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模板
高三数学教案设计(通用8篇)
高三数学教案设计(通用8篇)高三数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高三数学教案设计篇2一、指导思想今年是我省使用新教材的第八年,即进入了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第六年。
高三数学教学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了稳中求改、稳中创新的原则。
高考试题不但坚持了考查全面,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特点,也突出体现了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这一举措。
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基本素养,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在教学中的关注和重视。
二、注意事项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高考复习的重点。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1) 通过复习旧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以及“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的关系”,解决了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后,明确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依据导数概念的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 从圆中割线和切线的变化联系,推广到一般曲线中用割线逼近的方法直观定义切线。
(3) 依据割线与切线的变化联系,数形结合探究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曲线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切线的斜率k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加深对导数内涵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逼近的思想方法,了解“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动手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感知发现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对圆的切线和割线联系的认识,再类比探索一般曲线的情况,完善对切线的认知,感受逼近的思想,体会相切是种局部性质的本质,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3) 结合分层的探究问题和分层练习,期望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尽力走在教师的前面,独立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应用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逼近和以直代曲思想,使学生了解近似与精确间的辨证关系;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2) 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篇一: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学习难点]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知识结构]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
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
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
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
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格式篇二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篇三: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三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5篇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1一、教学过程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_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_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
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_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生3:作点B前,选择_A和_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_A3,后选择_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_A3,_A),而不是(_A,_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_A、_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_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_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_3上的点B(_,y)的横坐标_与纵坐标y交换,而y=_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_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_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_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_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生5:将y=_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人教版高三数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4篇)
人教版高三数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4篇)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函数的单调性》是必修1第一章第3 节,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教案模板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求函数值域、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
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严密的。
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
难点。
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从图像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函数增减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法在教学中我使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三、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高中公开课的教案模板数学
高中公开课的教案模板数学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变换;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函数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1.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2. 三角函数的变换和拓展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 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应用;
2.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讲解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及其性质;
2. 示例演示如何求解三角函数的基本变换;
3. 介绍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建筑等领域。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 关键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经验。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
1. 扩展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场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确认学生掌握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容易理解;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数学公开课教案通用版高中
数学公开课教案通用版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导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求导法则;3. 掌握高中常见函数的求导方法;4. 熟练运用导数进行函数的求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2. 求导法则的掌握;3. 高中常见函数的求导方法;4. 导数在函数求导和应用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导数与微分》;2. 彩色粉笔、黑板;3.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概念、提出问题或展示实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导数与微分主题的兴趣。
二、导数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导数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2. 介绍导数的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
三、求导法则(20分钟)1. 讲解导数的基本求导法则;2. 解析常见函数的导数求法;3. 练习题演练。
四、高中常见函数的求导方法(20分钟)1. 分别介绍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函数的求导方法;2. 梳理常见函数的导数规律。
五、导数在函数求导和应用中的运用(20分钟)1. 通过实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导数在函数求导中的应用;2. 练习题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课程设置了导数与微分的基本内容,循序渐进地展开,便于学生掌握;2. 通过理论讲解、实例演练和练习题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导数与微分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字公开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数学授课年级:高中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 [具体时间]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具体数字或概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数字或概念]在数学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 [具体数字或概念]的定义和性质。
- [具体数字或概念]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 [具体数字或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 复杂问题的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投影仪等)- 相关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主题。
- 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概念讲解:- 详细讲解[具体数字或概念]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 应用讲解:- 介绍[具体数字或概念]在数学中的应用实例。
- 分析实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3. 讨论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堂练习-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强调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教学效果。
- 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学创新:-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之处,总结经验。
-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评价:-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备注:- 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高中数学_公开课教案模板
(例如:《正弦函数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正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正弦函数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正弦函数的性质;(2)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点:1. 正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 正弦函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正弦函数的性质的证明;2. 正弦函数图象的绘制与性质分析;3. 正弦函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1. 导入新课(1)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提出问题:正弦函数有哪些性质?如何证明?2. 探究新知(1)通过观察正弦函数图象,分析正弦函数的性质;(2)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正弦函数的性质;(3)教师讲解正弦函数性质的证明过程。
3. 应用新知(1)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解题思路;(3)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探究正弦函数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2)引导学生分析应用实例,总结正弦函数的应用方法。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总结正弦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3)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问题?4. 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七、教学时间:本节课共需45分钟,其中新授课3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最新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最新高三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与摸索,如何引导学生在高三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抓住根本,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律,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数学公开课教案1数学教案-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排列与组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乒乓球、套餐组合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数学广角》,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
想知道吗?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孩子们,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明明的自我介绍。
)那咱们快去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排数:①(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师:看,明明的好朋友也来了。
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
(课件:情景创设。
明明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排数游戏吧。
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师:孩子们,你们会吗?用1、2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指名回答。
(课件:明明说:如果是1、2、3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多少个呢?)师:从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呢?②自主探究:师: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交流,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摆一摆,然后把你们排出的数记录在纸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③汇报结果。
1、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2、怎样排的?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
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
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最新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1高中数学菱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菱形的判定.2.通过利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升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汇编思想.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 ,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引入新课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答:定义法.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讲解新课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分析判定2: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生答:两个.师问:哪两个?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由学生口述证实)证实时让学生重视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 ,但都不是菱形.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重视:(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例4 已知: 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 ,如图.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总结、扩展1.小结:(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 , 平分 , , , 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八.布置作业教材P159中9.10.11.13(2)九、板书设计十、随堂练习教材P153中1.2.3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2学习目标明确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能利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复习:1.(课本P28A13)填空:(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4)汇编A有个元素,汇编B有个元素,从两个汇编中各取1个元素,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二.新课导学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应用示例例1.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1) 甲站在中间;(2)甲、乙必须相邻;(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5)甲、乙、丙相邻;(6)甲、乙不相邻;(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高中数学公开课的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授课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授课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四、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性质和定理;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七、教学难点:1. 