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派
——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的哲学基础
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 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现代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
(一)与早期实验心理学的联系
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对感 知觉、反应时间、注意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传统,可以说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之后向早 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都关注 认知的内部结构或机制,它们是“认知革命”的同盟 者。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充满着辩证法,带有明显的系 统论和整体论思想。信息加工心理学也充分体现了系 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认为人的信息加工是 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选择、接受、编码加工、贮存、提 取和使用的过程。
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认知研究提供了技术 上的可能性,而相关学科如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也为 认知研究提供了思想、隐喻,甚至表述语言。信息加工 心理学的发生与发展还受到当时社会需要的巨大推动, 特别是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有关的人因学研究 的需要。
格式塔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同属于广义认知心 理学的范畴。格式塔心理学集中于知觉、思维和学习等 领域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则涉及到表征、注意、记忆、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对信息 的破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 系,研究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 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 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
认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从更一般意义上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 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 主义、行为主义。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认知心理学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
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
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
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
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
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
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
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
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从感知到理解,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起源、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成果。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的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而心理分析学派则关注潜意识对行为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将注意力转向了人类的思维过程。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我们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所决定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认知表现,从而揭示认知过程的规律。
观察研究则通过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推断出认知活动的特点和机制。
这些方法使得认知心理学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之一是信息加工模型,它描述了人类如何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
信息加工模型认为,人类接收到的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的处理,然后进入短期记忆,最后通过注意力和记忆机制进入长期记忆。
这一模型揭示了人类思维过程的基本流程。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人类在进行认知任务时所使用的记忆系统。
它不仅负责存储信息,还负责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操作。
工作记忆的容量和效率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和提高工作记忆的能力,可以提高人类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除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外,认知心理学还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其中之一是教育领域。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另外,认知心理学还在认知障碍和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认知障碍的机制,可以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改善我们的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认知心理学也对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详解)
第五节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1、信息加工观的心理学结论 (1)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内部心 理活动); (2)心理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的加工过程; (3)能够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
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 的过程。
认知研究与神经机制研究的关系:心理的认知过
(三)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
18世纪后半期,康德企图调和历史上的经验论和先 验论,把知识的形式和知识的质料这两种认识成分 统一起来。他认为,只有知识的质料(即感觉要素) 是来自经验的,知识的形式则不然,它是先天的。 康德将知识的各种形式统称为知识的先验要素 (transcendental element),并把它们分为感 性的先验要素(如时间和空间)和逻辑的先验要素。
格拉斯(Glass,A.L.,1985)在《认知》一书中 指出:“我们所有的心理能力(知觉、记忆、推 理及其它等)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的综 合功能就叫认知。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的
这个分支,就叫认知心理学。从根本上说,
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识及人怎样使用知识。由
于这个原因,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 学”。
