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自控考研电路课件13

合集下载

演示文稿北科控制工程考研自控课件

演示文稿北科控制工程考研自控课件

m
G(s)H (s)
K
(
i 1
i
s
1)
nv
sv
(T
j 1
j
s
1)
其中,K ,开环增益
i和Tj ,时间常数
v ,开环系统在 s 平面坐标原点上的极点的重数
注意!分母中有sν项,表示开环传递函数在s平面原点处的ν 重极点。
3.6 线性系统稳态误差计算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在s平面原点处重极点的个数ν,将系统定义为ν 型系统。
2. 系统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系统经常处于各种扰动作用下。如:负载力矩的变化,电 源电压和频率的波动,环境温度的变化等。因此系统在扰动作 用下的稳态误差数值,反映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D(s)
R(s) +
+
E(s)
+
G(s)
B(s)
C(s)
H (s)
得到系统的输出拉氏变换表达式为
C(s) D(s) E(s)G(s) D(s) G(s)R(s) H (s)C(s)
R(s)
ess
lim
t
e(t )
lim
s0
sE ( s)
lim
s0
s 1
G(s)H (s)
由上式可知,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的形式和 开环传递函数的结构有关。当输入信号形式确定后,系统的 稳态误差就取决于以开环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结构。
3.6 线性系统稳态误差计算
例: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s)H (s)
a. 从输出端定义:等于系统输出量的实际值与希望值之
差。这种方法在性能指标提法中经常使用,但在实际系统
中有时无法测量。因此,一般只具有数学意义。

北京科技大学自控考研电路课件

北京科技大学自控考研电路课件
电路分析基础II
李 擎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2011年11月
1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 性质:专业基础课 • 类别:必修 • 学时:32(9~16周)
– 课堂教学:(16次×2小时/次)
2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 科代表推荐
– 上传课件 – 收发作业 – 反馈学生意见和建议 – 通知可能的调课信息
4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综合成绩评定方法
• 平时成绩占30%:作业、出勤及课堂表现等
– 作业20%: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现象 (哪怕只是一个题目的一问),抄袭者和被抄 袭者均按0分记; 3次无故不交作业取消期末考 试资格
– 出勤及课堂表现10%:抽查点名,如发现无故 旷课1次,扣3分;事假1次,扣2分;迟到、早 退1次,扣1分;3次无故旷课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 期末成绩占70%:闭卷考试
化系
其它事宜
• 主讲教师联系方式
– 62334885(O) – liqing@
• 答疑环节
– 每周五晚上7:30~9:30 – 机电信息楼523房间 – 可以问与学业、职业规划相关的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真题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真题

新祥旭
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真题
紧张的两天考试已经结束了,不论结果怎样算是对得起自己的付出了!坚信付出的总会有收获!好了废话不多说,现在说说同学们关心的自动控制原理的真题吧。

再多说一句考北科的双控是可以选电路或者是自动控制原理任意一科作为专业课考试的,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我今年考的是自控,下面我就说一下今年的真题吧。

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增了四道共30分的简答题!之前是根本没有这样的题型的,所以请同学们复习的时候要多关注下各种题型。

