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干流各控制站水沙变化规律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2002年黄河流域水情分析

2002年黄河流域水情分析

2002年黄河流域水情分析蒋昕晖杨特群金双彦(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郑州450004)摘要:2002年黄河流域降雨稀少,主要来水区来水严重偏枯,其中黄河上游唐乃亥站实测径流量为1065亿m3,为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小值;头道拐、潼关、花园口三站实测径流量在考虑水库补水和用水影响,也为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小值,是黄河自90年代持续偏枯以来的又一个特枯年份。

2002年黄河虽未出现流域性大洪水,但部分支流出现了暴雨洪水,黄河中游清涧河7月初受局地高强度暴雨影响,出现了一次百年一遇的洪水过程。

为摸索黄河下游河床泥沙冲淤规律和小浪底调水调沙的最优组配方案,7月,黄河实行了首次调水词沙试验,下游花园口站洪峰流量3170m3/s,为1999年小浪底下闸蓄水以来最大流量。

关键词:黄河清涧河水量沙量调水调沙暴雨洪水l大气、肉情戳况2002年,由于影响黄河流域的副热带高压势力不强,主体位置大多数时间偏东,大陆高压势力较强,使的黄河流域水汽输送条件较差,冷空气活动偏弱所致,造成黄河流域汛期没有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降雨总量严重偏少,属降水特少年份。

汛期,500hpa环流场有两大特点:(1)盛夏500hpa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盛行经向环流,贝加尔湖地区为阻塞高压,此高压脊稳定少动;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强度偏弱,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受贝加尔湖暖高压脊控制,高温少雨。

(2)进入9月份以后,西风带500hpa环流场发生明显调整,由盛夏期间的经向环流调整为纬向环流,9月中旬东亚大槽建立,冷空气活动开始加强,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受东亚大槽后部的西北气流控制。

气温变化幅度大。

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弱,致使lO月下旬黄河流域大部地区气温出现了建国以来同期最低值。

至9月30日止,共有21个热带风暴在南海或西北太平洋上生成,较多年均值少3个左右。

在这21个热带风暴当中,除9号台风风神在山东登陆对黄河下游有轻微影响,以及5号台风对西风带系统的阻挡间接影响黄河流域外,其余19个风暴均未对黄河流域造成明显影响(详见表1)。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风沙水沙过程与调控机理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风沙水沙过程与调控机理

项目名称: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风沙水沙过程与调控机理首席科学家:拓万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探明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道粗泥沙来源,揭示粗泥沙风-洪产输机制、水沙过程变异、塌岸淤床过程及洪-床-岸相互作用四项风沙水沙关键过程,发展风水复合侵蚀与沙漠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构建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流域多源数据平台及风沙-水沙-河道流域分布式动力学模型,建立沙漠宽谷流域-河道一体化的“固-拦-调-放-挖”风沙水沙综合调控体系,为防治黄河上游“新悬河”,构建水沙调控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凝聚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充实完善实验基地和科技大平台,推进我国沙漠学与河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五年预期目标1. 通过河道钻孔取样、测年分析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指标测量,重建近千年尺度河道沉积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分析不同沙源对淤积河道粗泥沙的贡献率,准确界定淤积沙漠宽谷河道粗泥沙界线及重点源区。

2. 通过对沙漠区风水复合侵蚀及风沙水沙过程的观测、实验与模拟研究,建立风水复合地表侵蚀模型及沙漠河流泥沙动力学模型,准确计算沙漠粗沙入黄量,科学认识沙漠对黄河的作用与影响。

3. 揭示沙漠宽谷河道与河流水沙过程互馈机制,结合黄河上游水沙变化与水库调节关系的定量分析,科学认识大型水库调节作用对沙漠宽谷河段水沙关系变异的影响。

4. 通过对沙漠河流“悬移质-推移质-断面”的实地观测,结合实体模型实验,建立沙漠河流推移质泥沙输移理论模型,正确认识沙漠粗沙在沙漠河流中推移输移规律。

5. 通过对沙漠宽谷河岸坍塌过程的观测与模拟,建立河岸坍塌动力学模型,揭示高含沙洪水入黄后沙坝形成与演变过程。

通过构建基于洪-床-岸相互作用的2-D河流CFD模型,揭示沙漠宽谷河道不稳定性机理,确定沙漠宽谷河道相对平衡的水沙阈值,准确评估可控洪峰过程对沙漠宽谷河道的冲淤效应,为正确制定沙漠宽谷河道“冲沙减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

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

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小浪底是位于黄河上游的一个重要水利工程,它不仅起到了水利调节的作用,还在黄河上游的泥沙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浪底的调水调沙原理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黄河上游水沙特点的分析。

