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
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自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向往的状态。
正是这种向往,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去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在我进入北京大学的这几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北大对自由的推崇和传递,这种自由之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受益终生。
北大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开放的学术氛围。
在北大的这几年里,我有幸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这些观点各不相同,但却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北大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术讨论中,我都感受到了自由的氛围,这使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受拘束地思考问题。
在北大,我还有幸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却都有着共同的追求——追求真理和自由。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启发,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的坚守和追求的鼓舞。
我们一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共同探索知识的边界,共同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自由的交流和合作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
北大不仅注重学术的自由,还注重个人发展的自由。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自己的潜能。
北大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和创新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不受束缚地探索和实践。
正是这种自由的发展环境,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北大的自由之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和个人发展上,还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上。
北大积极倡导公益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北大的校园里,我见证了许多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环境保护,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爱心和温暖。
这种公益精神的传递,让我深刻感受到自由的力量,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和奉献社会的决心。
读北大精神1
读北大精神读了马寅初先生的北大精神,让我们体会到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我们没有赶上五四运动,更没有赶上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运动,但我们赶上了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赶上了现代社会的发达进步。
我们和当时的那代人处于不同的年代,但我觉得我们和他们一样同样拥有历史使命。
我们也同样需要牺牲精神,我们也需要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马先生说的北大精神就是北大的牺牲精神,为真理而牺牲,为民族而牺牲,为公民意识的觉醒而牺牲。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不需要我们去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外来者的侵犯。
但是我们的民族是需要进步的,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正处在我们生命中最具创新能力的时期,我们没有能力去唤醒我们所有同胞还未苏醒的意识,但我们有能力做好我们自己。
我们的任务就是先把自己做好了。
如果社会中的众多个自己都把自己做好了,那我们的民族也就好了。
我们的公民意识也当然就自然的觉醒了。
当然,我的牺牲精神可能是过于自我的,我的牺牲精神是远远比不上马先生的,他有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无论前途是否是光明的,他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直到最后牺牲自己的青春。
他都一直在无怨无悔的为自己的民族牺牲。
读北大精神让我深感愧疚,觉得自己的思想是过于狭隘的,我没有马先生的那种的的牺牲精神。
还好,我们是处在和平的年代,真不敢想象,如果我们是处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那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我们的民族能否强大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我们应该秉承马先生的北大牺牲精神,来强大我们的民族。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处在时代的剑峰,我们是国家进步的基础。
我们是民族的希望。
虽然我们不是北大的学生,但我们也应该去学习北大精神中的精髓。
北大之精神感悟
北大之精神感悟北大之精神,是指北京大学所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对北大办学理念的总结和概括。
北大之精神是北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北大人在学术、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北大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中,也深深地影响着北大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下面我将从北大之精神的几个方面进行感悟,谈谈自己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北大之精神是追求卓越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这五个字凝聚着北大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北大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求索和探索,力求取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深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被激励着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北大人不仅要在学术上取得突破,还要在品德、思想、道德等方面不断提升,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底线的人。
北大之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北大的学习环境中,我们被鼓励去思考问题、质疑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和突破。
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受桎梏和束缚。
北大人不仅要有广阔的视野,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北大之精神鼓励我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困难和未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北大之精神是奉献社会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的培养。
在北大,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业,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北大人常常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奉献社会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北大人的行为上,也体现在北大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
北大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北大之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北大,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
北大学生的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北京大学度过了四个春秋。
回首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岁月,心中满是感慨。
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收获了成长、友谊和梦想。
