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3章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三章课件
= 4.2 10-7
第二步:HCO-3 (aq) + H 2O(l)
H
3O
+
(aq)
+
CO
2- 3
(aq)
{ { }{ } } Ka2 (H2CO3 ) =
c(H3O+ )
c(CO
2- 3
)
c(HCO-3 )
= 4.7 10-11
K a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3
K a2
溶液中的H 3 O + 主要来自于第一步解离反应,
平衡浓度
•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存在,通常用初始浓度 c0(HA) ,c0(A-)代替c(HA) ,c(A-) 。
例1:H2CO3 - NaHCO 3 Ka1 = 4.2 10-7
pH
=
pK a1
-
lg
c(H 2CO3 )
c(HCO
3
)
例 2:H3PO4 - NaH2PO4
H3PO4 (aq) + H 2O(l)
H3O+
(aq)
+
H
2
PO
4
(aq)
ceq /mol L-1 cHA - x
x
cA- + x
x (cA- + cHA - x
x)
=
K a1
=
6.7 10-3
因为 Ka1 较大,x不能忽略,必须解一元 二次方程,
此时,缓冲溶液 pH值公式中的 c(HA),c(A- )应是平衡
浓度,不能用初始浓度 代之。
c(H3O+ )的计算可按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A
第3章水化学与水污染一、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1) 两种分子酸HX溶液和HY溶液有同样的pH值,则这两种酸的浓度(单位:mol/dm3)相同。
( )(2) 0.01mol/dm3NaCN溶液的pH值比相同浓度的NaF溶液的pH值要大,这表明CN-的K b值比F-的K b值要大。
( )(3) 由HAc-Ac-组成的缓冲溶液,若溶液中c(HAc)>c(Ac-),则该缓冲溶液抵抗外来酸的能力大于抵抗外来碱的能力。
( )(4) PbI2和CaCO3的溶度积均近似为10-9,从而可知两者的饱和溶液中Pb2+的浓度与Ca2+的浓度近似相等。
( )(5) MgCO3的溶度积K sp=6.82×10-6,这意味着所有含有MgCO3的溶液中,c(Mg2+)=c(CO32-),而且c(Mg2+)·c(CO32-)=6.82×10-6。
(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1) 往1dm3、浓度为0.10mol/dm3HAc溶液中加入一些NaAc晶体并使之溶解,会发生的情况是_______。
(A) HAc的K a值增大(B) HAc的K a值减小(C)溶液的pH值增大(D) 溶液的pH值减小(2) 下列各种物质的溶液浓度均为0.01mol/kg,按它们的渗透压递减的顺序排列是______。
(A) HAc-NaCl-C6H12O6-CaCl2(B) C6H12O6-HAc-NaCl-CaCl2(C) CaCl2-NaCl-HAc-C6H12O6(D) CaCl2-HAc-C6H12O6-NaCl(3) 设AgCl在水中,在0.01mol/dm3CaCl2中,在0.01mol/dm3NaCl中以及在0.05mol/dm3AgNO3中的溶解度分别为s0、s1、s2和s3,这些量之间的正确关系是______。
(A) s0>s1>s2>s3(B) s0>s2>s1>s3(C) s0>s1= s2>s3(D) s0>s2>s3>s1三、填空题在下列各系统中,各加入约1.00gNH4Cl固体并使其溶解,定性分析对所指定的性质影响如何?并简单指出原因。
大学化学第三章 总结
总结—化学平衡
反应限度的判据 rGm(T) = 0 标准平衡常数K
aA bB gG dD
eq θ g eq θ d eq θ g eq θ d { p / p } { p / p } { c / c } { c / c } eq θ eq G D G D Q eq θ a eq θ b =K Q eq θ a eq θ b K θ {p A /p } {p B /p } {c A /c } {c B /c }
H (298.15 K) S (298.15 K) ln K (T ) RT R
θ θ m θ m
(3) 多重平衡求KӨ
总结—反应速率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
kc c α β γ kcAcBcC
aA bB yY zZ
a b A B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方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θ θ θ rGm (T ) r Hm (298.15K) T r Sm (298.15K)
吉布斯(亥姆霍兹)等温方程
rGm (T ) rG (T ) RT ln Q
θ m
热力学等温方程
总结—反应方向判据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G < 0 自发过程,反应正向进行 ∆G = 0 平衡状态 ∆G > 0 非自发过程,反应逆向进行
标准平衡常数K与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rGm的 关系
θ G θ r m (T ) ln K Kθ = exp(- △rGθm /RT) RT
总结—化学平衡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
