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尾重庆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级支流回水河段 富营养化潜势研究
收稿日期:2002-07-06;修订日期:2002-09-2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XIO G -B00-04)、三峡移民局“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课题和重庆市环境研究城环科字(96)9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刘永明(1965-),男,重庆人,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级支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潜势研究刘永明1,贾绍凤2,蒋良维1,张士锋2(1.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2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本文采用箱模型法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重庆段主要一级支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于所预测的2010年以前的污染负荷水平,由于回水段平均水深达到15m 左右,三峡水库重庆段主要支流回水段整体上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但对于水深小于1m 的库岸附近,可能出现局部富营养化。
根据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的富营养化指标的标准,当总磷(TP )浓度在0.05mg/L -0.11mg/L 区间时,属于中-富营养。
由于三峡水库一些支流回水段的TP 浓度肯定超过0.05mg/L ,虽然还达不到富营养的程度,但也已接近富营养化。
关 键 词:三峡水库;环境影响评价;富营养化;重庆中图分类号:X52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3)01-0067-061 引言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干流回水段水质的影响,已有中国科学院历时三年多的《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水电部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三峡工程对水质的影响研究》[2]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3]等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长江资水源保护科研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1991)对三峡库区干流水质的影响有比较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环境,包括三峡水库对支流水环境的影响开展研究,认为三峡水库蓄水使支流在河口区排污不畅,污染物相对富集,而且吸附污染物的泥沙在此沉降,回水区的水质可能下降[4]。
例析河床演变分析及其防洪评价
例析河床演变分析及其防洪评价1黄角沱码头河段水势分析黄角沱河段位于三峡变动回水区,水流条件既有山区河流天然流态的特点,又具备库区河段的特征。
汛期三峡坝前145m运行,该河段水势基本与天然情况的水势相同;汛后蓄水期三峡坝前175m运行,该河段水势受库区回水影响,水流缓慢,流态好;消落期,坝前水位155m以上影响到该河段。
汛期低水位期,主流顺河心至猪脑滩,主流稍偏左岸至长石尾移出河心,至鸡冠石以下,随河势下至杂货滩。
枯水期高水位期,主流顺河势随河心下至唐家沱。
2近期河床演变分析⑴总体变化该河段位于川江下游,两侧为低山丘陵带,岩石裸露,众多石梁石盘伸入江中,致使岸线极不规整。
河床大多为岩石与卵石夹砂构成,河道属强制性河道,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河岸多由坚硬的基岩组成,水流对其侵蚀作用较缓,岸线多年变化不大,深泓变化不大。
本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
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弯道的凸岸边滩、碛坝下游、沱内的回流区、宽阔河段的缓流区以及分汊河段的支汊内;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
总体而言,工程河段年内冲淤相对平衡,深沱、弯道凸岸下游等局部区域有少量累积性变化。
⑵年际变化为详细分析工程河段河床演变情况,本次防洪評价收集了工程河段2007年2月、2005年7月、1996年河床地形图及2009年~2010年年河道典型断面地形。
统计了1996、2005、2007年河道深弘线平面及纵向变化,统计了2009年~2010年典型河道横断面地形变化。
① 深泓线变化比较了1996年、2005年和2007年三次测图的深泓线变化。
在工程上游寸滩至黑石子段,受母猪碛挤压,深泓线偏北岸而来,至鳌鱼碛,深泓线逐渐移至河心,受母猪碛及弯道影响,主流直冲猪脑滩,猪脑滩至何家嘴一段,深泓线偏北而下。
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建成后对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流域上游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新水沙条件下重庆河段泥沙运移规律可能与过去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河道宽度变化等问题,进而对重庆市航道通行产生影响。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及航道整治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情况分析:通过采集实测数据、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现有泥沙淤积情况,并探究泥沙淤积的成因。
2. 泥沙运移规律研究:基于现有数据和模型,研究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运移规律,并对泥沙的运移过程进行分析。
3. 航道整治方案研究:结合泥沙淤积情况和泥沙运移规律,提出航道整治方案,以保障重庆市航道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实测数据、模型模拟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主要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现有数据:收集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流量、水位等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
2. 模型模拟分析:基于现有数据,运用SWMM模型、MIKE模型、HDF模型等模型对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运移规律进行模拟分析。
3. 实验室试验:利用水洗沙箱、沉积沙箱等实验室设备,开展泥沙淤积实验和泥沙运移试验,获得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泥沙淤积和运移规律的相关参数。
5. 航道整治方案研究:根据泥沙淤积和运移规律,提出针对重庆市航道的整治方案,并进行评估和优化。
研究意义:本研究能够提供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情况和泥沙运移规律的科学依据,为制定航道整治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为保障重庆市航道通行的安全和顺畅提供参考。
同时,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2018年3月Mar.2018第3卷第1期V ol.3No.1收稿日期:2017-09-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011003)。
作者简介:方馨蕊(1993—),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
E-mail:*******************.cn *通信作者:吴胜军(1971—),男,湖北崇阳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工程与环境生态学研究。
E-mail:************.cn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方馨蕊1,2,黄远洋1,吴胜军1,2*,温兆飞1,陈吉龙1(1.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库水环境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4;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水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但蓄水运用以来,清水下泄,坝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长时间的沿程冲刷。