在此,我想以一篇感言,表达我对北大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一、梦想起航之地北大,一个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地方。
记得刚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书香和活力的世界。
古老的校门、古朴的博雅塔、幽静的未名湖,无不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起点。
北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府,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五四”运动以来,北大一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作为北大学子,我深感自豪,也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的重任。
二、知识的海洋在北大,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这里汇聚了国内外一流的学者,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北大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文科课程,也有新兴的科技课程。
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各个领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北大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三、青春的舞台北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这里的学生们充满激情,敢于追求梦想。
在北大,我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北大的舞台上,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我曾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组织过多次大型活动;我曾参与过志愿者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自信,也让我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
四、友谊的力量在北大,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这里,我学会了珍惜友谊,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北大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在交流中,我学会了尊重他人、包容他人。
这些品质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也让我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马老的“大”北大之精神
马老的“大”北大之精神——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
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是国内最一流的著名学府。
关于北大的历史地位,季羡林、萧超然认为,北京大学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国子监即太学传统的延续,这种历史地位使爱国主义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气节”成为北京大学的重要传统。
北大的光荣历史就是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这两大作用,起到了精神堡垒的作用,起到了新思想源泉的作用、发源地的作用。
之前也看过一些大师学者有关北大及北大精神的言论,比如,陈寅恪先生概括的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蔡元培校长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中指出:“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来看,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是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任继愈先生在《北大的“老”与“大”》中写道:“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这一无形养成的学风,是北大的后来人能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
以及李大钊的:“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
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无论是陈寅恪还是李大钊,他们所谈北大之精神大体都是独立、自由、兼容并包、创新以及学术等方面的普遍大学都具有的精神。
但读过几遍马老的《北大之精神》之后,深深地感觉到他关于北大精神的见解和看法颇为独特、“博大”,足以用“‘大’北大之精神”来形容。
追溯北大的历史上两次光辉时期,第一次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是蔡元培先生所领导的那个北大,那个北大成为当时中国的“五四”新文化的现代新文化的发源地。
第二次辉煌就是西南联大,当然西南联大它还不仅是北大,它还包括清华,包括南开。
那么西南联大在一个民族危难的时刻,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堡垒,同时它也成为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信仰和信念。
它包含了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创新创造、关注国家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价值理念。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成为了千千万万校友的心灵归属。
追求卓越,是北大精神的核心之一。
北大培养的学生,无论在科学、教育、文学、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都追求着卓越,不断争取更高的成就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求真务实,是北大精神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北大强调实事求是,重视实践,注重真理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创新创造,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大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中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关注国家和社会,是北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北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需要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的实际行动和担当。
总体来说,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奋斗的精神。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精神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参考。
北大学子的感言演讲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言。
作为北大学子,我深感自豪和责任重大。
在此,我要向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的母校——北京大学。
这里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北大的历史底蕴、学术氛围、人文精神以及严谨的学风,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一生。
回顾在北大的学习生活,我感慨万分。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一、坚持梦想,勇往直前进入北大之前,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实现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北大的学子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梦想和追求。
在竞争中,我们要保持初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
他们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拼搏。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我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实现梦想的决心。