θ θ Δ S Δ H lnK θ r m r m R RT θ θ θ K2 r Hm r Hm T2 T1 1 1 ln θ ( ) ( ) K1 R T2 T1 R T1T2
新大学化学第3章答案
3.2习题及详解一.判断题1. 在25℃及标准状态下测定氢的电极电势为零。
( X )2. 已知某电池反应为,21212B A B A +→+++而当反应式改为B A B A +→+++222时,则此反应的E Θ不变,而Δr G m Θ改变。
( √ ) 3. 在电池反应中,电动势越大的反应速率越快。
( X ) 4. 在原电池中,增加氧化态物质的浓度,必使原电池的电动势增加。
( X ) 5. 标准电极电势中θE 值较小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都不可能氧化θE 值较大的电对中 的还原态物质。
( X ) 6. 若将马口铁(镀锡)和白铁(镀锌)的断面放入稀盐酸中,则其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阳极反应是相同的。
( X )7. 电解反应一定是0,0<∆>∆G G r r θ的反应。
( X ) 8. 超电势会导致析出电势高于平衡电势。
( X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氧化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氧化数是指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表观电荷数B.氧化数在数值上与化合价相同C.氧化数均为整数D.氢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皆为+12. 若已知下列电对电极电势的大小顺序E Θ(F 2/F -) > E Θ(Fe 3+/Fe 2+) > E Θ(Mg 2+/Mg) >E Θ(Na +/Na),则下列离子中最强的还原剂是( B )A.F -B.Fe 2+C.Na +D.Mg 2+3. 已知电极反应Cu e Cu →+-+22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342V ,则电极反应+-→-2242Cu e Cu 的标准电极电势应为( C )A.0.684VB.-0.684VC.0.342VD.-0.342V 4. 已知E Θ(Ni 2+/Ni)= -0.257V ,测得镍电极的E(Ni 2+/Ni)= -0.210V ,说明在该系统中必有( A )A.121)(-+⋅>kg mol Nim B. 121)(-+⋅<kg mol Ni mC. 121)(-+⋅=kg mol Ni mD.)(2+Ni m 无法确定 5. 下列溶液中,不断增加H +的浓度,氧化能力不增强的是( D )A.MnO 4-B.NO 3-C.H 2O 2D.Cu 2+ 6. 将下列反应中的有关离子浓度均增加一倍,使对应的E 值减少的是( C )A.Cu e Cu →+-+22B. +-→-22Zn e ZnC. --→+Cl e Cl 222D. +-+→+242Sn e Sn7. 某电池的电池符号为(-)Pt|A 3+,A 2+ ¦¦ B 4+,B 3+|Pt(+),则此电池反应的产物应为( B )A. A 3+, B 4+B. A 3+, B 3+C. A 2+, B 4+D. A 2+, B 3+ 8. 在下列电对中,标准电极电势最大的是( D )A.AgCl/AgB.AgBr/AgC.[Ag(NH 3)2]+/AgD.Ag +/Ag 9. A 、B 、C 、D 四种金属,将A 、B 用导线连接,浸在稀硫酸中,在A 表面上有氢气放 出,B 逐渐溶解;将含有A 、C 两种金属的阳离子溶液进行电解时,阴极上先析出C ;把D 置于B 的盐溶液中有B 析出。
大学化学:练习册习题及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水化学一.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单组分系统必定是单相系统。
2.多组分系统必定是多相系统。
3.在一封闭系统中,一定温度下当H2O(l) H2O(g) 达成平衡,如果系统的体积减小为原来的1/2,则蒸气压增大2倍。
4.在蔗糖水溶液、冰、水蒸气、氧气、氮气组成的系统中,有3个相,4种组分。
5.巳知两种弱酸溶液的pH值相同,而氢离子浓度不相同。
6.在H2S饱和的水溶液中c(S2-)=1/2c(H+)。
7.某共轭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强,是强酸,则其共轭碱必定是弱碱。
8.弱酸的K a值愈小,酸性愈弱,其盐的水解度愈大。
9.BaSO4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度。
10.在Mg(OH)2在0.1mol·L-1NaOH溶液中其溶解度S=K sp·10-2。
11.巳知AgCl的K sp=1.56×10-10>Ag2CrO4的K sp=9×10-12,所以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Ag2CrO4。
12.加入过量的酸或碱到缓冲溶液中,溶液的pH值也会保持不变。
13.某缓冲溶液共轭酸浓度等于其共轭碱的浓度时,该溶液的c(H+)=K a。
14.二元弱酸的水溶液,H+主要来源于一级解离。
15.弱酸的共轭阴离子是弱碱。
16.在含有Cl-和I-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AgNO3,首先沉淀的是K sp大的AgCl。