河道原有自然属性发生改变,下游河段出现水土流失、河岸崩塌、泥沙淤积、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这给沿岸地区生态环境、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以坝下游河道自然演变特征为基础,结合主要水利工程措施对河道的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揭示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约60年间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情况。
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荆江河曲高度发展,河道问题严重;下荆江裁弯工程改善了下荆江的边界条件,河道演变基本按照人工疏导方向进行;葛洲坝工程运行5年后,荆江河段基本平衡;三峡工程运行初期,相近河段受影响程度较大,部分河段河势变化明显,但由于运行时间较短,深彻变化还未进一步凸显,从目前变化规律来看,仍将保持“冲刷-平衡-回淤”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三峡工程;河道演变;坝下游河段;葛洲坝工程;下荆江裁弯工程引用格式:方馨蕊,黄远洋,吴胜军,等.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3(1):1-6.Citation format :FANG X R,HUANG Y Y,WU S J,et al.The evolution trend along the downstream channel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18,3(1):1-6.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18)01-0001-06□研究论文The Evolution Trend along the Downstream Channel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FANG Xinrui 1,2,HUANG Yuanyang 1,WU Shengjun 1,2*,WEN Zhaofei 1,CHEN Jilong 1(1.Chongqing Institute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Key Laboratory of reservior water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Chongqing 400714,China;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Dam is the largest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in the world,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However,since the Three Gorges Dam ’s impoundment in 2002,clear water discharged through the spillway of the dam has been scouring the river-beds and river banksfiercely.The originally naturalproperty of the river has been changed,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has occurred such as soil erosion,riparian col⁃lapse,sediment de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s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cosystem and the people ’s daily life along the coastal areas.Based on the natu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reach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aulic project on the river channe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trend along the downstream channels of the dam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nearly 60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oundment.Different evolution features are found to exit during different time periods.The Jingjiang river ’smeander was highly developed und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caused serious riverway problems.The Cut-offs project has improve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river and made the riverway evolved basically following theDOI :10.19478/ki.2096-2347.2018.01.01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第3卷2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水库蓄水后尺八口水道弯道段演变特性
摘要: 针对三峡水库下游尺八口弯道段在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新水沙条件下ꎬ 出现凸冲凹淤 ( 撇弯切滩)模型等多种方法ꎬ 对其演变机理进行研究ꎮ 结果表明ꎬ 三峡水库下游尺八口河段发生凸冲
凹淤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ꎬ 并预测凸冲凹淤的现象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较大ꎮ
等 5 、 谈广鸣等 6 、 覃连超等 7 在分析丹江口水库 蓄水后ꎬ 汉江皇庄—泽口段的弯道撇弯切滩现象 时ꎬ 认为变化的水沙条件是引发水库蓄水后ꎬ 下 游弯道撇弯切滩现象的主要原因ꎬ 除此以外还受 到来沙条件和局部河势的综合影响ꎮ 郭文献等 8 也认为ꎬ 丹江口水库蓄水后ꎬ 年内流量过程的改 变以及大洪水上滩的冲刷是造成弯道撇弯切滩的 主要原因ꎮ 张俊勇等 9 关于最佳弯道的研究同样 表明水流条件的改变是引发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ꎬ 而撇弯切滩则是弯道自行向最佳弯道形态发展的 过程ꎮ 三峡水库蓄水对下游弯道段的演变规律的
Chibakou waterway bend downstream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under the new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silt and adopts the methods such as prototype observed data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bend evolution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changed by impoundment of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bend evolution and it is also predict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concave scour and convex sedimentation is likely to develop continuously.
三峡水库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碚 ( 陵江 ) 临江 门( 陵江 ) 武 隆 ( 江 ) 嘉 、 嘉 、 乌 。
( )在参 与趋势 分 析 的 3项参 数 中 , 质参 数 浓 2 水 度呈 上升趋 势 的 比例大 于 呈 下 降趋 势 比例 的有 总 磷 ,
有机 污染 已得 到控制 ; 油类 下 降 比例 3 . 3 , 明 石 3 3% 无
显趋 势变 化 比例 占 5 . 6 , 升 比例 占 1 . 1 。 55% 上 1 1%
图 1 三 峡 重 庆 库 段 主 要 监 测 断 面 不 葸
( )在 9个 监 测 断 面 中 , 流 奉 节 、 县 2个 断 面 3 干 万 水 质 参 数 浓 度 呈 下 降 趋 势 的 比 例 大 于 上 升 趋 势 的 比
段 近 几年 水质 数 据 的分 析 , 用 季 节 性 K na 检 验 法 分 别 对 库 区 干 流 6个 水 质 监 测 控 制 断 面和 主 要 支 流 的 采 edl l 3个代 表 断 面近 6a 20 20 (0 3~ 0 8年 ) 的主 要 污 染 指 标 总磷 、 高锰 酸 盐指 数 和 石 油 类 进 行 水 质 趋 势 分 析 。 结 果 显 示 , 区江段 水质 参 数 浓 度 趋 势 以 下 降 变化 为主 , 体水 质 状 况 6a来 基 本趋 于好 转 ; 区重 庆 江段 受 总 磷 库 总 库
2 3 水 质 资 料 和 趋 势 分 析 水 质 参 数 的选 取 .
