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分析

合集下载

姓名中的文化内涵

姓名中的文化内涵

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人人都有姓名。

正如著名学者饶宗颐说过的那样:“人是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人名是他们的标志,离开了人名,一部二十四史,真是无从说起。

”中国人的姓名以汉字表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直接以汉字取名,其他少数民族则音译为汉字表示,姓氏与名字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

最初姓名的来源有图腾崇拜,也有因地名而产生的。

姓氏的产生演变史就是一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

相较于今天的“姓、名”而言,古人的“姓、氏、名、字、号”构成复杂,内涵也多。

在取名的时间、负责取名的人、取名含义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原始社会初期,孩子的命名权掌握在母亲手里,如《史记·周本记》说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日“弃”,正是他母亲姜螈所取。

到先秦时期,命名权转入父亲之手,命名多在孩子出生3个月时,但当其长到20岁行冠礼(成人礼)后,若平辈或晚辈再直呼其名显然已不合适,因而便需要取“字”,由平辈及晚辈称呼。

“字”多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延伸,与“名”互为表里,意义相互关联。

此外,也有由象征着父权的祖父取名、象征着君权的皇帝赐名的情况。

大体上,古人的姓名具有如下四大类内涵:一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二是对富贵吉祥的追求,三是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四是对理想志向的体现。

早在春秋时期,有人便提出取名的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

五个原则是:信、义、类、假、象。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命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类似的名字;所谓假,是可以假托万物之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

六条禁忌是:不能以国家为名,不能以官职为名,不能以山川為名,不能以隐疾为名,不能以牲畜为名,不能以器币为名。

汉代取名流行单字,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侯、宾、士、民、郎等字。

就连皇室都喜欢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为时尚,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带“之”字,比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裴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作者:王一凡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的“八王之乱”,十六国的混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乱世造就了大批才华卓绝而又风格迥异的文人名士,让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时代熠熠生辉!关键词:建安风骨竹林风度魏晋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7一、数魏晋风流提到魏晋文学,自然不能不提“魏晋风流”。

简单的说,“魏晋风流”是指魏晋那一代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建安风骨”开启,而建安风骨自曹操滥觞。

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多才多艺,对书法、围棋、音乐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

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十余载,手不释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操诗所蕴含的那种古直悲凉的大气之美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来者。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保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他登高而呼:“今天下大事舍我其谁?”“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总之,作为文学家,曹操以其卓绝之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凭借他那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彪炳史册。

从魏初到晋初,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自建安风骨跨入了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的代表则是阮籍和嵇康。

他们任情率性,越名教而任自然,“礼岂为我辈设哉”,这一方面为他们赢得了广大士阶层的敬仰,一方面也注定了他们在那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嵇康便是为政治殉难的文人之一。

嵇康“刚肠忌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嵇康的不随和是显而易见的,一封义愤填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魏晋南北朝,一个充满动荡、战争与混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

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佛教、道教等思想流派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雅士,他们以山水风景、人物形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农业、水利、纺织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技术创新和发明。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后世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败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龙祥与五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宗教、民族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其中,龙祥和五德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

龙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的体现。

龙作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动物,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天命、神权和权威。

在这个时期,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如石刻、陶瓷、绘画等。

同时,龙也被视为皇权和神权的象征,成为统治者所推崇和倡导的文化符号。

五德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文化观念,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和相应的五种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文化领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入手,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一、文化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族群、地域、阶层的文化交汇,形成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南方比较兴盛的文艺形式有赋、诗歌和曲艺等;北方则以骈文、史传、笔记为主流。

而汉文化、胡文化、佛教文化交织,相互影响,阐述出了更为多元的文化意蕴。

二、文化开放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逐渐渗透进来,使得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前所未有。

由于与西域各种文化的交互,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

佛教教义、佛经文本和佛像造像不断地从印度、西域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文人士大夫自秦以来的官僚文化得以延续,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文化形式。

文人士大夫出现,摄政王、侯爵们纷纷借助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升迁,曹植、嵇康、王羲之等开创了新文艺风格。

四、文化异质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异质性充分表现出来。

由于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固定,从各方面手段借鉴和吸收各种理念,这样的文化导致了出现大量新思潮、新文艺形式、新书籍的结果,表现了一个熟悉奇异同时存在的文化态势。

