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最值专题】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求最值典型例题讲解,中考手拉手模型压轴题解析
2023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之最值模型瓜豆原理
专题13 最值模型-瓜豆原理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题型,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集中点。
掌握该压轴题型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专题就最值模型中的瓜豆原理(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解读】瓜豆原理:若两动点到某定点的距离比是定值,夹角是定角,则两动点的运动路径相同。
主动点叫瓜,从动点叫豆,瓜在直线上运动,豆也在直线_上运动;瓜在圆周上运动,豆的轨迹也是圆。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模型1、运动轨迹为直线模型1-1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解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理由: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模型1-2如图,在△APQ中AP=AQ,∠P AQ为定值,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解析:当AP 与AQ 夹角固定且AP :AQ 为定值的话,P 、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
理由: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 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 点轨迹线段。
【最值原理】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时,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
1)当动点轨迹确定时可直接运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2)当动点轨迹不易确定是直线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确定:①观察动点运动到特殊位置时,如中点,端点等位置时是否存在动点与定直线的端点连接后的角度不变,若存在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②当某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不变时,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③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时,若可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为直线;④若动点轨迹用上述方法都合适,则可以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已知轨迹的线段求值。
专题4.5圆---利用“瓜豆”模型求最值-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必会几何模型剖析(全国通用)
上述模型在数学江湖中也被称作“捆绑动点轨迹模型”
Q
强化训练
“瓜豆”模型
提升能力
1.如图,正方形ABCD中,AB=12,E是BC边上一点,CE=7,F是正方形内部一点,
且EF=3,连接EF,DE,DF,并将△DEF绕点D逆时针旋转90º得到△DMN(点M,N
10
分别为点E,F的对应点),连接CN,则CN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
2
2
E G
D
A
圆型运动轨迹
典例精讲
考点2-2
【引例】如图,已知A是⊙O外一点,P是⊙O上的动点,线段AP的中点为Q,连
接OA,OP.若⊙O的半径为2,OA=4,则线段OQ的最小值是(
A.0
B.1
C.2
B )
D.3
【思考】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
解:连接AO,取AO的中点M,连接QM,PO.
O
A
(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
∠OAM=∠PAQ;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
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模型”.
2
倍而得到的,所以点P所在圆的圆心绕点A逆时针旋转90º,
再乘以 2 就是点C所在圆的圆心B´,而半径也缩小
2
2倍,
2
即 2 .根据点圆最值模型,可知:BB´-CB´≤BC≤BB´+CB´,
即3 2 ≤BC≤ 5 2 ,因此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 3 2 .
初中数学解题模型专题讲解42---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5 / 19
Q
A
P
O
【分析】Q 点满足(1)∠PAQ=45°;(2)AP:AQ= 2 :1,故 Q 点轨迹是个圆. 连接 AO,构造∠OAM=45°且 AO:AM= 2 :1.M 点即为 Q 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 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 Q 的轨迹圆.
Q
M
P
A
O
【练习】如图,点 P(3,4),圆 P 半径为 2,A(2.8,0),B(5.6,0),点 M 是圆 P 上的 动点,点 C 是 MB 的中点,则 AC 的最小值是_______.
引例 2: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作 AQ⊥AP 且 AQ=AP.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Q
A
P
O
【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 A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得 AQ,故 Q 点轨迹 与 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
P F
E
B
D
C
【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 F 点运动路径长与 P 点相同,P 从 E 点
运动到 A 点路径长为 8,故此题答案为 8.
13 / 19
【2013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 2 3 的一个定点,AC ⊥x 轴于点 M,交直线 y=-x 于点 N,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APB=30°,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思考 1】: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以 AP 为一边作等边△APQ.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的最值模型-瓜豆模型(原理)(解析版)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的最值模型-瓜豆模型(原理)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和各类模拟考试的重要题型,学生受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集中点。
掌握该压轴题型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专题就最值模型中的瓜豆原理(动点轨迹为直线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解读】瓜豆原理:若两动点到某定点的距离比是定值,夹角是定角,则两动点的运动路径相同。
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本专题受教学进程影响,故只对瓜豆原理中的直线型轨迹作讲解。
主动点叫瓜,从动点叫豆,瓜在直线上运动,豆也在直线_上运动;瓜在圆周上运动,豆的轨迹也是圆。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模型:运动轨迹为直线型1)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解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理由: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2)如图,在△APQ中AP=AQ,∠PAQ为定值,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解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
理由: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
【最值原理】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时,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
1)当动点轨迹确定时可直接运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2)当动点轨迹不易确定是直线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确定:①观察动点运动到特殊位置时,如中点,端点等位置时是否存在动点与定直线的端点连接后的角度不变,若存在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②当某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不变时,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③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时,若可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为直线;④若动点轨迹用上述方法都合适,则可以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已知轨迹的线段求值。
初中数学最值系列问题之瓜豆原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初中数学有一类动态问题叫做主从联动,这类问题应该说是非常出题,好多优秀老师都在研究它,原因是它在很多名校模考的时候经常出现,有的老师叫他瓜豆原理,个人理解可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吧,主动点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则从动点的轨迹就是什么。
也有的老师叫他旋转相似,或者手拉手。
我感觉这类问题在解答的时候需要有轨迹思想,就是先要明确主动点的轨迹,然后要搞清楚主动点和从动点的关系,进而确定从动点的轨迹来解决问题,但在解答问题时,要符合解不超纲的原则,所以最后解决问题还是用到了旋转相似的知识,也就是动态手拉手模型,下面整理一些题目来集中训练一下这类题目,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涉及的知识和方法:知识:①相似;②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③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垂线段最短;④点到圆上点共线有最值。
方法:第一步:找主动点的轨迹;第二步:找从动点与主动点的关系;第三步:找主动点的起点和终点;第四步:通过相似确定从动点的轨迹,第五步:根据轨迹确定点线、点圆最值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主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从动点),根据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
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 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GABCDEF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的值为( )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一文搞定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重磅精编)---6.5