会背景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美国社会发展需要 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心理学的 研究都局限在实验室之中。当时研究者大都以行为 主义为范式,主要研究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 涉及内在心理历程。即使少数有关人的知觉、思维、 情绪等的研究,也深受行为主义观点的束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改变了这种状况。战争需要心 理学的服务,战争又直接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首 先,对人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突出了 人的操作技能的研究。
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许波版《心理学史》 认知心理学
(一)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 加内省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在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了冯特的内 省法,提出了“口语报告分析法”或“出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 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的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 的内容。
2.米勒(George A. Miller,1920-)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 的先驱,也是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神秘七加减二”理论 而闻名的心理学家。
米勒(George A. Miller,1920-)
3.奈瑟(Ulric Neisser,1928- )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论为基础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因开创性著作而被誉为“认知 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的客观
化原则,在新行为主义的刺激-中间变量-反应的研究模式的 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 操作相似的研究模式,从而尽可能地使心理过程的探讨保持 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
(四)皮亚杰学派的影响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都不赞成行为主义,但又都表现出对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时与其他 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与行为主义的对立,反对它 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 与精神分析的对立,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 主导地位;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 成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案:认知心理学导语: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
本节课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其在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500字左右)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2.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认知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的行为主义和认知革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3.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揭示了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4. 主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神经影像学、计算模型等。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500字左右)1. 感知与知觉:研究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识别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2. 注意力与记忆: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分配和记忆过程,包括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等。
3. 语言与思维:研究人类的语言产生和思维过程,包括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
4. 问题解决与决策:研究人类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包括启发式、决策偏差等。
5. 学习与发展:研究人类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
三、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500字左右)1. 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指导教学实践。
2. 教育评估: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3. 教学策略: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4. 艺术教育:认知心理学研究了艺术欣赏和创造的认知过程,帮助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5. 特殊教育:认知心理学为特殊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四、认知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500字左右)1. 职业选择:认知心理学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兴趣,从而做出合适的职业选择。
2. 职业发展规划: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个体规划职业发展的路径和目标。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导论《认知心理学》导论一、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认知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始于20世纪 50年代,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相当关键的一年。
因此,人们认为1956年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诞生。
60年代正式形成,以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
70年代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到了70年代末,绝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同意信息加工范式是用来研究人类认知的最好方法。
当今认知心理学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心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属于理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是以人或动物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1.认知究竟包括哪些过程、哪些心理现象?一般是指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探讨人在生活环境中究竟如何“获知”,如何“用知”?3.在方法上如何研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
