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
人教版初一中国历史第16课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教材精析精
第16课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知识归纳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在玉门关之南,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西汉初年,匈奴控制了西域,对西域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和剥削。
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年。
后辗转到大月氏。
但由于大月氏已经西迁,不再愿同匈奴打仗,张骞出使的使命未完成。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从此,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汉朝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4.东汉初期,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为了恢复中原的交往,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并任命他为西域都护。
经过30年的经营,西域与内地联系密切。
5.秦汉时对外关系:①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③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的关系已经很密切,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和其他物产输入我国。
④中国同日本交往的历史也很悠久。
西汉时,日本的一百多个小国有三十多个同汉朝有来往。
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
学法建议要掌握本课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关键问题:通过形象化方式来概括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课学习的内容多,头绪较繁杂,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方法,学习起来会觉得无处下手,理不出头绪,甚至有顾此失彼的感觉。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体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1、“两汉”的含义。
2、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2、收集丝绸之路的情况,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出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由学生来回顾讲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引导:中原和西域本没有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有更多的人踏上了这条路,于是便有了中外文明交往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丝绸之路”。
二、新授(一)“丝绸之路”1、学生阅读书72页第一段,阅读后讲述“丝路”名称来源。
2、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丝路的起点、走向。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板书出“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进新疆地区→ 葱岭→ 西亚→ 欧洲3、提问:丝绸之路仅仅是把中国的丝绸卖到西方吗?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想一想:有哪些东西是经丝绸之路传的西域的?有哪些东西是由丝绸之路传的中原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如下板书:东方→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丝绸之路友谊之路马匹、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西方↓作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作用)4、指导学生看“丝绸之路”有关图片(教材72-73页:烽火台遗址、出土的绣花粉袋、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显示汉代对外交流繁荣,政策开放。
5、(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营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过程及影响。
2.秦汉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秦汉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三、课堂讲解1.两汉经营西域(2)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影响: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2.秦汉对外关系(1)特点:以和亲、通关、互市为主要形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了解了这方面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T(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吗?”S(学生):“因为想要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和西域的联系。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初中初一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两汉对西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3.理解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相应的原因;4.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珍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两汉时期的西域和当时的疆域情况;2.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便于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3.理解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影响;2.掌握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
四、教学内容及教法1. 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和重要性内容1.西域在两汉时期的地理范围;2.西域地区的自然条件;3.两汉统治者对西域的重视。
教法1.通过地图分析两汉时期的疆域情况和西域的地理位置;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当时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对当时的生产、生活等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3.通过探究两汉统治者对西域的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对“边疆”的重视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
2. 两汉对西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内容1.两汉对西域的贸易和商业活动;2.两汉对西域的政治管辖;3.两汉对西域文化的传播。
教法1.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与西域的贸易和商业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贸易活动对两地经济的影响;2.通过文字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政治管辖措施,并思考管辖措施对两地政治的影响;3.通过讲解、文字和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文化在西域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
3. 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内容1.秦朝时期对外横扫六合,统一天下;2.与西域各国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关系;3.汉朝时期出现了南征北战,对外关系大变。
教法1.通过地图和文字,讲解秦朝时期对外关系的形成和维持;2.通过图片、文本等,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南征北战,引导学生思考对外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用于检测学生对两汉对西域的经营和影响的掌握程度;2.作业: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以及秦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3.语文或生活课堂上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不同课程学习,思考历史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珍爱和责任感。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优质课完美版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班超
西域
西域
朝鲜 日本
1.东汉政府为什么于公元73年又派班超 出使西域? 2.你能介绍一下和班超有关的故事吗?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①恢复与西域的关系
②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者首次访问东汉) 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中文 西化 经交 济流
朝鲜
日本
在当代西部大开发的战 略中,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 怎样充分利用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和土特产开发丝绸之 路的旅游资源。
16、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西域
班超
西域
朝鲜
日本
西域的地理概念
玉门关
阳关
唐 王 维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无一 故杯 人酒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什么 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你认为张骞和班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值得你学习? 成功人士应具备的素质
忠于祖国、勇于开拓、不畏艰险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班超
西域
西域
朝鲜 日本
2、汉和日本 的友好交往 铸铜、冶铁 技术传到日本
两 汉西 经域 营 秦 汉关 对系 外
西汉 东汉
张骞 班超
西域
西域
中东 国方 文影 化响 对
1.请你设想一下,张骞会遇到什么困难?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未能完成使命, 是劳而无功吗?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及其意义。
2.掌握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
2.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难点】1.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预习相关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二、两汉经营西域1.教师展示课件,介绍西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讲解两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过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等。
3.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意义,如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等。
4.学生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三、秦汉对外关系1.教师展示课件,介绍秦汉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讲解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如白登之围、马邑之围等。
3.分析秦汉时期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4.学生讨论: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认识。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两汉如何经营西域以及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两部分内容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扩张与发展至关重要。
2.两汉经营西域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关于西域的地理位置描述。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04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的 评价
政治评价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两汉时期,通过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有效维护 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扩大了疆域。