瓜豆原理作者介绍:朱昌伟,中学教师,9年教龄。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双学士学位。
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现任深圳市耐思培优总校区理科教研组长,主编的《初中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已出版,本文即为其中一讲:瓜豆原理。
原理概述俗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数学上有“种线得线,种圆得圆”:平面内,动点Q 随着动点P 的运动而运动,我们把点P 叫做主动点,点Q 叫做从动点;当这两个动点与某个定点连 线的夹角一定,且与该定点距离之比一定时(简记为“定角、定比”),易判断两个动点与定点构成的三角形形状一定,大小可能变,此时两个动点的轨迹形状相同,瓜豆问题的本质是 旋转、相似(包含全等)变换,往往与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相结合,考查类型有: (1)确定动点轨迹;(2)求运动路程;(3)求线段最值、面积最值等.基本模型一、种直线得直线(主动点与从动点的轨迹都是直线或直线上一部分) 1.图1 图2如图1,已知l 为定直线,O 为直线外一定点,P 为直线l 上一动点,连接OP ,若Q 为直线 OP 上一点(一般在线段OP 上),且Q 点到O 点的距离与P 点到O 点的距离之比为定值k (k >0且k ≠1),即k OP OQ=,此时我们可认为Q 、P 两点与定点O 连线的夹角一定(夹角为0°),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条件,因而Q 点的运动轨迹也是直线;如图2,另取 一组对应的点P ’、Q ’,则k OPOQ P O Q O =='',因而△OQ ’Q ∽△OP ’P ,相似比为k ,可知从动点Q 在平行于l 的直线m 上运动.易判断点O 到直线m 和l 的距离之比也等于k. 2.图1 图2如图1,已知l 为定直线,O 为直线外一定点,P 为直线l 上一动点,将射线OP 绕着点O 按 确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旋转一个确定的角度α(0<α<180°),得到射线OM ,在射线 OM 上取一点Q ,使k OP OQ=(k 为大于0的定值),此时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条件, 因而Q 点的运动轨迹也是直线;如图2,另取一组对应的点P ’、Q ’,则Q 点的运动轨迹即 为直线QQ ’,∵∠POQ=∠P ’OQ ’=α,∴∠POP ’=∠QOQ ’,又∵k P O Q O OP OQ=='',∴△OPP ’∽△OQQ ’.特别的,当k=1时,△OPP ’≌△OQQ ’.k ≠1时,△OQQ ’可看做由 △OPP ’绕着O 点旋转并放缩(0<k <1时缩小,k >1时放大)而来.直线QQ ’可看做由直 线l 绕着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而来,0<α<90°时,两直线的夹角即为α.典型例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 为y 轴正半轴上 一动点,以AB 为一边向下作等边△ABC ,连接OC ,则线段 O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分析】B 为主动点,C 为从动点;方法一:与从动点有关的线段最值,优先转化为与主动点有关的线段最值,将线段OA 绕着点A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O ’A ,构造全等三角形可实现线段的转化;方法二:两动点与定点A 连线的夹角为定值(60°),到点A的距离之比为定值1(即CA:BA=1),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特征,主动点B 的轨迹为射线,则从动点C 的轨迹也为射线,确定其轨迹后,依据“垂线段最短”求OC 得最小值.【解答】方法一:如图1,将线段OA 绕着点A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O ’A ;连接O ’B ,易证△AO ’B ≌△AOC ,则OC=O ’B ,即求O ’B 的最小值;由于O ’为定点,点B 在y 轴正半轴上运动,如图2,由垂线段最短,知O ’B ⊥y 轴时,O ’B 最小,连接OO ’,则 △AOO ’为等边三角形,作O ’H ⊥OA 于H ,此时O ’B=OH=21OA=2,即OC 的最小值为2.图1 图2 方法二:如图3,当点B 位于原点时,对应的点C 位于1C (2,-23) 处,当点B 位于2B (0,334)时,对应的点C 位于2C (0,-334) 处,则点C 的运动轨迹为射线21C C ,当OC ’⊥21C C 时,OC ’ 最小;易证△O AB 2≌△12C AC ,∴∠12C AC =∠O AB 2=60°, 则∠C OC '2=60°,∴OC ’=223OC =2,即OC 的最小值为2.【小结】1.动点引起的最值问题,经常需要确定动点轨迹; 图3 2.两种方法中,均有两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会伴随产生一组全等三角形;3.方法二中,由于从动点的轨迹为射线,因而先确定其端点,再找一组特殊位置的主动点和从动点(目的是便于计算),即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4.严格来说,y 轴的正半轴不包括原点,因此C 点的轨迹不包括点1C .典型例题1-2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4,动点E 从A 点出发,沿着AB 边向终点B 作无折返运动,连接DE ,以DE 为边向右上方作正 方形DEFG ,则点E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F 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分析】E 为主动点,F 为从动点,依据正方形的性质,两动点与定点A 的连线夹角恒为45°,且始终有DF :DE=2,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特征,故F 点的运动轨迹为线段,由临界情况确定该线段的两个端点,结合“共点旋转(手拉手)”相似模型,运用相似比计算该线段长.【解答】如图1,连接BF 、BD 和DF ,由正方形的性质知DEDFDA DB ==2,图1∠BDA=∠FDE=45°,则∠ADE=∠BDF ,∴△DAE ∽△DBF ,∴BF=2AE ,当E点位于A点处时,F点位于B点处,当E点位于B点处时,F点的位置如图2,则F点的运动轨迹即为图2中的线段BF,BF=2AB=42,即点F经过的路径长为42.图2【小结】1.图1中,△DAB与△DEF构成“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伴随产生一组相似三角形(△DAE和△DBD);2.瓜豆题型的突破口在于找到从动点、主动点和某定点之间的“定角、定比”关系.变式训练1-1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4,AD为高,E为直线AD上一动点,连接CE并以CE为边向下作等边△CEF,连接DF;则点E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DF的最小值为_________.变式训练1-2(原创)如图,在△ABC中,∠A=105°,∠ABC=30°,AC=2,动点D从A点出发,沿着AC边向终点C作无折返运动,以BD为边向上作△BDE,使∠BDE=∠A,且∠E=45°,则点D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E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F为直线CE上一动点,连接BF,则线段BF的最小值为_______.变式训练1-3(多种方法)如图,已知AB=12,点C在线段AB上,且AC=4,以AC为一边向上作等边△ACD,再以CD为直角边向右作Rt△DCE,使∠DCE=90°,F为斜边DE的中点,连接DF,随着CE边长的变化,BF长也在改变,则BF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二、种曲线得曲线(主动点与从动点的轨迹都是双曲线或双曲线一部分)其原理与模型一类似,不再赘述,直接看例题: 典型例题2-1如图,点A 是双曲线xy 4=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双曲线的另一支于点B ,以AB 为斜边作等腰Rt △ABC , 点C 落在第二象限内,随着点A 的运动,点C 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但始终在同一函数图像上,则该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 【分析】A 为主动点,C 为从动点;方法一:根据点C 坐标判断,连接CO 过点C 向x 轴作垂线段,构建“三垂直”模型,设点A 坐标,表示出点C 坐标,观察其坐标符合的函数解析式; 方法二: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判断;方法三:动点A 、C 与定点O 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特征,因而点C 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任意的点C 均可看做对应的点A 绕着点O 逆时针旋转90°而来,因而点C 的轨迹可看做由原双曲线第一象限的一支绕点O 逆时针旋转得到. 【解答】方法一:连接OC ,作CD ⊥x 轴于点D ,AE ⊥x 轴于点E ,由双曲线的对称性知OA=OB ,又∵△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O ⊥OA ,CO=OA ,则易证△COD ≌△OAE ,设A (a,a 4),则C (-a 4,a ),易判断点C 在反比例函数y=-x 4(x <0)上,故答案为:y=-x 4(x <0).方法二:辅助线同方法一,由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知COD AOE S S ∆∆==2,易判断点C 在反比例函数y=-x 4(x <0)上.方法三:点C 的轨迹可看做由原双曲线第一象限的一支绕点O 逆时针旋转得到,因而新反比例函数的k 与原函数k 互为相反数,故点C 在反比例函数y=-x 4(x <0)上. 变式训练2-1如图,Rt △ABO 中,∠AOB=90°,点A 在第一象限、点B 在第四象限, 且AO :BO=1:,若点A (x 0,y 0)的坐标x 0,y 0满足y 0=,则点B (x ,y )的坐标x ,y 所满足的关系式为 .三、种圆得圆(主动点与从动点的轨迹都是圆或圆弧) 1.图1 图2如图1,已知点P 为⊙M 上一动点,O 为定点(一般在圆外),Q 为直线OP 上一点(一般在线段OP 上),若OP OQ=k (k >0且k ≠1),则主动点P 、从动点Q 与定点O 符合“定角(0°)、定比”特征,因而Q 点的轨迹也是圆,如何确定该圆的圆心和半径呢?如图2,连接MP 、MO ,作QN ∥PM ,交MO 于点N ,则△OQN ∽△OPM ,从而有MPNQ OPOQOMON===k,由于M 、O 为定点,k为定值,∴N 为定点,设⊙M 半径为R ,⊙N 半径为r ,∵NQ=kMP=kR,∴NQ 长为定值,由圆的定义知,点Q 在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即Q 点的轨迹是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2.图1 图2如图1,已知点P 为⊙M 上一动点,O 为定点(一般在圆外),将射线OP 绕着点O 按确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旋转一个确定的角度α(0<α<180°),得到射线OT ,在射线OT 上有一点Q ,满足OP OQ=k (k 为大于0的常数),则主动点P 、从动点Q 与定点O 符合“定角、定比”的特征,因而Q 点的轨迹也是圆,如何确定该圆的圆心和半径呢?如图2,连接MP 、MO ,将射线OM 绕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得到射线OS ,在射线OS 上取一点N ,使OM ON =k,则N 为定点,易证△OQN ∽OPM ,则OPOQPM QN=k ,∴QN=kPM=kR,则QN 为定值,由圆的定义知,点Q在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即Q 点的轨迹是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特别的,当k=1时,△OQN ≌OPM ,⊙N 和⊙M 为等圆,⊙N 可看做由⊙M 绕着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而来;当k ≠1时,⊙N 可看做由⊙M 绕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且半径放缩k 倍(0<k <1时缩小,k >1时放大)而来.典型例题3-1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8,BC=6,点D 是以点A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连接BD ,点M 为BD 中点,线段CM 长度的最大值为________.【分析】方法一:关联三角形法,取AB 的中点E ,连接EC 、EM 和AD ,放到△CEM 中求解CM 的范围,三点共线时取最大值; 方法二:辅助圆法,从动点相关的线段优先转化为主动点相关的线段,将线段BC 加倍延长,借助中位线构造出2CM ,即求2CM 的最大值; 方法三:符合瓜豆原理基本模型,确定从动点M 的轨迹圆,进而求CM 的最大值.