17.巳知BaCrO4、CaF2和AgI的溶度积分别为1.6×10-10、3.4×10-11和1.6×10-16,则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 (BaCrO4) > S (CaF2) >S(AgI)。
18.0.1mol·L-1NaCl和0.1mol·L-1NaNO3,其浓度相同,溶液蒸气压降低值不相等。
19.对于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系统来说,其溶液是稀的未饱和溶液。
大学化学第3章 水化学与水污染
下一页
末页
15
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下降
拉乌尔: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 气压下降Δp与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 无关。即:
Δp = pA·xB
其中xB是溶质B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pA是纯溶剂的蒸
汽压。若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mB,则
p
pA xB
pA
nB nA nB
pA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
3.1 溶液的通性 3.2 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3.3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3.4 胶体与界面化学 3.5 水污染及其危害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
引言
溶液(solution)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彼此以分子或离
子状态均匀混合所形成的体系称为溶液。
溶液以物态可分为固态溶液和液态溶液。根据溶 液中溶质的导电性又可分为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 溶液。
末页
9
3.1 溶液的通性
2.质量摩尔浓度mB(molality)
mB def
nB mA
溶质B的物质的量与溶剂A的质量之比称为溶 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单位是 mol kg-1。这个表 示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准确的称重法来配制溶液, 不受温度影响,电化学中用的很多。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0
3.1 溶液的通性
p(H2O, l , 298K)=3167 Pa p(H2O, l, 373K)=101.325kPa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3
3.1.1 非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1. 蒸气压下降
溶液比纯溶剂蒸气压下降
大学化学——3化学平衡
则 x(O2) = n(O2) / [ n(O2) + n(CH4)] = 0.188 mol /(0.188 mol + 0.563 mol)
= 0.25
x (CH4) = 1 – x(O2)= 1 – 0.25 = 0.75
pO2
nO2 RT V
=
0.188mol 8.314kPa L mol 1 K1 273K 15.0L
干氢气的p2(H2)= 753.8mmHg = 100.5kPa ,体积为V2(H2)。
V2(H2)= p1 (H 2 )V = 98.43kPa 0.567L = 0.555L
p2 (H2 )
100.5kPa
n(H2)=
p1 (H 2 )V RT
=Hale Waihona Puke 98.43kPa 0.567 L 8.314 J mol 1 K 1 (273 18)K
(红棕色)
达到平衡态时,取样分析:
C(N2O4)
=
0.040mol·d0m.31-m73o3lKN的2O4恒置于温1槽dm3
密闭的烧瓶中
C(NO2) = 0.12mol·dm-3
Kc = C(NO2)2 / C(N2O4)
= (0.12mol·dm-3)2 / 0.040mol·dm-3
= 0.36 mol·dm-3
体积分数
volume fraction
分体积( Vi ):
相同温度下,若组分气体具有和混合气体相同的压力,
此时组分气体单独占有的体积,叫做分体积。
Vi = niRT/ p总 V总= n总RT/ p总 Vi/V总= ni/n总 令:φi = Vi/V总
则:pi = φi p总
大学有机化学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
01
绿色合成
发展绿色合成方法,减少不饱和脂肪烃 合成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是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02
03
循环经济
通过循环利用不饱和脂肪烃,实现资 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降低对环境的 负面影响。