黄河上游水沙特点主要表现为年内水沙变化大、年际水沙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

这就要求小浪底在调水调沙时要根据不同的水沙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控。

其次,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水沙运动规律的研究。

水沙运动规律是指水流对河道床面的冲刷、沉积作用,以及泥沙在河道中的输移、淤积、冲刷等规律。

小浪底通过科学地研究水沙运动规律,可以更好地进行水沙调控,保障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泥沙调控。

再次,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小浪底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的调水调沙原理需要结合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研究和实践。

只有在实际工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调水调沙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小浪底的作用。

最后,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撑进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水沙调控,保障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需要根据水沙特点进行调控,遵循水沙运动规律,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水利调节和泥沙调控中的作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龙门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

黄河龙门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

黄河龙门水文站水沙变化分析摘要:龙门水文站是国家基本水文站、国家重要水文站、黄河重点报汛站,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黄河中游洪峰编号站,一类水文站。

监测项目有降水、水位、流量、单沙、输沙率、河床质、颗分、比降、冰情、水质等。

为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黄河防汛、水量调度、重大治黄试验研究,积累重要水文资料。

关键词:黄河;龙门;年径流量;输沙量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9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河口至潼关河段称之为北干流,河口到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称为大北干流,出了龙门,进入开阔地带,称为小北干流。

龙门水文站位于黄河中游“大、小北干流”的分界点上。

1.龙门水文站简介龙门水文站1934年6月14日设立于禹门口外左岸,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禹门口,地理坐标东经110°35′03″,北纬35°40′06″,晋陕峡谷尾端,集水面积497552km2,上距黄河干流吴堡水文站246km,下距潼关(八)水文站131km,距河口1269km,隶属于黄河水利委员。

龙门站河段顺直长度约400m,两岸为岩石陡壁,近矩形断面,沙质河床。

测流断面宽约270~280m,左岸低水有滩。

其基本水尺断面位于禹门口公路桥上游约1500m处,基上约2000m处有石门卡口(口门宽约60m),基下400m为一弯道,对水流有控制作用,禹门口公路桥处为卡口(宽约130m),冰期常形成冰桥或冰塞。

2.龙门水文站水量统计分析龙门站1950~2019年各年代平均年径流量分别为321.2亿m3,336.6亿m3,284.6亿m3,275.8亿m3,198.3亿m3,170.5亿m3,227.3亿m3。

50、60年代是丰水期,比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偏大14.7%、20.2%;70、80年代是平水期,比6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分别偏小15.4%、18.4%;90年代及21世纪初即1990~2009年是枯水期,比6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分别偏小41.1%、49.3%,比8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分别偏小28.1%、38.2%,比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偏少29.2%、39.1%。

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特征研究

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特征研究

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特征研究
李天主;李彩虹;姜杰;李永;于泉洲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22(47)3
【摘要】黄河水沙一直以来都是水文学及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发生较大变化,对黄河治理及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文章基于黄河干流多座水文站观测资料,结合黄河干流各水文站距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利用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研究近几十年来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70年来,黄河干流各水文站的输沙量和径流量明显下降,但不同站点下降程度不同;黄河上游的唐乃亥和兰州水文站水沙的特征较稳定,中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水沙量下降最明显;黄河干流水沙年际变异强度总体上呈现向海增大的趋势,即越往下游水沙特征的年际变化越大。

【总页数】4页(P169-172)
【作者】李天主;李彩虹;姜杰;李永;于泉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瑞丰土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2
【相关文献】
1.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阶段性分析
2.黄河入海口径流量和输沙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3.黄河中游输沙与减沙的时空分异特征
4.黄河干、支流径流量与输沙量年际变化特征
5.1956-2017年黄河干流径流量时空变化新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姚文艺;高亚军;安催花;焦鹏【摘要】According to observed data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19 to 2012, the trend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reaches upstream of Tongguan was analyzed with nonlinea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Yellow River since the mid-1980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loa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bruptly changed before the late 1960s and abruptly changed again in 1986. At the century sca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before 1960, high and low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s occurred with changes in rainfall, whi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wer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since 1960. Though rainfall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tendency of the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tendency of annual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in the middle reach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reach.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were at their lowest levels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load,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he decrease of the sediment load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the decrease of runoff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Thu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uniform, the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tended to decre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strong.%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长达3300多年。

黄河水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黄河河情十分特殊,治理难度大,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及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在七大江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一、黄河概况及其特点(一)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鹿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域)79.5万km2。

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二)特点1、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是长江的1/17,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干流最高含沙量920kg/m3,在世界江河中名列第一,如果把16亿t泥沙堆成高、宽各1m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

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7、8、9、10四个月,易形成暴雨洪水和高含沙洪水。

非汛期来水少,造成缺水断流。

56%的水量来自上游兰州以上,90%的泥沙和全部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

3、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 2,其中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年输沙量大于15000t 的面积就达3.67万km 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河道形态独特。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m ,最高超过10m 。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最宽处24km ,山东段最窄处275m ,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黄河水沙变化及设计水沙条件