【解答】方法一:如图1,取AB 的中点E ,连接EC 、EM 和AD ,∵M 为BD 的中点,∴EM 为△BAD 的中位线,∴EM=21AD=2;∵∠ACB=90°,∴CE=21AB=5,CM ≤CE+EM ,即CM ≤7,当且仅当C 、E 、M 共线时(如图2),CM 取得最大值7.图1 图2方法二:如图3,延长BC 至点F ,使CF=BC ,则F 为定点,连接DF ,则CM 为△BDF 的中位线,∴FD=2CM ,当FD 最大时,CM 最大;如图4,连接FA 并延长,与⊙A 交于点D ,此时FD 最大,易知AF=AB=10,则此时FD=14,对应CM 的最大值即为7.图3 图4方法三:主动点D、从动点M与定点B符合“定角(0°)、定比”特征,因而点M的轨迹为圆;如图5,连接AD,∵M为BD的中点,∴取AB得中点E,连接EM,可知E为定点且EM=1AD=2,根据圆的定义知,点M的轨迹为以E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如图6,∵C为⊙E 2外一定点,∴连接CE并延长,与⊙E交于点M,此时CM最大,此时CM=CE+EM=7.图5 图6【小结】以上方法中,辅助线均有一举多得之妙,我们可总结出一些常见的辅助线作法:①出现直角三角形:常作斜边的中线;②出现直角三角形:常倍长直角边,构造等腰三角形;③出现线段中点:常取另一线段的中点,构造中位线;④出现线段中点:常倍长另一线段,构造中位线.典型例题3-2(改编)如图,△ABC中,AB=3,AC=2,以BC为斜边作等腰Rt△BCD(与△ABC分布在直线BC的两侧),连接AD,则线段AD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分析】方法一:∵△B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以AB为斜边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与△BCD构成“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伴随产生一组相似三角形,用“关联三角形”法求出AD的最大值.方法二:不妨固定AB边,则主动点C在以A为圆心,2为半径的一段圆弧上运动,它与从动点D、定点B符合“定角、定比”特征,借助模型确定D点的轨迹圆弧,求出AD的最大值.【解答】方法一:如图1,以AB 为斜边向下作等腰Rt △BAE ,连接DE ,则△BAE ∽△BCD ,从而易证△BAC ∽△BED ,∴21==AB BE ACDE ,∴DE=2AC =2,又AE=2232=AB ,∴AD ≤AE+DE ,即AD ≤225,如图2,当且仅当A 、E 、D 三点共线时,AD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225.图1 图2 方法二:如图3,假定AB 边固定,则主动点C 在半圆(不包括端点G 、H )上运动,从动点D 可看作由主动点C 绕着点B 顺时针旋转45°,且到点B 的距离缩至22倍而来,则将主动圆心A 按照相同的操作可得到从动圆心F ,从动圆的半径缩小至主动圆半径的22(即构造△BDF ∽△BCA ,与构造“手拉手”模型本质相同),D 点在如图所示的半圆(不包括端点I 、J )上运动,A 为⊙F 外一定点,∴当A 、F 、D 共线时,AD 最大,最大值为AF+DF=225. 图3 【小结】1.方法一与方法二实质相同,只是方法二多了确定主动点轨迹、从动点轨迹的过程;2.由图2可知,当AD 取得最大值时,∠BAC=∠BDE=90°,∠BAD=∠CAD=45°,因而可以变换多种问法,如当AD 取得最大值时,求∠BAD 、∠BAC 的大小,求BC 长、BD 长等; 3.本题可稍稍加大难度,将“求AD 得最大值”改为“求△ABD 面积的最大值”(答案为4269+,方法见视频讲解);4.许多同学误将主动点和从动点的轨迹判断为完整的圆,虽不影响结论,但不够严谨.5.共点旋转与瓜豆可谓形影相伴模型,很多题往往用两种方法均可解答;变式训练3-1如图,一次函数y =2x 与反比例函数y =x k (k >0)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点P 在以C (﹣2,0)为圆心,1为半径的⊙C 上,连接AP ,Q 是AP 的中点,连接OQ ,已知OQ 长的最大值为23,则k 的值为______;B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变式训练3-2(原创)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心在x 轴正半轴上的⊙M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A(-1,0),交y轴正半轴于点B(0,3),交y轴负半轴于点C,动点P从点B出发,沿着⊙M顺时针向终点C做无折返运动,D(-2,0),在点P 运动过程中,连接DP,Q为线段DP上一点且始终满足PQ=2DQ,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Q 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线段DQ扫过的区域面积为________.变式训练3-3(原创)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1,0),以OA为直径的圆上有两个动点C、D,连接BC,并以BC为直角边向逆时针方向作Rt△BCE,使∠CBE=90°,∠BEC=30°,连接CD、ED和BD,则C、D两点的位置在变化的过程中,△BCE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_______;线段DE的最小值为_________;当∠EBD最大时,线段BE和CD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中考真题6在第二象限分支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1.如图,点A是双曲线y=-x点B,以AB为底作等腰△ABC,且∠ACB=120°,点C在第一象限,随着点A的运动,点Ck上运动,则k的值为()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但点C始终在双曲线y=xA.1B.2C.3D.42.如图,抛物线y=x2﹣4与x轴交于A、B两点,P是以点C(0,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的动点,Q是线段PA的中点,连结OQ.则线段OQ的最大值是()A.3B.C.D.4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DCA=30°,点F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连接DF,以DF为斜边作∠DFE=30°的直角三角形DEF,使点E和点A位于DF两侧,点F从点A 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点E的运动路径长是.4.如图,矩形ABCD中,AB=4,AD=2,E为AB的中点,F为EC上一动点,P为DF中点,连接PB,则PB的最小值是()A.2 B.4 C.D.5.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C=22,点P在以斜边AB为直径的半圆上,M为PC的中点,当点P沿着半圆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为.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AD=3,点P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BP,作点A关于直线BP的对称点A1,连接A1C,设A1C的中点为Q,当点P从点A出发,沿边AD运动到点D时停止运动,点Q的运动路径长为.7.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以EF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连接CG,则CG的最小值为.8.如图,正方形ABCD中,AB=2,O是BC边的中点,点E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2,连接DE,将线段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DF,连接AE,CF.(1)求证:AE=CF;(2)若A,E,O三点共线,连接OF,求线段OF的长.(3)求线段OF长的最小值.参考答案变式训练1-11.变式训练1-2262+;2622+.变式训练1-3 6.变式训练2-1y=-x 2.变式训练3-12532,1051452+.变式训练3-298π;27839π+.变式训练3-3 43;3-3;BE=3CD.中考真题1.B2.C3.3344.D5.π6.33π7.258.(1)证明:如图1,由题意知:∠EDF=90°,ED=DF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C=90°,AD=CD ,∴∠ADC=∠EDF , 即∠ADE+∠EDC=∠EDC+∠CDF ,∴∠ADE=∠CDF ,在△ADE 和△DCF 中, ∵,∴△ADE ≌△DCF ,∴AE=CF ;(2)如图2,过F 作OC 的垂线,交BC 的延长线于P ,∵O 是BC 的中点,且AB=BC=2,∵A ,E ,O 三点共线,∴OB=,由勾股定理得:AO=5,∵OE=2,∴AE=5﹣2=3,由(1)知△ADE ≌△DCF , ∴∠DAE=∠DCF ,CF=AE=3,∵∠BAD=∠DCP ,∴∠OAB=∠PCF ,∵∠ABO=∠P=90°,∴△ABO ∽△CPF ,∴==2, ∴CP=2PF ,设PF=x ,则CP=2x ,由勾股定理得:32=x 2+(2x )2,x=或﹣(舍去),∴FP=,OP=+=, 由勾股定理得:OF==, (3)方法一:如图3,由于OE=2,所以E 点可以看作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半圆上运动,延长BA 到P 点,使得AP=OC ,连接PE ,∵AE=CF ,∠PAE=∠OCF ,∴△PAE ≌△OCF ,∴PE=OF ,当PE 最小时,为O 、E 、P 三点共线,OP===5,∴PE=OF=OP ﹣OE=5﹣2,∴OF 的最小值是5﹣2. 方法二:如图4,连接OD ,将△O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IDF ,连接OI 、OF ,在Rt △OCD 中,OD=22CD OC +=5,在Rt △ODI 中,OI=22ID OD +=52,∵OF ≥OI-FI ,而FI=OE=2,∴OF ≥52-2,即OF 的最小值是5﹣2.。
2020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用瓜豆原理解决最值问题
2020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用瓜豆原理解决最值问题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A OQP【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PQA MO【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1.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3.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4.△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1.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的一个定点,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 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GABCDEF【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1.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 的值为()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中考专题:最值问题之瓜豆原理
中考专题-------路径之瓜豆原理知识必备一、旋转及性质1.旋转的定义:一个图形绕点沿定方向旋转定的角度;2.旋转三要素:①旋转中心(绕哪个点转);②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③旋转角度;3.旋转的性质:①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与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即旋转前后图形全等;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间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二、位似及性质1.位似的定义:若两个图形F 和F 的点之间可以建立一对应关系,并且满足:①每组对应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O ;②每组对应点都在点O 的同侧或异侧;③对每组对应点A 和A',有k OAOA '(k 为常数),则称图形F 和F 位似,k 叫位似比;2.位似三要素:①位似中心(关于哪个点位似);②位似方向(同侧或异侧);③位似比(等于相似比);3.位似的性质:成位似的两个图形必相似:把一个几何图形变换成与之位似的图形,叫做位似变换;利用位似变换可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若位似比大于1,则通过位似变换把原图形放大;若位似比小于1.则通过位似变换把原图形缩小。