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不饱和脂肪烃的研究涉及到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不饱和脂肪烃 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烯烃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碳碳双键,可以发生 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
炔烃
01
炔烃的通式为CnH2n-2,其中含有两个碳碳三键。
02
炔烃的稳定性比烯烃更低,因为碳碳三键更容易受到亲电攻 击。
03
炔烃的化学性质与烯烃相似,但三键的反应活性更高,可以 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
共轭二烯烃
01
02
03
烯烃的合成与转化
烷烃的热裂
在加热条件下,烷烃可以发生热裂反 应,生成烯烃和氢气。
醇的脱水
在酸催化下,醇可以发生脱水反应, 生成烯烃和水。
烯烃的合成与转化
• 炔烃的还原:通过还原炔烃的碳碳三键, 可以得到相应的烯烃。
烯烃的合成与转化
加氢反应
烯烃可以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加氢反应,生 成相应的烷烃。
烯烃的1,2-加成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 下,两个烯烃分子可以发生1,2-加成反 应,生成共轭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的转化
04 不饱和脂肪烃在工业和生 活中的应用
工业应用
01 02
塑料和合成橡胶生产
不饱和脂肪烃,如乙烯和丙烯,是塑料和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它们通 过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材料、汽车部件 等领域。
湖北大学高分子化学第三章自由基聚合总结
动力学方程:
1、三个假设
RP
k
P
fk d kt
1/2 [I]1/2 [M]
等活性、稳态、聚合度很大
2、与[I]成1/2次方, [M]成1次方的讨论(P78)
3、应用范围
ln [M]O [M]
k
P
fk d kt
1/2
[I]1/2
t
利
弊:利于理论研究
总结
聚合反应速率
Ⅲ 聚合中期
特 征:自动加速效应 产生原因:凝胶效应和沉淀效应使链终止速率下降 利 弊:避免暴聚,合理利用提高聚合速率
总结
引发剂
二、引发剂
1、主要类型
偶氮类引发剂
热分解型引发剂
自由基引发剂
过氧类引发剂 水溶性
氧化-还原型引发剂 油溶性
混合型
总结
A. 热分解型引发剂(中、高温度使用)
引发剂
特点
(1)引发剂分子结构特征-弱键 (2)反应活化能高,分解温度高
(1)偶氮类引发剂
通式: R — N = N —R 弱键
主要品种
CH2=C O O C CH3
取代基的共轭和超共轭作用
CH2=CH-CH=CH2
CH2=C-CH=CH2 | CH3
H2C=CH |
单体的聚合能力
阳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 自由基聚合
可三种机理
总结
单体的聚合能力
立 取代基 体 大小 效 多少 应 位置
单取代
有利于聚合
双取代
1,1 - 二取代 1,2 - 二取代
断裂伸长 % 630 710
(2)体系复杂,可形成多种自由基
(3)有广泛的研究领域
主要品种
大学化学电子教案第三章(1)
Ka
c(H ) c( A ) c平 (HA)
▲ 离解常数:
Ka称为酸常数或酸的离解常数,其只是温 度的函数,对于不同的弱酸,酸常数Ka的值 是不一样的。Ka越大,酸越强,离解程度越 大。因此,可用Ka来比较弱酸的相对强弱。
一元弱酸的强弱
HCOOH + H2O H3O+ + HCOO- Ka 1.8 104
19
这一理论对酸碱理论的发展起了积 极的作用。但是电离理论只限于水溶液 体系,对于非水溶液中进行的酸碱反应 以及不含H+和OH-成分的物质也能表现 出酸和碱的性质,则无法解释。
针对这些情况,1923年丹麦的化学 家布朗斯特和英国的化学家劳瑞分别提 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20
3.2.1 酸碱质子理论
酸:反应中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即质子 给予体。
HA + H2O H3O+ + A设反应前HA的初始浓度为c(HA),则平衡时有
c(H ) c( A) c平(HA) c(HA) c(H )
Ka
c(H ) c( A ) c平 ( HA)
源
与
化
4
学
在水的沸点时测得水蒸气的相对分子量是 18.64 , 而 按 H 和 O 的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计 算 应 为 18.02,这表明蒸气中除了96.5%是单分子H2O 外,还有3.5%的缔合双分子(H2O)2存在。在 低温下缔合分子更多,缔合程度更大。
6
缔合分子:由简单分子结合成为较复杂的分子 集团而不引起物质化学性质改变的过程称为分 子的缔合,这样的分子集团称为缔合分子。
• 水既可以接受质子,又可以给出质子,所以水 是两性溶剂,存在质子自递反应(质子转移发 生在两个相同分子之间):
第3章 环烷烃(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含复杂取代基的环烃,应将链作为母体, 含复杂取代基的环烃,应将链作为母体,将环作为取 代基,按链烷烃来命名。 代基,按链烷烃来命名。
CH2CH2
1,21,2-二环己基乙烷
CH 3
1 2 3
4
5
6
CH3CHCH 2CHCH 2CH3
2-甲基-4-环己基己烷 甲基-
12
