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案创作分析——以《人生一串》为例》
烤出人生百味——探析纪录片《人生一串》的成功之道
们活着。在烧烤摊,我们只是热爱着食物释放本性的人而 已,在那一刻,活着,不需要优雅。
一、叙事风格不拘一格
《人生一串》影片采用了板块式叙事结构模式,以美食为 纽带,连接时间和空间,每一集大约半小时,用线性叙事的艺 术手法讲述五个烧烤摊的故事,并且每个故事之间没有关联, 逻辑上也没有谁先谁后。这样做的话,大大减少了观看的时 间,用闲暇的五六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个烧烤摊背后的故事。
五、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模式反思
首先,关注纪录片中人的主体性。人的延伸拓展了人的 活动范围,人置身其中的文化塑造了不同民族的典型特征, 这种特征在食物的变化、改进和演化中得以体现。重视人的 主体性,即认识到人这一媒介在促进人类彼此参与交流中的 作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之间的碰撞,而 生发出和谐。纪录片《风味人间》试图阐明自身文化系统内部 的运行规则,在此基础上与“他者”文化做了初步对照,在意 义表达和认同建构中理解、检视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二、镜头语言有趣轻快
纪录片的整体画风较为轻快,拍摄对象大体可分为回 归至美食本身和手艺人生活方式两类。《人生一串》的镜头 运用十分鲜明,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镜头前面的观众 只能观看,在这充满诱惑力的画面面前,想不被代入其中 都很难,在影片结尾弹幕滚动的“多谢款待”是观众们对于 这部影片好坏最有说服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院 1.[美]爱德华窑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 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美]约翰窑杜翰姆窑彼得斯.对空言说院传播的观念史 [M].邓建国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3. 肖 清 .风 味 人 间 院 中 国 美 食 纪 录 片 新 范 式 [J]. 当 代 电 视,2018(12):72-73. 4.李海军.爱德华窑霍尔与跨文化传播研究[J].河南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2006(02):43-44.
互联网纪录片的解说模态创新——以《人生一串》为例
412021近年来,纪录片已经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在综艺、剧集、电影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流量担当,甚至在网络中形成现象级传播。
例如,由哔哩哔哩(又称“B站”)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在哔哩哔哩平台独家播放,该片一经播出,引起了年轻人的广泛关注。
《人生一串》作为国内首档呈现老百姓烧烤情怀的纪录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和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虽然此片并未摆脱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但作为互联网纪录片,它在许多方面有着创新性。
纪录片中,解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主旨、内容、思想感情,而且能提高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聚焦纪录片《人生一串》解说方面的创新模态。
一、文本创作匠心独运“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仅使更多出品方和制作人参与到纪录片的生产中来,还使大量网友成为内容提供者、观看者、评价者,这就大大拓展了纪录片市场。
在这个“全民皆为记录者和观众”的时代,纪录片的选题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了适应网络群体的观看需求,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呈现去精英化的趋势。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网民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热点内容,从著名的“舌尖”系列开始,美食类纪录片就层出不穷,而《人生一串》是第一个将镜头对准“烧烤”的,中国老百姓对烧烤确实有着最朴素的喜爱,这种喜爱的情感融入《人生一串》的解说词文案里,体现出独特的创作模态。
(一)幽默感风趣幽默是《人生一串》解说文案最明显的一大特点。
第三集中说到“老张很黑,他做的豆腐很白,他的生活却是没黑没白”,说到为什么这么黑,“因为我不想白活这一生”,莞尔一笑间,一语双关的智慧令人印象深刻;第三集说到“天刚一擦黑,铁合金的重金属养生朋克,如约而至”,“重金属”“养生”“朋克”相互碰撞在一起,贴切又生动地描述了烧烤的特点;这些“醒耳”的文案已经成为《人生一串》具有鲜明特色的标签。
纪录片的仪式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人生一串》为例
"吃"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话题,也是普通百姓津津乐道
一、人生一串中的“特色中国”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美食纪录片的创新策略及发展路径——以《人生一串》为例
视听2020.05|进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在美学上的走向已转入精英纪录片对人文的思考和大众纪录片的平民化视角。