水 质 序 列 的 长 短 对 趋 势 分 析 有 很 大 影 响 , 于 水 由 质 数据具 有很 强 的随机 性 , 列 过 长或 过 短 ( 序 2~3a )
三峡大坝蓄水运行后川江塘土坝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第33 卷第4 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V o l〃33N o〃4 2014 年8 月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Au g〃2014d oi: 10〃 3969 / j〃 issn〃 1674-0696〃 2014〃 04〃 17三峡大坝蓄水运行后川江塘土坝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丁陇云(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68)摘要: 在三峡大坝蓄水引起常年回水区水沙条件、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结合蓄水前后常年回水区塘土坝河段的来水来沙及河床地形的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河段的泥沙淤积、横断面和深泓线等的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利工程; 蓄水; 河床演变; 塘土坝; 演变趋势中图分类号: TV1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96( 2014) 04-081-03Riverbed Evolution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Chuanjiang Tangtuba Reachafter the Water Storage of Three Gorges DamDing Longyun( Shaanx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Staff,Xi’an 710068,Shaanxi,China)A b s t r a c t: A f ter the imp o undment of Three G o r g es dam,w hich caused the radical chan g e of sand c o nditi o ns and b o undar yc o nditi o ns at the perennial back w a ter area,the v ariati o n rule of the reach’s sediment dep o siti o n,cr o ss-sec ti o ns and thal-w e g,etc〃,w ere anal yz ed and its de v el o pment trend w a s a ls o fo reca sted,c o mbin g w ith the c o min g w ater and sediment c o n- diti o ns of Tan g tuba Reach at perennial back w ater area be fo re and a f ter imp o undment as w ell as the ri v er bed t o p og raph y pr o- t o t y pe o bser v a ti o n data〃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 wa ter storage; river bed evolution; T angtuba; evolution trend三峡水库175 m 方案蓄水运行后,汛期145 m 水位回水末端位于长寿[1],长寿至坝前河段为常年回水区,随着水库成库正常运行,边界条件和水沙条件的重大变化[2]将引起该区域内的水流结构调整[3],导致水沙运动规律发生变化,影响其冲淤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分析吕平毓;米武娟【摘要】随着三峡水库的形成和不同水位的蓄水,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段2003~2009年主要代表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蓄水前后整体水质进行评价,以各月水质类别占全年比例的变化来反映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考虑粪大肠菌群,三峡库区重庆江段总体水质良好,各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大多为Ⅲ类(含优于Ⅲ类水),少数断面个别年月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超标较严重.干流2003~2009年Ⅲ类水质类别所占比例为58.9%~80.56%,且比重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平缓;支流2004-2009年Ⅲ类所占比例为80.3%-96.96%,年变化趋势平缓.三峡水库蓄水6 a来,库区江段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1(042)007【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水质评价;水质类别;蓄水前后;三峡水库【作者】吕平毓;米武娟【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重庆,400014;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4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后,库区水深增加、水面加宽、水流流速减缓,这将影响库区污染物的稀释、扩散[1]。
此外,受自然条件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三峡库区的城镇、工矿企业多沿江河分布。
长江及其支流既是生活、生产的取水源,又是城市和工业企业的纳污水体[2-3],而重庆库段占三峡库区范围的85%,对其整体水质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三峡水库重庆段2003~2009年整体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库区蓄水前后水质变化特征,力求客观地反映库区重庆段水环境质量状况与水质变化,为三峡水库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监督提供参考依据。
1 水质监测断面布置根据三峡水库重庆段的自然环境特征、库区水文情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较为合理地对重庆段库区水体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较为客观地评价蓄水前后水质变化情况,选取长江干流铜罐驿、寸滩、长寿、清溪场、万县和奉节6个代表断面,支流北碚(嘉陵江)、临江门(嘉陵江)、武隆(乌江)、御临河、小江、大宁河进行分析。