黄河水沙变化及设计水沙条件

Ab 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h e a c t ua l me su a r e d w a t e r a n d s e d i me n t d a t a o f ma i n h y d r o l o g i c s t a t i o n s 1 o c a t e d o f t h e t r i b u t a r i e s a n d t h e Ye l l o w Ri v e r .t h e b a s i c c h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a n d t h e ma i n v a r i a t i o n o f t h e Ye  ̄o w Ri v e r wa t e r a n d s e d i me n t we r e a l l a l y z e d .C o n s i d e in r g o f p r e s e n t p l nn a i n g r e s e a r c h,t h e Ye l l o w Ri v e r wa t e r a n d s e d i me n t i n d i f f e r e n t l e v e l y e a r s we r e f o r e c a s t e d .Th e d e s i g n c o n d i t i o n 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e ie r s o f wa t e r a n d s e d i me n t印 一 p l y i n g t o a c o mp eh r e n s i v e p l a n f o r i f v e r b a s i n a n d s p e c i a l r e s e a r c h w e r e p r o p o s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s u ic f i e n t wa t e r ,e x c e s s i v e s e d i me n t a n d i mb la a n c e o f t h e t wo a r e t h e b si a c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t h e Ye l l o w Ri v e r .S i n c e 1 9 8 6,t h e wa t e r nd a s e d i me n t o f t h e u p p e r a n d mi d d l e r e a c h e s h a v e

黄河流域水沙特性

黄河流域水沙特性

黄河干流五大水库
1958年开工, 1974年全部机组 刘家峡 投入运行
1989年建成 龙羊峡 小浪底
枢纽 所在省份 控制流域面积(km 2 ) 占流域面积百分比 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 3 ) 正常蓄水位(m) 调节库容(亿m 3 ) 龙羊峡 青海 131400 18% 205 2600
193.6
万家寨 三门峡
黄河上游梯级电站
电站名 装机 (万千瓦) 年发电量 (亿度) 龙羊峡 128.0 59.4 拉西瓦 420.0 102.2 尼那 16.0 7.6 李家峡 200.0 57.0 直岗卡拉 19.0 7.6 康扬 28.4 9.9 公伯峡 150.0 51.4 苏只 22.5 8.8 积石峡 102.0 33.6 寺沟峡 24.0 9.7 刘家峡 135.0 57.0 盐锅峡 44.6 22.8 八盘峡 18.0 11.0 小峡 23.0 9.7 大峡 30.0 14.7 乌金峡 14.0 6.8 大柳树 200.0 78.0 沙坡头 12.0 6.0 青铜峡 30.2 12.9
黄河流域水沙特性
及其水利枢纽工程简述
黄河水资源特征
• 在干旱半干旱的我
国北方是最大供水 水源 • 输沙量之多,含沙 量之高,在世界上 独一无二
• 水沙主要来源地不同 • 水量来自兰州以上、
水少沙多
水沙异源 秦岭北麓、伊洛沁 • 泥沙来自河口镇至龙 门、泾渭、北洛河
水资源短缺 水灾害严重
• 干支流建有众多水
黄河治沙策略—人工异重流排沙
谢 谢!
2002年竣工 1960年建成 2001年竣工
小浪底 河南 694000 95% 423.2 275
51(40.5)
刘家峡 甘肃 181766 25% 273 1735

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及宁蒙河段冲淤分析

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及宁蒙河段冲淤分析

年平均:龙刘两库联调后,兰州站年平均流量较天然减少 108m3/s,河口镇较天然减少 202m3/s,而利津站较天然减少 844m3/s,为兰州站水量减少的 7.8 倍。1952~1960 年(天然 情况下)河口镇~利津区间来水 236.8 亿 m3,而 1986~1997 年河口镇年平均水量 168 亿 m3, 利津年平均水量为 160 亿 m3,说明中、下游不但用去本区产流,而且多用了上游来水 8 亿 m3。
1094
水电 2006 国际研讨会
2 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以河口镇(头道拐站)、桃花峪(花园口站)分为上、中、下游,黄河内蒙古托 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河段长 3472km,流域面积 42.8 万 km2,上游段水量丰沛, 落差集中,是黄河水资源最丰富的河段,也是全国水能资源的富矿之一;下河沿至河口镇, 黄河流经宁蒙平原,河道展宽,比降平缓,两岸分布着大面积的引黄灌区。
非汛期:龙刘两库联调后,非汛期下泄水量增加,平均每年非汛期增加水量约 34 亿 m3 (相当于平均流量 162m3/s)。兰州站非汛期平均流量较天然增加 162m3/s,河口镇较天然增加 54 m3/s,而利津站较天然减少 408 m3/s。1952~1960 年非汛期河~利区间来水约 58.5 亿 m3, 而 1986~1997 年相应区间损失水量达 39.6 亿 m3。
(2) 龙、刘水库蓄水与区间用水比较分析 刘家峡水库为年调节型,库容 57 亿 m3,1968 年 10 月 15 日二次蓄水运用,龙羊峡水库
为多年调节型,库容 247 亿 m3,1986 年 10 月 15 日蓄水运用。为了满足上游梯级电站发电和 其下游河道的防洪、灌溉、防凌等综合要求,使河道径流年内分配有所变化,汛期水量占年 比例减少,非汛期水量比例增加。