第一道大题就是填空选择题了,共30分,其中有四道选择,其余的都是填空,每空两分,填空选择是相互穿插的,具体可参加14年真题。

第一小题是自动控制的数学模型有,其中还有好多,都是些基本知识,比较简单。

第二道大题就是我说的简答题了,共四道30分。

其中第一题让证明为什么离散系统稳定的条件是特征根在z 域的单位圆内。

第二题是说出在死区PID 控制的优缺点。

第三题是画出串级控制系统方框图(双闭环)。

第四题是让讨论一个参数系统的稳定性(用极坐标图或者伯德图)。

第三大题是带扰动的方框图,1问求CS/RS,2问求CS 。

第四大题给出二阶单位阶跃的图形求各个参数和传递函数。

第五大题1是求系统稳定的条件劳斯判据2是求矫正传递函数使系统无稳态误差。

第六大题是根轨迹的各种问题。

第七大题是给出伯德图求传递函数,极坐标图,相角裕度,稳定性。

第八大题是求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判断系统稳定性。

以上就是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的真题回忆了,希望对学弟学妹们会有帮助。

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改正。

北京科技大学 考研专业课 电路大纲

北京科技大学 考研专业课 电路大纲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1031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信息基础系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适用专业:电类各专业课内总学时:45 学分:5实验学时:课内上机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执笔:杨淑华审阅:一、课程教学目的“电路基础”属于电类各专业(自动化、测控、计算机、电信、通信)的公共基础课,是电类各专业学生在物理电学基础上进入电类专业课前所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以及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电气工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也是多数高校电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课程。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电路模型及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一般分析法、电路定理、一阶电路、相量法、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和三相电路等。

2.课程难点: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一般分析法和电路定理等是课程的难点部分。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学会与电路分析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电路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掌握一种流行的电路分析软件,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子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45学时)1.电路模型及定律(6学时)1.1电路与模型1.2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1.3电功率与能量1.4电路元件1.5电阻、电感、电容元件1.6电压源与电流源1.7受控电源1.8基尔霍夫定律2.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4学时)2.1电阻的串、并、混联的等效变换和电阻的Y-△变换2.2电压源及电流源2.3实际电源的的两种模型转换3.电阻电路一般分析法(6学时)3.1支路电流法3.2网孔电流法及回路电流法3.3结点电压法4. 电路定理(6学时)4.1叠加定理4.2戴维南及诺顿定理4.3其它定理介绍*5. 运放电路(2学时)5.1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5.2运算放大器电路分析6. 一阶电路(6学时)6.1动态电路的初始条件6.2一阶电路的三种响应6.3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分析法及阶跃响应6.4常用电路分析软件介绍7. 二阶电路(2学时)7.1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7.2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8. 相量法(2学时)8.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8.2正弦量的相量分析法9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4学时)9.1. 复阻抗与复导纳的概念9.2简单交流电路的分析9.3复杂交流电路的分析9.4交流电路的功率9.5谐振的概念及计算10. 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2学时)10.1互感的概念及定义10.2含有互感电路的计算11. 三相电路(4学时)11.1三相电路的概念11.2线量与相量的关系11.3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及功率11.4不对称三相电路介绍四、教材与参考书教材1.邱关源编,《电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四版参考书1. 李翰荪编,《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2.胡翔骏编,《电路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3.江泽佳编,《电路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三版4.周长源编,《电路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五、作业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电路分析课件j13

电路分析课件j13
图13-8
网孔方程为

L1
di1 dt

L1
di2 dt

M
di2 dt

u1

L1
di1 dt

M
di1 dt
(L1

L2
2M ) di2 dt

0
可以求得
u1

L1L2 M 2 L1 L2 2M

di1 dt

L'
di1 dt
此式表明耦合电感同名端并联等效于一个电 感,其电感值为
分母取负号;异名端并联时,磁场削弱,等效电
感减小,分母取正号。
为了说明耦合电感的耦合程度,定义一个耦
合因数
k M L1 L2
(13 12)
耦合因数k的最小值为零,此时M=0,表示无
互感的情况。k 的最大值为M l,此L1时L2