方法提炼 一.旋转作图问题1:在平面内有两点 A.B.请将点B 绕点人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0°. ”二、位似作图问题2:如图:.已知线段AB ,请以点A 为位似中心31为位似比,在同侧将线段AB 进行位似变换。
三、模型建立(一)旋转变换问题3:(1)如图14-2-5,已知等腰Rt△APQ.其中A为定点,根据旋转作图的经验,请你说说:点Q可以看作点P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2)如图14-2-6.若改为等边△APQ呢?(3)如图1-27.若改为任意等腰△APQ(其顶角为α)呢?问题4:在问题3中,若点P在一条定直线l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如图14-2-8至图14-2-10所示,请问:点Q的运动路径是什么?它可以看作点P的路径如何而来?问题5:在问题4中,若将“定直线1”改为“定⊙O" .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如何?反思:这里是“圆生圆”;注意:点Q所在的轨迹圆圆心O’也是原来的圆心O定点A经过相应的旋转而来;总结:这里仅牵扯到“旋转变换”,不妨称P 为主动点。
中考专题-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解析版)
专题01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专题说明】近些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动点的运动轨迹类问题,通常出题以求出轨迹的长度或最值最为常见。
很多考生碰到此类试题常常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
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压轴点.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黑洞.掌握该压轴点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动点轨迹问题的基本图形作一详述.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其实初中阶段如遇求轨迹长度仅有2种类型:“直线型”和“圆弧型”(两种类型中还会涉及点往返探究“往返型”),对于两大类型该如何断定,通常老师会让学生画图寻找3处以上的点来确定轨迹类型进而求出答案,对于填空选择题而言不外乎是个好方法,但如果要进行说理很多考生难以解释清楚。
瓜豆原理:一个主动点,一个从动点(根据某种约束条件,跟着主动点动),当主动点运动时,从动点的轨迹相同.只要满足:1.两“动”,一“定”;2.两动点与定点的连线夹角是定角3.两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值是定值。
【引例】(选讲)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结论:P、Q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当∠P AQ≤90°时,∠P AQ等于MN与BC夹角)P、Q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AQ(由△ABC∽△AMN,可得AP:AQ=BC:MN)如图,D、E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上的中点,P为中线AD上的动点,把线段PC绕C点逆时针旋转60°,得到P’,EP’的最小值【分析】结合这个例题我们再来熟悉一下瓜豆模型第一层:点P’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吗?答:是直线,可以通过P在A,D时,即始末位置时P’对应的位置得到直线轨迹,对于选填题,可找出从动点的始末位置,从而快速定位轨迹,若要说理则需要构造手拉手证明.第二层:点P’的运动长度和点P的运动长度相同吗?答:因为点P’与点P到定点C的距离相等,则有运动路径长度相等,若要说理则同样需要构造手拉手结构,通过全等证明.第三层:手拉手模型怎么构造?答:以旋转中心C为顶点进行构造,其实只要再找一组对应的主从点即可,简单来说就是从P点的轨迹即线段AD中再找一个点进行与P点类似的的旋转,比如把线段AD中的点A绕C点逆时针旋转60°,即为点B,连接BP’即可得到一组手拉手模型,虽然前面说是任意点,但一般来说我们选择一个特殊位置的点进行旋转后的点位置也是比较容易确定的,比如说点D进行旋转也是比较方便的.P'末P'第四层:分析∠CAP 和∠CBP ’答:由全等可知∠CAP =∠CBP ’,因为B 为定点,所以得到P ’轨迹为直线BP ’第五层:点P 和点P ’轨迹的夹角和旋转角的关系答:不难得出本题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要注意的是如果旋转角是钝角,那么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的补角,这个在后面的例题中会出现.P'D'P'P'大气层:前面提到,如果是选填题,可以通过找从动点的始末位置快速定位轨迹线段,或者通过构造手拉手,通过全等或相似得出相等角然后得出轨迹,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找出从动点P ’的轨迹,再作垂线段并求出垂线段的长得到最小值,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答:还可以对关键点进行旋转来构造手拉手模型,从而代换所求线段,构造如下.将点E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SAS 全等型),从而得到P ’E =PG ,最小值即为点G 到AD 的距离.要注意的是因为要代换P ’E ,所以E 点的旋转方式应该是从P ’ P ,所以是顺时针旋转,求轨迹时的旋转方式则是P P ’,注意区分.策略一:找从动点轨迹 连接BP ’,由旋转可得,CP =C P’,∠P’CP =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ACB =60°,P'∴∠ACB =∠PC P’, ∴△ACP ≌△BC P’(SAS ), ∴∠CBP ’=∠CAP ,∵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P 是对称轴AD 上的一个动点, ∴∠CAP =30°,BD =2, ∴∠CB P’=30°,即点P’的运动轨迹为直线B P’, ∴当D P’⊥B P’时,EP’最短, 此时,EP’=12BD +ED =122 +2=3∴EP’的最小值是3策略二:代换所求线段将点E 绕C 点顺时针旋转60°得到点G ,连接PG ,CG ,EP ’由旋转可得EC = CG , CP =CP ’,∠P ’CP =60°,∠ECG =60°, ∴△ECG 是等边三角形,EG =2 ∵∠PCP ’=∠ECG ∴∠PCG =∠EC P ’ ∴△GCP ≌△ECP ’(SAS ), ∴EP ’=GP ,过点G 作AD 的垂线GH 垂足为H ,GH 即为所求.∵∠GEC=∠ACD∴HE∥DC∵∠GHD=∠ADC∴HG∥DC故G,E,H三点共线,则有HE∥DC又E是AC中点,分线段成比例可知H是AD中点∴HE=11 2DC='=21=3EP GP HE EG==++∴EP’的最小值是3总共提到了3种处理方式:1.找始末,定轨迹2.在轨迹上找一点旋转,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3.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即逆向构造.那么什么具体选择什么方法更合适呢?我们再看一道例题【例题2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现在,我们分别用上面提到的3种策略来处理这个题目策略一:找始末,定轨迹我们分别以BE ,AE 为边,按题目要求构造等边三角形得到G 1与G 2,连接G 1与G 2得到点G 的轨迹,再作垂线CH 得到最小值.前面提到过从动点轨迹和主动点轨迹的夹角与旋转角有关,我们可以调用这个结论,得到∠AMG 1=60°,进一步得到△MBG 1为等腰三角形后,求CH 就不难了,可得5=2CHEBDAF2EBC2EBC2EBCM 2ECN2EC2EC策略二:在点F 轨迹上找一点进行旋转.我们分别对A ,B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 对A 点旋转会得到一个正切值为14的角,即1tan tan 4∠GME=∠AFE=,然后进一步算出最值或【简证】311202EM AE EN NEC IC ==⇒=︒⇒=∠,则5=2CH 对B 点旋转得到∠EMG =∠FBE =90°,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策略三: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讲点C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H ,易证△CGE ≌△HFE ,则有CG =HF ,作MH ⊥AB 于M ,HM 即为所求.相比之下,先求轨迹后再求垂线段时,比较麻烦,而反向旋转代换所求线段感觉清爽很多.EBADFEBADEBA DFEBA DFEBADF NF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策略一:反向构造+伸缩如图从主动点F到从动点G可以理解为,将线段FE绕定点E顺时针旋转了45,反向构造则需要把CE绕点E逆时针旋转45°,倍,得到EH,显然△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进一步得到FEH GEC△△∽,所以=2CG FH .策略二:求轨迹——以BE为底向上作等腰Rt△BHE,易得G点轨迹所在直线为BD,故CG最小值为E主动点HEHEE E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F 为AB 边上一点,连接EF ,以EF 为底 【分析】虽然是双动点,仍可以操作操作策略一:代换所求线段 ,取AH =AF ,易知FG HFE △A △∽,则有=2AG HE策略二:求轨迹,以BE 为底向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HE ,显然H 点在对角线BD 上,由相似可知∠EHG =90°,故G 点轨迹为BD , 其本质还是旋转相似.其他方法:对角互补+邻边相等可得全等,显然MG =NE ,故BG 平分∠ABC ,则点G 轨迹对应直线B D .HEHEEEN M E如图,在△ABC中,∠ACB=90°,AC=BC=4,点D是BC边的中点,点P是AC边上一个动【分析】解法一:求轨迹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T,作射线TQ.证明△CDP≌△TDQ(SAS),推出∠DCP=∠DTQ=90°,推出∠CTQ=30°,推出点Q在射线TQ上运动,当CQ⊥TQ时,CQ的值最小.解法二: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在CD的上方,作等边△CDM,连接PM,过点M作MH⊥CB于H.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解:解法一:如图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T,作射线TQ.∵∠CDT=∠QDP=60°,DP=DQ,DC=DT,∴∠CDP =∠QDT , 在△CDP 和△TDQ 中,⎩⎪⎨⎪⎧DP =DQ∠CDP =∠TDQ DC =DT, ∴△CDP ≌△TDQ (SAS ), ∴∠DCP =∠DTQ =90°, ∵∠CTD =60°, ∴∠CTQ =30°,∴点Q 在射线TQ 上运动(点T 是定点,∠CTQ 是定值), 当CQ ⊥TQ 时,CQ 的值最小,最小值=12CT =12CD =14BC =1,解法二:如图,CD 的上方,作等边△CDM ,连接PM ,过点M 作MH ⊥CB 于H .∵△DPQ ,△DCM 都是等边三角形, ∴∠CDM =∠PDQ =60°, ∵DP =DQ ,DM =DC , ∴△DPM ≌△DQC (SAS ), ∴PM =CQ ,∴PM 的值最小时,CQ 的值最小,当PM ⊥MH 时,PM 的最小值=CH =12CD =1,∴CQ 的最小值为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5,BC =53,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含B 、C 两点),连接AP ,以点A为中心,将线段AP 逆时针旋转60°到AQ ,连接DQ ,则线段DQ 的最小值为( )【分析】法1:以AB 为边向右作等边△ABF ,作射线FQ 交AD 于点E ,过点D 作DH ⊥QE 于H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Q =90°,推出∠AEF =60°,推出点Q 在射线FE 上运动,求出DH ,可得结论. 