一味客观的再现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纪录片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当下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面对互联网时代多元的纪录片市场,美食纪录片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凭借自己大众化的美食文化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的创新策略(一)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创新1.丰富细腻的现场化镜头语言我国早期纪录片的镜头运用大多千篇一律,循规蹈矩,以固定镜头为主,辅以大景别,从而展现事情发展的全貌。
这样的手法在如今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吸引观众眼球。
《人生一串》以其丰富的现场化镜头语言和巧妙的拍摄技巧,不仅高度还原了烧烤过程,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还将烧烤这一看似随意的行为赋予了烹饪美食的仪式感。
《人生一串》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食物跟食客描摹到极致,塑造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肉串在火焰的灼烧下滋滋冒油;焦香的烤猪眼刚端上桌,心急的食客一口咬下汤汁四溅;油腻腻的嘴里咀嚼着裹满孜然的羊排……这些充满诱惑力的画面不断刺激观众的味蕾,促使唾液加速分泌,营造出很强的代入感,仿佛带领观众亲身坐在烤炉前眼看着烤串被如狼似虎的食客们一扫而空,让观众垂涎三尺。
为了还原烧烤摊的真实经营过程和食客享受烧烤的真实状态,导演还运用了大量抓拍镜头,不论是食客品尝美食时的一脸满足,还是摊主制作美食时的一丝不苟,,都突出了这部纪录片最根本的特点——真实。
2.不拘一格的快节奏叙事手法《人生一串》每一季有6集,每集时长30—45分钟不等,每集会讲述5个不同烧烤店的故事,这样每个店大概五六分钟的体量造就了其快节奏叙事的创作手法,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快速浏览、信息碎片化的特点。
节目的剪辑风格简洁明快,毫不拖沓,将烧烤的紧张感、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之所以说它不拘一格,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和其他美食类纪录片。
从《人生一串》看新媒体纪录片解说词的撰写
2020/6下网络纪录片《人生一串》是中国首档以展示各地烧烤文化为主题,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美食纪录片,由哔哩哔哩(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 ,以下简称B 站)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
自2018年6月在B 站首播,该片两季的播放量已突破1.5亿,并在豆瓣获得9.0的高分评价,与之一起频频出现在热搜上的关键词就是———“烟火气”。
充满“烟火气”的解说词“烟火气”一般指烧煮食物的气味,现多指尘俗习气。
在《人生一串》里,“烟火气”指生活气息、市井气息,是我们每个人经历过的生活的碎片,是自家楼下、巷子入口、大马路边的路边摊,非常熟悉,每夜都烟熏火燎,充盈着人间的气息;片子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平等的,食客没做作地表演,老板没准备当网红,导演没有试图说教,每个人都一样,都是普通人,在某一个夜晚相遇在宵夜摊前,烤架前,板凳上,一边吃着串儿一边聊着日常话题。
要在一部纪录片里营造出这种生活气息,需要策划、拍摄、剪辑等各个环节的共同配合,缺一不可,尤其是《人生一串》的解说词,更让网民直呼“鬼才”“烟火气”十足,有媒体称“解说词文案就值一个亿!”直白通俗,不煽情,精准传达讯息。
首先,单集片名设定按“点菜”顺序编排。
《人生一串》每一集的片名,就使人眼前一亮。
最早期,总导演兼总撰稿陈英杰曾打算从人文情怀、地理位置、食材来源等方式架构拍摄思路,然而,这种偏保守的传统的电视台风格很快被否决了,陈英杰解释道:“不太符合互联网轻松、有趣、小处着眼的调性。
”最终,《人生一串》第一季分成了六集,片名分别是《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骨头骨头》《朝圣之地》,是按照肉类、特殊食材、素菜、骨头等进行分集,按照与食客一起“点菜”的顺序编排,打破了传统美食纪录片分集的常规“套路”,更为直接,单从片名就能知道“今天吃什么菜”。
对此,陈英杰说:“我们实际上是按照人的不同心理,烧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来安排的。
通常要吃得过瘾会点肉,接着点几样有嚼劲的东西比如脆骨,有的人克制一点喜欢吃素,有的人要表现与众不同,那就再来点脑花、大腰子。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如何打造竞争优势——以系列纪录片《人生一串》为例
2020年第9期第36卷 (总第477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9,2020Vol.36Total No.477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如何打造竞争优势以系列纪录片《人生一串》为例邹尚育(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7)摘要:新兴媒体的发展给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创新性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新的媒体环境给纪录片提出了短视频化、纪实与商业压力并行、受众品味提升等各种挑战。
纪录片如何能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是值得媒体人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通过对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成功经验的分析,得出其策略在于利用大流 量平台、革新传播方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引发价值情感共鸣等四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纪录片可通过创新创作模式、注重人文关怀、提高观众参与度、树立品牌意识等四种途径来打造竞争优势。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人生一串doi : 10.16083/ki. 1671 -1580.2020.09.042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9—0183—04以电脑、手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科技,因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获取方式方 便快捷等特点,使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习惯、兴趣 喜好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1]。