巩固边防安全
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和合作,有助于巩固边防安全, 减少外部威胁。
提升国际地位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展示了国家的实力和影 响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丰富了中华文化
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 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对中国文化传播
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两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与西域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 化圈。
两汉时期还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西域 诸国也派遣使者来华,带来了各自地区的特产和文化。
与南亚、中亚的交往与贸易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进行贸易往 来。
通过陆路交通,两汉与南亚、中亚开展了丝绸、铁器、漆器等商品的贸易。 这些地区也向中国出口了象牙、宝石等珍贵物品。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两汉时期与匈奴的交往频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对抗匈奴。虽然张骞被匈奴 俘虏,但他最终逃脱并完成了使命,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与匈奴的战争多发生在边境地区,如河西走廊、辽东等地区。战争的结果 往往是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两汉在战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还涉及到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影响等。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教案示例之二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教材分析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汉农业出现了不少新成就,如水利的兴修、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等。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冶铁业水排的发明和使用、冶铜业的精湛技术、提花机的使用等。
农业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
西汉后期到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起来,豪强地主建立的田庄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两次通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及其历史意义;西域都护设置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含义。
2.思想政治教育:①张骞通使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
②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怕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为后人所纪念。
③西域都护的设置,是新疆地区正式归附中央政权的开始。
3.能力培养:思考“张骞对我国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17课我们讲了两汉与匈奴的和战,那时匈奴人控制的一个重要地区是西域。
两汉时,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开始沟通并空前地密切了,谁知道通使和经营西域的两个人是谁?(答:张骞和班超。
)我们这节课就重点介绍这两个大家爱戴的人物和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
西域指的是哪儿?汉初西域的情况怎样?一、汉初的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悬挂自制教学挂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一些地方,称为西域。
2.汉武帝以前的西域形势西域的小国林立,这些国家人口不多,最大的乌孙国有63万,小国才有几百人。
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键入文字]
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 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
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一历史上册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两汉对外关系教案
两汉对外关系教案
考点指南
1、与朝鲜的关系
掌握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史实:政治交往、文化联系、经济交流
2、与日本的关系
掌握两汉和日本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史实:政治交往、经济交流
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掌握汉朝与西亚的经济交往;东汉与大秦的政治交往。
4、丝绸之路
掌握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开通的条件、路线和意义;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重点和难点精析
1、陆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内涵: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西传而得名。
(2)开通的历史条件:①秦汉的统一,中原王朝实力的积聚。
②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③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④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3)开通和维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②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③西汉末年,中原与西域关系一度中断。
④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⑤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4)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它是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和桥梁。
西域的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作物,罗马的玻璃器皿、中亚的服饰、饮食等物产,西域的乐舞、杂技,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等精神文化产品由此传人中国。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海上丝绸之路。
人教版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
2.掌握两汉与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及其状况。
如;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与日本的交往;与越南的经济文化联系。
3.准确掌握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4.掌握中国政府通过丝绸之路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5.掌握汉朝与安息、大秦的交往。
德育目标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不同的几种文明。
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能力目标1.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亚欧诸国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1.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2.丝绸之路。
3.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具准备l.投影仪和地图《丝绸之路路线图》。
2.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丝绸之路”介绍的视频片段。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图示教学法:用地图和投影仪演示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或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两汉时期中国开始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跃的基础。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优选PPT课件
唐
二、张骞出使西域
0
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 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 的统治之下。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汉初的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班超经营西域 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小 结
单击序号继续
一、汉初的西域
楼 兰 古 迹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 们把今天甘肃玉门 关和阳关以西,也 就是现在新疆地区 和更西的地方,称 为西域。
玉门关遗址
西劝 出君 王 春羌 王 阳更 之 风笛 维 关尽 涣 无一 不何 故杯 度须 人酒 玉怨 门杨 唐 关柳
三、丝 绸 之 路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 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 路
绸
之
四、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
为了恢复中原 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原因-路线-结果--
投笔从戎
班超出使西域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公 元 97 年 , 甘 英 出使大秦。
公元 166 年,大秦 安敦王朝首次派使 臣来到东汉--这 是欧洲国家同我国 直接友好往来的开 始
五、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1、汉和朝鲜 的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 技术传到朝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
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
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
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
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
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
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
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
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提问(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
(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
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
)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
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
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
(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
(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
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
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
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
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可由学生补充内容)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
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3.域督护府的建立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答案提示: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
南匈奴归顺了东汉。
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
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
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
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
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