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是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来说明人的认知历程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历程是人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历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意象、表象)、思维、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既无核心人物、非某人独创,又不否定以往各派心理学的建树,属于新瓶装旧酒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故称之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新范式和新的研究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的专著《认知心理学》(1967年)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自成体系并诞生,继后(1970年)《认知心理学》杂志在美创刊。
(二)历史背景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
1.社会背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美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二战以前,行为主义心理学统治心理学界,他们主要研究人和动物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内在的心理历程。
几乎所有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在实验室之中。
二战开始,战争需要心理学的服务,战争又直接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今天的应用。
一、定义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探究人类如何感知、理解、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
通过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家试图了解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并且如何与我们的环境进行互动。
二、发展历程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无法解释人类思维的复杂性。
认知心理学通过引入信息处理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类思维的本质。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认知心理学在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推动下迅速发展。
科学家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并通过神经影像技术深入研究大脑的活动。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涵盖了多个研究领域,包括知觉、注意、语言、记忆、学习、问题解决、决策以及创造力等。
它致力于揭示人类大脑是如何组织和处理信息的,从而对我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产生影响。
知觉研究探讨了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外界的刺激物,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注意力研究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语言研究研究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过程,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等。
记忆研究研究人类如何存储和提取信息。
学习和问题解决研究深入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决策研究涉及人类在做出选择时的认知过程和条件。
创造力研究探究了艺术家和科学家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四、应用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在许多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领域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临床心理学家可通过了解认知过程来帮助患者处理情绪和心理问题。
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来设计更好的广告和推销策略。
此外,认知心理学在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王跃华-认知心理学
③方法: 巧妙精致的实验 计算机模拟
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反应时法: ① 减法反应时 ② 相加反应时 ③ 开窗实验 二、口语报告法 三、计算机模拟与人类认知 四、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
① 减法反应时
逻辑假设: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 种包含另一种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 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 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减法反应时经典案例
唐德斯实验: Donders首先测定3种不同的反应时间: R1:看 R2:看+区分红绿 R3:看+区分红绿+选择左右 简单反应时=R1 辨别反应时=R2-R1 选择反应时=R3-R2
②相加因素法
逻辑假设: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 的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两 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 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 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 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 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 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就可以 确定这以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相加因素法经典案例
Sternberg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 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 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 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 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 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 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 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奈塞尔(Neisser)《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的确立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一)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纽韦尔和西蒙,此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的过程的表征来加工信息,认为信息加工为系列加工,具有六种功能:1、输入符号2、输出符号3、建立符号结构4、条件性迁移5、复制符号6、输出符号(二)联结主义范式:《平行分布加工》麦克里兰德、鲁米尔哈特,人类的认知活动本质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分布式加工处理。
核心概念:“并行分布式处理”,分留个组成部分:1、一组单元2、激活状态3、联结模式4、节点激活规则5、节点输出功能6、学习规则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抽象分析法:人与计算机类比,通过综合与抽象,运用计算机程序,以推理判断方式得出结论。
2、计算机模拟方法: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来揭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思维)。
3、流程图示研究法4、口语报告法5、反应时测量法6、内隐联想测验方法:用于考察个体知识或评价的自动激活过程,无需个体觉察与控制。
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这种以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加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特点是在加工过程较低阶段结果不受高加工阶段的影响。
