62艘大型宝船,船上携带了诸多商品以及多达2万多名的船员。

他们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进行了贸易交流,并向这些国家赠送礼物,展示了中国的国威。

二、第二次至第七次下西洋郑和之后又连续进行了六次下西洋的航行,即第二次至第七次。

在这些航行中,他担任了朝廷的特使,与各国进行了友好交往并开展了贸易活动。

郑和的船队航行范围逐渐扩大,到达了肯尼亚、阿拉伯半岛、波斯湾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贸易关系。

他还在肯尼亚建造了石碑,为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往来留下了纪念。

三、贸易路线的开辟郑和的七下西洋为中国海洋贸易开辟了新的路线,不仅使中国的商品出口得以扩大,还带回了许多国外的珍宝,丰富了国内市场。

特别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郑和的船队经过交流贸易,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方的经济繁荣。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往来,为后来的“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

四、世界航海史的重要人物郑和的七下西洋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海国家之一,也为世界航海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航行不仅仅是为了商业贸易,更是为了拓宽国际视野,扩大中国在海洋上的影响力。

郑和的船队在当时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船舰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了那个时代航海历史上的瑰宝。

五、七下西洋对于中国的影响七下西洋的成功开辟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之路,使中国的商品得以输出,丰富了国内市场。

郑和的航行也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他的航行活动也对后来明代的交趾、竹里等海外殖民地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简介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简介
导语:郑和下西洋到底到过哪些国家?历来史书记载各不相同,且无一个统一而确切的数目。

记录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史料较多,说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过哪些国家?历来史书记载各不相同,且无一个统一而确切的数目。

记录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史料较多,说法各异,现介绍如下:据郑和撰刘家港《通番事迹记》及长乐《天妃灵应之记》两块碑文记载,有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苏门答刺国、满刺加、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卜刺哇国,大小凡30余国。

“三十余国”的国名和数字是郑和亲自提出的。

目前一般学者都采取此数。

但此二碑只举了14个国家名称,其余的国家名称不得而知。

这些国家的名称究竟是什么?各种史书记载不一:据马欢《瀛涯胜览》载有占城国、爪哇国、旧港国、暹罗国、满刺加国、
苏门答刺国、那孤儿国、锡兰国、小葛兰国、柯枝国、古里国、忽鲁谟斯国、榜葛刺国、阿丹国、祖法儿国、溜山国、天方国、哑噜国、黎代国、南浡国,共20国名。

马欢是郑和的通事,通阿拉伯语,随郑和三次下西洋。

这是他以亲历诸国所见所闻,回国后写的记录,是重要的史料。

费信《星槎胜览》载有45国名。

费信也跟随郑和四次下西洋。

该书分前后两集;前集记他亲览目识之国22国;后集记他采辑传闻之国23国。

22国名为占城国、宾童龙国、灵山、昆仑山、交栏山、暹罗国、爪哇国、旧港、满刺加国、九洲山、苏门答刺国、花面国、龙牙犀角、龙涎屿、翠兰屿、锡兰山国、小(口具)喃国、柯枝国、古里国、忽鲁谟斯国、刺撒国、榜葛刺国。

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从1405年-1433年(即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由郑和带领大规模的船队,前后七次出使西洋,抵达了亚非大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海上活动。

1405年7月11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队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

前后七次航行中,郑和及其船队到达过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东非等国家或地区,经历了古里建碑、捉拿海盗、布施锡兰佛寺、建立官仓等重要事件,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香料药品、异国动物,还发展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维护了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华民族对外关系史中的重要篇章,标志着明朝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队伍规模最庞大、航行范围最广的海上活动,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开创了世界航海的新纪元。

历史趣谈中国首位海航家郑和下七次西洋路线揭秘

历史趣谈中国首位海航家郑和下七次西洋路线揭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首位海航家郑和下七次西洋路线揭秘
导语:郑和,作为我国第一位开拓航海领域之人,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次终结的,而是在探索中寻找经验,总
郑和,作为我国第一位开拓航海领域之人,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次终结的,而是在探索中寻找经验,总体来说,郑和在其一生中曾经七度展开航海领域的探索,那么在这么多次探险中,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都是怎么样的呢?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中都有路经过哪些国家?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都有给明朝带来哪些历史性的转变?
按照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来划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具体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郑和下西洋,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