黄河上游泥沙特性分析

黄河上游泥沙特性分析
洮河为本区问最大支流,年均径流量为5l亿m3,但也是黄河上游产沙量较大的河流,多年平 均人黄泥沙2737万t。与70年代以前相比,80年代输沙量有所下降,为2488万t。
产沙区分布,洮河中、上游为河源草原区和茂密的森林,地面覆盖度高,水源涵养条件好,人
类活动影响小,产沙量较小,各年代输沙模数在1000 t舳l'12.a以下。
2黄河上游水沙分布特征
2.1水沙分布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水沙特点是水量大,含沙量低,水沙异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黄河上游于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水沙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黄河上游的水主要来自唐乃亥以上,年均水量203.9亿m3,占兰州站水量的
65%;唐乃亥至循化区间来水较少,区间加人水量年均13.3亿一;循化至兰州区间来水量较大,区
河名 黄河 黄河 黄河 黄河 黄河 黄河 黄河 黄河 黄河 湟水 大通河 隆务河 大夏河 洮河 庄浪河 祖厉河 清水河 十大孔兑’
表2
站名 玛曲 唐乃亥 贵德 循化 兰州 安宁渡 下河沿 石嘴山 头道拐 民和 享堂 隆务河口 折桥 红旗 红崔子 靖远 泉眼山
黄河上游各水文站历年输沙量统计衰
1954-1969 391 1033
1黄河上游概述
黄河上游是指河口镇以上地区,面积约38.6万km2,占全河总流域面积的51.3%。汇入的主要 支流有白河、黑河、隆务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等。
根据区域地势地貌特征,黄河上游可分为三个河段,即: 河源至龙羊峡为黄河上游的上段,位于青海高原,南界巴颜喀拉山脉,西界昆仑山脉,北临柴 达木盆地,积石山横亘其中,控制面积13.1万km2,占流域总面积16.5%。属高寒草原地貌。 龙羊峡至下河沿区间位于青海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流域面 积12.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16.3%。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 斯高原,大部分在黄河中游。黄河上游在洮河以下的一些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土质松散,垂直节理 发育,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上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下河沿至河口镇是黄河上游的下段,位于长城以北,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之间,流经黄河 河套平原,流域面积13.2万km2,占流域总面积17.6%。

黄河上游泥沙级配变化规律分析

黄河上游泥沙级配变化规律分析

第 45 卷第 8 期 2009 年 8 月甘肃水利水电技术Gansu W ater C onservancy a nd H y dropower T echnologyVol .45,No .8Aug . ,2009·水文水资源·黄河上游泥沙级配变化规律分析马 勇,张正萍,喇承芳(黄委会 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由于受地形、环流的影响以及下垫面的不同,黄河上游流域水沙异源,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水 沙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沙量不断减少,进而造成各粒径组沙量的减少,本项目依据长期实测水文资料,对黄河上游流 域水资源特性、河流泥沙分布状况、泥沙颗粒组成及规律、水利工程对河流泥沙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论述黄河上游 水资源特性及河流泥沙组成,找出黄河流域悬移质泥沙颗粒变化规律。

揭示了黄河上游的泥沙组成及变化规律,对 黄河上游可持续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治黄对策及黄河上游治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上游;泥沙级配;规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TV141+.1文献标识码:B1 流域概况黄河流域的上游,位于东径 96°~111.1°,北纬 32.5°~41.8° 之间,控制流域面积 38.6 万 k m 2,河长 3 472 k m ,水面落差 3 496 m ,分别占全河的 51.3%、63.5%、78.0%。

河道平均比降 10‰。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盆地,海拔 4500 m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五省区,河源至 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头道拐)为黄河流域的上游。

2 泥沙颗粒组成及规律黄河上游为少沙细沙河流,流域径流与泥沙相关关系一 直很好,随着径流的减少,泥沙也相应减少。

但泥沙级配变化 没有径流和泥沙变化那么大,相对比较稳定。

河流的泥沙来 源于地表侵蚀,而地表侵蚀的强弱,取决于区内下垫面状况、 2.2 年际变化以 1968 年和 1986 年为界,将 1952~2004 年已有的河流 泥沙级配资料系列分成三个系列进行分析,即 1956~1968 年,没有大型水库,近似看为天然时期;1969~1985 年,刘家 峡水库单库作用时段;1986~2004 年,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 合作用时段。