自上而下加工: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这种较高水平加工制约低水平加工过程,即为“概念驱动加工”。
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高阶段加工输出影响与制约。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1、认知资源有限性: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加工的认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
2、认知资源能量分配:把注意看作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即中枢能量理论。
3、注意的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理论:诺曼和波布罗,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内部存在着用于加工刺激信息的认知资源,由于用于人的注意这一认知过程来加工与处理刺激信息的资源是有限的,就会导致注意分配上的限制,造成了信息加工系统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概述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概述作者:高子雯谭怡郭新杰来源:《湘潮(理论版)》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起源、理论假设、研究方法、阐释内容和评价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并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效果及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认知过程;模型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50-01一、起源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下述理论流派: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皮亚杰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文所探讨的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二、理论假设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即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的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叶浩生,1998)。
并提出了相关的假设。
一是心理过程能够也应该科学地进行研究。
二是心理功能的模型可以通过研究被提出、建立。
三是通过对可观察的行为和意识的研究,对心理功能模型展开证实、驳斥、甚至是修改。
四是认知过程对我们接收的信息进行灵活的组织和控制。
三、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还采用了特殊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实验室研究。
实验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实验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有助于收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成为认知心理学经常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种是个案研究。
皮亚杰采用了临床面谈的方法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并引进临床法与数理逻辑作为分析工具对个案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阐释内容认知心理学家尝试去解释以下一些心理现象。
记忆: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记忆的信息输入、储存和丧失的多重储存记忆模型,认为存储是其记忆模型的结构要素,还提出了一些控制和影响记忆的因素,如:注意、编码、复述等,这些因素与存储紧密关联。
《心理学基础课件: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研究方法》
注意力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
选择性注意力
在众多刺激中选择关注特定信息的注意力。
2
分配注意力
将注意力分配在不同的任务或信息上。
3
影响因素
任务需求、情绪状态、个体差异等。
注意力与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注意力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包括前额叶皮层和视觉 注意网络的活动。
通过神经网络的模拟来解释认知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模式理论
认为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是基于 内部模式或心理结构进行的。
记忆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
记忆类型
短期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
构成要素
编码、存储、检索
记忆建构理论
记忆不是简单地储存和回放,而是在回忆时根据个人经历和环境信息进行重建。
情境记忆与情景神经元理论
1 信息加工
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类似 于信息加工系统,涉及输 入、处理和输出。
2 模块化
大脑功能是由不同的模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组成,分别负责处理不同 类型的认知任务。
3 学习与发展
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和经 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的。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信息处理模型
连接主义模型
认知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描述了思维和认知过程如何以信 息的形式进行处理。
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
计算机科学
研究计算机系统和算法的科学。
实验方法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 用
实验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和观察表现来揭示 人类认知的规律。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注意力、记忆、语言理解、问题解决等。
圣才 索尔所 认知心理学
圣才索尔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人类思维如何影响行为和情绪。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讨论其在教育、临床和工作环境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类思维过程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人类思维不仅仅是简单的感知和反应,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信息的处理、存储和检索。
这些发现促使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类思维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形成了认知心理学这一学科。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处理理论、模型理论和连接主义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思维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类似于计算机。
它将人类思维过程比作输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过程。
模型理论则关注人类思维的结构和功能,试图建立关于思维过程的模型。
连接主义理论则强调神经网络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认为思维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交互所产生的。
为了研究人类思维过程,认知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来研究人类思维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研究可以提供有关人类思维过程的定量数据,并帮助心理学家验证和发展理论。