法2:逆向构造,以AD 为边向右作等边△ADF 法1:如图,以AB 为边向右作等边△ABF ,作射线FQ 交AD 于点E ,过点D 作DH ⊥QE 于H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P =∠BAD =90°,∵△ABF ,△APQ 都是等边三角形,∴∠BAF =∠PAQ =60°,BA =FA ,PA =QA , ∴∠BAP =∠FAQ , 在△BAP 和△FAQ 中,⎩⎪⎨⎪⎧BA =FA∠BAP =∠FAQ PA =QA, P∴△BAP ≌△FAQ (SAS ), ∴∠ABP =∠AFQ =90°, ∵∠FAE =90°-60°=30°, ∴∠AEF =90°-30°=60°, ∵AB =AF =5,AE =AF ÷cos 30°=10 33, ∴点Q 在射线FE 上运动, ∵AD =BC =53,∴DE =AD -AE =5 33,∵DH ⊥EF ,∠DEH =∠AEF =60°, ∴DH =DE ﹒sin 60°=5 33× 32=52,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Q 与H 重合时,DQ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52,法2: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将点D 绕A 点逆时针旋转 60°,得到点F ,故△AQD ≌△APF ,52DQ PF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P是对角线AC上的动点,连接DP,将直线DP绕点P顺旋转相似:如图,作DH⊥AC于H,连接HG延长HG交CD于F,作HE⊥CD于E.∵DG⊥PG,DH⊥AC,∴∠DGP =∠DHA , ∵∠DPG =∠DAH , ∴△ADH ∽△PDG ,∴AD DP =DHDG ,∠ADH =∠PDG , ∴∠ADP =∠HDG , ∴△ADP ∽△DHG , ∴∠DHG =∠DAP =定值, ∴点G 在射线HF 上运动, ∴当CG ⊥HF 时,CG 的值最小,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C =90°,∴∠ADH +∠HDF =90°, ∵∠DAH +∠ADH =90°, ∴∠HDF =∠DAH =∠DHF , ∴FD =FH ,∵∠FCH +∠CDH =90°,∠FHC +∠FHD =90°, ∴∠FHC =∠FCH , ∴FH =FC =DF =1.5,在Rt △ADC 中,∵∠ADC =90°,AD =4,CD =3, ∴AC =32+42=5,DH =A D ﹒DC AC =125,∴CH =CD 2-DH 2=95, ∴EH =DH ﹒CH CD =3625,∵∠CFG =∠HFE ,∠CGF =∠HEF =90°,CF =HF , ∴△CGF ≌△HEF (AAS ), ∴CG =HE =3625, ∴CG 的最小值为3625, 故答案为3625.。
中考数学复习之线段最值之瓜豆原理,附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线段和差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两个动点,一个动点随着另一个动点的运动而运动,通过找到两动点的轨迹,求线段最值.瓜豆原理说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两点运动的轨迹性质一样.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AP ,Q 为AP 中点. 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 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 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 点始终为AP 中点,连接AO ,取AO 中点M ,则M 点即为Q 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 是OP 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 ∽△AOP ,QM :PO =AQ :AP =1:2.【小结】确定Q 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 、Q 、P 始终共线可得:A 、M 、O 三点共线,由Q 为AP 中点可得:AM =12AO .Q 点轨迹相当于是P 点轨迹成比例缩放.引例2: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AP ,作AQ ⊥AP 且AQ =AP . 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AQ ,故Q 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 ⊥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考虑AP =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且可得半径MQ =PO .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引例3:如图,△APQ 是直角三角形,∠P AQ =90°且AP =2AQ ,当P 在圆O 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 ⊥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 ;考虑AP :AQ =2:1,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O :AM =2:1.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 、Q ,可称点P 为“主动点”,点Q 为“从动点”. 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 =∠OAM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 :AQ =AO :AM ,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 与P 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例1:如图,点P (3,4),圆P 半径为2,A (2.8,0),B (5.6,0),点M 是圆P 上的动点,点C 是MB 的中点,则AC 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 点为主动点,C 点为从动点,B 点为定点.考虑C 是BM 中点,可知C 点轨迹:取BP 中点O ,以O 为圆心,OC 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 轨迹.当A 、C 、O 三点共线且点C 在线段OA 上时,AC 取到最小值,根据B 、P 坐标求O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 ,再减去OC 即可.最小值为32. 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 是直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P ,取AP 中点Q ,当点P 在BC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当P 点轨迹是直线时,Q 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 、Q 向BC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 =2AQ ,所以QN 始终为AM 的一半,即Q 点到BC 的距离是定值,故Q 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 =90°且AP =AQ ,当点P 在直线BC 上运动时,求Q 点轨迹?【分析】当AP 与AQ 夹角固定且AP :AQ 为定值的话,P 、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 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 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Q 2Q 1AB C(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0),点B 是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C 、D 在x 正半轴上,以AB 为边在AB 的下方作等边△ABP ,点B 在y 轴上运动时,求OP 的最小值.【分析】求OP 最小值需先作出PB 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 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 与点O 重合时,作出P 点位置P 1;(2)当点B 在x 轴上方且AB 与x 轴夹角为60°时,作出P 点位置P 2.连接P 1P 2,即为P 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2=OA =3,所以OP =32. 练习题1.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 =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2.如图,正方形ABCD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3.△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4.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5.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 ⊥x 轴于点M ,交直线y =-x 于点N ,若点P 是线段ON 上的一个动点,∠APB =30°,BA ⊥P A ,则点P 在线段ON 上运动时,A 点不变,B 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 从点O 运动到点N 时,点B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6.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OABCDE FAB CDE OGAB CDEF7.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 的值为( )A .2B .4C .6D .88.如图,A (-1,1),B (-1,4),C (-5,4),点P 是△ABC 边上一动点,连接OP ,以OP 为斜边在OP 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 ,当点P 在△ABC 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 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9.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10.如图,线段AB =2,点C 为平面上一动点,且∠ACB =90°,将线段AC 的中点P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Q ,连接BQ ,则线段BQ 的最大值为 .ABCDP11.如图,⊙O的直径AB=2,C为⊙O上动点,连接CB,将CB绕点C逆时针旋转90⁰得到CD,连接OD,则OD的最大值为________12.如图,在 ABC中,∠ACB=90°,点D在BC边上,BC=5,CD=2,点E是边AC所在直线上的一动点,连接DE,将DE绕点D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F,连接BF,则BF的最小值为____13.已知边长为6的等边△ABC中,E是高AD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BE,将线段BE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到BF,连接DF,则在点E运动的过程中,当线段DF长度的最小值时,DE的长度为.14.如图1,在△ABC中,BE平分∠ABC,CF平分∠ACB,BE与CF交于点D.(1)若∠BAC=74°,则∠BDC=;(2)如图2,∠BAC=90°,作MD⊥BE交AB于点M,求证:DM=DE;(3)如图3,∠BAC=60°,∠ABC=80°,若点G为CD的中点,点M在直线BC上,连接MG,将线段GM绕点G逆时针旋转90°得GN,NG=MG,连接DN,当DN最短时,直接写出∠MGC的度数.1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5x +5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C 两点,抛物线y =x 2+bx +c 经过A 、C 两点,与x 轴的另一交点为B . (1)求抛物线解析式;(2)若点M 为x 轴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当点M 运动到某一位置时,△ABM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35,求此时点M 的坐标; (3)如图2,以B 为圆心,2为半径的⊙B 与x 轴交于E 、F 两点(F 在E 右侧),若P 点是⊙B 上一动点,连接P A ,以P A 为腰作等腰Rt △P AD ,使∠P AD =90°(P 、A 、D 三点为逆时针顺序),连接FD .求FD 长度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1. π -2 4.8 6.527.D 8.3 9.4-12 1 12.7214.127°,25°15.(1)y=x 2-6x+5 (2)M(2,-3)、(4,-3) (3)2。
2020年中考最值问题系列之瓜豆原理解析,数学总复习专项训练之最值解答方法(含解析与答案)
最值系列问题之瓜豆原理
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