五、文化流动性此时期,文化界群星云集,文化交流亦十分流畅,像羊欢之、何晏、曹操等人便是出祖师一流的文化人,他们之间进行着坦诚而又深刻的讨论和互相学习,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特点鲜明、文化多元、文化浓厚、文化流动的时代。

它的文化特点,不仅从表面上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程度,更反映出了中国文化持续涵盖各种文化要素的能力,这为中国的古今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姓名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子女的期望和祝福。

本文从语言学视角,从姓名字音、字义和用字组合三方面对南北方女性姓名进行探究,对比分析姓名的不同文化内涵。

标签:女性姓名南北方文化语言老子有言:“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中国人自古对名字就十分重视,对他们来说,姓名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血脉的延续和精神的继承。

汉字是中国人的姓名的文化载体,它的产生赋予了姓名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文化渊源、价值取向及心理状态等。

取名时人们会尽量兼顾字的形、音、义各方面,力求姓名既美观、悦耳,又能表达美好的愿望。

女性在社会上有着异于男性的社会分工,对生活在南北地区女性姓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南北地区对女性的态度等文化问题。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从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的音、义和用字组合三方面对南北方女性姓名进行研究,明确姓名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由于无法得到南北方全部女性姓名,无法算出每个样本的概率,因此我们采取了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配额抽样,确定所要抽取的样本数量为南北方各1340。

经过对这些姓名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姓名字音方面(一)南方姓名尾字多以“i”收音南方姓名尾字(最后一个字)以前高元音“i”(i、ɿ、ʅ)作韵尾的共有268条,而北方姓名中仅有55条。

这些字韵母发音部位靠前,舌位较高,开口度较小,如“肖玮怡、夏意意”等。

这些字基本来自《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部,沈宠绥《度曲须知》认为它们收“噫”音,入声字收该音的则读作急促的“噫”。

“噫”字开口度小,发音的时候不会看到舌头甚至牙齿,用于女性的姓名更能表现江南女子的温婉柔美、娇小可人的形象及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

(二)南方姓名前鼻音多,北方相反南方姓名收字前后鼻音字比为771:637,北方则为651:793,数目上来看相差不大,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在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中北方后鼻音多,而南方前鼻音多。

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姓名是个人的文化符号,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社会文化心理及社会变化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着重从璧联双姓、以“儿”名尾及生僻字作名三个方面探讨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标签:南北方女性姓名璧联双姓一、璧联双姓“璧联双姓”指的是建国后出现的,取名时合用父母双方的姓氏作为子女的姓氏,一般父姓在前母姓在后,也有母姓在前父姓在后的情况。

这与复姓不同,复姓指由两个及以上(以两个为主)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其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的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复姓现象古已有之,但“璧联双姓”现象在建国后才出现,其使用频率于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提高。

璧联双姓的姓名构成方式为“父姓+母姓+名”,名分单名、双名。

单名的如“罗陈莹”“杨岳玲”“李苏芙”,双名的如“王柳叶子”“姜王明玥”。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姓氏”作为汉民族极为重视的标志血缘关系和家族延续的符号,绝大多数采用婚姻中男方家族的姓氏,且一直被认为是男性专制权威地位的象征,不可动摇。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被人们认同,女性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现代女性不仅追求受教育、工作等权利上的平等,更追求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上的平等,以求得到尊重,并且希望能够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彰显、确认。

“姓氏”的改动影响力大,能够体现女性地位的提升,因而成为彰显女性地位的载体。

实际上,女性并未实现与男性地位的真正平等,故“璧联双姓”现象仍为少数,且在绝大多数以璧联双姓命名的姓名当中,男方家族姓氏居于首位,即采用“父姓+母姓+名”的顺序。

调查发现,南方女性姓名中“璧联双姓”有39条,北方仅有14条,南方女性“璧联双姓”现象较北方高出很多。

由此可见,南方女性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北方女性,男女平等观念的实现方面亦优于北方。

北方受礼教影响的时间长,加之北方的城市开放较晚,其经济、思想等开放程度低于南方,造成北方人传统观念较重。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