此外,认知心理学还使用观察研究、问卷调查和神经影像技术等方法来研究人类思维。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临床和工作环境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映射和知识组织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临床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了解患者的思维过程,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心理问题。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一、起源与流派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
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
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
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
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
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
这种实验意在探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
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认知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认知心理学简答题整理认知心理学简答题认知心理学的涵义: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作为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成为继行为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1967年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其确立。
20世纪80年代,完整的认知心理学体系基本形成。
20世纪9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和多功能系统理论,大大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过程微观结构的探索。
信息加工工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本质是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脱离哲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
铁钦纳,受冯特影响并继承,产生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华生的行为主义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使心理学成为了“无头脑的心理学”。
托尔曼把控制行为反应输出的内部因素-中介变量引入到对有机体的行为研究中。
赫尔等把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推向到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
2、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
重要影响的科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申农的通讯科学理论)。
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围:①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②个体认知的发生和发展③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
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第二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
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
(以上是对认知心理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它们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①输入符号(输入)②存储符号(储藏)③建立符号结构(加工、整合)④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⑤复制符号(复制)⑥输出符号(输出)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1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学院心理学正式建立起来以后,开始从实证的角度来思索心理事件。
1879年Wilhelm Wundt (1832—1920)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实验室。
他计划把心理学建立成一门自然科学。
Wundt把其理论定位为唯意志论,但在美国他的理论取向被称为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把心理时间描述成一套有某种结构意味着心理(mentality)或意识(awarenss)可以作为一套有组织的成分来考察。
Wuddt坚持这种观点,在他看来,心理是一种主动的力量,它参与合并,或者更精确的讲,是综合基本心理成分的主动力量。
Wundt用一种严格的技术——内省(introspection)来训练被试者,内省在文学上的含义是“视线向里看”,即假设内省者能看到他自己的心理。
在实践上,使用刺激单词或图片,让内省者口头报告进入其意识中的第一个联想。
理论上,这些报告能以与原始感觉输入尽可能相似的语言来表述。
Wunnt对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是他把心理学的题材分为两类。
Wunnt认为,心理生活的发展深受文化和语言的影响,所以,一些对文化和语言依赖程度较大的高级心理过程如思维等,仅靠使用实验中局限性相当大的观察技术是不能成功进行研究的。
莱比锡学派的强制性禁锢激怒了维尔茨堡大学的一些研究者。
在Oswald Kulpe领导下的维尔茨堡人开始把实验技术到思维研究上。
Wuddt的实验心理学与当代认知心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
例如:Wuddt认为注意是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心理时间可以描述为通过经验形成的概念;心理时间是相互联系。
Wuddt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既不可再现也不可观察。
美国心理学家对此感到灰心,并很快将行为注意作为他们的基本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行为注意盛行。
1960年左右,美国又重新兴起了对心理事件的研究。
产生对行为主义产生怀疑。
二战期间人的因素研究Broadbent的研究:反对人类只是被动等待刺激的到来的观点;人类信息加工与控制复杂机器伺服机构(servomechanisms)是很相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一、起源与流派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
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
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
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
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
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
这种实验意在探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
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冯特的实验意在找到环境刺激与意识经验的对应关系,詹姆斯则对意识的运作机理更感兴趣。
在他看来,意识就像一部机器,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这部机器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实现某种功能的结果。
把心理活动看作一种功能运作,机能主义这一学派便诞生了。
机能主义者的实用性倾向与进化论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像约翰·杜威、爱德华·桑代克都认为心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更好生存。
相较而言,结构主义者强调对生活场景的剥离,想得到严格的“刺激—反应”关系,必须排除“干扰项”(即控制变量);机能主义者则恰好相反,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发生在真实环境中,研究心理现象必须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才能体现客观、完整,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