黄河上中游近期水沙变化分析

黄河上中游近期水沙变化分析
1% 和 1% ( 表 1 , 7 0 见 ) 而秋 汛期却 增加 1 % 和 7 8 %.
表 1 河 口镇一 三 门峡 区主 汛 期 间 降 雨 量
黄河上 、 中游干 流及 重点 支 流水 文 泥 沙定 位 观测 资
收 稿 日期 :0 9— 8—1 20 0 4
基 金 项 目 : 十一 五 ” “ 国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0 6 A 0 B 1 . 20B B6 0 )
游 逐 渐 增 大 , 流 量 减 少 幅度 从 上 游 的 2 % 至 下 游达 到 4 % 左 右 ; 于输 沙 量 , 河 源 区变 化 不 明 显 外 , 流 径 0 0 对 除 干
各 站 沙 量 减 幅 在 2 % 以上 , 道 拐 至 潼 关 各 站 减 幅为 5 % ~ 7 ; 支 流 洪 水 发 生 场 次 普 遍 减 少 , 洪 量 减 7 头 7 8% 干 且 幅小 于 同期 沙 量 减 幅 , 者 为 8 一 6 , 者则 为 5 % ~ 4 ; 前 % 4% 后 7 6 % 随输 沙量 减 少 , 沙组 成 也 发 生 变 化 , 同 区 泥 不 域 存 在 着 泥 沙 中值 粒 径 增 大 、 细 和 变 化 不 大 3种 类 型 . 变 关键词 : 流量 ; 量 ; 径 沙 水沙 关 系 ; 水沙 变化 ; 黄河 上 中游
第3 O卷第 5期
20 0 9年 l O月










Vo13 . . 0 No 5 0c . 2 09 t 0
J u n lo rh Chia I ttt fW ae n ev n y a d Hy r ee ti P we o r a fNot n nsiu e o trCo s ra c n d o lcrc o r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 季节变化:黄河的水沙通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春季是黄河的主汛期,此时山区融雪、降水增多,导致水沙通量大幅增加;夏季是雨季,降雨量增加导致水沙通量有所增加;秋季降水减少,水沙通量逐渐减小;冬季降雪和降水较少,水沙通量最低。

2. 断面位置:黄河的断面位置也会影响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上游区域的山川地形复杂,融雪和降水量较大,导致上游的水沙通量较大;而下游平原地带地势平坦,降水量较少,水沙通量较小。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会对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融雪和冰川融化速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黄河水沙通量的大小。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水沙通量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黄河河床上的泥沙含量增加;而下游地区的水库调节、水利工程建设等也会对黄河的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总体来说,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受到季节、断面位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但不论受何种因素的影响,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多变的,且有时呈现较大的波动。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它的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南部,这里是黄河的最后一站,也是它的尽头。

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是指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的水量和沙量的变化趋势。

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水文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因素对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黄河流域气候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雨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因此,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夏季,黄河流域的降雨量较多,这导致黄河水位上升,水沙通量也相应增加。

尤其是在汛期,黄河的水沙通量达到了年度的最高峰值。

而在冬季,由于降雨量减少,黄河水位下降,水沙通量也相应减少。

因此,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除了季节性变化,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还受到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黄河流域地质条件复杂,河道中存在大量的黄土和黏土,这些物质会随着水流被冲刷到黄河中,从而导致水沙通量的变化。

此外,黄河流域的水文条件也影响着水沙通量的变化。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丰富的水源,而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因此上游地区的水沙通量较大,而下游地区的水沙通量较小。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对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产生了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加,这导致了黄河的水沙通量减少。

大量的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导致黄河的水沙通量减少,进而影响到了黄河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水文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黄河的水沙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差异。

了解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黄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使其永续发展。

黄河干流径流泥沙特性变化

黄河干流径流泥沙特性变化
收 稿 日期 : 0 11 -0 2 0 .0 1
作 者 简 介 : 勇 (94一) 男 , 南 人 , 委 会 高级 工 程 师 。 李 16 , 河 黄
量 出 现 机 率 大 为 降 低 、 峰 流 量 降 低 以 及 泥 沙 组 成 规 律 未 发 生 趋 势 性 变 化 等 重 要 认 识 , 黄 河 治 理 和 水 沙 资 洪 为 源 的开 发 利 用 提 供 科 学 参 考 。
关 键 词 : 化 ; 沙 特 性 ;干 流 变 水
中 图分 类 号 :V 4 T 12
例 由 4 % 增 加 到超 过 5 %。 0 0
输沙 量 也在 大 幅度 减 少 。河 1镇 、 : 3 潼关 、 黑 小 年 均输 沙量 18 三 9 6年 后 年 均 只有 0 5 、 .0 8 0 .2 7 9 、 .0亿
t减 幅达 7 % 、2 、6 。上 中游 汛期 输 沙量 减 幅 达 5 % ~ 5 , 大于 非汛 期 1 % ~ 8 , 0 5% 4% 8 7% 远 2 4 %的减 幅 , 所 以全 年输 沙 量 在汛 期 的集 中程度 相 应 降低 , 占全 年 的 8 % ~9 %减 少 到 6 % 一7 %。 下游 水 沙 条 件 由 0 0 5 5
维普资讯
泥 沙
20 0 2年 8月