人们不仅对电视、报纸 以及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依赖度降低,甚至基于移动 电子设备等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手段,可以自己创作 视频,形成了全新的自媒体环境。
这些都对影视作 品传统的创作思路、创作方式与传播途径产生了巨 大的冲击。
但同时也为其创新性地发展提供了难得 的机遇。
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以映射现实和观照 社会为诉求的纪录片,能否摘下“冗长”“晦涩”的标 签,在激烈市场环境中形成竞争优势,实现社会意 识、文化品格和市场价值的共赢U,值得媒体人进行 深入思考和大胆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平民化的传播新语态——以《人生一串》为例
一、小切口的生活化选题:为平民化的传播语态奠定基调《人生一串》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它没有广泛涉猎中国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而是单纯地选择了“烧烤”这一特定的类别进行叙述,是一种小切口的选题方式。
之所以选择将烧烤作为核心命题,是因为它是一种别具烟火气息和平民属性的食物,也最能体现出市井气息,从而区别于高档餐厅和日常餐桌前正式用餐的氛围,展现出街边文化与餐桌文化以及正式筵席文化的一种差异,是对高端格局的一种自然的消解。
片中那句具有标识性的话语———“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生动地体现了烧烤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烧烤给人们带来的最为纯正的生活气息,点明了这部纪录片的整体语态以及核心理念。
《人生一串》的整体内容组织框架是以烧烤为主线,每一集按照点菜的顺序进行组织,比如吃肉(第一集“无肉不欢”)、吃重口味食物(第二集“比天还黑”)、吃素菜(第三集“来点解药”),着眼于食物本身,并相对“随意”地根据食客的点菜习惯组织整体架构、撰写每集标题,显得轻松有趣,也再一次强化了从小处着眼的特点。
这样的选题方向和框架组织形式迎合了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小众化的话语特性,即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特定受众的需求,而不再如传统电视媒体的纪录片作品中追求“大而全”的选题覆盖。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这一季以“三餐”“家常”“秘境”“心传”等为分集标题,以全方位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人收获、烹饪、生产美食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与美食之间发生各种各样联系的大图景,选题覆盖面极其广泛,适合全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老少皆宜,符合电视媒体的观看空间特性;而新媒体终端一般以手机和电脑为主,呈现出观看单人化、碎片化的特征,这样的环境下更适合传播具有个性化、小众化特点的内容。
二、解说的“烟火气息”:平民化传播语态的外在形式纵观《人生一串》的整体文案生动有趣,用词俏皮可爱而不失韵味。
在调侃美食的时候,用“觅食溜达”一词描绘盘锦河蟹,这种拟人化的词语将食物描写得生动灵活,充满画面感,这种语句非常契合网络空间中人们的话语表达风格。
《人生一串》:日常生活的“诗意”
《人生一串》:日常生活的“诗意”作者:张晗来源:《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11期【摘要】《人生一串》是哔哩哔哩与旗帜传媒联合推出的一档烧烤美食类专题纪录片,其第一季与第二季均有超过7000万次的播放量,引爆收视狂欢,并始终维持在8.6以上的高评分,成为一部或可称为现象级的美食纪录片。
但其成功不仅在于题材、拍摄及营销,更重要的则是对于“烟火气”或日常生活的“诗意”这一概念的挖掘与贯彻,以及视角下沉式的对于市井生活与人物的重视,这使其成为一部可进一步分析的文本作品。
现以《人生一串》为例,分别从构成日常生活“诗意”这一概念的组成部分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内容及营销上的成功,最终重新复归这一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阐发。
【关键词】《人生一串》;日常生活;“诗意”;视角下沉2018年6月,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推出烧烤美食类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并在B 站播出,在一年之后成功登陆广东卫视,实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双丰收;2019年7月,由相同制作团队推出的《人生一串》第二季在B站首播,再一次迎来收视狂欢。
截至2020年5月,《人生一串》已在B站播放量达7585万次,第二季更有9288.3万的播放量,并在播出后的一两年时间中,在豆瓣平台上仍维持着9.0与8.6的高评分,这无疑是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
本文正是从这一现象出发,基于该纪录片的内容进行思考,探讨该片的得与失。
一、主题:向平凡生活致敬按照张同道在《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中的说法,我国的纪录片“从1958年起步,按照传播方式、美学特征、文化形态、媒介技术等指标考察,中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国家话语、民族记忆、个人表达与市场呼唤四个时期”[1]。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纪录片形式以纪实主义为主要表现手法,市场的影响力虽已凸显,但仍未使原有纪录片呈现方式产生根本上的冲击。
