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5.2土壤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2土壤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2土壤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进行教学。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土壤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表面生物生存的基础,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实际问题。例如:“调查你们家乡的土壤类型及利用状况,提出改进措施。”通过作业小结,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壤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真实案例、引入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土壤形成过程时,我引入了农民耕种、农作物生长的场景,让学生明白土壤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加关注土壤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土壤的形成、分类、利用和保护。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既有助于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知识。
5.作业小结:我布置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种作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作业小结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生活情境的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5.2土壤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2土壤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本案例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本案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土壤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种土壤类型。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如土壤知识问答、土壤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土地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片土地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们对土地有怎样的了解?
2.提出问题:土地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这种覆盖物有什么作用?
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
2.掌握土壤的分类体系,能够识别和描述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
3.了解土壤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并能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壤观察和分析,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形态和分布,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2.利用实验分析,让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土壤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语:地理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一、大气压力的测量实验大气压力是天气系统形成和气象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型的塑料瓶、胶管和水。

首先,在一个塑料瓶的一侧钻一个小孔,并将一段胶管插入孔中。

然后,将塑料瓶中的水倒掉,将瓶口紧密封闭,并将塑料瓶放在一个水盆中。

把胶管放入水盆中的水中,让水渗入胶管并填满整个塑料瓶。

最后,在水盆中放入一些颗粒,观察胶管中的水位。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当颗粒入水后,水位会随之升高。

这是因为大气压力作用在水面上,并通过胶管传导到塑料瓶内,使水位上升。

学生可以利用公式P = ρgh计算出大气压力。

二、地形图制作实验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通过制作地形图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模型土块、密度适中的拼图块和水盆。

首先,将模型土块放入水盆,调整土块的高度和形状以模拟现实地形。

然后,使用密度适中的拼图块按照一定规律铺设在模型土块上。

最后,将模型土块从水盆中取出,观察拼图块在水面上的分布。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发现,拼图块在水面上分布的密度和高度反映了地形的变化。

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地形图的制作,提高他们对地形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气候要素测量实验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不同的气候要素对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一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气候要素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和风向仪。

首先,将这些仪器放置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记录每个地点的气温、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数据。

然后,学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地点的气候特征。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视频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
3.通过设置疑问,如“月牙泉是如何形成的?”“风力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奥秘。
4.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让学生认识到风成地貌研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实际情况,如我国沙漠化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风成地貌知识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四)总结归纳
1.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风成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过程等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风成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沙漠治理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不断追求卓越。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牙泉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风成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2.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风成地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我国沙漠化问题的防治措施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风成地貌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一种地貌呢?”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1流水侵蚀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1流水侵蚀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归纳流水侵蚀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流水侵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五)作业小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布置与流水侵蚀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巩固所学内容。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的流水侵蚀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流水侵蚀的成因、特点及其危害,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讲解流水侵蚀的定义、成因及其作用过程。
2.结合具体案例,详细阐述流水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河谷的形成、山峰的侵蚀等。
3.运用图表、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流水侵蚀的特点和危害。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如河流侵蚀、泥石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流水侵蚀的现象。
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如流水侵蚀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流水侵蚀的作用。
3.创设实际案例情境,如某地区因流水侵蚀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1流水侵蚀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1流水侵蚀”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流水侵蚀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流水侵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侵蚀作用的认识。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概述本文档对一些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案例一:城市化与环境问题案例简述该案例以中国某大城市为背景,结合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展开教学。

通过调查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掌握城市化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提出解决城市化背景下环境问题的方案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整理出结论。

-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并记录数据。

- 小组展示:各小组就调研结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建议。

-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价方法- 问答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深度。

- 调研报告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调研报告质量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 小组展示评价:教师评价各小组展示的内容是否完整、条理清晰。

教学效果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案例简述该案例以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掌握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培养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教学方法-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保护区,观察和记录各种自然资源的现状。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并总结出解决方案。

-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引发对资源保护的思考。

教学评价方法- 实地考察记录评价:评价学生对自然资源现状的观察和记录准确性。

- 讨论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维逻辑。

- 思考问题回答评价: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回答准确性。

5.1优秀教学案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1优秀教学案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多媒体展示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为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丽江古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定义及特点;
2.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及形成原因;
4.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关系。
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深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探讨丽江古城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2.提问:“你们知道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1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

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

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

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

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

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

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

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教案1
高中地理教案2一知识目标二能力目标三情感目标高中地理教案3课标要求及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二过程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教学策略整体教学思路课堂反馈小结高中地理教案4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过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高中地理教案5教学重难点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空气质量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如AQI、PM2.5等,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衡量标准。
2.分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等,让学生了解污染源。
3.讲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如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设计评价表格,让学生对当地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蓝天不再常在?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有一章节关于“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首先,我以我国近年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本章节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着,我引导学生掌握空气质量的指标和评价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并分析空气质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六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六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六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范文1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详细做法1.选编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选编高中地理案例,一是学习地理案例的编写学问;二是依据同学身边的实际、高中地理教材和热点地理问题;三是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符合地理客观实际,精选案例,切忌“信手拈来”。

2.高中地理案例的类型。

依据高中同学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争论式如《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调查式如《扬州乡镇工业的类型、特点及进展方向》、《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缘由、危害及对策》等。

3.运用高中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主要在课堂内绽开和进行。

首先是老师供应和呈现高中地理案例,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印发地理背景材料;有同学、老师描述、介绍;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有同学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

其次,分析和争论高中地理案例,老师依据给出材料和相关的条件(包括课前),提出要求,进行师生互动分析:将高中地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学问联系起来,揭示高中地理案例与道理原理之间的联系,争论其进展规律。