这反映一个线圈电流产生的磁感应线与另一个线
圈的每一匝都完全交链的情况。k =1时称为全耦合,
(t 0)
根据教学需要,用鼠标点击名称的方法放映相关 录像。
名称
时间
名称
时间
1 耦合线圈的电压波形 0:49 2 同名端的实验确定
2:04
3 耦合线圈的同名端
2:32 4 耦合线圈的实验
1:20
5 耦合线圈参数测量
2:48 6 耦合线圈的反映阻抗
3:37
7 铁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4:21 8 铁心变压器的输入阻抗 4:01
实际耦合线圈的互感值与顺接串联和反接串
联时的电感L’和L”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L' L" M
(13 10)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

ci
s ir1 pi
ci
lim (s
s pi
pi )G(s)
i r 1,, n
c1i
1
d i1
(i
1)!
lim
s p1
dt
i1
(s
p1)r G(s)
i 1, , r.
p1

x
1
0
1 p1
0
p r 1
0
x
1
u
1
pn 1
y c11 c1r cr1 cn x
电位器
G(s) K
测速电机 G(s) Ks
电加热炉 单容水槽 双容水槽
G(s) K Ts 1
G(s) K Ts 1
G(s) K e s (有纯延迟)
Ts 1
(也可有延迟,略) K
G(s) T1T2s2 (T1 T2 )s 1
• 比例环节
• 一阶惯性环节 • 积分环节 • 微分环节、一阶微分环节 • 二阶振荡环节 • 二阶微分环节 • 延迟/时滞环节
5、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主导极点:在高阶系统中某一极点或一对共轭复数极点距虚轴的距 离是其它极点距虚轴距离的1/5或更小,并且附近没有闭环零点,称 该极点(对)为该高阶系统的主导极点。
①用主导极点来估计高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②导出高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近似表达式
偶极子: 指相距很近的一对零、极点。
6、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状态转移矩阵性质:
sa
(s a)2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定义: 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动态对象的传递函数G(S)是零初值下
该对象的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Y(S)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U(S)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1)当平衡态的任意小邻域内不存在系统的别的平 衡态时,称此平衡态为孤立的平衡态。 2)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当A为非奇异矩阵式,平衡 状态唯一,当A为奇异时,则会有无穷多个。
3) 稳定性问题都是相对于某个平衡状态而言的。
4) 如果一个系统有多个平衡点。由于每个平衡
a
点处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不同的。
4.2 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行。从而完成劳斯表的排列。
①关于原点对称的根可以通过求解这个辅助方程式得到, 而且其根的数目总是偶数的。
②若劳斯表第一列中系数的符号有变化,其变化的次数就 论 结 等于该方程在S右半平面上根的数目,相应的系统为不稳定。
③如果第一列上的元素没有符号变化,则表示该方程中有 共轭纯虚根存在,相应的系统为临界稳定。
系统稳态 误差定义
第一 方法
第二 方法
线性 非线性
系统稳态 误差计算
4.1 引子
A.Lyapunov(1857-1918),俄国 数学家(Chebyshev 的学生, Markov的同学),在他的博 士论文中,Lyapunov系统地研 究了由微分方程描述的一般运 动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了著名 的Laypunov方法,他的工作 为现代控制及非线性控制奠定 基础。
如果第一列上面的系数与下面的系数符号相同,则表
示该方程中有一对共轭虚根存在,相应的系统为临界稳 定。
4.3线性定常系统稳定性的代数判据
例4.3-2 已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式为
S 3 2S 2 S 2 0
试判别相应系统的稳定性。
解: 列劳斯表 S 3
1
1
S2
2
2
S1
0( )
S0
2
由于表中第一列 上面元素的符号与其下面元素的符号相同,

北京科技大学851自动控制原理2013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北京科技大学851自动控制原理2013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时,
x(t)
=

e−t

0.5
试求当 x(0) =
1
及 u(t) = 1(t) 时,系统的响应 x(t),并求系统矩阵 A。
北京科技大学 2013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 853 试题名称: 电路理论与自动控制原理 (共 4 页)
1、(15 分)试说明图 1 中 Y 形连接电阻和∆形连接电阻之间等效变换的条件,并
推导等效变换的公式。
图1 2、(15 分)在图 2 所示电路中,已知R1 = 5Ω,R2 = 5Ω,R3 = 10Ω,Rx = 5Ω,E =12V,检流计G的电阻 RG =10Ω。 (1)试用诺顿定理求检流计G中的电流IG; (2)试求当Rx为何值时,检流计G中的电流IG等于 0。
分)已知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
=Αx
+