二、博学笃行,全面发展北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关注时事、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爱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北大,我参加了许多学术活动和实践项目。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历将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传承创新,担当责任作为北大学子,我们肩负着传承创新、担当责任的历史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北大,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与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交流学习。
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勇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自我,为我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同时,作为北大学子,我们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
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
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
作为一名北大的毕业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所学府所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
在北大的学习经历中,我不仅学到了各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在北大,我们不仅有严谨的学术氛围,更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不同于其他高校,北大的自由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有了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创造的机会和权利。
从选课到社团活动,从学术讲座到文艺演出,北大给予我们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北大的自由之精神还表现在它开放的文化氛围中。
在北大,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观念,这让我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
同时,北大也鼓励我们自由表达、自由思考,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社交场合中,我们都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自由之精神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充满自由氛围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自由的环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我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
它不仅让我在学术方面得到了提升,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懂得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种自由之精神将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和支持。
- 1 -。
感悟北大精神 砥砺能力品行
感悟北大精神砥砺能力品行董静8月13日到17日,我随市妇联到北大燕园、美丽的未名湖畔,参加滕州市优秀女领导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五天时间,我融入北大学子行列,切身感受了北大厚重的文化底蕴,有幸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丰采,倍感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一是开阔了眼界,认识得到提高,观念得到转变。
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我聆听了6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参观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北大以其辉煌的历史、最强的师资、综合的学科,吸引着我学习,激励着我奋进,鼓舞着我前行。
深邃的理论、前沿的研究、管理的创新在专家教授幽默、儒雅、风趣的讲解中,尤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了我的心灵,为我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同时也为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了条件。
二是陶冶了情操,价值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走进百年沧桑、魅力无限的燕园,我切身感受了北大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美,感受了北大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我神清气爽,精神激荡。
这次学习,涉及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领导科学与领导力提升、社会转型与政府治理创新、突发事件与政府应急管理等,通过认真聆听专家教授讲课,尤其是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学习分析,锻炼了我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了眼界,提升了境界,增加了知识储备,延伸了理论框架,增强了我做好残疾人工作、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深了友谊,身心得到愉悦,感情得到升华。
这次培训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女领导、女干部,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未名湖畔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收获。
北大燕园留下了全体学员的精彩瞬间,未名湖畔留下了全体学员的足迹身影。
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段美好时光,充分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交流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不仅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愉悦,同时感情也得到了升华,我想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时光,一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培训班已经将结束,但是学无止境。
北大教授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北京大学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学府,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者。
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与众多大师为伍,感受到了学术的严谨和人生的厚重。
在北大的求学生涯中,我收获颇丰,现将我的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在北大,我深刻体会到了“勤奋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北大的学子们来自五湖四海,个个都是精英,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经常熬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只为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正是这种勤奋的精神,让我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胸怀大志,勇攀高峰在北大,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胸怀大志的品质。
北大的学子们胸怀天下,勇攀学术高峰。
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更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命运。
作为北大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术研究上,我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力求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突破。
三、学会感恩,珍惜友情在北大,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在我人生道路上给予了我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在困难面前,他们与我共度风雨;在成功路上,他们为我鼓掌欢呼。