进入新世纪后,电视的普及、连续剧形式影响力的提升,使得中国电视产业化全面推进,而纪录片也在此时真正开始全面接触市场,这意味着纪录片需要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
网络平台中美食类纪录片配音的创新路径研究——以《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为例
近年来,美食类纪录片依靠美食与大众文化的紧密联系,吸引着广大受众的关注,在网络领域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人生一串》《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一大批美食类纪录片在网络平台诞生。
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等传统媒体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新一代美食类网络纪录片在个性化、互动性和趣味性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而纪录片配音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受众的听觉享受,在网络平台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发展出一些新的特性。
《人生一串》是某网络视频平台于2018年6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展现了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
截至2020年12月,网络平台播放量达8343.6万,豆瓣评分9.0,口碑良好。
该片于2019年7月出品了第二季,播放量高达1亿。
《人生一串》由总导演陈英杰配音,他基于个人声音特色和网络环境塑造出了一种有个性、有“网感”的配音,获得了受众的喜爱,对今后网络平台中纪录片的配音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笔者通过分析《人生一串》系列网络自制纪录片中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新特点,探究互联网媒介下美食类纪录片配音的创新路径。
一、声音形象:从陌生感到接地气声音造型是指配音创作者基于影视作品需求和人物性格特点,运用自身声音条件和表达技巧,形成独具特色的声音形象。
纪录片中的配音不承担这种塑造人物性格的职能,是类似于其他影视作品中旁白的作用,是一种阐释性的语言。
随着影视技术与艺术的深入发展,纪录片配音的应用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画外音”,成为能够展现作品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段。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李立宏的配音已经开始探索声音造○刘永网络平台中美食类纪录片配音的创新路径研究——以《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为例【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成为网络平台中纪录片的“红海”,其配音创作也呈现出一系列新样态。
《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的配音创作在声音形象、听觉体验、声画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其他同类型纪录片探索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
怀旧视角下另类美食类纪录片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以《人生一串》系列为例
三、声音叙事
1、旁白
《人生一串》的旁白是其重要的叙事元素之一。旁白以其独特的口吻和情感, 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旁白还将每个食材、烹饪过程和人物 的情感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
2、音效与配乐
为了营造出更加真实的氛围,《人生一串》还运用了丰富的音效和配乐。音效 包括烤串的吱吱声、刀切食材的咔嚓声等,这些声音不仅增加了现场感,也让 观众感受到制作美食的过程更加生动真实。配乐则选择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 曲目,与纪录片所要展现的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二、视觉语言
1、画面风格
《人生一串》采用了浓郁的色彩和明亮的照明,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 摄影师还运用了灵活的镜头语言,将美食呈现得更加诱人。在拍摄过程中,摄 影师注重细节和构图,使画面更具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
2、动画与特效
为了增强纪录片的趣味性和表现力,制作团队还运用了动画和特效技术。通过 动画,可以将食物的制作过程进行分解和放大,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制作细 节。同时,特效技术的应用也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1、摄影手法
影片的摄影师运用了大量的暗调和阴影来营造出怀旧的氛围。这种摄影风格不 仅使得影片的质感更加丰富,还突显出烧烤摊铺的市井气息。同时,摄影师还 通过捕捉烧烤师傅们熟练的手法、食材的色泽以及夜晚闪烁的灯火等细节,将 观众带入到一种充满怀旧感的视觉盛宴中。
2、音乐与画面质感
《人生一串》中的音乐和画面质感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影片选择了具有复 古色彩的音乐和拍摄画面,使得整部纪录片充满了怀旧的韵味。这些元素的运 用,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年代感和历史厚重感。
谢谢观看
一、怀旧的视角:对过去的怀念 与致敬