Ju a o Sd' n eerh o r l f ei et sa n m R c
第 4期
黄 河 干 流 径 流 泥 沙 特 性 变 化
李勇 ,黎 桂 喜2 ,潘 贤娣
(. 河水利委员会 , 南 郑州 1黄 河 40 0 ;2 河南 黄 河 河 务 局 , 南 郑 州 50 4 . 河
可见 , 与对 比系列 相 比 , 1镇 、 关 、 黑小 分 别减 少 8 、6 、7 河: 3 潼 三 1 15 16亿 r , 幅 达 3 % 、7 、8 。下 游 r 减 I ) 1 3 % 3% 1 2年径 流 量 都少 于 长 系列 均值 , 中 19 其 97年仅 16亿 , 1 1 6 是 9 9年 以来径 流 量最 少 的一 年 。径 流 量 主

黄河干流贵德、循化站水沙及冲淤变化特性分析

黄河干流贵德、循化站水沙及冲淤变化特性分析
2 _ 2 循 化水 文 站实测径 流及 泥沙
后, 至2 0 1 0年 贵德 水文 站年 均来 沙量 为 2 4 6 . 4 0万t 。 仅相 当于 1 9 5 4 — 1 9 8 6年 的 1 0 . O %。汛 期多 年平 均 来 沙量 为 2 0 7 . 4 0万 t ,是 1 9 5 4 — 1 9 8 6年 汛期 多年 平 均 来沙 量 的 1 1 . 3 %。1 9 5 4 — 2 0 1 0年 . 贵德水 文站 最 大实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2 9
作者简介 : 杜得彦 ( 1 9 7 2 一 ) , 男, 甘肃定西人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利信息化研究与管理。

3 ・
2 0 1 3年 第 9期
甘 肃 水 利 水 电技 术
第4 9卷
的5 2 %: 沙 量多年平均 为 2 7 4 3 . 7 0万 t , 其 中 汛 期 2 1 4 9 . O 0万 t , 占全 年的 7 8 %, 见表 3 。实测多 年平均
第4 9卷 第 9期 2 0 1 3年 9月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6A N S U WA R R E s OU RC E S A l DⅡYDR 0P OWER T E C HN0 LO GY
Vo 1 . 4 9, No . 9 S e p . , 2 01 3
3 . 黄 河水利科 学研 究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3 )
摘要: 文章根 据贵德 、 循 化水文站资料 , 对贵德 、 循化 站黄河干 流断 面来水来 沙的特性进行 了分析 。 并根据 已有的水
文泥沙资料 , 对其 冲淤变化特性进行 了 分析 , 分析结果表 明该 河段整体 的冲淤变幅不大。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一直备受关注。

水沙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黄河水流中携带的泥沙总量,其变化规律与多种因素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来探讨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一、地理环境对水沙通量的影响黄河流域地理环境是影响其水沙通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最终注入渤海。

河流长度长,流域面积广阔,使得黄河在长期的侵蚀和运载过程中能够携带大量的泥沙。

此外,黄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也对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黄河上游地区多为高山峡谷,河床陡峭,水流湍急,因此容易导致大量泥沙的冲刷。

而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泥沙沉积较为明显。

二、气候条件对水沙通量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也对水沙通量的变化起到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气候干旱使得土壤容水量减少,导致土地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大量泥沙被冲刷入河流中。

此外,黄河流域的降水分布不均匀,以夏季为主要降水期。

夏季降雨量大,极易造成山洪暴发,冲刷河道和滩地,加大黄河水沙通量。

而冬季黄河流域大部分降水以雪的形式存在,融化后进入黄河,形成春汛,也会增加水沙通量。

三、人类活动对水沙通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大量的农田灌溉水源自黄河。

农业活动导致黄河流域耕地增加,土地开垦和用水量的增加会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水沙通量的增加。

此外,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黄河流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水沙通量变化。

综上所述,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地质构造、气候干旱以及农业和工业发展等因素都会对黄河流域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黄河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为众所周知的河流,也是中国经典的淤泥河流。