0 1

u
,其中
A
为一个
2×2
的常数矩阵。在 u(t) = 0 的情况下,当初始状态 x(0)分别取
1
e−2t
1)
x(0)
=

0

时,
x(t)
=

0

0
e−t − e−2t
2)
x(0)
=

1

功率表W1、W2的读数;(3)试求三相电路总的有功功率。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659P)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659P)

手动控制
人在控制过程中起三个作用: (1)观测:用眼睛去观测温度计和转速表的指示值;
(2)比较与决策:人脑把观测得到的数据与要求的数据相比较,并进行
判断节,如调节阀门开度、改变触点位置。
ppt课件 4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数控车床按预定程序自动切削,人造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并回收
ppt课件 6
控制系统分析:已知系统的结构参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求取系
统的动态、静态性能指标,并据此评价系统的过程称为控制系统分 析。
控制系统设计(或综合):根据控制对象和给定系统的性能指标,
合理的确定控制装置的结构参数,称为控制系统设计。 被控量 :指被控对象中要求保持给定值、要按给定规律变化的物理 量。被控量又称输出量、输出信号 。 给定值:系统输出量应达到的数值(例如与要求的炉温对应的电 压)。 扰动:是一种对自动控制系统输出量起反作用的信号,如电源电压
闭环控制是指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
与控制作用之间存在着负反馈的控制 方式。采用闭环控制的系统称为闭环
控制系统或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
是一切生物控制自身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控制能
力的闭环系统。
优点:具有自动补偿由于系统内部和外 部干扰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偏差)的
能力,因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精度。


输出量 (手的位置)
ppt课件
16
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ppt课件
17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名词术语和定义
反馈控制系统方框图
ppt课件
18
1.2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状态反馈 (1)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状态反馈 (1)



1 1
11 et
3

e3t




3 2
et

1 2
e3t



1 2
et

1 2
e3t

e At
1(t)I


2
(t
)
A

1

(t
) 22 2 (t)
(t)
2 (t) 1(t) 22
(t)

1
,
1
1 7 1 1 1
阵[A-λiI,B]对A的所有特征根都行满秩。 定理8.4:在状态线性变换下,系统的能控性不变。
1 4 2 4 6
A2 B


0
6
1

1


7

1 7 1 1 12
T eAt B 0
T e At B 0
控制工程基础-第八章状态反馈与极点配置
8 of 58
例2
设系统的状态方程如下,试判断系统 的能控性。 1 4 2 2
x


0
6
1
x


0

u
1 7 1 1
2 4
U c


• 如果有这样的系统,如何描述?
(A,B) 不能控。
• 如果有这样的系统,如何判断? • 不能任意控制的系统是否部分能控?
一、线性定常系统能控性
定理8.1:系统(A,B)能控的充要条件是如下
定义的矩阵Wc(t)(Gram矩阵),存在tf>0使 得Wc(t f)是非奇异的。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系统校正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系统校正

Gc (s)
从输入方向引入的补偿通道。
R(s)
G1(s)
C(s) G2 (s)
5、校正类型比较:
H (s)
串联校正: 分析简单,应用范围广,易于理解和接受.
反馈校正: 最常见的就是比例反馈和微分反馈,微分反馈又
叫速度反馈,结构简单。
顺馈校正:以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为目的。
前馈校正:以消除或减小干扰对系统影响。
满足要求
进一步可以比较校正后系统的谐振峰值 Mr 和带宽b。并
进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能够满足性能指标的校正方案不是唯一的。 校正装置的参数不是统一的,可能各人做出的结果不一样.同 时,校正是一个反复试探的过程。
80
L 60 db
- 40 20
20
-20
Magnitude (dB)
00
-20
1 c
α不能取得太大(为了保证较高的信噪比), α一般不超过20。这 种超前校正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角一般不大于65°,如果需要大 于65°,则要两个超前网络相串联来实现,并在所串联的两个网 络之间加一隔离放大器,以消除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
在ωm处幅值为:20 lg | GC ( jm ) | 20 lg
1 2
7.2 超前校正及其参数的确定
Magnitude (dB)
①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
Bode Diagram 100
50
0
-50
-100
-150 -90
-135
Phase (deg)
-180
-225
-270
-1
0
1
2
3
4
5
10
10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专业课电路命题人课件】dl13(演示版)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专业课电路命题人课件】dl13(演示版)

