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复习)

合集下载

《问说》知识点 -回复

《问说》知识点 -回复

《问说》知识点-回复《问说》知识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问说》的作者及背景《问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辩论家荀子所作。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至秦汉初年活动于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来修炼道德,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二、《问说》的内容概述《问说》是一部对话体文学作品,以辩论的形式展开,涉及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观点。

全书分为十二篇,围绕着人的本性、修身养性和政治治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其中,以第二篇《盗跖》最为著名,展示了荀子思想中的人性本恶观点。

三、《问说》中的核心观点1. 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有恶的倾向,人们都是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能,需要通过教化来约束和修正。

他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以自身的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为依据,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2. 教化为治: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人性,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循礼法,尽心尽责地履行各自的社会角色。

他强调了君主与臣民、父子间的义务和责任,认为只有恢复礼法的力量,才能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3. 人性的可塑性:荀子相信人性可以被改变和塑造,通过教育的力量,人们可以战胜自身的贪婪和暴力倾向,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提出了“骨肉之爱”、“君臣之义”等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四、《问说》与其他学派的对立与共通1. 与儒家其他学派的区别:荀子的观点与当时的其他儒家学派存在一定的分歧。

他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观念相矛盾,注重人性的修正和教化,而孟子则更加强调天性的善良和本能的行善。

2. 与其他学派的共通:荀子对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观点也进行了辩论,展示了自己学说的独特性。

尽管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荀子与其他学派一样,都关注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

他们共同探讨了人性、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课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说复习讲义

问说复习讲义

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chú)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就是清代刘开写得一篇议论文。

“说”就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得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得过程中得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就是“学”与“问”得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就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就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就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就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就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就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高考语文《问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高考语文《问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高考语文《问说》阅读理解附答案高考语文《问说》阅读理解附答案提问(节选)(清)刘凯君子之学,必易问。

问与学,以及与之齐头并进的人,既不能学而不疑,也不能问而不泛。

如果你渴望学习,不经常问,你就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学者。

有道理,但是没有帮助,很棒,但是不知道它的细节,为什么不问呢?如果你对自己是明智的,问问题来打破你的怀疑。

所谓的正道就是对的。

如果你不如自己,可以要求什么,不能要求什么,不能要求什么。

如果你和自己平等,可以通过提问互相学习。

所谓相声难,审问也清楚。

《书》不是阴天吗?“好问题就是好问题。

”孟子讲“求定心丸”,称之为“学之道”。

学习之后是提问。

子思说“敬德”,却归结为“道问学”,先问后学。

古代人喜欢白白的好,不会选择任何东西来提问。

他们不会选择别人来提问,这对他们的健康有好处。

三代以后,学而不问,交朋友,至于说服好规矩,就够了。

义理相商,勤学苦练,刻不容缓。

受欢迎吗?是自身,不是人类,常见的疾病。

如果你没有学会,你会认为你知道,如果你不安全,你会做出假设。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一辈子都不会有问题。

对自己要贤惠,避免,不想问问题;不如自己,淡淡地又不屑地问;如果你和自己平等,你不会问为什么。

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上很少有人是不能被要求的。

否则,你问的不是你学到的东西:问世界外交,快说;而心中所知是清楚的,请人去尝试他的能力;事情难解决的时候,问的人缺的是穷。

哎呀!这就是学问不能不如古人的原因吗?而老公不容易问,发自内心不可能是空的;心不空,但好学的真诚也是真的。

不是因为不专心自己的努力。

学的不是古人学的,学的也不是古人学的。

你不能问你是否应该学习。

没有人总是聪明的。

圣人不知道的,傻子不一定不知道。

傻子能做的不一定是圣人不能做的。

学习没有特长,但学习永无止境,但你能少问吗?所以贵的可以问便宜的,贤的可以问,老的可以问年轻的。

只有道才能做到。

孔子不耻下问,大师英明。

古人把问作为一种美德,但他们没有看到这是可耻的。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足矣,其以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问说》回答9-11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戒除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D.理有未安,妄以度度:揣测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3分)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问说》是2024年高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该课文主要讲述了古代文化中问题的表达和回答方式。