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
动点轨迹之“圆”
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真题战场
动点轨迹之“直线”
真题战场
所谓“瓜豆原理”,就是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
2020中考数学复习微专题:用瓜豆原理解决最值问题
2020中考数学复习微专题:用瓜豆原理解决最值问题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A OQP【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PQA MO【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1.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3.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4.△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1.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的一个定点,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 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GABCDEF【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1.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 的值为()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一文搞定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重磅精编)
瓜豆原理原理概述俗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数学上有“种线得线,种圆得圆”:平面内,动点Q 随着动 点P 的运动而运动,我们把点P 叫做主动点,点Q 叫做从动点;当这两个动点与某个定点连 线的夹角一定,且与该定点距离之比一定时(简记为“定角、定比”),易判断两个动点与定 点构成的三角形形状一定,大小可能变,此时两个动点的轨迹形状相同,瓜豆问题的本质是 旋转、相似(包含全等)变换,往往与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相结合,考查类型有: (1)确定动点轨迹;(2)求运动路程;(3)求线段最值、面积最值等.基本模型一、种直线得直线(主动点与从动点的轨迹都是直线或直线上一部分) 1.图1 图2如图1,已知l 为定直线,O 为直线外一定点,P 为直线l 上一动点,连接OP ,若Q 为直线OP 上一点(一般在线段 OP 上),且Q 点到O 点的距离与P 点到O 点的距离之比为定值k (k >0且k ≠1),即k OP OQ=,此时我们可认为Q 、 P 两点与定点O 连线的夹角一定(夹角为0°),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条件,因而Q 点的运动轨迹也是 直线;如图2,另取一组对应的点P ’、Q ’,则k OPOQP O Q O =='',因而△OQ ’Q ∽△OP ’P ,相似比为k ,可知从动点Q 在平行于l 的直线m 上运动.易判断点O 到直线m 和l 的距离之比也等于k. 2.图1 图2如图1,已知l 为定直线,O 为直线外一定点,P 为直线l 上一动点,将射线OP 绕着点O 按确定的方向(如顺时针) 旋转一个确定的角度α(0<α<180°),得到射线OM ,在射线OM 上取一点Q ,使k OP OQ=(k 为大于0的定值), 此时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条件,因而Q 点的运动轨迹也是直线;如图2,另取一组对应的点P ’、Q ’,为直线QQ ’,∵∠POQ=∠P ’OQ ’=α,∴∠POP ’=∠QOQ ’,又∵k P O Q O OP OQ=='',∴△OPP ’∽△OQQ ’.特别的,当k=1时,△OPP ’≌△OQQ ’.k ≠1时,△OQQ ’可看做由 △OPP ’绕着O 点旋转并放缩(0<k <1时缩小,k >1时放大)而来.直线QQ ’可看做由直 线l 绕着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而来,0<α<90°时,两直线的夹角即为α.典型例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 为y 轴正半轴上 一动点,以AB 为一边向下作等边△ABC ,连接OC ,则线段 O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分析】B 为主动点,C 为从动点;方法一:与从动点有关的线段最值,优先转化为与主动点有关的线段最值,将线段OA 绕着点A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O ’A ,构造全等三角形可实现线段的转化; 方法二:两动点与定点A 连线的夹角为定值(60°),到点A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1(即CA:BA=1),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特征,主动点B 的轨迹为射线,则从动点C 的轨迹也为射线,确定其轨迹后,依据“垂线段最短”求OC 得最小值.【解答】方法一:如图1,将线段OA 绕着点A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O ’A ;连接O ’B ,易证△AO ’B ≌△AOC ,则OC=O ’B ,即求O ’B 的最小值;由于O ’为定点,点B 在y 轴正半轴上运动,如图2,由垂线段最短,知O ’B ⊥y 轴时,O ’B 最小,连接OO ’,则△AOO ’为等边三角形,作O ’H ⊥OA 于H ,此时O ’B=OH=21OA=2,即OC 的最小值为2.图1 图2 方法二:如图3,当点B 位于原点时,对应的点C 位于1C (2,-23) 处,当点B 位于2B (0,334)时,对应的点C 位于2C (0,-334) 处,则点C 的运动轨迹为射线21C C ,当OC ’⊥21C C 时,OC ’ 最小;易证△O AB 2≌△12C AC ,∴∠12C AC =∠O AB 2=60°, 则∠C OC '2=60°,∴OC ’=223OC =2,即OC 的最小值为2.【小结】1.动点引起的最值问题,经常需要确定动点轨迹; 图32.两种方法中,均有两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会伴随产生一组全等三角形;3.方法二中,由于从动点的轨迹为射线,因而先确定其端点,再找一组特殊位置的主动点和从动点(目的是便于计算),即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4.严格来说,y 轴的正半轴不包括原点,因此C 点的轨迹不包括点1C .典型例题1-2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4,动点E 从A 点出发,沿着AB 边向终点B 作无折返运动,连接DE ,以DE 为边向右上方作正 方形DEFG ,则点E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F 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分析】E 为主动点,F 为从动点,依据正方形的性质,两动点与定点A 的连线夹角恒为45°,且始终有DF :DE=2,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特征,故F 点的运动轨迹为线段,由临界情况确定该线段的两个端点,结合“共点旋转(手拉手)”相似模型,运用相似比计算该线段长.【解答】如图1,连接BF 、BD 和DF ,由正方形的性质知DEDFDA DB =2, 图1∠BDA=∠FDE=45°,则∠ADE=∠BDF ,∴△DAE ∽△DBF ,∴BF=2AE , 当E 点位于A 点处时,F 点位于B 点处,当E 点位于B 点处时,F 点的 位置如图2,则F 点的运动轨迹即为图2中的线段BF ,BF=2AB=42, 即点F 经过的路径长为42.图2【小结】1.图1中,△DAB 与△DEF 构成“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伴随产生一组相似三角形(△DAE 和△DBD ); 2.瓜豆题型的突破口在于找到从动点、主动点和某定点之间的“定角、定比”关系.变式训练1-1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AB=4,AD 为高,E 为直线AD 上一动 点,连接CE 并以CE 为边向下作等边△CEF ,连接DF ;则点E 在运 动的过程中,线段DF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变式训练1-2动点D 从A 点出发,沿着AC 边向终点C 作无折返运动,以BD 为边向上作△BDE ,使∠BDE=∠A ,且∠E=45°,则点D 运动 的整个过程中,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F 为直线CE 上一动点,连接BF ,则线段BF 的最小值为_______.变式训练1-3(多种方法)如图,已知AB=12,点C 在线段AB 上,且AC=4,以AC 为一边向上作等边△ACD ,再以CD 为直角边向右作Rt △DCE ,使∠DCE=90°,F 为斜边DE 的中点,连接DF ,随着CE 边长的变化,BF 长也在改变,则BF 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二、种曲线得曲线(主动点与从动点的轨迹都是双曲线或双曲线一部分) 其原理与模型一类似,不再赘述,直接看例题: 典型例题2-1如图,点A 是双曲线xy 4=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双曲线的另一支于点B ,以AB 为斜边作等腰Rt △ABC , 点C 落在第二象限内,随着点A 的运动,点C 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但始终在同一函数图像上,则该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 【分析】A 为主动点,C 为从动点;方法一:根据点C 坐标判断,连接CO 过点C 向x 轴作垂线段,构建“三垂直”模型,设点A 坐标,表示出点C 坐标,观察其坐标符合的函数解析式; 方法二: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判断;方法三:动点A 、C 与定点O 符合瓜豆原理“定角、定比”的特征,因而点C 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任意的点C 均可看做对应的点A 绕着点O 逆时针旋转90°而来,因而点C 的轨迹可看做由原双曲线第一象限的一支绕点O 逆时针旋转得到.【解答】方法一:连接OC ,作CD ⊥x 轴于点D ,AE ⊥x 轴于点E ,由双曲线的对称性知OA=OB ,又∵△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O ⊥OA ,CO=OA ,则易证△COD ≌△OAE ,设A (a,a 4),则C (-a 4,a ),易判断点C 在反比例函数y=-x 4(x <0)上,故答案为:y=-x 4(x <0).方法二:辅助线同方法一,由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知COD AOE S S ∆∆==2,易判断点C 在反比例函数y=-x 4(x <0)上.方法三:点C 的轨迹可看做由原双曲线第一象限的一支绕点O 逆时针旋转得到,因而新反比例函数的k 与原函数k 互为相反数,故点C 在反比例函数y=-x 4(x <0)上. 变式训练2-1如图,Rt △ABO 中,∠AOB=90°,点A 在第一象限、点B 在第四象限, 且AO :BO=1:,若点A (x 0,y 0)的坐标x 0,y 0满足y 0=,则点B (x ,y )的坐标x ,y 所满足的关系式为 .三、种圆得圆(主动点与从动点的轨迹都是圆或圆弧) 1.图1 图2如图1,已知点P 为⊙M 上一动点,O 为定点(一般在圆外),Q 为直线OP 上一点(一般在线段OP 上),若OP OQ=k (k >0且k ≠1),则主动点P 、从动点Q 与定点O 符合“定角(0°)、定比”特征,因而Q 点的轨迹也是圆,如何确定该圆的圆心和半径呢?如图2,连接MP 、MO ,作QN ∥PM ,交MO 于点N ,则△OQN ∽△OPM ,从而有MPNQ OPOQOMON===k,由于M 、O 为定点,k 为定值,∴N 为定点,设⊙M 半径为R ,⊙N 半径为r ,∵NQ=kMP=kR,∴NQ 长为定值,由圆的定义知,点Q 在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即Q 点的轨迹是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 2.图1 图2如图1,已知点P 为⊙M 上一动点,O 为定点(一般在圆外),将射线OP 绕着点O 按确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旋转一个确定的角度α(0<α<180°),得到射线OT ,在射线OT 上有一点Q ,满足OP OQ=k (k 为大于0的常数),则主动点P 、从动点Q 与定点O 符合“定角、定比”的特征,因而Q 点的轨迹也是圆,如何确定该圆的圆心和半径呢?