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重庆河段航道整治
水深
3.5 ~ 4.0 2.0 ~ 2.4
航道尺度(m)
直线段宽度
单线
双线
125
250
100
195
70
135
55
110
45
90
30
60
弯曲半径
1200 950 670 720 500 480
城区河段保持天然河道状况,航道条件与天然河道相似,因 三角碛碛顶部分出露,碍航严重,需采取疏浚开挖的措施,
此可取天然河道的碍航最低水位作为整治的设计水位,相应 考虑该段航道尺度标准最小水深 3.5m,则将三角碛的开挖
进出港作业,因此整治方案为在泥沙淤积试验 30 年地形的 后,使得水流向梁沱内扩散,增大分流量,引起沱内流速增
基础上,在淤积边滩外缘附近以近乎垂直的坡度修筑一顺坝, 大,减少梁沱内的泥沙淤积。
坝顶高程考虑三峡水库运行后水位抬高和泥沙淤积的影响,
外梁和夫归石整治高程确定:天然情况下该河段在小流
初步确定为 185m,顺坝距离鱼嘴左边堤坝最小宽度 330m, 量时流速较小、流态较好,能够满足近期通航的要求,远期
三峡水库库尾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特性
收稿日期:2017-08-29;修回日期:2017-10-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101);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41202006) 作者简介:朱玲玲(1984-),女,江西鄱阳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河道泥沙输移及河床演变研究。Email:Zhull1012
早在三峡工程设计论证阶段,变动回水区泥沙冲 淤对航运的影响和回水末端的洪水位抬高一直是三 峡水库泥沙问题的重点研究内容。三峡水库 175m 水位试验性蓄水后,回水范围覆盖到重庆主城区河 段,汛后受坝前水位抬高的影响,河段走沙期推迟,历 时缩短,年均冲刷强度下降。随着水库运行年限的增 长,如何保证重庆主城区河段较少淤积量,或者始终 使其处于天然的冲刷状态,对保障河道防洪、航运及 码头正常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洛渡等大型梯级水库运行后,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来沙量大幅减少使得重庆主城区河段的冲刷强度再 次加大。目前,对三峡水库不同运行阶段,重庆主城 区河段冲淤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坝前水位变 化与河段冲淤特性的相关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同时缺乏上游水库运行后对于该河段泥沙冲淤影响 的分析。本文利用河段实测水沙及河道观测资料, 对比分析水库不同运行期重庆主城区河段泥沙冲淤 特性,以期为三峡水库优化调度和重庆主城区河段 的规划治理提供参考。
14 4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年
年初至汛初冲刷阶段结束时间大体在 5月中下 旬,如 2003年、2004年 和 2006年,有 的 年 份 (2005 年)推迟到 6月上中旬。这一时段冲刷量的大小与上 年剩余淤积量有关,上年底剩余淤积量较大,第二年 初至汛初阶段的冲刷量则较大,反之则较小。这一特 征也是由河段的床沙组成决定的,河床自身可以冲刷 的泥沙量少,前期淤积留下的泥沙往往是后期冲刷的 主要对象。如 2003年底剩余的淤积量较大,达342.9 万 m3,2004年汛前冲刷量也较大,达564.3万 m3,年底 剩余淤积量较小,仅54.6万 m3,故 2005年汛前冲刷量 亦较小,为 52万 m3;2005年底不但未有剩余淤积量, 反而冲刷了 252万 m3,导致 2006年汛前冲刷量很小, 仅23.1万 m3。
三峡水库蓄水175m后重庆九龙坡河段冲淤变化
三峡水库蓄水175m后重庆九龙坡河段冲淤变化
付旭辉;杨胜发;伍文俊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2(043)020
【摘要】为了研究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重庆九龙坡河段冲淤变化,整理了该河段2009 ~2011年的多次河床实测地形图,分析河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河段蓄水期淤积的泥沙大部分都会在次年消落期冲刷,难以形成累积性淤积.航道碍航情况多是由于卵砾石推移质淤积和卵砾石沙波造成的.研究成果为该河段的泥沙输移计算、航道整治设计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付旭辉;杨胜发;伍文俊
【作者单位】长江航道局,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8
【相关文献】
1.三峡大坝175m蓄水运行后猪儿碛河段水动力条件变化分析 [J], 罗全胜;曹明伟;谢龙
2.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至沙市河段冲淤变化分析 [J], 熊超;彭玉明;郭焕林
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涪陵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J], 王渺林
4.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涪陵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J], 王渺林;
5.三峡大坝175m蓄水运行后重庆陈家溪航道水动力条件变化分析 [J], 陈晴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重庆河段泥沙淤积影响及治理
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重庆河段泥沙淤积影响及治理3张绪进, 母德伟, 赵世强(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016)摘要:三峡工程按175m方案蓄水后,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重庆主城区河段的泥沙淤积将成累积性增加,边滩加高加宽,河床发生一定的演变,泥沙淤积将会对该河段的港口、航道和沿江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大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力度、采取建库拦沙及蓄水攻沙、根据泥沙淤积情况规划调整河道岸线,实施港口改造和航道整治等综合措施,是减少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降低其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泥沙淤积;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T 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6)05-0013-05Sed