螺环烷烃:单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多环烷烃。 2. 螺环烷烃:单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多环烷烃。共 用的碳原子称为螺 spiro)原子。 用的碳原子称为 螺 ( spiro ) 原子 。 根据共用螺原子 数目的多少,可分为为单螺,二螺等。 数目的多少,可分为为单螺,二螺等。 ① 单螺化合物:沿邻近螺原子的碳原子开始编号,从 单螺化合物: 沿邻近螺原子的碳原子开始编号, 小环到大环,根据所含碳原子的总数,称为螺某烷。 小环到大环,根据所含碳原子的总数,称为螺某烷。 在螺字后面的方括号内, 在螺字后面的方括号内,按顺序表明各环除螺原子 外所含碳原子数目的多少,数字之间用圆点隔开。 外所含碳原子数目的多少,数字之间用圆点隔开。
H3C
H H3C
1,2-二甲基 环丙烷
顺-1,2-二甲基环丙烷 二甲基环丙烷
CH3
两个取代基处于环的同侧,为顺式 两个取代基处于环的同侧,为顺式(cis);异侧为反式 ;异侧为反式(trans)。 。
9
环烷烃的命名:单环、螺环、桥环。 环烷烃的命名:单环、螺环、桥环。
单环烷烃:以环所含碳原子数的多少,称为环某烷 环某烷; 1. 单环烷烃:以环所含碳原子数的多少,称为环某烷;如 环上含有取代基,则要表明取代基的位置、数目、名称, 环上含有取代基,则要表明取代基的位置、数目、名称, 其它命名原则与直链烷烃相同。 其它命名原则与直链烷烃相同。
大学化学第三章
渗透压的作用
1.半透膜
只允许小分子通过,不允许大分子通过 的膜。
2.渗透
定义
a b
B室(H2O)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方向移动的现象。
d c
半透膜
H2O
A室(糖水)
H2O
产生渗透的条件
存在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浓度不同
(高、低、等)渗溶液
渗透现象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吗?
溶液体积逐渐增大,液面不断上升,产生的液体压 力逐渐增大,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在单位时间内透 过半透膜的数目增多。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增 加的液体压力就会抵消由于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 目不等而造成的渗透现象。此时单位时间内从半透 膜两侧透过的溶剂分子数目相等,溶液液面不再上 升,体系达到渗透平衡。
nB mB T f K f bB K f Kf mA M B mA
MB K f mB T f mA
1.86o C kg / mol 0.2 g 0.180kg / mol o 0.207 C 10.0 g
四 溶液的渗透压
夏天腌黄瓜为什么“出汤”?
在一密闭罩内,放有浓度不同的两半杯糖水, 长时间放臵两杯溶液浓度各有何变化?为什 么?
解释: 稀的变浓,浓的变稀。因为溶液的蒸气压对稀 溶液饱和,但对浓溶液即为过饱和,所以水蒸 气将在浓度大的一杯水的表面凝结成水,使水 量增加,溶液浓度变小,相反原来稀的溶液溶 剂不断蒸发,溶剂量减少,浓度变大,直到两 杯糖水浓度相同。
农作物施肥后不浇水可使作物脱水枯死。
海水鱼和淡水鱼不能交换生活环境,否则 会导致死亡。 人生病时,应输入等渗溶液(临床上常用 的有9.0g/L的NaCl溶液和50g/L葡萄糖溶 液等),否则血细胞会遭破坏。 当人们所吃的食物过咸时,会感到口渴。 在淡水中游泳时,眼球容易“红胀”。
南京大学第五版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反响的平衡常数为这假设干个分步反响平衡常数的乘积〔或
商〕。
2NH3(aq) + 2H2O(l) ⇌ 2NH4+(aq) + 2OH(aq) (a)
CO2(g) + H2O(l) ⇌ H2CO3(aq)
(b)
H2CO3(aq) ⇌ CO32(aq) + 2H+(aq)
(c)
+) 2H+(aq) + 2OH(aq) ⇌ 2H2O(l)
这里,近似地认为 rHm 和 rSm 不随温度变化。
(1) (2)
24
3.2.2 化学平衡移动程度的计算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表现为K随温度而变。
升高温度,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温度使化学平衡常数发生变化:
lnK2 K1
rR HTT21T2T1
上式说明了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讨论如下:
36
3.4.2 质量作用定律
“基元反响的反响速率与反响物浓度以方程式中化学计量 数的绝对值为乘幂的乘积成正比〞 一般基元反响
速率方程
该式称为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或速度方程。比例系数k 叫做反响速度常数,在数值上等于各反响物浓度都是单位浓 度时的反响速度。k值的大小由反响本性决定,是反响的特 征常数。k与浓度无关,温度升高那么k增大。
9
例题 3-1
将 1.5 mol H2 和1.5 mol I2充入某容器中,使其在 793 K到达 平衡,经分析,平衡系统中含 HI 2.4 mol。求以下反响在该 温度下的 K 。
解:
10
例题 3-2
将N2(g)和H2(g)以1 3体积比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673K、 5000kPa压力下反响到达平衡,产生12.5%的NH3(g)〔体积 比〕,求该反响的标准平衡常数K ?