它从东接南北河,向西流行,穿过黄河流域,最终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由于其历史悠久,在河流演变过程中,中国黄河流域环境演变及水沙运行规律变化也受到了密切关注。

一、黄河流域环境演变黄河流域环境演变受到黄河水位、水沙流量及污染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近年来,随着黄河水位下降和河道变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受到了影响。

首先,水位下降,黄河河谷可能会受到污染,威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威胁陆地生态环境的安全。

其次,由于水位下降,河床带来的污染物超标浓度会升高,加剧环境污染,不利于黄河上游生态系统的保护。

再次,水沙可以被调整,河道可以被重塑,湖泊可以被淹没,大片农田可以被淹没,这将会影响农业的开垦,影响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此外,黄河流域的洪水及水质状况也会受到河流演变的影响。

二、黄河流域水沙运行规律黄河流域的水沙运行规律是由时间段、水沙流量、水位、流域内外气温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黄河主要流经三大河流域:黄河中游河流域、黄河上游河流域和黄河下游河流域。

按照季节变化,黄河水沙运行一般经历九个阶段:汛期、消胀期、小水期、大水期、涨水期、涨落期、涨水谷底期、涨水峰值期和洪峰台头期。

其中,汛期(5月中旬至7月底)是洪水最大的时期,其水位基本上在50米以上,水量最大,河道和湖泊充满水,江河湖泊泛滥。

消胀期(8月初至9月中旬)和小水期(9月中旬至11月初)的水位都不高,大约在50米以下,水沙流量变小,冬季洪水特别小,有较多湖泊陷入干涸。

大水期(11月初至1月初)、涨水期(1月初至2月初)和涨落期(2月初至4月中旬)的水位变化不大,但水沙流量大小波动较大。

涨水谷底期(4月中旬至5月初)的水位最低,除此之外,涨水峰值期(5月初至5月中旬)和洪峰台头期(5月中旬至5月底)的水沙运行开始发生变化,水位上升,水沙流量增加。

三、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之间的关系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策略研究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策略研究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7T08:28:19.49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6月第11期作者: 1张飞捷 2晁小莉 3李逸群[导读] 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极不协调。

1张飞捷 2晁小莉 3李逸群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 730030;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 450000;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 730030摘要: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极不协调。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频繁,因此,为保障黄河长久安澜,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一关键问题。

本文首先说明了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变化过程,然后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策略。

关键词:黄河上游;水沙;调控;机制一、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变化过程黄河上游头道拐断面天然年径流量、实测年径流量和实测年输沙量过程及不同阶段统计特征值对比情况。

1919—1959 年头道拐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 3.187×1010 m3 、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为 2.505×1010 m3 、多年平均实测输沙量为 1.42×108 t(基准值)。

与基准值相比:1960—1989 年头道拐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增加了 13.1%、实测径流量减少了 1.1%、实测输沙量减少了 7.4%; 1990—2004 年头道拐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减少了 14.6%、实测径流量减少了 41.8%、实测输沙量减少了 74.8%; 2005—2020 年头道拐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增加了 7.2%、实测径流量减少了 17.5%、实测输沙量减少了 56.9%。

二、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现状(一)河道淤积萎缩与新“悬河”问题黄河上游宁蒙河段由峡谷河段与平原河段构成,其中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统称“内蒙古河段”)是典型的平原冲积性河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主要冲积性河段淤积萎缩,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m,内蒙古河段主槽过流能力减少,先后发生了6次凌汛决口和1次汛期决口,防凌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数 据 , 利分 析各 站 点水 沙 变化趋 势 , 揭示 多尺 度周 期变 化 特征 1 时 段 划分
该时段整个 黄河上游河段 处于天然状 态 . 各站平
于揭 示 该河 段 水沙 变化规 律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数 据来 源于 黄河 上游 4 6 0 3年为 龙羊 峡一 刘 家峡 两库 联合 调 度时段 ,由 丁 该 时段 内 的来 水 、来沙 变化 较大 ,在该 时段 内 又分 1 9 8 6 — 1 9 9 3年 和 1 9 9 4 — 2 0 0 3年 两个 时段 。分 别 统计 这 5个时 段 的水沙 变化 .由此 分析 出各 站不 同时段
积 的泥沙没有得到冲刷 。
关键词 : 输 沙量 ; 径流量 ; 宁 蒙 河段 ; 黄 河 上 游 中图分类号 : T V1 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1 4 4 ( 2 0 1 4 ) 0 4 — 0 0 0 1 — 0 4
黄 河发 源 于青 藏高 原 巴彦喀 拉 山的约 古宗 列 盆
水 面积 3 8 . 6 x 1 0 k m , 占全 河 流域 面 积 的 5 1 . 3 %, 河 道 平均 比降 l %, 流经 青海 、 四川 I、 甘肃 、 宁夏 、 内蒙古 五 省 区 。2 O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 受 气候 波 动 、 水库 修 建( 特 别 是刘 家 峡 和 龙羊 峡 水 库 的修 建 ) 、 工 农业 用 水 引 沙 以及 水 土保 持 措施 等 因素 的影 响 , 黄 河 上游 来水 来 沙变 化过 程更 加 复杂 。这对 黄 河 中下游 河道 演变 、 水力发电、 水量 分配 以及 航运 等 方 面都会 产生 重 要影 响 。研 究黄 河 上游 水 沙 变 化 特征 及 原 因 . 对
的水 沙变 化情 况 。黄河 上游 河段简 化 的水系 及水 利 工程 分布 如 图 1 所示
2 时 段 年 平 均 水 沙 沿 程 变 化
根据 前述 5个 统计 时段 ,对黄 河上 游各 主要控 制站 的年 径流 量 、 年输沙 量系列 资料 进行 了统 计 。 以
分析 各不 同时段 的水 沙变 化情 况 .干流各 断 面水量 和输 沙量 演变 曲线 见 图 2 、 3 。 其各 时段 演变 情况 如下 。