通过接受和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是一份关于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文化中的问题表达和回答方式,学习古人的智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理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问题的表达方式和回答方式。

2. 培养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艺术。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智慧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问说》的相关素材、问题和例子。

2. 教学用具:笔、纸、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告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3. 引用一位名人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让学生思考问题才会有答案。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说》的课文段落和问题。

2. 教师解读并讲述古代文化中问题的表达方式,例如借助谚语、寓言、比喻等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问题中的智慧和哲理。

三、深入学习(2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和回答方式。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给定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和回答,通过互动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延伸拓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古代文化中的问题和回答,深化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自选一段古代文化中的问题,再分组进行回答,并展示给全班讨论。

《问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问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问说》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文章以问答的形式,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以下是《问说》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读书的目的:袁枚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求取功名。

他强调,读书人应该以明理为志,而不是以功名为志。

2. 读书的方法:袁枚主张“以疑为学”,他认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他反对那种“以记为学”的方法,认为那种方法只能使人成为“书橱”。

3. 读书的态度:袁枚认为,读书应该有一种“为己”的态度,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他反对那种“为人”的读书态度,认为那种态度只能使人失去自我。

4. 读书的范围:袁枚认为,读书人应该博采众长,不应该局限于一种学问或者一种思想。

他主张“无所不读”,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明理。

5. 读书的境界:袁枚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无所用心而为之”,也就是说,读书人应该以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对待读书。

通过以上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出,《问说》主要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态度和范围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问说》.doc

《问说》.doc

《问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问说》阅读理解B卷

《问说》阅读理解B卷

《问说》阅读理解B卷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引文选自,作者是朝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2、引文议论的核心问题是,对此,作者提出的观点是。

3、作者具体阐释“问”与“学”关系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4、文中论述了“问”的意义在于。

(椐原文概括)5、作者分析了在“问”的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行为,指出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是。

6、根据作者的论述,你认为对问的正确态度应是。

(根据文意回答)答案1、引文选自孟涂文集,作者刘开是清朝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2、引文议论的核心问题是“问”对读书治学的重要性,对此,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3、作者具体阐释“问”与“学”关系的句子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用原文回答)4、文中论述了“问”的意义在于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

(椐原文概括)5、作者分析了在“问”的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行为,指出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是是己非人。

6、根据作者的论述,你认为对问的正确态度应是问不择人,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根据文意回答)。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文言文《问说》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问说》即为关于勤问的论说。

《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说》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说》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第17课《问说》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问说》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问说》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doc初中语文基础知识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1〕咨询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咨询难〔〕〔2〕其以义理相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3〕轻之而不屑咨询焉〔〕学有未达,强以为知〔〕2.〝讲〞是一种论讲文体,又称杂讲。

以阐述义理为裕点,重在讲明、申释。

«咨询讲»的作者是,字明东,号孟涂。

14岁时,跟从〝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姚鼎学习古文,深得赏识,后来成为有名的作家之一。

3.依照课文中的语句,写出相应的成语:〔1〕«书»不云乎?〝好咨询那么裕。

〞〔2〕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3〕孔文子不耻不咨询,夫子贤之。

二、阅读明白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那么咨询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咨询及庶人。

是故贵能够咨询贱,贤能够咨询不肖,而老能够咨询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咨询,夫子贤之。

古人以咨询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咨询为耻,然那么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分析以下加点词的活用情形,并讲明它在句中的意思:〔1〕是故贵能够咨询贱,老能够咨询幼贵、贱:老、幼:〔2〕孔文子不耻下咨询,夫子贤之耻、贤:2.对〝孔文子不耻下咨询,夫子贤之〞明白得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孔文子〞是指孔子,〝夫子〞是指孟老夫子孟柯B.〝孔文子〞是指卫国大夫孔围,〝夫子〞是指孔老夫子孔丘C.〝不耻下咨询〞是不以向自己地位低的、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的意思D.〝耻〞和〝贤〞在那个地点都不作形容词用3.翻译以下句子:〔1〕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2〕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4.这一段是全文的。

它强调了为学不能,不应以咨询为耻,应当学习古人,以为美德。

问说重点知识点

问说重点知识点

二十四问说【教学目标】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说理层次及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把握中心论点。