详细描述
该书由陈寿所著,成书于西晋,是第一部纪 传体断代史,记载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 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晋书》
总结词
该文献为正史,记述了晋朝的历史,是研究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的重要参考。
详细描述
该书由唐朝史官所编撰,成书于唐朝初年, 是二十四史中编撰得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
《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
2023-11-08
目 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代表人物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特点及影响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 相关文献与资料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 景
政治背景
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个政权相互竞争,导致政治局势不稳定。
诸葛亮的碑刻作品
诸葛亮的代表作品包括《出师表》、《诫子书》等,这些作品均以蜀 字写成,字里行间流露出诸葛亮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陆逊
陆逊的生平
陆逊,字伯言,是三国时期吴 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 在吴国官至丞相,为吴国的繁
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逊的书法造诣
陆逊的书法造诣颇高,他的书法风 格峭峻硬朗,笔力劲挺,被誉为“ 吴字”。
详细描述
该书作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和阐述,涉及这一时期的各种书法风格、流派、代表人 物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注重表现书法的韵律和气息,而非单一的端正和规范。
刻工精细
03
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在刻工上非常精细,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
高超的雕刻技艺。
影响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为后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

先秦魏晋南北朝女子命名以及女子姓名文化初探

先秦魏晋南北朝女子命名以及女子姓名文化初探

先秦魏晋南北朝女子命名以及女子姓名文化初探佚名姓氏是反映一个人血缘、宗法关系的重要标志。

与宗法制度成熟完善相适应,周代姓氏制度较之以前也有了新的变化。

女子的姓氏称谓更是能反映女子的宗法关系与地位。

先看周代女子的姓名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单称姓、姓+“氏”字、“妇”字+姓。

单称姓是妇女姓名的最简单形式。

西周金文中有“仲父作好旅”其中“好”是姓。

姓+“氏”字的形式其实与单称姓无甚分别,可能主要是使语调更顺畅。

《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避害?’……姜出而赋……”“妇”字+姓是商代就已出现的妇女姓名形式,周代还有。

如“妇妫”(隐公八年)、“妇姜”。

(宣公元年)(2)氏+姓这是重要的形式,根据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1夫氏+姓。

如雍纠之妻称雍姬(桓公十五年),息侯之妻称息(庄公十年),孔之妻称孔伯姬(哀公十五年)。

其中雍、息、孔为丈夫的氏名。

○2父氏+姓。

如周惠王之后称陈妫(庄公十八年),楚武王之妻称邓曼(桓公十三年),郑庄公之妻称雍姞(桓公十一年),陈、邓、雍是父之氏名。

○3父氏+夫氏+姓。

如“苏卫妃”,苏为父氏,卫为夫氏,妃为苏国之姓。

(3)行次+姓。

周代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季来区分兄弟姐妹的行次,而且“男女异长,各有伯仲”,即男女各自排行。

这类例子有,孟姜,仲子,叔姬,季芈,分别表示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大三女儿和芈家的最小的女儿。

(如果儿子过女儿的数量超过四个,《白虎通姓名字》云:“质家亲亲,故积于仲;文家尊尊,故积于叔。

”即首尾不变,殷代中间的几位都称仲,周代则都称叔。

但学者多不认同,认为同称仲或叔是因为异母而生。

)(4)名或字+姓。

先秦女子称名或字虽不多见,但在殷代就已出现,王国维先生有详尽的考证。

周代也有,名或字在姓之前或在后均可.西周金文有姬单,姜林母等,《左传定公四年》:“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

”杨伯峻注:“畀我,名也。

”(5)谥+姓。

这是妇人死后追认的称呼,分为夫谥+姓和己谥+姓两种形式。

名家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精神风貌评析

名家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精神风貌评析

名家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精神风貌评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文学精神风
貌被许多名家所评析。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感内敛,意境深邃
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往往比较内敛,不直接展现
出来,而是通过意象的烘托和情感的暗示来表达,使得作品更加深刻、含蓄。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时,并没有
直接表述,而是通过景色、音乐等来暗示,让人在心理上感受到离别
的悲怆之情。

二、崇尚清新自然,追求修身养性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往往崇尚清新自然,在诗歌、散文中常常写到
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抒发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们也注
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祥和,这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旨在表达返璞归真的思想,崇尚自然、简朴、淡泊的生活态度。

三、推崇玄言玄理,探求人生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玄言、玄理的思想日益盛行,在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中都有体现。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人们
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和追求,希望通过哲思、思辨来解决人生的难题。

例如《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和典故,都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和反思。

以上就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精神风貌的评析,这个时期的文学作
品风格独特,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