如图2,连接MP 、MO ,将射线OM 绕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得到射线OS ,在射线OS 上取一点N ,使OM ON=k,则N 为定点,易证△OQN ∽OPM ,则OPOQPM QN=k ,∴QN=kPM=kR,则QN 为定值,由圆的定义知,点Q 在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即Q 点的轨迹是以N 为圆心,kR 长为半径的圆.特别的,当k=1时,△OQN ≌OPM ,⊙N 和⊙M 为等圆,⊙N 可看做由⊙M 绕着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而来;当k ≠1时,⊙N 可看做由⊙M 绕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且半径放缩k 倍(0<k <1时缩小,k >1时放大)而来.典型例题3-1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8,BC=6,点D 是以点A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连接BD ,点M 为BD 中点,线段CM 长度的最大值为________.【分析】方法一:关联三角形法,取AB 的中点E ,连接EC 、EM 和AD ,放到△CEM 中求解CM 的范围,三点共线时取最大值;方法二:辅助圆法,从动点相关的线段优先转化为主动点相关的线段,将线段BC 加倍延长,借助中位线构造出2CM ,即求2CM 的最大值;方法三:符合瓜豆原理基本模型,确定从动点M 的轨迹圆,进而求CM 的最大值.【解答】方法一:如图1,取AB 的中点E ,连接EC 、EM 和AD ,∵M 为BD 的中点,∴EM 为△BAD 的中位线,∴EM=21AD=2;∵∠ACB=90°,∴CE=21AB=5,CM ≤CE+EM ,即CM ≤7,当且仅当C 、E 、M 共线时(如图2),CM 取得最大值7.图1 图2方法二:如图3,延长BC 至点F ,使CF=BC ,则F 为定点,连接DF ,则CM 为△BDF 的中位线,∴FD=2CM ,当FD 最大时,CM 最大;如图4,连接FA 并延长,与⊙A 交于点D ,此时FD 最大,易知AF=AB=10,则此时FD=14,对应CM 的最大值即为7.方法三:主动点D 、从动点M 与定点B 符合“定角(0°)、定比”特征,因而点M 的轨迹为圆;如图5,连接AD ,∵M 为BD 的中点,∴取AB 得中点E ,连接EM ,可知E 为定点且EM=21AD=2,根据圆的定义知,点M 的轨迹为以E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如图6,∵C 为⊙E 外一定点,∴连接CE 并延长,与⊙E 交于点M ,此时CM 最大,此时CM=CE+EM=7.图5 图6【小结】以上方法中,辅助线均有一举多得之妙,我们可总结出一些常见的辅助线作法:①出现直角三角形:常作斜边的中线;②出现直角三角形:常倍长直角边,构造等腰三角形;③出现线段中点:常取另一线段的中点,构造中位线;④出现线段中点:常倍长另一线段,构造中位线.典型例题3-2(改编)如图,△ABC 中,AB=3,AC=2,以BC 为斜边作等腰Rt △BCD (与△ABC 分布在直线BC 的两侧),连接AD ,则线段AD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分析】方法一:∵△B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以AB 为斜边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与△BCD 构成“共点旋转(手拉手)”模型,伴随产生一组相似三角形,用“关联三角形”法求出AD 的最大值.方法二:不妨固定AB 边,则主动点C 在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一段圆弧上运动,它与从动点D 、定点B 符合“定角、定比”特征,借助模型确定D 点的轨迹圆弧,求出AD 的最大值.【解答】方法一:如图1,以AB 为斜边向下作等腰Rt △BAE ,连接DE ,则△BAE ∽△BCD ,从而易证△BAC ∽△BED ,∴21==ABBE AC DE,∴DE=2AC =2,又AE=2232=AB ,∴AD ≤AE+DE ,即AD ≤225,如图2,当且仅当A 、E 、D 三点共线时,AD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225.图1 图2方法二:如图3,假定AB 边固定,则主动点C 在半圆(不包括端点G 、H )上运动,从动点D 可看作由主动点C 绕着点B 顺时针旋转45°,且到点B 的距离缩至22倍而来,则将主动圆心A 按照相同的操作可得到从动圆心F ,从动圆的半径缩小至主动圆半径的2(即构造△BDF ∽△BCA ,与构造“手拉手”模型本质相同),D 点在线时,AD最大,最大值为AF+DF=225. 图3【小结】1.方法一与方法二实质相同,只是方法二多了确定主动点轨迹、从动点轨迹的过程;2.由图2可知,当AD 取得最大值时,∠BAC=∠BDE=90°,∠BAD=∠CAD=45°,因而可以变换多种问法,如当AD取得最大值时,求∠BAD、∠BAC的大小,求BC长、BD长等;3.本题可稍稍加大难度,将“求AD得最大值”改为“求△ABD面积的最大值”(答案为4269 ,方法见视频讲解);4.许多同学误将主动点和从动点的轨迹判断为完整的圆,虽不影响结论,但不够严谨.5.共点旋转与瓜豆可谓形影相伴模型,很多题往往用两种方法均可解答;变式训练3-1如图,一次函数y=2x与反比例函数y=xk(k>0)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P在以C(﹣2,0)为圆心,1为半径的⊙C上,连接AP,Q是AP的中点,连接OQ,已知OQ长的最大值为23,则k的值为______;BQ的最大值为________.变式训练3-2(原创)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心在x轴正半轴上的⊙M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A(-1,0),交y轴正半轴于点B(0,3),交y轴负半轴于点C,动点P从点B出发,沿着⊙M顺时针向终点C做无折返运动,D(-2,0),在点P运动过程中,连接DP,Q为线段DP上一点且始终满足PQ=2DQ,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Q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线段DQ扫过的区域面积为________.变式训练3-3(原创)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1,0),以OA为直径的圆上有两个动点C、D,连接BC,并以BC为直角边向逆时针方向作Rt△BCE,使∠CBE=90°,∠BEC=30°,连接CD、ED和BD,则C、D两点的位置在变化的过程中,△BCE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_______;线段DE的最小值为_________;当∠EBD最大时,线段BE和CD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中考真题6在第二象限分支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底作等腰1.如图,点A是双曲线y=-xk上△ABC,且∠ACB=120°,点C在第一象限,随着点A的运动,点C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但点C始终在双曲线y=x运动,则k的值为()A.1B.2C.3D.42.如图,抛物线y=x2﹣4与x轴交于A、B两点,P是以点C(0,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的动点,Q是线段PA的中点,连结OQ.则线段OQ的最大值是()A.3B.C.D.4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DCA=30°,点F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连接DF,以DF为斜边作∠DFE=30°的直角三角形DEF,使点E和点A位于DF两侧,点F从点A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点E的运动路径长是.4.如图,矩形ABCD中,AB=4,AD=2,E为AB的中点,F为EC上一动点,P为DF中点,连接PB,则PB的最小值是()A.2 B.4 C.D.5.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C=22,点P在以斜边AB为直径的半圆上,M为PC的中点,当点P沿着半圆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为.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AD=3,点P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BP,作点A关于直线BP的对称点A1,连接A1C,设A1C的中点为Q,当点P从点A出发,沿边AD运动到点D时停止运动,点Q的运动路径长为.7.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以EF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连接CG,则CG的最小值为.8.如图,正方形ABCD中,AB=2,O是BC边的中点,点E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2,连接DE,将线段DE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连接AE,CF.(1)求证:AE=CF;(2)若A,E,O三点共线,连接OF,求线段OF的长.(3)求线段OF长的最小值.参考答案变式训练1-11.变式训练1-2262+;2622+.变式训练1-36.变式训练2-1y=-x 2.变式训练3-12532,1051452+.变式训练3-298π;27839π+.变式训练3-343;3-3;BE=3CD.中考真题1.B2.C3.3344.D5.π6.33π7.258.(1)证明:如图1,由题意知:∠EDF=90°,ED=DF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C=90°,AD=CD ,∴∠ADC=∠EDF ,即∠ADE+∠EDC=∠EDC+∠CDF ,∴∠ADE=∠CDF ,在△ADE 和△DCF 中,∵,∴△ADE ≌△DCF ,∴AE=CF ;(2)如图2,过F 作OC 的垂线,交BC 的延长线于P ,∵O 是BC 的中点,且AB=BC=2,∵A ,E ,O 三点共线,∴OB=,由勾股定理得:AO=5,∵OE=2,∴AE=5﹣2=3,由(1)知△ADE ≌△DCF ,∴∠DAE=∠DCF ,CF=AE=3,∵∠BAD=∠DCP ,∴∠OAB=∠PCF ,∵∠ABO=∠P=90°,∴△ABO ∽△CPF ,∴==2,∴CP=2PF ,设PF=x ,则CP=2x ,由勾股定理得:32=x 2+(2x )2,x=或﹣(舍去),∴FP=,OP=+=, 由勾股定理得:OF==, (3)方法一:如图3,由于OE=2,所以E 点可以看作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半圆上运动,延长BA 到P 点,使得AP=OC ,连接PE ,∵AE=CF ,∠PAE=∠OCF ,∴△PAE ≌△OCF ,∴PE=OF ,当PE 最小时,为O 、E 、P 三点共线,OP===5,∴PE=OF=OP ﹣OE=5﹣2,∴OF 的最小值是5﹣2. 方法二:如图4,连接OD ,将△O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IDF ,连接OI 、OF , 在Rt △OCD 中,OD=22CD OC +=5,在Rt △ODI 中,OI=22ID OD +=52,∵OF ≥OI-FI ,而FI=OE=2,∴OF ≥52-2,即OF 的最小值是5﹣2.。
2021年中考压轴之瓜豆原理求线段最值问题
中考线段最值问题----瓜豆原理【问题引入】如下图1所示,Q为OP的中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Q为OP的中点,当P点在线段AB上运动时,Q点的运动轨迹是什么?【问题分析】如下图2,当P点为于A点时,此时Q点位于OA的中点Q1;当P点位于B点时,此时Q点位于OB的中点Q2;我们发现,△OQ1Q2△△OAB,随着Q点位置的不同,△OQ1Q2与△OAB 一直相似,其本质为动态相似!【模型建立】此类题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是另一个动点Q,P和Q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即为本文要探讨的瓜豆原理。
1、两个概念:主动点:主动运动的点称为主动点,如上图1中的P点;从动点:由于主动点运动而“被迫”运动的点称为从动点,如上图1中的Q点;2、瓜豆原理成立的两个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为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值.举例如下:如下图3:,动点P在直线BC上运动,A为定点,Q为另一动点,且满足条件:①∠PAQ是定值;②AP:AQ是定值,则动点Q的轨迹与动点P的轨迹一致,即:P在直线BC上动,则Q在另一直线MN上动,且△BAC∽△MAN(动态相似)。
3、核心结论①从动点的运动轨迹与主动点运动轨迹一致,即如果主动点在直线上运动,则从动点也必然在直线上运动;如果主动点在圆上运动,则从动点也必然在圆上运动,故非常形象的称之为“瓜豆原理”。
②主动点的起点、终点、定点组成的三角形与从动点的起点、终点、定点组成的三角形相似(或全等),如上图中△AMN∽△ABC。
③主动点运动轨迹与从动点的运动轨迹的夹角(锐角)等于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
如上图中∠PAQ=α。