在《人生一串》中,怀旧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贯 穿整部纪录片的主线。影片以怀旧的视角回溯烧烤的历史和传统,将观众带回 到过去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纯粹与真实。
论新媒体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创作与营销特点
第4卷第〇2期<U g论t i一线视点论新媒体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创作与营销特点丁莹(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摘要:随着新媒体发展得越来越好,传统媒体的电视节目逐渐被取代。
很多网络自制节目层出不穷,在市 场上广受好评,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人生一串为新媒体纪录片的黑马,更是突出重围,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人生一串》是我国首档烧烤类美食纪录片,该片由旗帜传媒制作,在哔哩哔哩网站播出,首轮点 击量破千万,网络评分更是高达9.8。
本文将从纪录片《人生一串》的文本特色、语言风格以及整合营销传播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纪录片;《人生一串》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 2021 ) 02-0163-02一、 引言近几年来,我国关于美食类的纪录片是百花齐放,题材也多数是关于寻找各地的美食。
相比较于那些浓 厚的历史气息和高大上的展现,《人生一串》则把重点 放在烧烤上,更加地接地气。
整个纪录片也是主要在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县城拍摄,在城市里地边边角角 里寻找美食,用诙谐的讲述手法为观众带来一场独特 的“烧烤体验”。
在充满着浓浓烟火气的镜头背后,创作 者想要带给观众的是用新媒体的方式呈现出的更受年 轻人欢迎的纪录片。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观察研究法对《人生一串》进行深入分析,以纪录片的文本特色、语言风格分析、整合营销三个方面为立足点,深入研究该纪录片的创 作特征。
二、《人生一串》的文本分析(一)通过新媒体的创造方式展现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纪录片在越来 越受大众的欢迎[1]。
其中一匹黑马一一《人生一串》可 以算得上是一部非常优质的新媒体纪录片。
以前,人们 对于纪录片都有刻板印象,认为纪录片是严肃、呆板 的,传统的大众传播也只是单向传播[2],并且是带有一 部分强制性的传播,在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后,大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以及话语权,人从受传者慢慢 变成了传播者。
从《人生一串》看网络纪录片叙事变化和语境风格
从《人生一串》看网络纪录片叙事变化和语境风格【摘要】《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美食纪录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2018年6月20日第一季开播之后,豆瓣评分8.9,拿到了诸如第24届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奖等众多奖项,高评分和好口碑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本文章将《人生一串》的电视语言、叙事风格等方面作为研究目标,探索网络纪录片“面子”与“里子”的布局;表象与内涵的处理以及影像故事讲述方式突破带来的启示,为纪录片制作者提供创新思考。
关键词:《人生一串》特点;选题确立及拍摄;叙事表达;与传统电视纪录片对比。
正文:很多同事初看《人生一串》,第一感受无不过瘾:镜头让烧烤仿佛直接呈现眼前,自身的馋劲儿被火炭上翻滚的串儿勾得直往外透,细腻的现场声、豪迈的吆喝声带人穿越时空,回到“包浆”的老街,熟悉的厂口,学校旁的小摊前……与朋友们就着晚月凉风,乘着冰啤小串,话说从头。
让人如此“上头”,只因“网感”太好,怎么个好法,闲话少叙,直切主题。
《人生一串》以烧烤为“面”,人生为“里”,讲好美食的同时,也讲好了一个个普通甚至底层人物的故事。
对于纪录片讲故事的现状,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纪录电影之所以较难进入院线,是因为这些影片在叙事方式和作品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风格相对单一和保守,尚未呈现出活跃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表达形态。
大部分影片都是一种仰视的态度……缺乏一种平视的目光来看待平民、个体的状态和命运。
(1《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美】希拉.柯伦.伯纳德)《人生一串》虽然不是进入院线公映,但它恰好是互联网与纪录片结合后,在很多方面为解决张宏森指出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内容特点:从节目“外观”来看,摄制组凭借着“独特的审美表征”,多选择了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口碑颇盛的烧烤店作为拍摄点。
美食纪录片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人生一串》为例
2024.05“民以食为天”。
人们在食物中容易获得共鸣共振。
近年来,美食类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质量参差不齐,许多美食类纪录片面临着内容同质化严重、叙事语言平淡等诸多问题,引起受众的视觉审美疲劳。
纪录片《人生一串》以地方性烧烤为切口,通过平民化视角,生动结合食材特点,展示各地的烧烤特色与人物的情感故事,自第一季上映后便好评如潮。
《人生一串》的优势在于解说文本、配音配乐以及平民化镜头更容易引发观众共情。