从人名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蕴涵和心态

从人名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蕴涵和心态

从人名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蕴涵和心态从人名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蕴涵和心态摘要: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便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名字。

提到名字,第一反应可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一个将所有者与他人区别的代表符号。

而事实上,名字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代表符号,其中还包含了很多本质内涵。

诸如品质、出身、长辈的期盼、社会地位、文化心理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名字当中。

人名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甚至,在历史和社会的锤炼下,很多名字都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代表,也不再是那一个两个汉字所限有的文字意义,而是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标志或是精神上的东西。

关键词:人名;民族;文化蕴涵;文化心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名字。

我们时常看到有的人在出生很久后也没定名字,而有的人在还未出生前就已取好了名字。

为了取个好名字,人们甚至去翻字典,查资料,想方设法给孩子取个具有特殊意思的名字。

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名字的美和人生理想与追究皆在廖少的名字中被战士得淋漓尽致。

名字不仅作为一个个体人的的符号而存在,还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特征的符号和象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当然有很多人都有着相同的。

但是我认为不能就以此来认定名字不过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代表。

即使是同一个名字,取名人在取名时也一定是加入了自己的喜好、习惯、期待等等。

这样看来,名字就像是一个多义词,每个人代表着不同的语言环境,也就有了不同的意思。

那么到底名字中蕴含着怎样的内涵呢?我想从中国人的取名方式、名字的功能、名字中体现的心理和文化内涵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人的取名方式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而自古以来,人们在取名时,无论是意义还是形式上都很有讲究,而且男子多用英武博大之词,女子多用秀美可爱之词。

纵观历朝历代,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负为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风采一、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士人们以其独特的气质和风采,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焦点,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风采。

二、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们注重研究儒家经典,推崇仁义道德,强调君臣父子之道,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此同时,他们也积极吸取了六朝时期的墨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士人思想体系。

例如,王弼提出了"心即是佛"的观点,对于后世的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士人的文学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娴熟地驾驭诗词歌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孙权的《赤壁赋》,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他们通过诗词歌赋,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示了士人的情怀和情感世界。

四、士人的政治才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政治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他们以深入的思考和卓越的洞察力,预测和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

例如王导提倡"以文治国",主张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左思提出"舌战群儒",强调言辞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和理念都对当时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士人的生活风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有着独特的生活风貌。

他们追求自由与超脱,遵循"清静无为"的生活哲学。

他们以居山林、修身养性为乐,崇尚自然和宁静。

士人们还喜欢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文化交流和学问讨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圈。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对于后世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士人的传承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与文化传承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与文化传承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与文化传承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转型,也是中国哲学思潮变化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哲学思潮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对先秦哲学的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吸纳了异域文化的影响。

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哲学思潮也呈现出明显的宗教色彩和宗教倾向。

这种开放性既带来了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给后世的思想传承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遗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大的流派:道家和儒家。

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儒家的代表人物是王充。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强调“道”的自然和自由,主张放弃执着、达到超然境界,反对万物纷扰、追求“无为而治”。

他的“逍遥游”、“至简论”、“南华经”等经典著作,对于后世的道家和禅宗,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将哲学上的“天地人”三元一体与内省科学相结合,涉及了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为后世对于自然万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对于庄子的道家思想,王充代表了魏晋儒学的哲学思想。

王充的思想在儒学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用内涵和科学性。

他提出的“论衡”主张“实验比证”,反对空洞和心理幻觉,强调知行合一、理实统一。

这种“实验”思想,在后世的科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诸多著名的学派,如:玄学、禅宗、摩诃婆罗多等,这些学派不仅对于当时的哲学思潮和文化传承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思想资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尤其体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学革命”,这种革命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文学风格、文学题材、文学语言、文学意蕴等。

唐代晚期的文学元素,无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

另外,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文化也是十分繁荣的。

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大量成就,在书法、雕塑、陶瓷制作、丝绸织造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代表着中国美术史上一个繁盛的阶段。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分析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分析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摘要:人名从表层形态来看,它是一种语言现象。

但从深层实质上看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名是文化的一种镜像和载体,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门阀制度兴起、南北民族融合,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交相辉映的特殊历史时期。

本文希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人名特点的分析来考察负载在其上面的特定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名字宗教文化士族人名无可否认是一种语言现象。