这段珍贵的友情让我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珍惜这份友情,回报那些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四、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北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摇篮,肩负着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在北大,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关注社会,服务人民作为一名北大教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学术研究之余,我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关注民生。
我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关注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六、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
北京大学的精神思想
目录
01 涵义
03
:民族与个人的双重 意义
02 引申
北大精神指的是百余年来北大人立学、办学、求学、治学的价值追求。最早为蔡元培提倡的构成了北大生命 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
涵义
2014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核准颁布《北京大学章程》,章程序言对北大精神作出了全面概括,即“继承爱 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弘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 精神”,体现了百余年来北大人立学、办学、求学、治学的价值追求。
:民族与个人的双重意义
北大的诞生就是很血腥的,戊戌变法的其他成果都被废除了,只留下了京师大学堂。所以,北大从一开始就 仿佛禀有一种使命,它是中国近代社会阵痛的产物,是一种转型的象征——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 这种转型是很痛苦的,用鲁迅的话讲,挪一张桌子都要流血。北大的诞生,同一个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了。在 国难当头的时候会冲向前线,在和平时期会默默反省,在转折的时期会出现呐喊,在正义的力量被压制的时期就 会有人拍案而起。比如五四运动,一方面是新文化,一方面是救亡。前面是学生,背后是陈独秀、胡适等人发动 的新文化运动,和老一套的封建的东西决裂。近代中国那种痛苦的命运,对北大精神的塑造很有关系。
谢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申
为国家图富强是大学的历史责任。严复曾说,“民智者,富强之源也”。京师大学堂正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 在“强学”“原富”的语境下创办的。从蔡元培改革北大欲“与柏林大学相颉颃”的理想,到胡适呼吁“用国家 的大力来造成五个十个第一流大学”的愿望,再到党中央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建成世界一流 大学已经成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战略,是中国大学 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章程》提出,“追求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走中国特 色、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道路”,正体现了埋头苦干、改革创新的图强精神。
马寅初的演讲《北大之精神》读后感
马寅初的演讲《北大之精神》读后感马寅初的演讲《北大之精神》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马寅初的演讲《北大之精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篇演讲是马寅初先生在1927年于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29周年校庆集会上发表的。
当时马寅初刚刚从北大经济学教授的职位上离职,他在集会上发表了这篇题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借此来阐述自己对于北大精神的`感悟和见解。
马寅初的演讲素来富有激情,正义凛然,强烈浓郁的情感贯穿始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篇演讲词足以展现出作者初中的文采,深厚的文学功底表现无余。
全文措辞考究,手法多样,构造有序,逻輯严谨,简单明了。
北大形质虽因军阀混战而暂时失去,但是北大之精神永在。
他指出“北大之精神”是一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的牺牲精神,是值得赞扬和称颂的,并鼓励大家都学习这种精神。
同时他指出了改革的根本是“必须自环境之改造入手”,一针见血指出了改革的症结所在——重心不在外表,而在人心。
同时他还批判了当时吏治不良、道德堕落的现状,称那些蝇营狗芶以权谍私的人是“厕所之苍蝇,群相密集”,并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极度愤慨与深恶痛绝。
他还在演讲中主张大家应勇敢地站出来伸张正义,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作为北大人应该坚决反对这些阴暗面。
他批判了中国这种以“不”字为道德,不嫖,不赌,不饮酒,不吸烟的道德标准,缺乏进取努力的牺牲精神,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
作者以“方趾圆颅,实类似腐尸”来形容这些人。
文章的最后,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迫切的期望,希望人人都有国家观念,个人为国家牺牲一切,这不仅仅是北大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的使命。
从反面说明作者拥有牺牲之情,顾全大局,这是那个年代进步文人身上相同的品质。
今天我们再重读马寅初的这篇演讲词的时候,仍然能感受到他慷慨激昂的演说,感受他无惧无畏的精神。
为国家为人民,是每位国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力量大小,你都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做,因为我们是。
美丽人文的北大强大精神动力
美丽人文的北大强大精神动力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以其优秀的人文传统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北大强大精神动力源自于其美丽人文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追求卓越、崇尚自由、培养领导者、推崇公平正义、倡导社会责任。
一、追求卓越北大一直以来都追求卓越,这种追求在学术上体现为对知识的不懈探索和创新。
北大有着丰富的学科门类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资源和发展空间。
同时,北大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使得北大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崇尚自由北大崇尚自由是其美丽人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自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石,也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
北大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
学校提供了自由的学术环境和言论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发展个人特长。
这种崇尚自由的精神动力激发了北大师生们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的热情,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培养领导者北大一直以来都注重培养领导者,这是其美丽人文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北大培养了无数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领导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并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种培养领导者的精神动力使得北大毕业生在各个领域中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影响力。
四、推崇公平正义北大推崇公平正义是其美丽人文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一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大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观念的学生。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道德,鼓励他们关心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并为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这种推崇公平正义的精神动力使得北大师生们在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为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倡导社会责任北大倡导社会责任是其美丽人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特点。
北大学生信仰感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北大学生信仰感言。