【类型总结】---核心处理方法:Step1:找出主动点的起点和终点;Step2:找出题中所有的定点;Step3:验证两个必要条件,即:①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为定值;②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值。
最值模型之瓜豆模型(原理)圆弧轨迹型-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及参考答案
最值模型之瓜豆模型(原理)圆弧轨迹型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和各类模拟考试的重要题型,学生受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集中点。
掌握该压轴题型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专题就最值模型中的瓜豆原理(动点轨迹为圆弧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解读】模型1、运动轨迹为圆弧模型1-1. 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Q点轨迹是?如图,连接AO,取AO中点M,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则动点Q是以M为圆心,MQ为半径的圆。
模型1-2. 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AQ=90°且AP=k⋅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如图,连结AO,作AM⊥AO,AO:AM=k:1;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k。
则动点Q是以M为圆心,MQ为半径的圆。
模型1-3. 定义型:若动点到平面内某定点的距离始终为定值,则其轨迹是圆或圆弧。
(常见于动态翻折中)如图,若P为动点,但AB=AC=AP,则B、C、P三点共圆,则动点P是以A圆心,AB半径的圆或圆弧。
模型1-4. 定边对定角(或直角)模型1)一条定边所对的角始终为直角,则直角顶点轨迹是以定边为直径的圆或圆弧.如图,若P为动点,AB为定值,∠APB=90°,则动点P是以AB为直径的圆或圆弧。
2)一条定边所对的角始终为定角,则定角顶点轨迹是圆弧.如图,若P为动点,AB为定值,∠APB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为圆弧。
【模型原理】动点的轨迹为定圆时,可利用:“一定点与圆上的动点距离最大值为定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和,最小值为定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差”的性质求解。
1(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OB的一条直角边OB在x轴上,点A的坐标为(-6,4);Rt△COD中,∠COD=90°,OD=43,∠D=30°,连接BC,点M是BC中点,连接AM.将Rt△COD以点O为旋转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线段AM的最小值是()A.3B.62-4C.213-2D.22(2023·四川广元·统考一模)如图,线段AB为⊙O的直径,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B=4,BC=2,点P是⊙O上一动点,连接CP,以CP为斜边在PC的上方作Rt△PCD,且使∠DCP=60°,连接OD,则OD长的最大值为.3(2023·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如图,M是正方形ABCD边CD的中点,P是正方形内一点,连接BP,线段BP以B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Q,连接MQ.若AB=4,MP=1,则MQ的最小值为.4(2023·湖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7,动点P在矩形的边上沿B→C→D→A运动.当点P不与点A、B重合时,将△ABP沿AP对折,得到△AB P,连接CB ,则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CB 的最小值为.5(2023·山东·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90°,AB=5,AD=4,AD< BC,点E在线段BC上运动,点F在线段AE上,∠ADF=∠BAE,则线段BF的最小值为.6(2023·浙江金华·九年级校考期中)如图,点A,C,N的坐标分别为(-2,0),(2,0),(4,3),以点C为圆心、2为半径画⊙C,点P在⊙C上运动,连接AP,交⊙C于点Q,点M为线段QP的中点,连接MN,则线段MN的最小值为.7(2023上·江苏连云港·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已知矩形ABCD,AB=6,BC=4,P为矩形ABCD内一点,且∠BPC=135°,若点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到点Q,则PQ的最小值为.8(2023下·陕西西安·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问题提出:(1)如图①,在△ABC中,AB=AC,∠BAC=120°,BC=43,则AB的长为;问题探究:(2)如图②,已知矩形ABCD,AB=4,BC=5,点P是矩形ABCD内一点,且满足∠APB= 90°,连接CP,求线段CP的最小值;问题解决:(3)如图③所示,我市城市绿化工程计划打造一片四边形绿地ABCD,其中AD∥BC,AD= 40m,BC=60m,点E为CD边上一点,且CE:DE=1:2,∠AEB=60°,为了美化环境,要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尽可能大,求绿化区域ABCD面积的最大值.课后专项训练1(2023·安徽合肥·校考一模)如图,在△ABC中,∠B=45°,AC=2,以AC为边作等腰直角△ACD,连BD,则BD的最大值是()A.10-2B.10+3C.22D.10+22(2023春·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已知:如图,在△ABC中,∠BAC=30°,BC=4,△ABC面积的最大值是( ).A.8+43B.83+4C.83D.8+833(2022秋·江苏扬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A是⊙B上任意一点,点C在⊙B外,已知AB=2,BC=4,△ACD是等边三角形,则△BCD的面积的最大值为()A.43+4B.4C.43+8D.64(2023·山东济南·一模)正方形ABCD中,AB=4,点E、F分别是CD、BC边上的动点,且始终满足DE=CF,DF、AE相交于点G.以AG为斜边在AG下方作等腰直角△AHG使得∠AHG=90°,连接BH.则BH的最小值为()A.25-2B.25+2C.10-2D.10+25(2023上·江苏连云港·九年级统考期中)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B=3,BC=4,点P是BC边上一动点(点P不与点B,C重合),连接AP,作点B关于直线AP的对称点M,连接CM,则CM的最小值为.6(2023春·广东深圳·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点G是△ABC内的一点,且∠BGC=120°,△BCF是等边三角形,若BC=3,则FG的最大值为.7(2023·江苏泰州·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矩形ABCD中,AD=10,AB=16,P为CD的中点,连接BP.在矩形ABCD外部找一点E,使得∠BEC+∠BPC=180°,则线段DE的最大值为.8(2023·陕西渭南·三模)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5,点E在BC上,且CE=4BE,点M 为矩形内一动点,使得∠CME=45°,连接AM,则线段AM的最小值为.9(2023江苏扬州·三模)如图,在等边△ABC和等边△CDE中,AB=6,CD=4,以AB、AD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FD,连接AF.若将△CDE绕点C旋转一周,则线段AF的最小值是.10(2023秋·湖北武汉·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 AC=22,点D为△ABC所在平面内一点,∠BDC=90°,以AC、CD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CDE,则CE的最小值为.11(2023·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内部一个动点(含边界),且AD= EB=8,点F在BE上,BF=2,则以下结论:①CF的最小值为6;②DE的最小值为82-8;③CE= CF;④DE+CF的最小值为10;正确的是.12(2021·广东·中考真题)在△ABC中,∠ABC=90°,AB=2,BC=3.点D为平面上一个动点,∠ADB=45°,则线段CD长度的最小值为.13(2023·广东·深圳市二模)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E为边BC上一动点,F为AE 中点,G为DE上一点,BF=FG,则CG的最小值为.14(2023秋·广东汕头·九年级校考期中)如下图,在正方形ABCD中,AB=6,点E是以BC为直径的圆上的点,连接DE,将线段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DF,连接CF,则线段CF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15(2023·陕西渭南·统考一模)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4,Q是矩形ABCD左侧一点,连接AQ、BQ,且∠AQB=90°,连接DQ,E为DQ的中点,连接CE,则CE的最大值为.16(2023·安徽亳州·统考模拟预测)等腰直角△ABC 中,BAC =90°,AB =5,点D 是平面内一点,AD =2,连接BD ,将BD 绕D 点逆时针旋转90°得到DE ,连接AE ,当DAB =(填度数)度时,AE 可以取最大值,最大值等于.17(2023·河北廊坊·统考二模)已知如图,△ABC 是腰长为4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90°,以A 为圆心,2为半径作半圆A ,交BA 所在直线于点M ,N .点E 是半圆A 上仟意一点.连接BE ,把BE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到BD 的位置,连接AE ,CD .(1)求证:△EBA ≌△DBC ;(2)当BE 与半圆A 相切时,求弧EM的长;(3)直接写出△BCD 面积的最大值.18(2022·北京·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M (a ,b ),N .对于点P 给出如下定义:将点P 向右(a ≥0)或向左(a <0)平移a 个单位长度,再向上(b ≥0)或向下(b <0)平移b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 ',点P '关于点N 的对称点为Q ,称点Q 为点P 的“对应点”.(1)如图,点M (1,1),点N 在线段OM 的延长线上,若点P (-2,0),点Q 为点P 的“对应点”.①在图中画出点Q;②连接PQ,交线段ON于点T.求证:NT=12 OM;(2)⊙O的半径为1,M是⊙O上一点,点N在线段OM上,且ON=t12<t<1,若P为⊙O外一点,点Q为点P的“对应点”,连接PQ.当点M在⊙O上运动时直接写出PQ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用含t的式子表示)19(2023下·广东广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点P是线段AC上一动点(点P不与A,C重合),连接BP,过点A作直线BP的垂线段,垂足为点D,将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E,连接DE,CE.(1)求证:BD=CE;(2)连接CD,延长ED交BC于点F,若△ABC的边长为2;①求CD的最小值;②求EF的最大值.20(2023·江苏常州·统考二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13x2+bx-3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和点B9,0,与y轴交于点C.(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P是抛物线上一点,满足∠PCB+∠ACB=∠BCO,求点P的坐标;(3)若点Q在第四象限内,且cos∠AQB=35,点M在y轴正半轴,∠MBO=45°,线段MQ是否存在最大值,如果存在,直接写出最大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最值模型之瓜豆模型(原理)圆弧轨迹型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和各类模拟考试的重要题型,学生受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集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