因为任何人名都是由语言文字这个物质材料表现出来的。

但如果通过其语言文字表象挖掘的话,人名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人名与文化共生。

当人名在民族历史、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稳定的共同体中出现时,人名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它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文化兴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殊的历史时期。

战乱频繁造成的剧烈的人口流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完成了传统文化的重新分野。

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冲突、融合,互相吸纳而逐步走向统一。

乱世喧嚣的历史表象背后,这种呈现在文化上的融合、改造、再生,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神速。

与此同时,东晋之后大批北方的士族为躲避战乱而南渡定居,南方因此人文荟萃。

士族文化如火如荼。

世袭士族更是为了表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相互攀比、相互标榜。

所有这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聚焦在魏晋南北朝人名上就使它流溢出了别样璀璨的光彩!一.魏晋南北朝人名与儒家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年代。

战乱频仍,社会极度不安定,中国思想文化格局趋于复杂化,儒学逐渐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是即使如此,人们崇尚儒学之心不灭,儒学已经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所以《南史》《北史》中俱列有《儒林传》,封建儒家思想仍大行其道。

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以“仁”为特点的文化结构形态。

毕业论文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范本模板】

毕业论文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范本模板】

目录摘要 (2)Abstract (2)一、《世说新语》人物姿容之美 (3)(一)爽朗皎洁 (3)(二)自然清新 (3)(三)神韵之妙 (3)(四)病态之美 (4)二、《世说新语》人物性格之美 (5)(一)淡泊洒脱 (5)(二)怪诞放达 (5)(三)率真深情 (6)(四)豪爽不羁 (7)三、《世说新语》人物人格之美 (7)(一)自我意识觉醒 (7)(二)追求鲜明的个性 (8)(三)追求人格自由、独立 (8)(四)寄情于山水 (9)四、《世说新语》人物语言之美 (10)(一)玄远冷隽 (10)(二)机敏才辩 (10)(三)幽默风趣 (11)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2)《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学生姓名:学号:文学院汉语言专业指导教师:职称:教授摘要:《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它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世说新语》记叙了汉末魏晋一些名流人士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面貌。

刘义庆以欣赏赞扬的态度去鉴赏和记录人物,书中对人物的描写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全书流露出浓郁的“魏晋风流"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体现在人物的审美上,表现在人物的姿容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性格之美和语言之美。

即注重体现人物的外在形体之美,又重视人物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格;个性;魏晋风流Abstract:"Shi Shuo Xin Yu" is a well—known novel notes in China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s sketches,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Shi Shuo Xin Yu" chronicles the celebrities’behaviors and mental outlook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demeanor,and reflect that era’s political, cultural,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ditions。

各朝代人名有哪些特点

各朝代人名有哪些特点

各朝代人名有哪些特点先秦人名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

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甲骨文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诗经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的姓名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姓名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作为个人的标志,因此,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名字丘,就是依据其身体特征取的。

据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其母徵在是在山上野合而生下孔子的,孔子一出生时,其脑袋的形状就与一般人不一样,即头顶中间低洼而四周隆起,像山丘之状,其父母就据此给他取名为丘。

此种头形实际上在婴儿中是常见的,是由婴儿颅骨发育不全尚未长合而致。

以身体特征为依据进行命名的著名例子还有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却叫黑臀,说白了就是黑屁股,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

但史书中把晋成公的黑臀给神化了,据《国语?周语》说,晋成公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神灵以墨涂抹孩子的臀部,并预言这孩子长大会成为晋国的君主,这黑臀竟成了神圣与权力的标志。

这种神话可能是黑臀成为晋成公后觉得这名字有伤大雅,从而编出来蒙他的臣民的。

实际上,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并不仅黑臀而已,如卫国有黑背,楚国有黑肩,此外还有黑肱,甚至还有叫黑卵的,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老子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

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看来游眅之得名亦是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征,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两晋豪门大族、北魏汉化“五大姓”解读: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观思考

两晋豪门大族、北魏汉化“五大姓”解读: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观思考

两晋豪门大族、北魏汉化“五大姓”解读: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观思考“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一、两晋豪门大族魏晋琅琊(今临沂)王氏:1.王雄、王浑、王乂父子在曹魏时期发家,任刺史、将军高官,其中王雄幽州刺史任上派人刺杀北方鲜卑部首领轲比能建功。