因此本文选取《人生一串》为研究对象,在共情传播视域下分析其创作内容、画面呈现、视听语言与传播策略等,为未来的美食类纪录片创作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共情传播理论基础共情(empathy )也被译为“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通常将其解释为一个人可以深入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作出一定的情感反应,也有中国学者更直白地将共情概括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与中国成语“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等含义相近。
共情传播便是在共情理论概念融入新闻传播领域中发展而来。
有学者将共情传播界定为“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和传递、扩散过程”。
在美食类纪录片中,共情的产生可刺激观众视觉、味觉、听觉,实现通感,推动美食纪录片的广泛传播。
在传统美食纪录片中,宣教属性较为强烈,画面呈现与解说词缺少一些“人情味”与“烟火气”,导致观众难以与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人生一串》将共情传播策略内嵌于其中,使用亲切的语态和极具市井气息的画面表达来唤醒观众的情感,让观众对此纪录片产生共情共鸣。
二、美食纪录片的共情特征1.地域美食构建群体身份认同中国古时便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老广的味道》《川味》《味道云南》等以地域美食为主导的美食纪录片纷至沓来,好评如潮。
地域美食可以加深人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感。
美食不仅仅起到果腹的作用,它也反映着当地文化、历史等。
在《傲椒的湘菜》中,介绍了湖南省的米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粉。
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案创作分析——以《人生一串》为例》
简介
《人生一串》是由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 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汇聚民间烧烤 美食、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深夜美食纪录片。 该片将镜头伸向街头巷尾,讲述平民美食和市 井传奇,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展现烧烤美食背后 的独特情感。
独播平台:B站
6,000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 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
人生 一串
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案创作
——以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为例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人生一串》的文案创作特点
4.拟人物把烤物写活了 “从盘锦河蟹的视角看,此处简直是散步的天堂,因此诞生了爱溜达 的野生蟹,这是五哥烧烤的最爱。野生蟹有个习惯,夜间出来觅食。 爱吃宵夜的它们又成了别人的宵夜。一不留神,就溜达到五哥的老汤 里了。” 5.融理于情,收放有度(70% 讲食物,20% 讲人,最后留 10% 讲事) 创业艰难 :“上学那天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当老板,我就感觉老板挺酷 的,就是挺有气派,没承想老板真的不好当。”“老张很黑,磨出的 豆浆很白,而他一天的作息却没黑没白。 人生漂泊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有几个大姐吃了很长时间……快天 亮的时候,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我说大姐啊,天亮了,该回家了,谁 知道大姐跟我说了一句,回什么家啊,这就是我家啊。”
人生一串解说词赏析
人生一串解说词赏析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走红并取得良好口碑,类似模仿形式的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
中国地广物博,美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但是多数美食纪录片却往往只看见“食物”,着重于取景的精美和镜头的精致感,这不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人生一串》不同于传统的美食纪录片把珍馐美味、山野风味都囊括,而是专注于“烧烤”这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制作出极为“接地气”又满是“江湖味”“市井味”的高质量纪录片。
一、红尘烟火的美好《人生一串》取材烧烤,立意是要拍出烧烤的生活感和故事感。
因此该片的主旋律就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烧烤老店。
摄制组并未刻意取景,而是追求拍摄画面的真实感。
烧烤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因此纪录片很多镜头都是夜间自然光完成。
没有刻意的调色和壮观的大远景,夜深却还热闹喧嚷的烧烤店,漆黑小巷亮起的霓虹灯招牌,夜晚烧烤店暖黄的灯光,店里闲聊喝酒的食客,大声吆喝卖力烤串的店老板...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镜头更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也更会让人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市井气”,但是拍摄食物的镜头却不可谓不精美。
《人生一串》也和其他美食纪录片一样,使用了大量的特写和高速镜头。
特别是调料、食材处理、烧烤的过程,使用高速镜头配合呲啦的音效,将烧烤烤制的诱人感充分的表现出来。
而在第二集《比夜还黑》中,将一些普通人一般不会选择尝试的食材,如蚕蛹、蚕虫、猪眼睛等,也运用特写和高速镜头增加视觉刺激,同时也将第二集“暗黑”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为烧烤再添一份江湖气。
除却食物的精美,该片也大量运用暖色调,食材的红艳焦黄,店内暖黄的灯光,这些也都增加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将夜深时刻烧烤的“温暖”传达给观众。