i m en t Aggrega ti on and Regul a ti on for Chongq i n g Reach of theFluctua ti n g Backwa ter D istr i ct i n Three Georges Reservo i rZHANG Xu-jing,MU De-wei,ZHAO Shi-qiang(The South westW ater way Engineering I nstitute,Chongqing J iaot o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P.R.China)Abstract:Chongqing downt own river reach lies in the fluctuating back water distric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TGR). After running on the175M sche me of the TGR,it shows that the deposits increase accumulatively with the TGR running in the downt o wn reach,the bed sand will be finer,the river bar will be widen and higher,there will be bed evoluti on and the backwater area upwards.The sedi m ent aggregati on brings out i m portant influence on harbor,navigati on,the in2 frastructures and eco-envir onment al ong both banks of the reach.Co mbined with vari ous res pects of research achieve2 ments,the main engineering measure ments are put f or ward in order t o decrease the influence,such as s oil conservati on and building reservoirs up strea m t o p revent sand sedi m entati on,narr owing the fl ow t o wash sand,bank regulati on,har2 bor reconstructi on and navigable channel treat m ent,etc.These measures have very good effect on decreasing depositi on and eli m in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Keywords:Three Georges Reservoir;the fluctuating backwater district;sedi m ent deposit,treat m ent measures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建成后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2003年6月,三峡大坝已按135m 蓄水运行,实现了初步的通航和发电目标。
三峡库区涪陵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泥沙研究 2003年4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2期三峡库区涪陵河段河床演变分析母德伟,张绪进(重庆交通学院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016)摘要:作者综合了国内几家研究单位的模型试验研究成果,预报了在三峡蓄水运行后涪陵河段的泥沙淤积与河床演变情况,并对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大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按试验优化比选后所提出的布置方案修建防护工程后,对该河段行洪能力影响较小,可彻底改变涪陵城区长江沿岸的大量边滩淤积的状态,使整个长江防护堤沿岸的水陆域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三峡库区;模型试验;泥沙淤积;防护大堤;通航条件中图分类号:T V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682155X(2003)022*******1 前言重庆市涪陵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属于三峡库区部分淹没城市,涪陵是重庆市的东大门和乌江流域最大的客货集散地,在三峡水库按156m蓄水位方案运行时,涪陵河段正处于水库回水变动区,河床的冲淤变化将可能对该河段的船舶航行、停靠和进出港作业造成困难,当水库按照175m蓄水位方案运行以后,由于该河段在枯水期水位抬高达39m左右,涪陵市区原已建的大部分港口和部分最繁华的街道及市政设施均将被淹没。
据调查,受淹范围涉及人口214万人,淹没面积达9816万m2,占该市老城区的40%。
根据有关地质钻探成果,由于水位的抬高和变化,还可能使该河段老滑坡复活,新滑坡产生,并造成河岸坍塌,泥沙淤积亦将会产生新的边滩,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涪陵港及沿江市政基础设施正常功能的发挥,危及涪陵城区的安全,制约涪陵的经济发展。
2 河段概况涪陵位于长、乌两江交汇处附近(图1),该河段长江河宽500~900m,弯道最小曲率半径约2000m,河道岸线参差不齐,河中靠北岸一侧有锯子梁、洗手梁,南岸则有著名历史文物景观白鹤梁纵卧于江中。
在乌江出口及以下的长江河段,有锦绣洲及大灶、小灶等石梁群横卧于江中,以下又有川江著名的和尚滩(洪水急流滩)存在。
三峡水库蓄水后尺八口水道弯道段演变特性
三峡水库蓄水后尺八口水道弯道段演变特性张明【摘要】针对三峡水库下游尺八口弯道段在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新水沙条件下,出现凸冲凹淤(撇弯切滩)的现象,采用原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数学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其演变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下游尺八口河段发生凸冲凹淤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并预测凸冲凹淤的现象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较大.【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8页(P12-18,77)【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尺八口水道;弯曲河段;影响因素【作者】张明【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自然条件下,弯曲河道的基本演变规律:低水傍岸、高水居中,顶冲点低水上提、高水下挫,弯道凹岸冲刷,凸岸边滩淤积[1-3]。