自古以来,信仰就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心中的永恒之光。
在人生的道路上,信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它让我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坚定信念。
一、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人生的动力源泉。
在北大,我们面临着来自各个领域的知识,面临着来自各个方向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信仰成为了我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重要武器。
以下是我在北大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的信仰力量:1. 学术信仰在北大,学术氛围浓厚,老师们严谨治学,同学们勤奋好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逐渐树立了学术信仰。
我相信,只有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种信仰让我在学术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
2. 信仰国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北大,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我坚信,只有坚定信仰国家,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 信仰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基石。
在北大,我学会了倾听人民的声音,关心人民的需求。
我坚信,只有坚定信仰人民,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二、信仰的实践信仰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在北大,我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将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
1. 学术实践在学术研究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2. 社会实践在北大,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支教、志愿服务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3. 团队合作在北大,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在团队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
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第一篇: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1927年12月19日,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二十九周年集会上,刚刚脱离北大的经济系教授马寅初(1882-1982)发表演讲,题为《北大之精神》。
马寅初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为我们所熟知。
1951年5月,马寅初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7年7月,马老提出用普遍宣传避孕节育的方式来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
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需要勇气的。
我一直认为,马老的实事求是、敢说真话,除了自身的性情使然,与北大这片沃土是分不开的。
纵观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人说,北大精神就是五四精神,而对于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概括历来五花八门,其中马先生的说法最为别致。
不但“精神”,而且“主义”,在外人看来,或许有“大北大”的嫌疑。
可将为了国家与社会,“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作为“北大之精神”,我以为还是抓住了根本。
身为北大的首任教务长,马寅初五十年代方正式出任校长,时间长达十年。
五十年代的大学校长与三十年代的大学校长,其所处环境及责任、权利等均有很大差别。
即便如此,你仍能感觉到马校长不时露出的棱角。
发表《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上述“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
马老提到的北大之精神,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变革。
北大大概是中国最敢于变革与创新的学府了,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和强大之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可谓举世闻名,可谈到创新精神,尤其到了近代以后,却不得不承认与西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认为,北大称得上是中国创新与变革的地标,尽管在历史上几经波折,但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声誉,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虽然没有机会亲身融入到北大的怀抱,北大之于我,也并非高山仰止,但在我内心中,仍然对北大怀有敬意。
遥想1919,北大,作为民主与科学的阵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航母,孕育着民主的理想,播撒着科学的火种。
体会北大的精神追求人生的五彩梦
体会北大的精神追求人生的五彩梦追求人生的五彩梦每一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梦想,我们追逐梦想,经过阴森的松林,越过清澈的小溪,留下一闪而过的影子,印在水中,模糊在记忆里。
曾经渴望长大,用孩子的视角来大量所谓的大人的世界,幻想着长大后的一切,在美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
曾经梦想成为作家,沉醉在自己创建的美好梦境中,不愿醒来,也不肯醒来。
用意念蒙住双眼,堵住双耳,在梦境中欺骗自己。
日子就这样散漫地过着,似乎无尽头。
夜风吹来了远处的笛声,婉转,悠扬。
记不清有多少星星在闪,只记得有绚烂如烟花的天幕。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去静静地欣赏。
将心灵沐浴在这个梦境般的幽静中,沉睡。
有阳光,有风,柔柔地吹过;有云,轻轻地游走。
梦想在这个季节里幸福地流淌,弥漫在空气中,沉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看庭院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样的人生意境真是令人向往。
黑白异境中没有声音,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寂寞。
这个世界中没有片刻的停留,有的只是匆匆而过的身影。
我们都匆匆地追逐着梦想,为了人生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把身影融入夜色,将脚印留在人生的路上。
追逐梦想的旅程总是漫长的,有时觉得它近在咫尺,有时又觉得它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所以有些人因为失败而放弃了,并从此一蹶不振。
梦想也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倘若没有了追求,没有了梦想,那么我们的精神靠什么来维持?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于是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拥有色彩斑斓的梦想。
我们一直为追逐梦想而形色匆匆。
路过的街景却从未留意,也就遗失了路过的美好。
理想,是初舂播下的希望,是黎明微绽的曙光,是荒野乍现的新绿,是枯枝萌发的嫩芽。
理想,是引路的灯塔。
青舂的价值,要用理想的天平来衡量。
理想,能使生命之泉永不枯涸,能使生命之花更加芬芳。
理想,是镶嵌在心灵深处耀耀生辉的钻石。
理想,给人以坦荡的胸襟,给人以高尚的情操。
失去理想,青春将失去血色;失去理想,人生将暗淡无光。
理想,是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读《北大之精神》有感
读《北大之精神》有感读了马寅初先生的有关“北大精神”的讲话,颇有感慨,对马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同时也被马老的牺牲精神感动在这篇讲话中马寅初先生把“北大精神”概括为牺牲主义精神。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北大牺牲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以五四运动为重要代表的一系列打倒卖国贼,打倒帝国主义的一系列爱国行动,都将牺牲主义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
果如马老所言“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紧接着,马老就国内各地的形势做了具体的分析。
他认为浙江省“现时之地位,较他省优良之点甚多。
”其中主要分析了以下原因:(1) 财政之统一;(2) 全省无滥发纸币,引起金融之扰乱;(3)军队之统一;(4)教育之优良完全;(5)此次革命军兴,全省所受之损失不大。
并认为,如果以浙江省的这些优势,政治上能上轨道,并且慢慢改革深入,再加上北大之精神能、在政府机关人员中能得到充分普及,那么浙江的前途则无可限量。