大学有机化学上册第三章环烷烃
1915-1918
1920
W.M.Mohr
Chair model and boat model
Cyclohexane was proved to be nonplanar experimentally
1943
1950
O.Hassel
D.Barton
*环数:将桥环烃变为开链化合物需要断开的C-C键的最小数目。 b.将桥上碳原子数(不包括桥头碳)由多到少顺序列在[ ]
内,并用下角原点隔开(有几个桥就有几个数字)。 c.编号:从第一个桥头碳开始,从最长的桥编到第二个桥头 碳,再沿次长的桥回到第一个桥头碳,即按桥渐短的次序将 其余的桥依次编号。(若有取代基,则尽量使其位次较小)
讨论:为什么船式构象不稳定?
3) 环己烷的其它构象
H H 4 1 H H 6 H H H H5 2 H3 H H H H 2 H
3 1 4 6 5
扭船式
观察者
6
H H
船式
半椅式
1
.
2
.
3 5
4
HH
HH
环己烷的各构象转化势能图
2.椅式构象特点及碳氢键的分类
椅式构象特点:
5 4 3 6 2 1 4 3 5 2 6
0.18nm
H H H H H
H
H
30C-40C
0.161nm
H H H CH3 CH3
63
0
40C-10C
Me 3 C CMe 3 CMe 3
0.155nm
<C(40)C(30)C(40) 1160 <C(10)C(40)C(30) 1130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三章 有机反应总论
三、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3. 同位素标记
在机理研究中常常用同位素效应和同位数标记来 确定反应历程。
三、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3. 同位素标记
(1)同位素效应
最常用的是用氘来代替氕,当反应底物中的 一个原子被它的同位素取代后,对它的化学反应 性没有影响,但反应速度有显著的影响。同位素 效应分一级同位素效应和二级同位素效应。 一级同位素效应:在决定速度步骤中与同位 素直接相连的键发生断裂的反应中所观察到的效 应, 其值通常在KH/KD 为2或更高。 二级同位素效应:在反应中与同位素直接相 连的键不发生变化,而是分子中其它化学键变化 所观察到的效应,其值通常在KH/KD = 0.7-1.5范 围内。
N
CN
-
-
O
+
O C-
O N
O C N H
N
hydrolysis ( NH
3
)
H OH O H
+
O H C O
-
N
O C
N O
O hydrolysis COOH + NO 2
-
an acyl nit rit e
Rosenblum Observations (1960)
Observation I: Inst ead of nit rite, molecular nit rogen was a by-product of t he von Richt er reaction. Apparent ly, in t he 1871 von Richt er paper, nitrit e had never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by-product. It had been deduced based on stoichiometry considerations. In t he revised Bunnet t mechanism, amm onia and nit rit e are stipulat ed by-products of the von Richter reaction. Ammonia and nit rit e can react t o form ammonium nitrit e which, upon heat ing, decom poses t o give molecular nitrogen and wat er. NH 3 t o an on-going von Richt er reaction, Upon addit ion of t he only molecular nit rogen obt ained contained no nitrogen-15! If t he revised Bunnet t mechanism were correct , the added NH 3 and the expelled NO 2 (from t he last st ep) should have produced N
大学化学第三章离子平衡
酸性:HCl> NH4+, 碱性:NH3> Cl-
7
第三章课堂练习 以下物质,哪些是酸?写出其共轭碱。 哪些是碱?写出其共轭酸。 哪些是酸碱两性物质?