27
2020年8月28日12时30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 举例
例1:已知iS为方波信号,Im 157 A,T 6.28s;R 20 ,
L 1mH,C 1000 pF,求图中所示电压u 。
iS
R
C
u Im
iS
L
0 T/2 T
t
28
2020年8月28日12时30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2
22
22
P 10 2 ( 20 )( 3 ) cos 60 ( 40 )( 5 ) cos30
22
22
26
2020年8月28日12时30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 13-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1. 计算步骤
(1)利用Fourier级数,将非正弦周期函数展开成直流分量 和多种频率谐波信号的和; (2)应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计算在直流分量激励下系统 的响应; (3)利用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方法,对各谐波信号分别应用 相量法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转换为时域形式(注意:对应 于各交流谐波分量的XL、XC有所不同); (4)应用叠加原理,求出所需的电路响应。
+ k
)dt
I
2 k
1
T
T
0 2I0 Ikmcos(k1t + k )dt 0
1
T
T
0 2Ikmcos(k1t + k )Iqmcos(q1t + q )dt 0
这样可以求得i的有效值为
k q
I
I
2 0
I
2 k
I
2 0
I12
I
2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iS 的展开式为:
I m 2I m 1 1 iS (sin 1t sin 31t sin 51t ) 2 3 5
2I m 由于 Ak a b bk (k为奇数) k
2 k 2 k
iS 的频谱图为:
21
T 4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上式相当于正弦电流经全波整流后的平均值,这是因为 取电流的绝对值相当于把负半周的值变成了对应的正值。
i
Im
I av
0
T 4
T 2
T
t
22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例:计算下图所示矩形波信号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Akm
2I m 2I m 3 2I m 5
51
2I m 7
71 k1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0
14
1
31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周期性方波波形分解示意图:
iS Im
直流分量
iS
基波
0
t
0
t
iS
三次谐波 五次谐波 七次谐波
0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t
15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13-1 非正弦周期信号
1. 定义
不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周期信号称为非正弦周期信号。
2. 特点
(1) 不是正弦波; (2) 按周期规律变化
f ( t ) f ( t kT )
其中,T为周期函数f(t)的周期,k =1,2,·。 · ·
12
T
t
T 2
图示方波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的表达式为:
0t
T t T 2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解:
Im 1 T 1 T/ 2 直流分量: I 0 = iS (t ) dt = I m dt = T 0 T 0 2 1 2π 谐波分量: ak = iS (t )cos (kω1t ) d (ω1t ) π 0
k=1

则其平均值为:
def
I av
1 T

T
0
i dt
即非正弦周期电流的平均值等于此电流绝对值的平均值。
按上式可求得正弦电流 i I m cos(t ) 的平均值为 4I m T 1 T 4 I av I m cos(t ) dt 0 cos(t )dt T 0 T
4I m [sin(t )] 0.637 I m 0.901I T 0
i(A)
10
O T/4
T
t
T 解:有效值为 I = 1 i 2 dt = T 0
1 T