但也有部分弯道,发生了凹岸淤积、凸岸冲刷、窜沟发展的现象。
当凸冲凹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引发了撇弯切滩甚至自然裁弯现象。
根据撇弯位置的不同,对于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撇弯切滩现象,钱宁等认为,是由于大洪水上滩,水流动力轴线曲率半径大于河湾的曲率半径所引起的,这一结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对于水库下游的撇弯切滩现象的研究,主要开始于丹江口水库蓄水后[4]。
宁磊等[5]、谈广鸣等[6]、覃连超等[7]在分析丹江口水库蓄水后,汉江皇庄—泽口段的弯道撇弯切滩现象时,认为变化的水沙条件是引发水库蓄水后,下游弯道撇弯切滩现象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还受到来沙条件和局部河势的综合影响。
郭文献等[8]也认为,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年内流量过程的改变以及大洪水上滩的冲刷是造成弯道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
张俊勇等[9]关于最佳弯道的研究同样表明水流条件的改变是引发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而撇弯切滩则是弯道自行向最佳弯道形态发展的过程。
三峡水库蓄水对下游弯道段的演变规律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韩其为等[10-11]预测,蓄水后床沙粗化将造成中小洪水推移质数量增加,运行过程中,堵塞了凹岸流路,将水流逼向凸岸,易引起凸岸边滩冲刷。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_卢金友
收稿日期 :2006 -05 -10 作者简介 :卢金友 , 男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河流所所长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56
人 民 长 江
2006 年
刷量约为 1 亿 t , 如按河宽 1 000 m 计 , 河床平均冲 深约 1.0 m , 局 但冲淤量不大 , 仍保持分汊河道形态 。
盖 ;③ 河床冲深与拓展 , 过 水面 积增大 , 流 速减 小 , 降低了 水流 刷量增加约 18 .7%;水库运用 至 2022 年末 , 该 河段冲 刷量比 60
挟沙能力 。 因此本河段的上段松滋口至太平口段同时受 3 种因 年代水沙条件的冲刷 量增加约 8.8%。
素的作用 , 水库运用 20 a 后冲刷基本完成 , 冲刷量约 2 .0 亿 t , 若
第 37 卷 第 9 期 20 06 年 9 月
文章编号 :1001 -4179(2006)09-0055 -03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l.37 , No .9 Sep ., 2006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卢 金 友 黄 悦 宫 平
(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10)
十米 , 是冲刷量及 冲刷强 度最 大的 河段 。 水 库运 用 10 a 时 , 本
(2)荆江三 口分 流分沙 变化 。 三 峡水 库蓄水 运用 后 , 长江
河段冲刷相对较小 , 占该河段最 大冲刷 量的 22 %;此 后 , 河床冲 干流河道冲刷 , 荆 江三 口口 门水 位降 低 , 三口 分流 分沙 随之 减
均输沙量的 3 倍多(1981 ~ 1994 年), 经 过武汉 至大 通河段 沿程 池口为 0 .039 亿 t。 藕池口是三口分流分沙变化最 大的口门 。
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和尚滩汛期航道条件变化分析
0.12‰;当流量为35 100 m3/s,流速减小了0.46 m/s,
到 50 000 m 3 /s 时,和尚滩河段滩面最大流速变
0.31 m/s (图 4 )。且随着流量的增多,流速减小 流速分布基本一致,最大减小幅度仅约0.25 m/s。
ึᤳ N e T
ࣰᡯN ܸཨ ڴґN
Ꮕໝ
的苦竹沱内常年有回流,郭家嘴下游滩内也常年 有回流。在1955—1956年、1969—1971年期间及 岸郭家嘴石梁,总工程量约22万m3。 “ 7250 工程” 1996 年炸除了左岸和尚滩石嘴和右
和尚滩段河床形态极不规则,两岸石梁高 大、凸出,尤其是右岸和尚滩的乱石嘴与左岸 群猪滩及郭家嘴石梁交错对峙,阻束水流汛期成 滩。三峡水库蓄水前该滩的成滩水位为145.8 m, 最汹水位在151~154 m,到155.5 m以上,滩势逐 渐减弱。当长江、乌江同时涨水时,滩势更加凶 猛,水流湍急,泡漩汹涌,因郭家嘴石梁与和尚 滩石梁的挑流使两嘴下均呈现较大回流沱及泡漩 等不良流态,若船舶不慎,便有“打张”的危 险。三峡工程建成后按175 m水位运行时,虽然该 滩的航道条件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但汛期流量较 大时仍然会出现碍航特征。和尚滩上下游河道较 宽,在和尚滩段由于左右岸基岩突出致使河道骤 然缩窄而成滩。但因其左右基岩并非对峙,而是 右岸与左岸突嘴上下交错形成,因而属于突嘴型 中的错口急流滩。
No. 6
Jun. 2013 Serial No. 480
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和尚滩 汛期航道条件变化分析*
刘 勇,王
(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重庆 401147) 摘要:收集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洪水急流滩——和尚滩大量的实测地形、水文及过往船舶航行资料,建立了数学模 型,分析汛期的航道条件变化,并得到和尚滩的船舶自航上滩临界流量条件。结果表明:175 m试验性蓄水后,和尚滩航道 提高。 条件有所改善,流速、比降减缓,水深、航宽增加,万吨级船队及3 000吨船舶自航上滩临界流量有所提升,航运效益明显 关键词:三峡水库;洪水急流滩;航道条件;上滩流量 中图分类号:U 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72( 2013) 06-0081-004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
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
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
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
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
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