2.王戎、王衍堂兄弟受晋武帝提拔重用,其中王衍以善于“谈玄论道”得名声。

3.王敦、王导堂兄弟扶持司马睿江东立国,王导辅政恩荫后世宦官子弟。

东晋“王庾桓谢”四大家族:王导兄弟、桓温父亲、谢安父亲作为西晋南渡士人扶持参与东晋政权建立发家,家族壮大通过东晋朝廷政治“恩荫”及家族有才能者军功立业方式实现。

司马睿给世子司马绍娶正妻庾文君,通过与司马氏贵族联姻,庾亮兄弟在成帝康帝时期以外戚舅舅身份辅政,显贵一时。

东晋政权建立:王导兄弟以军事护卫司马睿及政治礼待南方名士首领顾循、贺荣,建立司马睿政治权威,王导朝中辅政,王敦领兵占领长江中游江州荆州。

桓温父亲桓彝率流民南渡,任宣城太守,军事防守江北。

谢安父亲南渡任职朝廷吏部高官,建立官僚统治。

颍川(今许昌)庾氏:庾文君貌美、性情温和,司马睿给世子司马绍娶为正妻,生二子衍、岳,亡于“苏峻之乱”。

明帝早逝,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时期,庾亮、庾冰兄弟以外戚舅舅身份先后当政,弟弟庾翼出镇荆州刺史(之后由桓温继任)。

四十余岁中年而亡,后世不再显贵。

谯国(今亳州)桓氏:桓温“驸马”受朝廷扶持笼络,任荆州刺史,以军功封“公”爵,政治权威大盛、废立皇帝。

桓玄兄弟夺荆州殷仲堪兵权割据一方、起兵除东晋朝廷当权者宗室司马道子、元显父子后掌权称楚“王”,最终“盛极而衰”被北府兵旧将攻击败亡。

陈郡(今河南太康)谢氏:谢安堂兄谢尚、弟弟谢万先后掌江北兵权。

谢安从军任桓温司马、江东地方太守-吴兴太守,升任朝廷侍中执政,当时桓温势力壮大威胁朝廷、废立皇帝,谢安与王氏王坦之以“拖延”方式拒绝桓温称王“加九锡”政治要求,维持东晋朝廷。

谢安侄谢玄有将才,镇广陵招募江北淮南流民成军“北府兵”,淝水之战击退前秦进攻建立功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摘要:人名从表层形态来看,它是一种语言现象。

但从深层实质上看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名是文化的一种镜像和载体,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门阀制度兴起、南北民族融合,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交相辉映的特殊历史时期。

本文希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人名特点的分析来考察负载在其上面的特定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名字宗教文化士族人名无可否认是一种语言现象。

因为任何人名都是由语言文字这个物质材料表现出来的。

但如果通过其语言文字表象挖掘的话,人名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人名与文化共生。

当人名在民族历史、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稳定的共同体中出现时,人名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它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文化兴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殊的历史时期。

战乱频繁造成的剧烈的人口流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完成了传统文化的重新分野。

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冲突、融合,互相吸纳而逐步走向统一。

乱世喧嚣的历史表象背后,这种呈现在文化上的融合、改造、再生,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神速。

与此同时,东晋之后大批北方的士族为躲避战乱而南渡定居,南方因此人文荟萃。

士族文化如火如荼。

世袭士族更是为了表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相互攀比、相互标榜。

所有这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聚焦在魏晋南北朝人名上就使它流溢出了别样璀璨的光彩!一.魏晋南北朝人名与儒家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年代。

战乱频仍,社会极度不安定,中国思想文化格局趋于复杂化,儒学逐渐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是即使如此,人们崇尚儒学之心不灭,儒学已经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所以《南史》《北史》中俱列有《儒林传》,封建儒家思想仍大行其道。

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以“仁”为特点的文化结构形态。

即把客观伦理化后作为识知对象,以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和谐为目的。

人的价值通过“内省”表现,讲究社会性、重内省。

在这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含蓄朴实,中庸节制,谦恭有礼,讲求温柔敦厚,含而不露,以谦和、深沉为美。

封建伦理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教“父义、田慈、兄友、弟恭、子孝”还普遍被人们所遵从。