第5 O卷 第 4期
2 01 4年 4月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GAN S U WA T E R RE S OU RC ES AN D HY DR 0P 0W E R T E C HN0L O GY
V0 J . 50. No. 4 Ap r . , 2 01 4
蒙河 段虽 有一 定灌 溉引水 量 .但 由于其 灌溉 历史 悠
久 ,可 视 为天然 状 态 ) : 1 9 6 0 — 1 9 6 8年 为青 铜 峡水 库
以上 天然 时段 ,以下为受 青铜 峡 和 三盛公 水 库影 响 时段 ; 1 9 6 9 — 1 9 8 5年 为刘 家 峡 水 库 运 行 时 段 : 1 9 8 6 —

水文水资源 ・
黄 河上游干流各控制站 水沙变化规律 分析研 究
赵 昌瑞 , 赵 明旭 , 关 磊
( 黄 河 水利 委 员会 上 游 水文 水 资源局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要 : 选取 黄河上 游 4 6个各 类水文站 资料 , 使 用常用 的时域分析 法和频域分析 法 来处理数 据。结 果表 明 : ①1 9 5 2 —
2 . 1 1 9 5 2 - 1 9 5 9时 段
流站 1 1 个、 支 流站 2 1个 、 灌 区站 6个 、 水 库 站 7个 1 9 5 2 — 2 0 0 3年 共计 2 3 9 2站 年 的 径 流 、泥 沙 资料 观 测 资料 , 使 用 常 用 的 时域 分 析法 和频 域 分 析法 来 处
地, 河 源 至 内蒙古 托 克托 县 河 口镇 ( 头 道拐 ) 为 黄河 流域 的上游 。黄河 上游位 于东经 9 5 . 0 。1 1 1 . 1 。 、 北纬
3 2 . 5 。 ~ 4 1 . 8 。 间, 河长 3 4 7 2 k m, 水 面 落差 3 4 9 6 m. 集
1 9 5 9时段 来水量处在平水 状态 , 宁蒙灌 区引水量为统计 时段 最低 水平 ; 刘 家峡 以上 河段输 沙量也处在 平均状 态。 兰 州一 青铜峡 河段 增加幅度 最大 , 同时青铜峡 以下河段 的淤积强度也最大。 1 9 6 0 — 1 9 6 8时段 来水量为 最大, 输沙量为次 大, 仅低 于前 一时段 。下河 沿一 青铜峡 、 石嘴 山一 巴颜 高勒 河段 处在 淤积状 态 , 青铜峡 一 石嘴 山河段及 巴颜 高勒 以下河 段 处在 冲 刷 状 态。1 9 6 9 一 l 9 8 5时段 来 水 量 为 次 大 , 宁 蒙 河段 输 沙 量 大 大 少 于 前 两 个 时段 。 1 9 8 6 一 l 9 9 3时段 宁 蒙 河段 来 水量 为次小 , 输 沙量基本为最 小水平 。1 9 9 4 — 2 0 0 3时段 主要 产流 区水量处在统计 时段的最枯段 , 从 源 区到宁 蒙河段 , 沿程 水 量 偏 少幅 度 基 本 一 致 。② 黄 河 上 游 水 沙 序 列 年 际 发 生 根 本 转 变 的主 要 决 定 因 素是 上 游 降水 量 、 引水 量 的 增 大 及龙 羊峡 、 刘家峡 两座水库联合运 用, 将大量 的汛期 水量调 节至非汛期 , 从 而使 汛期 洪水 流量 大幅减小 , 其抉 沙能力 降低 , 从而造成 汛期 泥沙淤积在库 区和 河床 中。而非 汛期水量 虽然明显增加 , 但挟 沙水流并没有增 大, 从 而使 汛期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