对核心概念、性质和定理的理解;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相关知识点,为新课做好铺垫;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新课讲解1. 介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性质和定理;2.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4. 讲解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课堂练习1.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3.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3.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布置作业1. 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作业内容应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5篇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5篇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篇1教学目标: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方法:1. 通过仿照、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二、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解算法为:输入行李的重量;如果,那么,否则;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老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三、建构数学1.选择结构的概念: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两个退出点.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篇2教学目标:(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强调.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讨论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讨论曲线的性质,这一讨论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讨论平面曲线的性质.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讨论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讨论如何用方程讨论曲线.本节课就初步讨论曲线方程的求法.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于是有即l的方程为①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通过老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即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到、的距离分别为所以,即点在直线上.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求解过程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下面再看一个问题: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化简得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化简得①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师生共同总结:(1)解析几何讨论讨论问题的方法是什么?(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课本第72页练习1,2,3;高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篇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高三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高三数学教案模板七篇高三数学教案模板篇1一.说教材地位及重要性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属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的必修内容,在高考的重要考查范围之内。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在研究函数时经常要注意的一个性质,并且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又可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
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2)了解能用图形语言正确表述具有单调性的函数的图象特征;(3)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4)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美,养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本质理解。
难点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证明或判断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尝试运用“问题解决”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
力图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接受,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
整个过程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四.说过程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高三数学优秀说课教案5篇
高三数学优秀说课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数学优秀说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数学优秀说课教案1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数函数》。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
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有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根据《对数函数》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由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抽象概括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对数函数的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数函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1、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高三数学课堂教案七篇
高三数学课堂教案七篇高三数学课堂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教学过程【示范举例】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1)求此数列的公差d;(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高三数学课堂教案【篇2】排列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
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 50×40=2000.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二、讲授新课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再看一个实例.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首先,先确定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第三个问题呢?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给出排列定义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 ≤n)个元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从排列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排列,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排列.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也是两个排列.(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排列”是不是一个数?生:“一个排列”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排列,“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排列.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三、课堂练习大家思考,下面的排列问题怎样解?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排列问题.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所以,共有9种放法.四、作业课本:P232练习1,2,3,4,5,6,7.高三数学课堂教案【篇3】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教学重难点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典例分析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1)求{an}的通项公式(2)求{|an|}的前n项和Tn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a5+…+a99=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1)求{an}的通项公式(2)令bn=anxn,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值,并求出它的值.已知数列{an},an∈N,Sn=(an+2)2(1)求证{an}是等差数列(2)若bn=an-30,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0.已知f(x)=x2-2(n+1)x+n2+5n-7(n∈N)(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11.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12.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是f(t)=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g(t)=-t/3+109/3(0≤t≤100)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值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值,通过比较,确定值高三数学课堂教案【篇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2) 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3)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4) 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高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
高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高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高三数学教学教案都有哪些?由于计数的需要,人类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了自然数,它是数学中一切“数”的起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数学教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
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
本节内容也是全章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因为本节课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课我准备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2)讲解式教学法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例题讲解时,演示解题过程!主要辅助教学的手段(powerpoint)(3)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4个重要的结论!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问题!五:说教学过程这节课我准备这样进行: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继续提出问题:假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这两个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1) 模的计算公式(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高三年级数学教案3篇(高三数学教案)
高三年级数学教案3篇(高三数学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年级数学教案3篇(高三数学教案),欢迎参阅。
高三年级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2)重点、难点。
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难点:利用向量知识证明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②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调控课堂,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分如下几个环节:教学过程课堂引入1、定理推导2、证明定理3、总结定理4、归纳小结5、反馈练习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课堂引入:正余弦定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航海,测量天体运行,那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呢?(2)定理的推导。
首先提出问题:RtΔABC中可建立哪些边角关系?目的: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定理内容,猜想,再完成一般性的证明,具体环节如下:①引导学生从SinA、SinB的表达式中发现联系。
②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特点,有A边A角,B边B角;③接着引导:能用C边C角表示吗?④而后鼓励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成立了,对任意三角形成立吗?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便是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入手,观察发现,然后产生猜想,进而完成一般性证明。
这个过程采用了不断创设问题,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
第二步证明定理:①用向量方法证明定理:学生不易想到,设计如下:问题:如何出现三角函数做数量积欲转化到正弦利用诱导公式做直角难点突破实践:师生共同完成锐角三角形中定理证明独立:学生独立完成在钝角三角形中的证明总结定理:师生共同对定理进行总结,再认识。
高三数学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高三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3)情感与能力目标: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问题: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12能被3整除;(2)12能被4整除;(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知识建构归纳总结: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 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 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 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 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 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 关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 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 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 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 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由__《红高粱》主题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数列定义 问题:多媒体演示,观察----发现? 一、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 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A.f(x)>g(x)B.f(x)=g(x) C.f(x)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 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 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 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0. ∴a4-b4<4a3(a-b). 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 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 可两者并用. 变式训练 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 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表示,而不等式则是表示 两者的不等关系,可用“a>b”“a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 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 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气温32℃,最低气温26℃.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 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 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 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 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 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5,3+4>1+4,2x≤6, 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 26℃≤t≤32℃.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AB|-|AC|<|BC|.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km/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 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 但可表示为f≥2.5%且p≥2.3%. 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 讨论结果: (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0?a>b;a-b=0?a=b;a-b<0?a 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 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 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 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0时,x-yy<0,即xy-1<0.∴xy<1;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 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 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 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0,则a+mb+m>ab.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A.a1+a8>a4+a5B.a1+a8 C.a1+a8=a4+a5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知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