所以这一时期见于正史上的人名用儒家字样者仍为时尚,名字中流溢出浓烈的封建儒家礼教色彩。

常用的字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敬、温、良、恭、俭、让等等。

《魏书·和其奴传》:“太安元年,诏群臣议立皇太子名。

其奴与司徒丽等以为宜以德命名,帝从之。

”(993页)从这里就反映出了君臣命名的意向,体现了儒教中君主应以德治天下的主张。

君主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南朝就有任忠、孙谦、殷景仁、赵知礼等。

北朝就有庾信、张景仁、吕思礼、王仁荣、马敬德等。

名如此,字亦然。

晋周觊字伯仁、潘岳字安仁、庾统字长仁、王修字敬仁。

南朝有谢裕字景仁、孔靖字季恭等,其他还有崔亮字敬儒、房晖远字崇儒、明克让字弘道等。

从这些人名的选词用字当中就可窥见封建儒家礼教色彩浓郁。

与政治上、观念上提倡仁义道德,崇尚礼乐忠恕相应,儒家思想还十分讲究行为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人们常利用名与字并存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折中,以求中庸与和谐。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九品中正”的门阀制度大为兴盛。

但在当时的学术界,士人还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立身之本,无论是求学入仕还是隐居田园,他们的心灵里都充满了对三纲五常的追求。

与此同时,强调封建伦理、封建次序的等级观念更是被士族强调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

他们不仅以其姓氏、地望、门第、宗谱竞相标榜,更藉以名字炫耀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

姓氏名字于是有了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

曹操曾作《家传》自称为曹叔振铎之后,而曹植的《武帝诔》则将曹姓追溯为姬姓之后。

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曹姓的始祖又附会为虞舜了。

祖孙三代,都竞相把他们的始祖层层升级,以显示其贵姓望祖。

此外,北魏孝文帝元宏也规定“元、长孙、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十姓为最高贵,又定“卢、崔、郑、王”四姓为海内大姓,这些高贵姓的身份是其他姓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士族由此甚至自持族望,耻与他人为婚。

除姓外,士族也喜欢在名字中用一些标榜自己身份的字,以显示其贵族化。

如“士”“彦”等。

这些字被认为是贵族的标志,与其他字有明显的等级区别。

下层普通知识分子由于仰慕士族豪门的富贵荣耀,也喜欢用这些士族所垂青的字。

如陆澄字彦渊、范云字彦龙、刘绘字士章、刘勰字彦和、张率字士简、刘杳字士深、阮孝绪字士宗、萧诞字彦伟、沈穆字彦和、优挺字士标等。

此外儒家文化特讲究“为尊者讳”的礼教规范。

避讳是我国人名系统中特有的文化现象。

避讳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人名现象要求十分严格。

避讳是中国古代人名文化的政治烙印。

避讳往往指避国讳。

所谓“避国讳”,是指对当朝国君,包括国君之祖、父及皇太子所使用的取名用字,所有人等一律回避,不得再使用于人名;已经取定的名字若与新君名同,必须按例更改他名,不得雷同。

例如《南史·薛安都传附从子深传》:“深,安都从子也。

本名道深,避齐高帝偏讳改焉。

”(1023页)最初,避国讳,并不涉及姓氏的改易,但在后来的极端发展中,开始出现因避国君名讳而改易姓氏的现象。

避讳内容除避国讳外还有其他内容。

如对圣人避“圣讳”,对祖辈要避“家讳”等。

二·魏晋南北朝人名与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佛教文化东渐。

佛教文化本来自印度,自两汉之际以宗教渗透的形式传入的。

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同“五胡乱华”那样暴力征服所引起的强烈文化冲突不一样,佛教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是比较平和的。

因为佛教注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很快被朝野人士所接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相当兴盛,东晋皇帝、皇后信佛的就很多,南朝上层亦多信佛。

这一时期人的名字也从一个侧面清楚反映了这一点。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

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

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魏书·儒林传·孙惠蔚》:“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师焉。