提到“刺激—反应”关系,结构主义意图探究主观心理过程,所谓的“反应”更多靠的是受试者的口头描述,并且一项实验要么只测记忆,要么只测反应时,试图将构成心理的要素一个个“挑出来”分析特性,但在美国这片实用主义盛行的大陆上,自然有人不吃这一套。
3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主义,将心理活动看作在一个“黑箱”里发生的过程,具有主观性和不可测性,用现在的话说——属于“玄学”,“正经的”科学不应该研究这些东西,心理学只应该有一个研究对象——行为。
诸如“内省”这样的研究方法在约翰·华生这样的人看来等同于伪科学,无法检验的东西不符合科学应有的客观精神,既不能预测也不能控制,毫无可信度。
华生认为一切心理活动都可还原为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这样至少能摆脱“口头报告法”中显而易见的不严谨性——虽然这就和“认知研究”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华生根本没兴趣知道人在“想什么”。
相比之下,行为主义的最知名代表斯金纳,其对“心理活动”的看法就有所缓和。
他承认意象、心理事件的存在,但不把它们与行为研究等同起来,并且他认为是刺激引发了心理活动,而不是心理活动指导了行为。
同时他也是“强化理论”的创始人,即给出正向刺激,受试被鼓励后就倾向于多做某事;给出负向刺激,受试被惩罚后就倾向于少做某事。
这些大都是他采用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通过老鼠实验得到的结果。
斯金纳也曾抱着实验的态度观察过他育婴箱里的二女儿,但只是记录,并未有什么刻意干预。
二女儿始终健康成长,长大后还成为了艺术家,但之前“被观察”的经历被一些好事者谣传为斯金纳虐童——那是他们没见过华生是怎么对待自己两个儿子的。
其他像E·托尔曼这样的行为主义者思想则更开放一些,他认为甚至老鼠也是有诸如“目标”、“期望”这样的心理活动并能指导行为的,因为他训练出的老鼠可不是只会压杠杆讨食,而是会走迷宫——找吃的。
4以上三种学派事实上并没有回答我们一直想讨论的问题:什么是认知?它们都聚焦于人在环境中作何反应,并未涉及觉知本身。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其一言一行受主观影响极大,而三大学派不约而同地绕开了“主观研究”这一领域,将其还原为可视化的行为反应,对心理现象则以描述、推测居多,并无理论架构。
这时候,又是擅长理论的德国人站了出来。
1911年在法兰克福的一次会议上,格式塔心理学被三名德国心理学家正式提出。
“格式塔”在德文中有类似“完整构形”的意思,即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形式(或系统),其中的任何元素都不能孤立看待,而是要放到整体中才能评价其作用——类似“1+1>2”的效果,整体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而是各部分重新整合后的结果。
比如,在人的眼中,八条等长短棒呈相同角度首尾相接围成一个规则图形,一般人都会将其知觉为“正八边形”,而不再只是“这儿有八根短棒”,这个例子中,人的知觉将八根短棒按照一个整体图形在头脑中组织了起来。
显然,正八边形的特征比“八根短棒”更鲜明,而大脑倾向于理解更加规则、简单、特点鲜明的事物。
其它像是将多个单独音符理解为一段旋律也是同样的道理。
将事物作为整体去觉知的这一现象的揭示,说明格式塔这一心理学流派真正触及了人类认知规律的范畴,首次将人的心理经验摆在了正式的位置上,力图揭开这个主客观相互交融的“黑箱”的奥秘。
二、当代扩展要让认知心理学上升到现代科学的层面,还差一个基础工具,数学,第一个将系统的数学理论应用其中的是达尔文的胞弟高尔顿。
此外,在语言和神经学领域也分别有更为系统化的发现促成了在认知方面的科学革命。
1由于在剑桥大学的竞争压力,高尔顿对研究人的智力差异有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己就是个早慧型天才,4岁写诗,5岁理解并背诵苏格兰叙事诗,6岁读《伊利亚特》、《奥德赛》,7岁欣赏《莎士比亚》,并按自己的方式对昆虫和矿物进行博物学分类。
“智力”可以说与“认知”直接相关了,高尔顿既力求科学测量智力,又通过自创统计分析法,对测量结果进行数学检验,试图解释智力有多少源自遗传,又有多少是后天习得。
有了数学这一强大工具,认知研究的领域得到显著扩展,也无需总去“刺激”受试者,只要让他们在平静状态下填写问卷就可以了。
在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原因的情况下,自高尔顿的工作中发展出的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从相关性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诸多认知规律,为认知研究提供了可靠抓手,对整个心理学的进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2能力可以被测量,能力的局限也可以,我们既关注人能做什么,也关注如何看待自身的认知加工局限,这对改善工作与生活都有指导意义。
人的大部分深度认知都要有语言介入,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就包含了先天能力与后天局限,这一点在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上至今尚有争论。
语言结构是如何在婴儿期形成的?为什么只靠有限的模仿就能派生出无数新句子?乔姆斯基认为这更多是天赋,但这种天赋为什么长大之后用在学外语上就不那么灵光了呢?显然环境对语言习得影响巨大,而乔姆斯基的观点是,人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总体共同的认知,其中包含了事物间的常见关系,由这些关系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合理的”句法结构去描述周遭和表达内心。
在乔姆斯基看来,人与人、人与物间的互动模式放到全世界都差不多,因此用以表述的语言应该有一个底层范式,只不过有“参数”上的区别,这就解释了婴儿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没有一个是需要从语法学起的,因为语法是“内置”于大脑的。
生成语法学说暗含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模式,将规则纳入了心理表征的范畴,表明语言结构反映认知结构,人们研究内心世界自此多了“语言系统”这一途径,对后续的计算机编译语言也产生了一定启发。
然而它并未说明句法规则的认知运作机制,这给他人在理解语言是如何被加工的方面造成了困难,但同时也让该理论变得不好推翻。
3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唯一能用“科学”替换“心理学”作为名称的学科,其与当前炙手可热的计算机科学乃至AI技术有着广泛联系。
科学家倾向于在人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二者间进行类比,发现相通的规律,这也吸引了哲学、神经学、人类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共同创立了以跨学科研究为最鲜明特征的认知科学。
此时,对认知课题的关注也回归到其本质:思维与意象的运作原理;信息获取、加工、储存和传递的方式以及知识是如何表征的。
一门跨学科且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对接的学问是最容易与时俱进的,如同心理学本身被称为“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认知科学一头连接着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思想行为模式,一头又连接着技术革命的未来。
人们对认知世界理解的深入,正指导着现代文明与心理学间的建设性、创造性融合,也将帮助人类更好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
三、研究方法1.1实验法实验是最常被采用的认知研究法,它主要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自变量),观察记录实验指标(因变量)的变化情况来揭示某种规律。
它的一个要点在于:最大限度屏蔽可能影响被试表现的无关因素与测量干扰。
实验法分为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前者将两组(或以上)被试分配到不同实验条件中,观察他们面对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后者将一组(或一名)被试置于不同实验条件中,观察其自身面对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有时分组的方式不一定体现客观,因为人有不同性别、种族、年龄或教育背景等条件差异,很可能对实验的有效性产生额外干扰,但如果忽略这些妨碍随机分配的内部偏差,只想得到一个大概结果,这样的实验也可称之为“准实验”。
实验法原本是要找出因果关系,但实际上都是相关关系,100%的纯因果较为少见,一般相关度在80%以上时,人们就基本默认其为因果关系。
实验的目的是要分离出那些真正与测量指标有对应关系的因素,然而实验中创设的条件也可能与现实生活经验有出入,被试在这种环境下表现得与其在日常中是否一样,也是实验者要加以注意的。
3.2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就是“悄悄”观察,“自然”不仅指不受实验条件约束,也指被观察者本人的行为是自然发生的,未受观察者影响,唯一的条件是:被观察者不知情。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比实验法更贴近生活,了解真实行为的复杂与丰富性,操作简单、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