只是这些镜头的运用却不足以烘托烧烤的江湖气。
《人生一串》的剪辑配乐将导演想要表达的意蕴加强渲染。
在纪录片介绍广州烧烤的那一段,鼓点密集,画面转换迅速,踩着鼓点切换画面直至“嘭”的一声,扇贝在烤架上舒展开来。
节奏的变换使得纪录片极富形式美。
美食纪录片的人文情感表达探究——以《人生一串》为例
ART RESEARCH 美食纪录片的人文情感表达探究——以《人生一串》为例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汝源摘要:《人生一串》作为一部在网络平台上播出的美食纪录片,在播出之后得到了不俗的反响。
美食纪录片在真实完整纪录食物制作过程的同时,也用人文化的叙事模式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
《人生一串》采用人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有助于纪录片所表达情感更好的被观众所接受,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但是《人生一串》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继续改进完善。
关键词:《人生一串》纪录片视听语言叙事模式情感表达“民以食为天”,吃是所有人都会关心的话题,美食纪录片选取了“吃”作为切入点,更好的抓住了观众的观看兴趣点。
《人生一串》是2018年在哔哩哔哩网站播出的一档美食纪录片,它将镜头下沉到城市乡镇的街头,选择了烧烤这种更加贴近受众生活的表现对象;并且在内容的讲述上也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感受。
《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在纪录完美食的制作过程之后,都会讲述一个温情充满人情味的故事,符合了纪录片“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的主题。
一、内容特点符合年轻审美1.碎片化剪辑符合受众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传播速度的提升,传播途径的延展,人们接收信息量越来越多。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也就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征之一,“碎片化”,对于信息传播来说,就是将内容多样、丰富的信息提炼出来,分成各个单一简短的信息并传播出去。
①《人生一串》的剪辑节奏比较轻快,这就让纪录片的整体时长减短不少。
相较于以往动辄一小时以上的大型纪录片,《人生一串》每集只有三十分钟左右,时长较短更加符合日常忙碌的年轻人的需求。
并且每一集都包含三个以上的小故事,这几个故事并没有内容上的关联且时长较短,可以让年轻人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观看,不用耗费一整段完整的时间。
而且不连段的小故事,不用每一次都进行完整的观看,在吃饭、等地铁的时候就能单独看完一段小故事。
2.弹幕增强互动性文化研究学派学者费斯克认为,②受众具有主体性,同时会参与到文本的意义的生产之中“重新书写文化,并从中创造出意义”。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作分析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作分析作者:骈庶来源:《南北桥》2022年第07期[ 作者简介 ]骈庶,男,山西大同人,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制片人,本科,研究方向:纪录片。
[ 摘要 ]处于融媒体环境下,登录互联网就可以看到题材不同的中国纪录片,使纪录片给观众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原有的刻板样子,而是灵活多样地展示,更能够让年轻观众接受和喜爱。
处于不同的时代,技术环境发生了改变,纪录片在创作上也有所突破,对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提出相应的创作措施,以推进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
本文着重于研究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作。
[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分析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03新媒体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普及,媒介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传播的速度加快,媒体要想与时代环境相适应,提高行业竞争力以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媒体融合。
纪录片有电影节目和电视节目,节目形态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运用纪实的手法将真实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主要描述的是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变化。
当前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介加快了传播速度,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纪录片如果过于冗长是很难适应的,人们几乎无暇观看,所以收视率比较低。
纪录片要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就要走创新道路,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当代群众的审美,还要符合观众点播的习惯,如此才能将纪录片的价值发挥出来,以获得较高的传播效益。
1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现状在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涌现出来。
处于这种新的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迎来了良好的创新机遇。