”(1854页)加“惠”后名字就有了佛教义。

“惠”和“慧”二字早已成了当时僧人的常用字了。

晋代高僧释道安有两个弟子叫释慧远,释惠持。

梁代撰《高僧传》的作者叫释慧皎。

北朝有惠觉、惠纪、惠度。

“昙花一现”语出自佛经,与佛及僧为佛教徒所谓三宝。

所以“昙”也成了当时僧徒取名的一个常用字。

梁《高僧传》录有释昙智、昙凭、昙辩、昙念、昙干、昙进等。

北魏有沙门昙曜。

除此外不出家的信徒中也染上了这个风气,如宋有沈昙庆、王昙首、王昙生、孙昙罐、费昙,梁有滕昙恭、刘昙静,陈有南康王昙朗、熊昙朗。

北方则魏有李平字昙定,薛野睹的四个孙子叫昙庆、昙宝、昙尚、昙珍。

僧是僧伽之略,以僧取名此时也多见。

取“僧”名的人不一定都出家,但从中可表现出一种宗教时尚。

北朝人有用僧伽为全名的。

北齐有魏僧伽、相里僧伽、郝连僧伽。

至于用僧字而配上另一字作名字的,南北朝都很多,尤以南方为甚。

如南朝有王僧达、戴僧静、公孙僧远、吕僧珍、王僧儒、元法僧、王僧辩、王僧绰、王僧虔。

北朝有张僧皓。

字用僧字的,北朝有高和璧字僧寺、杨辩字僧达、慕容升字僧度、辛琛字僧贵、高聪和字僧智、朱惠和字僧生、赵善和字僧庆等。

甚至女性中也有取僧名的,如谢尚长女名僧要、次女名僧韶。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罗汉、菩提为名的也较多。

如南朝有王罗汉、北朝吕罗汉、杨津字罗汉。

魏尔朱荣的大儿子叫菩提。

周宇文洛生也有一个儿子叫菩提。

除此外,还有叫悉达、弥陀、舍利、修罗、伽陀、沙罗、沙门等等,与佛教有关的名字广泛流行,明显表现出家世信仰和社会风尚。

据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的归纳,六朝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

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不可胜数了。

至于名字中出现的象“觉、明、智、慧、禅师、居士、总持、智藏、宝积、圆通”等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字眼更是多如繁星。

三·魏晋南北朝人名与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人创立的宗教,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而追求长生不老,故而强调重生的教义。

道教引导人们一方面要享受人间的快乐,与此同时,更要并行不悖的积累得道成仙的资本。

人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修炼达到这一理想,这些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动乱年月中人们追求掌握自己的命运,渴望和谐安逸的理想。

在漫长的历史封建年代,道与儒、释鼎立,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三足之一。

同时魏正始后玄风大盛,乱世的苦难,儒学的失落,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讨。

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了士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老庄的玄学在魏晋之际开始畅行。

在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动荡颠簸的背后,玄学给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玄学和道教的教义不谋而合,玄学也由此构成了魏晋士族文化重要的一维,玄谈开始成为一种时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广为流行。

道教宗教的信仰也因此在人的名字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玄”“道”“真”“灵”“之””长生”等成了当时最具特色的起名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玄”命名作字的人很多,魏有夏侯玄,晋有王玄、张玄之、江思玄。

许询和伏滔字皆为玄度、刁协字玄亮、郭象字子玄、王玄威、杨玄感等等。

还值得注意的是,名和字相配的现象。

如桓玄,字敬道,小字灵宝(“灵宝”为道教语,所谓“灵宝之方,长生之法”),北朝有李嵩字玄盛,小字长生。

名、字、小字皆相应。

《汉书·张良传》载张良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道。

”(2037页)“道”字也成了道家术语,因此“道”就成了这个时代人取名字的特色字。

晋简文帝二子名道生、道子,简文帝字道万。

南朝有檀道济、沈道虔、丘道真、陶范字道则、戴逵字道安、刘宝字道真、刘恢字道生,王桢之小名思道。

北朝有孙道登、王道翼、长孙道、夏侯道迁、由吾道荣,字景字道兴等等。

真,也是个道家字。

《庄子》出“真人”,意即仙人。

“真”与“仙”字相应,所以南齐建安王萧子真字云仙。

两晋南北朝有人崇尚修炼,企求会真成仙,故取“真”为名字的也大有人在,晋温峤字太真、山允字叔真、梅颐字仲真、桓亮字景真、。

南朝有刘义真、刘子真、萧子真、纪僧真、刘灵真,北朝有陆真、拓跋真、尉太真、卢玄字子真。

真与仙合,灵与仙谐。

据《魏书·释老志》载嵩岳有“灵集仙宫”(3050页),这是道教胜地,由宫名知“灵”与“仙”相关切,所以“灵”也成了那个朝代起名的一个特色字。

晋有孙灵秀,南齐有孔灵产,南朝宋有一位大文学家叫谢灵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