同学经过预备,包括阅读资料、调查访问(课前)、构建图示、分析资料、争论问题、查找方法、作出决策,进行发言沟通。

老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同学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究。

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总结和评价:对前一阶段的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提升,即时表扬和确定同学们的成果,特殊要鼓舞那些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想象等;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弥补。

最终,给同学“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同学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高中地理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四、教法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篇二三维目标: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大牧场放牧业1、特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共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具有逻辑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条理清晰。教师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1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

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2.1流水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1流水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将研究成果以PPT、展板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展示活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展示能力。
4.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效果。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流水地貌的影响。例如:讲解过度开发导致流水地貌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流水地貌案例,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掌握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流水地貌,了解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了解人类活动对流水地貌的影பைடு நூலகம்,以及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反馈。
5.掌握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提高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例如:请学生总结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3.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例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三月考试题讲评》
背景:
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三老师教学中感到困惑最多的一种课型,讲什么、怎么讲、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并不十分清楚。

大部分年轻教师就题讲题,缺乏充分的思考与准备,使试题讲评课效果不佳,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绩提高不明显。

分析:
本校高三年级近期结束的第二次月考,是按照学校相关领导要求,由任课教师筛选出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一次自命题考试。

从成绩来看,选择题成绩差强人意,但综合分析题(问答题)成绩较差,暴露出较多的问题。

为了解决问答题失分较多这一问题,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果,我采取了把试卷讲评课前置,即讲评课要在仔细分析试卷、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答卷的前提下进行。

并进行了以下几步操作:
一、教师自己要像考试一样认真答卷,在自己做题目的过程中,找出学生能够做对的题目,以及容易失分的题目,并分析其原因。

二、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优秀答案、不同类型的错误答案进行收集。

在讲评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将优秀答卷作为范例提供给大家学习参考。

(讲评中可多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以便示范)问答题在高考中分值占比重较大。

如何让问答题拿到高分,我认为应该给学生讲清以下几点内容:
1.讲审题,理解命题意图。

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

即找准题眼(题中的关键字、词、地图符号),弄清题意,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打开解题的思路。

讲评时,要结合高考地理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

问答题的审题主要做到以下“三审”:
一审图表信息与文字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审问题。

既要找到题目的题眼,同时还要注意,有些题目设问较长,这类问题往往包含了多个小的设问,因此要认真审查解答对象找全问题,以防解答时漏答问题。

三审限定条件。

在很多设问中,限定条件往往能指明分析方向。

例如:本次试题“试解释横县茉莉花种植在冲积平原且地势较高的旱地上的原因”。

在分析过程中,很多学生把题眼确定“旱地”,而忽略了旱地前的限定条件“地势较高”,而此题的题眼恰恰就是地势较高。

因此,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限定条件。

2.讲解题思路。

清晰的解题思路能保证学生的答题条理、清晰、完整。

我认为解题思路一般有以下四步:
⑴认真阅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并全面地理解材料,包括所有的文字、图表、图例等,不可遗漏。

⑵分析设问,找准题眼。

仔细分析解答对象,根据要求有重点地提取材料信息,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⑶回归课本,锁定解题方向。

很多同学在复习和做题的过程中,只依赖复习资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

当找到题眼后,应根据提问的要求回归教材系统。

找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找出解题所用的原理知识。

⑷思维加工,精准表述。

将题目中的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融合后,进行由外及内的思维加工,并归纳整理进行准确的文字表达。

3.讲规范。

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表达语言的要点化、层次化、逻辑性和完整性。

具体要求有:要点全面、层次分明(有条理的分点回答)、逻辑清晰、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多用地理术语、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在试卷批阅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出现语言表述不准,错字较多的问题,例如:
……
同时,学生在答卷中还出现一种问题,就是学科之间的思维混淆,地理用语写在政治试卷中,政治用语出现在地理试卷中,如:学生写“搭上改革的顺风车”,这句话的意思,用地理术语表达,应为国家政策优惠或政策支持等。

这些问题在讲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着重提出,加深印象,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

试卷讲评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

题论题孤立讲解。

这样是无法达到试题讲评的真正目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

因此,在备课时多收集同类型的问题集中练习。

在一试题为例讲解清楚解题思路后趁热打铁将整理的同类型问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加强巩固所学的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还要按照题目分值给学生的作答进行评分给学生做出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规范作答的优势。

案例描述:
因28题为考察工农业活动的问答题,分值为二十二分,且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卷中出现较多问题,因此,在备课时,我特意把28题放在最后进行类型题对比讲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试卷讲评课,既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做的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 以28题为例,讲解一般问题的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既在操作过程中进行了示范,同时指出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记忆深刻。

2.并没有因为本节课为试卷讲评课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做到学生会讲的,能讲明白的,老师不讲。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合作学习。

改掉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

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3.一般的试卷讲评课往往会就题讲题,忽略教材的情况,所以在分析题目地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相关理论知识。

教材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不能忽视,一味强调复习资料的重要性。

4.学生完成作答后,进行打分评价的这种做法,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得分点和失分点,同时通过分数判定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后期的提升和完善。

但本节课还存在一些地方可以改进:
1.可以进行问题导学,将一部分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后,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符合我校问题导学法的要求。

2.由于时间原因,没有给学生展示优秀试卷。

只有与优秀试卷对比,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以后的试卷讲评课应展示一些优秀答卷和错误答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

此外,通过本节授课,我对平时的批改作业也有所反思。

在平时的练习题批改中,也应对学生的作答进行评分,评分做到常态化。

让学生做到对待每一道练习题都要像对待高考题一样,认真重视,以提升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