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
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
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流的影响,也使大量的泥沙在凸岸边滩堆积。
三峡水库135m蓄水阶段长江万州—涪陵河段泥沙淤积特性分析
三峡水库135m蓄水阶段长江万州—涪陵河段泥沙淤积特性
分析
胡江;张鹏;黄原森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06
【摘要】利用三峡水库2003-2006年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135-139 m蓄水阶段万州-涪陵河段的泥沙淤积特性.结果表明:该河段内共有20处泥沙淤积,3处冲刷,淤积总量约为1.6亿m3,冲刷总量约为0.04亿m3,净淤积总量约1.56亿m3;丰都以下的河段发生淤积共计17处,泥沙净淤积量约为1.50亿m3,约占总淤积量的96.2%;河段内泥沙重点淤积在连续弯曲、宽谷等类型的河段;随着水库蓄水年限的增加,泥沙淤积物级配组成呈逐年变细的趋势.长期来看,随着水库运行水位的进一步抬高,连续弯曲河段的泥沙淤积将进一步加重,将影响航道通航.
【总页数】4页(P1232-1235)
【作者】胡江;张鹏;黄原森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重庆通洋公路工程公司,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5.1
【相关文献】
1.三峡水库135~139m蓄水阶段万州—李渡河段床沙粒径变化特性 [J], 杨胜发;王筱;胡江
2.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界牌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J], 王佳妮; 邹振华
3.三峡水库提前蓄水对重庆河段泥沙淤积和浅滩演变的影响 [J], 邓金运;李义天;陈建;甘富万
4.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回水变动区涪陵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 [J], 陆长石;蔡守允;佘明富;王建中;汤晓峰;吴素华;谢瑞
5.三峡水库135m运行阶段永久船闸下引航道泥沙淤积分析 [J], 胡兴娥;李云中;李明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空间信息GEOSPATIAL INFORMATION收稿日期:2010-11-05项目来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资助项目(2007BAB21B01-01A )。
1河段概况三峡库尾重庆河段从长江干流大渡口至铜锣峡、支流嘉陵江井口至朝天门,全长约60km 。
河段在平面上呈连续弯曲的形态,弯道段之间由较顺直的过渡段连接,弯道段与顺直过渡段所占比例约为1∶1。
河段宽窄相间,河宽呈藕节状变化,开阔段与狭窄段河宽相差悬殊,岸线参差不齐,岸边常有石嘴突出。
河段床面主要为卵砾石、基岩与纯沙体,裸露基岩包括石梁、岛、礁之类。
河段岸坡以基岩为基础,除局部基岩间断性地裸露于岸坡外,更多的是沙土、石块覆盖在基岩面上。
航道主要碍航问题是枯水期航道弯、窄、浅,著名的碍航浅滩段有九龙滩、猪儿碛、铜元局以及嘉陵江出口等[1-2]。
本文分析采用整个河段上布设的60个固定断面水沙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2来水来沙条件重庆河段来水来沙控制站,长江干流有朱沱、寸滩水文站,嘉陵江有北碚水文站。
三峡库尾重庆河段水沙变幅较大。
2008年朱沱径流量比多年均值偏大3.1%,11月增大了50.4%,达到五百年一遇的同期枯季洪水;北碚、寸滩站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小11%和0.5%。
朱沱站4~11月间悬移质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29.9%,其输沙量是同期多年均值的3.83倍;北碚、寸滩站年悬移质输沙量分别比多年均值减少了87.4%和48.2%;北碚站年内各月输沙量均比多年同期均值小,除2月以外,其余各月都比多年同期均值减少80%以上;寸滩站除2~4月输沙量比多年同期偏大外,其他各月均小于多年同期均值,其中3~9月减少值均在40%以上。
3河床演变分析3.1岸线变化由于天然情况下重庆河段两岸主要为岩石组成,因此岸线总体变化不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长江、嘉陵江两岸滨江路的逐年修建,导致河道岸线不断发生变化,变化较大的部位主要有:长江干流黄沙碛至母猪碛段、长江通龙桥至哑巴洞段,嘉陵江石门大桥北桥头至刘家台段、嘉陵江大桥南桥头至朝天门段、嘉陵江化龙桥至磁器口段。
1980年2月至2006年12月因修建滨江路导致河宽一般缩窄达到1.3%~20.6%;长江干流珊瑚坝的CY25断面河宽缩窄了221地理空间信息130Dec.,2010Vol.8,No.6 GEOSPATIAL INFORMATION没有大的影响。
m,占原河宽的20.1%,嘉陵江金沙碛的CY46断面河宽缩窄了153m,占原河宽的20.8%。
3.2洲滩变化三峡库尾重庆河段洲滩较多,采用1980年2月、2002年12月、2006年12月和2007年12月地形资料,对本河段9个有代表性洲滩的几何尺寸进行了量算,1980年2月至2006年12月重庆主城区河段洲滩略有萎缩,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洲滩无明显变化不大。
由于2008年两次地形测量分别在7月和9月间,测时水位均较高,无法清楚识别洲滩的边界,因此未能对该年洲滩特性进行详细的量测,但根据2008年9月与历年地形等高线叠加图可以看出,洲滩边沿各等高线无明显变化。
3.3深槽变化1980年2月、2002年12月、2007年12月和2008年9月地形资料对比表明,重庆主城区河段各年深槽等高线横向、纵向位置及范围是基本一致的。
以2~3月份多年平均枯水流量Q寸/Q朱/Q嘉=3000/2600/400m3/s的水边线为准分别计算各年的水面宽、平均河底高程。
从1980年2月至2007年12月大致28年间,重庆主城区河段主槽变化不大,略有刷深,其中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下江段平均刷深0.51m,朝天门以上江段平均刷深0.40m,嘉陵江井口~朝天门段平均刷深1.28m。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下江段深槽略有淤积,平均淤积厚度0.53m,朝天门以上段平均淤0.12m,嘉陵江井口~朝天门段平均冲刷深度为0.02m。
3.4深泓纵剖面变化2002年与1980年对比,重庆河段深泓线走向左右摆动不大,一般小于30m,无单向性变化,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