第一次出发是沿着南方一路往下,在福建省逗留过一段时间后,穿越台湾和南海,最终到达了占城。

在第一次的下西洋过程中,郑和率队还是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而且第一次行程中出现发生了一些战争,经过郑和的处理后与八歇国缔结了良好的关系。

第二郑和出发路线同第一次,路经了占城之后到达古里。

第三次郑和下西洋,同样从太仓刘家港出发,这次的航线比第一、二次都要长远一些,并且拜访的国家也相对较多。

在这次拜访中郑和同样历经了战争,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有心刁难,在一场苦战之后,活捉了苦奈儿带回了明朝,在永乐帝的恩赦之下,遣送苦奈儿回国,展示了大明国的风采。

第四次到第七次郑和下西洋,每次的路程相对于前三次。

航线要拉的更远一些,开始了东非、西亚地区的航海旅程,可以说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行程。

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路线以及到达最远处介绍

郑和下西洋路线以及到达最远处介绍

郑和下西洋路线以及到达最远处介绍郑和下西洋路线主要是从刘家港出发,经过瓜哇岛,锡兰,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及非洲的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成功的外交手段,对中国的历史和经济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更多详情请看正文《郑和下西洋路线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图郑和总共组织了7次航行,每一次的航行路线都不一样。

那么下面小编将会依次来给大家分析下路线问题。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从刘家港出发,途径瓜哇岛(瓜哇岛位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离开瓜哇岛后到了苏门答腊,苏门答腊和印度洋很近是世界第六大岛。

离开苏门答腊后的郑和有分别到了锡兰和科泽科德。

锡兰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现在人称锡兰为斯里兰卡。

说起斯里兰卡大家都很熟悉,是各种宝石的出产地。

科泽科德是郑和第一次航行的终点。

科泽科德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应该称之为港口城市,人口达到了54万多,科泽科德担任的作用很大,是一个贸易中心,古时印度和阿拉伯人就在科泽科德这个地方进行交易往来。

第二次航行,郑和的路线和第一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最后的行程上增加了古里。

古里位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是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国家,郑和下西洋的第二次航行终点定在了古里。

所以从选址上郑和也体现了其智慧。

第三次航行郑和选择了从太仓出发,这次的行程路线和之前有不同线路规划,第三次主要以东印度为主轴线,然后依次经过瓜哇岛到斯里兰卡,然后转换方向往北边开去,到达孟加拉湾,到了孟加拉湾后郑和的船队迂回策略,回到了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在马兰半岛和苏门答腊之间,所以说郑和的船队折回了,离开马六甲后,郑和的船队开启了回国之路。

第四次郑和的最终目的地到了霍尔木兹,霍尔木兹位于两大海峡中间,应该说起的是纽带的作用,一头是波斯湾,另外一头是印度洋。

郑和到达霍尔木兹后就回去了,前面的路程和第三次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最终多了一个霍尔木兹地点而已。

第五次航行路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不过这次郑和把船队分成了2批,一批抵达波斯湾后就没有继续前进了,另外一批开往了摩加迪沙,马林迪等阿拉伯南海岸区域,,摩加迪沙是那一块的沿海城市,而且这种沿海城市往往对于海运海域有着很大的控制权。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传奇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传奇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传奇郑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的七次下西洋航海被誉为航海史上的传奇。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穿越东海、南海,畅游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开拓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

郑和的航海传奇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将详细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传奇。

一、第一次下西洋航海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航海中,他率领的船队由七座巨型宝船组成,搭载着上千名船员和数百吨货物。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马六甲等地。

在这次航海中,郑和与当地的民族进行友好交流,并帮助缔结了一系列的贸易合作。

二、第二次下西洋航海郑和的第二次下西洋航海是在明成化年间进行的。

这次航海的目的地包括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地。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在非洲东海岸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建立了许多贸易站点,并与当地的国家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三、第三次下西洋航海第三次下西洋航海是郑和率领的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最南端,并继续向南航海。

郑和船队的目的地包括了冲绳群岛和爪哇岛等地。

在这次航海中,郑和向当地的部落传授了中国的医术和种植业技术,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四、第四次下西洋航海第四次下西洋航海是郑和船队的航程最长的一次,航行范围包括了红海、非洲东海岸以及印度洋等地。

在这次航海中,郑和与非洲东海岸国家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为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书籍和文化。

五、第五次下西洋航海郑和的第五次下西洋航海是在明宣德年间进行的。

这次航海的航行范围包括了马六甲、锡兰以及印度等地。

郑和船队在这次航海中继续进行了贸易活动,并与当地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六、第六次下西洋航海在第六次下西洋航海中,郑和船队前往了印度洋的最南端。