接着,马老就现在国家的实际情况指出,要求改革,必须要改变现状,即改变现时国内的社会环境,并分析出造成社会风气不佳的重要原因——“吏治之不良,道德之堕落”。
并以一些来马老处谋事之人的意图及思想觉悟,提出,中国人的“公”的思想极其薄弱,我们应该摒弃以个人享受、家庭观念为主各种不良思想,易之以团体思想,即一切以人民幸福为前提。
最后,马老先生提出,弘扬北大精神的目的,即——“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
”其实,马寅初先生的精神又何尝不是“牺牲主义精神”呢?用“牺牲主义”来评价马寅初先生再合适不过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推行专制独裁统治,面对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政策,很多人敢怒而不敢言。
时任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的马寅初却毫不畏惧,他对学生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
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 1940年12月,蒋介石命令手下秘密关押马寅初。
【精选】北大的校风与精神
校园环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 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 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 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
校风 学风 师德 校园精神
良好校风的形成
校风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校风的形成有对传统的扬弃,有 历代学人的培养和时代的砥砺。
教师在学校教育者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人 数最多,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广、机会最多。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占据特殊地位,是他们 学习和生活的长者、导师和楷模。这就要求 必须加强师德培养,使每个教师不仅能传授 业务知识,而且做到为人师表。
校园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 永恒的道德精神 敏锐的时代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
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马寅初校长发表于1959年11期新建设上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有一附带声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些批判者们投降
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 生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 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的基本社会 职能有三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 社会需要的人才;建设精神文明。这三 项社会职能以培养人才为载体。
海纳百川的团结兼容精神
王选教授有一个公 式: I+WE=FULLY I,即:
我+我们=完整的我。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一、自命不凡, 眼高手低。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二、夸夸其谈、 述而不作。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三、自由散漫、 我行我素。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北大精神及其他摘抄
《北大精神》作者梁晓声尊敬的北京大学的朋友们,毛主席关于长征说过三句著名的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从北大的历史看,自从《新青年》落户北大,其上所发表的好文章,已具有新文化运动宣言书的属性。
当年许多北大师生都热忱而自觉地充当了新文化运动宣传员的时代角色。
从北大走出的许多学子,皆具有时代之担当精神,具有中华民族新青年的风貌,对于新文化运动及后来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北大的许多师生又热忱而自觉地发挥着思想的光和热。
万事开头难,改革是难中难。
拨乱反正,思想为先,在此点上北大继承了自身的精神传统。
我认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务要固守的当是爱国主义。
民以食为天,民以国为地。
倘某人并不爱国,不论自诩多么地爱人民,在我这儿总觉得可疑。
而只要具有爱国之情怀,其思想、主张、精神和能力,必可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人民,促进时代之逐步向好的改变,同时有益于自身的与时俱进。
故所以然,诸君若问我对北大精神的理解,那么我的回答是: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到五四时期,到新民主主义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到现而今,北大精神一步到位的诠释,提取核心的诠释,其实便是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担当精神。
无此核心的存在,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便也没了其所扶立的根基。
恕我直言,若北大人不爱国,既不但负往圣、负先驱,亦必负万众斯民。
至于小说《人世间》中的周家兄妹,同是八十年代北大学子。
我的创作初心,当然是想使他们具有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年轻知识分子的新的精神风貌。
在原著中,周家兄妹和郝冬梅在一起,所议话题,所思所想,每与改革的难点、国家的前途有关,但我水平有限,力所难及。
我没有什么可对北大说的寄语,北大人也完全不需要我说什么寄语。
但我在北大也是有朋友的,局限于中文系,如谢冕先生、陈平原先生,陈晓明、张颐武、曹文轩教授。
大学永远是国家新人的摇篮,是国与国之文化、科技、艺术相互交流的实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各位来宾、各位校友:把我作为北大法学院上海校友的代表发言,实不敢当。
上海校友共五六百人,今天到会的也有二、三百位,我只能说,大家如果对我讲的东西有共鸣,就算是我代表了你们;如有是不同意的,那就是我没有代表你们的意思,算作是我个人的思想。
但我要说明的是,本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十八岁时从吴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在北大一待就是十八年。
之后又在对外经贸大学工作了近三十年,因此,我对上海和北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尤其是对北大,感激之情更加深厚,因为在北大的十八年,是我得以成长的最重要的十八年。
第一,我深深地感到,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来自什么地方,是繁华的城市也好,是偏远的农村也罢,也不管他出身什么门弟,草根、达官或是自由职业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他经过了北大四年的学习生活,毕业之后都会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充满了自信、自豪、自立
和自强的精神。
大家都在探讨什么是北大精神?我认为这就是北大精神,起码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大家是否同意(台下高声同意)。
第二,我在北大当学生以及后来留校当教师时,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北大一条虫,出外一条龙。
”今天,大家都已走出北大,早已在各条战线上事业有成;今天,我们是群龙聚首,群龙相聚。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群龙相聚十分不易,往往互不相让,不好合作,这又涉及自信问题。
自信固然是好的,但与人相处,又不能过于自信,过分的自信就成了自傲。
因此,如何把握好自信和自傲之间的界限,又成为我们北大学子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我认为,我们最好仍然将自己看成是条毛毛虫,因为毛毛虫容易团结,到哪儿都很谦虚,而且索取极少!
第三,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北大法学院是属于谁的,当然,从宏观上说,它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人民的。
但是具体来说,它的
“产权”应如何明晰?它到底是属于以志攀和苏力教授为代表的北大法学院在校师生的呢?还是属于广大校友的呢?我想,它归根结底是属于校友们的。
因为志攀和苏力以及任何师生迟早是要走到校友这个队伍里来的,因此,我们校友要有主人感,要把北大法学院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一样予以关心、支持!校友们,这样分析对不对?(群情激奋,齐声同意)
作为校友与主人,我们衷心祝贺北大法学院一年好似一年,因为它的好坏牵动着成千上万校友的心!
最后,我们的母校——北大法学院一百零五岁了,我以及在座的志攀、邵景春教授的导师芮沐教授马上要一百零二岁啦,我们不仅要为他们骄傲,我也要趁此机会,衷心地祝贺在座的每个校友,尤其是李国光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及吴吉英教授等老前辈也
能像母校一样,活到一百零五岁,活过一百零五岁,为年轻的校友再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