从当前来看,纪录片在传统电视媒体平台上播放,呈现出收视率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需要将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促使纪录片节目提高传播能力,并得到受众更高的关注度。
纪录片要被受众所认可,新媒体技术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将其作为重要的宣传渠道,能够使纪录片更加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案创作
——以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为例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人生一串》的文案创作特点
4.拟人物把烤物写活了 “从盘锦河蟹的视角看,此处简直是散步的天堂,因此诞生了爱溜达 的野生蟹,这是五哥烧烤的最爱。野生蟹有个习惯,夜间出来觅食。 爱吃宵夜的它们又成了别人的宵夜。一不留神,就溜达到五哥的老汤 里了。” 5.融理于情,收放有度(70% 讲食物,20% 讲人,最后留 10% 讲事) 创业艰难 :“上学那天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当老板,我就感觉老板挺酷 的,就是挺有气派,没承想老板真的不好当。”“老张很黑,磨出的 豆浆很白,而他一天的作息却没黑没白。 人生漂泊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有几个大姐吃了很长时间……快天 亮的时候,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我说大姐啊,天亮了,该回家了,谁 知道大姐跟我说了一句,回什么家啊,这就是我家啊。”
Z 世 代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 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 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
等进行修改。
“Z 世代”上网看视频并不是来接 受教育的。
“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他们 永远会为最优质的内容感动。关 键并不是平台的区隔,还是讲故 事质量的区隔”。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
பைடு நூலகம்
《人生一串》的文案创作特点
《人生一串》的文案创作特点
6.素材使用得当 ◆网络热词 “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烧烤夜宵永不磨灭的是暗黑的气质。”新语境让纪录片“俏皮”起 来,摆脱了正统刻板的印象。给谁看,决定了语言风格。 ◆同期声 “老妹你知道我为什么长得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一走。你岁数那么大,还往哪溜达去。”一句朋友间的调侃透着无比亲近,既 有金句用语,还有土话改编,哈哈一笑中又透着一股子人到中年的无奈。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 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体 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大 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 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 制。”这段解说词作为该片的开篇为整个片子 定下了充满烟火气的文案基调。
《人生一串》的文案创作特点
7.配音瑕疵(配音员:总导演陈英杰) “小摊儿已变大店,万幸滋味儿没变,青春岁月已老,而我们还在烧烤。” 这种充满了生活、经历和烟火气息的文案经过小烟嗓的加工,中年人听了有共鸣,年轻人听了有感觉。
人生 一串
THANK YOU
核心用户群中可体以对:字喜体、欢字号动、颜色、行距 画、 漫画、游戏等、进行小修说改。的 二次元爱好者,并逐渐在 此基础上向泛二次元、具
4,800 有其他兴趣爱好及社交需
求的年轻群体扩展。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 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 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
等进行修改。
《人生一串》的新媒介语境
简介
《人生一串》是由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 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汇聚民间烧烤 美食、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深夜美食纪录片。 该片将镜头伸向街头巷尾,讲述平民美食和市 井传奇,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展现烧烤美食背后 的独特情感。
独播平台:B站
6,000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 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
1.相近的舆论场(烧烤摊&网络) 烧烤摊是人们放松心情、解放自我、拉近情感的绝佳场合,覆盖人群广泛。网络亦是寻常大众活跃的舆 论场,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可以卸下伪装,轻松随意。 2.代入感强(第二人称的使用) “如果你是个长春小伙,带女孩儿来吃一次烤土豆,你的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 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3.用问题勾起好奇心 “什么能让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闻风丧胆?答案就藏在烧烤摊的笑容里。” “如果时间倒转,蚕蛹回到小时候,变身为绿色青蚕的它能否度过一个远离烧烤的童年呢?” 文案没有给出答案,但是画面和故事却直白地表明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