他们与马达加斯加等地的部落进行了友好交流,并传授他们中国的农业和水利技术。

七、第七次下西洋航海郑和的第七次下西洋航海是在明宣德年间进行的最后一次航海。

这次航海的目的地包括了爪哇岛、琉球群岛以及钏路岛等地。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及主要地方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及主要地方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及主要地方
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其具体时间和所到的主要地方: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1405年)冬,郑和第一次出海,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苏门达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本科德)。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冬出发,顺原路又经暹罗(今泰国),柯枝(今印度柯钦)到达古里,1409年回国。

第三次下西洋,1410年出发,经原路到达古里,途经满刺加(马六甲)时设中转站,1411年?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冬出发,这次到的新地方有溜山(今马尔代夫)、榜葛拉(今孟加拉),最后由古里直航忽鲁漠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的岛),1415年8月12日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冬出发,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境内)、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刺撤(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出发,主要到了暹罗、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1422年9月3日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六年(1432年)冬出发,主要到了满刺加、古里、木骨都束,竹步(在非洲)等地,1433年7月7日回国。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导语: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

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

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

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

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

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

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

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

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明朝期间,在永乐帝朱棣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航海事业有了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的海洋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七次大规模航海

清朝的海洋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七次大规模航海

清朝的海洋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七次大规模航海海洋探险历史上,郑和的七次大规模航海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

这次航海不仅开拓了清朝的海洋贸易,并且对于世界航海和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一、背景清朝初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愈加频繁。

此时的明朝海禁政策的解除使得海外贸易成为清朝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

针对这一形势,清朝朝廷下令派遣郑和率领船队进行远洋贸易,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航行路线郑和率领的船队开始了一系列的航行,主要航线包括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等地。

七次航海中,郑和分别航行到了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地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任务与政策苏门达腊海事法会议对郑和七次航海的任务和政策做出了详细规定。

其中,航海的首要任务是开拓贸易渠道,增加国家财富。

其次,郑和航海的军事任务是维护海上的安全与稳定。

此外,他还兼具外交使者的角色,通过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四、航海成果郑和七次航海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航海成果。

首先,航海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地区的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加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

其次,通过航海活动,中国不仅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而且巩固了国家的海上权益。

最后,航海还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传播。

五、后果与影响百多年来的航海活动,使得郑和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七次航海的丰硕成果不仅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航海和贸易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航海活动,中国不仅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树立了崇高的形象,而且也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更为深入。

六、总结清朝的郑和下西洋与七次大规模航海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航海历史事件。

这次航海不仅开拓了清朝的海洋贸易,而且对整个世界的航海和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郑和的航海活动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军事和文化收益,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上大国之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以及到达最远处介绍

郑和下西洋路线以及到达最远处介绍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还有一个红海沿岸。红海长1930千米,周边有也门,苏丹等国家,他们战略红海最有利的位置,这非,沿着东非的海岸线拜访了沿海的一些国家。
第七次郑和前期航行路线不变,从西海岸进入,然后转到波斯湾,历史上着名的郑和下西洋也划上了句号。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油画
郑和带领着他的航行队伍最远到大了非洲的东海岸线。它位于赤道的附近,讲东海岸线估计不清楚,讲索马里想必都比较清楚,郑和船队到达了坦桑尼亚这一带。包括现在非洲东岸还受到郑和的影响,其中为了纪念郑和而建造的郑和屯就在东岸附近的一个城市中树立着。
第二次航行,郑和的路线和第一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最后的行程上增加了古里。古里位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是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国家,郑和下西洋的第二次航行终点定在了古里。所以从选址上郑和也体现了其智慧。
第三次航行郑和选择了从太仓出发,这次的行程路线和之前有不同线路规划,第三次主要以东印度为主轴线,然后依次经过瓜哇岛到斯里兰卡,然后转换方向往北边开去,到达孟加拉湾,到了孟加拉湾后郑和的船队迂回策略,回到了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在马兰半岛和苏门答腊之间,所以说郑和的船队折回了,离开马六甲后,郑和的船队开启了回国之路。
郑和下西洋路线以及到达最远处介绍
?郑和下西洋路线主要是从刘家港出发,经过瓜哇岛,锡兰,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及非洲的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成功的外交手段,对中国的历史和经济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多详情请看正文《郑和下西洋路线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总共组织了7次航行,每一次的航行路线都不一样。那么下面小编将会依次来给大家分析下路线问题。第一次下西洋,郑和从刘家港出发,途径瓜哇岛(瓜哇岛位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离开瓜哇岛后到了苏门答腊,苏门答腊和印度洋很近是世界第六大岛。离开苏门答腊后的郑和有分别到了锡兰和科泽科德。锡兰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现在人称锡兰为斯里兰卡。说起斯里兰卡大家都很熟悉,是各种宝石的出产地。科泽科德是郑和第一次航行的终点。科泽科德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应该称之为港口城市,人口达到了54万多,科泽科德担任的作用很大,是一个贸易中心,古时印度和阿拉伯人就在科泽科德这个地方进行交易往来。