2007年与2002年对比,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上江段平均下切了0.7m,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下江段平均下切了1.5m,嘉陵江段平均下切了0.5m;2008年长江干流受泥沙淤积影响,河床深泓纵剖面有所抬升,其中长江朝天门以上江段2008年较2007年平均抬升0.2m,长江朝天门以下江段较2002年也抬升0.2m;嘉陵江段依旧为冲刷下切态势,2008年较2007年平均刷深了0.1m,较2002年累计刷深0.6m;2008年年内重庆河段深泓纵剖面有冲有淤(见图1),但深泓冲淤幅度均不大,一般在1m以内。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重庆主城区河段大部分深泓多为卵石组成,卵石运动速度慢、输沙强度小,故冲淤变化不大;二是2008年重庆主城区河段总体为中水小沙年,虽然本年度总体略有淤积,但淤积量较小,对本河段深泓特性Dec.,2010Vol.8,No.6地理空间信息GEOSPATIALINFORMATION图3猪儿碛河段CY16断面年内变化岸边滩位置,中部最大冲淤厚度约1.5m左右,边滩淤积厚度约2m,且边滩淤积主要出现在175m试验性蓄水阶段(如图4所示),2008年12月过水面积相比2007年12月减小179m2,减小率为6.6%。
图4九龙坡河段CY31断面年内变化3.6冲淤量变化3.6.1全河段冲淤变化根据2008年三峡库尾重庆河段5~12月施测的固断和地形资料和以及2007年12月施测的地形资料,本年度重庆河段累计为淤积状态,除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累计为冲刷外,其余各时段均表现为淤积状态,年初至年末净淤积量为361.3×104m3,平均每公里淤积了6.27×104m3。
其中嘉陵江段淤积14.9×104m3,占4.0%,干流朝天门(CY15)以上河段淤积121.9×104m3,占33.7%,朝天门以下河段淤积160.5×104m3,占62.3%。
3.6.2冲淤过程通过历年统计资料可见,重庆主城区河段年内冲淤过程可概括为汛前冲刷、汛期淤积和汛末冲刷三个阶段。
1)汛前冲刷阶段。
本阶段冲刷按机理分为退水冲刷和涨水冲刷。
退水冲刷指退水过程中发生的冲刷,主要发生在年初至4月份之前,但该时段流量小,水位低,走沙量不大;本阶段冲刷量主要发生4~5月份的涨水阶段,由于水流尚未漫滩,主槽流速增大,故河槽大量冲刷。
据统计,2003年、2004年、2006年年初至5月中旬分别冲刷了518.9×104m3、549.2×104m3、23.1×104m3;2005年年初至6月中旬冲刷了145.2×104m3,2007年年初至6月中旬冲刷了93.7×104m3,2008年年初至5月中旬虽然总体呈淤积状态,共淤积361.3×104m3,但是其淤积是由边滩抬高所致,主槽仍然保持了汛前冲刷的特性,共冲刷了97.3×104m3。
图5重庆河段冲淤与寸滩站流量过程2)汛期淤积阶段。
从2003年至200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汛期5~10月该河段总体以淤积为主。
其中2003年5月中旬~10中旬总淤积量为603.6×104m3;2004年5月中旬~9月中旬总淤积量为724.6×104m3;2005年6月中旬~8月中旬总淤积量为1030.3×104m3;2006年5月中旬~10月中旬总淤积量为265×104m3;2007年6月中旬~11月中旬总淤积量为94.7×104m3;2008年5月中旬~10月中旬总淤积量为87.2×104m3。
3)汛末至年末为冲刷阶段。
天然情况下,汛后随着水位消落,水流逐渐归槽,流速增大,水流挟沙能力增强,加上来沙量减少,故河床总体为冲。
据统计,其中2003年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冲刷量为260.7×104m3;2004年9月中旬至12月下旬冲刷量为670×104m3;2005年8月中旬至12月下旬冲刷量为1190.2×104m3;2006年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冲刷量为231.3×104m3;2007年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冲刷量为110.2×104m3;2008年汛后三峡水库进入175m试验性蓄水期,11月6日坝前水位蓄至172.56m,改变了其天然汛后走沙冲刷的规律,由冲转为淤积状态,2008年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淤积65.2×104m3。
3.6.3冲淤量空间分布1)冲淤沿程分布。
按河道宽窄将长江干流从大渡口至莲花背河段共划分7个区段,嘉陵江从井口至朝天门划分为4个区段。
宽阔河段汛期淤积量和汛前、汛后冲刷期的冲刷量均较大,如长江干流的莲花背-黑石子、大渡口-千斤岩,及嘉陵江的磁器口-化龙桥等河段,因这些河段包含有宽阔段,因此冲淤量一般较大;而河宽适中或相对较窄的区段,如长江的朝天门-羊坝滩,嘉陵江的井口-磁器口等河段,由于其中存在较窄河段,故冲淤量一般相对较小。
还可看出,汛期主要淤积部位与汛后及次年汛前主要冲刷部位基本一致。
2)冲淤量滩槽分配。
以天然情况下枯水期2~3月多年平均枯水流量Q寸/Q朱/Q北=3000/2600/400m3/s的水边线为标准水边线以内河床冲淤量称为主槽冲淤量,水边线以外河床的冲淤称为边滩冲淤量。
按此标准将河床全断面分成滩和槽两部分计算冲淤量。
滩和地理空间信息132Dec.,2010Vol.8,No.6 GEOSPATIAL INFORMATION槽的冲、淤存在四种情况:滩槽同时淤积、滩槽同时冲刷、淤滩冲槽、淤槽冲滩。
四种情况中,以滩槽同时淤积或同时冲刷为主,淤滩冲槽、淤槽冲滩这两种情况发生较少。
对比2003~2008年长江干流及嘉陵江各分河段滩、槽的冲淤量,较多的情况是槽的冲淤量大于滩的冲淤量,累计边滩共淤积921×104m3,深槽冲刷1649.1×104m3。
由此可见,对于总长57.6km的重庆主城区河段,边滩累计淤积量相对较小,但2008年由于三峡蓄水影响,边滩淤积量较往年有较明显的增大,主槽依旧呈持续性冲刷状态。
3.6.4重点河段冲淤变化1)千斤岩-龙凤溪(九龙坡河段)。
九龙坡河段为弯道出口放宽段,三峡水库175m蓄水前,本河段不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其年内冲淤变化一般是汛期淤积、汛末至汛后冲刷,年内冲淤基本平衡。
从冲淤部位看,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左槽港前区域,从汛末至年底冲刷过程看,冲刷量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约占汛末至年底冲刷量的71%。
2007年12月中旬至2008年9月中旬,本河段有冲有淤,累积共淤积68.0×104m3,主要淤积在CY30~CY32之间的九龙坡港前区域左槽,河段其他部位变化不大(见图6);三峡水库175m试验性蓄水期的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九龙坡河段未受到三峡蓄水影响,受汛末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流速增大影响,本河段冲刷了54.4×104m3;10月中旬后逐渐受到三峡蓄水影响,由于水深增加,流速减小,河床总体呈淤积状态,其中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淤积了23.5×104m3,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淤积了2.7×104m3,在CY30~CY32之间的九龙坡港前区域淤高了0.5m~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