HAc, NH3, H3PO4
Ac-, NH4+, H2PO4-, HPO42-, PO43-, HS- ,
H2O, H3O+,Cl-,
第三章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
(第二版第九、十一章,第三版第九章)
§3.1 稀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3.2 酸碱理论 §3.3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3.4 酸碱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6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
§3.1 稀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二版P13,三版P13
§3.3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3.3.1 一元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 n 3.3.2 多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 n 3.3.3 离子酸、离子碱的解离平衡
n §3.4 酸碱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6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2
§3.3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质量摩尔浓度 bB
[例3.1] 23克乙醇溶于 500克水中,此溶液的 密度是0.992g∙ml-1。 计算:
bB
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溶剂的质量(kg)
(23 / 46)mol 1mol kg 1 0.500kg
物质的量浓度cB
CB
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混合物体积(dm3 )
c OH c Kb
pH 14 pOH
c(H ) KW / c(OH ) 1014 / 1.00 1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液体水与冰和水蒸气
三个相组成的单组分系统 的平衡点) • 水的冰点温度:273.15K。 (在pӨ下,冰和被空气饱 和的水之间的平衡温度)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14
3.1 溶液的通性
Tbp 、 Tfp与m的关系
• 难挥发物质的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Tbp = Tbp (溶液)– Tbp(纯溶剂) = kbp•m kbp——溶剂的摩尔沸点上升常数,单位K· kg· mol-1。 • 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17
3.1 溶液的通性
渗透压:阻止渗透进行所施加 的最小外压,用П表示。 n ΠV nRT 或 Π RT cRT V 例:人体血液的冰点降低值 Tf= 0.56,求37℃ 时血液的渗透压。
解:
T fp K fp m, 又 m T fp K fp T fp K fp RT
下一页
末
页
2
3.1 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稀溶液通性 溶液的沸点上升;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渗透压; 难挥发性溶质
易挥发性溶质 非电解质(non-electrolyte):其水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
溶剂(A) 溶质(B)
电解质(electrolyte):其水溶液能导电
强电解质(strong ~):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 电解质 弱电解质(weak ~):在水溶液中部分解离 难溶电解质(slightly solube ~):在水溶液中难溶—多相 易溶电解质(freely solube ~):在水溶液中完全溶解—单相
两种溶液的蒸汽压均为:p=2.33 kPa×0.991=2.31 kPa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11
3.1 溶液的通性
2. 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
(1)沸点(boiling point)和凝固点(freezing point) 沸点(Tbp):当某一液体的蒸气压力等于外界压 力时,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凝固点(熔点, Tfp):液相和固相蒸气压相等的温 度—固相与液相共存时的温度。 固体蒸气压:放在密闭容器中,固体(固相) 和它的蒸气(气相)之间也能达成平衡,此 时固体具有一定的蒸气压力。P113页表3.1 T 增大, p 增大 固相蒸气压力 > 液相蒸气压力 固相蒸气压力 < 液相蒸气压力
防冻剂工作原理: 冬天为防止汽车水箱结冰,加入甘油、乙 二醇等以降低水的凝固点,避免因结冰体积膨胀而使水箱破裂。 冷冻剂工作原理: 如冰-CaCl2,由于溶液中水的蒸气压小于冰的 蒸气压,使冰熔化而大量吸热,使周围物质的温度降低。 食盐-冰 (30g NaCl + 100g H2O(s)) -22℃ CaCl2-冰(42.5g CaCl2 + 100g H2O(s)) -55℃ 低熔合金的制备: 利用固态溶液凝固点下降原理,可制备许多 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的合金。 焊锡[33%Pb(mp.327.5℃)-67%Sn(mp.232℃) ],熔点为180℃, 用于焊接时不会使焊件过热,还用作保险丝。
渗透压在生物学中的意义
• 生物的细胞膜具有半透膜的性质,渗透压是引起水在生物 体中运动的基本推动力。 • 一般植物细胞汁的渗透压约可达2000kPa,水分可以从植 物的根部被送到数十米高的顶端.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19
3.1 溶液的通性
(3)等渗溶液与反渗透
等渗溶液 人体血液的渗透压约 780kPa,病人输液时,使用 0.9%的 NaCl 溶液(0.16mol· dm-3)或5%的葡萄糖溶液(0.28mol· dm-3),这 两种溶液与红细胞和血浆都是等渗溶液(即渗透压相等)。
依数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沸点上升 凝固点下降 溶液渗透压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5
3.1 溶液的通性
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蒸气压
蒸气分子 液体分子