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明构成中,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一样,亦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中,海上通道与陆上交通都是主渠道。

与沙漠和草原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时兴时衰。

在古代中国,明初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朝特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无疑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巅峰,郑和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约1371—1433年),明代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本姓马,小名三宝(保)。

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开始,傅友德奉命征讨割据云南的残元势力,少年三宝被俘,惨遭阉刑。

后随军至北平,入燕王藩邸为宦官。

三宝聪慧过人,忠于燕王,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深得朱棣信赖。

朱棣称帝后,任命其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其“郑”姓,从此,便称郑和,人称“三宝太监”。

明成祖死后,第六次下西洋归来的郑和被仁宗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

他去世的时间尚无定论,一说是卒于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之中,即1433年;一说是回来后卒于南京,即1435年。

郑和下西洋不是简单、孤立的事件,而是永乐时期文治武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永乐时期,成祖初设内阁、决定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屡伐元朝残余、遣使通西域和派遣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影响明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明朝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为了彰显其大国地位和稳定周边局势,成祖在继承洪武时期外交政策的基础上,遣使四出,“宣德化而柔远人”,以和平方式竭力构建明朝视野中的世界新秩序。

正如《明史·郑和传》所言:“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

西洋则(郑)和、(王)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

”郑和出使时所捧成祖对西洋各国国王和头目的敕书中言:“尔等只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揭秘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全过程

揭秘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全过程

揭秘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全过程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的过程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郑和七下西洋,六经南澳

郑和七下西洋,六经南澳

郑和七下西洋,六经南澳本报综合消息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吴滔近日撰文指出,以往的郑和研究,大多没有突出广东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或许是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启航地均在江苏与福建的缘故。

虽然船队曾途经广东南澳、惠阳等地,但毕竟只是路过而已,谈起贡献来,似乎远不能与东南沿海的其他省份相比。

然而,明朝万历年间郭所著的《广东通志》卷四《藩省志·纪事五》中的一条史料似乎可以打破这一定论: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国起,到……锡兰山……等国”。

第二次下西洋,可能是从广东启航这条资料非常重要,其中“首”字表明,永乐五年郑和是第二次下西洋,很可能是从广东启航的。

不过,材料中并没有交待具体在哪一个港口起航,而且,郑和本人亲自撰写的碑文及《明史》、《明实录》、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阮元的《广东通志》均无相关记载,有学者因此质疑从广东首发的真实性。

郑和七下西洋的档案被毁,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起点似乎就成了一桩“悬案”。

郑和船队每次从太仓开洋,必须在福建长乐等候北风,才能扬帆远航。

这一事实在学界几成定论。

尽管没有留下船队曾经在广东“伺风开洋”的直接材料,但“首从广东往占城国起”这句话,或许可以推断广东在郑和七下西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福建类似,至少是等候风向以利航行之所。

除了永乐五年这次航行,还有学者认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的启航地也是广州,但由于相关资料缺乏,还有待进一步确证。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启臣在其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一书中,经过慎重考证也提出新的观点:郑和下西洋与广东关系极为密切,七下西洋都经广东海域,其中第二次更是从广东出发的。

而且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所开辟的经广东南海到西洋的航线,是明初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

郑和一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六月(1405年),明成祖令郑和和王景弘率领2.7万多将士,乘“四十四丈”的大船,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出海,经广东南海到达西洋,史称:“满载陶瓷、锦绣、布帛,历漳、潮、琼崖自占城,又沿暹逻湾……自印度诸邦,达波斯湾耀兵西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和下西洋盘点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导语: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代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
1、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

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

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

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3、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Island)。

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婆”。

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

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