说明:本文作为一篇文言说理议论文,行文流畅,气概充分,言语连贯易懂。

在八年级学生已掌握的文言词语根底上,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加注法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议论文,文言的表述更加精炼,比照论证与排比修辞以及双重否认、反问句式的大量运用又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论证层次更清楚,这些都是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议论文有关特点的抓手。

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累积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说理层次及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说明:本文是自读课文,学习者又是八年级的学生,故可利用本文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用文言加注法,通过归纳复习旧知来自学解决新知,既稳固了已学文言词语,又活用了文言释义规律,一举两得。

古人说理,重在思路,强调辩证关系,因而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层次清楚的论证结构就成了本文亮点,篇幅的短小精悍则更利于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把握。

【思路点拨】由于以前学过不少关于“学、思、疑、问〞之间关系的文章或古诗文,所以可在学生回忆复习这类知识的根底上引出本文的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从而分析论点的提出方法和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

然后分层次重点研读,一一进行释义、译句、句式、言语等方面的分析。

最终再回到本文的整体思路总结以及论证方法的归纳。

【练习举隅】1.累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制作文言字词卡片。

如“致、达、就、正、难、审、狎〞等。

2.原文中还有以下一段文字,你觉得应该放在文章哪一处?为什么?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译文: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12分)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戒除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高中文言文阅读】《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问说(节选)(清)刘打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毫无疑问,毫无疑问,毫无知识。

勤奋好学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那些对自己有道德的人应该问如何打破他们的怀疑。

所谓的真相和正义。

如果你自卑,你怎么能问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辨别力。

这不是书吗?“如果你问,你就会富有。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在古代,人们在空虚中快乐而善良。

他们不顾一切地问燕。

这对他们是有益的身而已。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这是自我,不是男人。

这是和普通人一样的疾病。

如果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我们就会强烈地认为我们知道,如果在理性上缺乏安全感,我们就会假定,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避开别人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不屑于问怎么做;与自己平等的人不愿意提出要求。

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几乎没有人可以问。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问世界上奇怪而可鄙的事情,以便迅速发表评论;即使心里已经很清楚,也要问对方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而丈夫不易求,心不可空;心不是空的,从勤奋到不诚实。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全力以赴。

我们的学习不是古人的学习,它的好处也不是古人的好处。

我们不能问适当的问题。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刘开,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是清朝散文家,也是桐城派代表作家之一。

是桐城派鼻祖姚鼐(nài)的学生。

本文选自《孟涂文集》。

二、释词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相:互相辅:帮助,辅助行:进行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致:求得广识:增广知识广:增广3、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明:明白或:有时达:通晓
4、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细:细节舍:放弃,除去
奚:何,怎么
决:解决焉:句末语气助词
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贤:有才能,多德行于:比
焉:之破:破解
6、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靠近正:匡正
7、问焉以资切磋。

问焉以求一得
资:凭借切磋:共同研究得:收获8、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难:驳诘交相问难:互相驳诘
审:详细明:明确辨:辨别,判定9、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是:认为对的;肯定非:认为错误;否定俗:世俗。

这里指世俗的人
10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强:勉强未安:不稳妥地地方安:稳妥妄:胡乱地臆:主观度:猜测,估计11忌之而不愿问焉:轻之而不屑问焉:狎之而不甘问焉
忌:妒忌愿:愿意,情愿轻:轻视
不屑:不重视狎:亲近而不庄重
甘:甘愿
1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虑:考虑失:失误
13理无专在。

学无止境
专:专门在:存在境:地方
14是故贵可以问贱。

贤可以问不肖
是故:因此贱:身份低下不肖:不成器15然则问可少耶。

然:(既然)这样则:那么
16老可以问幼
幼:年轻,年少
三、译句
1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2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
3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不“学”就不能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广知识。

4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5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
6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认识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
细节,
7舍问,其奚决焉?
放弃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8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
9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10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
(道德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11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
以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问。

1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道德才能)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
13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询问,明确地分辨。

14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15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硬以为理解, (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
16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
(了)。

17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
18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对道德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
19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对道德才能)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
20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2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2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23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24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25然则问可少耶?
(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26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所以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
27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五、课文理解
1、本文的观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