蒸发:液面上能量较大 的分子克服液体分子间的 引力从表面逸出,成为蒸 气分子,又称气化。 蒸发吸热,系统熵值增大;
蒸气分子 液体分子
凝聚:液面上的空间中 蒸气分子不断运动时,某 些蒸气分子可能撞到液面, 为液体分子所吸引而进入 液体中的过程。 凝聚放热,系统熵值减小;
xA—溶剂A的摩尔分数 p—溶液的蒸汽压
若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为mB时: nB nB p p A x B p A pA nA nB nA n n p A B ( p A M A ) B k mB wA wA MA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注意:k为只与溶 剂性质有关的常数。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3
3.1 溶液的通性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 溶剂A + 溶质B
•质量摩尔浓度m:1k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SI单位B wA
• 摩尔分数 (或物质的量分数) x
mB cB (稀溶液)
nB nB xB nA nB n总
答:浓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但浓溶液中溶 质的微粒数较多,溶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及溶质微粒与溶剂分 子间的相互作用复杂,使稀溶液定律的定量关系产生偏差。
思考2: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的蒸气压与非电解质比如何变化? 答:其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以及溶液渗透压的数 值变化均比同浓度的非电解质大。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MB
wA
16
3.1 溶液的通性
3. 溶液的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1)渗透压 半透膜(membrane):膜上的微孔只允许溶剂的分子通过,而 不允许溶质的分子通过。 渗透现象:溶剂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或溶剂从稀溶液通过半透膜 进入浓溶液的现象(单向扩散)。
首 页 上一页
蒸气分子
固体
固相 液相
下一页
液相 固相
末 页
熔化 结晶
12
3.1 溶液的通性
(2)非电解质溶液的沸点上升与凝固点下降
原因: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下降 • 373.15K时,水的蒸气压与 外界相等,水沸腾;
101325 p
• 273.16K时,水的蒸气压与 冰的蒸气压相等,水凝固; • 溶质的加入使溶液的蒸气压 下降p ;
P(H2O)/Pa
水 611
冰
Tfp Tfp 273.16
水蒸气
Tbp
• 溶质溶于水,不溶于冰,冰 的蒸气压无变化; • 沸点增加Tbp; • 凝固点降低Tfp;
下一页 末 页
T/K
373.15 Tbp
水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下降示意图
首 页 上一页
13
3.1 溶液的通性
• 水的三相点温度273.16K;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10
3.1 溶液的通性
例:20 ℃时水的饱和蒸汽压为2.33 kPa. 将17.1g蔗糖(C12H22O11) 与3.00g尿素 [CO(NH2)2]分别溶于100g 水. 计算形成溶液的蒸汽压. 解:两种溶质的摩尔质量是M1=342 g/mol和M2=60.0 g/mol
反渗透 若外加在溶液上的压力大于渗透压,则会使溶液中的溶剂向纯 溶剂方向流动,使纯溶剂体积增加,该过程叫反渗透。广泛用 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溶液的浓缩等,关键在于耐高 压半透膜的制备。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20
3.1 溶液的通性
4. 理想溶液(ideal solution)
凡符合4种依数性定律的溶液,称为理想溶液。 理想溶液各组分混合成溶液时,没有热效应和体积的变化。 稀溶液近乎理想状态,结构相似的物质也能形成理想溶液。 思考1: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的浓溶液与稀溶液,性质如何变化?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蒸气分子 液体分子 溶质分子
8
3.1 溶液的通性
(3)拉乌尔定律(Raoult’s law)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Δp与溶 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p=pA-p Δp = p · x p = p x
A B A A
xB—溶质B的摩尔分数 pA—纯溶剂的蒸汽压
△Tfp = Tfp (纯溶剂) -Tfp (溶液) = kfp m
kfp ——溶剂的摩尔凝固点下降常数,单位K· kg· mol-1。 • 注意: (1)kfp, kbp只与溶剂种类有关(P114页表3.2) (2)同种溶剂:kfp >kbp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15
3.1 溶液的通性
(3) 凝固点下降的应用 wB 1000 测定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Tfp kfp mB kfp ( )
nA nA xA nA nB n总
xA xB 1
注意:无论有若干种物质,摩尔分数之和总是等于1。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4
3.1 溶液的通性
3.1.1 非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依数性定律(稀溶液定律):由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所形成的稀溶 液的性质与一定量溶剂中所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与溶 质的本性无关,因而称为依数性定律或稀溶液定律。
末 页
9
3.1 溶液的通性
(4)蒸气压下降的应用
测定溶质分子的相对摩尔质量
wB / M B p pA xB pA wA / M A wB / M B
干燥剂工作原理 CaCl2、NaOH、P2O5等易潮 解的固态物质,常用作干燥 剂。因其易吸收空气中的水 分在其表面形成溶液,该溶 液蒸气压较空气中水蒸气的 分压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不断凝结进入溶液而达到消 除空气中水蒸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