T 4 0
102 dt = 5A
平均值为
I av
1 T

T
0
1 i dt T

T 4 0
10dt = 2.5A
23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例:试判断下图所示波形展开式的特点。
f(t)
0
T
t
解:
f(t)是奇函数,故展开式中只含有正弦分量。
又由于f(t)是奇谐波函数,所以展开式中只含有奇次谐波 分量。 综上所述,f(t)的展开式应具有以下形式:
f (t) = b1 sin( 1t ) b3 sin( 31t )
6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形式:
f (t ) a0 [ak cos(k1t ) bk sin(k1t )] 还可合并成另一种
k 1

f (t ) A0 A1m cos(1t 1 ) A2 m cos(21t 2 ) Akm cos(k1t k ) A0 Akm cos(k1t k )
Im 1 = [ sin(k1t )] = 0 k 0

1 2π bk = iS (t ) sin(kω1t )d (ω1t ) π 0
1 [ cos( k1t )] k 0 Im

2Im Im [1 cos( k )] k k 0
13
k为奇数 k为偶数
iS
直流分量+基波
直流分量
0
t
基波
iS
直流分量+基波+三次谐波
0
t
三次谐波
16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等效电源
iS
Im
t
0
T/2
T
IS0
is1 is 3 is 5
I m 2I m 1 1 iS (sin 1t sin 31t sin 51t ) 2 3 5
2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3.举例
例1:半波整流电路的输出信号。
ui
0
T
t
uo
+ ui
-
+ uo
-
0
T
t
3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例2:数字电路中的脉冲信号。
u
0
t
T
4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k 1
不难得出上述两种形式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A0 a0
2 Akm ak bk2 bk k arctan ak ak Akm cos k
bk Akm sin k
7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 利用函数的对称性确定Fourier级数的系数
10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3. 频谱
为了表示一个周期函数分解为Fourier级数后包含哪些 频率分量以及各分量所占“比重”,用长度与各次谐波振幅 大小相对应的线段,按频率高低顺序把它们依次排列起来, 可以得到如下图形,这种图形称为f (t)的频谱(图)。由于 这种频谱只表示各谐波分量的振幅,所以称之为幅度频谱。
U 10 (
2
×
20 2
) (
2
30 2
) (
2
40 2
)2
电流的有效值
3 2 4 2 5 2 I 2 ( ) ( ) ( ) 2 2 2
2
25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u 10 20 cos (30t 27) 30 sin (60t 11) 40 sin (120t 15)V i 2 3 cos(30t 33) 4 sin(90t 52) 5 sin(120t 15)A
I
2 I Ik 2 0 k 1 2 2 2 I 0 I12 I 2 I 3
k q
周期函数的有效值为直流分量及各次谐波分量有效值 平方和的平方根。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0
2.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平均值

i (t ) = I 0 + I k cos(kω1t +ψk )
第十三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和信号的频谱
§13-1 非正弦周期信号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
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Fourier级数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对称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 Fourier级数的指数形式 Fourier积分简介
Akm
0
1 21 31 41
k1
由于各频谱的角频率是 1 的整数倍,所以这种频谱是 离散的,有时又称为线频谱。
11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4. 举例
例:试将如下周期性方波信号分解为Fourier级数并画出其 频谱图。
iS
Im
0 T/2
Im iS (t ) 0
2
T
0
上式中i的展开式平方并积分后将含有下列各项
19
2013年7月21日5时42分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 T 2 2 I 0 dt I 0 T 0 1 T 2 2 I km cos 2 (k1t + k )dt I k T 0 1 T 0 2I 0 I km cos(k1t + k )dt 0 T 1 T 0 2I km cos(k1t + k ) I qm cos(q1t + q )dt 0 T 这样可以求得i的有效值为
§13-2 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Fourier级数
1.Fourier级数
任何满足狄里赫利(Dirichlet)条件的函数f (t),都可以 展开成频率为 1 1 ( 弦量的叠加,即
2 ,T是f (t)的周期)整数倍的一系列正 T
f (t ) a0 [a1 cos(1t ) b1 sin(1t )] [a2 cos(21t ) b2 sin(21t )] [ak cos(k1t ) bk sin(k1t )] a0 [ak cos(k1t ) bk sin(k1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